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1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的读后感10篇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是一本由刘军宁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一):驳 “性善论” 与 “性恶论”

  “人之初,性本善” 是我们从小就听的一句话,人的“性本善“也给我们带来某种符合我们自己期望的”亲和力“,那么人真的”性本善“么?抑或,人是”性本恶“?

  刘军宁总结了保守主义对人性论的终极看法:【人不是”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人是不完善的。人性中的”善“或者”恶“,只是人性中不同的潜在的倾向。】但这两种潜在的倾向,在人性内部的互相较量中,不会有一个终极的胜者

  此外,刘军宁还精辟分析了两种论调的漏洞:”【性善论的狡诈在于它既可以是一种事实判断,又可以是一种价值判断】。相比之下,性恶论只能是事实判断,因为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公开主张人应该作恶。性善论还具有某种伪合理性:即使有事实表明人在本性上并非像性善论所断言的那么善,但要求人们行善的主张总不会有什么过错吧?【要人行善本身没有过错,但却并非每一种让人行善的手段都是合乎道德的。】 (因为人是不完善的,人所以为的“自己的至善”不一定是真的至善,甚至人连准确的去“以为”的能力都缺乏。)

  并且,离开个人层面,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可能导致以强制的政治手段去改造人性:无论如何,要不惜任何代价使人向善(所谓的善,也是领导人自己认为的善的标准),甚至强制把人提升到”至善“的地步。而性恶论的语境下,对待人只能以毒攻毒,而不应有任何怜悯之心。性本恶的论断,导致的酷刑和严刑峻法的统治,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过无数的痛苦

  所以,人是不完善的,不是”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人也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变化去达到、或者”恢复“所谓的至善或者至恶。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二):当下中国呼唤保守主义

  我平时喜欢关注一点国际时事,对几个大国的主要政党和政治流派啊什么的有一些粗略的了解。然而,现代西方不但政党林立,而且奉行的理论和主义纷繁复杂,它们早已高度标签化的名称时常会让我一头雾水,根本搞不清楚确切含义、真正的主张,以及各个流派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经常张冠李戴比如说,保守主义。

  一、保守主义的污名

  保守一词,原本是及物动词,意思是保卫守护使不失去,本无所谓褒贬。但在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它多被当作形容词来用,解释为维持现状不思进取,成为了守旧、顽固、僵化等的同义词,与保守派混淆不清。这就连带着保守主义也被理所当然的视作一种守旧思想受到贬斥和挞伐,在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这样的——落后客观事物发展的思想,特点墨守成规,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对困难估计过高,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望文生义的这样理解保守主义的。

  现在看,保守主义是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它自有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并列为当代世界三大主流意识形态。但它在中国为什么会被长期的污名化呢?

  如果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自然短暂胜利让人类战胜自然、改造一切的自信心极度膨胀,极端理性所带来的激进主义意识形态大行其道创造完美世界的乌托邦冲动席卷世界,保守主义成为了顽固守旧、落后反动的代名词具体到中国,对保守主义的污名源自于一百多年前我们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的屈辱历史——从老大帝国到沦为殖民地的心理落差,从天朝子民到成为东亚病夫的民族耻辱,救国救亡、图存图强成为整个民族最迫切、最首要的共同心理诉求巨大压力让社会精英们充满了焦灼之感,在保守的改良与激进的革命之间迫不及待地选择了激进的革命,希冀以此打烂僵化停滞的传统社会,从而完成社会结构的重构乃至国民性格的重塑,实现国家的重建和民族的复兴。激进主义、理性主义以及进步史观遂由此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社会的统治思想,狂热的革命浪潮此起彼伏,裹挟了整个国家和人民,使中国的20世纪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的世纪。

  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对革命的崇拜让站在激进主义对立面的保守主义与整个社会的呼声和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被排斥、打压、污名化就成为必然——它被视作阻挠革命、反对进步的绊脚石,与冥顽不化、故步自封的守旧派划上了等号,受到国人的蔑视和责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对其毫无来由的恶感和偏见,甚至一度成为一种“罪名”能够置人于死地

  二、保守主义的辩正

  事实上,刘军宁先生对保守主义的辨正正是从对以极端理性主义为根基的激进主义的批判开始的,他正本清源,在对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作的主张进行了两相对比之后,秉持着对保守主义明确的同情与理解的态度,以极富感染力语言,详尽地介绍了保守主义的源流、信奉原则存在基础和实现途径,从而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它是近代的产物,是对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反应,或者说是反思。英国政治家理论家埃德蒙·柏克1790年出版的《法国大革命反思录》是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在刘军宁看来,保守主义存在的哲学基础是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超验性的道德秩序,而人性是恒久不变的,这个世界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达到最终完美境界,人们必须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智慧。虽然历经20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分支和流派,但其基本信条和原则是一贯的,即:超验性的道德秩序、社会连续性原则、传统的原则、审慎的原则、多样性的原则、不完善的原则等。他在这些基础上,论述了保守主义关于财产权、自由权和平等权,自由、秩序和权威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对于保守主义的介绍确实非常非常详尽,以我等学识实在无力再加以阐发或者评论,再在这里抄录他的话也着实没什么意思。

  对于我来说,刘军宁澄清了一个关于保守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从而洗刷了长期以来人们,特别是中国人对它的污名,即:保守主义不是守旧主义,它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它强调既有价值,维护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宁愿采取一种稳妥方式,以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进步。换句话说,保守主义并不排斥社会的发展,而是在实现的途径上追求一种渐进的、审慎的改良而非激进的革命,避免按着规划好的路线目标去实现目标,希望遵从社会自身的力量积淀、发展和进化,自动的发生变革,最终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事实就是,它所谓的“保守”只是相对于激进而言的,与顽固的守旧派相比,它仍然相信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必然就是,保守主义它要保守什么?因何保守?又如何去保守?对于第一问,刘军宁开宗明义,在序言中就旗帜鲜明的指出,他理解的保守主义所要保守的,就是自由及其传统。保守的自由是秩序与权威之下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而非放纵的自由;保守的传统则意味尊重前人所创造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尊重人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并且必然是保持自由的传统。对于第二问,因何保守实际上也就是为什么要保守,正是他所阐发的保守主义的哲学基础,即对于超验的道德秩序的尊重,以及对人性和完美世界的不可信,激进的革命很可能是夺命毒药。对于第三问,较多的涉及到具体的实践层面,他的论述相对较为模糊抽象的理论并不能作为政治操作依据。或许,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他只是对他所认识、接受的保守主义的核心思想给予描述和阐发,至于现实政治中如何做,那就只能靠读者自己的政治智慧了。

  我的疑问是,他认为保守主义的价值序列中自由高于平等,而权利的平等又高过结果的平等,但对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来说,你说他与百万富翁同样拥有创办公司以赢利的权利,如此的平等对它而言有什么意义呢?他又认为理性主义所追求的结果的平等对社会整体而言是有害的,根本不应该成为政治的目标之一,这就让人更加难以理解。他对于保守主义热情的讴歌正在把其推向一种极端,至少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事实上,绝对的平等固然不可能实现,但对平等的追求,当然不光是权利的平等的追求则是社会得以进步的动力之一。我想引用史铁生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来予以证明——上帝无比的慈悲,就在于他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矛盾和困阻,这就意味着差别的不可抹杀……因为倘若平等的理想消失,就如同一种没有了方向游戏,就等于是抽去一极而使另一极也不能存在,结果还是一样,我们得想个法子,必须得有个办法既能保住差别又可以挽救平等。

  三、保守主义的俘获

  刘军宁让我认识了真正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虽然我对于其仍然存在种种的疑问,但我确信自己已经被保守主义俘获。我必须声明的是,我根本没有将其视作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哲学,而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将它作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准则,也即去掉那些主义的保守主义,相信它能够保证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最大化。在我看来,抛开保守主义那些深奥的理论不谈,它对于现实政治来说,能够以相对于激进的革命更小的代价,在保持社会总体平稳的基础上来实现社会的进步,这当然是出自现实利益的考量(刘军宁在这里倒是完美的践行了保守主义,在最后涉及到中国的保守主义一节,他可能是有所顾忌,就有些语焉不详了)。

  鼓吹激进的革命者,确实如同刘军宁所说,是想通过砸烂一个旧世界,按照自己的设计图纸来建设一个完美的新世界。然而,能否真的再造一个完美的新世界呢?能否对所有问题都作一个一劳永逸的永久解决呢?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往往以暴力推翻之前的王朝建立新朝,却也只是换汤不换药,长期的战乱不但毁灭了社会财富,而且屠戮了大批生命,甚至造成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革命是先破坏后建设,破坏大于建设的,但是一个原有的体系遭到破坏之后能否有效建立一个更好的体系则是一个问题,以拔苗助长的方式用某种体制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几乎全都得不偿失。过去,在面临亡国亡种的危机时,国人的紧迫感日紧一日,期待用最短的时间收取最大的功效而选择了革命一途。中国共产党正是此时以革命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在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当无他命可革的时候,就只能自己革自己的命,在对自我的革命这种虚无的激进的破坏中差点毁掉自己。我们现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不光中国如此,国外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萨达姆王朝灭亡了,伊拉克成了极端组织乐园;卡扎菲死了,利比亚乱成一团糟;埃及的穆巴拉克下台了,民选的穆尔西照样遭遇政变,这些国家并没有通过一次暴力革命建立有效的民主制度,反而正在陷入只为革命而革命的恶性循环

  因此上说,即使保守主义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确实更符合人民的期盼,更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更符合发展的需要。固然,现实中有这样的不完善、那样的不完美,有很多亟需改革地方,但这都不足以成为鼓吹革命的借口正确的态度是,要通过一系列微小事件细微的改革来推动社会实现些微的发展与进步,通过这些积累,最终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洪流。但是,现在我们社会中鼓吹再次革命的阴魂不散,有些人居心不良,把发展中的矛盾扩大化,挑动人们的不满情绪,唯恐天下不乱,这尤其值得我们警惕。那将会把中国带向万劫不复深渊!把人民推向水深火热苦难!我们必须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一句话,当下的中国必须拒绝激进革命,践行保守主义,用法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将发展的权利交还给人民,不再人为的胡乱折腾,通过社会自己的力量实现更好的发展,最终必将能够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保守主义对更多国人的俘获,将是我中华之幸!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三):刘军宁的人性论

  国外几百年来长盛不衰的保守主义,到了中国就成了淮北之枳,很不为国人待见,根本原因并非是对“保守”二字的误读,否则,保守主义完全可以变成“保守自由主义”,这似乎不费什么力。何况,谁都知道,保守主义原本就是自由主义阵营的中坚力量,更何况,虽然我小的时候听说英国居然还有“保守”党时的的确确大吃了一惊,但年幼的我自然可以什么都不信,可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国境线被我们快踩得痕迹全无,不会还有这么多人不知道保守党是怎么回事吧?

  再多扯几句。除了变态狂,大概只有白痴才喜欢往自己脑袋上扣屎盆子,谁听说过世上有复古派、诈尸派、强奸派的名字?就连新左派---这山头显赫的江湖高手们,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别人赐予的这个名字。话已至此,我说得很清楚了:是保守主义者们天生愚钝,还是别人在“难得糊涂”?

  我并非百分之百赞同孟老夫子的推己及人之术,但在这简单之极的事实面前,我倒宁愿相信我这个笨脑袋都能一目了然的事情,别人显然会更了然于胸。乔治奥威尔说,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我认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鉴于此,很多人避而不谈保守主义,绝非是从心底里厌恶它字面上的“保守”或者“抱残守缺”等表面寓意。抱着一种窥阴癖般的爱好,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打开了刘军宁的这本《保守主义》,目的就是要找到它“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真正原因。

  这一找不得了,还真让我找到了:

  是保守主义的人性论,让绝大多数国人感到无法接受,甚至------非常恐慌!

  难道是它的人性论能够媲美于希特勒的“犹太病毒”论或者其他什么大逆不道的玩意?

  非也。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必然要先看看保守主义的人性论都说了些啥。

  随着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社会上的思想流派自然会越来越多,在中国身处文艺复兴之肇端期,这是正常而必要的现象,今天的中国,目前有资格上华山比划比划的著名派别如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儒家等,纷纷登场,而其中又大多在内部分成了左中右三小派,端的是让人眼花缭乱,导致在普通人的眼中,思想家成为神秘人物,尤其当他的思想体系让很多人(包括铁粉)跟不上思路的时候。刘军宁对保守主义的解释则相反,他先说:

  严格意义来说,任何试图将保守主义理论化、系统化的念头都是不符合保守主义精神的。

  我承认,这是吸引我读下去的第一个路牌,它的牵引性超过了刘军宁对保守主义下的定义:保守自由的主义才是保守主义;更远远超过时下国人对保守主义的诸多诘难:贬低人的能力,甚至有威权主义、精英主义乃至国家主义的严重倾向等等!

  但很快,如前所述,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出现了,这就是刘军宁对人性论的阐释。

  尽管人性论只占全书章节中的十分之一,作者也并未在此处狂嚎乱吼,但我能想象得到,作者在写到这里时,一定是心颤手抖---你我掏心窝子时也都是这样。那看似娓娓道来的平和,其实正是一种低调的浓墨、沉吟的重彩。无疑,这是全书乃至是保守主义立论的根本之根本,无论,保守主义是否需要理论化,这个思想内核是任谁也无法弄碎、击毁、灭之于无形的。

  好在我可以咀嚼。我反复咀嚼作者的话,并在通读全书过程中,越来越确认,保守主义的人性论,正是其全部哲学思想与政治追求的支撑点。

  这是刘军宁心目中的定海神针。有了它,刘军宁不惧怕任何派别的攻击和讥讽,更不在意曾经的战友一个个仓皇离去。

  刘军宁或者说保守主义的人性论是这样的:

  人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人性只是善恶的来源。

  这有什么可怕的吗?难道中国知识分子的智商都低到不认同就排斥、排斥不动就心生恐惧了吗?

  非也!恰恰相反,中国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智商过高,才在读到保守主义人性论后汗出不止,然后断然开始群起而攻之。

  很简单,与众多哲学观点相反,从保守主义人性论能够立刻推导出这样一条论断:

  社会制度不是善恶的来源,而恰恰是善恶自身。

  保守主义的天敌是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但它的反对声音却来自四面八方。你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聪明不聪明?

  “主义”要解决什么?这其实是思想家们华山论剑的焦点所在。在面临这个庞大的问题前,我们还需对保守主义再做一次定名:保守主义正是正宗的自由主义。只不过,在哈耶克看来,“自由主义”这个名称早已被左派偷去了,时下的自由主义已经不再原汁原味。真正的自由主义,正是现在的保守主义。而众所周知,自由主义在中国语境下,一直处于反复的伸展运动中。这无疑加重了保守主义被诟病的幅度:自由+保守,不把你唱衰才怪呢!

  “主义”要解决什么?自由主义倡导普世价值,希望一夜间完成与世界的全面接轨;新权威主义倡导从上而下的变革,寄希望于高层心中充满了世俗理性;社会民主主义要搬来西方的成熟框架,宪政社会主义则是曲径通幽,从左至右欲打通人造藩篱。至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等,顾名思义,本文就不再啰嗦。

  我们且先不管他们能否解决得了他们的愿望,那就扯得太远了。我们只看他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就能管窥见豹。请原谅我无法在短评中详细介绍,但纵观之后,有一点我是确定的,除了保守主义,各大派别虽然理论庞大,各成系统,但其核心基础,没有一家跟人性有关。他们的理论建构大多算得上丰满,但津津乐道的,充其量只是“方法论”。新左派和民族主义自不必说,其余无论是社会民主主义的“西体中用”,还是新儒家的“即用见体”,都是直接在空中盖了座巴比伦花园。即使与中国实际结合得较为紧密的宪政社会主义,也无非是创造性地转换出一个以当今政体为牢固框架的复合民主,整体上依然是围绕制度而施展出全部手段,属于更加典型的方法论。

  没有人生观(其基础即为人性论)做支撑的方法论,必然要中途倾颓。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说,“人特有的功能和最可贵的本领,是用各式各样的观念来解释事物;相反的,人最怕的是无法解释、无法了解的事物。”基于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各种流派当然有言说的权力,这在时下的中国也是一件真正值得欣喜的好事。而打开后半句话,如果一种学说不是从人心出发,从人性出发,又怎能做到自圆其说,从而最终直抵人心呢?

  孔子当年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断句误读了我们很多年,孔子未必就是一个如此蛮横的人。因此,新的表述方式是这样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可的是百姓的意愿,“使知之”后,也是为了可,同样是百姓的意愿,那么我要说,天下百姓的意愿从哪里出发呢?不是为人性所驱使,还能是什么?

  那么,人性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刘军宁说出了三条: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

  我们不妨把这三条浓缩成一个词:利益。

  刘军宁说,“我没有见到比保守主义更深刻、更有智慧的思想。”

  保守主义要保守的是自由,其实,完整地来讲,保守主义要保守的是人们的利益,而在这其中,自由无非更超越情欲和理性而已。保守主义的真正核心理论正在于此,对人性的深刻解读,正是其深刻、智慧的永恒之源。

  这个道理今天已经相当浅显了:我们不能依赖历史上的明君或起义者的深明大义来赐予我们崭新美好的生活,基于“不完善的人只能造就不完善的制度”,我们可依赖的,只有从人性出发,最大程度防范恶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统治时期沉疴缠身的英国,更避免成为里根所说的“恶的帝国”。撒切尔夫人当年的药方极其简单:限制政府,归还自由。这八个字体现的,正是将人性引导到最不坏的社会制度中来,从而最大发挥人性中善的一面,最大抵抗人性中恶的一面。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本来不需过多的解释,但作者却连篇累牍进行阐释和批驳,用心其实良苦。当恶的制度将人性洗得发黑时,本来简单的道理,就必然会成为奇谈怪论了。

  假设中国的变革在根本上是思想观念和价值信仰的变革,需要重新确立思想根基,而如刘军宁所说,保守主义是首选的话,那么,刘军宁的人性论能否被广泛接受,是最关键的因素。

  我相信保守主义是中国当下最需要的,我也相信它的推广目前很难,但我更相信保守主义最终必然能够大行其道,原因不在别的,正在于其深刻而智慧的人性论。事实上,任何不以人性为基础的“主义”,无一例外,都是最终被遗弃的想当然尔!

  我实在是还再想补充一句:我没有见过比保守主义人性论更实实在在的人性论了。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四):中国,缺了一味药

  文/叮叮-旭珊

  ——读《保守主义》

  记得有一本书叫《中国,缺了一味药》,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读完刘军宁的这本《保守主义》之后的感想,那便是:中国缺的这味“药”正是——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是刘军宁阅读有关英美保守主义传统相关书籍和思想家著作之后融合个人理解、经验和体会之后形成的一部作品。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英美)“保守主义”的来源、发展、现状以及保守主义思想元素在中国文化和在中国古代、近代史上令人遗憾的缺失。《保守主义》的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更加清晰、流畅,是一本普通读者了解陌生的英美保守主义思想的极佳读物。

  虽然保守主义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在我看来,浓缩之后的保守主义主要有两个最大的特点:自由和审慎。

  正如刘军宁所说,在中国近代以来的语境中“保守主义”几乎和“因循守旧”是同义语,代表一味固执地坚守早已过时的价值理念、思想和传统。这不能算全错,因为保守主义本身的确带有“坚持”和“固守”之意,但是保守主义并不是任何旧的观念和传统都坚守,保守主义只坚守“自由”这一对人类来说永远不会过时的理念,以及历史和传统中以实现、保障“自由”为目标所形成的各种传统、习俗和制度等。 “保守主义”者——保守“自由”的主义是也。

  可什么是“自由”呢?

  大致可以将自由分为两种: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消极的自由指个人“免于被强制的权利”,即我有权利不做外界加于我的我不同意做的事;积极的自由是指我有权利去做我想做的事。

  在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二者中,保守主义更倾向于强调“消极的自由”——个人不受他人和外界的“强制”。这是因为积极的自由所指向的行为、计划、理想等在没有真正变成现实很难说其“对”,也很难说其“错”,而且其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而消极的自由却能确定无疑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能做的和错误的——未经他人同意侵犯其权利是“错”的。能否做出正确的计划和行为暂且不论,但起码我们应该首先保证保证不要犯错——这是保守主义者的信条。

  并且自由主义者认为保护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个别人或者少数人,而是必须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都有不经其允许其他任何人、任何团体不得入侵和剥夺的“权利”(除非这个人触犯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和约定在先的法律)。这种权利体现在物质领域就是“财产私有权”,体现在精神领域就是“思想自由权”。

  保守主义传统坚持每个社会个体都有“免于被强制”的自由,无论这种强迫的施加者自身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也无论这种“强迫”的行为打着多么高尚、道德、伟大、正确的名义。只要某个个人、组织,集体、政党……触犯了他人“消极的自由”那么就是不正当和非法的。

  对中国历史稍有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中国历来都很少有(并不是完全没有)保守主义所坚持的这种“消极自由”的传统。充斥我们历史的是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皇帝、官员、个人、阶级、民族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或民众 “自由”的肆意侵犯、剥夺、蹂躏以至于毫无顾忌。从焚书坑儒到反右, 从罢黜百家到一党专政,从四书五经到思想改造…… 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强势者以弱势者的“消极的自由”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积极的自由”的历史。更为可悲的是弱势者面对强势者的入侵不但鲜有反抗,而且(在禁锢思想和愚民教育的作用下)还争先恐后地成为强势者侵犯他人权利,甚至是侵犯自己权利的看客、帮凶和叫好者……

  保守主义的另一特点是“审慎”,即对待新事物时总是抱着谨慎、小心的态度,但绝不是“一味拒绝”的态度。

  保守主义者相信人无完人,不论是作为个体还是集体,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把握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与传统中那些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种种制度、理念、做法相比(我们对其益处和坏处已经较为清楚),我们对未来做出的种种规划尚未经过实践检验,因而也是具有不可知风险的。因此面对现有的种种问题和 不可知的未来,保守主义者从不相信存在所谓一劳永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他们坚信任何真正有益变革的发生都应该是以审慎的、渐进的、日积月累的方式进行。

  保守主义者并不是反对和抗拒一切变化和变革,他们只是反对和抗拒那些剧烈、仓促、缺少审慎稠密筹划和脚踏实地验证、充满一厢情愿和浪漫主义幻想的变化和变革。

  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保守主义者意味着其要首先成为一个“怀疑主义者”。其必须对任何“过于美好”,甚至任何“美好的”规划、许诺、未来持有一种“本能”式的怀疑。在进行细密周全考虑和小心验证、推理之前,“绝不轻易相信任何美好”。

  过去100年的中国历史,恰好是保守主义者所坚持的审慎、渐进式变革的反面: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自由主义、马列主义、阶级斗争、大跃进、文革……过去100年的中国就是各种源自西方的思想和主义的练兵场。所有这些运动和思潮都以一次比一次更为迅速、猛烈和激进的方式席卷全国,每一种思想,主张和运动都宣称自己比前一种思想,主张和运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迅速有效”,个个正义凛然、个个急不可耐地大肆呼喊,大肆宣扬,大肆许诺下种种“比今天好一万倍的美好未来”,“只要……就能……”,“新的”就是“正确的”,“科学的”就是“正义的”……成为很多国人头脑深处的思维模式。于是在100年里中国像一辆破旧的牛车被人们熙熙攘攘、风风火火地拖拽着、催促着、推搡着走上一条条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看清过和理解了的“先进的”、“正确的”道路…… 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挫败、一次次的一地鸡毛……

  但令人称奇的是,虽然每每落得个鼻青脸肿的结局,但是国人似乎并没有对这种“改天换地”的游戏感到厌倦。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平权”作用和消费主义的“诱惑”之下,人们抱着他们各自“一夜成功”的宏愿如火如荼地实践着他们各自“改天换地”般的人生飞跃: 股票炒爆了炒房,房子炒不动了就炒概念,概念也不让抄了就搞联网金融;煤炭过剩了搞风能,风能过剩了搞太阳能,太阳能被反倾销了搞发光二极管;国企稳定就进国企,外企工资高就进外企,公务员旱涝保收就考公务员,连公务员也不好当了就创业、开发APP、搞互联联网+、开自媒体、呼唤工匠精神…… 昨天还是讲台上的老师,今天就变身为天使投资人;昨天还是后台编辑,今天就成了自媒体青年领袖;昨天还是镜头前的新闻主播,今天就成了坐在豪气办公室里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新”就是“好”,“快”就是“正确”,“流行”就是“正义”。

  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却充满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悖论,从古至今凡是那些急切、激进地想要一步就跨进“先进世界”的民族和国家在其发展的道路上总是充满曲折、挫败甚至是可怕的灾难: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苏联、朝鲜……当然还有中国;而那些看似缓慢、固执、由深厚保守主义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和国家却能每每意想不到地走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前面:荷兰、英国、美国。

  雄才大略、决心称霸欧洲的拿破仑直到战败始终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伟大的法兰西会败给区区一个由“小店主”们支撑起的小小岛国?

  但愿今天的我们能从这当中吸取和领悟到些什么……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或1452859801@qq.com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五):刘军宁的保守主义

  之所以在保守主义之前加上这样的定语,因为《保守主义》这本书的确是属于刘军宁自己的保守主义。

  如果你将自己的重心聚焦在保守主义的定义上的话,我认为,刘军宁给出的答案缺少强有力的说服力。但是,如果你愿意进一步探究保守主义的内涵和外研的话,我认为,这本书是越往后越好看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评价。一般而言,当一个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的话,整本书立论的基点就存在瑕疵甚至是致命的问题,然而,当我一边对刘军宁的保守主义的定义存在质疑的时候,却又一边被他对于保守主义的深入阐释而吸引,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很少的。

  对于保守主义的界定,我个人的理解是,对秩序与传统的保守。而刘军宁的说法是,以保守自由为己任。再进一步的论述是,因为要保守自由,所以要保守与自由相应的传统,这样倒推的论证方式实无必要。难免有为了强调“自由”而哗众之嫌。事实上,如果以正推的方式阐释,保守主义要保守的是传统,什么样的传统呢,自由的传统。从理解上来说,似乎更顺畅一些。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强调的是“自由”二字,那么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界线又在哪里?

  刘军宁对此的解释来自于柏克与哈耶克的观点,即老派的自由主义。也就是说,“是保守的态度与自由主义的结合”。同时他也指出,“尽管并不是每一个保守主义者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保守自由者”,而在他的判别中,“不论是保守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是为了个人的自由”。所以,无论他用近现代自由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区分,还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事实上,依据刘军宁的定义,我们仍就很难区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最根本的差别,两者之间的交叉和覆盖使得刘军宁保守主义具有很多易被人攻破的缺口。

  所以,这是只属于刘军宁的保守主义。有漏洞有疑点有自相矛盾。

  但是,在接下来的各个章节的阐述中,你不得不承认,刘军宁做了大量的扎实的功课。无论在对资料的占有上还是在自己观点的生发上,是真正属于刘军宁的思考。其中,对于理性主义的僭妄,对于人性的潜恶,对于社会、传统、变革,对于自由、秩序、权威的论述与思考等等,精彩论述随处可见。诸如,“保守主义相信秩序、正义和自由是漫长而痛苦的社会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在多少世纪以来不断尝试、反思和实践的产物。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像修理机器那样试图对社会做任意的拼装,而是要尊重历史经验,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审慎、多样、不完善、超验道德秩序、社会连续性”作为保守主义的一般原则和基本信条,其对万事万物审慎的态度,是在当下的社会和人群当中极为匮乏的,更多的是出于空想的无限夸大人类能力的理性主义和偏激狂热的激进主义。这是少有敬畏之心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在刘军宁对撒切尔夫人的治国之道的概括中,更使人不得不对保守主义产生敬意,那就是“保守德性,保守智慧”。对智慧与操守的坚持,对极端激进狂热妄想的怀疑与抵制,如果这是保守主义真正的内核的话,我愿意接受并信服这样的保守。

  所有的矛盾仍归结于,刘军宁的保守主义是建立在自由基点之上的保守,是有着强烈的刘军宁个人色彩的保守。因此,本书的立论是否真正符合保守主义的本意,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六):实用最好《保守主义》

  实用最好《保守主义》

  这么一本学术味很浓的书,竟然可以买到了第三版,在网络和手机泛滥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在中国各种主义就不绝于耳,可是却很少知道每一种主义的深层次的含义。保守主义,不知道怎么翻译的,名字就不太好听,说一个人保守总不是一件好事,保守这个词本身就有明显的贬义的倾向,名字起得实在不怎么样。

  在很多国家中和保守党往往作对的往往叫民主党,看看民主从名字上就占尽了优势,在当今社会里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政权,都必须说自己是民主的,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民主,那么我们不禁要想一想,保守党到底要靠什么来和民主作对呢?那还不被民主一击即溃了吗?可是保守党倒是经常能够占了上风。

  到底什么是保守党呢?保守党到底在保守什么呢?刘军宁的这本书,给你解释得清清楚楚。可惜即便这么通俗的书,在今天还是太学术了。连我都没有看完,不过仅仅就看了开头的三分之一来说,就足以让我明白什么是保守主义,并且更加坚定的站在保守主义的这一边了。

  一般民主党吸引的都是激进的年轻人,而保守党吸引的都是经历过一定的风霜,有了相当的社会经验的老男人。他们并不是反对民主,相反他们都是民主最坚定的捍卫者,他们知道通往民主的道路并不是民主党认为的那么简单,如果直接奔着民主跑过去,很容易掉到还不知道的坑里。而那坑甚至可能非常非常深,掉进去距离民主反而会越来越远。所以同样是向往民主,他们觉得还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的靠近,哪怕走的是弯曲的路,哪怕是在绕远,但是只要别掉到坑里,只要每次都在前进,那么就会越来越接近这个理想。和年轻人不同,他们不相信通过一次革命,或者一个法令,或者一次运动,就可以一下子实现了民主,他们甚至觉得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理想中的民主,只能够在一点一点的积累和前进中去靠近这个理想。

  什么是保守主义,刘军宁说那就是保守自由的主义,不放弃我们已有的文明成果,一点一点的前进,一点一点的摸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了,至少现在看,非常成功。那么我们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样,就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一点一点的渐进的去修正。一点一点的走向美好。一旦激进,结果往往是开倒车,掉到坑里去了。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七):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并非守旧,其本质是对自由与自由传统的保守。保守主义特别强调抽象理性的局限,认为人类文明制度不是抽象理性创造的,而是自发演变、自然生长的产物,人的理性本身也是在文明中逐步发展而来。因此,保守主义反对社会实践中的抽象理性、激进与乌托邦。

  保守主义的思想源泉是人类的无知论,认为真理既不会一成不变,更不会向人类和盘托出,未知领域永远存在。人的理性和认知本身就有局限,在真理面前只能谦虚地实践、总结、反思、积累。保守主义绝不反对理性本身,而是警惕脱离实践的、被错用的、狂妄的理性。可以说,我们对真理的把握要从承认自己的无知开始。

  保守主义发源于英国,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是保守主义的集大成者。长期以来,保守主义思想对英美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深刻影响。“他们不爱着急,所以也不好讲理想。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往坏了说,他们只顾眼前;往好里说,他们不乌烟瘴气。他们不爱听世界大同,四海兄弟,或那顶大顶大的计划。他们愿一步一步慢慢走,走到哪里算哪里。成功呢,好;失败呢,再干。”这段话见于老舍1936年发表的《英国人》,侧应了根植在英国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另外,英美法系作为世界两大法律体系之一,又称判例法,它与成文法系的不同之处在于判例是判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官当下判案须以以往的判例作为依据。若无例可依,则需逐步上升直至最高法院裁决,而这一裁决就意味着新法律的诞生,如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以5:4判定同性婚姻合法。由此可见,英美法系并非来自宏大的顶层设计,而是在保守主义的护航下,继承以往的法律传统,保守过去的实践经验,也许是一条人命一次修改,也许是一起事故一个补丁,逐步完善而来的。

  人类为何会坠入地狱?因为想打造天堂。法国大革命企图消灭一切传统制度,斩断同旧社会的联系,用理性建立平等、自由的全新世界。理想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总认为自己基于抽象理性和简化假设的理论就是真理,并急于带着他们的理论去普度众生、改天换地。即使在应用中出现差错,也是去改变现实,而不是他们脑中的“真理”。斩不断的传统,旧权威轰然坍塌,新秩序无从建立,法国人民没有看到平等与自由,迎来的是断头台和更严苛的专政。而这一切在大革命之初便被柏克所预言。中国文化里独缺保守主义基因,最不缺的就是激进主义和理想主义。古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近有“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此等宏图大志能让多少中国人热血沸腾、倾其毕生,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以实现万世不拨之基。但在保守主义者看来,这无异是黄粱美梦,不成功悲哀的是做梦者本人,“成功了”遭殃的必是天下苍生。保守主义从不承诺未来理想中的幸福,而致力于解决现实中看得见的问题;保守主义从不宣称自己能够发现真理,而旨在探索一条不太坏的道路。

  近日,牛津大学史学家蒂莫西如此劝说那些支持英国退出欧盟的同胞:“英国退出欧盟比留在欧盟更加危险,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知道作为欧盟的一员是什么样子,但我们不知道处于欧盟之外会怎样” 。保守主义容忍当下已知的小恶(非奸恶,泛指不完美),拒绝未来未知的至善。因为小恶不可消除,但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减少;而至善本就虚无,还可能是峡谷深渊。若将保守主义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那么应当明白。假如生活是上帝塞到你手中的一盆花,可惜它平凡无奇,望着他人手捧的绚丽。摔掉吗?不,停止幻想你期望中它该有的多彩,拒绝抱怨,着眼于当下悉心照料,并知足于它的日渐佳境。工作中,少奢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问题,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建设,都应力图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对既有体系的维护,不可固步自封,应当主动接受来自实践的检验,需知在修修补补中前进并非没出息,而是大智慧。保守主义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公司的CIP制度正是对保守主义的践行。正因为认识到没有任何个人的理性与认知能设计出公司完美的流程和制度,于是发动全体员工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在已有的传统制度上逐步优化。也因为至善的制度如同真理一般动态存在、不可抵达,只能在实践中有限接近,我断定CIP永无止步。

  本文仅简略介绍保守主义主旨思想及个人思考,保守主义内涵不仅于此,个人观点未必正确。参考书目《保守主义》,刘军宁著。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八):期待保守主义

  在日常话语体系中,保守历来是个贬义词,意味着守旧、偏执、僵化。提及保守主义,很自然的就会将其视为思想不够解放的代名词。但通过此书,使我们对保守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并列为当代世界三大主流意识形态。只不过,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固有的激进主义传统,致使知识界对保守主义长期缺乏理论兴趣,又加之关于保守主义的译介类、论著类作品少之又少,造成我们未能及时了解到欧美社会这一重要传统。作者认为,支撑英、美强大的力量不是别的,恰恰是他们长久以来固有的保守自由的主义。

  究竟何为保守主义?作者更倾向于柏克对于保守主义的定义,认为“保守主义就是保守自由传统”。保守主义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自由主义,而是激进主义;同时,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所要吸纳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对于自由主义的追寻传统。

  书中,作者提到了保守主义对应的三个因素,分别是“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公民”“强大的市民社会”“小而有效且尊重自由与法治的有限政府”。这些必要条件,在当代中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弘扬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有助于发挥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或者说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尊重自由与法治的有限政府,与当前就更为契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建立权力清单等等措施,都在为政府“瘦身”。通过一系列制度性规范,为政府“立法”。

  此外,作者对保守主义的态度并非“价值中立”立场,而是“持有明确的同情和理解的态度”。为此,作者甚至已经做好了论战的准备,因为“对于反对者而言,此书肯定不乏把柄”。读到此处,很是赞同。受惯性思维影响,在论述客观对象时,常常被告知要站在价值中立立场,不因为个人意志、情感等价值判断影响论述对象。但某种层面上讲,这种看似客观、全面论述的态度本身就意味着对美与丑、善与恶模棱两可、无动于衷,很容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九):你在保守什么?

  不百度的啊。请问当你听到“保守主义”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墨守陈规、顽固派、反动、拒绝变革、闭关自守?好吧,我承认,刚看到这本书(《保守主义》东方出版社2014年11月)的封面时,我就是那么想的。可是等我翻完全书,保守主义在我心中的形象产生了360度大转弯。这不是又转回到原地了吗?嗯哪。用一句文艺点儿的话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螺旋形上升,它还在那个点上——保守依然是那个保守,但含义完全不一样了。

  北大学者刘军宁以其长期的专精领域研究和广博学识,用柳叶刀般的精密笔法,在保守主义这个看似细小的切口中,为读者划开了一个不一样的天地。

  世界无限多元,而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能力去认识纷繁芜杂到近乎毫无头绪的人类社会,一个常见的结果就是由思考懒惰导致的标签化、脸谱化。保守主义常因此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主张维持现状的主义。其实一切政治思想都有自己保守的东西。保守主义者不是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他们并不向往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是审慎务实地立足当下。在刘军宁看来,所谓保守主义,就是“保守自由传统”的主义。

  从具体立场上讲,保守主义反对理性主义、激进主义那种高尚动机下的精英优越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观点强加和对民众思想的胁迫。它主张民主,反对专制。然而正如托克维尔所宣称:“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民主也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而保守主义并不停留在简单的民主、平等这些概念上,它所保守的真正内核是自由。

  保守主义倾向于经济自由化,反对政府过分干预经济生活;主张严格限制政府权利,保证个体充分享有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保守主义的政治逻辑是:凡是社会与民众能自身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由政府来插手。当国家的权力大规模侵入纯粹属于私人事务的领域时,暴政自然粉墨登场。

  那么问题来了。说了半天,这保守主义咋越看越像自由主义呢?其实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有个很大的区别,它一方面承认人应该有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又试图借助某种秩序、观念、良心来告诫你,尽管你有自由,但应当谨慎地运用它。保守主义者坚持社会连续性的原则,他们相信秩序、正义和自由是漫长而痛苦的社会经验的产物,是多少世纪以来人类不断尝试、反思和牺牲的产物。任何变革只能是渐进而审慎的,像打碎机器一样打碎社会再重新拼装起来的突进式革命有害无益。

  保守主义在西方经过多年社会实践的检验,代表人物众多,托克维尔、哈耶克、撒切尔夫人都是它的拥护者。这种相对温和的以自由为导向的政治思想,为当下中国的和平崛起及稳定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读后感(十):《保守主义》释疑

  刘军宁: 《保守主义》释疑

  2013年5月8日 中欧校友人文微信群

  刘军宁: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有机会跟中欧人文群的朋友们一起交流!

  主持人:今晚的主题是关于《保守主义》这本书。

  问:请军宁老师讲一讲为什么要在国内推介保守主义?

  刘:因为中国长期饱受欧陆的激进主义之害至今。这是其一。其二,保守主义是我发现的人类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最高智慧。所以,愿意与大家分享。

  问: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和理性主义的区别?

  刘:在美国,自由主义是自由左派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同义词。理性主义分两个版本,一个是批判的理性主义,它对人类的能力,尤其是统治者与政府的能力保持极高的戒心,这是保守主义的观点。还有一种欧陆流行的建构理性主义, 认为人,尤其是政治领袖是无所不能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共产主义的。保守主义是拓展与保守自由与自由的传统的主义!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新,为万世开太平, 是中国式的激进主义。

  问:国内说到保守主义,总会把它和保守,保守派这些负面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刘:保守是次要的,关键是保守什么。只有保守自由与自由的传统的主义,才称得上是保守主义。

  问:保守主义这本书90年代出版,如今看来更觉得有意义,是什么原因呢?

  刘:当马列主义、共产主义失去了在人们心里的地位之后,保守主义的价值也正在逐渐被发现。

  问:请问刘老师,保守主义是否今天只在学院中存在? 在当下中囯是否还有其他的存在形式?而它又正在以何种方式影响或推进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呢?

  刘:我觉得,中国在社会中的存在,多于在校园的存在。

  问:但是欧美的历史根源里有自由的传统,所以他们可以“保守”,在中国传统似乎很难找到自由的影子?我们如何去保守自由的传统呢?

  刘:中国的自由传统不多,不等于中国人争取自由的印记很少。我说过,监狱是人类追求自由的物证,暴君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人证。丘吉尔有个名言,大意:如果你二十郎当岁时不是社会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你没有良心;如果你四十以后,还是社会主义者而不是保守主义者,说明你没有脑子。中国从不缺少这两类证据。

  问:(1)保守主义自起源到现在,在西方各国是如何发展演进的;(2)进入21世纪,您认为这一传统是保持得更好,还是出现变化?趋势如何?

  刘:保守主义在西方,主要限于英美。

  问:刘老师,我是学理工科的女生。以前接触保守主义这类的书籍非常少。这次是第一次读保守主义。发现真如书中所说,保守主义是非常有智慧的。我们中国不缺乏有智慧的哲学家政治家,为什么保守主义在我们中国会被压抑?这跟我们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系吗?还是仅仅因为是政治背景的原因?

  刘:保守主义是人类最高的智慧,这也意味着人类不肯轻易地接受它。中国的政治传统,基本上是激进主义的。中国有很多智者,但是很缺保守主义的智慧。在中国保守主义不流行,因为它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

  问:为什么(保守主义)在其它西方国家没有出现?或者说是否以其它形式存在?

  刘:每个西方国家,都有接近保守主义的政党,但是它们都没有英美的保守主义政党彻底。正是保守主主义塑造了英美文明,及其强盛。国家的兴盛与距离保守主义的程度成正比。

  问:在中国,需要向儒家去寻找自由的传统吗?

  刘:儒家对自由传统有贡献,如己所欲不语,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但是仅靠儒家的传统是不够的,况且儒家思想中也有反自由的传统。

  问:在英美的历史上,在不同的阶段,保守主义也会受到挑战,这样的挑战通常会跟其社会或经济形态之间产生怎样的因果关系呢?

  刘:想把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福利或免费午餐的人,绝对厌恶保守主义。而各国从来不缺这样的人。结果保守主义衰落、复兴,再衰落、再复兴。

  问:刘老师,九十年代我在南方周末您的专栏上第一次看到保守主义的介绍。当时的感觉是终于找到了阳光,找到了真理。我的问题是:这十多年过去了,保守主义在大陆的信仰者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目前的政府高层中有保守主义的信徒吗?是否保守主义在中国越被接受,GCD的执政基础就越薄弱?

  刘:保守主义在体制内有个体的知音,没有制度的知音。链接中的文章的作者,现在最高法院工作,他对我说,高法里面有不少人认同保守主义,当然是在与党性不冲突的前提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381619/

  问:刘老师,保守主义高度强调自由。又如何看待法治。孰轻孰重?谢谢。

  刘:自由高于法治,法治保障自由。

  问:(保守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什么关系?

  刘:保守主义认为保障自由必须有秩序,即有序的自由。而无政府主义认为不需要有政府来维持秩序。

  问:自由也高于民主是吗?

  刘:对,自由高于民主。没有自由,民主不过是多数人的统治。

  问:那反对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学术界

  刘:认为保守主义守旧,对新事物抵制,反共,反对彻底变革。

  问:刘老师,前面同学有谈到,保的是自由民主之传统,守的是规则制度之底线。那么规则制度如何有序渐进发展的呢?

  刘:交通规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个交规的出台,背后都有无数的生命代价。如果不承认既往的交规,全靠自己去探索发现,很多人就白死了,而且还有更多人要白死。这就是四九年之后的中国。人类的漫长积累告诉我们,要三权分立,要财产公开,要宪政法治,要轮流坐庄。这是人类通过漫长的积累和无数的代价得出的结论,如果坚持五不搞。结果是什么大家知道。

  插播:什么是五不搞。五不搞是指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五不搞是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吴邦国提出来的一种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问:保守主义对权威的重视,让我很疑虑,为何要强调权威?

  刘:权威是必须的,但是要有个前提,即它保障自由。自由必须有权威来保障。所以,最自由的国家,政府往往也最强大。不自由的国家,统治者自然没有权威,而且是笑柄。

  问:自由和权威的界限如何划分呢,谁来划分呢?

  刘:由宪法和法律和民约来划定,而这些必须依靠人类漫长的经验积累。

  问:有种观点,认为自由的基础是基督教文明,您怎么看?

  刘:基督文明对人类的自由有着独特的贡献。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宗教的。

  问:军宁先生,是否可以认为,保守主义能作为中国民主运动或去专制化的纲领性指导理论。

  刘:在美国,宪法的制定与建立,都是循着保守主义的理念,这也是美国强大,并且持续强大的根本原因。

  问:刘老师,自由和激进的差别在于对规则制度的遵守?

  刘:不仅如此。保守主义认为,规则必须反映人类漫长的积累。而激进主义认为,可以而今迈步从头越。

  问:那中国要走这条路,必须也要先基督教化?

  刘:中国必须有宗教自由,有宗教,也可能会有新的宗教。

  问:我个人觉得保守主义在当下大陆的信仰者不会很多,我猜不会过10%,很想知道刘老师对此比例的估计?

  刘:如果有百分之十,那是很高的比例了。

  问:为何不高呢,听起来不错啊,自由。

  刘:官方痛恨保守主义,民间很陌生。

  问:刘老师,怎么理解保守主义与政治改良/改革之间的共性及区别?是否有公域与私域的不同意义?

  刘:保守主义不反对政治革命,反对颠覆一切的共产革命。所以,共产国家最缺乏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在统一体制内部,主张改良;在不同体质的转型,不排除政治的革命。当年,英国的保守主义者(比如柏克,保守主义的鼻祖)支持美国革命,自由、人权、民主。自由是不分领域的。

  问:我看到秋风在一篇文章中说到:“1990年代中期,自由主义的另外一个分支——政治自由主义,也得以登堂入室。这个分支的代表人物有刘军宁、朱学勤、秦晖、徐友渔等。笔者称他们为 “政治自由主义者” ,但他们的议题与经济自由主义密切相关。”..."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与观念史的脉络中,有些学者基于中国的文革经验,深入反思法国—俄国的激进革命传统,清理其在中国思想和政治领域的遗产。这方面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是王元化和朱学勤。他们明确地提出,中国应当告别法国传统,转向英美传统。也正是在古典自由主义的背景下,刘军宁的思想带有强烈的美国式保守主义特徵;具体地说,带有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的倾向。"他认为您是自由主义者?

  刘:我想,我是保守主义者,

  问:在中国,如何区分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

  刘:保守主义者认为,自由不可能无视传统而全新创立。自由主义认为这是可能的。

  问:刘老师,能对上述自由、人权的顺序做一些解释吗?

  刘:自由是最高的人权。

  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刘:保守主义在中国刚刚起步,以后大家会慢慢熟悉。

  问:刘老师,您刚说“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宗教的”,请问您本人是否有宗教信仰?

  刘:我个人有信仰,但是难以归入现有的宗教;我很认同基督教和老子的思想,但不是基督徒,也不是道家。

  问:谢谢老师。请问《保守主义》这本书什么时候再版?刚查看网上已无货了。

  刘:网上有多种盗版,我很高兴这么多人对保守主义有兴趣,不好的消息是,如我的版税无关。《保守主义》的第三版正在洽谈中,有多家出版社感兴趣。

  问:请刘老师帮我门推荐您自己的几本书吧?

  刘:《保守主义》里有个书目,大家可以自己挑选感兴趣的。

  问:你提到人权,自由,民主,那么法治在什么位置,没有法治怎么保障以上三点?

  刘:没有法治,自由、人权、民主都将落空。

  问:亚马逊网站显示,07年版的《保守主义》库存仅剩2本了,大家赶紧下手。

  问:我们中欧校友可以成立相应的基金,支持作者!

  刘:谢谢大家美意。应该是盗版。这说明,保守主义在中国还是有市场的。没版税也高兴。

  问:请刘老师给我们中欧人文群一些寄语吧!

  刘:企业家的担当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保守主义是企业家的主义!英美证明了这一点!

  问:你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刘:认可保守主义、分享保守主义、实践保守主义!

  问:那坚持自由主义也没什么大问题不?差别不大?

  刘: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自由的传统与美德+超验的信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