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精选10篇

2018-04-12 21: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精选10篇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梁家仁 / 周笑兵 / 余永霖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 / 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一):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读书笔记

  这部纪录片我是一看就停不下来呀,因为我本人就喜欢讲述清晰画面高清,条理清楚,然后制作精良的片子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帝国

  刚开始讲的秦始皇,有点颠覆我记忆中的形象。不知道咋的,一提到秦始皇,就觉得他是个暴君,是个残酷君王。耗用民力修筑长城,焚书坑儒使用酷刑啥啥啥的,让我就觉得他是个大坏人。“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皇帝就是不好的皇帝”,这种思想在我的脑子存在了很久很久。直到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视角,让我重新审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也许是年龄到了,所以考虑事情不再单一而笃定了,对事情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这样一个皇帝,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做了这么多大事的人,怎么可能只用“暴君”两字来定义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这太不可思议了。也不知道是我以前太没文化了,还是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太有问题,只告诉你是这样,却从不让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你觉得还能是怎样。我觉得学会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是个很重要的事。很多人接受的教育并不是学会思考,而是人云亦云,就如过去的我一样,甚至自己还不自知。只愿大家可以自主地选择并吸收,而不是“被喂食”。

  纪录片以各个皇帝的心路历程来讲述秦汉这个伟大时代,注重大一统的论调,以及突出每个皇帝的雄才伟略。在我心里一直有个偏见,总觉得中国人自己无论拍的,讲的,评论的,总会帮亲不帮理,就是不太客观,而且好面子,总夸自己好的,忽视自己不好的一面。不过,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吧。你从天天夸自己孩子聪明美丽家长们身上,便可略知一二啦。

  不过我相信秦始皇是个非常了不起传奇人物,也相信他是想过要当个天下人认同的皇帝的,也相信,做点大事没有狠心肠不行滴。历史的大势是不能改变的,秦始皇确是那个加快中国脚步英雄,他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影响了后来中国两千年的历史,真的很传奇,很酷。从以前的不解变成了崇拜了,也不难理解刘邦当时是秦始皇的小粉丝心态啦。

  电视剧是个害人的东西,总是给我错误的历史人物形象。秦始皇的暴君,刘邦的市井小民,吕后的心狠手辣……真是无语啦。人物刻画真是太单一了,突然觉得看电视剧真是浪费生命,但是有时看电视剧挺开心的,哈哈,做人对自己不能太严苛啦。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国灭亡。原来西汉初,国力衰弱,百姓生活疾苦。国内七大诸侯实力强大,国内郡国并行,汉帝国有名无实。北方匈奴肆虐,只能靠和亲才能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内忧外患,汉高祖只有忍辱隐忍。在吕后的帮助下,铲除了异性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可惜同姓的也不省心。单于和亲,白登之围,吕后之辱这三件事让我感受到当时匈奴的强大,以及汉初帝国治理的艰难。

  吕后是个多么厉害女性呀,电视剧干嘛老黑她哟,没有她,刘盈能撑下去么,真是。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去世,而吕后便是刘邦理想信念的继承者,守护了孱弱的初汉。

  汉文帝刘恒(原代国代王)在公元前179年23岁时返回长安继承帝位,他温和谦逊,待人宽厚明白父亲的理想,并在他的时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听取贾谊的建议,恢复经济发展,赢得民心。公元前157年去世。

  汉景帝刘启桀骜不驯,在同姓诸侯的逼迫下错杀忠臣晁错。七国之乱中,在梁王刘武死守睢阳,周亚夫英勇善战的帮助下,平定了这场差点颠覆王朝的叛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削减了同姓诸侯王的威胁

  刘彻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41年正月初十,16岁的刘彻登位,可惜在外祖母窦太后的影响下,年轻的他还只能是名义上的管理者。窦太后希望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但是刘彻知道这个理念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国家了。现在的汉朝需要进取,而不是无为。与祖母较量上的失利让他倍感抑郁失落,于是又转向对匈奴的对抗。张骞便是汉武帝派去联合月氏对抗匈奴而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逝世,无为而治的时代结束,21岁的刘彻拥有了真正的权力。公元前134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马邑之谋后,便与匈奴不再和亲,而是进入战争,但是缺乏对西域的了解一直不占优势。张骞出使西域,被俘虏监禁十年后才逃回中原,并带回了自己十年间不负使命的记录,帮助汉武帝对付匈奴。加上卫青、霍去病的得力帮助,终于打败匈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自信又悲怆,血性而霸气的汉武帝,平定河西,打开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同时穷兵黩武对抗匈奴导致百姓哀怨

  写到后来是记录了,哈哈,本来写的就是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加深印象,以后有了更深的见解,再来议论一番。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看这部纪录片,纯属是偶然,就是在看“Resilio Sync”的一些资源里,无意中看到的。当时想的是,这部片子描述的应该是从秦到汉的转折,也就是楚汉战争的内容。虽然看了才发现,楚汉战争只是一笔带过,但这部片子的内容,自己也算是另有所获。

  ccav所拍的纪录片,从来都是稍带有政治导向作用,这部也不例外。突出国家、民族情怀,令爱国份子看得热血沸腾,淡化民生个人权利。此部片子文景时期的休生养息,也是仅仅是帝皇的无奈野心的蜇伏。这整体氛围,也算意料之中。不过看完这部,倒是想知道如果拍摄关于宋朝的纪录片,ccav又会做出怎样的调整,毕竟大宋在民生上的建设远胜于其它王朝,而所受的屈辱,其它朝代也难以与其匹敌。

  回到片子的开头,很多人说关于秦始皇的描述,与过去大为不同。把秦的暴戾归结为实现政治理想的试错,和当时大环境下的困难,其实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所有人,包括秦始皇,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大恶人,一系列措施,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车马距,秦律,郡县制推广,统一思想,还有很多很多举措,都看得出秦始皇是劳模一个,至少比我们现代大多人都勤奋。但至于是不是像片中所述一般,在推行这些措施时,是经过多番考虑、慎思笃行,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位居帝皇之高,有时候可能并不会考虑太多后果,而是脾性使然。当然这也只是猜想,但片中那种对这类细节肯定的态度,我是不敢苟同的。

  看到抗击匈奴这一段,我脑中闪现的却是关于民族之间战争的合法性问题。匈奴在汉初多次入侵汉帝国边境,但仅仅是杀人抢财,未对整个汉帝国政权造成危害。而汉匈战争后,匈奴却直接被灭国了,汉帝国的报复可算是远比匈奴入侵要来得凶狠。从这一点看,战争后期汉帝国的作为是否合理,确实是值得深思的。

  另外关于汉初穷困的描述,之前读史书也有涉及,只是大多是一笔带过,也就只有说到当时找不到相同的马,官员乘牛车这些内容。而具体关于匈奴侵袭、异姓王铲除各类内容,接触较少,算是比较有益知识补充。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三):隐忍,时间,时机积累

  从东亚板块的四分五裂到大一统,这个过程经历多个皇帝的努力,并且能保持目标一致

  从秦始皇通过武力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再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和文化的统一。从天下一统的初步形成,到一统的稳固,中间确实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多任皇帝的呕心沥血

  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他就意识到仅仅通过武力降服是远远不够的,实现长久的统一还需要做很多事情,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计量工具,再到统一的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初衷是好的,方向也是对的,可是他太心急,统一之前的各个国家文化,思想各不相同,要实现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一点点来改变,正式由于他的太急于求成信心打击,过于自大,导致最后秦国的灭亡。

  秦国灭亡后形成了楚汉之争,项羽一心想着将一统的天下重新回到分封制的时代,而刘邦看到了时代的发展应该是大一统,最终刘邦获得胜利,他的内心抱着要真正实现大一统的目标成为了统治这个天下的人。然而刘邦意识到了实现大一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己这辈子是没法实现真正的中央集权和文化的统一,于是他选择了隐忍,推行无为而至,修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为稳固民生打下基础,为自己的后代扫除障碍,清除了异性诸侯王。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他们依然选择隐忍,修养生息,积蓄国力,准备抵御匈奴外患。

  到了汉武帝时期,加上前几任皇帝的积累,最终消灭了外患,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形成了一个汉武盛世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四):说说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说说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兼谈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

  y 曹乾 2016.06

  (Email:cqcaoqian@163.com)

  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一部好片,观片感受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此说说这部纪录片,顺便谈谈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

  一是这部纪录片对秦皇汉武的评价。对秦和秦始皇,指出“百代皆行秦政,两千年之政治皆是秦政也”;对于汉和汉武帝,认为这是“一段最为昂扬奋进的青葱岁月”,而且践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对于秦汉,片中专家指出,“秦汉时期的人,一些光辉亮点,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怀念”。

  关于秦汉,除了辉煌荣耀和伟业,我们的正统教育好像更偏好于总结他们失败失策的教训,比如太史公“天下苦秦久矣”、贾谊《过秦论》,强调始皇帝暴虐无道,以及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个纪录片不回避这些,但是,同时却从另一个视角凸显了另外一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取的英雄主义,才是秦汉留下来最宝贵财富

  二是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由看这部纪录片引出的几点感想。我是个理科生,从小受的历史教育来自教材。我记得,历史教科书教导我们,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之前、一直追溯到战国,中国都是封建社会。这个知识点在我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当在大学时看到“秦始皇之后,中国结束了封建制度”时,大为困惑不解。后来慢慢了解,封邦建国的封建制确实在秦汉就走向终结,这是与欧洲情况极大不同,也是与学校教育学到的极大不同。

  再比如,历史教科书还教导我们,农民起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前进的动力。可是,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不还是同样的“封建社会”么?不还是照样“昨日重现”么?

  工作后读书就自由多了,历史书看了不少,可能有大几百万字。但读的都不是传统的严肃历史典籍,主要是看通俗历史读物,虽然形式通俗,但内容都是正统,既有钱穆、顾颉刚、吕思勉、黄仁宇、傅乐成、樊树志等历史大家,也有李开元、张宏杰、李洁非等历史学者,还有史景迁这样的美国汉学家,甚至重温了当年明月的那七本《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已经是中国明史学会的副研究员了哦)。

  对历史的感觉,或者说学习历史的感受,自然不敢、也没必要攀及到学术层次,但不妨扯几个线头,也算是顺道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第一,封建制与郡县制。现在明白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在春秋战国。秦始皇结束了封建,开始实行郡县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这个大一统的东方大国(这是前提和前置的价值取向),中央集权是行之有效的社会政治的管理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后,中国有过四次历史车轮的倒退,这四次都是恢复封建的尝试,虽然初衷都是汲取前朝教训,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一是项羽复辟分封六国,虽然亡秦必楚,最终结果却是楚被汉灭;二是汉初不得已的分封,刘邦去世前成功翦除了异姓王,但刘姓封王终致七国之乱;三是西晋分封宗亲,导致八王之乱,以致五胡乱华;四是明初朱元璋分封,为子孙计,虽灭掉了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却养出了更强大的朱姓王,终致靖难之役。也许,这些都有偶然因素,但历史就是这样。

  第二,关于几个特殊的大一统王朝。汉、唐、宋都是大一统的国家,但有个奇怪的巧合,他们承接的前朝都是开始结束分裂混乱、走向统一、同时短命的朝代——秦、隋、后周。而且,秦之于汉、隋之于唐、后周之于宋,历史形势、社会背景都有许多相近之处,秦始皇、隋文帝、郭威、柴荣也可谓都是一代明君。也许,隔代修史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他们。

  第三,农民起义结局的不同。成功典型是刘邦、朱重八,失败典型是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深入一看,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朱重八身边有李善长、刘伯温,而李自成张献忠身边顶多只有几个落榜秀才。所以,农民小民要成事,还要依仗知识分子。

  第四,儒家和法家。秦以法治国,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乾隆由儒入法。不必去争论什么外儒内法、形儒实法,因为我们行的就是实用主义的“霸王道”,霸道即是法、王道即是儒,都取所用。

  三是纪录片本身的精彩。关于秦汉的纪录片、讲坛讲座很多,但这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文案精彩、制作精良、配乐用心、布景考究,而且专家讲的好、演员演的好,是部好纪录片,甚至可以当成良心制作的电视剧来看。但,这只是表面儿,我想说的是里面儿。

  秦汉历史纷杂,波澜壮阔,千头万绪,怎样表达绝对是一门艺术。纪录片只有六集,每集50分钟,情景再现的有血有肉有温度。怎样做到的呢?原来它选了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和独特的感怀。

  这个独特的视角就是嬴政、刘彻的视角,也就是说从帝王的视角来讲述,而不是人民百姓的视角。即使不考虑历史唯物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因素,这点也非常难得。

  这个独特的表达就是借鉴《史记》的描写方式和叙述手法,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增加了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

  这个独特的感怀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片子丝毫不拘泥于对“焚书坑儒”坑的是方士还是学士这种细节的纠缠。这正是看片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主要原因。再次重复第一段的那句话:片子的主要观点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取的英雄主义,才是秦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五):从历史到现在

  刚看完这六集纪录片,心情很是澎湃。

  首先觉得它是一部很好的历史启蒙片。在导演的镜头下,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东西。而是一个个帝王的心路历程。把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件统统串起来,不再平面。比如讲到秦始皇,统一后国家采取大一统模式,要其他六国人民认同这个国家,怎么办?他又是封禅,又是到处巡游,笼络六国学者等等,效果不好后,又想通过战争来树立人民对国家认同,于是,他北击匈奴 ,南平岭南,,后来当他发现他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六国人认同时候,他决定武力来解决。这样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帝王跃然眼前,让人走进了帝王们的内心世界,这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第二,觉得是一部很好的让人思考的片子。它一直宣扬大一统观念和进取的精神。从始皇帝开创大一统局面到武帝完成大一统这一百年的线索一以贯之,我想到了现实。

  1.疆域的一统是形式的一统,关键的是人心的认同,文化认同,我在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的多元性是好是坏?

  2.始皇帝让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但为了对抗八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封建惯性,他付出了帝国瓦解的代价,直到80年后才在武帝手中完成。我们现在呢,太祖结束了两千年的宗法社会,又使国家进入了中特,那我们有多长时间去稳定呢?

  3.武帝时做出反击匈奴的决定,可百官继续沉浸在无为的成绩中,解读很有意思,帝国拥有强大的实力,如果强大国力不能维护国家的尊严,祖辈七十年的忍耐和坚守有什么意义呢?

  。。。。。以上折射很有意思

  好了,这片子很有意思,拍的也很好,每个人都能在片子得到属于自己的结论,我觉得这也应该是这类片子的方向,思考和结论交给观众吧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六):最后几集也终于看完了,总感觉专家在扯淡

  古代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一般都喜欢开疆扩土(所以说中华民族是最热爱和平的这句话完全是党在忽悠民众),而这些帝王最基本的考虑就是国家的安宁,他们都想的是为了子孙千秋万代的和平,然而他们这种想法能不能实现还得看地图啊,像我国的南方,东南沿海那些地方,原本是不属于秦汉的,但是打下来后,由于那地方可以种地,所以就永远成了我国的一部分,而像北方那些地方,就算打下来,也并不适合农耕,不适合农耕就没法住人,所以也就匈奴之后又是其他游牧民族,除非像清朝一样本来就是放牧的,而像今天我国目前这样的制度,也是民族问题不断!回过头来说,秦皇汉武的对匈奴战争虽然没有带来几千年的和平,但也有近百年,一个游牧民族的重新崛起也是需要时间的。

  再说他们在政治制度上的作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或许在大部分士子人臣眼里都不如分封,但这并不影响什么,只有皇帝坚持,这种制度就算有人不断反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那些人闭嘴,但是秦始皇却采用了错误的做法,也不能算错误,秦始皇不是汉高祖,他有实力坚持自己的主张,就算把那些对政府说三道四的书都烧了也不会怎么样,知识分子就算再不满也造不了反的!但这种做法明显是带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去做的,并不能达到本来的目的,其实汉武帝的做法比焚书坑儒更加对文化有着摧残的作用,百家齐暗,唯有儒术!只不过武帝的做法更加"文明”。但这里其实有一个被历史书误导很严重的地方,历史书经常把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武帝的独尊儒术相比较,但其实前者是为了政治制度的统一,后者不能算是反分封制度而进行的一次思想统一,分封制度在景帝平七国之乱时已名存实亡,武帝颁布推恩令时被彻底终结。独尊儒术不仅仅是反对某一种政治主张,而是对所有官员基本执政思想的一次统一。用现在来比较的话就是,焚书就像是维护权贵资本主义制度,独尊儒术就好像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者是维护一种政治制度,后者是统一执政思想。这样感觉都还是说不清楚,我就直接说始皇坑书,儒生还是可以当官,武帝独尊儒术,法家的人不能从政!

  另外我还想再说一点就是赵绾的死,晁错的死,贾谊的郁郁而终。赵绾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儒生,晁错则是一个铁腕的政治家,贾谊更是写过《过秦论》这篇千古绝唱的天才。但这些人感觉都是同一种命运,想要改革,结果却被守旧势力当泄恨的对象,这些人都都不像贾诩,姚广孝那样聪明,懂得明哲保身。但都对国家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啊!

  最后我说一点,最后结局的时候,旁白说我们继承了秦汉的积极进取和奋勇豪迈,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影响着当代的每一位国人,这其实太扯淡了,当代我们继承的不是那么遥远时代的精神,而是明清的时代特点,近一点可以说是文革,民国时期。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七):伟大民族的复兴之路

  该片的主题是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秦始皇使四分五裂的中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扫清了障碍。汉武帝在秦朝和自己先辈的基础上,北击匈奴、联通西域、开疆扩土,使中华民族站在了世界之巅。

  该片以近年出土的文物为佐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和史书中不一样的秦始皇形象。片中的秦始皇是一个励精图治,一心为国,却不为国民理解的帝王形象。正是由于迟迟得不到国民的理解,甚至常常遭到了国民的抵制和反对 ,最终点燃了帝王的怒火,导致了焚书坑儒的悲剧。看完此片,差不多已经颠覆了大部分人心中始皇帝暴君苛民的形象,对始皇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理解。纵观史书,大部都是对始皇的批评和指责。诸如,“天下苦秦久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等等,无一不是从正面或反面形容秦始皇的暴政。史书总是胜利者来书写的,只有不但放大始皇帝的暴政,才能突出后来统治者的合法性。客观的的说,始皇帝的一些措施和工程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相符合,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苦难,直接导致了他死后的农民起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中华民族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融合,为中华民族在汉代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中肯的评价——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千年后,经历了清朝民国的屈辱,中国共产党再一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绊脚石。国家的统一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2300万台湾人民的意志能够决定的,而是13亿中国人和无数华人华侨的共同心声。一个统一的中国,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只有一个统一的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千面前,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不惜使用武力,对反抗者进行血腥的镇压;当代中国,党和国家统一台湾的意志是任何人都不能违抗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倒行逆施者,必将会被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高祖建立汉帝国初期时,刚刚经历了连年战争的汉帝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高祖急于求成,贸然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结果惨受“白登之围”。作为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高祖被蛮夷之人围困七天七夜,我想此时他的内心是崩溃的、绝望的,更是无比屈辱的。正是这份屈辱,在高祖心中种下了一个强大的汉帝国的梦想。此后,汉帝国实行屈辱的和亲政策,通过女人交易,以换取宝贵而短暂的和平发展时间。即使汉帝国万般放低自己的身份,却依然不但的遭到匈奴的挑衅,边境时常传来匈奴入侵的战报,更令人气愤的是匈奴单于公开调戏帝国的太后。这一切的一切,汉帝国只能默默承受,因为他知道,自己还不够强大,等到自己实力足够强大的那天,必将百倍还之。就这样经历七十余年屈辱的发展,武帝登基时,汉帝国的国力达到了空前强大,国库饱满、粮草如山、兵强马壮。正是由于这些物质条件,才有了武帝北击匈奴、南灭百越的霸气。两千年一轮回,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同样一贫如洗,满目疮痍,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奋斗,共和国的国力再一次达到了空前强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的民族复兴。汉帝国早期的无为而治正是我们三十余年韬光养晦的真实写照,武帝的有为进取与当今中国不但扩大影响力和国际地位遥相呼应。汉帝国的“白登之围”、“和亲之辱”,共和国也同样经历过(台海危机,中美撞机,南斯拉夫大使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共和国只会默默的记住这些屈辱,这些屈辱只会成为伟大民族复兴的动力,终有一天,必将还之。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主要是借古喻今,秦始皇统一中国暗示台湾问题,汉武帝痛击匈奴影射南海问题。

  中华民族的复兴并不仅仅指经济的复兴,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复兴,使每个中华儿女从文化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国家经济得到了空前繁荣,但世风日下。很多不明事理的人们,被一群打着自由民主幌子的大V公知所欺骗,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怀疑,渴望所谓的“西式民主与自由”。这些人不断的放大国内所存在的问题,下意识的忽略国家不断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幻想一步达到美国的科技,欧洲的福利,却又无视别国几百年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永远都只有利益关系,美帝并不会来解救我们,那些被美帝安利自由民主并被解救的国家(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正处在无尽的战火之中,只有一个稳定的国家,才能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利益。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前进,中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每一个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只不过别国发展的早一些,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共产党固然有黑暗的一面,但也有进步的一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看待事物要理智,做一个理性的人。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进取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更是一个蓬勃向上的中国,我为生活在这个伟大复兴的时代而自豪!我相信不久之后,中华民族会再一次站在世界之巅,中华儿女会再一次体会到作为一个“汉人”骄傲与自豪!

  以上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八):第三集最后的专家评论是党中央让说的吧!

  这个纪录片是在通过有限的史料猜想帝王心中的想法吧,说到底秦始皇,隋炀帝这些皇帝并不无能,也不昏庸,像唐太宗,明成组,康熙这些被后世史家吹的明君,什么大兴土木,四处征战,荒淫无度也都有过。而且有些地方比秦始皇,隋炀帝都还严重,之所以他们两个会被骂得这么凶,还不是因为得罪那些天天就知道高谈阔论的儒生。说来真是可笑!

  第三集最后的专家评论是党中央让说的吧,完全是在洗脑啊。我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最英雄辈出的时代全是分裂时期,先秦,三国,民国,全都是!我不说分裂比统一好,而是一个国家形式上需要统一,最基本的价值观像法制,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也需要统一,但思想和文化集中统一就会造成一言堂,没有创新,没有多元化,思维僵化没有活力!

  我再谈一下秦帝国的灭亡,说到底就是因为急于求成,速亡的朝代基本都是这个原因,百姓不堪重负活不下去就会起来造反。像隋朝也一样,说什么对统一的认可度,什么读书人的愤怒,什么焚书坑儒,这些东西根本就起不来多大影响,像在思想和对传统的破坏比秦更加严重的清和元都维持了百年之久。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九):历史的相似

  秦始皇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例可依据,最后虽然失败了,但进步的制度存活了一千多年,有点像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灭了,中国继承下来,百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是否相似呢。刘邦为了统一的理想众叛亲离,这是一个牛逼的政治家,相比起来,项羽实在太年轻了,开历史倒车,挂了。性格决定人生,草创时帝国的掌权者的性格决定了一个帝国的走向。我朝太祖的性格,额。。年轻时没出过国见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处,影响以后的国策制订。西汉初年,比秦国弱小了不知多少,一项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使初生的汉朝避免了秦毁灭的后路,继承秦国的依法治国对维护国家统一十分重要。对的国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一个强大帝国的崛起,真的需要几代杰出帝王的励精图治,文景之治的步步惊心,有以民为本的国策才有汉武帝的牛逼。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影评(十):中国从哪里来

  中国强大了,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秦汉是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时期,也形成统一的民族和文化认同。“China、sino、支那(本无贬义,‘中国’一词本是褒义,日本近代崛起后不愿继续视中国为天下中心,随着中日战争, ‘支那’一词逐渐变成贬义)”据说源自“秦”的音译,而我们的民族名“汉”的来源则显而易见。

  汉武帝虽被批评穷兵黩武,耗尽民力。但确实是他基本征服了已知世界适合农耕的区域,所谓中国本部。统一南越、河西走廊、朝鲜汉四郡、西南夷,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西到高山,东和南到大海,北边太冷。当然在他之前,是秦始皇在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刘彻祖辈数代的休养生息,长达七十年稳定统一的状态,对百姓身份认同的转变和积聚实力都有极大意义。

  外敌的存在反而刺激内部的凝聚和认同。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对华夏民族认同和中国统一或许有正面意义。

  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对文化统一有好处,但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也是不小,大量先秦古籍就此失传。

  对于中国的统一,有很多解释,比如表意的方块文字,治水的需要。无论原因,这个结果,领先欧洲两千年。

  当然,统一未必完全是好事。有一种观点:欧洲的进步就是因为割据。政治割据却又联系紧密,一方面战争刺激各国的改良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形成统一且自由的思想市场。人才在各国间自由流动,没有笼罩一切的政治权力。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也是在春秋战国。

  “百代皆行秦政治”,儒表法里。秦一整套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姓诸侯王拱卫中央的作用也不能说没有,如果皇帝比较弱,出现权臣的情况下,宗室诸侯是制衡力量,至少也算备份。西晋就是吸取曹魏被自己取代的教训,大封宗室子弟。当然最后引起八王之乱,内耗严重。一个结果是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被游牧民统治,另一结果是东晋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两千年时间,皇帝也是逐步逐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