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美读后感精选10篇
《基本美》是一本由周嘉宁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本美》读后感(一):[转]理想青年生活启示录(刘欣玥/文)
理想青年生活启示录——读周嘉宁《基本美》
刘欣玥/文
©Taku Bannai(本书裱封插图)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真挚且充满了惊人耐心的内面写作,“自我”在故事人物身上坦诚的投射与蔓延,以及文艺青年的细腻腔调,为周嘉宁的小说带来了非常明快的辨识度。虽然对“我”与内心世界的过分关注,不是没有引起过质疑的声音,但对周嘉宁本人来说,这些与自己有关的创作,的确如同一段需要沉下心来,走完漫长的自我认知的必要旅程。在2015年初的一个访谈中,接连完成了长篇小说《荒芜城》《密林中》的作者坦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自我充满好奇的清理和探索,“可以暂时把‘自我’搁置一下,聊聊世界”。[1]
在这一年稍晚的时候,周嘉宁发表了短篇小说《你是浪子,别泊岸》,小说得名于香港独立乐队My Little Airport的同名歌曲。那个行踪不定的浪子般的女孩小元短暂地来到“我”家借宿,吸引着“我”打量一种迥乎不同的同龄人生。小元与“我”的交谈(更确切地说,是“我”对小元的倾听)占据了小说近乎一半的篇幅。对于人与人如同一座山头与另一座山头之间难以克服的距离,“我”悲观地认为所能做的“不过就是站在各自的山头上挥挥手”,小元却提供了不同的看法。“我大概就是想要打破这种时代的无聊。想要站在一个山头,站在界限的一侧。”[2]这种渴望“越界”的宣言般的决心,似乎也在不经意间为周嘉宁的小说推开了一扇通向“他人”与“世界”的明亮窗口。
事实上,在暂别“自我”以后,在作家近两三年的写作中,的确能看见更辽阔有趣的世界,和更驳杂的社会历史记忆的时时闪现。在更为内敛的语言和情感氛围中,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周嘉宁的文字一直存有少年人清爽的朝气与心性。《大湖》《到崇明岛上看一看》《了不起的夏天》等作品给人以渐入佳境的阅读欣喜,发表在《收获》2018年第1期的最新中篇小说《基本美》,则或许可以视为这种“向外”探险集大成式的一篇——而这竟然是周嘉宁写作近二十年来的第一个中篇小说。累积经年的言说能量在溢出了熟悉的篇章长度以后并未止息,如同长跑练习者无意中打开身体新的潜能空间,这自然是日复一日训练的结果,《基本美》的诞生在创作势能上是使人振奋的。
非常有趣的是,这个发生在香港乐队主唱洲和外省青年致远之间的故事,处处投影着My Little Airport歌曲内外的零光片羽。[3]周嘉宁在素材准备阶段翻遍了My Little Airport的全部歌词,大方地表达对这支乐队近乎致敬的偏爱。[4]但是在两位青年因为音乐结下的浪漫、热忱而又倍感焦灼的友谊之中,包含着周嘉宁对于同时代青年问题的严肃思考,这足以令《基本美》成为“80后”写作中又一个极具症候性的文本。它越过了私人歌单和日常生活的山头,也越过了简单的香港、北京与外省小城的地域界限,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包括死亡。在这个意义上,我将《基本美》视作周嘉宁追问何为青年,何为理想的青年生活的一份启示录。正如My Little Airport的音乐切切实实地出现在大陆文化里,以疏离的姿态认真投入生活的态度,成为被年轻人拥抱的有机部分。香港这一异质性视角的引入,如同镜子一般,最终是为了照亮蛰伏在大陆青年内心一角的对于社会参与的向往,以及周嘉宁对于青年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能始终持有热望、同情与包容品格的赞美。用小说中的话说,“这是想象之外的青年生活,却又非常重要”。
二、
致远与洲相识于2003年北京香山的一场音乐节,一个是小城国营书店的职员,一个是籍籍无名的香港小乐队主唱。致远读到了洲写给音乐节主办方的建议清单,被建言者的恳切、热情与信心深深打动。面对这份实际而不乏浪漫心思的清单,自由、主动、创造、未来这样的字眼在致远的内心自然浮现。更重要的是,它由一件件具体和可践行的小事组成,携带着比随处可见的关于摇滚、和平、爱、甚至共产主义的抽象谈话更令他感到震撼的信息。致远以一封论坛站内信开启了一段大陆青年与香港青年意外的友谊,他写给洲的第一句话是“青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而洲回复的第一句话是“朋友,你好!”几乎是在这个友情故事的一开头,周嘉宁就通过致远的站内信抛出了对青年行动与自我改造的思考。轻快直白,热情洋溢地提示我们这是一个关于“青年”的故事而不是其他,丝毫没有要拐弯抹角的意思。在洲的第一张专辑发行并在小众圈子里走红以后,致远对洲音乐的独特理解,更进一步表达了对来自异域的另一种青年面貌的由衷欣赏:
“可能是因为本地青年的原创精神普遍野心勃勃,营造出表面颓丧,实际积极和紧张的氛围,却猝不及防地在洲的音乐里遭遇一个暑假,每个人都踮脚走在晒到发烫的游泳池边的地砖上,消毒水,冷饮,穿泳衣的女生,感觉到宇宙中的永恒。大部分人都听不懂粤语,却能立刻被洲近乎严肃的轻盈打动。”在周嘉宁的笔下,洲的音乐是放松的,随性的,日常的,却并非没有独立思考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与My Little Airport广为人知的唱游姿态如出一辙。令致远心向往之的,与其说是歌曲中那个陌生的香港和游戏般的天真与轻盈感,不如说是年轻的乐手身上不容置疑的对于社会的认真、平等、自信的介入意识。“虽然洲唱的也是中文,写的也是中文,却始终像是在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描述另外一个世界。不排他,不污浊,不愤怒,不傲慢,有着青年身上少见的对外界的参与感,以及置身其中的热烈的同情心。”当洲的音乐,南丫岛上的小家,和他参与反对拆除天星码头的静坐照片同时传递到互联网的这一端,发生在远方的政治场景猝然刺入浪漫想象。洲身上那份捍卫香港本土文化的忧心与魅力,令致远直觉般地破解了“近乎严肃的轻盈”背后的那个持续下沉的世界。一半是嬉戏,一半是反抗,唱游和静坐只是积极跻身公共生活,抵抗虚无的两种不同途径。青年主唱的工作像极了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谈论的那种“轻”,虽然被不少人斥为“温情的感伤”,在小城青年致远的眼中,洲却是实实在在地在历史中行动,以轻逸的方式接过沉重的青年职责,以微小的共同体的方式撬动着坚固的社会生活——这是他“想象之外的青年生活”,也是他试图仿效和融入却始终不得其法的谜题。
致远与洲最后在北京重逢,并肩走过一段若即若离的生活。在更多时候,致远和洲在小说中始终扮演着追随与被追随,模仿和被模仿,乃至启蒙和被启蒙的关系。周嘉宁分给两人的光芒是如此不对等,几乎从一开始就暗示了最后的离散、委屈与芜杂不已的失败感。洲来到北京,是出于对香港的失望,为了寻找这座庞大和杂乱之都带给渺小个体的启悟;毫无野心的致远,看似为了逃离家庭剧变带来的冲击,却很难说不是受到了洲的鼓励和诱惑——正如在洲离开北京以后,致远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那样。两人的关系是乐手和知音,是彼此吸引的同龄朋友,在必要的时刻也会站到两种文化政治观念的对立面,守着互不相让的界限,即使并非势均力敌。在这样的时刻,周嘉宁再次潜入了她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写两人在午夜的北京游荡,漫无边际的谈话,人心距离的限度,还有那些在内心深处对峙,虽误会重重却仍然盼望走近彼此的美好暗流。面对这样的青年交往,作者几乎同样是用以轻御重的方式,保持住了一股在暗夜深密的漩涡中仍能随时朝着光亮飞起来的信仰,正如同洲谱写的歌词所唱的那样,“但是朋友啊,还请和我一起在有限的自由里冒险。”
三、
小说的名称《基本美》,是洲在离开北京后发行的第二张专辑,专辑中收录的十首歌曲都与他曾经寓居北京的记忆,与致远有关。在不正式的道别以后,两人渐渐断了音信以后,甚至直到传来洲在国外意外身亡的消息,致远或许都没能够想明白,这个来去如风的香港青年究竟曾在北京经历了怎样的苦闷修行,又最终带走了什么。但所有郊游般的嬉戏与抵抗,在时过境迁后,已经不再是一个香港青年在尝试观察和理解大陆的漂泊中对荒诞现实的感念和嘲讽,还有一段发生在大陆与香港青年之间的珍贵友谊——将两人在日常相处中琐碎的交谈和遭遇谱写成歌,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对一段“越界”友谊最动人的纪念与重建。周嘉宁所赞美的青年的想象力与参与精神,或许也包含这种在不断下沉的世界里搭建起一座座越界的浮桥的努力。
《基本美》与《基本法》共享着令人浮想联翩的相同韵调,在香港与北京双城记般交错的故事线中,这个周嘉宁自创的词组,传递出某种能够穿透界限,神采飞扬,而又坚固如基石的品质。就像当初洲在音乐节建议清单的最后写的那句话,“希望明年场地上空可以飞一个飞艇!”在置身无聊现实中有腾空的热望,在浪漫的火旗下有切实的行动计划,这曾是青年与革命、抵抗、超越最迷人的共通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洲带给致远的是一种他不曾想象过的生活方式:你要走出个人的狭小日常,也不能只满足于文学和电影虚构出来的文艺青年式的精神生活;你一定要走出来看看更大的世界,一定要保持向上的思考,保持身为一名青年应有的革命权利与革命力量。这是理想青年生活的基本美,除了抵抗无孔不入的虚无和遗忘,同样关乎如何超越既有的重重法则,积极重建个体与他人、历史、外部生活的有效关系。
如同2000年夏天申奥成功的国族记忆之于《了不起的夏天》一样,在《基本美》里,周嘉宁再次调动了一代人共享的社会历史记忆,这一次是牵及两地人的九七香港回归。但周嘉宁所采用的并不是浅白的时空置入或经验移植,她选择让每个人共同经验过的历史时刻,以非常个人化的记忆与迷思降落在小说里。在《基本美》里,致远在酒吧里分享了高二时为迎接香港回归的节目排练了一整个学期的记忆,曾经鲜明却复杂难言的身心震动,在十几年后成为他反顾何为个体,何为集体,何为生命中的关键时刻的一把锁匙。“锣鼓声和音乐带来奇妙的真实感,能够感觉到有庞大到不能描述的东西或者事件正在发生,我们则过分渺小。方阵中的威力。然而要细想的话,这个瞬间已经结束了。”“有一位老师坐在我前面,他转过头来说,以后的人生还会遇见更多这样的时刻,但不再会有一个集体和你一起经历。”对于集体的真与幻的迷思,未尝没有为后来致远对友谊充满不安的渴望,对于归属感、参与感和被共同体接纳的意义感如此执迷埋下伏笔。
也许可以更进一步说,周嘉宁是用青年与友谊,对香港回归这一重要的社会事件进行了极为复杂而微妙的转译,最终翻山越岭,让《基本美》来到了事件本身所不能及的境地。这是文学有别于历史的丰富的不断衍生复义的能力。“有很多个人事件,如果放在大的背景下会变得很清晰。比如,我记得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那天,5·12大地震那天我在干什么,那我可能不会记得5月14日我在干什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有意义的。”[5]两年在一个采访中,出于对个体经验的看重,周嘉宁仍然对于集体性的社会历史事件写作持有谨慎的迟疑。从《了不起的夏天》到《基本美》,似乎可以看见她已逐渐找到了那条将个人生活事件化,同时将历史事件的个人化的令人信服,或至少令自己信服的途径。在熨帖于周嘉宁惯有的写作气象之余,同时也激活了质变性的思辨,比如一再出现的“80后”对集体和集体主义的正面反思。这在已经逐渐成熟和开阔起来“80后”的写作之中,依然是一份确凿而崭新的意外之喜。
摄影 杨明(作者刘欣玥,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本文首发于『同代人』微信公号,2018年4月19日,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前请先与本人联系)
[1] 周嘉宁,走走:《都是距离造成的……》,《野草》2015年第1期。
[2] 周嘉宁:《你是浪子,别泊岸》,《上海文学》2017年第7期。
[3] 除了相似的音乐风格和唱游态度,乐队在2003年的出道时间,“美丽的香港”、吉野家、海心公园等意象,还有小成本制作的MV中出现的舞蹈等等,都能在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中找到蛛丝马迹般的呼应。
[4] 周嘉宁:《有关<基本美>的几条素材》,《收获》微信公众号,2018年1月30日。
[5] 里斯本:《周嘉宁:文艺青年的成功很难定义》,《魅力中国》2016年第11期。
《基本美》读后感(二):陌生人的聚会
“所以短篇集会叫什么名字?”
“《基本美》。你们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呃,我不大喜欢,觉得怪怪的。”
“我倒不这么认为,它有一种吸引力,若是不认识bo,在书店里看见这本书,也会因为这个名字而拿起来翻一翻。”
可能是三月,也可能是二月,总之已经不那么冷了,对话在一个改过多次名、那会儿叫“2+2=5”的群里进行。说“觉得怪怪的人”是我,L觉得这个名不错,另外两人是bo和她的编辑诗。说完那句话后我就有点后悔,因为那时又觉得它好了,有一种古怪的美,但内心戏阻止我把改变的意见马上说出来,而是鼓励bo到:“不要管我的想法,你自己喜欢就好。”
呃。
一直觉得短篇小说集难评分,因为小说的质量可能良莠不齐,没法像长篇那样给出一个统一的意见。可能会因为尤其喜爱某篇而想要给整本短篇集五星,也可能因为不喜欢其中某篇而推翻对整本集子的好感。所以对于《基本美》,最好的解读是就篇而论。
得知bo会出这本短篇集大概是去年的夏天,本以为年底会出来,但没差,因为收录的篇目陆陆续续在各大杂志上已经阅读过。初读就已经非常喜欢《假开心》《你是浪子,别泊岸》和《去崇明岛上看一看》,太好了,把它们整理成文档,一直放在手机一个专门建的文件夹里,里面还有《佛罗里达乐园》这样的电影,它们都是灰暗情绪的安慰剂。
先来说说最喜欢的《假开心》和《你是浪子,别泊岸》。
《假开心》的阅读体验有点像bo曾在《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上发表的《成荫》,当然不仅仅因为这两篇文章主人公的原型都是bo最要好的朋友flowing。作为一个跟随bo的文字一路走过来的读者,我在阅读bo时最大的一个阻碍是因为太了解她,而不太分得清她小说中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比如《假开心》才读了三分之一,我基本就认出了阿敏和小山的原型。这种阅读体验多少是让我困惑的,不能确切说清这样的文章究竟算作小说还是随笔。但撇开这一点,若是不太了解bo,这一定是算作小说的。它极其有趣,是我最希望在文字中见到的bo的状态:轻松、浪漫、少年气,从纸上走了下来,鲜活地站在面前。整篇读下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太好了,年少时的朋友呀,如今你们在哪里。读完简直高兴起来,想要转圈圈。甚至觉得能臆想出bo在写这篇小说时不是定在书桌前的,而是坐在餐桌旁,桌上凌乱摆着电脑、酒、卤味、小龙虾和水煮小豌豆。吃一吃,写一写,是一篇有食物气味的好看小说。
和《假开心》站在对立面的是《你是浪子,别泊岸》。因为不了解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原型,所以能专心将它当作小说对待。非常喜欢小元这个人物,即便她是虚拟的,都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真实感。小说最后小元和“我”关于小元爸爸的对话其实有一点沉重,但人物的轻盈感将这种沉重轻松打破——太喜欢这样的人了,连带小说都变得轻盈起来,并且感觉从中汲取了力量——来自小元,也来自bo。
和小元有着相似轻盈感的是《了不起的夏天》里的师傅,用玩世不恭和严肃并存的态度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存世态度无论在小说里还是现实中都非常迷人。我并没有像喜欢《你是浪子,别泊岸》那样喜欢《了不起的夏天》,但却像喜欢小元一样喜欢师傅。这篇小说里有这么一段,师傅对秦讲起在圣彼得堡开车去机场时遇上的一场大雪:
这种天气里开车得一天一夜,火车全部都停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到达。所以最后只是开车来到最近的还有房间的旅馆,随便度过了一晚上。接下来的两天,雪忽大忽小,但完全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感觉自己无处可去,也没有回去的可能,反而完全放松起来。再如何努力也是白费劲,这种感觉不常有,一旦产生了便愉快得不得了。不过,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航班却不可思议地在大雪里起飞了。起飞的时候,气氛非常凝重,隔着走廊的大汉不知道为什么哭了起来。等到我反应过来,我自己的眼眶也湿了。哭什么呢,你说说,真不明白啊。我在飞机上喝了太多龙舌兰了。——“起飞的时候,气氛非常凝重,隔着走廊的大汉不知道为什么哭了起来。等到我反应过来,我自己的眼眶也湿了。”这段非常妙,单独拎出来根本没法体会,只有放在小说里才能觉察到其中微妙的语感和情感,甚至觉得,即便没那么喜欢这篇小说,但为了这段话也会喜欢它的。
这段话也引出我喜欢bo的一个原因:一些难以说清的感触在她的笔下可以利落且准确地被描写清楚,同时又能感觉到她在这种准确、冷静背后的柔软。——这很难得,准确都已经够困难的了,更别提藏在它身后的对人物的同理心。
同名中篇《基本美》是bo的第一个中篇,我觉得没必要放大它作为中篇的意义,但这篇小说的确给我一种不同于bo其他小说的感觉——更专业化、更成熟,也更为严肃。清晰感觉出bo第一次试图在一个非常正式、严肃的话语体系中拓展自己小说的边界,或者说,开始试图用小说承担起一些责任——不知道这是不是bo的本意,但有在尝试突破自己准没错。
文案说这本小说集是bo短篇小说的转型力作,认真想一想,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不觉得bo在有意识地转变,也不是从这本书开始转变,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变是伴随着bo的成长无意识地一点一滴在发生。从《流浪歌手的情人》到《基本美》,已经过去了十七年,怎么可能没有变化?甚至拿四年前的《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来看,也能发现这种成长——更平和、更客观,几乎将自己完全抽离出来后以一种更冷静的视角在叙述。
这几年,bo的微博几乎已经不再更新,也很少发朋友圈,我觉得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样做无疑是聪明的——至少可以解决我在阅读《假开心》时遇到的困惑。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同读者隔离开来,只用作品说话,这样做太酷了,这样的bo也太棒了。
客观讲,这本集子里并不是每篇我都喜欢,有的是故事本身没法打动我,有的则是因为还带有bo在摒弃原先的自己时残存的生硬痕迹。但不管怎么说,借由这本小说能感觉bo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往前走了很久。之前bo总说自己因为各种知识的欠缺导致小说的格局没法扩展开来,读完《基本美》,可以看到bo在慢慢弥补这样的不足。但有趣的是,在群里聊天时,能感觉到从1998年我开始阅读bo起她给我的印象其实没有太大改变,可能这种改变是向内的,外人不足以察觉,但这种对她不变的印象和她作品的巨大成长形成的反差足以令我吃惊,甚至嫉妒。
阅读完这本短篇集,有很多问题想问bo,比如创作一篇小说的具体过程,一些极其细微的细节:是先有小说名还是先有小说?创作过程中会事先打好框架再来填充细节?卡壳怎么办?写作时会听音乐吗?什么样的音乐?手边会有零嘴吗?喝茶还是咖啡?工作台上都有些什么呢?大家书评里对你小说的解读接近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吗?还是你根本不关心?以及一些更为严肃、几乎能将我击垮的问题。
但我决定不要问,不要问了吧,让身为作者的bo和身为读者的我之间隔一条银河,这样最好了,大家在群里开心地聊闲话、讲游戏,保持这样两个维度的存在,好像这是对bo的一种尊敬。
又或者——
比如去年春天,大家聊起了博客时代对我们有巨大影响的一些人——madi和她的《After 17》、小飞机场的nicole来北京组乐队的一段时光,还有madi以前常拍的一个非常酷的朋友coco。我有些激动,试着打开flickr,找到madi旧时拍的照片发到群里,突然感到一种格外巨大的澎湃袭来,几乎让我筋疲力尽。后来这些对话被写进《盛夏的远足》里,读完后我有些难为情和不知所措,立刻又感到鼓舞,发生的对话头一回被喜爱的作者写进小说里,就好像去参加了一个全是陌生人的聚会,局促地拿着汽水走来走去,终于回到家后倒在床上,一颗心在安静的黑暗中尘埃落定。
《基本美》读后感(三):《基本美》中的my little airport元素
文章被移除两次了,很多细节只能隐藏了,有兴趣自行搜索吧。
1、p176“在游泳池感觉宇宙中有些是永恒”
来自歌曲《九龙公园游泳池》
2、P177“死也要死在我美丽的香港”
来自歌曲《美丽新香港》
3、P180“他更加严苛地遵循自己的规则,只在一次颁奖礼上穿了西装。”
林阿p在出席2015年第三十四届香港金像奖颁奖礼前,曾在微博post出他穿着西装的样子。
然而在这届颁奖典礼mla的演出引发无数争议。
4、p186“洲的唱片发行以后,搬到南丫岛居住。”
根据 《区健谈香港、北京、摇滚和灵修》这篇访谈 Nicole提到 2008年从玫瑰大厦搬到南丫岛 。
5、p186“好想和洲一起去吃一次吉野家的双拼饭”
来自歌曲《 给亲戚看见我一个人食吉野家》
6、P188“照片另一张是香港政府要拆除服务多年的天星码头。”
根据 《区健谈香港、北京、摇滚和灵修》这篇访谈 Nicole提到关于当年香港政府要拆天星码头的之后发生很多事情。
7、p196-198提到的事件
这段情节是根据 《区健谈香港、北京、摇滚和灵修》这篇访谈 Nicole提到她朋友李文泰经历过真实故事改编。不过这个故事发生在香港。
8、P204“怨念是很讨厌的东西。十年前的香港可能还不是这样。”
来自歌曲《 告別吧,香港》
此单曲并无公开发行过。
9、P206“很像你在你的一个MV里跳的舞啊。女孩坐着,你就一直在旁边跳舞”
来自歌曲mv《 独身的理由》, Nicole在看着林阿P跳舞。
10、P218“洲的乐队和致远负责的重庆乐队在内的六支乐队没有通过最后的演出审查”
当年原定于2014年12月6日在广州TU凸空间举办的My Little Airport演出因故取消。
此后mla未在内地演出过。
11、p221“我回香港的时候和朋友去海心公园听老伯们唱歌”
来自歌曲《 海心公园》
12、P224 遇见王菲
来自歌曲 《王菲,关于你的眉》
13、P237“提到的事
1)、来自歌曲 《rm1210》
2)、 来自歌曲《今夜到干诺道中一起瞓 》
欢迎补充。
《基本美》读后感(四):周嘉宁《基本美》物理的失去和时间死亡
看完了。
作为一个笨拙的读者,我感到这8个短篇小说很容易看下去,因为它们可以被外行的我简单粗暴地理解,所以我觉得好——不知道创作者看到这样的话会不会当作夸奖。
首先不想费心理解的是封面上称作者的“转型”,我也不懂是什么意思。即便我以前看过作者的《密林中》《荒芜城》《一步步……》,再即便带着“转型”的印象阅读,和旧作比起来都还是一样的单一。电子游戏音乐节历史印记等等赋予行文“入世感”和地气的元素,就是文本时间标记而已,对于故事的内核而言只是换汤不换药无关紧要的东西。
至于“故事的内核”是什么,我没本事说清。照着肤浅认知来看,这8个故事的相同点就是:真的要和过去的快乐作别了。我没感觉到丧,反倒有些励志和受鼓舞——可能是因为几个人物面对将来的未知都表现出真实的接纳以及不知道是不是装出来的轻松——吧。
「了不起的夏天」原来人真的会以实际行动去追回那个初衷明显的自己。
「假开心」真假快乐不重要,生活的无意义才是真的,追求踏实感才最重要。
「你是浪子别泊岸」少女很美美的疏离,美得过一锅沸腾鱼吗。
「盛夏的远足」小超市怎么可能开一辈子。
「抒情消亡简史」人生来就为了失败,不要太区分你你我我就是了。
「大湖」不要觉得前方有什么新希望,前方只有空白。
「去崇明岛上看一看」过去的轨迹可不包括“过去的感觉”,重温没有“温”哦。
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来来回回都是同一批,满无聊的吗?想看所谓的什么“灵魂挣扎”啊,灵与肉的矛盾啊,幻灭啊,欲望什么的,好像也都没有这些。行文几乎很少有什么局部放大的描写,但是评述和分析的部分倒是很多,“作者口吻”的部分很有见地。
总之,其实有些篇目氛围是轻盈盈的,反正,该过去的,该消失的都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伤感的缅怀倒不与时俱进了,所以朝前看吧,“决心”真的太重要了。爱情也好友情也好,没有那么多空口无凭、少年心气、信誓旦旦,好高骛远……总之写的很有说服力,倒不是说取得了读者多少共鸣和认同,只是作者写出了一种“势必”,对的,过去和将来里的一些“势必”,比如白花花的青春大势已去,未来“山雨欲来”也好未来“绿波依旧东流”也好,这些小格局,丝毫不磅礴不大气的故事,写的就是这种伟大和毋庸置疑的“势必”,真是令人一下子肃然起敬了哦。
「基本美」也可以粗鲁的理解一下,其中当然有悲剧性的命运的东西,就是“酷儿的艺术人生里出现的另外一个直男的犹豫”,真是致命,但可能你们文学圈音乐圈的人格里都有偏向虎山行的激情吧,「基本美」的立意可能是和「密林中」必较像吧,好像是在论证什么一样,偶遇王菲,胡同里找蒙古包,泡池出柜,海滩与冲浪,音响和诗性,挺洋洋洒洒啊。
呼,为了向“及格读者”靠近,评论应该刚读完趁机写,快一千字了吧,稿费现在是不是按千字起价哈哈哈开个玩笑。还是会期待作者的下部作品,如果能是个《散文集》之类的,她应该也会写的像其他一样挺没意思的,不过我个人倒是不介意多读她写的挺没意思的东西。
《基本美》读后感(五):《基本美》中的my little airport元素
1、p176“感觉宇宙中有些是永恒的游泳池”
来自歌曲《九龙公园游泳池》“就在那时我变得不再幼稚/就在那时我想重新开始/二百年后这里什么也都不是/宇宙里有什么不是暂时? ”
2、P177“死也要死在我美丽的香港”
来自歌曲《美丽新香港》“ 我知已走到尽头/为何还要担忧/这世界也不是我的地头/就当我在宇宙飘流 ”
3、P180“他更加严苛地遵循自己的规则,只在一次颁奖礼上穿了西装。”
新闻: 2015年4月19日,香港独立乐团my little airport在香港金像奖颁奖礼颁奖礼上演唱候选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美丽新香港》,观众没有料到,乐手林阿P在主唱Nicole唱完以后,弹奏了一段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Queen》
4、p186“洲的唱片发行以后,搬到南丫岛居住。”
根据 《区健谈香港、北京、摇滚和灵修》这篇访谈 Nicole提到 2008年从玫瑰大厦搬到南丫岛 。
5、p186“好想和洲一起去吃一次吉野家的双拼饭”
来自歌曲《 给亲戚看见我一个人食吉野家》
6、P188“照片另一张是政府要拆除服务多年的天星码头时,市民上街游行的照片。”
根据 《区健谈香港、北京、摇滚和灵修》这篇访谈 Nicole提到:“ 当年香港政府要把服务多年的天星码头拆去,香港人为此出來游行。一年轻人爬到高处去表达意愿,要求香港政府保留天星码头。 第一次游行的前线。我像是一個观察者,跑到最前,观察着一切。 走到最前看着一切发生,我是参与者亦非参与者。这里有警察、记者、市民和观察者。我不停的拍,警察不时跟我说“小姐你自己注意安全”。 ”并附有 Nicole拍摄当年上街游行现场照片3张。
7、p196-198北京警察检查三里屯酒吧,要求在场人士出示身份证,洲未带身份证,但情绪突然失控不解释直接抗拒执法,并扬言要警察将他带走。但经在场人士劝说,事件平息。
这段情节是根据 《区健谈香港、北京、摇滚和灵修》这篇访谈 Nicole提到她朋友李文泰经历过真实故事改编。这个故事发生在香港。
8、P204“怨念是很讨厌的东西。十年前的香港可能还不是这样。”
来自歌曲《 告別吧,香港》 “我看得見草原/我看得見花/ 我感覺到軍隊/我感覺到人們熟睡去 ”
此单曲无公开发行。
9、P206“很像你在你的一个MV里跳的舞啊。女孩坐着,你就一直在旁边跳舞”
来自歌曲mv《 独身的理由》 Nicole在看着林阿P跳舞。
10、P218“洲的乐队和致远负责的重庆乐队在内的六支乐队没有通过最后的演出审查”
来自林阿p微博: 紧急通知:原定于2014年12月6日在TU凸空间举办的My Little Airport演出,因报批问题确定取消。 TU凸空间将会对已经购票的观众尽快安排退票,请大家密切留意最新消息。如有疑问请联络TU凸空间:020-36597623
此后mla未在内地演出过。
11、p221“我回香港的时候和朋友去海心公园听老伯们唱歌”
来自歌曲《 海心公园》 “告诉李慧琼和那班新住客/我是海心公园的一个阿伯/千亿个晚上在这里唱歌我没犯法/投诉是来自那间新豪宅? ”
12、P224 遇见王菲
来自歌曲 《王菲,关于你的眉》 “若要将这音乐配上字句/描述你的脸/关于你的眼、耳、头发能用些什么字与什么词/描述你在梦中那样美艳?梦中/梦中你跟我是情侣/一起执迷/一起呼叫/在太阳里/然后我在七时五十六分醒时/无法再睡着觉/我便要上学/可不可以话你像个大南瓜和红豆沙般美/没有玉蝴蝶形容王菲都很美/没有漂亮的词仍认得出你 ”
13、P237“抗议香港本土乐队租住的废旧厂房租金上涨,请愿活动持续一段时间,从最初占领的整条马路收缩到街心公园的小小范围”
1、来自歌曲 《rm1210》 来自 维港唱片 对《rm1210》介绍:“听上去是首情歌,情人一年后结婚,但这年内作为第三者的主角,还会好好跟对方一起,不过,原来当中隐藏了重要讯息,成员阿P现在工作的某工厦楼房就是rm1210,由于业主易手,他预计单位一年后必被加租,到时也只可跟楼房「分手」了,这首歌,是MLA个人的《囍帖街》。 ”
2、 来自歌曲《今夜到干诺道中一起瞓 》
情节映射占中事件
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