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10篇

2018-06-20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10篇

  《戴眼镜女孩》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 (法)让-雅克·桑贝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一):童年

  童年,我生活特别冷的北方。冬天,那里天天下雪,整个冬天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八岁时的冬天,我第一次来到另外一个城市,看到的街道都是本来的样子,竟然没有被雪覆盖。那刻我惊呆了,为什么没有雪呢?我一直以为哪里的冬天都是一样的,都要下雪,都要积雪不化。

  雪成了我童年的记忆。一提起童年,就是满天满地的雪。

  这次莫迪亚诺通过一个小女孩表达了对童年的记忆,这个童年如果也有标志东西的话,那就是眼镜。

  她跳舞时爱摘掉眼镜,她不喜欢听一位叔叔朗诵也要摘掉眼睛,她还通过眼镜结识了一位好朋友。眼镜是她和世界的链接,在这个女孩的世界里,眼镜是一个重要道具清楚模糊全由自己掌控,这样的主动权让她有些小小的得意

  透过眼镜,她观察成人的世界。那里有她的爸爸舞蹈老师,还有那位爸爸的合伙人——她似乎不是很喜欢那位叔叔。

  在孩子的眼睛里,也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无奈。她和爸爸去参加好朋友家庭派对,这是个富人聚会,集结了城中名人。从未见到过这个大场面的爸爸极力掩饰自己的慌乱,他不停地对人微笑,不停地找人聊天,不停地试图找一个话题,甚至不敢让人看到他的座驾(其实他也没有座驾)……这一切,都未逃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尽管对大人来说,这是件极为难为情的事,一面要装得若无其事,一面内心却紧得像一团麻,但对孩子来说,一切那么自然作者用孩子的口吻记述一切,那种尴尬瞬间化为乌有,读者也跟着释然——其实有时是大人想多了,孩子的眼里人与人并没有差别

  读这个故事是有画面感的,海脑里不时闪现一个影像: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她的手握在爸爸手里,她仰着头看着高大的爸爸,跟着他亦步亦趋月光下——尽管文中没有特别地写晚上,两人的影子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交错前行

  不知为什么,看这个故事,我总想起自己的童年。吃那种带着冰坨的梨和苹果;穿厚厚的大棉鞋和棉袄,整个人像个被棉花包裹粽子天气冷的时候,走一步如果抬脚慢了,鞋就要被粘在冰上,有时拨得快了,鞋脚就分了家;窗户上都处都是厚厚的冰花,无聊的时候,就在玻璃上哈气,看着冰花慢慢融逝,然后借着水气在上面画小人……这些片断式的记忆,构成了对童年的追忆

  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写写童年的故事,把那些封存的记忆打开来,像那个戴眼镜的女孩一样,展现一个孩子的世界,权当一个纪念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二):世界在这一刻安静

  我喜欢桑贝。他是淘气包尼古拉的“父亲”,是法国国宝级的漫画大师

  莫迪亚诺是201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戴眼镜的女孩》是以上二人的合作。一部极尽清新之作。

  莫迪亚诺以其独特的回溯叙述方式,写了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的童年。女孩与父亲一起在巴黎第十区度过的一段童年时光。他们住在一间仓库的楼上,父亲进行神秘的转运工作,而母亲则人在纽约……

  莫迪亚诺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让你相信他就是那个“戴眼镜的小女孩”,你会不由自主去相信他所说的一切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没有任何动人心弦情节,整个故事都波澜不惊,加上莫迪亚诺及其冷静文字。整个作品都泛出一种淡蓝色色调——神秘、宁静而又稍带忧伤。而仔细想来,在我们追忆童年的时候,大抵也是这样一种感觉

  前几天做了一次大白菜,配上小时候妈妈搬白菜晒太阳回忆,没想到朋友们竟都开始回忆童年。说到那会儿明晃晃的阳光竟也都有同感。所以,这可能就是童年带给我们的温暖,一切都是单纯美好的色调,可以温煦我们的一生。即使莫迪亚诺写的并不是自己,但那种感受却充斥笔端,不自觉地倾泻,让我们在平淡的文字之内看到了自己的曾经,进而莫名感动

  桑贝的画线条极尽简单,而又流畅到似乎是随意自然地流动,画面温柔浪漫富有诗意。他的画适时出现在《戴眼镜的女孩》的一些页面,让那些淡定从容的文字有了起伏的呼吸,女孩、父亲还有那间仓库,一切都变得明朗清晰,让我们得以见到细腻到让人几乎眼含泪花温情

  珠联璧合,便是如此。

  和《戴眼镜的女孩》一起的,竟然还有一本桑贝的《一点法国》,这是一个巨大惊喜。看桑贝的画,会觉得无论世界在产生怎样的巨变,也总有那么宁静的一角亘古绵长,世代静默。就像桑贝的一副经典画面——“在海边,一个小男孩自行车靠在护栏上,面对苍茫的世界独自思考,作伴的只有几只海鸥和远出的一点帆影。”单是看这样的描述心里已然可以感受到安静,何况《一点法国》里面处处都是这样的画面,宁静而致远,悠闲自得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三):做梦的小女孩

  卡特琳.确定无疑是一个巴黎的小女孩,和爸爸一起住在第十区。这本书讲的是她对巴黎童年生活的回忆。

  处在那个年纪小孩,最常做的事情应该是做白日梦吧。期待圣诞老人的驯鹿,王子水晶鞋。我想,喜欢把眼镜摘掉的卡特琳,也应该是一个喜欢做梦,喜欢幻想的小女孩。沉浸在朦胧的世界和醺醺然的气氛中,是无法逃避现实吗?有文艺范又孩子气的爸爸,志向高远却郁郁不得志的爸爸,在做着一项神秘的工作,和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跳舞的妈妈,写错字的妈妈,在一个叫“美国”的遥远国度,只能通过航空交流学校同学,舞蹈班的同学,也没办法诉说这些复杂想法,所以她才会在空无一人教室里跳着没有观众的舞蹈吧。

  书中的卡特琳·确定无疑,总让我想起另一个和她同龄的中国小女孩,小英子。小英子在大大的北京城里生活,和一些人相遇,又和一些人作别。在那个战乱年代,分别的人就像掉落的花瓣,再也回不到过去。小英子什么时候长大了?也许是唱响《骊歌》的时候,也许是爸爸的花落下的时候。

  和小英子比起来,卡特琳是幸运的,有爸爸在身边陪伴,有远方妈妈的关心。可是敏感早熟的她,也承担了不少的压力吧。舞蹈班上别的同学都有妈妈接,来接自己的只有爸爸;晚会里别人的父母侃侃而谈,自己的爸爸却在攀关系进展窘态。这样一种无法选择与众不同,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确信无疑父女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因为有个有童心的父亲,小卡特琳也能苦中作乐。最后的最后,父女二人到了美国,卡特琳找到了妈妈,三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也许,作家们也正是因为那些苦中作乐的瞬间,才在历尽坎坷、看遍辛酸之后仍然保持着一颗敏感的心,用从容的文字记录下最初的想法,欣喜或是愤怒快乐或是忧伤。我很感谢他们,即使受了伤也不让自己的心变得坚硬。更传递出对温暖的向往。《戴眼镜的女孩》就是一本记录了最初想法的小书。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插画都是由法国国宝级漫画大师桑贝绘制的。说实话,我并没有对绘本有很深的研究。但是,桑贝的画风市面常见的绘本很不相同,不是萌系小清新,也没有精致细节。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形容的话,我会选择“梦幻”。几笔线条勾勒出的人物颜色模糊了界限的水彩,图周围有意无意的留白,就好像一个模糊的梦。也许,只有巴黎这样的梦幻之都才能塑造出桑贝般的画家,只有被诺奖肯定过的莫迪亚诺的文字才能与之相配。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四):戴不戴眼镜,其实并不重要了

  《戴眼镜的女孩》是诺贝尔文学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与法国顶尖插画师让-雅克•桑贝的精彩合作——当然,是在前者文字基础上加以配图,使得整本书的样貌呈现出了温暖、清新、淡雅而又鲜活特质

  从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我就陷入了一场与莫迪亚诺角力的游戏。我不知道他究竟要表达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将要被他带向何方,但结果,莫迪亚诺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起码是超出我的想象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场游戏,我心甘情愿败下阵来。

  整个故事从一个女孩的回忆展开,是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里,父女俩相依为命的一段时光。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被莫迪亚诺以“眼镜”,这个巧妙鲜明的隐喻,赋予了现实与梦境截然不同象征。戴上眼镜,就是直面生活的“坚硬、精确”,而一旦摘掉眼镜,“眼前的一切朦胧得美丽起来。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丝绒枕头一样,那么软,那么大,让我深陷其中并满足地入眠”。

  父女俩一起站在秤台上称重,当他们都拿掉眼睛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醺醺然”,父女俩的温馨默契在这一刻以如此安宁的镜像出现。而合伙人卡斯德拉先生的出现总能把他们拉回到现实当中。特别有趣的事,当这个被爸爸称之为“钉勾”的人一旦做出烦人的举动的时候,爸爸就摘了眼镜。我们也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钉勾”对此的评价是:“你总是心不在焉,逃避现实”。他说他的,爸爸自有对策:“把眼镜摘了,这样我们就名正言顺地看不到卡斯特拉先生了……”

  干着黑箱操作的爸爸一边应对着自己不愿看清的世界,一边在刮胡子的时候与女儿游戏欢娱。为了让女儿和自己有机会接触上层社会,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精心的安排,最后还要因为车子被盗“要报案”。当女儿鼓励他与昔日的女友相认的时候,他说:“不,我不会这么做的……就让她和她的顾客们继续留在自己编织的梦里面吧……”

  当走下蒙马特山丘楼梯时,爸爸将女儿高举过头:“别害怕,亲爱的,我不会让你摔下来的”。在与“钉勾”先生告别的一刻,父女俩一直都戴着眼镜。

  总有一个时刻,我们会猝不及防地忆起从前的种种,无论它们是如戴上眼镜般清晰笃定,还是如摘下眼镜般朦胧梦幻,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过去了的,总会成为不能忘却的纪念。所以,眼镜戴不戴,已经不是问题,即便当初因为这个选择曾经纠结。“我们过去所有的,曾经有过的,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持续一生。”

  “所以,永远都会有一个名字叫做卡特琳•确定无疑的小姑娘,和她爸爸一起手牵手在巴黎第十区的散步”。

  曾经度过的时光,无谓它是何种样貌,都在我们的心里。戴不戴眼镜,其实并不重要了。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五):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今天在地铁上一个上班下班来回,把《戴眼镜的女孩》看完,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在巴黎的一段旧时光,配上桑贝线条柔和温馨的插画,是一本非常适合下午茶的读本。

  也许因为说的是尘封在岁月的日子,小说叙述的极其平和,有淡淡的温馨和忧伤的感觉,眼镜成了一个非常浪漫的物件近视眼也仿佛受到了上帝眷顾,戴上眼镜、摘下眼镜是两个世界,当清晰锐利边缘变的模糊,冰冷坚硬的世界似乎变的温暖柔软,那个摘了眼镜在芭蕾教室翩翩起舞的小女孩,像是在棉花糖一般的梦中旋转。

  也许我们应该学这个戴眼镜的女孩和她戴眼镜的爸爸,摘下眼镜假装没看见,于是有些事情就真的不存在了,知道别人的秘密而不拆穿,让他人始终保留梦境的美好,对曲折复杂的经历只是淡淡描述,让心灵显得不那么沉重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难辨真假

  “我们永远都会是一个样子。我们过去所有的,曾经有过的,会一直伴随我们,持续一生。”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六):一本温馨,暖心的小书

  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就已经爱上了它,那充满童趣又温馨的画面,让我想起了今年夏天去法国时候的点滴回忆。一收到书后就忍不住开始翻阅起来,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在繁杂的都市里静静地读着这个关于一段回忆父女满满亲情的小书,穿插着舞蹈的有趣描写和伴着好看的插画,的确是一件极为愉悦的事情。真心喜爱它,虽然不是什么鸿篇巨制,却让人读完后内心温暖,偶尔还有一两句智慧之言其实就已足够推荐

  “只有我可以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清晰锐利,一个朦胧温柔,进出就在一摘一戴这两个简单动作之间。”

  “对我而言,舞蹈的世界不是真实人生人们用跳跃和双腿的互击来传情达意,代替单调的步行;他是那么温存,跟我摘下眼镜时的世界一样温存。”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七):闪耀在生活中的父女温情

  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作品有许许多多。就算黄河,也一贯被人们冠以“母亲河”而赞誉称颂。

  能够从父爱角度层面,去展现父女的温情、温暖和温和的爱的作品,我读到的最出色的当属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戴眼镜的女孩》。

  这是莫迪亚诺的童年寓言外界评价说是迄今为止最短的暖心小说。作为一名读者,我深信,会有一种爱,绵亘在生活中,温暖着所有过去的苦难岁月,也温和着正在漫步的艰苦生活,也必将温润着以后遥不可及、遥不可测的未来。相信曾经拥有的,会一直伴随,持续一生。

  关于童年的清澈,关于花朵的绽放,更关乎秘密的延展,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小姑娘,这样一个有故事的父亲,一起生活的故事,有快乐,有温暖,更有许许多多心照不宣的小秘密,在发酵,在空中弥散……

  童年的时光,本身就是一个快乐似神仙的话题,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背景下,父女之间的温情折射出了生命的温度和尊严。令人难已忘却的是这本书独特的溯叙方式,拓展并开掘了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融入了法国国宝级漫画大师桑贝的清新绘图,更让文图相得益彰,两两辉映,让故事在字里行间折射出温暖的美丽、忧伤的温婉。

  点滴生活,却蘸满生活苦辣酸甜咸的调味品。教读者读后欲罢不能,只好一直读下去,一直读下去……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八):雾里看花更美

  我家宝贝很淘气,经常拿着我的眼镜玩,有时候故意戴上眼镜问我,漂亮吗?我找不到眼镜会家长看不见,他会很着急的一遍遍告诉他他是谁,还帮我找眼镜。虽然戴眼镜在很多时候的确非常不方便,但也有很多乐趣,比如看风景的时候可以想当然的以为很美,忽视那些不美的东西;不想和别人打招呼可以借口“我没戴眼镜看不见”……我上学的时候导师是前度近视眼,但在生活中她几乎不带眼睛,只有看书或者写文章时候才戴眼镜。

  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戴眼镜女孩》读来温暖而坚硬,在文中,小女孩卡特琳一会儿清醒,比如描写父亲参加宴会时低三下四的和那些高贵人士攀谈,分明是对人情有着深刻的认知;时而装糊涂或者真糊涂,比如对父亲从事何种买卖总也搞不懂,对于母亲和父亲的爱情以及母亲的离开也总是朦朦胧胧。“眼镜”在她这里有双重的作用,当她面对生活中真实场景的时候,眼镜帮她看清事物,而一旦她不愿意看清或者想暂时逃离现实的处境,“摘下眼镜”就成为了她的法宝,不论是她跳舞的时候还是她不想听卡斯德拉“教导”的时候。

  在书中,小女孩的母亲始终是缺席的,只从父亲的片段讲述中,我们知道母亲是个非常有名的舞蹈家,而相比之下,父亲显然是“高攀”了,他只是在一次意外邂逅中认识了母亲,并从事着“黑箱”的生意。我们无法知道母亲离去的真正原因,在父亲的讲述中也丝毫没有母亲的“坏话”,这个始终用平凡的温情与关怀陪伴女儿成长的父亲,虽然没有惊天的事业,但却是一名非常合格的父亲,是唯一陪着女儿上舞蹈课的“男性”,面对合伙人卡斯德拉无休止的训斥和挑剔,他教会女儿应对的方法;为了让女儿接触更好的教育,与人为善,尽自己所能和上流社会打交道……直到母亲从美国发来信件让父女俩也去美国,父亲也是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受众的一切工作。从父亲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严父”,而始终是小女孩的陪伴者和守护者。就连“戴眼镜”这样的小事,父亲也能让女儿体会戴眼镜的好处和乐趣。

  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天真和烂漫,父亲用他的宽厚之心为小女孩卡特琳营造了一个属于孩子的世界,用“戴眼镜”来抵挡战争、势利、训斥等等并不该属于孩子承担的东西,让孩子“雾里看花更美”。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九):换个角度拥抱世界——读《戴眼镜的女孩》之感

  作者:周芸熠

  初初拿到《戴眼镜的女孩》(Catherine Certitude)一书,说其是小说,更像是成人的绘本。文字与插画相得益彰,娓娓道来一个关于童年、芭蕾、纽约、巴黎和秘密的故事,一个戴眼镜的女孩与父亲一起在巴黎第十区度过的一段童年时光。

  细细翻看这部小说,不需花费太长时间,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可当翻到封底读完后,心里会产生些微妙的变化。

  我是一名在图书馆工作往十年奔的馆员,也是一个步入人生新阶段不久、家中有个快两岁娃娃的母亲,在自己的社会人生中体会着万千世界里的酸甜苦辣、锻炼着自己的强大小宇宙去面对压力、无奈和沮丧这些负面情绪;同时,养育着一个个从零开始、一张白纸般的小婴儿,学着从他的视角去感知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所以,《戴眼镜的女孩》于我而言,两个方面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戴上眼镜,世界坚硬而锐利;摘下眼镜,世界亲切而暖人”。

  这是Catherine在眼镜内、眼镜外,转换自己的角度,一边去认知现实的世界、一边去调节自己的心态、享受世界的美好。我们来到世界,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很少有机会静下来去思考,我的人生在追求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过的健康、幸福和快乐。可是,快乐与不快乐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它们不可能单独孤立存在。经历过不快乐,才能真切的体会快乐的滋味。所以,世界的美好与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辩证而统一。我们架起眼镜为了看清世界,觉得看得透彻就是一种智慧,其实看清世界而包容世界、保持内心的柔软和如向日葵般的朝着阳光才是大智大慧。Catherine戴上眼镜,眼前的世界非常清楚,于是它的棱、它的角都显得很清晰、甚至突兀,会让你感受到压迫力和不舒服;摘下眼镜,视线变得模糊,棱角被柔化、颜色被柔和,似乎眼前的一切变得平静而和谐。

  “眼镜”是一个很棒的隐喻,它表达的是一种转换角度、看待世界、享受美好的方式。现实中的灰色,不是洪水猛兽,它在我们内心中的投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转化它,把我们的视角、时间和精力,努力的、放肆的“浪费”在寻找快乐、发现快乐、享受快乐上,弱化生活中的小磕碰、工作中的小摩擦。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十):所有丑陋都不存在

  最为一个资深眼镜党,我早已经养成了对眼镜的依赖。眼镜对我来说像衣服,遮掩我没精打采的眼睛,遮掩我对这个世界的厌倦,更重要的是让我保持清醒,生怕有些看不清楚的陷阱让我掉下去。时刻警惕外界的恶意,这大概是一个理智的成年人最苦逼的一面。

  但是《戴眼镜的女孩》呈现了一种完全相反的世界观。文中的小女孩卡特琳说:“我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眼前的一切朦胧得美丽起来,所有锐利的线条,人的分明轮廓、物的棱角边缘,都消失了,代之以柔和的光晕;所有肮脏的细节也被稀释,所有的声音被过滤,渐渐低沉,渐渐温和。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丝绒枕头一样,那么软,那么大,让我深陷其中并满足地入眠。”

  卡特琳的爸爸也是这样。我最喜欢书中的两幅插图,一幅是卡特琳和爸爸靠坐在椅子上,爸爸手托着脸,卡特琳依着爸爸的大腿,手也托着脸。父女俩都把眼镜架在头顶,各自都沉醉地想心事。另一幅是父女俩并排坐在椅子上,玩累了,摘下眼镜擦拭疯闹时蹭上的剃须泡沫。桑贝的简笔画天真浪漫,既画出了小女孩的童趣,也触动了成年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去他的拼写错误,去他的暗箱操作,去他的战争,去他的虚伪社交,只要我看不见,所有丑陋都不存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