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误读的浪漫》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误读的浪漫》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7 20: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误读的浪漫》的读后感10篇

  《误读的浪漫》是一本由马振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误读的浪漫》读后感(一):伟大的人成就书店的伟奇

  本文开篇就以吸引人的莎士比亚书店渲染氛围,我也是欠了太多阅读债,如今那本优雅的《莎士比亚书店》买来好久,还没有来得及读一页呢,让人心仪的书和书店,这本薄薄的书里竟然也会有其花絮,算是我对本书兴味盎然的缘由之一。这个书店汇聚了一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乔伊斯、庞德、舍伍德•安德森,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布莱尔以及希尔达杜利特,哪一个说出来都是重头文学人物,也很该书店配得上这个名字。文学书店本来就是凝结着理想地方,而莎士比亚作为一家穷人银行就更是如此,加上不久前读过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多少与其内容有些联系,当时的海明威也是著名的穷人之一,那这个书店也成为过他的银行。然而作者的提法:“然而受西尔维亚之惠的还有名气更大的詹姆斯■乔伊斯”,把乔伊斯放在海明威之前,这也许是某个年代事情,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乔伊斯被认为是高冷,小众,虽然名气很大,读的人却不太多,读得懂的人就更少了,而海明威则更是广为人知。正是这些伟大的作家故事把这个书店演绎成了一部传奇。但“西尔维亚”这个词总让我联想到我喜欢的女诗人普拉斯,只单独说这个词时总要让我搞混。当然里面讲到乔伊斯与西尔维亚之间的恩怨,总让人有些不快,但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家,作品人格总不能混为一谈,再者伟大的作家也过的是凡人生活,只要是真正的尘世中人,都不会完全是个圣人,有时候甚至与圣人相去甚远,所以我只看《尤利西斯》这部作品,对于其背后的沟沟坎坎就少谈了,既然有如此多的波折,就更值得珍惜和阅读了。

  伟大的艺术家个性总会多姿多彩的,毕加索也不例外,本书作家可是写得妙趣横生,让人读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毕加索,读到伟大画家曾经窘困的生活,那个时候本人也正处于极度经济压力之下,竟然以其自励,总觉得快要到转机的时候了。再怎么困难,也比当年的那些艺术要好得多了,比如他们那可怕的住家“洗衣船”,没有家具,没有用具,只有几堆报刊当床和桌椅以及被子,我买凉鞋爱“波西米亚”风格,但我心中的“波西米亚”不过是一种小资的生活,哪里想得到狐狸逮鸡一样的“波希米亚式”艺术家们的生活,正是在如此的困境和似乎毫无希望中,毕加索的玫瑰时期和立体主义在此崛起,都是一些对自己和自己的艺术充满信心乐观的人,深信有朝一日一定会出头,而诗与画从古到今不管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相通的,如毕加索说:“诗人与画家轮流相互影响的时期开始了。”,其实应当说是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吧,就说本人吧,也是真正爱上诗以后才爱上了画。所以对本书里描述的诸多画家中,最爱的是具有诗人气质的莫迪里亚尼,也许正因为如此,看了他的传记电影简介,觉得不是我心目中的那一位,就一直没有想去看这部电影,但一直强调要客观理性的我,也肯定迟早会去看的。

  作者对文学翻译理论也是我赞同的,我强调一定要忠实原文,如果真的忠实了,原文有诗意,有深意,就一定能表现出来。

  《误读的浪漫》读后感(二):被误读的浪漫更深沉

  被误读的浪漫更深沉

  文/斯索以

  人人都说塞纳河左岸的巴黎最为浪漫,似乎人人都信了。毕加索、左拉、乔伊斯、王尔德,这些与巴黎息息相关的名字不停地在人们脑海里浮现着;美食教堂时装店、咖啡馆现实又古典的一切,并行不悖地演绎着属于巴黎的气息。巴黎的忧伤美好颓废时尚,硬气与柔情,诸多复杂元素的相互交织并未影响我们对“巴黎是个浪漫之都”的认知,拉丁区的一切,似乎都是生活和艺术的缩影。这些独特的巴黎的色彩,在法语文学翻译家马振聘的散文集《误读的浪漫》中都可以找到印迹。

  文人世界里,与巴黎最为密切相关的肯定要数书店。《误读的浪漫》开篇便从“奥德翁尼亚”的两家书店写起,献给那些尚未开业、已经关门和正在风雨飘摇挣扎的书店、旧书店和书摊子。阿德里安娜是“书友之家”的女店主,她鼓励读书、介绍好书、为青年人走上文学殿堂热情引路,是一个被文学家蒙泰朗誉为“通过你一人,我知道了现代文学中有什么”的女人。西尔维亚和她的莎士比亚书店也是一个传奇,总爱说“莎士比亚是我的合伙人”的西尔维亚为穷人和旅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驿站,在英语文学世界里吸引了众多的美国人英国人,那里曾“风流”一时。如果说书店以宽容姿态容纳了文人们旧式的浪漫书缘,那么现实对于书店命运走向却并不总是那般眷顾,当风雨来临,困境扼杀了想象,一切都可能随之结束,转而由文字来收容回忆。最终两家书店的倒闭,正印证了这份浪漫的脆弱

  但关于法兰西的浪漫,总在不断的误读中生长,现实的锈迹斑斑背后总有一些东西比你所能想象到的“再深刻一点、再热烈一些”。在作者看来,“阿德里安娜和西尔维亚是两个普通女子,她们经营事业虽然都暗淡收场,但是在收场以前做得有声有色,同时代回忆录日记、书札、题词都提到她们的事迹。她们没有失败”,“筚路蓝缕,不论其结果如何,都是胜利者的作为。文化种子,谁都可以传播,落在心田中,轻易不会死去”。这不仅仅是评价,也是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的事实。如此看来,或许某些时候现实的惨烈,才促成了真正的浪漫,这样的浪漫(不断被误读的浪漫),已经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巴黎”。这是乔伊斯的巴黎,在西尔维亚的努力下,他的《尤利西斯》得以在这家小书店内出版。他“是个语言天才,钻研语言是他热爱运动,似乎到哪里会说哪里的话”,他是“散文中的惠特曼,一个说惠特曼的一切语言以外还说其他语言的惠特曼”,他在的里雅斯特、苏黎世、巴黎的流亡途中进行自己的创作,并用所有的热情来表现自己的故乡都柏林,“若有一天地震把都柏林抹去,后人可以根据我的作品予以复原和重建”——这是这个漂泊的爱尔兰人天才式的自负。这是毕加索的巴黎,他在蒙马特尔高地的“洗衣船”里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艺术;是画家梵•东甘的巴黎,在这里他过着“逢上卖不出画的日子,就到大街上去卖报或在酒店门前给马车开门”的生活。于乔伊斯、毕加索这些人来说,巴黎的浪漫是苦涩酸楚的,是局外人距离审美下的后知后觉,是流放与自我流放的“西伯利亚”。因此,巴黎街道上的那些小书店和咖啡馆才有了不同寻常意义。书中写到,“在艺术史或者艺术家传记里,这些咖啡馆都是不可绕过的艺术圣地实际上只是些装潢简陋的小店”,而咖啡馆的真正价值,则在于“接受了处于社会边缘的真正艺术家”。

  《误读的浪漫》传递了马先生对法国文化深刻而精彩感知,透过“巴黎左岸轶事”、“艺术家剪影”、“那些美好的书”等细碎的人和事,他生动全面地呈现了关于巴黎的一些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诙谐和雅趣。而作为一个优秀的翻译家,许多篇章自然也传达了他对翻译工作的一些真知灼见。他不断强调,译者的阅读和读者的阅读是不同的,“读者的阅读可以是浏览,遇到难词可以跳过,避重就轻……而译者必须进行认真的阅读,类似于画家的临摹,要明白原作的一切要义与细节”。关于母语与翻译对象语言的关系,他这么解释:“译文是你的母语,原文是你的外语,你认知母语的程度超过外语。母语中的美你能体悟,外语中的美你还只是领略。”在翻译活动中,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内容,译者不要喧宾夺主,超越不是译者的任务,“文学写作不是单纯比文字的美。脱离内容的美文,那是一般作家都能做到的”。但这并不是否认翻译的灵活性,相反,“文学翻译不是字与字的对译,句式与句式的照搬。一旦领悟以后,就要努力寻找恰如其分句子表述原作的本意本色。做到形神皆备,原文与译文就如同一对舞伴形影相随,舒展自在”。在他看来,翻译即是一种写作,但这种写作与小说家的写作又有所不同,“它可以不计情节和人物,但必须依据原作的情节和人物去复述”——原作是翻译的“基准器”,不能背离原作来翻译;但同时,翻译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这个艺术创作的“基准器”是不断变动的,一部作品,会随时代、价值、思维、读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如此,才能常译常新,显出翻译工作的另一种价值!

  在马先生看来,“作家下笔时感知的东西,其实也是有限的。但是他的叙述一旦落到纸面上,观众对它的感知则是无数的”。巴黎正如这样一本书,我们对巴黎的解读实际上并不仅仅停留在“浪漫”的层面,巴黎在其“浪漫”的背后,流淌着更为复杂与深刻的现实,它也比浪漫来得更为真实。在这种意义上,“浪漫”也许只是我们在触摸巴黎时,内心感受到的一个过分善意符号

  2015.4.22于北京•五道口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文章署名。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误读的浪漫》读后感(三):【书评俱乐部】窥视艺术家的日常→评《误读的浪漫》

  对于艺术家,我还停留在观看“作品”上面,与他们相关的名人轶事则少之又少。毕竟,报道画家的文章倘若通篇叙事,也太怪异了~

  翻开《误读的浪漫》,初次诧异于它没收录任何图片,通篇文字。读到梵高经历时,耳熟能详的“割耳求爱”故事居然一句代过让我对本书好感顿生!奇特目录编排,随性字体分段,严谨时间阶段。让我体会到身为法国文学翻译家的马老对那段历史熟悉。众多穷困艺术家聚集的“洗衣船”更让我感受到“七十二家房客”的和睦,虽然一场大火毁去这里,却能从马老鲜活的文字中“看到”毕加索浸着画笔罐头盒,“听到”格里斯滴答挡雨的床单,“嗅到”充斥狗与松节油的工作室

  相比于“随笔”,我更喜欢把此书当做“通俗的历史小说”来阅读。

  ——————————————————

  沙龙

  巴黎的一条小街里有着2间不大的书店,身为同行却彼此互相照顾。法文与英文的互补也让当时的巴黎艺术家们获益匪浅老板虽为女性,但敢在一战期间独立撑起一家书店的魄力着实令人钦佩!经常的,书店招待文学家,艺术家们来此聚会,讨论文学。

  书店管理员独到的文学目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让书店的“沙龙”远超贵族举办的聚会。同可可·夏奈尔的时尚沙龙类似。巴黎书店里进行的文学沙龙绝对能在跨越时代的史书浓墨重彩

  ——

  波西米亚人

  对于波西米亚主义的了解实在匮乏。但此书里活跃的艺术家们用自身行为告诉我何为“非传统生活风格”。他们乐观,充满希望,勇于挑战享受清贫。加上马老不漏痕迹的细节描写,对每个人的精确描述,还有零碎发生趣事。一大波艺术家的生活起居被拼凑眼前。

  我在阅读的同时也完全了解了为何毕加索对当初那段邋遢窘困的岁月念念不忘

  ——

  乔伊斯的混账人格

  好的作品不代表好的人格,当今的网络促成了一批快餐形成,通篇错字,各种烂尾的情形屡见不鲜。我们敢于批判他们,因为他们不够出名。写出《尤利西斯》的乔伊斯呢?如今的博物馆简介里想必说的都是好话吧?各种人格魅力被突出的显露出来以彰显作品的崇高

  书里却用直接通过时间的轨迹记录了他出书的艰难,7年的努力,在别人的帮助下终于出版,可他对对方回报却堪称混账!以至于同时代的诗人对乔伊斯的遭遇难以同情

  ——

  叫绝的叙事

  此书的故事叙述并不刻板,而是合理推断,重现了当年场景,透过作者的双眼,俯视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即使是假想的桥段也自然合理,历史的真相,或许果真如此 也说不定

  ——

  随性的编排

  访谈录,专辑,史书,诗歌。想完善的了解巴黎文艺变迁,果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倒是这样的阅读体验搭配成绝妙索引,读起来兴趣盎然~

  《误读的浪漫》读后感(四):心中有浪漫即为浪漫

  人心个个都是浪漫的,每个人心中的浪漫又不尽相同

  浪漫就像是巴黎的影子,大部分人说到巴黎就会联想到浪漫。读书人或者文艺青年到巴黎大都会去莎士比亚书店去感受一下上个世纪经典,不过此莎士比亚书店非彼莎士比亚书店,那有如何呢?一个城市能有一个安静不问世事的旧书店又何尝不是一种浪漫。最近去找自己高中时候经常去的旧书店来回转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朋友告诉我一年前关门了,有种说不出的失落。前几天新闻看到老朱在自己城市的角落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着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旧书店的梦想(合肥增知书屋)。

  估计是毕加索的名气太大了,很多人都认识他,不过懂他的画的人应该不多,至少我自己是了解的少之又少,不过像<阿维尼翁的少女>这种绘画艺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画是知道的,如果了解到这幅画是在“长榻上覆盖一块石榴红凸纹布,一只西班牙箱子权当做长凳,一只生锈的铁炉,四周堆满冷却的烟灰,还有几个画架和一旧罐头,里面浸着画笔……”这样弥漫着积尿骚臭的环境中诞生的,你还会觉得美好和浪漫吗?即使好多波西米亚人的艺术生活是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恶劣环境中,不过他们仍然执着的追求自己心中的 梦想。 也许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只要心里有浪漫又何尝不是一种浪漫呢。

  很早就读过《小王子》,找了找译者竟然也是马振聘,只不过以前从来不关注译者。估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在看美剧,英剧,日剧时才恨自己不懂这些语言,只因为眼睛要时刻盯着字幕。当然看剧并不像翻译文学作品要求那么高,不过看到比较差的字幕也会爆几句粗口。 “读者在灯下读了你的译作,合起书看封面,记住你的名字,感谢你带给他的好书,这是多么美妙的犒赏”此为先生的心态。先生译作遵守自己的“信达雅”,此为作者的工作态度。 作为翻译家,作者的心态和认真的态度真的是很多后辈学习的。

  此书是作者的随笔集,先生选择文章的标准就像选择超市食品,营养口味还可以,而且又没有过保鲜期,不妨放在篮子里 。有些我想看到作者没有提及到的,就当做缺失之美吧 !

  每个人读到的浪漫不同,心中又浪漫即为浪漫。

  《误读的浪漫》读后感(五):误读何尝不也是一种“解读”

  我是日语翻译,平时多看日语书,接触日本文学较多,而涉猎法语文学真真寥寥无几,即便广为流传的名著都读得不多,也不知从何下手。总怕入错门,进错道,看歪了。

  虽说法语看的不多,但我知道马老师。。偶然发现马老出了这么一本随笔集,且不如就看马老如何“推荐”的吧?

  全书分为四个篇章:巴黎左岸轶事,艺术家剪影,译笔如水,那些美好的书。

  第一篇章,提述了巴黎这座艺术文学重镇,在那些层出不穷的大事件的年岁里,发生的一些“边缘外”,并不太为人知晓的轶事。个人对法国文学并不十分了解,但这一章也让我涨了不少知识:例如,莎士比亚书店与“对面”书店的深厚联系;《尤利西斯》艰难的出版历程。其中最感兴趣的还是个人最爱的印象派。

  本人最爱的是第二和第三篇章。而第四章是马老师的“推荐书目”。

  说句老实话,之前并没有系统完整地读过蒙田,更别说仔细了解他的生平了。而本章中用了两小节内容对蒙田的一生做了回顾,让我爱上蒙田!

  同为翻译人,对马老师在第三章中提到翻译方面的内容比较留意。

  “句子是泥做的,单词是水做的。”

  “读有字数,却要识没字理。“

  觉着翻译这回事,确实要听”老人言“,量的积累才有质的真体会。

  感谢马老师整理的这些被大众忽略了的“豆知识”,让我们更加确定,任何事物都像多棱形物体般不只有浅显独断的一面,不同时间下的“光照”在不同角度上的呈现,都让物体本身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画面,而我们,作为观者,站在物体外的位置不同,难免对它有所误读。而正是这份误读,才让这个世界多姿多彩,不是吗?

  “误读的浪漫”:误读也许会造成一种“错误”解读,但可能这样一种解读会迸发出一些新的意义、思情,是始作俑者们不曾预料却可能意外收获的“好事情”,从而引发全新的思路。

  如此想来,误读不就是一种浪漫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