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在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在力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在力读后感10篇

  《自在力》是一本由【日】山下英子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在力》读后感(一):阿德勒精神使用指南

  刚通过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重温阿德勒的哲学,可巧又读到这本《自在力》。若干似曾相识观点,细想来不正是阿德勒哲学的另外一种演绎吗?虽然体裁不同,但同样是用较为通俗语言表达作者对阿德勒哲学的理解,以及惠及生活表现,倍感亲切

  山下英子的成名作是《断舍离》,本书中也约略提到其中心,意指抛开不必要东西,认清自我,很像岸见一郎三步骤当中的“接纳自我”。不畏惧别人的眼光勇敢自己,山下举的一个代表性例子是不在意邻里议论坦率地告诉他们自己经常享受海外旅行。贯彻原则立场坚定、不闪烁其词、不患得患失,这样活得比较自在。

  山下提到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孩子们从小被教导团结友爱,多交朋友脑海中有“不能讨厌别人”的价值观烦恼源头就是无意识地以他人为中心。要找到自在力就必须改变这种观念,从中跳脱出来,设法不那么纠结于被所有人喜欢。读到这里,脑海中迸出的就是岸见“被讨厌的勇气”这个词组了!

  “俯瞰力”也是山下一个重要概念区别于“抽离”,指的是对身边发生的事富有感情观察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跟岸见所说的“共同体”概念也不谋而合

  此外,还有过好当下、做好事单纯表扬获得幸福为最终目标看法都深得阿德勒的哲学精神。不过《自在力》一书主要提到的都是修身、修心的内容,亦即关于自我的课题。对人际关系、共处模式没有很多涉及。

  接纳自我是阿德勒哲学的核心,山下着眼于一点层层盘剥,穿插ppt式的图表具体阐释,在提出可行意见方面叙述得更为细致。虽是从改变心态做起,成效显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慢慢渗透到人际关系和共处模式,推进后续发展

  设想起来是一幅美好的图景,如何下决心实现又是现实问题。山下最棒的安排就是在结尾提出当下就可以去实现的步骤:从身边小物开始,收纳毛巾分类陈列、卷起衣物,丢弃不需要物品,这小小的勇气是我们找到幸福迈出的第一步。只要一点点决心就能够实现,起点永远是“现在”、“这里”、“从我开始”。

  不妨就此跟随山下的脚步收拾起来,从简单小事开始积累勇气。然后践行阿德勒精神,无需矫饰地生活,获得自立、自由、自在。

  ——乙未年读山下英子《自在力》

  《自在力》读后感(二):纠结的自己

  上周末回家,有点空就想整理自己的衣橱,看到自己堆叠的衣服发现心动行动还是有距离的。还是纠结不清,而且窗外在下雨,衣服扔出去湿了潮了不就没用了吗!还有好些是没穿过的,有些瘦了,也许明年瘦下来就可以啊,想想书中的指导还是不能狠下心,如果是送去旧物商店心情会好些,如果是扔到垃圾箱,那是不成的。至于捐赠箱,还是可以考虑的。还是先问过亲戚朋友吧,以前也表示过要经过她们过目的,也许她们能穿。就这么纠结,旧衣服也舍不得,这件松了,可是这细条绒手感多好,至于这一件,太花哨了,休闲还是可以穿的啊,夏天到了吗。就这么纠结这,时间过去了,只整理了几件有些破的衣服,仍在一边,等下次回来在说。

  回来看到同事桌上的《自在力》断舍离的第三本,还是赶紧再拜读。第二本心灵篇的俯瞰力我觉得和第一本重复,只是提出了要抽离出来,提出了俯瞰力这个感念。“在面对物的时候,面对街头和商店里琳琅满目商品,我们的思考角度就会发生变化。我们会开始思考---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东西吗?

  在面对事的时候,我们再也不会把媒体报道照单全收,而是能够主动去找寻问题的本质,以及选择自己应当的立场。

  在面对人的时候,即便是在众说纷纭情况下,我们不会过于意气用事,而是可以摸索出应当采取何种说法才能让自己和他人尽情发挥

  不管是人,是物还是事,俯瞰力在任何尝试都是屡试不爽的,说它是一种在必要场合下能有意识地将必要之物运用恰到好处力量,或许更明白。”

  到这一本倒是又读进去了,也许是因为自己在实行断舍离的时候还是纠结还是不能断不能舍不能离,再看她的理论还是觉得对。

  纠结是自己的内心。不能理顺与物品的关系,只看两三本书是不行的,还是得实践。然后看到周围小姑娘穿背带裤,很羡慕欣赏,在豆瓣上随手写了一些字,“周围好多小姑娘在穿背带裤,一般是蓝色黑色的,衬着浅色的衬衫T恤,很清爽好看。真想买一条来穿啊。想一想,大妈体型还是算了,还是只欣赏吧。不要让年轻女孩们心塞了:唉,连大妈都穿背带裤了啊,还是不要了。 至于背带裤,我还是看看年轻的女孩子穿穿算了。”回头再看完全就是不断挣扎的自己啊。还是不能放下,不能自在,才这样。就像山下英子在书中所说:“烦恼的源头,是自我肯定感的欠缺;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自我限制。 其次是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即在自己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将他人的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观的状态,例如父母配偶的观念,或者社会时代共同的观念。最后是自我限制。这也许可以说是我们的本能人类总是恐惧变化。因为害怕,所以会试图保护自己。在面对高于当下自己层次事物时,产生:我配不上它,太惶恐了 的感觉,从而消极的选择维持现状。"完全就是这个心理 啊。

  平时觉得自己还是平和快活的人,但是这么对照看下,还是消极的维持现状而已。认识自己是一个过程,还是得慢慢地推进。

  《自在力》读后感(三):取回那张驰骋自在人生机票

  我亲眼看见《断舍离》在书店的热销状况,所以我相信“断舍离”能入选2014中国年度流行语。断舍离确实是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生整理哲学,你一旦决心开始断舍离,你就重新掌握了命运控制权。这本《自在力》是《断舍离》系列的完结篇,是断舍离的最高境界,所以非读不可。这个非读不可是我自己内心的强烈要求,因为我不仅想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我还想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获得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就像作者在序言开头发问的那样:你想做深陷泥潭的鲶鱼,还是在清水里畅游的香鱼?我们当然都会选择做在清水中畅游的香鱼,但是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活得自立、自由、自在呢?作者非常善于打比方,她将这个世界上的人分成三类:在地面匍匐的人、在树上爬的人、乘飞机的人。在地上匍匐的人就是无法丢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大多数人,在树上爬的人就是通过断舍离,有了一定视野和洞察力的人,而乘飞机的人就是面对任何物品都能适宜取舍随时放手的人,他们能从空中俯瞰大地,他们真正达到了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所以我把这本书比成是难以拿到手的机票,断舍离一路上为你加油助力,当你能真正舍弃,你将获得一场自立、自由、自在的飞行。在本书中,作者强调断舍离绝非随意丢弃,你要学会的是透过物品,看到自己心灵的状态,你要看清当下的自我,弄清楚那些莫名其妙就是丢不掉的东西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很喜欢书的第二章,我很认可整理物品的同时也是在整理心灵的观点。我的烦恼很大一部分缘于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所以若能让我重新接受自己,那我的烦恼也会减去大半。在第三章,作者告诉我如何让自己喜欢上自己,我认为有些建议真的很可行。第四章是全书重点,我们最想得到的就是在一定高度把握人、事、物的能力。第五篇中作者向我们展示理想人生境界鼓励我们重拾快乐人生。受到鼓舞的我们快来取回这张自在之旅的机票吧!

  《自在力》读后感(四):拨开云雾见月明

  初看此书,对于所谓的“断舍离”概念很模糊,对于在地上匍匐、在树上爬、坐飞机的划分更是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但通过序的简单概括大致是理解本书所要阐述的核心内容,当看到 “有些人被他人的价值观左右,无法活出自我本色……”时,想起一位不太熟识的友人,曾对我表达过这方面的苦恼,与他讲述每句话前的深思熟虑小心谨慎不同,我活得有些太过特立独行,甚至是自私了。我们属于两个极端自然如我们这般都是不好典范,不求这本书能彻底改变我,至少不必自嘲为典范。

  下面关于“通过选择和决断,你将摆脱……”,每一样都正中我要害,想来大多数的凡夫俗子都有很难避免这些性格人格上的不足缺陷,但对于一本书是否能让我们摆脱这些,我也是表示质疑的,当然我质疑不是本书的专业性,而是我们的执行能力和坚持力。

  每章最后有一篇纸上研讨小组,从纸上研讨小组中的对话难看出山下英子是一个心思缜密逻辑思维清晰的人,她从细微处洞察人心本领,我很是敬佩。

  纸上研讨小组这篇我很喜欢,它虽未对作者之前讲述的内容做总结,但这章内容,却是对之前作者讲述一整章内容的提炼。若之前对于作者讲述的部分内容还有一知半解地方,看到此处便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有的疑云一瞬间烟消云散。看拟寻常的对话,却能透露如此多的信息。这并非个例,只是我们缺乏或者因为惰性使然不愿去深究细探。

  有时我们会想不通亦或想着想着就进入死胡同,若我们能换个方向,那便会拨开云雾见月明,柳暗花明。当我们陷入思维盲区时,这本书倒能成为不错引导

  《自在力》读后感(五):想要自在的生活,先认识你自己

  这本《自在力》是断舍离系列的第三本书,也是这个系列的完结篇,之前的两本是断舍离和断舍离心灵篇。“断舍离”这个词从去年开始很火,大家都在谈论这样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知易行难。什么是断舍离呢?即人们不断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从而改变居住环境,改变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在一般人的思维里,改变是由内而外,但是断舍离独特的地方在于让改变由外而内,通过改变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从而改变以思想情感代表的看不见的世界,让人从外在到内在获得新生

  那什么是自在力呢?自在力=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作者山下英子在本书开篇就讲了三种人:在地上匍匐的人、在树上爬的人,以及乘飞机上的人。在地上的人毫无决断力,意识不到什么样的东西或是情感是自己“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纠结过去,恐惧未来;在树上的人虽然有了一定选择和决断能力,但是经常犹豫不决,很容易又回到从前;乘飞机的人则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充满果敢的勇气,可以从天空自由俯瞰各种不同的人生风景,为自己的人生自由做决定释放生命热情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的话,那就是:认识自己,掌握自己,以自我为轴心,为自己的人生幸福选择和负责,从而自立、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很喜欢山下英子在书中讲的一些案例。比如一位30多岁未婚的女性因为丢不掉父母在自己少女时期送的女儿节人偶而苦恼。仔细探究下去,会发现她因为自己大龄未婚而责备自己,她有个“大龄未婚是不对的”的观念,这个观念似乎来自父母。她怪父母不让她丢掉这些女儿节礼物,但其实这些礼物的所有者是她自己,她并不需要父母的允许才能处理这些物品。

  另一位女儿以前经常被母亲命令“去收拾干净”,现在变成她对母亲命令“去收拾干净”,她为此感到伤心,但是母亲却没什么感觉,这让她感觉更加没劲了。这有点报复的意味。作者建议她降低与母亲的接触频率。她说为了让母亲见外孙,经常回娘家。那她回娘家的目的是什么呢?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同赞赏

  说得简单点,这些女性都没法为自己而活,也没法肯定自己,在关系中期待他人来肯定自己,来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和负责。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不以自己为轴心生活。

  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这样的来访者,他们的烦恼大多是在生活中不以自己为轴心,而是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比如一位丈夫外遇的女性,她与我做咨询,总是问我:丈夫是怎么想的,丈夫为什么要出轨,第三者是怎样的人,别人知道这个事情会怎么想,丈夫会不会回心转意……我则要不断地把问题重新拉回她自己身上:面对丈夫的外遇,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还爱这个男人吗?你还想和他重归于好吗?别人的看法为什么对你这么重要?修复关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你愿意吗?你想不想离婚?为什么?当她开始回答这些问题时,她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才增多,从而才能为自己做出选择。

  一个以他人为轴心的人,在生活中总是处处以他人的标准和价值观要求自己,拼命迎合他人,会把自己搞得很累,甚至把自己变成受害者,觉得都是因为别人害自己这么痛苦。这样的人在关系中没有自己,只有别人。他们无法肯定自己,爱上自己,对自己的感受、立场和想法模糊不清,在人际关系中非常被动纠结。

  自在力则要求我们自己肯定自己,自己爱上自己,以及重新去审视那些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看看那些价值观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深入了解自己,先以自己为轴心,认清自己的想法,再去以他人为轴心,然后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和承担责任。

  一个人的一生是不断地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越多越容易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也就越不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和改变。认识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断舍离是其中一种,让你通过物品,通过你与物品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你与其他人的关系,认识这个世界,确立自我为轴心的生活方式,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自在自由的生活。

  《自在力》读后感(六):【雨枫试读】整理着,整理着,我们就会变好

  山下英子的大名早有耳闻,只是还没有拜读过,但是她所提出的断舍离的概念我是非常认同的,中国古语说得好:“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人活一世,不需要太多物质的东西,所以我买东西的原则就是:“必须的才买,可买可不买就不买”。虽然贯彻这样的原则,我还是会有很多东西,因为我舍不得扔掉,这也导致我在思想上的裹足不前。思想与行为紧密相连,相互促进,要时时自查自省,方能进步。读《自在力》这本书,我学会了整理我纷乱、苦恼的情绪,希望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获得自在力。

  作者说:“断舍离就是试图以有形世界为媒介,来改变以思维和感情为代表的无形世界的方法论。”物品是关系的投射,一点都没错,就像我们日常的言谈举止都是我们思想的折射一样,我们自己选购的物品也是我们思想的折射,通过整理物品,能够整理心灵。获得自在力为我们设定了一个美好的目标,拥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够信赖肯定自己、喜欢自己,不被不良情绪困扰,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好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仿佛只在修行多年的出家人心里看到过,我不禁怀疑我真的可以获得这种能力吗?断舍离不仅仅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革命,更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革命,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教我们获得自在力的:第一章:断舍离,绝非随意丢弃,第二章:整理物品的同时,也整理好心灵吧!第三章:确立自我轴心,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第四章:运用俯瞰力,在高处把握人、事、物,第五章:掌握自在力,重拾快活人生。从整理物品,到整理心灵,再到确立自我轴心,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来,其中让我最深刻的观点就是“充分利用愤怒和嫉妒”。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愤怒,会嫉妒,在这种消极情绪到来的时候,就是我们观察自己的好时机,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因为事实与我们的想法相背离,是我们的标准过于苛刻,还是我们没有获得他人青睐,如果是我们苛刻了,那就需要适度放松标准,如果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就要继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作者常常谈到一个概念,就是“自我轴心”,觉得这个观点很好,我经常摇摆不定,一件事情设想很多可能,反复思考,到最后莫衷一是,很是苦恼,根本原因我觉得就是像作者说的我没有确立自我轴心,没有形成自己的信念标准体系,作者举了一个自身的例子,非常形象,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顾忌他人眼光,没有从自我出发,也是不够自信的表现。

  说再多都没有用,关键还是要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去实践断舍离,相信未来的自己将更加自由,更加美好!

  《自在力》读后感(七):精心思考

  《自在力》这本书是《断舍离》系列的完结篇,作者通过断舍离即抛弃对自己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这里不仅仅是指周边的杂物,也包括了对我们自己心灵的一个整理。从而将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亲手开拓人生自在力的一个过程。

  作者从一开始就点名感谢自己的瑜伽师傅和合气道师傅,可见这俩者对作者提升自己自在力是多么的重要。作者在书中几次提到了瑜伽的锻炼,对自己心的修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实我觉得本书中作者主要强调的还是用心思维,静心思考。“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和这个是一个道理,静心思考自己的语言、位置、态度,从而使自己得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里要提王小波一下,他也曾经提出过思维的乐趣,没有思维的生活怎么会有乐趣呢?同时在每一章节的最后,作者还特意列举了一个纸上研讨小组,便于读者对这个章节的理解。

  提到价值观,相信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不同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所以,这里更需要我们加强自己的自在力,下定决心去思考,去重新审视关系,去做自己的解救者。

  《自在力》读后感(八):【雨枫试读】自我整理术的心理学意义

  山下英子的这本《自在力》可谓非常好读,简单易懂,其实和《正能量》《不抱怨的世界》等等现在很多流行的书籍也可谓是异曲同工,只是采取的方式稍微不同。但是他们基本上都采取的是一种由外在的行为的改变来改变心理的情绪、心理感受,让态度观念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产生舒适,自在,正能量等等。

  延续断舍离的理念,山下英子通过教会我们整理物品的整理术,让我们学会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东西,舍弃对物品的执念,变为一个可以是乘着飞机在天上自由自在飞行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体会过扔东西的快感,我们将东西扔掉空出空间或者换上新的东西,这是我们能感受的比较低的心理变化。山下英子教给我们对我们难以舍弃的例如那些有纪念意义或者我们一直紧紧抓住不放的东西,怎样通过整理物品,理清关系整理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既在动手的过程中整理物品又不断的关照自身,仔细观察真实的自己,深入的了解自己,建立自我的轴心而不是让物品牵着鼻子走,真正的做到选择和有决断。说起来都非常容易但是做起来需要我们不断的关照自身,这种自我整理的技术也是对心理学日常化的一种展开,对当今我们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确实具有很大的意义,稍微学点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其实里面的知识并不见得多么的高深,语言也是那么的浅显易懂但是恰恰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而且更具有普及意义。

  在读的过程中我就有想要怎样整理自己的什么东西,突然发现当人真的没有在家反而在想要整理什么的时候恰恰在理清和物品的关系,在学习怎样将物品更融入自己的生活本身,开始考虑我和物品的关系,物品围绕我,而不是为物所累。就这样通过简单的自我整理术开始进入自己的心理世界,是满好玩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越来越认可这种简单的由外而内的心理术的价值和意义也愿意更多的尝试,比较确实可以让我有所改变和轻松许多。

  《自在力》读后感(九):【雨枫试读】做到自在,很艰难

  前几个月就听说了“断、舍、离”这样的生活哲学被宣传开,但我只是读过相关的介绍,没有读过具体内容。本次有幸获得须叔赠阅的《自在力》,未曾想到,竟然是“断、舍、离”的终极阶段。

  在阅读过程中,相当于把断舍离这样的生活整理术上升到了精神状态,从心理上做到更加自如自在的一种状态。对我来说,从小舍不得随意丢弃物品,偏爱收集某种物品作为珍藏的生活方式,一下子很不适应。我若做到书中强调的要点,真是非常的艰难。

  全书通过五章内容,渐进式的讲述如何提升心理状态的五个阶段。一是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过程,理清哪些是必需品,哪些是必舍品。通过做到坚持清理物品的习惯,整顿思维、整理心情,磨砺生活品味。二是阐述正确对待心理包袱的方式,在是非观做出评判之前,有意识地站在中立的立场,观察自己的感情。分析、审视理所应当的、普遍的价值观,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使自己做出更准确的反应。三是协调头脑、心灵、身体能量和谐运作,相互补充,身体内部就会形成自我价值,即“自我轴心”。作者提到,只要借助整理物品的行动,任何人都能在心里对自己提出具体问题,慢慢锻炼自我轴心。我认为,作者的核心是在讲,先做好自己,树立自信、自在、自由的生活态度,在与人、事、物产生交往时,才能做到不卑不亢,步步为赢。四是怎样才能乐观的对待人生。在潜意识中做到审视自身,感恩现状,包容世界,像在天空中俯瞰大地一样。五是把自在力的终极状态体现到人生里,切换俯瞰角度,对人、事、物怀有感念,真正发挥出同情心和宽容的力量。这点类似与佛教。

  我认为,这本心灵瑜伽讲义,与作者多年研究瑜伽、佛教、合气道是密不可分的。从断舍离这样的生活整理术上升到自在力,从身体瑜伽升华到心灵瑜伽,从整理物品进化到审视心灵,无一不是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通读该书,体会到作者极为细腻的心理引导过程,但要真正做到自在力,仍需要读者时时刻刻的心理训练才行。

  《自在力》读后感(十):【雨枫试读】是什么让我们放不下?

  在收到这本《自在力》之前,虽然有所了解,但我从未读过山下英子的作品,包括那本大名鼎鼎的《断舍离》,但是从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对此深有体会,先讲个切身体会的故事吧。

  我从小是外婆带大的,我外婆和大多数经历过苦难时期的老人一样,有我们这代人所不能理解的习惯。我记得那时外婆家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到处堆满了外婆收集和舍不得扔掉的东西,记忆最深的是好多木桩,在院落的一角堆得山一样高。那时候家里用的还是灶台,但在我的记忆中外婆从来不舍得烧木头,做饭烧的都是各处捡来的干草,那堆木头直到我长大都没有见少,反而越堆越高起来。我母亲和我从小都耳濡目染,对认为“好”的东西,从来舍不得用的,收到柜子深处、抽屉里面,小心翼翼地放着,只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对“好”的标准已经大为不同了。记的最深刻的一件儿,是一套美国进口的米老鼠毛毯,是小学时姨妈买给我的,有多贵早就记不清了,老妈没舍得给我用,只记得眼巴巴地想了好多年,想到后来,已经记不清放在哪儿了。高中时候,外婆去世了,不久,城镇化建设,外婆住的老院子要拆掉盖楼。那时,留在家里的亲戚都已住上了楼房,我们尽可能的保留了外婆生前珍藏的很多物品,但是包括那堆没来得及,没舍得用的木头及大部分物品,由于实在没有地方放置,最后只能全部当废品处理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感觉,心还在隐隐作痛,难道外婆生前都不舍得用的东西,最后却沦为了一堆废品吗?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从此以后,我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食物都是先挑新鲜、喜欢的吃,东西都先挑好的用,只要真心喜欢,有钱一定会花去买。这与这本《自在力》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观念不谋而合,就是有意识地使用高质量的物品。

  其实,我们平常挂在嘴边的很多话都与“断舍离”的处世方式相似,如“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钱不是挣出来,是花出来的”等等。其实“断舍离”的处世哲学暗含佛家“空”的意境,正如封面所说,“断舍离”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通过对现实事物“断舍离”的行为,其实要进行的是对执念的心灵修行,最终达到“自立、自由、自在”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本书所讲的——如何掌握自在力。

  我很少涉猎此种类型的书籍,因为不是太过共性就是太过个性,很多都是在洋洋大谈概念,极少实用。此次若不是拿到雨枫书馆和须叔的赠书,加之最近颇受繁杂事扰,估计也是不会读的。书读了一天,思考到写作此文,却用了三天时间。本书经提炼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断舍离”最终掌握“自在力”:第一章重释“断舍离”,说明了在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如重新审视“我”与“物”之间的关系,坚持聚焦当下,获取之前先放手、提升生活品味等;第二、三章主要对如何通过“断舍离”这一行为进行心灵修行进行了阐述,其中很多具体的做法和观点值得深思;第四章说明了如何运用俯瞰力,也就是抓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关键在于在自力和他力的平衡中,永远坚守当下的自己;第五章则是讲述了“自在力”这一概念,最终达到“自立、自由、自在”的最高境界。

  就我个人来说,有以下几点觉得受益匪浅,值得好好思索品味一番。作者在开篇就说,“‘断舍离’,即重新审视关系......需要明确分辨的既不是‘我’,也不是‘物’,而是两者之间那个看不见的东西——关系......学会在各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关系,将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这便是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无限复杂的圈落中,时刻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则。很多是约定俗成,一些是自我摸索。然而不管怎样,大多数人的结果是适应社会、顺应规则,慢慢走向机械化、程式化,迷失了自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曾考虑我们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我们并不真正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只是传统上社会让我们觉得这个“好”,那个“对”,于是就是“好”了,“对”了。就像我们长大了就不曾再问“为什么水湿乎乎?”“为什么地球是圆的?”,长大了的我们很少问问题,只是因为水就是湿的,地球就是圆的,而没有为什么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是,工作后,老妈就时不时催我结婚,虽然很理解父母的心情,也积极地从事相亲大业,但是有一次实在不胜其烦就问了一句“为什么要结婚?”,结果我妈愣了一阵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也许她自己也没想过为什么要结婚这个问题,而是觉得这个年龄似乎就应该尽快结婚生子、周围的人都在准备结婚云云。其实仔细思量一下,如果结婚的目的是收获幸福,那么在遇到那个给你幸福的THE ONE之前,是不是不应该将就一下呢?如果结婚生子的目的是为了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对方的感受暂且不说,为了达成这种“使命”,而以今后的生活、幸福作为代价是否又值得?又是否长远?我想类似的问题是值得一问,重新审视的。回到本书,作者在第二章第七部分写到:“任何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普遍的,并且无需重新审视的价值观,才更有验证的必要。”其中举例到:“珍惜物品之心的确非常重要。然而,过去那种物资稀缺时代的观念,未必就适用于当下这个时代。”如果一个物品久置不用,那么它的价值等同于零,一个本应物尽其用的东西变成了垃圾,这难道不是对物品最大的不珍惜吗?上升到唯物史观的高度,价值是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等因素而发生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只是抱守一成不变的规则与传统,而不懂得发问、自省,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

  本书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要想掌控“自在力”,就要时刻把握“自我轴心”,即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来做选择、做决定。这咋听起来与我们当今社会所风行的“自我中心主义”类似,但作者辩证地进行了去粗取精的处理。书中道:“在坚持自我轴心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绝不将责任转嫁于他人的姿态......即使自己所做的选择和决定伴随着某些牺牲,如果自己做好了全盘接受的决定,那么这种决断也是具有主体性的、有意识地以自我为轴心的决断。”作者甚至毫不客气地引用了《五灯会元》中的佛教用语“自作自受”来表达这种责任,也就是对自己的决断要有担当的勇气。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对其所做的阐释:“问题的原因在自己心中,解决方法亦如是。”

  在如何“断舍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作者也有一番精彩的论述。热心的人,在对待亲友时,时常会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我们的好心提醒时常被别人当成耳旁风,甚至恶意相向;同时,我们也时常为这种“热心”所累,比如各种七大姑八大姨的“热心”,总让我们大汗淋漓,落荒而逃。我曾经一度幻想清理父母家堆积成山的杂物,结果前脚扔掉老妈后脚就给捡了回来,吵闹数次后无疾而终。作者认为,这些烦恼几乎都来自我们对他人的过分期待。“持有这种‘希望对方符合自己的期待,想控制对方’的意识,才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瓶颈所在。”其中一例是,某女性杂志上曾刊登过一个问题:“你最想扔的东西是什么?”前三名分别是“衣服”、“痛苦的过去”和“碍手碍脚的丈夫”。换言之,我们最想丢弃的东西是物品、回忆以及最亲的人际关系。从一个侧面说,夫妻问题,很多都是一方的一厢情愿造成的。作者认为,不应当以固有的善恶观来看待问题,不要思考这种想法究竟是好是坏,不要依赖于他人的眼光和行动,而应当明确自身的立场,主动去探索使自己更加轻松的立场。且不说现实中能不能做到这一点的问题,单单是“不过分期待”、“不依赖、不控制”的这种思维方式,我想是现在我们处理很多人际关系中应该借鉴的。

  当然,就我个人来说,本书阐述的许多立场也并非全都适用。如在自我剖析和自我反省的度上没能掌控一个合理的范围(“接受本身才是关键”),过多的心理暗示及过度的乐观精神从而难以保证客观有力的立场,在俯瞰力一章中的金钱观念,以及最后对“自在力”的提炼中过重的宗教色彩。诚然,对于一本有价值的书来说,我们从中有收获,有思考,有启发就够了,而这不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自在力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