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要足够丰盛,才能与这世界平等对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要足够丰盛,才能与这世界平等对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要足够丰盛,才能与这世界平等对望经典读后感10篇

  《要足够丰盛才能与这世界平等对望》是一本由【台湾】刘安婷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要足够丰盛,才能与这世界平等对望》读后感(一):刘安婷TED×Taipei演讲:三个故事

  今天,我想要跟大家说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伯克利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一大群大学生召集起来,之后分成一个个三人小组,然后在每个小组里面随机选出一个小组长。接下来,每个小组都被分别放在一个房间里,研究员给他们讨论题目,然后就离开了房间,让他们进行讨论。过了一会儿,研究员们又回到了每一个房间,手上端着一盘犒赏他们的饼干,只不过这个盘子里面有四块饼干。研究员们想看看这最后一块饼干的“下场”会是如何。那么大家猜一猜,这第四块饼干的命运是如何呢?

  研究结果发现,几乎毫无例外的,这多出来的一块饼干都被随机选出来的小组长吃掉了。当然,这样一个实验结果的解释方式有千百种,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实验当做一种对世界的譬喻,那么是否从某一个层面来讲,我自己和在场的各位都是这个世界上被随机选出来的小组长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去定义我们的成功呢?反过来说,面对这个世界上没有办法吃到饼干的小组员们,我们的态度,甚至是责任,又在哪里呢?

  我很喜欢讲这个饼干的实验,其实是因为我认为它非常贴切描述了我二十三年以来的人生。我觉得我从小就是一个“饼干怪”,一个一个第一名、一份一份成就,就是我的饼干。我很爱吃饼干,而且我很会吃饼干。在大学之前,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我人生的目的。那时候,我不仅要考全台湾第一名的大学,我还想要考全世界第一名的大学。总之用一句话来讲,我就是大家从小到大最讨厌的“对面阿姨女儿”。终于,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考上了全世界第一名的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是台湾唯一一个。那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我人生的最终目标——那就是不断地去吃下一块更大的饼干,总有一天,我可以吃到这个世界上最大、最饱满的饼干,让我吃了一辈子都不会再饿,我把它称之为“终极饼干”。

  第二个故事。大一的暑假我有机会来到非洲的加纳,在那里做两个月的小学老师。我的教室非常落后地板泥土黑板黑色油漆涂成的。我的学生穿着制服都是捐的,所以不曾合身过。虽然是上课时间,但是只有一半的孩子在做笔记,不是他们不认真,是因为只有一半的孩子有笔。虽然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孩子们面对一个外国来的老师总是很兴奋的。从我进教室的第一刻开始,就开始有学生、有其他老师跟我警告,说有一个孩子叫玛丽,玛丽从来没有给任何一个老师赏过脸,而且其他老师还跟我说,如果你硬要管她,她可能还会揍你,叫我小心一点。但是,我总觉得忽略她,好像是便宜了她。所以十八岁的我固执坚持每一天进教室都要跟她说:“Hello Mary, how are you?” 玛丽,你好吗?

  “Hello Mary.” 讲了四个礼拜,她一点反应都没有,从来不理我。“Hello Mary.”又讲了一整个礼拜,到了第五个礼拜的时候,她忽然抬起头说:“I’m not good!(我不好!)”但是任凭我怎么问问题,她就是不理我。“Hello Mary.” 又讲了很久,到了第七个礼拜的时候,她忽然又抬起头说:“I’m not good. My mother hit me!”我不好,我妈妈打我!但是她从此就再也没有跟我讲过任何一句话。

  两个月的任期很快就到了,到了我教学的最后一天的时候,我走到我的教室,想要和我的孩子们说再见,说完再见我就往校门口走过去,那里有一台巴士等着载我去机场。走到一半的时候,我忽然听到背后有“哒哒哒”的跑步声,我转过去看,发现玛丽正朝我跑过来,我吓了一跳,我以为她要过来揍我。我跑得太慢,终究还是被她追上了。那天下着毛毛雨,所以地上都是泥泞,我的脚上也都是泥土。当她追上我的时候,她一句话也没有说,她就蹲下来,用她的手把我脚上的泥土一次次地抹掉,然后她站起来,往教室跑回去。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玛丽,我看着她跑回去的身影,第一次惊讶意识到,带给一个孩子改变契机,竟然会是我不经意不起眼的一句“你好吗?”而我也问自己:“如果今天我可以为玛丽留下来的话,那么是否她的故事,我的故事,都会有所不一样呢?”

  第三个故事。两年前,我得到一个机会来到了海地。大家都知道,海地在大概三年前经历了一场非常大的地震,当时的死亡人数比台湾的九二一多很多倍以上。我到海地的时候,离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但是当时他们仍然穷到连总统府都没有办法修,穷到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埋葬自己的亲人,所以十几万人的尸体就丢在一个大坑里,一起埋葬;穷到三分之一的全国人口,仍然住在帐篷搭的难民营里。

  我去海地是在难民营中当法文和英文老师。我虽然是一个老师,但我在看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之后,觉得自己非常的渺小,我觉得:“我到底有什么道理可以教给你们?”所以除了上课的时间之外,我大部分时间很少讲话。我只不过是去一个、一个、又一个的帐篷里听我的学生们讲他们的故事,陪他们一起哭、陪他们一起笑。

  回到美国之后,我的海地学生们会想办法用网络和我保持联络,其中有一个学生,其实年纪没有比我小几岁的学生,他告诉我说:“Je ne cesse pas de parler de toi ici.”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讲你的故事。我说孩子啊,我没有什么故事,你明明知道我很少讲话的,我哪来的故事跟你讲?他说:“老师,因为就只有你来的时候,没有满腔的大道理要讲给我们听,只有你用你的聆听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就算没有办法改变了,都有他们的既有价值。”

  讲这三个故事,其实是希望在某一种程度上描述我这个“饼干怪”在追求所谓的“终极饼干”的旅程。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当我似乎拥有一切,我有高学历、我有高收入,甚至是高名气的时候,我的心却一味地去渴慕更大的饼干?但是当我的心因为玛丽而纠结,当我的嘴巴因为感到渺小而闭上的时候,我的心里面却有一种非常莫名的饱足感呢?

  当我在思索这一个问题的症结点的时候,我读到德蕾莎修女的一句祷告词,她说:“Ma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letely …” 神呐,求你将我的心完全破碎,这是她祷告词的第一部分。我读到的时候还是非常不能理解,因为我觉得大部分人的祷告不都应该是“神啊,求你保佑我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找到好老公……”总之神呐,求你保护我不要心碎,不要受伤。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人,要做这样背道而驰的祷告呢?

  后来,我把她的祷告词读完,她说:“Ma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letely that the whole world falls in.”神啊,求你将我的心完全地破碎,好让我的心中能有整个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从小到大所相信、奉持的“饼干定律”是错的。我们的社会告诉我们的孩子,“孩子,饼干越多,快乐越多!”所以我们不断地、竭尽所能地去吃各种各样的饼干,不论这个“饼干”是成绩、是成就、是外表,是任何让我们应该可以满足东西……我们做这样的事情,好让我们比别人更快乐。虽然我曾经是追逐饼干比赛之中最强、最快乐佼佼者之一,但是我却发现自己是在狼吞虎咽,与其说我的心充满了快乐和饱足感,还不如说它已经昏得、饱得、胀得看不到眼前的世界,也感受不到身旁的温度了。我的世界可能就在我的眼前,我的世界可能就在我的手上,但是在我的心中,它只是越来越冷,它只是越来越空。

  但是,当我的心因为玛丽,因为海地的孩子们而开始破碎的时候,我反而开始恢复了知觉。而我也才看到原来真正的养分来自于每一份破碎之中所带出来的,所共享的生命的坚韧、希望和爱,而这些养分才真正开始填满我的心。这时候,我才体悟到:原来最令人饱足的饼干是破碎的饼干,最快乐的自己是最柔软的自己;生命的破碎原来是为了给予,生命的破碎原来是为了祝福别人,更祝福自己。

  当我们的心能够破碎的时候,世界就不再是在我们之外,才能够开始涌入我们的心中。当我们能够吃到世界那块饼干的时候,我跟你说,可能再也没有比那一块饼干更大、更令人饱足的了,那对我来说,才是所谓的“终极饼干”。

  讲了这么久,大家可能想说这不是应该是Teach For Taiwan的创办人吗,怎么讲了这么久还没有讲到Teach For Taiwan。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可能会被忘记,但是一个人为什么做事情是不会被忘记的。为什么要创立Teach For Taiwan?在台湾,尤其在台北,我们或许很难想象有孩子必须面临像是在加纳、海地这样的困境,但是我们的孩子们每九个就有一个是所谓的“弱势儿童”。这些孩子饱受饥饿、虐待,甚至因为爸爸妈妈是新住民而受到歧视,我认为这不是政府的问题而已,这是所谓的人权问题。而在这个问题的重重环节之中,教育问题尤其严重。但是,在教育的问题里,我们常常会觉得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新的制服、新的书包、新的笔记本,但是真正最大的断层来自于愿意花时间、愿意和他们建立关系、愿意陪伴他们的老师。

  《天下杂志》在上个月,对于这样偏乡的“教师荒”做了一个报道,最令人困惑的一点是,每一年台湾有那么多年轻人挤破头想要当老师,为什么我们找不到人去偏乡做这么重要、这么被需要的工作呢?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错综复杂,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是重要的症结点或许是来自与这个世代在追求饼干的游戏迷失了自己。做老师,或者做任何工作,对我们来说被狭窄化为下一块饼干。而去偏乡做老师这一块饼干,所需要面临的挑战,以及更可能面临的心碎,让这一块饼干看起来非常的难吃。

  Teach For Taiwan不是一个想要召集青年就业的中介公司,它是想要带领我们年轻人、我们这一个世代做一个更大的想象。如果在偏乡教书,所回馈给我们的不只是一块饼干,而是一个世界呢?如果未来领导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够不先去问自己要吃的下一块饼干是什么,而是先去问,看看自己随机得来的所有的饼干,我如何能够将它们破碎,站在社会最需要我的地方。这样的领袖是否能带出台湾世代的转变呢?

  因此Teach For Taiwan是一个召集年轻人去偏乡承诺至少两年做教学工作的计划。我们相信最大的革命,是来自于我们心中的“饼干革命”。不只是教育,面对社会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够试着用好老师的心,冒着心碎的风险,先用我们的行动去无条件地在乎它。

  最饱足的饼干,是破碎的饼干;同样我相信最强大的世代,会是愿意破碎的世代。Ma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letely that the whole world falls in.这是Teach For Taiwan的团队,我没有时间一个个介绍他们。我们相信,有一天,在我们台湾人世代的心里能拥有比世界更大的饼干。我们是Teach For Taiwan,谢谢大家!

  《要足够丰盛,才能与这世界平等对望》读后感(二):这个女孩的经历让我弹落眼球,佩服不已

  刘安婷,同时被10所知名高校录取选择了全额奖学金的普林斯顿,是当年台湾唯一一位被普林斯顿录取的大学生。在全是精英的普林斯顿,非英语母语的她通过努力拿到了当年普林斯顿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唯一一位优秀论文的获奖者。大学才开始学习法语,通过甄选成为学校每年全额资助派往法国实习的二十位学生之一后,又在巴黎政治学院作为交换生,被最开始被傲慢助教质疑,后通过坚韧的努力准备的论文又同时被这个助教在全班同学面前所所肯定为:我们今天所看到了世界名校的真正气魄。全班同学得知她仅学习了二年法语后倒吸一口凉气。去加纳做老师,去海地做义工,去美国监狱做了二年半的助教,还有无数NGO的精力后,未逃出NGO的舒适证明自己,又面试到了美国医疗咨询公司做管理顾问, 年薪过百万。这个站在金字塔间的女孩,最终23岁的她却选择放弃美国的一切,去做了Teach for Taiwan公益组织发起人, 致力於解決「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期望為每一個孩子創造平等的教育機會, 帮助贫困偏远地方的孩子获取平等教育的机会。

  这个女孩如此优秀,但又和那些常青藤的精英们如此不同的,这本书中完全可以体会她的真诚,信念,努力,坚韧,和对世界的不同群体平等尊重又诚挚的心。

  《要足够丰盛,才能与这世界平等对望》读后感(三):我们拿内心全部的丰盛,去笃定这个世界的美好

  我们安排在台北女子师范大学附近的一家很别致的西餐厅里见面。那天我和文学代理人先到,等了一小会儿,刘安婷手捧着个黑色的保温杯,穿着深色的大衣,朝这里走过来。起初我没有认出来,眼前这个清瘦的美女,和照片上还有些许baby fat的她,差别还是有的。

  我们握手,我表达我的惊讶,她比书上的照片看起来瘦多了,也漂亮很多。她淡淡笑笑,说回来台北的饮食原因,身体可能一下子就适应回来了。

  这个仅有24岁的女孩,眼里完全没有对这世界的半分陌生和惧怕。这是最令我吃惊的。我们初次见面,吃饭,聊天,聊书,也聊她在普林斯顿求学时期的经历,聊她现在的工作,聊她曾去过的那些地方,做过的那些事。她的言谈举止,完全没有我在这个年纪时,甚至是之后到现在,那种面对陌生和世界的彷徨无措。是的,她的眼神里有我所羡慕的坚定,那种,可以与这个世界对望,神情中的不躲闪,不徘徊,也不退缩。

  我在想,这么多的经历,这么多的体验,于刘安婷来说,一定远不止书里写得那么简单。或许通过这本书,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精彩的大学生活,但是当我看到她的眼神时,我知道,这一切在她身上的沉淀,远非文字所能酣畅表达的。

  安婷是个从小成绩就非常优秀的好学生。这句描述老套得令人麻木,就如同她既定该走的路一样,想想,其实也真的会令人叹息。她总是自觉地完成学业,自觉地争取第一,从来不用父母督促,而她的父母所叮嘱她最多的话是“不要学了,休息休息吧!”或者是用尽办法,让这个专注的女儿离开书桌,出去玩一玩。对的,这就是那个隔壁家的乖女儿,所有的事情总是第一名,我们看着,就觉得好累。

  但如果你觉得安婷也是个,不知道为什么要考第一,就麻木地做着优秀的女孩的话,那你就错了。安婷从来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做什么。

  高中的时候,独自去美国探亲的机会,她看到了自己的梦想。于是,她决定要考普林斯顿大学。

  吃饭的时候,安婷告诉我,普林斯顿是全世界最注重大学本科教育的学校,这一点和哈佛注重学术研究不同。普林斯顿的学生,注重的是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成型教育。也就是说,你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然后才能做出专业上的选择。安婷很认同这种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同,她觉得,育人,是最根本的。

  有了梦想之后,安婷开始了艰苦的努力。她其实不是那种天资聪颖到过目不忘,或者是只需要花上别人三分之一的力气就可以抵达优秀的人。所以,在学生时代,刘安婷坦言,自己并不受人欢迎。因为总是那种埋头学习的形象,就像每一个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令你嫉恨,又不屑一顾。

  好在,努力并没有辜负过她。她一直是个有神护佑的孩子。高三那年,她放弃了台大的机会,以及同时向她招手的很多知名国外院校的奖学金,一意孤行地等来了普林斯顿为她敞开的怀抱,而且还是全额奖学金。我搜了一下,普林斯顿大学全美排名第三,每年的奖学金名额在中国也只有2人。台湾?欧码噶的,你们自己对比一下机率吧!

  于是,这个姑娘就这么心想事成地飞往向往的大学,以为自己学生时代的苦读生活就此结束了,接下来可以优雅地做个名校的大学生了。

  然而事实上,在普林斯顿的第一年,优秀惯了的安婷,并没有一下子就适应这里的节奏。周围的人都比她还要优秀几个层级,全英语的授课环境,不要说是懂,就是听都只能听个大概。安婷在最开始的日子里简直绝望透顶。她觉得,自己还不如教室外面枝桠上的一只鸟,至少那只鸟可以堂堂正正地飞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而她呢?严重怀疑,自己怎么配得上这里。

  你看,从来没有谁可以轻松地捡拾优秀,哦,也许那些少数的天才真的可以。但我们的安婷和你我一样,都好羡慕那些拥有非凡智商的天才啊!

  如果你打开这本书,你会看到安婷接下来的普林斯顿生活。绝对不是枯燥的学海无涯苦作伴,也绝对不是什么普通孩子如何挤入纽约金融界的励志故事。相反,你会看到她,一直在努力追求一种与世界对话的经历。在这本书里,她的足迹踏遍欧、美、亚、非四大洲的多个国家,曾在几内亚湾跟加纳的孩子们戏水、在塞纳河畔和法国同学辩论哲学、在加勒比海与海地的灾民一同重建家园、在日内瓦湖畔和联合国官员谈判、在湄公河旁访问柬埔寨国务卿。她也曾因课业落后太多而被教授羞辱、曾为了融入酷炫的朋友群而迷失自己、也在毕业时因获得最佳论文奖喜极而泣……

  所有这些故事,并没有让你觉得特别到不真实,反而她就像是你身边的邻居家的姑娘,跟你交心地讲着自己的心事一样,自然而流畅。

  或许连安婷自己都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会站在TED的讲台上,博得全世界的瞩目。有一天,她会为了一个梦想得不切实际的信念,成为开拓者。

  现在的安婷,忙碌于自己的teach for Taiwan公益组织,偶尔会做演讲,分享教育的世界性。她成了一个真正很global的人。走过了那么多地方,那种纯粹的独立,自然的凝视,终于刻在了她的身上。我想,是因为这样,才有这样的她,年少而成熟,轻盈而丰盛的姿态吧?

  是的,见过了安婷之后,我脑海中这句话一直都无法挥去。这是一个怎样内心丰盛的女孩,才能有如此面对世界的坚定眼神啊!

  回来后不久,我就把我的文案和书名发给安婷。我说这本书就叫《要足够丰盛,才能与这世界平等对望》,我知道很多人初读这个名字,第一感觉就是,太长了,第二感觉就是,什么意思?但是我相信,当你看过安婷,你会明白,她是如此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有时候我们经历沧桑,和苦难,历经种种,和艰难,并不是为了有多么牛逼的故事素材,好跟人吹嘘和弹奏。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那些日子,那些又苦又有意义的日子,会在你的身上刻画下多么动人的痕迹。但是,我要告诉你,它们会让你的内心变得丰盛,会让你的眼神变得坚定,会让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更加沉稳和自信。

  当有一天,你看到这个姑娘,相信你会有和我一样的微笑。

  这个世界,有这样的人,真的很美好,很有希望。

  《要足够丰盛,才能与这世界平等对望》读后感(四):出乎意料

  这本书看完之后确实只能用出乎意料来描述,当看到封面的时候以为是一本自吹自擂的书,本来不想多看,不知道为什么就看完了,还恋恋不舍。刘的美国求学经历非常丰富多彩。

  刘每一年的暑假都是去一个个地方实践:加纳、法国、瑞士、美国监狱等等,我觉得这些丰富的经历组成了刘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正是这些经历为她以后放弃高薪的美国工作回台湾成立TFT有很大关系,或许注定她就是为TFT而生。我觉得台湾的人是幸福的,起码有人在为不公平的教育出力,为新一代出力。

  从书中我也看到初到普林斯顿的不适应、掉眼泪,到后来的最佳论文奖。中间经历的总总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有发言权,作为旁观者只是看到她的轻描淡写。所以说每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都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付出多的多的汗水。

  我想一个人自己成功自己的奋斗占绝大多数,也离不开开放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自己认识的人,老师,同学,朋友等等都会起到一定作用。比如作者中间好几次靠着校友,导师的关系让事情往往少走很多弯路。美国的教育当然也让我认识到他们是在培养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在教我们考更高的分数。我们国内论文的抄袭成风,而国外学校给你经费让你自己去研究,从而写出实际的论文。这一点我想值得我们高校借鉴。

  我一直以为刘最后会在美国发展,因为毕业之后:高薪、高福利、高环境往往让我们很舒适。吃喝不愁了还不好好工作,想东想西肯定会被长辈数落,但是刘一直在挣扎,最后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回到台湾成立TFT这一点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学习。

  一件事的成功往往需要很多因素:美国的NGO案例、老板的鼓励、校友帮助。当然最重要一环是朋友的鼓励和陪伴才让刘下定决心放弃美国一切回来奉献自己。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教我们如何成功,如何赚更多的钱。往往没有让我们去问自己的内心需要什么。当下我们年轻人的心态:高不成,低不就。

  书中最后讲到台湾偏远山区的教育失衡,但是年轻人往往吃不了苦,没有干不久久放弃跑回自己舒适的家了,没有人去考虑过“孩子怎么办”。或许我们都是自私的,好不容易读了这么多年书,希望工作之后好好为我们的物质条件奋斗,对于工资不高,条件艰苦的事情往往不看一眼。其实每个人需要忠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TFT对比大陆就是大学生毕业去偏远地方教书一个类型,曾经刚进校时自己就想着要毕业之后去参加这个项目,可真正到了毕业时往往还是现实重要一点,压根就不会想到那些孩子的无助。想在想来真的很后悔,毕业那个时候的理想就这样被自己狠狠的丢弃了。虽然说现在可以参加其他类型的项目,但是往往总是被自己的各种借口挡着无法圆梦。我只能说这本书值得大学生好好读一读:看看优秀的人怎么学习,怎么安排自己的假期,怎么成长的。

  所以说美好的时光值得我们珍惜,我们要好好珍惜眼下,忠于自己的内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