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上有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上有神》读后感10篇

2018-06-17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上有神》读后感10篇

  《山上有神》是一本由王小峰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山上有神》读后感(一):山上有神?心中有鬼!

  姚家沟,由于山神的传说和接二连三的巧合意外事件,导致人心惶惶。大家对所谓山神颇为畏惧,也不敢冒然走出村落生命试验传说的真假。直到姚贵的上台,他不相信什么山神,凭着自己的蛮憨劲竟也送村娃去县里读书,让村子通了电,家家户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视。然而,当他尝到了在电视上抛头露面甜头之后,竟也不想让村民过快地了解外面丰富多彩生活,而是想把他们禁锢在自己的统治之下。于是,山神的传说又开始流传,人们又开始惴惴不安,对于花花世界向往却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一个人,终究无法阻挡村落前进的脚步。村民们最终还是看到了卫星电视,了解了更广大的世界,也守着村子里的矿产发家致富……

  这便是小说主体。其中有很多对于村民人物特点描述,让人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却有那么一丝悲凉。可以说,这部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它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更多的却是深思。

  山上有神?

  真的有山神吗?我想村民们对此经历了坚信到怀疑过程。最初的畏惧,是因为一件一件事情的巧合,而每每遇到意外,又总有人添油加醋地和山神联系到一起。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小村庄的人,哪里会去思考这是不是有人故意传播谣言,还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人云亦云,口口相传。山神的地位就在这个过程中稳固地树立起来了。于是人们更加闭塞,不敢走出小村庄,不敢窥视外面的世界。在很多人眼中,外面的事情与我何干?我照样种田养猪,辛勤劳作以换来微薄物质

  却也有人是不信的。第一个便是吴秀波。因为是从外地嫁过来,便也知道所谓山神的传说基本是子虚乌有。因此,她也一心想让儿子郭翔走出这一片“蛮荒之地”,去拥有广阔未来。姚贵也是不信的,所以一次次地跑到乡里甚至县里为村子争取到各项福利,也为郭翔争取到出去读书的机会。如果故事照着这样发展,似乎应该有个不错结局——郭翔学有所成,回到家乡协助村长带领村民科学致富,大家一辈辈安居乐业……

  然而,生活远不如我们想象中那般美好安排。有时候现实张牙舞爪的态势会让我们觉得,心头在被猛烈的撞击。

  心中有鬼!

  让现实偏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或许就是因为心中有鬼吧!

  从何庆怀说起。因为最初的一场村民死亡与何庆怀多多少少有关系,于是他便想着法子为自己开脱,让自己不再受内心的煎熬,也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于是,山神的故事应运而生——那死去之人,和我倒是没有半点关系的,是因为他惹怒了山神,受到了惩罚手段倒是高明,却仅仅是利己的行为。然而,对于一介草民,又怎能指望他考虑大众感受实事求是呢?

  而姚贵,因为一心想让村民们只能在电视中看到自己及村子的录像,不让他们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在县里给村民发放电视接收器之后却迟迟不安装,也警告郭翔回村时不要乱说外面的世界。为了让郭翔闭嘴,甚至编造出吴秀波——郭翔的妈妈偷情的瞎话用以威胁可怜的郭翔,作为孩子着实无法理解大人的世界,在一次又一次的较真之后,惨死于姚贵的脚下……

  他们,都是在人性与自我保护间博弈着。而可悲的是,自我保护,远远领先于人性,狰狞地笑。

  书中还描写了其他一些人,吴春,王凤起,玉枝,董宝柱,二闷子……他们都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和成长,也经历自己人生的起起落落。不知道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体悟和感叹

  不管怎样,姚家村最终还是建成了山神庙。如果此庙真能护佑村民平安富足,那么,就让他们相信这山神的传说吧!

  《山上有神》读后感(二):不忍心伤害自己,就只能伤害他人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小峰的作品,《山上有神》。说实话,我一直以为是《山上有鬼》,并且一度被其幽深黑沉的封面震撼,那封面好似会把人的灵魂所吸附住的漩涡。谁都知道,鬼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是贪婪。而所谓的神,是人的因惧生畏。

  本书中一开始就透露着死亡的味道,从村东口刘铁富的女儿刘春丫因久居深山不懂生活常识不会使用液化气罐而横死令人扼腕:到姚家沟的徐喜子因强奸不成惹得全村人生厌导致生活无力维持,从而走出这做大山死于非命:再到第三个走出这座大山的姚东革惨死。难道,这座大山,真的有神?

  连改革春风文革的阴风都吹不进来的娆家沟,换上 古道热肠乐善好施 的新村长后,又会是怎样的局面,是或能让这个偏僻的小村庄看到一丝丝曙光

  自娆贵当上村长后,他远望着这座被大山笼罩的小山沟,他觉得憋屈。是的,憋屈。村外的人生活如此富丽堂皇,而这小山沟,连电都还用不上。为此,他想让村里的人都过上好日子。可是这美好的初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

  也许是他第一次进城的时候吧。“娆贵看得入迷,尤其是这些领导在电视上的穿着打扮举手投足,那派头简直把他给迷死了。”这是姚贵第一次在县城宾馆的电视里看到领导那种风光做派的情景,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就在那时权利种子已经深深的种在了他的心里。仅仅因为他渴望那种万人瞩目的风光,便有了日后他对村里人的再三阻挠。

  人一旦有了贪欲,就注定要失去。因为你在迫切想要得到某件事物同时,你也在不断压迫自己尽一切所能去得到。一个贪欲,迷了多少人的眼睛。即便曾经如何质朴纯善,终究会失去本性

  “他站在院子里纠结得直搓手,越想越难受,他真舍不得放弃亲手创造出来的这一切。没有人能明白,闭路电视给他无聊的生活带来多大乐趣,给他的虚荣心带来多大满足,让他每天睁开眼睛都觉得有个盼头。”这段纠结的心理,是否说明娆贵还存了一点点良知呢。或许,正因为得到过,所以放弃时才会更痛苦。不忍心伤害自己,就只能伤害他人。

  作者用幽默的言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带点悲戚小故事引人入胜的同时也令人反省。如果没有一个正直的当权者,是自身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最后说说书中的几幅插图吧,搭配得非常形象比如说描写这个情景的“娆贵耸了一下肩膀,把右肩快掉下去的衣服耸了回来,然后一只胳膊叉在腰间,另一只胳膊微微抬起来,这样比刚才僵硬地做出的动作舒服多了”。娆贵诙谐的形象一下子深入人心了。

  《山上有神》读后感(三):山上有神!

  王小峰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不愧是三联的主笔。王小波、王小山、王小峰、王小丫…看来隔壁老王的王小家牛人辈出。

  读完这本书,有些许感悟

  1 人一旦拥有了权利,必然自我膨胀,想把一切控制在自己手中。

  不能说村长姚贵是坏人,开始也是全心全意为姚家沟好,并凭着自己的能力带领姚家沟致富。但有了闭路电视后,人就变了,变得时时刻刻想让自己成为焦点,没新闻也要制造新闻。处处担心着村里的电视能接收到信号,这样就没人关注自己了,最后荒谬的杀了大学生郭翔。

  2 人性本恶,常常为达目的编造故事制造恐慌

  山上有神。首先是姚家沟第一代村长避难带领二百来人来到这穷山恶水之地,为防止越来越多的村民忍受不了环境出逃编造出来的谎言。“在山上有一个两丈多高的山鬼,浑身黑色,专吃人心,只要见人逃出去,它用手一指,就能把人心吸走吃掉。”

  山上有神。第二次这个故事流出出来是何庆怀为了“推卸责任”,其实也不能说徐喜的死跟他有关。村里的流氓徐喜要强奸他女儿玉枝未遂后,声明狼藉,在村里待不下去了,出走县城,最后被发现在县城里死的很惨,肠子腰子都出来了。消息传到姚家沟,人们总是对死去的人特别宽容,想起徐喜的好来,倒埋怨起何庆怀。何庆怀本就是一个不善言语,容易激动的人,为了转移注意力,编造出是山神杀死了徐喜的故事。从此,恐慌情绪继续蔓延。

  山上有神。第三次流传恰恰从村长姚贵口里出来,为了不让村里有信号看电视,为了不通隧道,让村民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也为了掩饰自己不小心杀了唯一的大学生郭翔,继续编织。

  3 穷山恶水出刁民。

  生长在大山里往往容易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姚贵也为大家干了不少实事,但一被怂恿什么,不经过大脑就会忘掉别人的好。

  4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终将毁于自己热爱的事物)

  姚贵在发大水时为了让摄像机拍出自己在大水中抢救物资,显出自己多么为村民着想。最终不会游泳的他被大水吞没,结局是多么荒谬。当然这个荒谬是夸奖。姚贵的死也可以说是失手杀了郭翔的报应,不修改河道因果

  当然,最后一章讲每个人的未来境遇时,瞎扯,而这些扯的笑话让我想吐。最后一章在我看来是本书最大败笔。

  《山上有神》读后感(四):另一种乡愁

  文/绘夏

  在《山上有神》一书前,我完全不知道王小峰是何许人,收到书看到封面折页写着“《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想着应该是名文字功夫不错的作者,之所以不能称为作家,来自我对他和他作品的一无所知

  用这样白纸心态打开这本姚家沟的故事,书页时间中一页页地翻过,很快就读完了。码符合小说阅读的基本条件有趣。每个章节文字阅读感流畅语言风格方言地加入体现明显地域性、人物刻画具有代表性,故事内容以小见大。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主人公姚贵和王小峰的后记

  姚贵是以新晋村长的身份登场的,“古道热肠”、“见多识广”、“爱嘚瑟①”、 “三言五语”引人关注这四个关键语构成了外号“姚刺溜儿②”的基本形象,也为他后面所有的行动做了合理解释:从不相信山神、送郭翔到县城读书、为村里通电、不排斥外人董宝柱、让村子走上致富之路、然后全村都安上电视机,而以电视机作为分水岭,姚贵渐渐朝着姚刺溜儿的不归路一路奔去:为了让村子里的人通过电视只看他来极大地满足他日益欲求不满虚荣心,他隐瞒全村人并一直不给村里通电视天线、害怕见到董宝柱、为了郭翔不“乱说话”甚至误杀之、最极致表现是他为了阻挡人们与外界的联系转身成为相信确有山神的一份子,还要求修庙敬“神”。然而在结局的那场必定到来的洪水中,姚刺溜儿用生命的代价让姚贵回来了,也从此一去不再返。姚贵的性格和当上村长后的一生农村小人物的一个缩影,既有着对自强自立的坚持、又含着对外面的世界的憧憬和对领导和虚荣的敬怕与贪念。一切融合成这个鲜活的人物,对他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读着时常都会感同身受、不乏共鸣之处。

  后记倒像是整本小说的一个主题提炼,娓娓道来成书的起源和淡淡的乡愁。这也许是整个故事读来情感真挚的起源,包裹着作者分身的淡淡乡愁。都说在外久了身体遗忘你的出处,一点不假,离开故乡的每一刻都在将离开的人和留下的人拉开距离。哪怕在心底深处一直不可能完全忘却,却无法避免迎面而来陌生和理解断层。忘记了的方言可以依靠朋友的收集呈现在文字,但是再也发不出标准乡音也是肯定的。我们的根不能说是彻底脱离故土,也因为渴望外面的养分而和过去生分了。

  作者带着这份真诚的情感讲了一个具有自我纪念意义的故事,老套得依然有意思

  按书中注释①嘚瑟:轻浮地说话做事;令人生厌地表现自己。

  ②打刺溜儿滑:在冰面上滑行。

  《山上有神》读后感(五):山上无神 心中有鬼

  文/河北小珊 评《山上有神》

  本书中“三表哥”一改平日嬉笑怒骂的风格,颇为严肃的讲述了发生在东北山沟的故事:姚家村——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人们多年来一直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几个走出去的村民的离奇死亡,山神之说的蔓延,让村民们渐渐放弃了出走的念头。新任村长姚贵不相信山神的传说,带领村民走出村子,趟出了发家致富之路。然而致富后,为了不让村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却开始极力阻止修路、办厂、村民离开村庄,只让村民通过闭路电视看自己,山神的故事也再次传播:在山上有一个两丈多高的山鬼,浑身黑色,专吃人心,只要见人逃出去,它用手一指,就能把人心吸走吃掉。

  主人公姚贵给人很多思考,他是个让人又爱又恨,善良勇敢但却愚昧的人物。在姚家沟这个穷乡僻壤,姚贵显然是个“有勇有谋”的先进代表,他不安于小山沟的贫苦生活,充分发挥了村长这个领军人物的作用,慢慢地,人们的生活有了起色。但姚贵也不再是当初单纯的想要带领人们致富的姚贵,他见识了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他开始有了为官者的虚荣,他把自己置于“国王”或者说“神”的位置,他害怕村里的人向他一样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动摇了自己的地位,于是他阻止村子的发展,制约人们的思想的进步,他希望村民用于出于无知的状态,以使自己的权威永在!姚贵在困难面前没有皱眉头,在强者面前没有低头,但是面对权利地位失去了立场和原则!

  整本书写作非常流畅,故事性很强,读罢仍意犹未尽,同时也引发很多思考。个人对于姚贵更多的感情是怒其不争,不靠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多种技能提高自己,反而异想天开地阻碍别人接触新鲜事物来保持自己的位次,实在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但是对他说恨却真的恨不起来,因为姚贵只不过是愚昧落后的姚家村村民中的一个,虽然他知道没有山神,但他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决定了他成为一个文化水平极低,思想固步自封,贪恋权利地位的人!说到底,还是封闭落后的错,落后使得人们想要摆脱落后,同时又因为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对于打破这种环境又十分敏感,很多人潜意识里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把自己封闭起来,是落后导致了更加落后!

  《山上有神》读后感(六):可笑又可悲的故事

  随着改革进步,时代的发展,在一个比富,拼钱的年代,网络纵横的时代,情感爱情励志小说充斥着市场,还会有人去写这样的故事,能看到王小峰《山上有神》这样的作品,真可谓是惊叹。这类小说在我小的时候,常看爸爸的一些小说杂志上面就有这些类似的故事。只是,如今不常见。

  这个故事看起来,又让人觉得可笑,又让人觉得可悲。在那东北山的那边,沟的那边,在一个几乎被世人忘记的村子里,有一群人多年来一直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山里的人,想要走出去,可是出去的人,却都死掉了。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开始害怕了。就死守在山里,不出去。故事也就是在山里发生,山里结束,一切。

  有一段写到当他们的村长,来到镇上,为了让这个小村有电,一次一次地跑,住在那里,看到电视都很新奇。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酸,我想现在恐怕还有很多山里的人,不光是孩子,大人都没有见过,他们那里仍是存在于没有电,没有灯,天亮起,日落睡。似乎听起来不现实,但是确实还存在这种实事。那里人哪里知道怎么操作电视,就如同书中的村长一样,他们眼里透出那种光来,是羡慕,渴望,小心翼翼,似乎这些神奇的事情,只有神可以办到。山有山神,海有海神,那么靠山的这个村里肯定是山神啦。

  当山里人知道被他们所视为普通的石头,竟然可以卖,他们就开山采石卖石,那条日日流,夜夜流的河,竟然也可以变成钱,发家致富,这道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是山不再是那个山,因为山被开了,林被毁了,河也不再是原来的河了,因为被污染了。那村里的人呢,在利益面前,在金钱面前,在知识的面前,还一如既往吗?他们的变化,在哪里?是被利益熏黑了心,还是一如从前呢?

  小人物展现的小事情,表达的往往却是大意思。改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没有政府,这个村恐怕至今也不会通上电。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道理,如今却也要注重环保,注意生态平衡。前进的脚步,需要知识的铺垫,用知识改变一切,教育需要跟得上,否则大脑仍是一片空白。

  看过书,看了介绍,竟然得知,作者写的这个小原,竟然是真实存在的过的事情,只是搬到小说当中,真是不得不感叹一下,竟然还真有这种人去做这种事情。

  《山上有神》读后感(七):山上有神

  为什么有神?

  第一阶段:姚尚方村长

  姚尚方编造了一个瞎话来吓唬那些想逃跑的人,稳定人心,开发生产。这时候的山神功用性还很简单,远没有后来那么复杂。

  第二阶段:姚贵初上任

  何庆怀为排解委屈,编造谣言,推脱喜子的死亡,结果以讹传讹,全村人都相信了。这时候的山神传说已经不是单纯的神,他象征着农村的愚昧,安逸,懒于改变的性格,阻碍了姚家沟的发展。

  第三阶段:姚贵上任后期

  姚贵为了独霸电视机的形象,鼓吹山神的存在,甚至为山神建了山神庙。这时候的山神传说已经演变成姚贵个人独断,沉迷享乐的具象化了,又一次阻碍了姚家沟的发展,姚贵最终也因此而死。

  第四阶段:姚贵死后

  出沟即死的山鬼变成了有求必应的山神,各地人民慕名而来。

  山神应该一直存在人们的心中,它是让你坚信而又恐惧的事物。

  《山上有神》读后感(八):艾玛,东北话老亲切了

  一段长途飞行,就看完了《山上有神》,最后作者说只是听到的一个笑话,就洋洋洒洒的变成了20万字的小说,不得不佩服王小峰的功力。

  这本小说用了很多地道的东北话进行了语言的描述,让我一个东北人读起来,完全无障碍的情况下,也有几个陌生的东北话没有听过。在最后作者升华了这本小说——“乡愁”,他离开的东北小镇,来到了北京,用北京话代替了东北话,但是,有些记忆是无法代替的,这或许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情绪“乡愁”。

  小说整体流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民思想。姚家沟是偏僻的地方,村民们鲜有文化底蕴,只求吃饱穿暖的生活诉求也决定了这一切。自从姚贵当上了村长,想要改变这一切,而一切也顺着他的思路在慢慢的发生变化,只是后来的愚蠢断送了郭翔的美好未来和自己的身家性命。想来这段其实很自然的发生了,但凡当上官,有了些许功劳后,自然就有了派头,树立个人崇拜主义,随着发展,害怕村民思想多元化,诚惶诚恐的维护着自己的权威性。从开始不相信山神,到最后自己鼓吹山神是如何保佑姚家沟,应该如何遵守规则,不让山神生气等等,这样的转变只是为了能让村民天天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却忘记富了,应该学学文化,武装武装自己,至少也不让自己看着那么浅薄。纵看中国历史,通过文化渗透统治,其实这是领导的高级进阶,但是有的人做的巧妙,有的人由于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愚蠢至极。

  本以为会重点描写董宝柱和玉枝的爱情,结果也只是寥寥几句,均为配角。主线只是姚贵,一个想让村民过好生活的好人,一个愚蠢的官员。不过文中玉枝爹把她嫁给二闷子(傻子)这段稍显牵强,何况他是如此的爱着自己的女儿,更不会做出这种没有脑子的事情。结尾处二闷子的个人发展,我只当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作者提出了“乡愁”一词,确实让我想了很多,回忆起很多小时候的故事,“大马猴”是父母常因我不听话拿出来吓我的动物,却从来没考虑过大马猴到底是什么东西,那时的单纯,真的太美好了。

  那时,很穷,但是很快乐。

  《山上有神》读后感(九):姚家沟的奇幻漂流

  山上的神,有还是没有,这是个问题。

  “我相信,这个‘农村题材’的故事,放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乡村都合适” ——作者在后记里如此说道。

  此言不虚。打个烂俗的比方,这个发生在东北小山沟里的故事像一颗水滴,折射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广大乡村的普遍生存境地:闭塞,落后,以及颠覆传统的时代巨变。天时地利人和都注定姚家沟将经历一次中国特色奇幻漂流。

  没有不好的题材,只有不好的小说。这个故事也足够好看,出场自带满点幽默天赋的东北话更为其增色不少,即使多数时候读者能顺其自然地猜到情节走向,但跟着走完全程的感受依旧充实,而这充实感,大多来源于根植于内心的共鸣。

  作者说这是个荒诞的故事,但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荒诞的本质却是真实。

  作者还说这是个低头思故乡的故事。只见识过三表在知乎的凶残战斗力的小伙伴们大概想不到,当他在后记里描写诸如乡愁、青春回忆和不会说东北话的忧桑等事情时,字里行间却充满了一击必杀的真挚和细腻。在直接粗暴的正文后看到这样的自我剖析,说句实话,也是蛮反差萌的。

  事实上,整篇小说,就是在讲述反差。

  一个被外界遗忘也无视外界的乡村,一个悬在人们心头摇摆不定的山神传说,一个坚决反对封建迷信的新任村长,还有命运交织又分离的各色人物,最后都被彻底打破甚至扭曲。那个年代祖国大地春风初起,从极端贫穷到富得流油的一夜传奇几近魔幻现实主义。在一次次勇闯乡政府、县政府、省政府后,一心要获得全村关注的村长不知不觉间便让姚家沟翻天覆地。一群人过了数十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逼小农生活,突然得知自个儿那疙瘩的石头能卖大钱,群起而挖之实属应该。终于,钞票和名声不受群山阻挡,纷纷光顾了姚家沟,他们开始穿城里的衣服,用城里的东西,唠….呃,还是以前的磕。

  虽然吧,用来存钱的酱菜缸有时不够,但生活总体是光明的嘛,一切呢,只需定期上山刨石子儿。

  石子儿叫麦饭石。

  这神奇的麦饭石同样具有荒诞风格,当然,不仅因名字难听。并且,直到如今,类似的产品理念依然风行,因此马伯庸先生那第一个要烧的就是养生类书籍的心情,显得格外打动人心。

  不过,山还是那个山,神还是那个神。神谕世人:出山者,死。

  特别是有几个现成的例子摆在眼前,村民便在集体唠嗑中不断强化山神的威力,反对迷信相信科学的只寥寥数人,其中,包括了专注提升存在感三十年的村长。

  但众所周知,三人可成虎。

  受传说的影响,作为本书独一无二的XXOO情节(115P-116P)的主要人物,玉枝和董宝柱的情感之路可谓波折不断。由于敬畏山神,为了不让女儿嫁出去,父亲拼死拼活。最终出逃成功的小俩口,也意料之中地因多变的现实而不幸分手(呵呵)。

  讽刺的是,原本不信的村长,最后为了维持自己的“关注度”而蒙蔽村人,又支持山神传说以防他们出山,继而发动众人建庙拜祭,而提出质疑的、也是全村学历最高的少年竟因此丧命。

  他所向往的,不过是自己伟岸形象的能深入人心。

  他所做的,不过是一厢情愿地洗脑。

  模糊不清的信仰遇上自以为是的权力,生出了一个可叹可笑可悲的怪胎。

  一个普通的村民,成为“一手遮天”的村长,他的头顶除了虚无缥缈的神,似乎再无其他钳制。而少年郭翔,却因为获得了知识,成为了他的阻碍。

  村官在中国的具体含义,想必呆过农村的人都明白。强权即真理,在一种封闭、愚昧的环境下何其真实——一种无法反抗的真实。

  这样的环境,有时是一座小小的村庄,有时远不止于一座小小的村庄。

  回到最初的问题,山上到底有没有神?

  郭翔知道没有,董宝柱清楚没有,吴秀波认为没有,姚贵曾坚信没有,而大部分村民,他们觉得,应该、也许、可能有。可你若问为什么,谁也答不出来。

  但什么也阻挡不了时代的洪流。朱春离开了,玉枝离开了,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他们走向了市场,走向了聚光灯,走向了山神掌控不到的地方,那些地方没有总是沉默的大山,没有安于现状的传统,更没有只能播放村长录像的电视,有的都是无底的欲望、无限的梦想和无穷的可能。

  石头没了,山被掏空了,山洪席卷了村庄,打碎了村长的小小的愿望,跟着山洪倾泻在这片贫瘠却美丽土地上,再无踪影。

  许是神终于怒了。

  山神庙到底还是建成了。“仓廪实而知礼节。”姚家沟的人富了,自然懂得回报。

  大概山上确实有神。

  《山上有神》读后感(十):我们永恒的乡愁

  记得在看完了《山上有神》的那一刻,领导突然叫我们做季度总结,我嗡嗡的大脑和澎湃的心潮,根本不知道总结时我说了什么,但说完掌声不断,我觉得我可能又靠着我一贯的萌系风格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噢,我好像说了“搞工作最重要是要有爱”,you should be devoted your passion。那多发点季度奖金才实在啦。

  我的朋友们都在拿到书后跟我说一口气读完了,但我却磨磨唧唧看了快20天,刚拿到书就看了一半,就觉得作者肯定喜欢玉枝那样的女孩儿,把她写得那么美好,“人美歌甜会做饭”。后面一直没有时间看,白天上班,晚上基本都有活动,和乐队的朋友奔波在五道营、南锣鼓巷、三里屯、国贸附近各大小酒吧,夜夜笙歌,现在一提到看现场,我都可以立刻吐,尤其是在看完吴虹飞的演出后,感觉她就是擅长用力过猛,看的人一点都不享受,看得腰疼。

  今天上午一来办公室就开始看了,中午又和别人约了饭,导致没时间睡午觉,下午看到最后几节的时候头昏昏的,但是又激动,感觉就是喝了很多的伏特加,还是纯的那种,然后开始一边不停抓着同事的手,一边写了很多东西在纸上。看到郭翔每次放假回老家不知怎么和村里的人说话那段时,我有深切的感受,我小时候也是很早就在外面上学,每次很久才会回家一次,每次回去我都不知和他们说什么,所以基本不会出去玩,都在家看书,以至于博览了各种不正经的书。

  怎样才能消除郭翔那种与姚家沟人的距离感,这个问题我小时候也想了很久,我内心其实很喜欢邻居和沾亲的大叔大爷叔叔婶婶,但看到他们除了尴尬地对他们笑,也没有别可以说,只记得会和奶奶说很多话,可是我的奶奶耳朵不好,我每次要很大声重复很多遍,她才能听见,然后她会一遍一遍叫着我的乳名,说我很听话很乖。对奶奶的印象就是她爱哭,每次坐在田埂上能哭一整天,我一直陪着她,直到不远处有炊烟升起,我们就回家了。

  看完书的感觉是,没过瘾,还没开始就已结束,我才刚到了村头,他们就已经通往了幸福大道。书中对冲突的处理都很平缓,但最后有一场在雨夜打斗的戏写得很精彩,画面感很强,有点日本小说的残暴和歇斯底里,把一个未成熟也未成体系的新势力与旧势力之间的斗争,借助雨夜的烘托推向了最高峰,看得人只想拍起桌子说“爽快”。看前半部分的时候,就像听U2的歌一样,听得出来一直在蓄势要来个高潮,但三四分钟过去了,整首歌就那么结束了,所以书中这个高潮来得太爽快了。其实作者的书和作者的电影很像,在一次巧合下,看了一部作者导的电影《衰鸟向前冲》,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很多话要说,比如我觉得这部电影像小品,演员也略不养眼,以及一点都不荡气回肠等。

  姚贵这个人物的性格塑造得很饱满,对比他强的一点不怂,对比他弱的又有怜悯之心,这点很可贵。他是一个一直尝试构建以他为中心的“王国”,同时又不落后与外面的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排斥科技,不排斥市场经济,带领全村致富,同时保有虚荣心,到处嘚瑟,但就是不愿让姚家沟的人们去信奉除他或他口中以外的“神”。其实书中没有折射任何社会现象,千万不要读出了一些改革开放政策好的意思,完全是凭着作者的乡愁和最本真的个性去写。

  董玉柱是个典型的思路活络的年轻人,由于他的背景书中没有交代,只知道他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以及遭遇不幸后的反应都无法推测。他既不是一个“书呆子”的角色,在他遇到玉枝后成功勾搭走了她就可以看出,也不是一个有着“英雄主义”情结的正面角色,在他事业发展高峰时期,他选择了放弃玉枝。关于玉枝最后选择了去省城,这点让我想起了《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玉枝就像小裁缝一样,美丽单纯有天赋,小裁缝被两个插队的知青同时爱上,知青每天给她读名著,让她知道了世界的新奇与美妙,最终小裁缝离开了村庄,两个知青在半路找到她,问她为什么要走,她说“因为巴尔扎克说,美丽是一个女人最宝贵的财富。”

  在整个大学的时光都在看作者的文章,很想看作者写一点矫情的东西,但这本书并不矫情,而是非常真实,每个人物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城市和山村没什么区别,都是人的故事,演绎着一样的焦虑和喜泪。同时我觉得作者是个环保主义者,心里会厌恶工业时代,但会冷眼旁观,把情绪冷处理,或是转移到一个或几个人物身上去体现,所以故事中的人物总是片段式出场,但整个故事却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看完只想说“还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