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10篇

2018-06-03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10篇

  《行走·快门不停》是一本由费勇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一):行走、记录:“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你行走在大街上,随便走进一家小店,心不在焉时候,你可能容易就会被身旁的“咔嚓”声吓上一跳,然后才会回过劲儿来,是周围有人在即时分自己状态。对有些人而言,——生命不止,脚步不停,咔嚓、快门也不能停!这多奇怪,在现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自拍的情况下,除非是早决定了要将偷拍进行到底,大多数人的手机上都会选择设定快门音,可为什么大家基本都会设定快门音呢?

  这有什么用啊,我是说,除了增加手机的耗电量之外,这能有什么意义~可是,虽然我自己这样吐槽着,依旧在设定时选择留下快门音。我想或许这不只是因为出厂设置时的默认,更多的还是从小到大的习惯吧。从胶片相机时代,走到数码相机的时代,时代在改变,或许到了我们的孩子、孙辈的时候,小孩子们还会奇怪,为什么相机(手机)在拍照的时候都会“咔嚓”一声呢?再然后,等他们长大了,按动快门的“咔嚓”一声,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与传承。

  还记得在某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澳大利亚人想环游世界但缺乏经费,所以他开始着手写了一个旅行计划内容是要用影像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他非常仔细地列出要去的国家与要完成的事,以及能带给世界什么样的改变。接着他把计划书投到各个相机大厂,最后他不但拿到一台免费相机,甚至还获得旅行经费,代价就是要帮相机厂测试新款相机功能,把履行计划顺利完成。(《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蓝白拖)

  比较不好意思的是,我一开始还给弄错了,光顾着看封面了,居然会以为这书就是出自上文故事中人之手。怪就怪在了之前看过的《人在纽约》留下的印象太深,又或者是我的脑洞一贯比较大,才会让我产生错误联想?居然会以为真能有这么巧的┭┮﹏┭┮这自然是不可能能的,这本《行走·快门不停》可没丝毫的外国血统,从里到外彻彻底底都是中国制造的!不过,说来要真是抠字眼的话,这倒不该是简单的归类到书里了,而是属于一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名为“Mook”的出版物。

  Mook是个舶来词,作为英日混血的组合,即是将杂志的(Magazine)和书籍的(Book)捏合在了一起,成为了独具魅力的“杂志书”(Mook)。简单地说来,这就是一种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新文化商品,以其图片文字少,编辑取向情报理论少,性质介于Magazine和Book之间,故简称为Mook,意为杂志书。就是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同时兼有书和杂志的特点。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就像是“知日”和“ZUIINK”系列就是两种当下较为知名的Mook。这样来看管这叫书其实也没差了。

  现在想来,当时会弄错倒也不算稀奇实在是这个封图太具有迷惑性了(¬_¬)单看这个封面的话,的确是很容易误以为这本Mook里所收录的,都是些分享旅途之中见闻的旅游类内容。当然,真要是翻开书来看一下,哪怕只是简单的翻几页看看,都不用从头至尾的捋一遍书目,就会发现书里是有不少的照片可惜这些照片的主角都是人类根本不是风景照啊~就像“知日”的主题始终是日本文化,“ZUIINK”的主题始终是流行文学实质上,此书的主题就是以摄影为主打。

  书中充斥着从平凡生活到疯狂世界的多样记录,各色人物访谈间杂以充满了或正经或搞怪的记录人像的摄影作品,用镜头凝固那些值得记忆遇见。大致翻看了一下,略薄的书册中主要还是以人物访谈为主的,照片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多。可惜整本书下来,实用性比较强的内容仅有这两篇:Instagram涨粉攻略“来自移动端的庶民狂欢”(P.30),和特色相机集锦“作为生活方式的摄影”(P.48)。除在每期中给我们介绍的当下的“摄影”技术工具发展之外,该书更关注的还是想要是藉此展现出那些不同的摄影人所代表的各自截然不同的生活姿态

  “摄影”是一种始于记录影像的艺术。就像绘画中的肖像画一样,最开始只是为了凝固片刻时光,遂成就永恒的一种保存记忆的方式。但是,比之肖像画在制作保存方面的等等不易,摄影技术的成像倒是要更加自由,快捷的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越来越方便。于是,由一种流行的玩意儿,逐渐的替代了肖像画,摄影这门原生于科技发展的技术产物,甚至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造者。

  但是大工业化的时代潮流改变了一切,套用痴迷于湿版摄影这一古老工艺摄影师孙诺的感受来讲——他亲历目睹着数码时代科技摧枯拉朽式的飞跃,也曾为突破纸基局限的输出方式的革新感到欣喜,却在面对家中那张老照片时真切感受到——技术并没有将摄影真正推进,相反从某些角度来讲,摄影一直在退,在不断追求摄影速度的同时,画面质量却在不断妥协。(援引自“我想拍那些有梦想的人”P.36)

  我不曾有幸亲眼看到那些画面质量令人赞叹不已的老工艺摄影作品,也不曾体验到真正好的摄影品质,没错,大工业化令更多本属于少数人的高端享受普及泛滥到了供大于求的地步。但是,真正好的优质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就算是没有稀缺,其高昂价格,也绝非是普通人可以随意享有的。就像是在制作过程中必须用到银粉的湿版摄影,虽然相形之下银价已经要比金价廉价太多了,但是在现在国际银价节节走高的态势下,依旧令这种古老技法的成本居高不下

  或者说,摄影从来就只是对过往的一种留念,念念不忘的记忆。或者,喜欢摄影的人,同样也会是喜欢怀旧的吧……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二):生活·快门不停

  行走,嗯,不错,自由啊。

  生活,嗯,不错,好好过。

  因为第一次阅读这本杂志,所以从封面开始仔细阅读,扉页上杂志的简介“行走gogo,为中国当代年轻人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尊重个体价值观,关注和报道全球范围年轻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起了往下读的兴趣

  中国照相馆,以“美好生活的记录者”为口号,1937年创办于上海,1956年迁至北京,一直用照片记录着周围环境变化、时代的变迁,甚至真实反映了时间岁月中“中国照相馆的变化”。

  叽叽喳喳照相馆,创办人相信人生本不应该平庸枯燥,它本应该充满一些有趣愉悦,于是有了这家照相馆,他们用努力创造有趣,用镜头记录有趣。

  如何在“Instagram”拥有跟多的关注?当然是熟练运用标签,少发自拍,风格化,比如固定更新时间等。这些技巧对于当下大多数社交软件都适用。

  湿版摄影,在这本杂志里第一次听说,你想知道其中一个痴迷于湿版摄影的年轻人的故事吗?请翻开杂志第36页。

  上帝创造了世界,人也可以,怎么创造,通过各种摄影设备具体有哪些呢?你可以通过“作为生活方式的摄影”章节进行了解

  那些以旅游为生的人都邂逅了怎样的故事,拍下了哪些壮美的风景。

  当然,杂志出品人陈坤的“行走”表情,对城市生活的逆向思考更不容错过

  周迅:莫因虚度,空掷流年曾经的“小太平”,现在已年将四十,但似乎岁月只是给予了她成长,却未改变她的容颜

  这些事他们的行走故事和生活,或许也正是你所期待向往的生活,翻开杂志,细细阅读,下一刻也许就值得按下快门。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三):一路走,一路拍

  这本定位为“行走”的杂志书终于在第五辑谈一谈拍照这件事。

  想想看,无论哪种形式的“行走”,怎么少得了“拍照”这么美妙的事呢?

  我们今天谈起旅行的意义,也许早已不仅仅是看过许多美景、看过许多美女、品尝了夜的巴黎、踏过下雪的北京,而至少应包括,把美景、美女、夜的巴黎、雪的北京拍下来发在朋友圈。所以,快门不能停。

  也许是为了像传统摄影术致敬,本书一开始分享的两个关于照相馆的故事,颇让人觉得惊喜。拍照本身在今天已经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可言,只要有任意一款智能手机,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拍摄,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也不缺发表照片的平台,传统照相馆的功能已经不断地被边缘化。广告出身的东东枪的唧唧喳喳照相馆的定制拍摄服务,还是凭借好玩创意走出了一条新路。就创新而言,唧唧喳喳照相馆并非孤例,微博上有个专门给人拍摄证件照、修证件照的摄影服务机构“小象馆”让不少网友追捧,相信类似的摄影定制服务会越来越多。

  前面说到智能手机拍照,接下来两篇文章就正是题中之义了,文章标题“来自移动端的庶民狂欢”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摄影”很精准地概括了拍照在今天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地位。原以为书中还有更多类似文章,可是翻到后面一看,并没有,略略遗憾。当然紧接着分享的两位专业摄影师的作品和陈坤“行走的力量花絮也十足精彩,足堪抵消这份遗憾。

  本书还收录了绿妖、黄燎原和钟立风的文章,俱是一时之选,不消多说。最让我意料不到的是钟立风,原先只道他是音乐人,没想到这篇以逃离为主题的文章写得这么棒。文章的最后他讲述了中岛美雪《给我一个永远谎言》(永遠の嘘をついてくれ)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值得在此复述一遍:

  日本民歌之父吉田拓郎与中岛美雪年轻时相恋,后来吉田结婚3次,新娘都不是美雪,美雪单身至今。吉田49岁那年创作力枯竭,向美雪邀歌,并提出“必须是遗书一般的歌曲”,于是就有了《给我一个永远的谎言》。吉田60岁演唱会上,请来中岛美雪与他合唱此歌,时年54岁的美雪身着白衬衫牛仔裤,一如少女轻盈挺拔。唱完此歌,在尾奏的音乐与和声中,美雪没有言语、没有拥抱,只是带着微笑礼节性地和吉田握手,与观众握手,与半场女孩击掌,而后侧身轻盈地离开了舞台

  真的,我也被这“单身逃亡”的一瞬间击中了。

  总而言之,这本书诚意满满,一路看来诸多惊喜之处。你看,我甚至都来不及提到书中周迅周公子为陈厂花特供的访谈。说起来,厂花发起的“行走的力量”行动又开始在各大平台招兵买马了,希望他做的这本出版物在接下来的行走中能制造更多惊喜。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四):捕捉生活的瞬间,记住曾经的触动

  捕捉生活的瞬间,记住曾经的触动

  那些细心的人,总会给予我们生活中的种种触动,或许是对于一些我们从不在意的细节,或者是有一些让我们莫名感动情感,或者仅仅是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真、善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生活不止,那些细心的人制造的触动不停。

  拿到这本《快门不停》的书,看到封皮满是2寸照片的那个一刻,我还以为这是一本有关摄影作品的书。循着书中“gogo”(快快)的节奏,那个写着KEEP SHOOTING的字样分明是在促催着我抓紧时间把它读完,抓紧时间寻找别人的生活中那些流下印记的记忆。原来书中不仅仅有记录生活瞬间的相片,那些照片已经足够让我们眼前一亮;照片的背后还有种种的故事和对于摄影的热爱字里行间更是流露着对于生活的细心和热情。合上书后,感觉有“ONE”的影子在眼前晃动,这本书像是一个万花筒,里面总有吸引你的地方,或许是几张照片,或是是寥寥几行字,总有能勾起你的回忆东西

  如果你是个六根未净,还在行走的人,这本书里总会有让你“颤了颤”的地方。如果你翻看自己的老相册,或许你会为自己的失落神伤,为曾经的热情痴狂。现在你翻看的是别人的故事,你可以从他们的相册中找到生活的细节,也可以映照自己的脸庞。无论是摄影专家还是入门菜鸟,无论是演艺明星还是记者编辑,在所有的相机快门前,我们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的得失,只是用快门记录彼时彼刻的自己,那一刻最真实的自己:那一个最真实的人。

  看完“用你的眼睛替它看世界”。想起了我的宠物狗—小吉娃娃“叮当”,养了它11年,每每回家总要陪它疯玩半天,爱人总劝我小心别被它伤到,虽然我已为他的淘气打过2次狂犬疫苗。时隔半年,想起它的时候,还是要被它伤到。以前是因为它的伤害,这次是因为它的离开。今年初,它走了。

  2015-6-29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五):人生,是一场修心之旅

  一天偶尔打开豆瓣的邮箱发现@idealzmx问我有没有兴趣读一读这本书,我这个人读书向来是杂食动物,只要是好书来者不拒。于是想着反正不用花钱买,为什么不看看呢。于是乎在上个周末懒洋洋的午后我开始了这一次阅读。我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它的期望并不高。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一直读到凌晨2:30,虽然明天还要上班,我是任性的熬了一个夜一口气把它看完。

  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广告,里面有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如果问我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感悟,我想就是上面这句话吧。

  说实话总是对喜欢摆弄摄影机的家伙,充满了敬意。总觉得这些人都是些对生活有不同追求的新新人类。当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的时候,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事物却悄无声息的离我们远去,如果无人提醒,我们竟丝毫察觉不到。书中提到照相馆,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小镇子里,学校有时候会要我们交黑白小照片。就会去镇子里唯一的照相馆坐的笔直照一张。还有家里过节外出旅游,老爸脖子上也会挎一个相机,咔嚓咔嚓,照完了送到照相馆总是要等上几天才能洗出来。取回来之后大家总是争相恐后的看照片。直到现在长大了,过年回家时候还是偶尔会翻出那些老影集指着小时候的自己忍不出笑出声来。而今日的时代,已经告别了那些繁琐,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手机里总是存着各种各样的照片。我甚至担心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出生时候家庭里是不是不会再存在影集这种东西了。

  在这个信息快餐时代,每天忙忙碌碌的我们,总是被淹没在数字海洋里,再也找不回那种老照片上的庄重感。每天都在自拍,却仿佛什么都没有留下。

  互联网的发展不可逆转的推着人类前进,然而这速度仿佛太快,还来不及我们思考,就发现我们丢失了太多。当我们每天乘着拥挤的地铁上下班,低头看着手机,当我们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时候,低头看着手机,当我们过节回到老家,每天泡在电脑前。仿佛我们这些年轻人经历了某种潜在的进化,

  我们开始习惯性的忽略身边的人和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道自己为何在忙碌,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在烦恼。所以我说我很崇敬那些喜欢摄影的家伙,总感觉他们能静下心来观察生活中的“美”。一朵我们视而不见的花,一座我们看的生厌的老建筑,他们总能从中寻找到某种美感,当照片放在你面前的时候,有时候你也会不禁发出一阵感慨:原来可以它也挺美的。

  我呢,是个游戏程序员,也就是你们说的码农,每天噼里啪啦的在电脑里敲代码,曾经并且依然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理想,生活一天天在改变,年龄在一天天增长。渐渐的你会发现你的年轻时的激情会慢慢的被时光消磨。疲惫每天伴随着你,想着遥不可及的理想,和无奈的现实,偶尔真的感觉到“累”。但其实生活就是如此,没有哪一种人生是轻轻松松,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贫民窟里的拾荒者,我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总是想着遥远的梦,却忘了脚下的路。忘了一秒一秒流逝的当下。所以我很喜欢书中对梁冬,周迅的那篇采访和对厂花的记录。能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人生是一场旅行,是一次修心的旅程。我们每天都在拼命的工作,仿佛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但是人终有一死,当我们两手空空的离开人世,想想那时的你会如何看待今天的自己的。是不是会发出一声苦涩的笑,然后摇摇头永远睡去。书中一篇文章中说,印度有很多穷人他们过得很贫苦,但是依然很快乐。因为他们并不在乎这些,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身为之物,生活的本质应为修行。

  当然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不同,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做苦行僧,但我们至少应该学会思考,学会思考过往,学会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如果只是匆匆的朝着远方走,等你到达目的地,只会发现,目的地又变成了当前的位置,你又会向着另一个远方匆匆前行,等你走的累了,走不动了。停下来回忆,竟然发现,这一路走来没有什么能让你回忆的印象。

  这期行走中讲述一篇篇文章,不论是摄影的,还是采访的,还是旅行的,都在描述一种思考,思考当下,思考未来,思考过往。人生匆匆,如果每一天都是得过且过,那么当走到尽头,我们将真的一无所有。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六):直达本心

  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是五岁生日的时候照的,那天下大雨,跟妹妹第一次进了照相馆。现在倒是记不得当时的心境了,只记得照片上自己的模样。扎着两只羊角辫,穿着一套粉红色的衣服,因为掉了以后妈妈随便拿其他的扣子补上,所以五个扣子有四个不同的颜色。雨靴上的泥巴记录了那天的雨。愣愣的我,被定格在了很假的风景画前面。

  那时候一张照片是五块钱,跟妹妹一人照了一张单人照,然后还照了一个合影,是最奢侈的生日礼物。一周后照片洗出来,合影被亲戚们一人一张要走,说是两个人都照的好看,然后各自的单人照各自很宝贝的保存着。

  那是我对照片最早的记忆。

  后来在妈妈的衣柜里翻出一个盒子,里面是她年轻时候的一张照片。因为没有过塑,照片边角已经掉粉斑驳,颜色也褪去了很多,但是照片中拿着一根树枝当道具穿着的确良裤子跟花衬衣和凉鞋蹲在小溪中腼腆笑着的妈妈,真是很美。我记忆中她一直是微胖的,却没想到年轻时候那么的瘦而且好看。她说那是她结婚前唯一一张照片,结婚后也没有过照片,到我有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之后,才陆续拍了一些照片洗出来。

  旧照片,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个人记忆的凝固者。

  如果没有旧照片,我都记不得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也想象不到母亲年轻时候是那么好看。

  翻看《行走》第五辑《快门不停》的时候,从那些老照片里联想到自己和母亲旧时的照片,一下子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袭来。但是却又真心感谢这项技术的诞生,以及小镇上那家独一无二的照相馆。

  这本MOOK,谈及照相馆的老照片,新时代移动端的分享狂欢,路途上的故事,遇见的人,记录整个时代的变迁,最为壮阔的风景,以及内心最炙热的情感。

  照片与文字结合,行走的心与风景和人相遇,讲故事的人都在路上。

  这一期《行走》就是在讲故事,照相馆的故事,老照片的故事,行走中的故事,尘世修行中的故事,被凝固在了一张一张的照片里,刻录成永恒。

  我们从别人的故事里看世界,从别人的照片里看风景。因为普通人能靠脚步去丈量的地方太少,有太多束缚,所以读别人的故事,看别人的照片,有时能够让自己的心获得满足。

  尤其喜欢《西行路上的旅人速写》里的一张满眼青翠的小山村雅朗的照片,寂静的山谷,小河奔腾而过,零星的房子点缀在山谷间,好像所有尘世凡俗都被摒弃在了山谷之外。让人不经想要长留此地。山谷里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突然想起孟浩然的诗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真是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

  因为知道自己可能无缘去看这样的风景,所以才觉得格外的感动,这样一张照片,好像把内心想要“归园田居”的欲望一下子就勾起来了。总想着要找一处世外桃源之地,来逃避所有凡俗之事。

  回忆被镌刻在老照片内,内心的种种也经由照片传达出来。

  所以,照片,快门不停,能让我们更加的面对自己的本心吧。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七):一本好书

  我对书的要求不高,只要它能够让我思考。

  这是一本快速读物,从拿到它到读完,不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

  这两个小时,让我记住了一句话——“你喜欢这东西就得为它付出,爱一个东西总会发展到极致。”这句话是孙诺说的,存在于《行走•快门不停》的第36页。因为我恰好正处于对蛋糕的痴迷阶段,感觉这句话可以给我不必太过计较练习成本的动力。

  它还让我记住了两个人,一个是满脸雀斑的小女孩丹玛,还有一个坏脾气先生。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帕武的文字,因为如果没有他的字,那么这两个人也不过是泯然众人矣。而因为文字的存在,使得这两个人在我的头脑中挥之不去,莫名感动。

  除此之外,便是那几个“旧照片”故事——《刘兴惠》、《姐弟俩》和《葬礼妹妹》。《葬礼妹妹》甚至让我掉了几滴泪,它让我记起曾经经过我的生命的某个人。

  两个小时中,我还记住了一些什么呢?

  叽叽喳喳照相馆拍出来的一些“老照片”,那个织毛衣的眼镜男、称砖头的背头男还有嗑瓜子的售货员。

  看完采访梁冬的那篇《一个没有GPS的雨夜》后,我把封面拍下来,然后告诉自己说“你还是走得太急”。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给予我最重要的馈赠,它能够让我反思现在的生活,甚至可能会做出某个方面某种程度的改变,所以,它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好书。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八):情报多理论少

  比较不好意思的是,我一开始还给弄错了,光顾着看封面了,居然会以为这书就是出自上文故事中人之手。怪就怪在了之前看过的《人在纽约》留下的印象太深,又或者是我的脑洞一贯比较大,才会让我产生的错误联想?居然会以为真能有这么巧的┭┮﹏┭┮这自然是不可能能的,这本《行走·快门不停》可没丝毫的外国血统,从里到外彻彻底底都是中国制造的!不过,说来要真是抠字眼的话,这倒不该是简单的归类到书里了,而是属于一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名为“Mook”的出版物。

  Mook是个舶来词,作为英日混血的组合,即是将杂志的(Magazine)和书籍的(Book)捏合在了一起,成为了独具魅力的“杂志书”(Mook)。简单地说来,这就是一种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新文化商品,以其图片多文字少,编辑取向情报多理论少,性质介于Magazine和Book之间,故简称为Mook,意为杂志书。就是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同时兼有书和杂志的特点。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就像是“知日”和“ZUIINK”系列就是两种当下较为知名的Mook。这样来看管这叫书其实也没差了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九):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与传承

  这有什么用啊,我是说,除了增加手机的耗电量之外,这能有什么意义~可是,虽然我自己这样吐槽着,依旧在设定时选择留下快门音。我想或许这不只是因为出厂设置时的默认,更多的还是从小到大的习惯吧。从胶片相机的时代,走到数码相机的时代,时代在改变,或许到了我们的孩子、孙辈的时候,小孩子们还会奇怪,为什么相机(手机)在拍照的时候都会“咔嚓”一声呢?再然后,等他们长大了,按动快门的“咔嚓”一声,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与传承。

  还记得在某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澳大利亚人想环游世界但缺乏经费,所以他开始着手写了一个旅行计划,内容是要用影像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他非常仔细地列出要去的国家与要完成的事,以及能带给世界什么样的改变。接着他把计划书投到各个相机大厂,最后他不但拿到一台免费相机,甚至还获得旅行经费,代价就是要帮相机厂测试新款相机功能,把履行计划顺利完成。(《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蓝白拖)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十):行走的意义

  gogomook系列丛书两个月发行一册,是一本色彩斑斓的小书,旨在关注当代年轻人多元化的价值观,报道全球范围内年轻人的文化及生活方式。本期的主题是:Keep shooting,大约相当于边走边拍的意思。在“gogo”这样充满激情的召唤下,书的扉页上意味深长地说:Life as a nomadic gazer.我把这一句硬译为“带着流浪的眼光去生活。”

  前些年豆瓣电台刚推出的时候还没有红心电台的概念,豆瓣没完没了地给我推荐陈绮贞的歌,那个时候不知怎么就是跟小清新过不去,一给我播放《旅行的意义》永远只听到前面半句:“你看过了许多风景,也看过了许多美女,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段短暂的光阴……”我一边不耐烦地掐断一边想这什么破歌。那时候我从来没认真思考过人为什么没办法安于现状,一生在同一个地方出生、长大、变老,而是不断地想要翻过眼前遮蔽视线的山,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哪怕山那边也只有一模一样的云,哪怕漂泊一番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后来,我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怀着好奇心辗转了几个城市,有过欢乐、有过挫折,也会背着空空的行囊回到家。为什么会做这些徒劳的事情呢?那些留在原地的人看起来也活得幸福得多似的。年纪越大,越对自己的决定心虚怀疑,越失去了重新上路的勇气。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青年演员陈坤的专访,是关于他组织的一个志愿者团体的故事。2011年起每年夏天,陈坤都会带领一支志愿者队伍离开城市,去高原戈壁行走。发起人陈坤倡导行者们在徒步中安静下来与内心对话,并将这个活动命名为“行走的力量”。迄今为止,“行走”活动已经历经四年,穿越过西藏、青海、甘肃等多省。2014年,他将队员们带至敦煌,穿过茫茫戈壁,全程一百五十多公里,志愿者近百人,包括青年创业者、媒体从业者、协作团队成员在内,要齐心协力完成六天五夜的行程,大家通过这段充满了风沙、酷暑、与世隔绝、无水源的一次苦旅,对平日惯常的城市生活方式进行逆向思考,同时磨练了参与者的心理素质与意志力。在看似重复无意义的行走中,他们沉淀心境,把磨破的脚看作是行者的勋章。一场行走后,大家终于体会到:“每个人在沙漠里走着自己的路,每个人的苦是平等的。”如果这茫茫戈壁就是一段漫漫人生路的话,那每个人都在经历属于自己的历练,完全没有必要自怨自艾。看到他们义无反顾的行走,我终于明白了一点行走的意义,那就是:“当我们把姿态放到最低,看到的将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每一次出走,都是一段不一样的修行。

  有行走,必然有记录。如果人生是一场停不下来的旅途,那影像就是我们从匆匆时光里偷来的吉光片羽。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去照相馆往往都是为了留下家庭生活中的美好,特别是那些值得庆贺的时刻。八零后的童年时代,一定少不了去照相光的经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牵着父母的手走进照相馆,额前点着用妈妈口红涂上去的大红点儿,颊上扑着浓浓的胭脂。“预备——笑一笑!”我们于是无忧无虑地笑起来,大约是因为生日当天早上穿了一条新的公主裙,也许是因为站在画着一大桌子水果的纸板背景后,纸板上喜庆地写着一行大字:“今天我生日”。如今,照相馆早已式微,年轻人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旅行时还有背着更高级的单反相机。影像变得垂手可得,于是不再珍贵,由于可以同时连拍几十张慢慢挑出一张最满意的再用滤镜处理反复修片,最后人们都像海报上的明星一样小的无懈可击。因为不再受限于胶片的昂贵,我们可以边走边拍,一顿西餐、一花一木都可以入镜。我们把这些上传到社交网络与他人分享彼时彼刻的心情。感谢科技给我们提供的便利,让我们把照片从珍稀的家庭纪念品变成一场手机客户端的移动狂欢,使用客户端分享照片,使得摄影这件事在经历人类史上最简易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作为拍摄者的权利,你所要付出的,可能仅仅是换一个像素更高的手机而已。然而,虽然“机会比胶卷更贵”,但是我们已经有了数码相机,CCD开合的“咔——哒”声早已掩盖了胶卷过片的“嘶——嘶”声响。想象力的边界被日新月异的发明扩展,旧有的技术不断被重新发现和定义。摄影仍是艺术的重大议题,但更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于是,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两家各具特色的照相馆:代表传统的中国照相馆与代表新一代艺术表现力的叽叽喳喳照相馆。

  不止在中国,在并不遥远的过去,家族影集是一个家庭珍贵的财产之一。它能向客人展示家族历史、家族成员的成长历程等等。今天,照相器材高度普及,往事也随时光渐渐淡去,但立志于作“美好生活记录者”的中国照相馆,还有“自寻烦恼”式地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的叽叽喳喳照相馆,都在努力用镜头记录各自眼中这个时代最值得记录的事情,真诚而乐观。中国照相馆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照相馆,曾记录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照片墙上留下了许多名人的影像记录。但普通老百姓才是中国照相馆摄影师镜头下真正的主角,从他们“美好生活记录者”这一口号也不难看出他们精准的服务定位。照相馆刘师傅对这一口号的理解非常简单:“我们拍出来的照片应该是记录个人或家庭,以及方方面面人物的美好瞬间。我们就应该给人带来快乐和美好。”这是老照相馆代代相承的传统,也必将在新时代坚守不辍。

  2014年9月5日,知名广告媒体人东东枪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上为什么要有一家叫“叽叽喳喳”的照相馆》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世界上为什么要有一家叫‘叽叽喳喳’的照相馆?因为世界上本应该有一家,甚至很多家这样有趣又有爱的照相馆。因为人生本不应该平庸枯燥,它本应充满一些有趣的愉悦。也因为我们知道,仍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相信‘有趣很重要’。”这个照相馆为每一个顾客定制一套拍摄计划,努力实践着他们把照相馆变得“有趣”的理想。至于这种付出最大努力追求好玩的照相馆未来会怎样,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只要能得到同好的认可就足够了。”

  把漫漫人生的行走记录下来,并非易事。或许今天的我们丧失了镜头中胶片色彩的质感,丢失了一些岁月赋予的那种浪漫。但这种坚持记录的方式本身不也是一种浪漫吗?坚持行走,快门不停足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