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物:创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物:创世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1: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物:创世读后感10篇

  《万物:创世》是一本由[德] 延斯·哈德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0元,页数:3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创世》读后感(一):我们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万物:创世》作者后记

  “归根结底,人类终极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一切如何开始?又将如何结束?”

  ——斯蒂芬·霍金

  这两个问题当然没有确切答案。至于第二个问题,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前提是我们不执迷于武断的臆测,或当下的各种时髦理论),也许我们会发现未来根据一些循环模式运转的,也许我们甚至能够基于历史事件,推导出一些说得通的因果关系或是法则。而涉及第一个问题呢,则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并综合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众多领域日益更新知识体系才能对它作出解答

  回顾近代史,经历了19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对历史的兴趣日益增长科学家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向大众展示新奇的发现,而是试图摆脱宗教理念,向大众普及各种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世界各地的考古工作发掘出了各种化石,包括巨大骨骼奇特的巨大脚印神秘生物的化石,还有大片大片变成了煤炭的远古森林。很快,人们开始在各种场合展示这些当时尚被称为“化石”的东西。首先是当时很时兴的世界博览会,之后是巡回展览,最后是各家新建的博物馆。今天,专家团队仍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孜孜不倦的考察,甚至不惜远赴南极开凿冰洞,或是在各地的矿山、工地上发掘新的宝藏。相关的各种论文书籍杂志数字资料、科普动画网络论坛纪录片甚至是电影铺天盖地,几乎无人能一窥其全景。

  最晚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就开始对地球历史产生兴趣了。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一开始,我对恐龙也十分着迷(当时《侏罗纪公园》还没有上映)。爸爸妈妈带我去看古生物展。我们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门口排队,一排就是好几个钟头,还参观了位于包岑附近的克兰韦卡(Kleinwelka)恐龙公园,这座公园当时还一直在扩建。它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始于一位恐龙爱好者在自家小花园制作的混凝土恐龙模型。今天,整座公园都是模型,规模在全德同类展览中首屈一指家乡成长环境也对我的兴趣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成长在前东德上劳西茨县(Oberlausitz)的魏斯瓦塞市(Weißwasser)。从我记事起,家乡环境就在不停地经历各种变化。一方面,整个地区曾经遭受过一系列冰川活动,就连最不起眼山峦都带有历史的痕迹。冰川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纪念品:它们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搬运来了许多光滑巨石,这叫 “冰川漂砾”。除此以外,本区地下还埋藏着大量的褐煤矿。巨大的挖掘机在当时尚存的原始森林里进行开采,夷平了好几座村庄和大片大片的土地,只剩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当时我还在博克斯贝格(Boxberg)发电站当学徒。这是欧洲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站,直到很久以后,还有人为这个称号感到骄傲。我就在这里满怀热情地工作,眼看着来自第三纪的“黑金”遗产被转化成能源天空中一朵朵巨大的黑云。

  在爸爸鼓励下,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当时我有一些塑料制的恐龙玩偶,它们造型夸张,气味刺鼻(这些是“波兰制造”的;“香港制造”的玩偶气味没有那么刺鼻,但也更难买到),我不仅会跟它们玩,自然而然地,也开始把这些原始动物形象临摹到纸上。为了画好画,我手边有什么,就学样画什么,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是如此。很快,我发现了捷克大师泽兹德涅克·布里安(Zdeněk Burian)的作品。他的画非常生动地再现了远古历史,水准至今无人能超越。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临摹,把他十几部作品中的插画翻来覆去画了一个遍,直到铭刻于心(《万物:创世》一书中,许多灵感都来自于他的作品,希望大师能够原谅我,并将这理解为一种致敬)。

  到了少年时代,我对这方面题材的热情略微减退了。尽管如此,去图书馆时,我有时还是会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布里安的作品,带着怀旧的心情去读一读(当时我还没有条件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布里安作品。直到网络时代,我才从欧洲各地的旧书商手里弄到书况良好的二手画册)。不过,这段倦怠期并未持续多久,因为比起今天我关注的那些问题,世界和生命起源的问题实在本质、太重要了。对这些问题,西方宗教无法给我答案,世界上其他宗教也无法给我答案。除了这些,我也在结合思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日益受人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只要稍作研究就能发现,环境保护和地球历史上的自然灾难、大型气候变化、冰川时代和生物大灭绝之间有着相当直接的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唯一区别在于,地球历史和灾难史历时几百万年,而当今人类的所作所为,似乎是要向大自然证明,这一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

  我们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这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论的问题。进化论拥护者和神创论拥趸之间的隔阂近年来再次加深,原教旨主义在东方和西方重新抬头,价值观体系变得越来越激进。美国一些学校规定,生物课教学内容不得违背《圣经》的教说;无独有偶,德国也有人希望禁止学校教授达尔文理论。

  可是,基于达尔文的发现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太重要了,必须将其视为进化的普适模型。当然我不接受对进化论的曲解,例如“强者生存”法则和由此延伸而来的种族主义。我所理解的进化论理念是万物的一种不断的演化,但它不一定是“进步”意义上的,因为有时回到老方法也一样好用,螺旋型、循环型的发展有时也是完全可行的。变异、突变、共生、组合、趋同乃至适应,这些都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放到其他例如技术革新、社会关系语言系统建筑或是音乐等领域中,这些概念同样有意义。甚至是延伸到否定进化论的各种宗教、宗教世界观以及教义当中,这些法则也有所体现

  我创作《万物:创世》的目的,是想试着综合目前所有的图像资料,以宇宙爆炸起点,描绘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宇宙的诞生。这样的尝试还没有前人做过。以前有人专门给不识字的读者编一本图像版《圣经》,本书即类此,但本书面向的是识字读者群体用意介绍科普,不要求读者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不包含任何宗教形象或是宗教符号。恰恰相反,我在本书中经常会借鉴前人对创世和创世力量表现手法,以及各种传说人物或是极乐世界的形象。因为有时,它们用一种惊人(虽说很抽象)的方式展现了今天我们要靠哈勃望远镜或是DNA分析才能解读的现象,形成对比十分鲜明有趣。还有的形象则显得幼稚天真,表现出天马行空想象力。我特意将它们穿插安排在介绍粒子流的章节中,不是为了起解释作用,而是为了和有时稍嫌空洞枯燥的理论形成对比。

  除若干细微处外,本书包含的图像均不应被看作个人创作。放到这么一部宏大三部曲框架下,我甚至会觉得,将自己想象出来的历史落到纸上,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做法。相反,自本书开篇始,我就采取了这么一种做法:尽可能丰富地采集各种图像原始资料,并将它们汇集到本书中。我希望借《创世》一书营造出一种全景:它从人类3万年的图像创作历史里汲取灵感,它是对世界起源的各种表现手法的一次总结,从克罗马农人的岩壁画到3D图像。当然,我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嵌入众多大师的作品:从古罗马马赛克艺术文艺复兴画作;再到近几十年最著名的古生物艺术形象;主题或历史机缘合适时候,我还会选用漫画大师的作品。这么看来,其实可以将本书看作一部记录性质的作品,因为我不仅仅想表现进化史本身,也想表现观念、世界表象、以及人类对世界和万物起源的观念是如何改变的。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只在当时才具合理性的宗教性质的引用,我也采用了一些来自不同年代的科学插图作为范例——其中有的插图表现了一种非常初级的知识状态,已经被人们弃用了很长时间(例如288页的禽龙图像);其他的图像,例如英国广播电视台(BBC)精彩的科普动画图像,则始终是符合现行科学知识水平的。

  时间是无法用触觉感知的四维空间。虽说用区区350页来表现140亿年的历史,乍听像个笑话全书约2000张插图,算下来,每张图要讲700万年的故事),但是,根据我对时间这个概念的思考和理解,我觉得,漫画是一系列连续画面形式,用这种媒介来表现时间,无疑是最理想的方式。生命的出现,在我们人类眼中,是一场奇迹。生命起源的秘密尤其让我着迷。因此,本书用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篇幅,试图用图画来阐述这个主题。创作本书期间,我也有幸见证我家两个孩子的成长:从第一模糊不清的超声图像,到今天4岁和半岁的两个孩子,他们有能力在五分钟的时间内,把家里的客厅搞得天翻地覆。归根结底,事物永远不会终结,事物也永远不完美,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贯穿全书的主题。甚至就连本书所书写的历史本身也逃不过改变的命运。仅仅从四年前动笔时起到现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已经加深了许多。许多理论获得了证实,也有许多理论已经被人遗忘。这一切在本书中都未能一一得到表现。如果有一天,三部曲有幸再版,我一定会对个别章节作出修订、添补。谁知道呢?说不定到那时,会有别的漫画家,想要画一部《史上最长的历史》。我相信,这个故事一定非常值得一听。

  延斯·哈德

  2011年10月

  《万物:创世》读后感(二):不太敢评论的一本书

  翻开这本书时,我的心里一直在说“哪尼?哪尼?哪尼?哪能是这个样子的书啊!!!!”心里真的跑过好多草泥马。····················································································

  直到,我读中学的堂弟到我家,他从我堆在角落里的一陀书里抽出了这本,说”哇,大姐姐你有这本书啊!“

  我看着这个一直把他当成小不点弟弟,问”你看得懂?“

  他说”懂啊!“

  我简直惊叹出声!

  我说,”你先看,过一会我来问你,这本书怎么样?!说得好,这书就送你了!!“

  —————————————————————————————

  这本书讲述了宇宙大爆炸,开天辟地直到人类诞生前夕的140亿年历史——创世!就是这个概念。书里用了2000多张插图,极少的文字。就这一点,也太适合这个浮躁的不爱看文字的社会了吧!

  我从前知道的宇宙大爆炸是西方的一个学说,“他们认为这个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几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书中用图片描述了这句话。

  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

  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

  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西方文化中认为“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创生。

  我从前知道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一场学术界各种学说的大斗争。但是书中用图片来显示了地球上在突然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现。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

  我从前知道的恐龙灭绝属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除了恐龙,当时地球上出现的95%的生物全都灭绝了。书中又是大幅的图鉴哦。

  ``````这是本涨姿势好书啊!

  当然,作者还是个很有恶趣味的作者。里面的一些插图你会感觉很”面善“,似乎在哪里看见过。我在后浪出了一个相册后终于肯定了作者的这种恶趣味。

  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55695081/?start=0

  本身,宇宙大爆炸、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些都是文字描述的时候特别有意思;当他们变成图画,没有人会不喜欢的。

  文末总结:《万物·创世》是一本适合孩子们的课后读物,供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起源,了解了历史又学习了生物。

  《万物·创世》又是一本适合大学生读的一本书,寝室里熄灯后,开着台灯细细欣赏

  我读《万物·创世》,是因为这是一本找茬书啊。里面好多好多图,在其他地方你可能看见过。然后你就使劲的想啊想啊...特别有滋味哦!

  《万物:创世》读后感(三):一部神作《万物·创世》

  作者银狐踏雪

  问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写一部书同,来讲述一下宇宙从诞生直至,算了,别现今了,就到人类诞生之初的一百四十亿年的历史吧,你认为会有多少页?如果再算上插图呢?需要多少插图?怎么样,彻底的晕菜了吧。

  告诉你,不用太多,只需大约350页,2000幅插图而以。

  怎么,不信?

  不久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就得到了这样一本讲述宇宙历史的神作之书:《万物.创世》。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厚重、装帧精美,心中不禁感慨:不愧是传说中的神作!于是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书页,准备阅读宇宙的历史。。。。。。咦,咋是空白的?又翻了一页,再翻。。。。。。嘿,咋都是大白页,再翻下去,画面才出现了一团逐渐扩大的影像,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我们宇宙的诞生,就是从这样一个微小的“点”—奇点,诞生开来的。

  你可能想不到,此书的作者并非是科学家或者科普作家,而是德国著名的漫画作家延斯哈德(Jens Harder)先生,《万特。创世》是作家野心勃勃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以宇宙大爆炸“奇点”为起始,描绘了漫长的宇宙进化图卷,一直讲述到人类诞生前夕,将长达一百四十亿年的时间跨度浓缩到了一本书中,配之2000余幅画风大气的纯手绘插图,不得不令人常常地佩服作者诡异的想象能力,和为完成此书而做的辛苦努力。全书文字不多,以漫画讲述的形式为主,除各种现实的科学绘画之外,还穿插了各种神话与传说的图画,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读者(从科学工作者、各种有宗教信仰的读者)的口味,集人类史上各种经典文化符号之大成,给原来枯燥的自然科学史增添了趣味性,可读性,与吸引力。

  《万物。创世》在讲述宇宙万物创生、各种物理定律和生物进化史的同时,也大胆地运用了人类文明各种经典符号、绘画来为科学作注脚:从傅科摆到中世纪手绘星图,从古老的玛雅文明符号到《丁丁历险记》漫画,从北斋笔下的浮世绘到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只要你仔细阅读,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与各种埋下的“梗”。

  作者延斯哈德(Jens Harder)是德国著名漫画家,1996至2003年间在柏林白湖艺术学院(Berlin-Weiensee)学习平面设计。多次荣获国际奖项,如德国埃兰根国际漫画沙龙最佳德语漫画“马克斯与莫里茨”奖、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魄力奖”等。作品曾在德国及国外多座城市展出,并刊于多种漫画期刊。

  《万物:创世》是不仅仅是一本科普漫画,而是一部来自人类智识又挑战人类智识上限的野心之作、“漫画宇宙史”三部曲震撼开篇之作,如果你和我因为同样期待作者的后续两部神作而无聊,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把这本书倒过来,按照看日漫原作的方法,从后往前,从右往左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信你试试?

  《万物:创世》读后感(四):图像采集者的纸上蒙太奇

  小时候,跟着哥哥干过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带着小刀,去图书馆或者书店翻那些买不起的画册。后来各种不同材质不同色彩的图片夹满了一本子,大多是诡奇怪异不明所以却隐隐透露着重要信息的东西。

  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癖好,只觉得既然没法破译这些图像密码,索性让后来的窥视者对洞发呆去吧。

  《万物:创世》一到手,记忆复活,原来这世界上不止有两个偷图片的孩子,原来,那本早已找不到的本子里夹着的,真的是宇宙这个弃儿的兜裆布碎片。

  把现成的艺术品摹写图片与科普漫画夹杂在一起凑成大书,这算不上太有难度的事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在写实与象征性画面间不断切换也不怎么神秘,但调度这件事的作者的确需要同时具备中毒般的好奇心和广博的见识。比如再宏大的星体生成、地貌变迁落在纸上也没什么稀奇,但突然夹插进一组诸神行迹图像就不得不让人脑洞大开了。

  其实回想宇宙这一生……算了,回想已知的万物演进史、人类进化史和个人成长史,根本就是几册破碎的图片拼贴簿子,没有谁能够真正触摸到并不恒定存在的规律与规则,因为在欲念和怀疑产生的同时,万物已经异位。

  执著的作者延斯·哈德的玩法也许比经典解释多了几分“不正经”,却也少了几分执迷不悟的劲头。不过《万物·创世》只是开创了一种表现形式,尚未真正展示出专属于他的风格。后续两册如何,拭目以待。

  附:《万物·创世》的错误玩法

  原本以为可以开创一种“扫图式”图书方法,结果选取了几长有来头的插图拍摄、上传到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框中后,得出的结果让人满头冷汗,艺术史上的重要图像被辩认成各种床架子、驴友帐篷甚至安全套,看来这个世界真的被人类污染得厉害啊……

  《万物:创世》读后感(五):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待修改)

  /儿歌

  每一本有趣的书,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令读者眼前一亮爱不释手,想要一口气读完。这本《万物:创世》就具备这点让人欲罢不能的能力。

  起先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别有创意,开了科普类书籍的先河,大胆化用各名家手稿、古文明壁画、排版布局不拘一格。一页之中可以从银河的图像到微观的原子夸克,从古老的克罗马农人壁画到佛罗伦萨画派波提切利的春,从古老神话到现代科学。不仅如此,虽然每一页都显得略微“荒诞、怪异”是各种事物的堆砌,但这也正像抽象派的画家在画板上“恣意、洒脱”的创作,也象征着这本书的主题——创世。正是大自然不朽的鬼斧神工创造了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本书第二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彩蛋,正是绞尽脑汁查阅这些彩蛋的出处才让我接触了这本书,古老的刻版、曼妙的陶艺、科学的手卷。这本书几乎每寸画都是有出处的,每幅画都似曾梦中相识,尽管来自不同的文明但却都指向了“终极”。如同书中所言:每一个格子都闪耀前人的智慧。漫画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适合表现历史的线性感。他力求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展示了人类的历史。每一个时间段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也十分巧妙。

  从某种角度而言,作者拥有“无尽”的知识贮备量和创造力,跨越语言和时空,巧妙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尽管本书没有明显地在每一页用插图原有的色彩,但天马行空的想象却把全世界的神话穿插在每一个大的时间段,看似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但却揭示了物理学上一点:时间就是空间的另一种形式,他们无从开始,也无从结束。

  如果一鼓作气翻阅完这本书,你会看到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永恒,生命的演替与大自然法则的残酷。假如把宇宙诞生(140亿年左右)比作一天24小时,那么人类的历史只有一秒不到的时间,而这一秒不到的时间里,99%以上还是原始时代。让人引以为傲的文明和智慧在大自然面前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那样微不足道。正所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生命的诞生是偶然吗?从生命伊时起,在原始海洋深处火山口附近,随着炙热的岩浆喷出,原子结合成小分子,小分子结合成大分子,最终在很多大型分子的共同配合下,产生了能够复制、生长,能够消耗能量用于活动等机能的大型“分子工厂”时,生命体就诞生了。之后生物们开始漫长的地球主宰权争夺战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奥陶纪物种大爆发,也经历了数次大的浩劫:奥陶纪末期80%的物种灭绝;泥盆纪的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二叠纪末期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三叠纪晚期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最后一次是距今63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哺乳动物出现.。生命与大自然的抗衡,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苛刻与生命的顽强,新旧事物总相伴而生,恰恰是在生命最为绝望的时刻,也是生命最为活跃快速进化的时期。创世过程中最精彩的时刻就是此刻吧。

  如果想要引经据典查找书中每一幅插图的出处,我想一个人的力量恐怕是不够的,2000多张纷繁各异的插图,奈何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举一人之力恐怕不足以论道,附录三就是一些书中的插图与出处,391名读者提供了出处和背景。

  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有了答案,但又将向着何处归去这本书却未能告诉我们,最后只留下一个基点,留给了我们思考吧。

  附录

  一、神话:

  亚洲:中国神话、日本神话、印度神话、古巴比伦神话

  欧洲: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罗马神话、希腊神话

  非洲:埃及神话、非洲神话、

  美洲:印第安神话、玛雅神话、阿兹特克神话、印加神话

  二、涉及科目:天文、地理、影视、考古、生命科学、数学与哲学、语言

  三、附录插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55695081/

  《万物:创世》读后感(六):一开始是哎(ーー゛)?然后是( ⊙ o ⊙ )啊!

  拿到手第一感觉是:嗳? R u kidding me?这就是被很多奉为神作的书?不是给小孩子看的漫画么?后来按照大家说的每幅画都有意义,于是进入了无限查找图片来源和背景故事的重复劳动中,果然信息量巨大,适合慢慢看,不然知识一下子吸收不了。

  另外前期的很多宗教(尤其佛教)的图片,让我想起了杉浦康平的那本:《造型的诞生》,也是充斥着大量的神话/佛教图片和解说。可以两本结合在一起看看。

  :谁知道29页那个神兽的名字么?四足,2角,一对翅膀。百度了一下这些特征,最靠谱的是山海经里面的穷奇。

  《万物:创世》读后感(七):地球诞生史

  提到创世,大部分人对创世的认识,除了宗教以及神话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直至进入现代文明,应用科学与理论物理的进步,才逐渐的剖解开宇宙的真相。在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公布了一个震惊科学界的发现。这个发现很大程度上导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即宇宙在高速膨胀着,这一发现促使天文学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胀就有可能有一个膨胀的起点。1932年天文学家勒梅特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儿第一次将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的模型。

  而这本书,正是以宇宙大爆炸奇点为起始,逐步的演进创世的历程。思想与物理的巨人,霍金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理论,宇宙大爆炸的初始起点,是时间开始的地方,在书的开篇,作者用抽象的笔墨,逐步的描绘出大爆炸的开始,从奇点开始不断的膨胀,诞生了宇宙,于是就有了时间与空间。在不断翻看的过程中,不得不感叹作者知识储备的丰富,与其说是一本漫画,用科普宇宙及地球诞生的进化史来说明此书,更为恰当。

  这是一本有2000张插图的书,每一页只有寥寥的数字。让人感到好奇的是,看到一些不熟悉却有着历史背景的图片,如英格兰的巨石阵,玛雅的金字塔。哈德用手中的笔,描绘了140亿年的宇宙进化历程,抽象奇诡的画风,让人脑洞大开,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人类思维的枷锁,比起物理书枯燥的知识理论,它更具有画面感,吸引着读者内心探索的欲望,说生动可能有点不恰当,用艺术魅力来描述可能更为适合,它不仅集人类史上各种经典符号之大成,更给自然科学增添了趣味与深度,让人觉得,宇宙知识与地球进化史不再神秘。

  时间不断的在流逝,弹指间生命悄悄的出现。长达140亿年的宇宙进化史,直到人类诞生前夕,在这过程中经历了隐宇宙、古生代、中生代,前两个大部分人可能觉得陌生,最后中生代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认识,分别是三叠纪、侏罗纪,还有白垩纪,生命的演变从未停止过,旧物种的灭绝、新生代的演变与爆发,最后诞生了人类。

  变化二字贯穿了主题,似乎只有变化才是时间的终极目的。斯蒂芬.霍金说过:“归结到底,人类的终极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一切如何开始?又将如何结束?”中间的过程,可能就是不断的毁灭与新生。

  《万物:创世》读后感(八):世界是个隐喻

  用两个早上的时间读完了,读后的第一感觉是:玄妙。没有什么比一本充满真相的书更可怕,也没有什么比充满诗意的真相更美妙。

  生命的诗性, 世界是隐喻

  联想到上周看电影《邮差》里有这样一句台词,邮差向聂鲁达发问:“所以整个世界对于其他事物都是隐喻?”这是一句能让人愣住的台词。

  一本有2000张插图的书,每页寥寥数字的注脚,语言在宏观图景下显得苍白。提醒你生命是一种现象、人是一种细菌、进化从来没有停止、生死是几十亿年前的一次选择……诸如此类的意象和概念的连接,在读的过程中不断闪现,前后翻阅对比,乐此不疲。插图中引用了数量巨大的古代、现代图像资料,有趣的是:正是这些有出处的插图深深吸引了我来读这本书,但在读的时候却不太会思及找找出处,因为它们不会妨碍对书的理解,有时只是心里会心一笑,而继续饥渴地读下去。

  变化从未结束,从未停止

  一次次生命的毁灭与重生,直让人想起《三体》。书里有两个贯穿的概念:时间和变化。

  变化,是一个让人心生迷恋的词,从来捉摸不定,却都有迹可循。从第一页的一个点,到最后一页人类出现,而这个独特的变量将延展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当有性繁殖掀起了生命革命,演化便再未间断过,旧物种一次次灭绝,新物种一次次爆发,往复、绽放。而最让我好奇和痴迷的是“隐生宙”那几个关于生命诞生的问号,以至于书读完后两天都在阅读这一段的文献,满眼争论和假说,生命热衷于变化似乎是一种宿命。

  时间,是书中隐含的概念。后记里说,换算下来书里的每一张图都相当于700万年的历史,但其实每一节的时间单位都在变化。比如“宇宙”部分92亿年,“隐生宙”部分40.5亿年,“中生代”部分则只有2.9亿年……这本书的时间是涌动的。意识到这一点,又会感到生命的短暂和夏花般的灿烂。所以你会怎样看待时间?当语言中的永恒成为局限。

  没有答案,不似科普

  像禅把自己说成是一种中介物一样,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本介于真实与想象间的中介物,这中介物更靠近哪一端谁都无法鉴定,但这里充满未知。现代前所未有的复杂最初只始于一个小小的变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或许有许多片段和图景已注定遗失,也或许有许多误解终生难以发觉,但这一幅图景仍显得弥足珍贵。

  最后在人类谱系树一页怔怔看了许久,对照着胚胎发育过程,似乎看清了自己的来路。

  《万物:创世》读后感(九):关于生命的一些思考

  读完《万物创世》不知为何让我想《苏菲的世界》里有一段关于生命意义用达尔文理论解释的内容:“达尔文的理论不是正好让我们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生机勃勃的各类生命,不正是从远古以来的各类生物,经历了生长、灭绝、进化,最终载着一艘艘小船而来,让地球充满着多样的物种。人类的历史虽是沧海一粟,但也承载着关于延续的使命。《万物》让我对生命更多了一层敬畏。

  但值得反思的是,在庆幸经过物竞天择留下我们的时候,我们却在无限制的消耗上亿年生物与环境作用留下的物质——氧气、石油、矿物质等等,最重要的是有很多消耗并不是生存所必须;我们还在不断污染环境,地球的水、土、空气都弥漫着我们存在过的痕迹。在必将消亡的隐藏背景下,我们将这肆无忌惮美化为及时行乐。在宏大的生物发展历史中,这样的过程可能很快被冲淡,但对地球的伤害却已经留下,可能要下个上亿年来修复。虽然自己看不到这么远,但想到这,总有些惆怅。当然,也正如作者所说“事物永远不会终结,事物也永远不完美,一切都在变化中。”

  《万物:创世》读后感(十):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信息量巨大的科普漫画

  大家都看过《侏罗纪公园》吧,就算没有看过,也肯定听过。不过要是问“侏罗纪公园”为啥不叫“猪猡纪公园”,肯定很多人答不上来。我问了我弟,我弟第一反应是因为侏罗纪说的是恐龙又不是猪。我说不管说的是啥,为啥叫“侏罗纪”呢?他答不上来。

  其实,“侏罗纪”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儿,指的是一个地质年代。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层和岩石,运用各种技术(比如同位素测定)可以算出地层和岩石的形成时间,进而可以研究地球的历史。如果某个地方的地层有非常明显的地质年代特征,那么科学家就会用附近的地名给它命名。

  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于1829年正好发现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这里的岩石具有很明显的地质特征,它清晰地显示了1.996亿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455亿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的地球状态,于是就给这一段时间起名叫侏罗纪了。

  由此可知,《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基因就是源自侏罗纪这段时间。而事实上,有恐龙的地质时代可不仅仅是侏罗纪。往前数的“三叠纪”和往后数的“白垩纪”,都是恐龙横行霸道的时代。三叠纪大约是从2.51亿年前到1.996亿年前,而白垩纪是在侏罗纪以后,大约是从1.455亿年前到6550万年前。

  根据上面提到的数据,可以简单算一下,有恐龙的年代跨度是1.8亿年。这段时间开始于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另外一次“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而这个“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从整个古生物史来算,只能算第三次生物大灭绝!而这个导致恐龙灭绝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人类历史有几百万年,有记载的不过一万多年。我们常常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就是说在人类史中吧,但是比起地球历史而言,这都太短了。地球可是有46亿年历史呢!那么问题来了,上面我们说了恐龙生活的年代仅有1.8亿年,那地球其他时间是怎样的呢?

  有恐龙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综合起来,地质学家们叫它中生代!中生代以后的就是新生代。新生代分两段,从655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叫第三纪,当然这其中又分很多阶段,就不细说了。250万年以后至今就是第四纪。而中生代以前的叫做古生代,也即5.42亿年以前。我们都听说过三叶虫,这个东西就出现在古生代里最早的一个阶段——寒武纪——的地质年代里!除了寒武纪,古生代里还有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至此,我们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年代都搞清楚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统称为显生宙,即从5.42亿年前到今天。显生宙往前,从46亿以前到5.42亿年这段漫长的时期就是隐生宙了,这个阶段因为生物化石稀少甚至都不存在,所以得名隐生。隐生宙又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为了很清晰地表示地球年表,我们直接上图:

  这就是地球的历史了。写到这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万物:创世》。本文前面全部知识和插图都来自这本神书。这是一本荣获漫画界最高荣誉的好书,曾获安古兰漫画节“魄力大奖”。在《万物:创世》这本书里,作者用漫画+文字的形式,可不仅仅是描述了地球历史!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它从开天辟地起,到人类诞生前夕止。这是作者雄心勃勃三部曲的第一本(第二本《万物:文明》,第三本《万物:未来》)。而地球史只不过是这本书的一部分。

  在写地球历史的前面,还有大幅篇章写得是宇宙从奇点到太阳的产生。地球历史46亿年,加上地球产生之前的92亿年历史,宇宙137亿年的事情都囊括在了这一本书中。正因为时间跨度大,所以这是一本信息量超级大的书。

  普朗克时期、电弱时期、夸克时期、原子诞生,射线时期、物质能量分离、黑暗时期、物质团形成类星体,紧接着最早的星系开始生成,大爆炸13亿年以后银河系形成,87年以后太阳系形成,92亿年后太阳开始燃烧!

  你完全可以当这本书是一本科普书。不过它最出色的部分,需要我们像这个线上活动那样http://www.douban.com/online/12138853/ 靠我们自己的知识去解密。在作者笔下,人类文明各种经典符号、绘画都以一种跨时空的方式,成为了科学的注脚。

  这本书还有一点让我十分震撼。之前柴静《穹顶之下》热播的时候,有一种提法叫拯救地球,实际上你阅读了《万物:创世》中地球几十亿年的发展史以后,你会发现,人类的力量没有那么强大,我们需要拯救的只是我们自己。因为地球环境恶劣的时候,太多了。

  4亿多岁的地球,那会儿自传很快,一天只有5小时。有几百万年的时间,地球都笼罩在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之下,温度超过一百摄氏度,又热又暗;元古宙末期,地球的气温又跌破了零度;寒武纪的末期地球又遇到灾难性的冰冻期,95%的生命灭亡;接着是奥陶纪的冰期;泥盆纪长达百万年的冰期;而石炭纪又全球变暖,空气中氧气含量涨到35%!然后陨石袭击地球;二叠纪的超级火山喷发全球气温升高,大范围物种绝灭;接着三叠纪又是陨石撞地球,然后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侏罗纪了。侏罗纪地震频发,末期气温极端不稳定,于是有一批适应力不行的物种被淘汰。到了白垩纪,火山、陨石又来一遍,全世界所有的恐龙从此都灭绝了!这大约发生在6550万年以前。直到2500万年以前,气候、洋流和大气循环才稳定下来。一直到250万以前进入了猛犸象生活的冰川期,这之后地球几乎每隔10万年就会冷暖交替一次,一直到今天,全球气温转暖。

  当我们以这样的历史眼光来看问题的时候,发现大自然确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我们能控制和影响的短暂的历史中,我们所做得那些努力,确确实实只是在拯救我们自己。地球从来都不需要被拯救。

  当然这么一看,更加令人惊叹的就是生命的伟大了。从无机到有机,到产生氨基酸、核苷酸开始,微观层面的某些分子链变得越来越长,经过几亿年时间的演化,稳定的核糖核酸,也即RNA链形成,慢慢地RNA结合又形成了DNA,直至突然出现了细菌!他们可以和太阳互动,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接着又进化成了真核生物,从依靠母细胞分裂进化到了雌雄配子结合。自此,生物进化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在《万物:创世》的结尾部分有这么一张人类谱系图十分惊人。

  原来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遗传物质其实都是从最开始的原核生物一点点进化来的,生命它本身所具有的对抗时间,抗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特征有如神创。生物圈中,万物各就其位,令人惊叹。回忆一下,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呢:

  是太阳!也难怪有很多名族会有太阳崇拜了!

  这本《万物:创世》我是当一本科普书来读的,事实上书里所涵盖的可不仅仅是地质学知识。我们前面说过这本书获得过安古兰漫画节的最高荣誉,这个漫画节可是欧洲最大的漫画节,仅仅凭借画风好是没法获奖的,它所囊括和涉足的文明方面的海量素材才是它最牛的亮点。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壁画,到古希腊马赛克镶嵌画,从中世纪的祭坛装饰到现代银版摄影,从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到3D数码形象,人类三万年文明史中的视觉遗产都被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说这是一部来自人类智识又挑战人类智识上限的野心之作一点都不为过。

  强烈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