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始皇》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秦始皇》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0: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始皇》经典读后感10篇

  《秦始皇》是一本由吕世浩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秦始皇》读后感(一):一叶落而知天下

  此书于去年购买,读罢顿觉耳目一新作者内容表达上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很具可读性。近日整理书籍,重新翻出此书,遂又细读一遍,感慨颇深。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作者念兹在兹的强调“思辨”的能力。一方面,作者提出,在读书时应该时常把书盖上,思考如果是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然后再与历史事实比较,洞察历史的走向。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要深度地去挖掘细节古人的“春秋笔法”,讲究的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史记》中的名篇《秦始皇本纪》,为什么漏掉一个“帝”字?细细品味,值得思索

  同时,作者认为,上下五千年,人都是一样的,人性也都是一样的,比如,人生来就有欲望、人都是喜欢亲近小人,等等。正如我们时常所说,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在古人身发生故事,现在仍然在不断的上演,只是换了场景演员。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主动克服人性的种种弱点,时时刻刻把理智摆在情感之上,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特别是要杜绝“骄傲”这一人类所有情感里面最可怕的一种情感。

  作者还一直在强调,年轻人,需要吃苦。鲁哀公曾说,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惧、未尝知忧。年轻人是需要磨炼的,一个从来不知什么是忧愁、什么是烦恼的人,到了大难来临的时候必然乐极生悲。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人生没有不碰到挫折的,差别在于有的人遇到挫折就被打倒,而有的人却永远不会被挫折打倒。《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句话: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在困难面前,我们需要的是面对现实努力奋斗,坚信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难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折腾”的精神,需要知足,但绝不满足。正如俞敏洪所说的那样:生命有的时候会像泥沙,慢慢地就会沉淀下去,一旦沉淀下去,就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但却永远见不到阳光,因此,不管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总有一天能够奔腾入海。

  另外,作者也鲜明地提出,人要相信命运,相信代价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付出代价,如果你没有付出,那么就是别人要替你付出。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最后自己差一点死无葬身之地,子女基本被二世所杀,二世又被赵高所杀,短短几十年,落得“断子绝孙”。写到这里,想到了扬州“个园”里的一副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汲取营养锻炼内功,多做善事、好事,形成人人向善的家风

  作者在最后的总结中说,读历史,有三个作用:一曰启发智能;二曰审时度势;三曰感动人心。回望沧桑的历史岁月,我们不得不感慨,生活在这样时代,应该觉得幸福满怀信心。也许在历史的三峡里,我们会进三步、退两步,甚至在片刻逆行,但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未来一定会是比现在更加美好的时代!

  《秦始皇》读后感(二):打开历史的更好方式:吕世浩《秦始皇》三部曲读书笔记

  把理智放在情感之上;

  历史学要讲究证据,且孤证不利

  ——读《秦始皇》系列两点得知

  一直以来有个疑问,为何读了这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依然有很多事情想不明白,而且书中的知识没有为我所用

  思来想去这样的读书方法实在不妥,人生苦短,如果尽是读一些与当下自己无甚关系的书,只是为了“读而读”,真是一种太愚蠢做法

  好像每次心态改变的时刻,就是吸引力法则起作用的时刻,这次发现的是一位台湾大学历史系老师课程,刚听了两讲,就果断买了他的三本书,正好是他在网上课程讲述文字版。

  上周末宅家,正好观看,三本书+视频,刚好看完,并做笔记及感想如下分享之。

  一、学知识,要以“我”为中心

  认识一件事、学习一件事,总得有一件东西入手,现在我终于体悟,无论哪件事,都要以“我”为中心。

  “自我”就是认知世界的原点,这种感觉奇怪:每当我接触一本书,里面有观点让我兴奋时,总觉得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人生的一块白纸又被填充了一部分

  另外,之前出于一种思想上的自尊:认为越是求得天道,就越是要放弃功利求知识的思想,认为这种行为高尚,实则不然。如果知识不能运用的话,那就是死的知识,会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二、 以历史学为例,学历史有什么用?

  对于这个问题,吕世浩的答案是:历史学有用,而且是有大用,只不过我们目前感觉没用,是因为学习历史的方法出了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学历史有什么用?

  概括起来就有三个作用:

  1. 历史是磨刀石。通过学习古人,如何行为做事,设身处地思考,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

  2. 学习历史可以明白大势,审时度势。时势造英雄耳。

  3. 历史学的第三个作用,就是“感动人心”。读历史,有卑鄙、有崇高,但唯一不变的是人性,如果不把人放在某个位置,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有多高尚、或者是有多丑恶

  既然学习历史这么有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

  那自然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吕世浩说道:现代教育是模仿西方,是工业化以后的产物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历史的工匠,而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如何培养成人有关这点现代教育并没有教会我们。

  现代教育下,历史课上,我们学会记忆历史大事人物等等,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情——思辨。

  三、 为何选取秦始皇作为研究个案?

  在《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一书中,有一个小标题,点出了为何选取秦始皇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巨变的象征”。

  要明白为何秦始皇是巨变的象征,这里就要引用吕世浩的一个观点:中国历史上曾发生三次巨变:

  `第一次巨变发生从仰韶到龙山时代;中国社会原始的、人人基本平等的时代转到了阶级社会,那一阶段产生了一批人,叫“血缘贵族”,他们垄断文化技术,建立了一个宗法制社会。

  第二次巨变是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代;这个时代传统宗法制结构解体,血缘贵族消失,产生了一批新的阶层,就是——儒生士大夫

  第三次巨变,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即从鸦片战争开始持续到今天,而且不知转向何方。所以现在的一切都是混乱的,价值观混乱、经常会听到“人心不古”的声音,一切都还未定。

  而秦始皇作为第二次巨变的关键人物,与他发生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因为我们处于第三次巨变当中。

  四、如何了解秦始皇,从5个方面着手

  首先,自然是一个人生平了。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秦始皇》一书中,从第三章一直到第九章,短短几万字概括了秦始皇的生前身后事,实在是悲哉。

  其次,要了解一个人,也要看一下他的子女们。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从他们的名字性格以及所受教育上,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思想来源

  例如秦始皇最著名的两个儿子长子扶苏和小儿子胡亥,一个是儒家心目理想君王,一个是“二世祖”的原型差距不可谓不大。从扶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并不是一味让法家继续统治下去,会让儿子接受类似儒家的教育。而胡亥,从史书中看出,,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形象

  第三,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一个人的家族历史。这个就是《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的取舍》一书所要讲述的内容。秦人在商代时曾为一方诸侯,只因为站错了队伍,就会周王朝统治者发配西戎,抵御蛮族入侵。在那样的绝境下,秦人越战越勇,直至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成为天下最强的国家

  然而吕世浩评价:秦人就像穷小子一样,逆境打不垮,但是顺境容易忘乎所以,就在最辉煌的时刻,一个强大无比的帝国就这样灭亡了。后人哀之的作品实在很多。

  第四,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与他共事伙伴。这一部分在《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一书中有所展示。要说道秦始皇的队友,有一个人脱不了关系,那个人就是李斯,研究李斯的一生和作为,对于研究秦始皇很重要。

  第五,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对手。这一部分也是在《敌我之间》一书中,书中介绍秦始皇的对手,就是太子丹和荆轲等人,相较之下,可见秦始皇的确为不世出的天才

  五、最后一点小感慨

  看吕世浩老师的书和视频,有种当年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感觉,历史,对于我来说,磨刀石算不上,倒是第三点“感动人心”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在历史中,我遇见了高尚的人、卑鄙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看惯了人性的高尚和卑贱,但是,天道循环,历史让我的思考放的很长,读了历史,我会感觉自己的思绪身体飘出,越飞越高,从天空俯瞰整个星球、整个人类世界、文明的兴衰,居然有点感动。

  《秦始皇》读后感(三):读史早知今日事

  本书名字就叫《秦始皇》,副标题叫“穿越现实 与历史的思辨之旅”,看名字这么横,书里必然得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其实就是一句话——以身临其境的方式看历史。

  读史实为经世致用

  历史有唯一性,发生的就没有如果;历史也不能吃、不能用(除非是研究这个的),那它还有什么用呢?回答是:非常有用。李世民好像曾说过以史为鉴,观史知兴替的话。学好历史是可以指导我们当下很生活的,这就是所谓的经世致用之学。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更大的格局上看我们当下所经历的,应该可以由此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更深刻理解,对自己要做的决定有着更正确的决定——虽然不能左右历史,但是至少可以做到不逆流而动。

  具体史类的真假很多时候都不是很重要,学历史也不是高中时候的背哪年哪月发生了什么事,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记住具体年份只是考试用,放到格局里看问题才能对自己有用。

  本书以《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基础,逐一分析告诉读(学)历史的一种方法——身临其境,你会怎么办?

  提高认知层次更为重要

  看清所谓事实之下的暗流涌动,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比学了多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学历不高的人做出的事儿比很多高学历的人更正确。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本书分享的是古代士大夫的“博雅教育”,就是把自己放在历史之中,看自己会怎样做,由此不断提升自己。作者吕世浩的老师说是跑到台湾的爱新觉罗后裔(TED台湾里作者自己讲的),就是用这种方法教他,他用此法依据史记里的一章写出了本书。在书里经常能看到“你把书合上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的字样,就是此法的具体体现。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许就应该是这样的,不要把自己变成两脚书橱,而是真正有头脑读书人,虽然这也不容易。

  聪明人往往被自己骗

  秦经过200多年的统一战争并吞六国,到嬴政这里完成大一统一,感觉终于可以缓缓,不过实际情况是二世而斩,秦反而灭国了,灭国后不到十年,汉统一天下。左右局面因素非常非常多,也未必就是嬴政不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史料也未必全是真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聪明人往往被自己骗——书里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

  嬴政生于秦国宫室,即使是中人之资,因为见过的世界确实比较大,经的事也比较多。十几岁就上台,十十几岁就亲政(50就挂了),按说这样的人不应该做出特别不靠谱的决定。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史书上记载大概是说即使在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嬴政还是要修各种形象工程结果……结果你都知道了。

  现在看来,未必是听不到负面意见,很可能是即使这哥们听到了也不信,信了也觉得没关系,所以就继续整。

  还是那句话,决定历史的因素很多,这个未必是最关键的,只是反观我们自身,很多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犯类似的毛病。我见过很多人自以为聪明,看不起这个,那不起那个,最终自己反而一事无成

  本书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看历史的方法。历史读的好,就是可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读史早知今日事。

  《秦始皇》读后感(四):历史终究会走向光明

  《秦始皇 穿越现实和历史的思辨之旅》 吕世浩,今天一气呵成地看完这本书,感觉很过瘾

  对于秦王朝短命历史,真是嘘唏不已。成也欺诈暴力,亡也欺诈暴力,真乃命也。 看到秦始皇的辉煌,“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紧接着就是“亢龙有悔”,到达人巅峰,就要警惕物极必反危机要来了。

  黄石公教张良的“忍"与”先”,影响深刻。唯有“忍”,才能让敌人失去防备。敌人没有防备,你才能出乎对方意料,才能占住“先”来出奇制胜。

  学习历史的三个功用:启发智慧、审时度势、感动人心。最让人感动的是,全书最后点出了本书最大的亮点:从社会文明发展看整个历史,黑暗只是暂时的,人类的历史终究要走向光明。

  很赞成作者的观点:只要我们肯抱持“历史终究会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开创一个比过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秦始皇》读后感(五):吕世浩《大秦三部曲》速读笔记

  ——作者吕世浩是台湾大学的历史讲师,整套书是根据吕世浩在Coursera线上课程《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整理的,视频各大平台都能搜到,有兴趣的直接看视频。因为是讲座改编,语言偏口语化,也不太纠结史实考究,所以可读性不错,三本小书书我差不多都是很快看完。

  ——内容主体感觉应该是第一部《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回顾了嬴政的从落魄,奋斗,疯狂到覆灭的一生,号称秦始皇成功学,但是秦始皇真的成功吗?第二部《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的取舍》算是秦始皇前传,讲的是秦国的发端以及嬴政祖宗们的发家史。第三部《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内容感觉有点水,挑了一个嬴政的臣子-李斯,回顾了李斯的不同阶段的价值判断,然后挑了一个嬴政的敌人-燕太子丹,讲了刺秦过程中相关人物和故事。

  ——本书的特点是以商学院案例研究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作者提到历史学的三大功用:历史学三大功用:启发智能,审时度势,感动人心。基于这三大功用,作者提出的阅读目标是:将灌输知识变成提高智慧,将培养工匠变成培养精英,将秦始皇与读者自己的生命历程相互印证。所以,全书以思辨为重而非史实辨析,印证了“教育,应该是让人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仆”的原则。

  ——为了贯彻作者提出的思辨读史特征,大多章节以问题开端,然后对提出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辨析。如第一章题目: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第二章题目:从张良的故事谈起历史该怎么读?这种带着问题和思辨读书确实是我需要的培养的习惯,也是历史学如何学以致用的途径。学习历史,就是要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自己的智慧,将古人的智慧活用在自己生存的时代,将自己的生命历程与书中的智慧不断相互印证。其实我想质疑为什么古人总是是智慧的?我不确定,大部分古人应该还是没有今人智慧吧?毕竟知识是个积累和选汰的进程。

  ——通过分析张良的故事,简要回答了历史应该怎么读的问题。历史上任何东西都不能脱离时空脉络,更不能脱离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包括祖宗八辈,成长背景甚至狐朋狗友。这与熊逸提到的回到历史看历史有异曲同工之妙。角色带入也是本书的一个特征,想象一下你是张良,或者秦始皇,你会如何决策,即使决策可能是随机的。历史最大的功用之一,就是让你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种选择,其实可以有各式各样的不同选择。选择的第一原则:永远不要把情感放在理智之上,而骄傲正是人类所有情感里面最可怕的一种,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中国传统历史学的训练,强调“原始察终”。秦国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呢?前面说过,靠的是诈─欺骗,还有力─杀戮,也就是霸道。秦始皇靠着欺骗和杀戮取得天下,问题是你以欺骗和杀戮治国,别人也会以欺骗和杀戮回报你。所以孟子才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想到我大天朝也是如此!书中提到秦人落魄时坚忍果敢,风光时骄纵疯狂,适合打江山,不能守江山。我也算是秦人,却不能通过秦始皇乃至秦王朝增加任何优越感。

  ——回答开始的问题,我认为秦始皇整个人生都很失败,感觉全是我们要避开的坑,因为诈与力并非我推崇的品质。秦始皇是何等强大的人物,他开创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基本历史格局。秦始皇相信,古往今来再也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五帝三代都是过去已经腐朽的时代,古人的智慧一点都不值得参考,何足为法?没有人比我更高更强,一个骄傲狂妄到这样地步的人,怎么能不走向灭亡呢?“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在中国传统的语汇中,“巅峰”并不是一个好词,因为这代表了接下来只能走下坡路。中国人骂人有两句最狠的话,一句是“断子绝孙”,一句是“死无葬身之地”。这两句话,秦始皇应验了一句半,他断子绝孙,死后虽有葬身之地,始皇陵那么大的陵墓,今天已是观光胜地,但却已是全身腐烂都还不能下葬,何等悲哀!

  ——什么人能够一统天下呢?孟子说,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属于周公,“诈与力”属于秦始皇,回到周公,还是走向秦始皇,我们或许可以有的选吧?如果墙能能保护一个政权,现在还是秦王朝。如果反腐能保护一个政权,现在依然是明天下。

  ——如何读史,读史如何致用?作者认为“原始察终,反求诸己”,要改变世界,只能从改变人心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