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灰鸽试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灰鸽试飞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灰鸽试飞读后感10篇

  《灰鸽试飞》是一本由也斯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灰鸽试飞》读后感(一):也斯的书与阳光与雨,这个夏天几乎是完美

  【更多原创书评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路上书”(aidushu0410)】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作家与作家之间也是。

  作家们都是敏感的,这不是说一个人过于敏感就能当作家,而是一个作家必须具有敏感这一特质。因为敏感才能发现生活中他人无法感知细节,洞察人性背后的复杂,从而书写出来。即使如亨特•汤普森这样的硬汉作者也写过“每个人霎时之间对待我们的态度会软到像果冻一样”这样的句子

  然而敏感只是基础,它之上还有一个词:敏锐。它不同于敏感表现出来的细腻,而是如鹰眼般快狠准锁定猎物的那一种精准。如果说敏感是发现这个世界表象,那么敏锐就是抓住这个世界的本质

  一字之差,作家的本事高下立见。

  香港作家也斯(原名梁秉钧)无疑是一位敏锐的作者。

  “想不到离开学校后却遇到更多权威的人,并不是他们真有什么权力,而是因为他们是这官僚制度机构中的一份子,他们没有创造力量,但是他们有阻挠的权力。”

  “忘记以前做过的事,认识过的人,一切从头做起?这感觉有点像一个演员不穿戏服不念台词就上场,难道不怯场吗?算了,这是一场突发性的演出。”

  以上两段文字,都摘自刚出版不久的也斯文集《灰鸽试飞:香港笔记》。文字中透露出作者看事物的精准,且含有一种笃定。这样的文字,在书中比比皆是。要知道这不是一位老先生的多年经验之谈,而是一位青年作者势不可挡的锐气与淋漓尽致才气

  写下如上文字的也斯那时才20岁左右。

  准确的说这并不是一本“新书”,是作者的第一部文集的再版,至今已过去了40多年。书中收录的篇章均是写于作者16岁至21岁这个时间段感谢上海三联书店推出此书,让读者有幸一睹这位“2012年香港书展年度作者”,“香港最好的书写者”的文字魅力

  在《灰鸽试飞:香港笔记》这本书里,也斯谈文学,聊艺术,说电影,显示着一个青年作者超人博学。他往往从一个小细节出发,引向某个哲学思考视野广阔才华横竖都溢。

  试着再举两例:

  “也许我们都会经过一段讨厌莎士比亚的时期,就像出天花那样每人都出一趟?不仅是讨厌莎士比亚,而是讨厌他所代表东西伟大戏剧,完美的文字,无瑕的名声……这些东西当时我讨厌,因为觉得他们是我们这世界空洞偏见价值观宠儿……莎士比亚是什么?别人告诉我们说他是一个权威,为了反对权威,便连他也反对在内了。”

  “也许它们起先有些不知道,但别的狗先吠起来,他们也跟着吠了。大概因为先前的迟钝,所以现在格外多吠几声表示感觉敏锐。”

  在这些文章里,也斯始终是一种自言自语口吻,以一只鸽子,一个牛肝,一个水瓶开始,讲到自己喜欢创作者,凯鲁亚克、谷克多、杜尚、布拉克、三岛由纪夫……

  随着阅读深入,读者会渐渐了解到这股才气也不是生来就有,它是建立在广博的阅读基础之上。

  据说也斯的父母早年逃难到香港,行李就是一箱子一箱子的书,也斯从小就埋在书堆里,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着超越同龄人见识。他还不仅仅是读,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试着翻译不少外文作品,什么“美国地下文学“,拉丁美洲小说,乃至“新小说”作品,不管是大众还是偏门都有涉猎,也难怪还在大学时期的也斯就成了专栏作家。

  他的专栏想必是引领着香港70年代文化风潮。

  同样是在这本《灰鸽试飞:香港笔记》里,作者说“有些人,你读他写的东西,你尊敬他满肚子学问,但你对他并没有什么好感;有些人,你读他的东西,你喜欢他这个人,你希望认识他。”

  也斯这样一位敏锐、有才气又不见傲气的作家,谁不想认识一下呢,可惜的是作者已经于2013年去世,读者唯有通过阅读他的文字来认识也斯,表达一份敬意

  《灰鸽试飞》读后感(二):也斯的精神世界、死亡和雨

  文/夏丽柠

  2012年香港书展的“年度作家”也斯是广东新会人,1949年迁居香港。他少年成名,14岁开始发表诗歌,20岁有专栏约稿,21岁出版小说翻译集,22岁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灰鸽早晨的话》。该书收录了他从17岁至21岁的作品。后经作者重新修订为《灰鸽试飞:香港笔记》的繁体版。本书为首度引进的大陆简体版。

  全书分为“灰鸽早晨的话”和“书与街道”两部分。其实,两部分的内容没有泾渭分明区别,前者收录的文章更像一个自由散淡的少年,而后者俨然是一位学识广博的文艺观察员。

  也斯是位容积博大写作者,身兼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学者摄影师,并且多年辗转于各国大学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然而,本书的可贵之处便是,剥落所有成名之后的繁华,读者得以窥见游弋于最初文学语境里的也斯,完全随心所欲状态,一个弱冠青年的思想潮汐跃然纸上,阅读中我们时有惊艳亦黯然的感觉。

  香港多雨,可对于也斯来说,四岁丧父更像一场无缘由的“雨”,滋养忧郁情绪。读也斯的散文,会发现他的情绪酵母是与众不同的,比如开篇的《秋天与牙痛》是个无厘头命题,我们完全无法用智力向两者实施关联,可也斯说“还有什么难题,关于绸缎般的秋天抑或关于生存?你可以把它们写下来,真的,甚至用西班牙文,那么将来你就会比较多了解它们一点了”。我们仍然对也斯的话表示费解,但是至少我们懂了一点:面对难题的时候,可以写下来。解读也斯,当然要从不理解开始。幸好,我们知道“写”是也斯所有命题的归宿

  那么,我们对文章中出现的各种不合适宜的雨便习以为常了。“书和信和阳光和雨,这夏天几乎是美丽的了。”写阳光雨的也斯,心是明媚的;“早上下这样大的雨,我几乎以为连柏油路也是泥泞的了”写瓢泼雨的也斯,心是坚硬的; “不知道雨来时你会不会来?”写未来雨的也斯,心是温情的。他说,“落雨天留客”。通过关于雨的看法,我们仿佛看见了青年也斯内心波澜,那些小小的不确定,却又有些婉转坚定,这些纠结不清想必是一个未来优秀写作者的必备心境

  我几乎从未读过一个年轻作家在散文里写过这么多次“死”。或许因为也斯年轻时做过太多的“死亡笔记”。怪不得在2012年被确诊为癌症时,他自嘲不吸烟不喝酒的一生换来的却是这种病。在《对死亡怎么想》里,他写道:“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死了;诗人弗兰克•奥哈拉死了; 舞蹈家和演员费烈•赫高自杀而死……死了的人是活着的人身上的伤疤。但这伤疤也是会逐渐被人遗忘的。”

  我相信,也斯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他一定联想过自己的死,比如“著名文学家也斯死了”。可是,他再也无法得知世人反映。如果我能够代表所有爱也斯的读者,我会说:肉身可以消亡,可也斯为香港文学史,乃至华语文学留下的文化遗产,永世流传。

  可读着书里提及的那些已经穿越死亡的作家,我觉得也斯是个不怕死的人,他说“猥琐生命卑微延续”,是年轻文人傲骨不可轻视的态度。所以,他无数次地着墨于“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 “暴力美学的妄人”三岛由纪夫和“民谣之王”鲍勃•迪伦,就是为了把死神一次次拉近又推远。他2013年逝世时仅仅65岁,这次真的被死神留了下来。

  本书无疑是对年轻也斯精神世界的一次巡礼。他读书观影展览,聚集了那么多的思想要表达。从《诗的生长》到《克丽西》,他几乎成了自己的“意见领袖”。也斯饱满的精神世界恰好与我们今日之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借用也斯最喜欢的博尔赫斯的话,“一个无眠之夜只是充满着时间,不是思想。我认识两种黄昏:鸽的黄昏(早晨)和鸦的黄昏(傍晚)。”二十岁的也斯无疑是处在鸽的黄昏,裹夹着灰色青春,正待起飞。了解他的才华横溢,读这一本便足矣。其它的所有创作,都是他在超越自我

  转载请豆邮联系

  《灰鸽试飞》读后感(三):李欧梵 │ 我对于香港文化的认识的启蒙老师就是也斯

  如今他已离开我们,告别人间滋味,浪迹天堂去了。值得他的众多好友告慰的是:在他生前,大家不约而同已经肯定了他的成就,给予他多个文化界奖项,为他举办了多次讨论会和庆祝活动

  也斯去世的消息,来得有点突然。编者将近深夜时分电话通知,要我写篇悼文,我一口答应。今晨起身后,想动笔写点随感,一时却不知从何说起。最近几个月,我和妻子倒是和也斯和他的夫人时有联络。我们早知道他和肺癌搏斗已有三四年,但斗志不懈,中西药并用,我老婆趁机教他从台湾学来的“平甩功”,对老年人身体保养大有帮助,他也乐于从命。最近他还送了我他的新书:《后殖民食物爱情》的修订版。 一个多月前,他参加港大为他举办的《形象香港》新版的发行仪式,头戴小帽,面色看来憔悴,但依然兴高采烈。圣诞前后他还在电邮中说请我为他的新课代课的事,可见他自己对生命前程毫无放弃之意。

  他的众多友人以“也斯告别人间滋味”为题公布他的死讯,倒是十分切题,因为也斯一辈子眷恋今生今世的各种人生滋味,从未提到来世。这一种“世俗”味,也成了他作品的特色。香港是一个世俗味极浓的大都市(如今却几乎堕落到市侩的地步),但在也斯作品的世界中,却是色、香、味俱全,也是吸引我从海外“回归”香港(而不是台湾)的理由之一。记得上世纪末在美国任教时,想让学生书本接触到一点香港,我选的第一篇香港短篇小说就是也斯的《超越与传真机》,而且用的是英文译本:Transcendence and the Fax Machine。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因为它呈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生活物质文明猖獗的香港的一种无奈感,故事中的主角是个学者,写了论文,想传给国外的学者联络,不料传真机传回来的全是各种商业广告!学生看完说这简直是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原来却是真的。直到今天,我每次手写一篇文稿用传真机传给报纸编者,必会收到一张修补机器的广告。最后实在受不住了,只好自己学计算机打字。

  我曾如此公开说:我对于香港文化的认识的启蒙老师就是也斯。带我认识澳门的也是也斯。他的“教学方法简单:食物和漫游。以前我每次访港,他都带我到各种小食铺和餐馆,中西都有,让我体会到香港的真正“味道”。这也是他诗作的特色之一:例如《东西》和《带一枚苦瓜旅行》中的“食事地志”; 然后经由食物带我观看香港的旧屋、旧物和旧街。他的作品为这类旧事物罩上一层美的光环,让意象式的文字直接唤起历史记忆

  记得1989年有一次在新加坡开会,并担任文学奖的评审。几位来自台港两地的作家,各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唉声叹气,唯有也斯依然保持冷静。轮到我们这些评委上台演说时,也斯读了一首诗,记得主题是旧家具(《想象香港》中收有此诗),它从侧面颠覆了历史的事件和“大叙述”,将今日纳入旧时的记忆/遗忘的回旋吊诡之中,似乎在暗示:几十年后还有谁会记得?在大潮流里沸腾的人,说不定事过境迁之后反而忘了,又被卷入另一波大潮流;唯有留恋“旧”家具、小东西的人才会保存历史的记忆。至少这是我当时的本能解读,可能是误读,不见得对。然而如今思之,何尝不是如此?

  也斯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国际性”,尤其是他的散文和小说,永远是把香港本土置于一种心灵的国际版图之中,叙述的方式就是游荡和流浪。又好像把波特莱尔的“都市漫游者”化为香港人──也斯的自画像。记得他寄给我一本书稿要我作序,书名《布拉格明信片》,我读后深有同感,因为我也曾在欧洲浪游过,布拉格也是我心爱的城市,曾数度重游。我甚至还写了一篇“唱和”的回信调侃他的啤酒癖。哪一个诗人不嗜杯中物?食物和酒是分不开的。我认为也斯是所有香港作家中吃过的各种美食最多,旅行最勤、也最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敏感的人,甚至他的诗背后都有另一种的指涉和典故,语意双关,所以最适合翻译。他的作品早已被译成十多种外国文字。

  我认为最能代表也斯小说的就是最近出版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也是他以前作品总其成之作。所谓“后殖民”,在也斯的语汇中不是抽象理论(他常对我说:理论看多了就想回到创作),而是当今我们的处境──它的轴心依然是号称“亚洲国际大都市”的香港。“食物”加上“爱情”的配料,呈现的是一种“浪漫之余”的无奈和反讽。然而也斯并没有把小说沦为玩世不恭的“后现代”文字游戏,他的小说世界依然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他不像张爱玲,她笔下的香港是为上海人写的;也斯却是地道的香港人,无论他或他小说中的人物流浪到何处,也永远回归香港。

  如今他已离开我们,告别人间滋味,浪迹天堂去了。值得他的众多好友告慰的是:在他生前,大家不约而同已经肯定了他的成就,给予他多个文化界奖项,为他举办了多次讨论会和庆祝活动。他已经进入香港文学史,不论你喜不喜欢他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断言,也斯是自刘以鬯以后,对香港文学最有贡献的作家。

  《灰鸽试飞》读后感(四):梁文道 │也斯最能代表香港某种文化感性

  他是香港非常有代表性、影响我们好几代后辈的一个重要作家。我自己就深受他的影响,那个影响是什么呢?他简直就是心目中非常典型的一种香港文化上的某种边缘气质的一个体现。

  ——梁文道

  《灰鸽试飞》读后感(五):别有无奈暗自生

  ——从《灰鸽试飞》谈也斯印象

  一度偏执的认为,过度的商业化必然导致城市成为文学的荒漠,而香港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这么说不是没有理由的,从小接触的与香港有关的电视剧、电影,无不透露出这是一个世俗味极浓,甚或堕落到市侩的大都市。至于文学,你说香港的文学,是指那些电视剧本呢还是电影剧本?——至少在看到也斯的文字以前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斯让我重新认识了香港。

  生活在城市中的读书人大约都是寂寞的吧,虽然也许有些世俗的快乐,可心灵的寄托又在哪里呢?也斯的文字不无透露着这样一种无奈,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中,精神的追求大约是弥足珍贵而又难免为现实所折磨的吧,而人面对折磨,大约最后所能做的也只有是无奈一笑而已。毕竟我们都不是革命青年,虽然也斯所处的时代,环顾宇内,正是风风火火的岁月,唯有香港人不闻不问,一心一意做生意。

  而也斯,身处其间,虽然还要受一些这样的折磨,但终究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忧愁与小欢乐,所以,也斯的文字,细细读来,便充满了各种各样城市生活的趣味,这虽然是俗世的,亦或是浅薄的,但终究当那些大事件过去后,人们依然是要活在俗世里的,而这时,也斯文字的可贵之处也就凸现出来了。

  所以,也斯的文字,虽然不够深刻,但却是最适宜在而今日渐商业化的城市里阅读的文字,如今受到推崇,也就毫不奇怪了。因为本质上,我们是一类人。

  《灰鸽试飞》读后感(六):评《灰鸽试飞:香港笔记》

  文/河北小珊

  咋一看以为这是一本关于香港旅行的书籍,正是这个误解让打算去香港的我和这本书结下“眼缘”,说到底还要庆幸自己先入为主的不良习惯,才没有错过。

  我一直认为读一本书,也能识一个人,哪怕有所偏颇,但多多少少能了解作者在某一个阶段的情绪。一直认为喜欢写文章的人大多心思细腻,要么他笔下的故事、要么人物、要么风吹草动中飘来的气息都与其经历不可分割。故而,对也斯的生平也做了一些了解:也斯,两岁的时候到香港,四岁丧父,20岁开始专栏写作,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

  《灰鸽试飞:香港笔记》这本书是也斯的成名作,成书于1972年,也就是他开始专栏写作的第四个年头,这本散文集集结了他16岁到21岁的散文,共计80余篇,记录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文学生涯的开始。咀嚼着也斯的文字,感受着他温文尔雅的气质、青春年少的情愫和淡淡的孤独。这一点与先前头脑中的喧嚣吵闹的香港和香港居民的印象有很大偏差。难怪诗人夏宇评价青年也斯的文字是难得的“明明青春却又干净”。

  这本书的触点多且细小,有些标题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秋与牙痛、歌与馅饼等等,但是这又恰恰将作者的细腻心思暴露出来,仿佛看到了细雨绵绵的香港,十几岁的也斯在窗前的书桌上写着自己的心情,个中滋味仿佛只有他自己和雨能够了解。全书分“灰鸽早晨的话”“书与街道”两辑,既有小男子气息,又有天马行空的视野。在谈论文学艺术时,从凯鲁亚克谈到艺术先锋杜尚,从六七十年代才刚刚被西方认识的博尔赫斯谈到当时的文坛新秀大江健三郎,视野之广阔,不得不佩服作者视野之广阔,文艺品味之超前,令人惊叹。

  也斯是一位思路超前的学者,作为同辈的先行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他在那个年代感到孤独,以致踽踽独行。以上是个人一点浅显的体悟,有不准确之处请包涵。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灰鸽试飞》读后感(七):香港也斯写在青年的笔记

  香港也斯写在青年的笔记

  他是香港的也斯,他是天才的作家,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写专栏,他仔细的观察着这个世界,灵敏的写出属于他的独特感受,他常常站在窗前观察街上的行人事物,他的眼里永远装着细小又宏大的世界。他是青年也斯,那本《灰鸽早晨的话》是那个年代的传奇,但是现在却很难买到。

  《灰鸽试飞》收录了也斯16岁至21岁期间的作品。他写着散文诗一样的作品,很多句式非常奇特。

  一道轮船沿佛之河而下。

  棕榈的眼睛。

  一切腐朽的事物,长期保持着习惯并引以为荣的事物……

  很特别的句式吧,所以当年他的作品,非常受欢迎,年轻一代都在追捧着。学生时代读到这样的句子,比起教科书的死板,这样的也斯是值得引人注目的,他真知灼见的句子,总是一句又一句打到读者的心里去。放在今天,我读了仍然惊呆了,那可是写于作者青春早期的作品哦,我仔细算了一下年代,这本书是写于1965年至1972年,六十年代的作品啊,果然是香港哦,当年的阅读作品已经有这样强的生命力。

  在计算年代的时候,我偶然发现,作者也斯已经在2013年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文字如此年轻,我读它的心感受到的是一个青春勃发的青年的笔勾勒出的一个世界,世界定格在这里,我以为他一直年轻着,不曾想他是从一个久远的年代走来的,他就那样一步步走远了,等我认识他的作品的时候,他已经告别了。

  很遗憾的。我不管在这里写什么,他注定是看不到的。所以我读他的作品,我的感受是找不来作者印证的。

  散文是有光芒的。在也斯的随笔中,处处都能看到光芒。也斯在书中多次提到卡夫卡,年轻的售货叶一朝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蟑螂,他于是失去工作,整日郁在家里。他的三本巨著在生前都没有发表,甚至生前交待朋友待他死后全部烧掉。这三本巨著朋友终是不忍烧掉,于是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卡夫卡的一席之位。我们感叹文学家的一生,他们总是那样的特别。就像此刻我读《飞鸽试飞》,作为大陆人此前我对也斯毫不了解,我对他之前的成果也毫不知情,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才去看年代和作者的介绍,再关注到他的毕生成绩,更是惊诧的发现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于是继续读后半本书的时候,已经跟前文的感受大不相同了。

  你可以天马行空,也可以落地写实,当思想闪着光的时候,怎样的句子都是惊人的。读《灰鸽试飞》,惊诧六十年代的香港青年,拥有多么宽广博大的视野哦。

  《灰鸽试飞》读后感(八):马家辉 │ 看他的散文,我觉得很温暖

  我在芝加哥大学时,有一个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我在图书馆翻到也斯在台湾出的一本散文集,印象非常深刻。看到他的散文,我就觉得特别的温暖,好像碰到一个同乡,一个故乡来的人。1989年的冬天,我们开始书面交往。1997年,我回香港报社工作,开始有机会见面,一般都是在文学场合。

  最后一次见他,是2012年的6月,我带他去广州演讲,那时候他的病情已经控制住了,一般的说法是这样。但我心里不这样想,因为我好多朋友、长辈得肺癌都是这样子,肺癌是一种很令人讨厌的病,通常你刚开始治疗效果非常好的,突然控制住,好像没事一样,但一眨眼它突然又来了,所以我当时就有某种预感,果然就发生了。

  也斯积极替香港文学平反,他觉得香港文学被文学界低估了,诗、小说甚至专栏都被低估了,他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

  《灰鸽试飞》读后感(九):灯与蝴蝶

  也斯的文字简单,却带着人生的阅历和思考。

  《灯和蝴蝶》一篇中说到:谁说过秋天比春天好,因为春天使人仰望天空,秋天使人俯望泥土?

  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引起读者的思考,那些我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却被人所忽视的道理。

  春天到来了,我们总会抬头仰望,看着那朝着天空不断伸展着的枝丫,是否长出了新芽;秋天俯望大地,哀伤枯黄凋零的叶子、花朵,渐渐飘零化作春泥。

  “只剩下只有夜深归家的人才看见的一盏花灯”,是否真实存在的花灯?还是只是作者太过于期待而产生的幻觉?如同蒙塔莱的“丹诺的蝴蝶”,将自己的孤单和寂寞实体化,因为太过于期待人的温暖和那一丝的光亮,所以作者才会看到了花灯?!

  《灰鸽试飞》读后感(十):《灰鸽试飞》:无从消解的天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读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从纷繁冗杂的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倘若单纯考察阅读的这一层功用,它似乎成了某种有关“逃避生活”的技艺——但显然,阅读的意义,并非如此。或者说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带给读者的,并不应该只有暂时跳出生活——“消解一片天空”的快感。

  事实上,一个书写者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是努力记下他所“遭遇”的生活——而后来的人通过阅读他的文字可以得到的,是通过这“个人的体验”,折射出的一个“城市”的时代感——这里的“城市”,指的并不单单是简单的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是一个书写者完成自己的生命体验的那个环境。而读者最终收获的,是经验,是生命路径的参照。

  手上这本《灰鸽试飞》,是香港作家也斯16岁至21岁出头时的散文结集,凡八十余篇,分为“灰鸽早晨的话”与“书与街道”两辑,记录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文学生涯的开始。而说到“书写个人经验,折射时代精神特质”,也斯的这些文字,或许可作为典型的代表。

  因为是二十岁时的文字,所以尽管其深邃,会让人有过于早慧的初印象,但此时的也斯,他的清澈与敏感才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初读《灰鸽试飞》,会让人有种在初冬的早晨在窗子上“呵气作画”,手指上留下的感觉——轻凉、短促,而温暖却若即若离。你不必去刻意探寻作者轻盈的笔触下隐藏的究竟是怎样的情感,因为那本就探寻不得,只能通过感受,去触摸他谈论的可能。

  这种“不必言说”,在第一辑“灰鸽早晨的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灰鸽早晨的话》一篇中,有这样的文字:

  “有时候也觉得真像走索,没有一堵可以扶手的墙,只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走。”

  这样的文句是不需要去揣测的,因为它只存在于一个人的经验中。你总会心照不宣,毕竟生活本身,不过是一次似曾相识的旅行。

  而到了另外一辑“书与街道”,则是作为一个阅读者和“生活者”双重身份的也斯,对自己阅读经验的书写。他谈杰克•凯鲁亚克,谈博尔赫斯(港人初译为“包盖士”),谈杜尚等人如数家珍,却丝毫没有喧哗做作之感——毕竟那时的博尔赫斯绝非是今天的“口头禅式”人物,今人侃文学,总是绕不开他的。而在当时他还不为人熟知,我们也就只能佩服谈论者的眼光了。并不是说阅读,代表的只能是某种用来标榜的身份,它是一种融合,与生活的,最终要归于自我。

  因而读也斯的《灰鸽试飞》,重要的是某种程度上的感知——对他所说的“生活”,和他所描述的,“书与街道”——阅读与生活的连结。这也象征着他所致力表达的东西,那便是书本并不是厌世者逃避现实的归所,所以阅读,总不是为了消解真实生活的。毕竟你所能拥有的一切,都只能在生活里去尝试,去获得。就算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你总还是拥有生活,让你来“吼出”自己的困顿与迷惘。而阅读提供的,则是一个人与生活“发生关系”的更多可能。你可以去体会,甚至是去实践,但请记得,书中的世界固然有趣且随心纵欲,但那并不能代表,哪怕一秒钟的生活。

  要试着飞翔,因为你永远也无法消解天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灰鸽试飞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