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海》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深海》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1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海》经典读后感10篇

  《深海》是一本由[美]詹姆斯·内斯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深海》读后感(一):人类的探险基因

  最近关注科普类图书比较多。宇宙海洋地理等。

  同《人类简史同感,人类的基因中一直都有对未知好奇探索欲,正是通过这种“生命开关”让人类与这个世界共振。

  总有一些人,征途星辰大海,也还有一些人,使命是维系与生存。

  探险家伟大,那些维系社会秩序保守派也是伟大的。

  开辟道路守护家园

  《深海》这本书是自己在失业期间读的,作者人文情怀历史积淀还有些欠佳,对生命的瑰丽与壮阔表达的也不够深入,但也算是带你认识海洋的科普文了。深刻东西等待我们自己去亲自体验一番后方能有所感悟

  突然觉得,感谢祖祖辈辈耕耘,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我能看到这个世界!

  《深海》读后感(二):地平线是否应该是起点

  一直有种说法,人类对所居星球了解尚不及对广袤外太空的一半。而对海洋的了解尚不及对月亮了解的一半。

  我一直痴迷于物理,它能已一种令人信服方式解释宏观到星系黑洞,微观到各种基本场及其粒子。让我能够臆想我能掌握一切。因为已知,所以自负。好似自然无不在掌控之中,尽管对其精密以及神秘有所畏惧,但更多是一种超脱的傲然。

  但是《深海》揭示了另一个我不曾考虑问题,我能够认识这个世界,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我又是怎样特殊的呢,人类真的因为能够探索这一丝自然透露给我们的规律,就高于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一切了吗?人类文明发展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进步,还是自然愿意做出一些让步而逐渐剥夺我们一些能够更加探索其本质能力

  《深海》通篇挥下重墨叙述自由潜水作为竞技项目研究工具所引起作者不同思考,以及自由潜水中开启的生命总开关和两栖反射对人类潜力挖掘的可能。自由潜水作为竞技项目危险性仅次于低空跳伞,作者旁观的世界比赛看到了一系列悲剧发生,参赛人昏迷状态被救回水面鼻孔流血,高浓度氮气气泡在血液器官中肆虐,急剧变化的水压轻易撕裂喉咙,造成脑梗。这并不是深海能够带给人的美好回忆,竞技者为了浮标上的数字,一次次所冒的极高的生命危险,对于三万五千英尺连零头都算不上,而对于超深渊区生活数亿年的与我们完全两个生态系统(化合生态系统)的生命来说,我们这种愚蠢的冒险算什么呢?

  不禁回忆起书中对竞技自由潜水者潜水时的描述,深吸一口气,头朝下倒入水中,踢水向下。为了尽一切可能延长在水下的时间,闭上眼睛以防大脑视觉信息进行处理消耗氧气双手贴于身体两侧以跳伞运动员姿势自然落下以减少阻力。随着大脑供氧的减少,产生幻觉(粉红迷雾)并不可怕,尽管在幻觉中已经忘了潜水的目的

  生命总开关在这个深度开启,血液回流大脑心脏肺部某种程度上以科学无法解释的方式塌缩而不受损,心跳减缓至理论上无法维持意识地步,但是水压与此同时给了第二次活力,至彻底昏厥前感觉不到对氧气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人类能在水中获得更久的生命,有些人声称产生第六感预见未来(量子意识与之结合颇有深意)。人类的两栖反射如此神秘,对于已经可以用更先进科技来代替潜水工作的人类来说,能否算是折掉双腿安上轮子

  当自由潜水作为研究海洋生物工具时,作者又给了很多有趣富有深意的观点回声定位海豚鲸鱼的交流,觅食,导航方式,是否也是我们本应算天赋而被文明发展所退化的一种人类的能力。鲸鱼与海豚复杂沟通系统,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社会构成,又预示着我们所居星球70%面积中有着最复杂大脑结构的生命是怎样的存在。对此类生物的研究可算空白,但是人类造成的污染大大减少了可供研究的时间,一组组数据触目惊心,不作累述。

  对超深渊区的研究已经不再是非专业人员可涉足亲身体验的范围,不过已发表出的成果也一次次颠覆我们想当然认知。没有阳光照射,温度近于零点的三万英尺水下,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的鱼类,单细胞生物,水母比之阳光照射区域没有更加荒芜之说,海底热液产生的热量和化合物与八光分外的光源没有高下之分。铁硫假说如果能够彻底被学术接受成为可靠假说,那么生命诞生于热液,而人类最初的进化选择生活于30%的陆地,是进化的胜利还是被自然的抛弃。

  生命诞生于水,更确切生命诞生于海洋,深海。海底热液喷发高压作用出构成生命的基本有机物,一切开始于此。我们选择征服高山,征服天空,征服外太空,来证明自己身为人类的权威。却不能够以任何方式回归到生命最初的起点,无隔阂的去感受。我们创造了量子物理,去假设多维宇宙的框架,去寻找引力波,去探索黑洞的奥秘。我们的视线穿透宇宙尽头,但自身却无法回归原点,也是可悲可叹。

  是我们选择去改造自然,还是自然悄然无息的选择退化了人类?答案是未知的,如果我们还在地平线以上思考。

  《深海》读后感(三):献给我们深爱的大蓝

  《深海》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

  去年某一天,曾经合作过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想要引进一本和自由潜以及海洋研究相关的书,问我是否想要试着翻译一下。我当时正计划外出潜水,闲暇时间基本都被填满,然而看到文稿,心中便有一种冲动,想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来描摹人类和海洋之间千丝万缕联系。因为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潜水的痴迷、人类和海洋生物之间的神奇互通、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海洋的不断探索,都让身为潜水员和海洋爱好者的我深深共鸣

  在本书最初的章节里,作者还是对自由潜水知之甚少旁观者,然而蔚蓝海洋和人类潜能就像是无穷无尽宝藏,吸引着他不断去体验,去探索。他接受正规的自由潜水训练,拜访身怀绝技的异人,挖掘尘封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亲眼见到深海中异形一般的生物,和聪敏而巨大的海洋生物并肩而游,当最后他将储存着电子文档的U盘投入海中时,我相信,他的心灵情感已经完全融入碧波之中。那里对我们而言不是遥远异乡,而是生命的起始之地,是另一处生机勃勃的家园。

  《深海》本身,也是一扇门,打开它,便可以一窥海洋世界的精彩奥妙。而最让人激动振奋的,是这些“改变生命”的体验,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将近十年前,我在菲律宾第一次尝试了浮潜跳岛游。我仗着自己能不间断地徒手游一千米,也没什么练习,便义无反顾跳入水里。之后才发现,面镜会进水起雾,呼吸管里也总有水涌进来,无法控制脚蹼的速度方向,只能不断地停下来,浮在海面踩水调整。后来更是被海流推着,撞到了布满蛤蜊壳的礁石上,膝盖鲜血淋漓。同船的游客中有一对儿热心的德国夫妻,他们带了消毒喷雾,帮我简单处理伤口。然而那片澄净琉璃碧海诱人了,我带着“会被鲨鱼咬吧”的念头大义凛然地回到了水里。虽然是盐水,但是干净海水并不会让伤口有一丝刺痛。我就继续在海面上漂荡着,看到那对儿夫妻屏着气,先后钻入水下数米深,又摆动脚蹼,优雅地游到水面上来。他们去过东南亚若干海岛,向我推荐了几处适合浮潜的地方,还说能看到海龟。我说,一定能看到吗?他们说,一定。于是我将那些名字逐一写在自己的小记事本上。

  之后我去了他们推荐的地方,不仅看到了海龟,连续几天练习后可以屏气下潜八米,在水下待上一两分钟;还学习了水肺潜水的入门和进阶课程。用一句套话来说,那一次旅行,揭开了我生命中的新篇章是的,那足以成为人生经历中的一道分水岭。我将活动范围从陆地扩展到水下,此后又用了三年时间,从一个初学者修习成为水肺潜水教练

  我曾经在清晨的海底断崖外,看到过成千上万条红鲷鱼挤挤挨挨地产卵,而黑鳍礁鲨和牛鲨就在鱼群下方逡巡,伺机而动;曾经在不经意邂逅比潜水船还要长的鲸鲨,我们蜷起双腿悬浮在礁石上方,看它绕着我们滤食浮游生物;也曾在能见度不佳的海中,看到数米长的巨大水母,触手在灰蒙蒙的水中散开,像是浩渺太空中星系的旋臂,有一种令人胆战心惊的美。大多数的潜水员都和我一样,因为见识了蔚蓝海洋的神奇、瑰丽和浩瀚,便对它愈发痴迷,像是陷入情网的人一样,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关于它的点点滴滴

  这只是潜水令人痴迷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当你长时间置身于海中时,就可以发现人类的另一种生命形态,似乎可以触摸到生命的本源,跨越现实童话神话界限。背着压缩气瓶,人可以在水中停留更久;然而不背气瓶时,感觉更自由,身体更轻盈想象在海下的缓坡上,丛生着望不到边际的珊瑚,绿色紫色橙色,如同山峦上盛开的各色繁花。屏气下潜,伸展双臂,并拢双腿,摆动脚蹼,感觉自己像飞鸟掠过山巅。那种自由的翱翔感和目不暇给的让人屏息凝神的美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和自我的存在,恨不得用海水重建每一个细胞,和珊瑚海日夜相伴,共生共息。

  这时我常常想,在远古时候,人类是否也曾是海洋的子民,那些存在于世界各地传说里的人鱼,是否也是真实存在的?我相信那不是凭空捏造的,因为一定有无数人,曾经有过和我类似的感受,阳光透过海面射下来,细碎光影洒在海底的白沙上,随着起伏的微波而不断摇曳。你的眼中是这样明亮的一片光,一片蓝,身体被温暖的海水环绕着,完全放松,你感觉不到一丝压力,就好像融化到这蔚蓝澄澈的海水中一样。

  说起来,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终于下定决心,系统学习了自由潜。其实从事水肺潜水多年,我大致听闻过自由潜的相关理论,只是疏于练习,耳压平衡速度一直是制约我下潜深度的最大因素,我也偷懒地将之归结为先天生理原因。然而书中的故事和我曾经看到的那些纪录片、曾经目睹的海岛原住民下潜的景象一再交叠,促使我去了解正规的练习方式和步骤,真正进入自由潜水员的世界。遗憾的是,我仍然没有掌握法兰佐平衡法,还是没能突破十余米的下潜深度。但是当我闭上眼睛,在露天泳池中练习闭气时,感觉细密雨丝拍打在背上,思绪向着眼前浅黄绿色的光晕深处飘远,那一刻物我两忘,祥和静谧,忘记呼吸、忘记时间、忘记天地,这种安宁冥想状态,却是以前不曾拥有别样体验。

  翻译的过程,对我而言也是学习的过程,因为文中涉及到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多方面信息,作者和译者都不是专业人士,在描述上未必能做到使用精准的学术术语。为了力争保证译文的科学正确性,但凡有不确定知识点,我和编辑都尽可能通过网络或是学术刊物寻找对应的名词和翻译,并向专业人士请教。由于译者能力所限,加之一些术语在中文中没有既定译法,译文中定然有诸多疏漏和不妥,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希望读者们不吝指出。

  最后说一些看似和这本书关联不大的题外话,近年来大家基本上已经接受了“保护鲨鱼,拒吃鱼翅”的理念,然而我们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菜单上是否还有蓝鳍金枪鱼等濒危鱼类,饰品里是否还有珊瑚、砗磲、玳瑁这些名字?关于海洋,我们知之甚少,然而能够挽救保护它的时间,可能却并不那么宽裕。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起大家对于海洋的关注和好奇,一同去关爱这个蔚蓝星球上百分之七十的疆域,属于我们的蓝色家园。如果你想要探索海洋的神奇,想要亲身感受它的无穷魅力,那扇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深海》读后感(四):身与心一同随书潜入深海

  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便读得欲罢不能,走到哪里都带着它争取能够利用起一切琐碎空闲时间读上几页这本关于深海、自由潜水这些自己很是陌生领域奇妙书籍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无比,书中涉及到海洋生物、自由潜水运动物理学、生理学和海洋生物保护及研究等诸多有趣课题。对于我这个才疏学浅的读者来说仿若上了一堂又一堂有趣而生动的海洋课程。阅读中有时候我会忍不住闭上双眼想象着书中描写的深海场景,自己浮游其中,感受着海水的温度和压力,看着各种有趣的鱼儿和其他物种从身边游去,享受深海中的那份祥和与寂静,忘却陆地上的尘世烦恼,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经历啊。这本书也为我揭开了一种神奇的运动--——自由潜水的面纱,让我对这种深入海洋的运动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在作者详尽的笔触下也为我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由潜水画面。一本真材实料发自内心强烈推荐的好书。感谢作者为我开启一段段的奇妙之旅,也感谢译者的超强翻译功力让我们读者更好的理解本书的内容。

  《深海》读后感(五):偶尔离开浮躁的生活,感受深海

  简单而言,《深海》讲了一个记者,偶然间报道了自由潜水的国际竞赛,看到了潜水运动员们仅靠憋着的一口气潜入数百米的深海再折返,从而激发了他对潜水、大海与海洋生物的兴趣,进而引发的一系列探险与求知。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种从浮躁生活中抽离的感觉

  在每天赶地铁、查邮件、画deck、应对偶尔难缠的老板和客户、纠结去哪里吃午饭、刷购物网站…这粘稠琐碎的生活碎片把我包围的时候,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抹香鲸正在从深达一万英尺的深海缓缓游向水面、自由潜水运动员深吸了一口气潜下不透光的海洋中层区、乌贼发出光芒像是海底的焰火、巨大水母的触手在灰蒙蒙的海水中散开像是浩渺太空中星系的旋臂、海洋生物的残骸被浮游生物分解,像是永不终结的碎屑的暴风雪,飘飘洒洒的沉入深海…

  像是打开新世界大门,非常奇妙

  以前看到过一张照片,是一个女潜水员和一条抹香鲸在海水中相遇,潜水员完全舒展着身体,而抹香鲸也完全没有攻击性,两个跨越物种的个体在相互打量,但是又互不干扰。当时感觉非常震撼,像是生命有了实质,被包裹在沉静的蓝色水体中,spiritually very inspiring.

  事实上,自由潜水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死亡率仅次于低空跳伞,大概1/200的死亡比例,主要是缘于极端闭气和巨大水压的环境下,引发的肌肉痉挛、意识昏迷和脑部死亡。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进行这项运动呢,除了部分人求名求利之外,大部分人是因为可以在海水中得到宁静,可以进入深度冥想的状态,这里摘取书中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

  “…这个世界上有七十亿人口,陆地上每一寸土地都已经被测绘,大部分已经被开发,其中太多已经被破坏,只有海洋保留着最后一篇人类不存见过的、没有触碰的以及尚未开发的旷野,是这颗行星最后的边界。在海中没有移动电话,没有电子邮件,没有推特,没有电臀舞,没有会丢失不见的钥匙,没有恐怖主义威胁,没有被遗忘的生日,没有信用卡欠费的罚单,没有工作面试前会踩到的狗屎。生命中的所有压力,所有喧嚣、所有让人分心的事情,都被留在水面上。海洋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我觉得社会像个飞速运转的机器,而我只是其中微小的颗粒,经常都被烦杂的工作、被觉得underpay的薪水、被市区的高房价、被同事老板随口的一句话、被星巴克店员写错的一个名字…这些可大可小的世俗的压力逼的心情烦闷,偶尔觉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我的格局太小了,只看到自己周边的一小方寸空间,所以我总是焦躁,很少能真正平静下来。

  但是在海洋里,尤其是深海,一切都是不一样的:

  “…虽然大多数陆地上的生物都局限在同一个水平平面上,然而生活在海洋中层、也就是睡眠和海底之间地带的生物,可以向任何一个地方行进。这篇世界毫无特征可言,而且亘古不变。这里没有山脉,没有天空,没有地表,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帮助分辨左右和上下。夜晚永远不会变成白天,没有四级的变迁。这儿的温度几乎是恒定不变的。这里也没有动物们的固定家园,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没有需要达到的目的地,有的只是一成不变的漂流。在这里,我感到一种深重的,关于生存的悲伤;这是我到达的最黑暗、最荒凉的地方…”

  “…栉水母、行走的鱼类、一大群闪闪发光的乌贼、垂直捕食者…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都像是罕见而古怪的珍稀物种,但是事实上,它们代表着这里的生存准则。深层带以及下方没有阳光的深海中,生活着百分之八十五的海洋生命,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大的生存空间…当我坐在这个狭窄的金属球里,透过窗户窥视这一片很少有人看到的栖息地时,我感到胸膛空荡荡的。这是呼吸无法填满的。这才是真正的地球,百分十七十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是它的样子 – 胶质的、斗鸡眼的、笨拙的、发光的、闪烁的、隐藏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每平方英寸都被超过一千磅的压力所挤压…我们从太空中所能看见的蔚蓝色圆球不过是一个假象。我们的星球其实并不是蓝色的,它并不是充满了叶子、云彩、颜色和光线。它是黑暗的…”

  以前看BCC的海洋纪录片,看到一种鲨鱼叫格陵兰鲨,是一种独居生物,只生活在冰岛冰冷阴森的海水里,它们是游动速度最慢的鲨鱼,而且从出生开始,眼球就会被慢慢被一种寄生虫腐蚀,逐渐失明。想想看,一条鲨鱼,每天都活在比昨天更黑暗的世界里,每天从冰冷的海水中层区来到浅水区觅食,结束之后再缓缓地沉入到黑暗的中层区,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200多年。

  当时觉得怎么会有这么悲惨的生命存在。但是现在想想,每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可能对它而言,在狂躁的大路上,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人类,才是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的生物吧。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尊敬的人,比方说日本伊豆的80多岁的海女,仍旧可以徒手潜下深海,并且尊重海洋的规律,从不过多捕捞;比方说放弃了木材生意,专门从事海豚研究和保护的DareWin创始人;比方说为了更好的探测大海,长年累月待在60多米深度的海底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他们都非常可爱,值得尊敬!

  还有一些很实用的takeaway,比方说如何练习闭气、如果理解窒息的一系列人体反应(这个我希望没有体验的机会…)、如果在绝境中保持镇静、了解颜色的波长、了解生物的磁场反应等等,很长见识~

  --------------------------------------------------------------------------------------------------------------------------------

  记录一个跳了三场Bachata后肌肉酸疼的,被好书治愈的,安宁静谧的周日下午。

  《深海》读后感(六):海平面以下35850英尺有天堂

by Gean-Marie Ghislain

  1988年的时候吕克·贝松拍了一部电影,叫《碧海蓝天》,《我是杀手不太冷》的男主角让·雷诺也有出演。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自由潜水运动员的故事。杰克自出生起就生活在蓝天大海的希腊海边,虽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亲历了父亲潜水身亡的事故,但是依然无法离开大海,甚至对深海产生了难以言说的眷恋。在故事的最后,杰克沉静地放开安全装置,自愿永远沉于海底,而那时,他已经有了世上的爱人。

  这部上个世纪的片子,不仅呈现了海洋的旖旎风光,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沉静的气质,它探讨了占地面积70%的大海和数十亿分之一个人之间深沉而又幽微的关系。就像《深海》这本书一样,它们让我发现,大海和人类的关系比通常认识中的还要深刻、直接

by Gean-Marie Ghislain

  这一切,要从一项运动说起:自由潜水。在日本有一个存在了数百年、十分传统的群体:海女。能年玲奈演的晨间剧《海女》讲的就是这些人的故事。海女是一群以潜水摘取海洋生物为生的女人。这些女人不借助任何器械,潜入到海底几十甚至上百米的深度采摘贝类、珍珠,或者捕捉海鱼。她们一般都全身赤裸地在海底待上十分钟左右,有的时候一天潜水能上百次。但是,从古至今都没有听说过海女潜水身亡的事故。无独有偶,岭南也有这样一群人,她们被唤作采珠女。之前有一部法国戏剧《深海采珠人》就是以这些人的故事为背景的。海女也好、采珠人也好,她们的潜水秘笈无外乎潜下去。她们对大海报以最为原始的敬畏和热爱,适可而止、予取予求,而海洋,回馈给她们的是安全、富饶和愉悦的生命。

  生命,是这本书的主题。大海似乎和人类有着从远古遗留至今的生命联系。在潜水的过程中,第一感觉是耳压上升,再往下则体会到了中性浮力,也就是失重的状态;到海平面以下40英尺时,形势发生转变,大海浮力不再起作用,大海拖着你往下滑去;到了150英尺,人会进入梦境般的幻觉,250英尺,巨大的压力挤压身体,肺缩小到仅有原来大小的四分之一;但到了300英尺,一切都变了,身体出现“末梢血管收缩”的现象,全身的血液流回身体的核心,生命总开关开启,你能感觉到自己被大海拥抱着。大海开始展现出它对人类的奇特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无限下潜。目前已知的潜水最大深度不过1000英尺,而那几乎是九死一生。自由潜水是世界上第二危险的极限运动,缺氧、氮醉、减压病、心理浮动,任何一项都能让你命丧大海。

by Gean-Marie Ghislain

  从300英尺往下,大海将通过神奇的海洋生物来展现它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海平面以下650英尺到3300英尺是暮色带,也叫中层带。在650英尺处只能接收不到百分之一的光照,光线晦暗难明,而鲨鱼却能在黑暗的深海中沿着看不见的路线洄游数千英里,并分毫不差地回到起始地。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鲨鱼有着强大的磁场感应能力。这种能力,人类也有。在人类的颅骨中有磁铁矿颗粒,这个颗粒能让人类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判断方位。1769年,詹姆斯·库克船长曾参加过“奋进”号的航行,在20个月的时间里,无论船行到何处,无论天气、时间如何,船上的一位酋长图帕亚都能准确地指出家乡的方位。

  如果说,磁场感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的明显,那么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回声定位能力。鲸鱼和海豚长期生活在海平面以下1000英尺的地方,这里一点光线也没有,但它们却能准确判断出同伴以及猎物的方位,避开种种障碍物,而这和它们的回声定位能力有关。回声定位,是海豚或者鲸鱼通过自身发出的嗒嗒声,以及接收到该声音的回声,来判断物体的方位、距离、类别、大小等等,从不出错。这种功能人类同样具备。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叫作布莱恩·布施特的盲人。他自小全盲,但是生活全部都能自理,甚至还可以打篮球,靠的就是回声定位系统。他会不断地用舌头发出嗒嗒声音,来判断四周的环境,当然,看菜单是不行的。最神奇的是,这种方法,即便是视力正常的普通人也能通过练习快速上手,简直就和人的第二视力一样神奇。

by Gean-Marie Ghislain

  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而海洋的深度远远大过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在无数我们认为应该是荒漠的地方,都出现了蓬勃奇特的生命。比如海平面2500英尺以下的发光生物,在漆黑的环境中,一个个闪烁的、恍如阿拉斯加霓虹灯的生物游过,好似梦境。还比如在海平面35850英尺以下的超深渊地带,这里有长着糖果棒条纹、如田野中的麦子一样的蠕虫,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氧气,只有由热液喷口带来的临时家园,但它们独一无二、永远存在,是永恒的伊甸园。而生物体发光也好、海洋生物的起源也好,都能在人类身上找到相同的印记,这一切仿佛都在说明,人类来自海洋,海洋是那个巨大的羊水,孕育了最初的生命。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科技足以支撑每个人到几万米的深海中一探究竟。但那一天究竟是哪一天?海洋环境在以可见的速度被毁坏、被分崩离析,没有人能预测在这一片静默的消逝之中,又有多少关于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未来和我们自己会被永远埋葬。

  借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做结:我们是什么样的生物?

  《深海》读后感(七):面对深海,绝对意志更像是个玩笑

  实在太好看了,随便乱写一点。这是本讲自由潜水的非虚构作品,以一帮热衷于不借助现代设备而进行自由潜水的那些海洋爱好者为对象。他们有的是海洋研究者,有的是环保卫士,有的,则单纯将自由潜水视为毕生事业的潜水运动员。他们选择自由潜水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的是,这种行为本身的冒险因素。詹姆斯·内斯特不止一次刻画自由潜水令人心惊胆战的部分,(氨中毒或者脑瘫这样的名词绝非儿戏)作为一个对海水有着本能性恐惧的人而言,我一边畏惧,一边却开始思考,不是对那些进行科学研究的人,而是书中第四、第五章描写的那帮自由潜水运动员。

  想象一下那场景就令人不快,海水中央的白色游艇,运动员在规定的海域内,绑着绳子在众目睽睽下长吸一口气跳入水中,紧接着除了下潜的数字记录,没有人知道他们在下面的情况,几乎所有人从水中出来都会,呃,”七窍流血“,或者浑身肿胀,昏迷,让人觉得这就是项送死的运动,而且是项滑稽的送死运动。比起登山的漫长和可知,自由潜水是迅疾又不可知的,死亡率相当之高,但依然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直到读完这本书我也不清楚为什么。

  总觉得比起登山,攀岩,以及诸如此类的”向上“的运动,自由潜水这种”向下“的运动相当不同,前者如果带着某种征服意味,后者则更像是个玩笑,去年读同样令我震撼的强·库拉图尔的《圣母峰之死》时,书中那些致力于攀登峰顶的疯子们让人心怀敬畏,但这本《深海》里的大多数自由潜水运动员都让我觉得,他们到底仅仅只为了那个数字而活吧,他们其实对深海根本一无所知啊,要知道作者无数次介绍,实际上,当下潜到300米以下的时候,运动员们是没有知觉的,几乎属于半晕厥状态,要我说,我是无法相信那些幸存者们所描绘的那种海下世界,觉得大部分都是自我意识的后话。(有的家伙从海水中被捞起来,足足瘫痪数月,连家人都认不到,怎么可能还记得住深海?)

  何况几百米的深度,对于深海而言,简直就是玩笑,人类在面对海洋时还是小朋友,深海不可征服,也不要妄图去征服,这些家伙,压根就是群痴迷于记录本身,或者说炫耀狂吧,可这种所谓的记录,大概在深海眼里,也是无稽之谈,那种所谓的绝对意志,只让我觉得你不是在和大海开玩笑,你是在和你自己。

  这么想着,我也为那些痴迷于自由潜水的家伙们深感悲伤。

  不过,除了对自由潜水运动员之外,我对书中所描绘的其他潜水者都心怀好感,跟踪角鲨的老实生物学家也好,常年累月待在海下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也好,甚至是八十岁的日本海女婆婆都相当可爱。

  抛开这些不说,詹姆斯·内斯特写的很好看,对于自由潜水的一些锻炼方法让我不由得也想默默尝试,虽然根本不可能实践。

  《深海》读后感(八):一本引起人们对自由潜水的爱好的书

  虽然对作者里面提出的人类同样具有磁场定位,声纳定位等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是无疑作者已经成功的对我植入了对自由潜水的莫大的兴趣。本以为这是一本讲海洋生物的书,没想到是从另一个角度,自由潜水,来表达深海的神秘原始而又充满生机的。很多人对译者的脚注有意见,我实在无法理解,在我看来,译者不仅是对文字面做了翻译,更就一些不确定信息做了考究,是一件很负责很严谨的事,实在不至于"讨厌"。毕竟这不是一本小说,不是一篇长博文,而是一本知识普及的书,译者做出的纠正对将来想去亲身体验自由潜水的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不负责的联想一下,这种喜欢顺溜的阅读全文而反对文章信息进行反思,批判的行为,这种喜文章表面上完美而厌恶对其注释的偏好,是否同潜意识中集体主义思想,及顺从者而非批判者的教育有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