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先生归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先生归来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3 21: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先生归来的读后感10篇

  《先生归来》是一本由张守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先生归来》读后感(一):大先生, 小世界

  民国时代去今不远,因之对“民国”产生怀念之情并非是单纯的怀旧,也还包括了对现实教育批判。民国大学的教育达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巅峰状态,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成就人才的井喷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有迹可循。《先生归来》掀开历史见真章,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如何炼成的。

  《先生归来》述评了郭秉文、罗家伦、吴有训、陈裕光、吴贻芳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校长,主要介绍了其教育经历、成就、思想,试图探寻、评析他们如何办好大学,以供今人借鉴。另外,这本书还描写了吴宓、黄侃、徐悲鸿、魏特琳、吴健雄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师生,意在展现南京民国大学整体风采及略窥民国大学总体风貌作者张守涛在这一点做到了。

  为什么民国大学让今人如此着迷?那并非是大学的校园有多大,高楼有多少,而是大学里的那些人和事背后的大学精神使然。具体而言,吴有训的“教育独立”精神、吴贻芳的“厚生”精神、吴宓的“殉道”精神、吴健雄的“刻苦求学”精神,无不显示出了大学的精神。

  陈丹青曾以民国大先生称那个时代的教育家,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大先生呢?通过阅读相关的史料,或许能够发现他们在某些地方做出的成绩至今依然为人称道,如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首开女禁、引进美国教育模式,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大学之父,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宣称“本大学要办从前没有的研究院,就是不但应目前的需要,还要培养建设人才,还要使国人学术上有发明,有贡献”,甚至于金陵大学、金陵女大等大学都有动人故事。这些教育家在面临大学危机时,一直在坚守着办学信念,如此铸就了民国大学的丰碑。

  民国的大学不仅有北大清华,还有复旦南开,甚至于以后的西南联大,都给人一种教育向上的印象学者谢泳在序言里道:“如果说以往研究民国大学校长,多数偏向于北方大学,而守涛本书一出,南方大学校长的风貌尽现眼前,他们更别有一番精彩。”这不是溢美之词,而是作者从书中所呈现出来的大学精神,让我们动容。

  大先生,小世界。所谓小世界在我看来,正是对教育思想的科学认知不甘落后价值判断。这也是我们为何要怀念民国大学的原因之一。大学教育如果仅仅是充满名利思想,校园里满是缺失人文情怀的人,那么大学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知识真理力量”。

  《先生归来》读后感(二):谢泳教授、冒荣教授为本书作序给予好评

  厦门大学谢泳教授:而今天网络时代,整合史料相对容易,但要在繁杂的史料中觅得独特视角,把这一段历史完整叙述出来,还是有相当难度,守涛这本书完成的很不错。如果说以往研究民国大学校长,多数偏向于北方大学,而守涛本书一出,南方大学校长的风貌尽现眼前,他们更别有一番精彩。

  南京大学冒荣教授:作者以独具匠心的视角、具体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细腻笔触,通过一个个鲜明人物形象,使那段时期那些大学的历史活生生地并跌宕起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避免了传统校史著述给人的那种平淡无奇、直览无余的感觉,从而增强了著作的可读性……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广泛收集相关史料以真实全面反映有关大学的人和事之时,还特别注重深入发掘那些人和事背后的大学精神,如吴有训的‘教育独立’精神、吴贻芳的‘厚生’精神、吴宓的‘殉道’精神、吴健雄的‘刻苦求学’精神等。这种发掘,不仅从更丰富层面上展现了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之形态;而且也从更具个性化的角度反映出了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之精神。作为读者,也许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对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更深刻、更强烈感知,也可以从中获得对今天大学办学或自身治学有益启迪

  《先生归来》读后感(三):探寻民国最牛大学,呼唤大学精神归来

  探寻民国最牛大学,致敬“德学俱隆”的先生们,呼唤大学精神归来。青年新锐作家张守涛新作《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正在各大购书网站书店热销。

  谁是民国时期最牛的大学?不是清华、北大,也不是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大,而是中央大学。论师资队伍,它是当时部聘教授最多的大学,教师数量是同期西南联大的一倍多;论学科建设,它系科设置最为齐全,是整个民国时期唯一一所全部拥有《大学组织法》规定的8个学院的大学;论培养人才,它的学生最多,且曾在1940年全国大专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中,获得甲乙丙三组总分第一;论国际排名,它在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评比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亚洲第一,并挤入世界大学前50名。这应该还是中国大陆大学迄今为止在国际上最靠前的排名。民国时期南京的其他大学也多办学辉煌、各有特色,如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最好的教会大学,金女大是民国时期最好的女子大学,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在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南京是民国的首都,民国时期南京的教育成就也最为显著,因此研究南京的民国大学,对于民国教育的研究及今天大学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一书评述了郭秉文、罗家伦、吴有训、陈裕光、吴贻芳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校长,主要介绍了其教育经历、成就、思想,试图挖掘、总结他们如何办好大学,以供今人借鉴。另外,本书还描写了吴宓、黄侃、徐悲鸿、魏特琳、吴健雄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师生,意在展现南京民国大学整体风采及略窥民国大学总体风貌。作者张守涛乃南京大学硕士毕业,现工作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各类纸媒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著作《说说当今这些文化名人》,立志成为“学贯中西古今、识通文史哲政,具有公共情怀、独立人格知识分子”。

  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谢泳、南京大学教授冒荣盛情为该书作序,对著作给予了高度好评。谢泳写道:“而今天网络时代,整合史料相对容易,但要在繁杂的史料中觅得独特视角,把这一段历史完整叙述出来,还是有相当难度,守涛这本书完成的很不错。如果说以往研究民国大学校长,多数偏向于北方大学,而守涛本书一出,南方大学校长的风貌尽现眼前,他们更别有一番精彩”,冒荣教授评价:“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广泛收集相关史料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有关大学的人和事之时,还特别注重深入发掘那些人和事背后的大学精神,如吴有训的‘教育独立’精神、吴贻芳的‘厚生’精神、吴宓的‘殉道’精神、吴健雄的‘刻苦求学’精神等。这种发掘,不仅从更丰富的层面上展现了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之形态;而且也从更具个性化的角度反映出了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之精神。作为读者,也许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对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更深刻、更强烈的感知,也可以从中获得对今天大学办学或自身治学有益的启迪。”

  《先生归来》读后感(四):大学传统的名与实

  “民国热”是国内近年来社会文化思潮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现象,各大市场媒体纷纷推出有关民国风情、民国逸事、民国范儿专题报道年轻的女大学生则热衷于身着民国时期的旗袍校服拍摄毕业照,就连关于民国时期最为知名的大学——西南联大的相关书籍市面上也有不下二十种之多。

  在这种热潮下,再推出一本关于民国大学的书籍,很容易淹没到民国相关书籍的浪潮之下,难寻踪迹难能可贵的是,张守涛先生的这本《先生归来》,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硬是把这个老生常谈主题写出了新意。跟此前诸多相关书籍集中于介绍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民国大学状况不同,张守涛在这本书里,集中于介绍南京一城民国时期的大学状况,由于南京在民国大部分时期内是中国的首都,这样的聚焦介绍天然具有了辐射效应。透过南京这些大学里的人和事,足可从另一个角度,管窥民国时期大学发展的全貌。

  张守涛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因此他写作本书的第一个指向,就是梳理南京大学的百年历史传统。在这本书里,从郭秉文到张乃燕,再到罗家伦,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到东南大学,再到中央大学,这所百年老校从普通师范学堂到民国规模最大、师资最强的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历程,被张守涛讲述条分缕析一清二楚不仅如此,郭秉文“四个平衡”的教育理念、罗家伦提出的“诚朴雄伟口号,胡小石严谨治学与诗意生活融合人生观念,直到今天,都在以各种各样方式影响着南京大学的治校观念与精神内核

  除此之外,张守涛也介绍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晓庄师范学院等民国时期南京的其他大学。这些学校虽然有的早已消亡,有的已经少为人知,但它们校址的诸多建筑,仍然安静矗立在南京这座城市的高楼院落之中。金陵大学的校址现在正是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所在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校址现在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随园校区。在南京的各所大学里学习、工作过的读者,读这本《先生归来》,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母校的前世今生和历史传统。而这种沿承自民国的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体制颇受非议的今天,仍然有其独特的现实价值。

  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现今中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自然远非民国时期所能相提并论。无论是在校师生人数、高等院校数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比,几乎每一个数据跟民国时相比,都有几何倍数的增长。但是为什么人们还要怀念民国时期的大学,怀念民国时期的校长与老师?很显然,这种怀念所指向的,更多是代表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之精神内核的大学精神。从民国时期的“先生”到我们当下的“老板”,单从对于老师的称呼演变角度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精神的这种堕落实在让人痛心。正基于此,吴有训的“教育独立”精神、吴健雄的“刻苦求学”精神、吴贻芳的“厚生”精神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精神,这在高等教育体制行政化、数字化、集权化、功利化的今天,对大学师生们来说,无疑具有极大吸引力和感召力。民国时期那种鼓励创新与差异化、力求师生互助互爱、提倡人本主义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跟中国当下高等教育体制的内在改革需求,可谓一拍即合

  伍迪•艾伦的著名电影《午夜巴黎》里展现一群充满怀旧色彩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每一个时代的精英们都怀念已经成为历史的上一个时代。这种怀念固然有诗意化、浪漫化的成分,但其实质还是借古讽今,抒发对当下现实的不满。没有人真正想回到过去,如果中国大学的相关政策制订者和操盘者,能够从张守涛的这本书里,吸取到足够多的教育经验和精神内涵,并将其实践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进与完善之中,这才是善莫大焉好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守涛写这本书,就不只是抒发自己的南京情结和民国情结,而是力求用自己对历史经验的梳理,为创造更好的现实做资政参考。这种历史情怀与现实关注,跟作者立志成为具有公共情怀、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的目标,可谓一脉相承

  《先生归来》读后感(五):先生已归来

  在“先生”一词成为常规礼貌用语之前,“先生”一般被指代有学识的人。《论语》有云:“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里“先生”就指老师,这是“先生”一词在汉语语境里最初的含义。ST《先生归来》一书,无疑形象地揭示了“先生”的本义,再现了“先生”的气质风华

  为什么梳理的仅是民国时期的高校发展?不仅是篇幅所限,更因为那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高校发展最辉煌瞩目,“先生们”无论从“颜值”到内涵都最高,最不辜负“真人秀”的时代。近现代中国高校教育发展近百年,经历了阶段的社会革命经济驱动,利益角逐,浩浩荡戚戚然奔腾到今天,不易不明。在办学规模、师资学历、学科建设、教研成果等大数据爆表的表象下,暗藏着的却是大学精神守护无力,教育公平意识缺失,教育管理艺术匮乏等多问题宽景深的交构。之所以呼吁“先生”“归来”,是因为“先生”存在过,来过,时下走散了,走丢了……

  木心先生在他《中国文学史》的讲学中曾提及,中国近现代的改革先驱,在寻求救国真理,治国之术时一直重视儒家思想,忽略了墨家典籍,未有人很好近身地去研究墨家的治国理念和框架错失了立国兴国的最好时机不然中国的绝大部分事情,早已办好了(该观点体现在陈丹青整理出版的木心讲学笔记文学回忆录》中)。这固然是木心先生个人一己之观,但体现了在线性行进过程中,回望精研吸收历史经验的重要。

  对于正在逐渐偏离高等教育本质,驶离正确航向的各高校来说,再次温习历史名校的治学治校之术,可谓善莫大焉。是否回归,能否回归,不是ST一人之力可以探寻的课题,更不是急来的答案,也断不可能是一家之言。但《先生归来》一书在当下引起的对于“大学精神”的讨论,对于治学规律的关注,对于治校艺术的反思,尤其是出版后在各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引起的对于德学俱隆的“先生”们的尊崇和膜拜,无疑像是破冰后的春天,一下子热闹芬芳了所有校园。

  T是我研究生同班同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爱好阅读和写作,立志成为“学贯中西古今、时通文史政哲、具有公共情怀、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一直作为假性(不算劣质)文艺青年,热衷思考的我,有幸因为生日重合,在校期间就和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毕业后的选择无独有偶,我们班当初大半同学都考了公务员,我两却选择进了高校,地理位置还邻近,我们因此有了更多的走动和交流。也只有在ST面前,我才敢肆无忌惮地暴露我热爱文字,理性感性胡乱杂糅地表达各种想法,好朋友从来不曾笑我。我书读太少,但爱好是真。不似ST如此立志高远,经常发表作品,但坚持记录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体悟,对阅读的感受。研究生导师偶几次见到我乍看颠三倒四思维跳跃但还算热情麻辣灵巧的文字,以多年《南方周末》专栏作者的身份建议我可以尝试写写时评,既当爱好,还可以挣点外快。我汗ING ,老师如此抬爱,学生其实不敢试水,爱好,就是纯爱好。

  这是我和ST的差别,是比之他我的严重不足,也是他让我最顶礼膜拜的地方:热爱,坚持,行动。显然,到今天,这成为了读者和作家的天壤之别(哭晕)!

  2011年到2012年,我经历了截至目前人生最艰难的时期,阅览人性最灰色地带,左脸右脸被一起扇的痛苦和屈辱将我连根拔起,枯萎了绝大部分细枝蔓节的希望和追求。––这其实应该是上帝和信徒们才会碰到并做到的事,我居然碰到了!那个时候问ST读什么书。他建议读点连岳吧,一定会适合你的。谢谢ST,谢谢连岳,他们当时给了我最好的精神支撑,甚或是消遣,让我在最深不见底的黑暗中看到光亮,感受到温暖。那是我第一次透过作家连岳的文字彻底来反思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情感的尊重,生活的理想,以及自己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样的收获和感谢,还从来没有向ST正式表达过。

  但ST不需要感谢,他总还是他。踏实工作,坚持阅读,勤勉写作,陆续发表,第一本书,第二本书……这一年多我们和南大金陵的好友XX时有小聚,言及必是他正在潜心书写新近出版的《先生归来》。我想,从个体意义上来说,“先生”一直都在,“先生”不需要归来,ST就是先生!这个社会有多少学术官僚,有多少伪知识分子,就有多少像ST一样忘我的具有公共情怀的“先生”:他们坚持理想,坚守热爱,品性高洁,好学不倦,精益求精,谦逊,踏实,明德,笃行,厚学……他们或是步履稳健,或是翩翩躅行,或是两袖清风,或是文风荡漾,行走在这正大天地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