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篇

2018-06-11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篇

  《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奥] 埃尔温·薛定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如何从统计视角理解自由意志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后记对自由意志的探讨,看上去挺玄的。

  我的理解,他也许是想用一种印度教的泛神论观念,来比附了物理定律和自由意志的关系——将物理定律比附为单数的梵,将自由意志比附为复数的“我”。他坚信意识是单数的,就意味着,复数的“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是单数的“意识”的不同方面

  这么看来他好像是否定有自由意志的存在的。就像这最后一段所说的,“我”并不是那些经验记忆,而是在那背后的“基底”。

  这似乎近于宗教意义上的“破执”,或者说“梵我合一”。

  只是不知道,如是理解是否准确。

  其实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物理定律与现象界的关系。把“law of nature”归结为一种统计现象很有启发性。

  顺着这条思路,原以为他会从统计学的角度来阐释自由意志与理性必然之间的关系。比如:把个体比附为微观状态社会整体或大样本群体比附为宏观状态:就个别样本而言,行为分子运动不可预测,有很大随机性;就大群体而言,行为又是符合统计规律的,因而体现决定性

  事实上自己之前一直就是在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形式矛盾的。

  然而到最后,他也并没有这样说,而且明确声明不会把量子不确定性应用到自由意志的讨论里边去。

  好吧,那也只能当做个人的奇思妙想了。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生命以“负熵”为生

  上高中之后,我的物理就很少及格。当时总会陷入一种奇怪恶性循环:上课的时候觉得自己听懂了,下课一做题,整个人又是一种懵逼的状态。于是,越学越差,越差越不想学。如今反思起来,我觉得在那样的年龄段,没有好好学习生物化学、物理,是一种遗憾。这里,我所指的“没有好好学习”是说没有从“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生命“”的高度认真对待我所学的每一门学科。当时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但是,鉴于有一个天生喜欢怀疑以及宁愿破罐子破摔也不愿意被某些价值观绑架个性追求一个更高的分数压根不足以构成我努力动力。许多大好时光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我是一个理科基础很差的人,哪怕薛定谔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非常照顾读者,尽可能地降低难度,我还是有读不明白部分。尽管如此,这本书依然是我挥别了数理化多年之后,读得第一本理工科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有一种又欣喜又遗憾的感觉:欣喜的是原来生物、化学、物理是这么有趣事情。这些科学,跟我曾经钟爱的文学历史哲学一样,都是人类认识了解世界,了解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一条路径

  有关生命的起源

  有关于生命的起源,书里大约整理出了这样一条脉络:受精卵中的细胞核,细胞核中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母体,另一套来自父体。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染色体中的轴状骨架纤丝。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个体未来发育的诸多秘密,薛定谔将其称之为“密码本”。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形成新的细胞。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两套染色体和两个密码副本都被复制了。个体发育不久,有一些细胞保留着,随后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成年个体繁殖所需的配子。配子是单倍体,也就是只有一组染色体的细胞。在配子配合的过程中,雄配子(精子)和雌配子(卵子)形成二倍体细胞,也就是受精卵。在减数分裂的过程 中,同源染色体有时会发生交换”。“交换”有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

  接着,薛定谔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解释了“突变”这种现象。他说,“突变”实际上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而引起的。

  有关生命的秩序

  在谈到生命秩序的时候,薛定谔引入了“熵”的概念

  以下的说法,我只能心领神会,并且觉得很有趣,但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将原文摘如下

  生命的典型特征是什么?一块物质什么时候可以说是活的呢?回答是当它继续做“某种事情”,运动,与环境交换物质等等的时候,而且可以指望它比无生命物质在类似 情况下“持续下去”的时间要 长得多。当一个不是活的系统孤立出来或者被置于均匀的环境中时,由于各种摩擦力的影响,所有运动通常是很快静止下来 ;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消失了,倾向于形成化合物的物质也是如此,温度因热传导而变得均一。此后,整个系统逐渐衰退成一块死寂的、惰性的物质,达到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可观察事件不再出现物理学家把这种 状态成为热力平衡或“最大熵”。

  接着,薛定谔阐述了生命与熵的关系。

  因此,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增加自己的熵——或者可以说是在产生正熵——从而趋向危险的最大熵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想摆脱死亡或者活着,只有从环境中不断吸取负熵——我们很快就会明白,负熵是非正面东西。有机体以负熵为生。或者,不得不荒谬地说,新城代谢本质是使有机体成功消除了它活着时不得不产生的所有熵。

  随后,他又对“负熵”与生命秩序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因此,“负熵”这一笨拙表达可以换成一种更好的说法:取负号的熵是对有序的一种量度。于是,一个有机体使自身稳定在较高有序水平(等于较低的熵的水平)的策略实在于其从环境中 不断吸取秩序。

  (我不敢说自己完全了解这段话的含义,但是,我觉得这种阐述与佛法冥冥之中有某种联系

  这本很有趣的一点还在于在末尾的后记中,薛定谔提到了《奥义书》。《奥义书》中提到,阿特曼(ATHMAN)= 梵 (BRAHMAN)(即个人的自我等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永恒自我)。

  最后,我想摘录这一段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

  唯一可能的选择是完全信守直接经验,即意识是单数,复数的意识是未知的;只存在一种东西,看起来 像多的东西其实只是由幻(梵文是MAJA)产生的这一种东西的一系列不同方面而已。在有很多面镜子房间里也会产生同样的幻境。同样的道理,高里三喀峰(Gaurisankar)和珠穆朗玛峰只不过是从不同山谷看到的同一山峰而已。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Life is complicated, but it's beautiful!

  自由的人绝少思虑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斯宾诺莎《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67

  quot;What is life?",这个问题就像众多的所谓的终极问题一样困扰人们。薛定谔在这本小册子中提出了他的想法。这是一本科读物,但是如果没有事先了解一点生物学、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知识,这本小册子阅读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本小册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从信息学的角度(尽管1944年香农的信息学还没发展起来)提出的遗传密码的概念,他认为,基因是一个非周期的晶体;二是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论证了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三是根据统计物理的观点提出了生命“以负熵为生”的想法,从环境中抽取“序”来维持系统地组织的概念,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下面我们分别来讨论一下。

  首先是关于基因是一个非周期性的晶体的观念。薛定谔对非周期性的晶体的解释为“越来越复杂的有机分子,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或原子团都起着各自的作用,跟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是不完全相同的”。事先应该了解的事实是,1944年,科学界还不知道遗传物质是核酸,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假说,当然也不会知道基因和核酸的关系,更不会知道DNA的结构。我们现在当然已经认识到,DNA分子其实就是四种碱基互相配对然后排成一个序列,形成美妙的双螺旋结构。薛定谔首先提出,“我们把染色体纤丝结构称为密码本”,薛定谔的非周期性晶体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密码本的非重复特性上,在于同分异构体的非重复性上,而不是在染色体复制与晶体对其结构自我复制能力之间的简单对比。他指出“微型密码应该对应于一个高度复杂而精准的发育蓝图,并且可能以某种方式包含了使密码起作用的程序,这一点已经不再难以想象了。”其实,如果你看过《GEB-一条永恒的金带》的话,想必会对这个有很深的理解。GEB中对此举例,“一个唱片和一块陨石有什么不同?显然,其几何形状提供了具体线索,说明‘这是些有趣的东西‘,下一条线索是,在微观尺度上,它是由一条很长的非周期性的模式序列构成,这一条序列绕成了一条螺线。假如我们把这条螺线展开,就会得到一条极长的由微小符号组成的线性序列”。

  然后是关于突变的量子力学解释。薛定谔指出,基因突变是由组成基因的原子的量子跃迁产生的,本质上是一种同分异构体向另一种同分异构体转变的过程。跟随薛定谔的思想,他首先分析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不足之处,达尔文的错误在于他把“即使在最纯的群体里也会出现的细微的、连续的、偶然的变异,当做是自然选择原始材料。”,这些连续的突变是不能够遗传的,真正遗传的突变是那些“跃迁式”的不连续的突变,就像是什么呢?就像我们在量子力学中,用量子能量的不连续来代替“能量的连续转移”。他又指出,也让我们思考,基因的尺度是如此的小(这在后来证明当然是正确的),可是它却具有奇迹般的持久性(我认为他说的持久性就是它不受热运动的无序趋向)和稳定性,他举例说,决定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唇”的遗传的基因结构已经世代相传了几个世纪,而且每次细胞分裂都是忠实的分裂。他首先指出,这种生物稳定性实际上是一种化学稳定性,当然,这没有回答根本问题。而后,他提出了量子力学解释,他认为“分子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除非外界供给它以泵浦到相邻的较高能级所需要的能量差额,否则,构型是不会改变的”,当然,这样的能量差额是比较大的,以至于我们发生的自发突变的概率是相对比较低的,除非外加能量以突破这个阈值,比如X射线的照射产生一种电离作用或一种类似的过程等。那既然这种能量差额比较大,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自发的突变呢?答案在于“振动能的偶然涨落”(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不确定性的结果)。

  第三点,“生命以负熵为生”的观点,我认为这是薛定谔极富想象的猜想!薛定谔在之前提出,要使得遗传物质的高度持久性和稳定性与他的微小体积相协调,必须通过一种“设想的分子”来避免无序的倾向。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人的生命他完全不是从有序转向为无序,我们一直在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直至死亡。所以,薛定谔提出“生命有机体似乎是一个部分行为接近于纯粹机械的与热力学相对立的宏观系统,所有的系统当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分子的无序状态消除时,都将趋向于这种行为。”那生命又是如何来避免这种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变的呢?靠吃。如果有了解统计物理的知识的话,你应该知道,无序用熵来量化(玻尔兹曼公式S=klnΩ,S即是熵,k为玻尔兹曼常数,Ω表示可能的微观状态数)。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产生熵,应该是不断地在增加熵,并逐渐接近最大熵的状态(也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唯一的方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地汲取负熵。可以说,新陈代谢的本质就是使得有机体消除了机体不断产生的正熵。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Life feeds on negative entropy!

  薛定谔在本书的后记中讨论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考虑我哲学相当差劲,我就不在此大放厥词了。不过,薛定谔的大致意思是“知觉从来不是在复数中被经验,而只是在单数中被经验”,“这里只有一种东西,但看上去就好像有好多个,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种幻觉产生的同一个东西一系列不同的方面而已”,这也就很容易回答,“我”是不是就一个”我”,而“他”是不是就有一个“他”?“我”就是“我”,别人印象中的“我”实际上还是“我”,“即使有一个高级的催眠者把你早期的记忆全部清除,你也不会觉得他杀死了你,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失去个人存在的悲哀凄凉,将来也永远不会这样。”

  读这本书,你会带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即使有些地方读不懂,或者带着当时科学社会的发展程度痕迹,即使在他们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生物学的常识,你还会惊讶于薛定谔那相当预见性的想法!这本书被称为是分子生物学的《汤姆叔叔小屋》(后者是黑奴文学的开端),可以想见,这本书对当时的生物学界有多大的影响。当然,读完这本书,你也不可能知道“生命到底是什么”,薛定谔只不过给你提供了他的想法。如果你认为他的那句“生命以负熵为生”跟你的想法相当合拍的话,你是不是应该行动起来,汲取环境中的负熵(不仅是食物,自我的意识也是一种低熵),思考起来,而不让你更快的趋向于死亡?生命是复杂的,是极其复杂的,想想,你拥有生命,一个复杂的生命,他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当今最复杂机器的复杂程度,你拥有它,不,你就是它!所以,你是不是应该为此感到极大的幸运因此而热爱这美丽的生命呢?

  Life is complicated, but it's beautiful!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四):一刷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阅读前的期望是坚持读完,略微有所理解即可。

  前三分之二部分基本无阅读障碍,60多页之后囫囵吞枣地读了过去。

  基于统计学的原理,对于喜欢数字之美的我来说,曾一度有些太过相信统计学得出的原理。诚然,现象纷繁复杂,一些规律确实需要依靠庞大的样本才可以得出,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商业上的规律,我们依靠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然而,实际特定事件中,有许多因素可能使事件偏离规则运作,极好或是极差的情况皆有可能出现。已经发生的极好或是极差的情况,在统计学中可能位于常态分布的两端,是不予考虑的特殊情况,但对于这一单个事件,却是已经发生了的、100%的概率。我们在考虑解决方案时,通常会针对绝大多数情况,但特殊情况、特殊人群的利益又如何保障呢?我们是否应该为绝大多数的利益、为追求高效而忽略少数的利益?

  以上是与本书内容无关,仅针对统计学这一方法论的所思。有时觉得,按照统计学的概率,这一说法其实蛮残酷的。

  突变其实是一种量子跃迁。针对方法论,之前一直接受的是连续统的概念,似乎极少意识到从状态1过度到状态2的可能性之一是从状态1上升到阈值3(能量远高于状态1或2)之后转变为状态2 ,即图12(P58)。这是一种全新的量变到质变的思考模式。

  负熵的对于生命的积极意义。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五):偶然

  上大学的时候学“薛定谔方程”,大家都对恨得牙痒痒的,甚至有同学丧心病狂的说”以后有了儿子,就给他起名叫薛定谔!”(然而这位同学本身并不姓薛)

  所以当小范同学跟我推荐了多次《生命是什么?》、我终于火速下单又火速拿到、看到作者的时候,我内心是略惊讶的……还好后来发现总共不超过100页。

  书里谈及的各种理论其实都是高中、大学里的生物、物理、化学基础课里的内容,但是想到这是1943年的著作,你不禁还是要被薛大神的学术造诣以及超大脑洞所折服。

  尽管其中有些内容现在看来已经是基础科学知识,有些现象也有了更深入靠谱的结论,但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薛大神能把横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领域的许多现象和理论联系起来,用物理基础理论去解释生命现象、宇宙真理……真是太流弊了!我记得我上大学时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老师介绍的理论都听清楚,推导也明白,但是就是……it doesn't make sense to me! 但是当看到薛定谔解释各种热力学原理时附带的各种类比举例,感觉就只想拍大腿叫好!而且特别喜欢他那种一本正经地拟人化描述分子原子、或者把自己拿来做例子的样子。如果他有朋友圈或者facebook, 我大概会去一直点赞把。

  另外还发现薛其实是个文青呀……否则为什么每一章开头都是这种画风呢:

  存在是永恒的;因为有许多法则保存了生命的宝藏,而宇宙用这些宝藏装饰了自己。——歌德

  在变幻无常的现象中徘徊的东西,用永恒的思想将其固定。——歌德

  ……实在没有理由不爱薛定谔了。

  小范同学说的那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薛定谔的猫。”被击中了嘤嘤嘤。感觉自己这个生命的诞生是偶然(难怪本书献给他的父亲母亲),而死亡 - 熵最大 - 是个必然。

  我打算去把之前斥巨资买的Chaos再翻出来读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