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10篇

2018-06-22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10篇

  《一个社会悲伤勇气》是一本由石述思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一):我们的悲伤和勇气

  前几天看韩剧《坏家伙们》,主人公吴九卓说:邻居女儿被杀害了,没人在意,可是听说房价降了,就都偷偷跑出来开居委会会议。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当时听到这句话犹如被当头一喝。这说的不也是我们吗?

  前几天媒体报道有“中国性学第一人”之称的人大教授潘绥铭,因“科研资金使用不明”受到行政处分,原因是与性工作者访谈报酬无法开发票。特意看了大家的评论,所有人都带着嘲讽口气,用粗鄙的语言骂他,说这也是值得搞社会调查的?看到这些言论,不知道该说什么,面对着一群愚昧的没有常识的人不知该愤怒还是悲伤。少女被四个男子迷奸致死,没有人可怜一个花季少女因为这样的遭遇失去了生命,而是用恶毒的语言质疑,诅咒这是活该。不知道网络背后的这些真实面孔都是怎么样的?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让我无比的恐惧。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不会悲伤,这么麻木,不愿意为别人的遭遇给予一丝丝同情?我们什么时候才有勇气,用理智看清真相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最缺的就是常识。是的。中国人最缺的就是常识。你看那网络上到处弥漫的暴戾,愤怒的情绪恰恰是我们无知表现。因为没有常识,我们分辨不出是非;因为没有常识,我们轻易的就被各种情绪左右;因为没有常识,所以我们无法进步。石述思的这本《一个社会的悲伤和勇气》它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为我们普及一些常识。

  群众眼睛很多时候不是雪亮的,因为他们缺乏文化素养,他们没有自己立场,他们不知道怎样正确客观的看问题。我们也被迫裹挟在这民粹主义中,于是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愤怒蒙蔽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再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要想看清这些现象背后更深的东西,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单单读石述思的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能让我们平静下来,重新认真看待很多问题,发现很多我们自以为的判断其实是错误的。不要再高谈阔论什么“民主自由”。等我们什么时候学会理智客观看待问题,有独立思想,能看清事实背后的东西的时候再谈这些吧!

  一个社会的悲伤和勇气来自哪里?来自我们。组成这个社会的我们。下一次,再见到我们的同胞伤害了,请学着悲伤吧!这样我们才会有勇气直面现实,才会有勇气努力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二):拿什么来拯救你,我所生活的社会?

  这是迄今为止写得最得心应手的一篇书评大学时学的那些没用的东西终于能用来理论联系实际了,颇感欣慰却又不知为何悲从中来。

  作者石述思毕业我国新闻专业第一的人大,专业素养自不必说,又是有影响力的党报《工人日报》编辑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然而,作为一个新闻人,比知识能力重要的是良知,是作为瞭望者的社会批判意识。从文字上来看,我相信石述思是真诚关怀社会的。

  这本书是其时评文章的合集,多是针对2013年的时政热点和社会关注焦点新闻的针砭时弊之作。全书内容不多,不到二百页,这不到二百页的文字,浓缩的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对这个社会的忧思与责任意识。

  报界巨子普利策曾说过,“如果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海面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现在所倡导的舆论监督,也是这个意思。在当今中国,社会处于结构转型的阵痛时期,问题频发,大到贪污腐败阶级固化、就业困难,小到物价上涨、空气污染、讨薪艰难(好像也都不是小问题),改革开放到了今天,物质生活翻天覆地改善有目共睹,但这些积聚的痼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何谈起?

  作者提到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大学教育大学生就业、中国孩子的教育、农民工讨薪难、养老制度改革、官员贪污腐败等等。细数下来,这些问题,总有一个或几个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空气中的雾霾,你无法拒绝;“拼爹”拼不过“富二代”,你只能接受;官员把非法所得转移到境外,你无力改变。不知从何时起,社会的伤疤开始集体溃烂,让人难以忍受,却又不得不接受。

  与物质生活的良好改善相对应的,是人心不古冷漠成为一种令人悲哀常态人们的冷漠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谁都不想自己成为第二个彭宇。为什么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精神文明反而愈加堕落?真是一个现代主义荒诞的伪命题

  我们教现代文学史老师是50后,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的一代,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那时生活的艰苦难以想象,可是老师却说,“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生在50年代。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太累了,我可受不了这样的生存压力。”乍听时我十分不理解,后来一想,如果连工作、房子都是奢侈品年轻人从步入社会之初就不堪重负,这是一代年轻人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写这篇书评的今天,是国考报名期间。即使是千里挑一、百里挑一的小概率事件,人们还是乐于尝试渴望铁饭碗砸中自己。国考越来越热的背后,是公有与私营严重平等的具象体现

  中国民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成功者如柳传志、王石马云,有时也会抱怨几句。更何况不是任何人都有他们的魄力才能,能通过国考进入体制内,自然就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子女在高考之后唯一的靠公平竞争改变命运机会,为何不尝试呢?

  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或棘手简单的问题,这些是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结构转型的时期不可避免的阵痛,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政府公民共同努力。谩骂不能救中国,抱怨不能改变社会,行动起来,用现代公民的文明行为,少一些悲伤,多一些勇气,方能拯救这个社会。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三):悲伤仍在,鼓起勇气

  悲伤仍在,鼓起勇气

  文/九如花生

  这是一本关于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时评结集,内容涉及诸多社会热点话题,分七章,共53篇。认真读过此书,一篇篇下来,感觉有些心累。心累,一方面内容本身是严肃的,其客观上会给人带来一些沉痛感受,另一方面自己阅历尚浅,若要从中汲取些东西,势必要动动脑子

  关于作者不再多说,总之很专业、很敬业。所书七章分别为“谩骂不能救中国”、“我常年关心的一些问题”、“让我们感到沉痛的现象”、“社会上的那些人那些事”、“不说谎言是存在的底线”、“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和“闲言碎语”。书中内容具体涉及各阶层的税负薪资、孩子教育、大学以及大学生就业、白菜和洋奶粉价格住房退休养老、城乡差别与社会贫富差距和反腐等等,反映出的问题有相对大小之分,既关注国家发展,也关心百姓民生,既讲法律,也讲道德,既谈国内,也谈国外,既说名人典型,也说百姓的代表。其中对那些“悲伤”甚至“悲哀”,既有谴责与痛斥,也有调侃与反讽。书中还借张绍刚、刘翔、陈光标等人引出对电视栏目、参政议政和公益慈善等内容的探讨。当然,一些文章也宣扬了最美富二代周江疆、马云、袁隆平等榜样美好品质精神,这也是“勇气”的一部分,也是希望!

  从大部分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其摆问题(现象)、析原因、提建议、列方法思路与结构,文中甚至还会挖问题中的问题、究原因中的原因。我们在文中多次看到原因“耐人寻味”、种种措施时不我待”的字样,但观点犀利、文字再理智,也难以抹去作者内心那份炙热的爱。作者在发表自己的心声,谴责之余,更重要的是反思。国家政府要反思,人民群众也要反思,既要反思社会,也要反思人性。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突出,对于众多或新或老的问题,作者反复给出的根本解决方法是需要深层体制改革,另外还需多方面的配合对症下药。“修枝剪叶”固然重要,但关键是“正其根”、“固其干”。

  不过,我们都知道,难的不是找原因和找方法,而是我们究竟愿意不愿意做,怎样做有效果。毕竟,采取措施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况,会有矛盾。

  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都有其深层的原因,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因此会让我们跳出事件本身,思考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这本书带给我很多对时事的思考,教会我很多思考的方法,这需要慢慢消化,用今后的阅历去慢慢体会

  社会患有种种“疾病”,很多问题真的是伤、是疤,让人悲、让人痛!尽管在我看完此书后留下的更多是悲伤而不是勇气,但作者是希望我们拾起勇气,面对困难的。所以,面对悲伤仍在的事实,还请务必鼓起勇气,心怀希望,坚强地生活,为社会为他人、也为自己尽可能多带来光与热!

  :读这本书,不知为何难得有种当年初中政治冲动,各种划线标注,虽多少影响阅读速度,但也算有了较深入的思考。终于可以松口气,换本书看了。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四):这是一个需要重申常识的时代

  这是一个需要重申常识的时代

  ——读石述思《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学者刘瑜曾说过“一本书的好坏,并不在于它有多深刻,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和需要。”从这点来看,媒体人石述思的这本《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书中呈现的内容,既反映着当下社会的种种乱象,又凝聚着作者为这些乱象寻找药方心血与努力。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零散的文字不过是在述说一些简单的常识,它尚不能和那些传世经典著作相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喧嚣浮躁的当下社会,如果我们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那么,基于社会建设道路上的诸多准备,都可能沦为一片虚空

  于此,你便会在书中发现,这些由短小篇幅集结而成的评论文字,虽然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的批评来呈现自己的观点,但更深层次里,却是用这些观点来对一些被冷落、被边缘化的常识的一种重申。比如书中对孩子倾以的关注、对大学生就业持有的观点、对高等教育弊病的痛首疾呼,这些,无不在反应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在向外界传递着更多的常识与温情

  诚然,作为独立的公民意表达,作者的很多观点也仅是自己的内心感受,它还有待于现实的进一步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缺乏常识的现实语境中,当众多的喧嚣遮蔽了应有的理性,一个人愿意将他的诸多观点呈现出来供大家讨论评判,这本身就是有勇气与魄力的体现。退一步讲,即便这些观点都是一家之言,但是,由它而延展出来的观点争鸣、意见争锋,又何尝不为当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为人们思考问题提供了不同的切入点。

  事实上,正如梁文道曾经说的那样,作为时事评论作者,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针对某一事件的评论能够速朽,因为评论本身就是为了改变社会现实,为了让那些被忘掉、被遗弃的常识回到自己的轨道上去。相反,如果这些评论总是有效,它总是能在不同的岁月引起当事人们的共鸣,这或许既是作者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吧。就此而言,这本书的最大价值,或许还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过往的镜鉴,并在这些镜鉴的基础上,让大家不要再重蹈过去的覆辙,而要做到这一点,则是需要我们记住常识,不逾越常识的底线。

  可能是由于时评文章不便归类的特点,本书的章节安排虽然都有各自的主线,但这些章节与章节之间、章节概要与其具体内容之间,并没有呈现出太大的系统关联。相反,它更像一锅东北乱炖,让读者在欣赏一篇文章的时候却感受不到一个具体的主线,或许,这是本书的最大败笔所在。然而瑕不掩瑜,这根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思想启迪、常识重申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回味的。

  刊文汇读书周报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五):改变悲伤的勇气

  有幸获赠《工人日报》编辑石述思的新闻评论集后,我觉得该书的写作风格正如作者的名字一般:亦述亦思(或简述勤思)。为何这样说呢?全书五十三篇时政点评,每篇不超过一千字,却明确体现出作者行云流水般的反思过程清晰尖锐、深刻、字字珠玑

  作者是科班出身,任职于全总机关报社非同寻常领导地位没有令他沉迷于官场运作,反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令他黑白分明,眼里不揉沙子。当前社会,常看新闻的读者知道,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不遗余力的推进全面改革的同时,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确实暴露出难以忽视的问题,官场腐败、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就医就学、环境污染等令民众无所适从,不安全感与日俱增,很多人的中国梦就是移民。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作者在这部评论集中的思考,反映了民众、媒体、领导决策者的客观表现和不足之处,并一针见血地指出。

  例如,PX材料化工项目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很多地方引起轩然大波,但到底有多少反对者充分了解PX材料项目对现实的影响呢?恐怕几乎没有。作者从科学常识、进出口现状、韩国生产现状、行政体制运作、社会媒体监督这几项切入点阐述,让读者了解、认识、理解,下一步该做哪些?对于决策者(层),更应该(提前)做到哪些?让人一目了然。

  在《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出台后出现一系列反响,反观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人们普遍的心理接受点真的是金钱至上的本质么?作者给出了“功利的婚姻、脆弱的爱情”这样的感悟。

  如今,社会中虽然存在如此之多悲伤之处,令人难得的是,随着公民意识迅速成长,民众越来越具有更多的勇气改变自身,改变周围,改变那些悲伤之处。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六):给理想一点时间

  文/儿歌

  这本书,是一本对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虽然10月出版,里面的热点难免有些滞后,但还是整合了近几年社会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忆述。用去年看过一本书中的话总结:这是一个艰难转型的时代,也必然成了纠结的时代。这是一个赤裸的时代,欲望甚至不需要一块遮羞布来掩藏。

  我把这本书分五六次阅读,如果一次性集中的看社会负面话题不仅影响心情,而且不利于思考,这个社会的悲伤和勇气在哪里?又是怎样的悲哀需要怎样的勇气?你能想到的在书中都可以找到。

  你所关心的,百姓最关心的:从教育到就业,从职权到制度,从小物价大到房价,还有收入和分配。社会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并不是全都归咎于社会本身的发展,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你是切身经历的,好的方面自然不用多说,“攘外必先安内”,我们就把关注重点放在了国内、放在了身边。社会处于转型期,很多问题一并袭来会让人产生无力感、无助感、挫败感,百姓就会盲目地恐慌失去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信息爆炸的一个恶性循环就是,问题没解决又暴露了更多的问题。慢慢人们就变得麻木、失去辨识认知的能力,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会给长期发展留下隐患,甚至导致长期发展的失败。这也就是社会最大的问题。

  活在当下,百姓需要的首先是个人幸福感、安全感,如此顺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根本的一步,我们关心改革和政治,经济、民生,文化和思想,中国在过去30年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下一个30年我们不需要太多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是需要精神文明的树立。就像我们的口号: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到胡锦涛的八荣八耻。当代缺乏三类人:有魅力的政府官员、有思想的企业家和懂市场的科学家,缺乏这三类人对公众树立的正面形象对我们的引导。

  我们作为最普通的一员,处在大多数人生活的环境是否依旧像改革开放时乐观、自信,对未来有所期许呢?而今法制观念淡薄,社会流行物质至上盲目攀比、浮躁之风是总趋势但是结合一下最近的新闻不难发现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正在治理,就反腐开刀的。从前年整理三公消费,一大批官员被彻底清查,上到中央小到地方,最明显的就是很多酒店及娱乐场所倒闭了。高考最为最公平的考试,在地方上取消了艺术生和体育生的加分政策,确保最后一道防线的公平。房价也在调控,限制购房数量,确保了各人名下不会再屯那么多空房出现鄂尔多斯一样的“鬼城”。整体而言,我们应该相信虽然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马云的企业前不久在美国上市了,中国也在上月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经济体超过了美国,这是极好的消息,但是上月诺贝尔奖也出了个“中国女婿”悲伤事件,背后是人才的缺失,经营的匮乏。精神和文化应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中国梦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当社会成功转型,那我们离梦想也就不远了。

  梦想离我们很近,和理想谈谈给理想一点时间。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读后感(七):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这悲伤和勇气写的细致、真实,社会的点滴在这本书里有了很多聚光灯式的展现,表现形式很新颖,案例分析很透彻,观点精彩、犀利,最后的建言很有说明性。一个社会的悲伤是无数个重复的悲剧连续上演而没有产生实质的讨论和解决方案,一个社会的勇气是无数个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在努力宣传合理讨论并积极建言。我们看到了悲剧,但往往缺乏勇气去讨论和制定解决方案。《小善大爱》里不同方式的慈善证明着合理讨论的有效性,而《我坚信》则完完全全的相信自我努力的价值。

  这是我少有的读的认真的时评书籍了,之所以认真是看到微博上充斥着非黑即白的怒气和不理智,很少能看到把一些时事写的精彩又偏僻如理的。也是这本书告诉我时评的真正写法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抱怨当做出气的一种方式,于是受气的一方再重复这样的出气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出气链条。于是,社会地位和权威成为走上出气链条顶端的必备条件,却忘记了控制情绪是人走向成熟的基本素养,那么多抱怨,能解决问题吗?能改变什么吗?能有所改变吗?每个人都知道不能,但是控制不了情绪,所以悲剧出没,理智回避。

  我记得马加爵被判刑的时候俞敏洪给出的一个解释,马加爵口中反复诉说着一句话“一时气不过”,重复的次数近乎口头禅。马加爵承受的压力只有到产生破坏效果的时候才能完全显现,他一次次隐忍、一次次妥协、一次次无可奈何的回避,当他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的时候,这所有积攒下来的怒气终于爆发了,后果不敢想象。他本质上是个坏人吗?他本质上是个自私自利危害社会的人吗?他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是个善良的孩子,也是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孩子,但他却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愤怒。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在他的人生中是缺失的盲区,那么我们每个人呢?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写了很多时事评论,从他写作的方法中我学到了几个基本方法。

  一是对基本事件的陈述。这个陈述不是照抄新闻事件、也不是盲从主流观点,而是为全文铺垫基调的框架性重写。这是很多时评文章所缺少的环节,我们很多时候首先表达的是观点,缺少事实、权威的直接描述,这样更容易让人思考写作者的主观情绪占领了全文,也就明显的成为一家之言了,最后就是站队和分类的问题。形成不了时评文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写着写着就成了满篇个人主观思考和臆断的文章,这样的文字看多了,看到的是人,而不是沉淀的思考,也不会对问题的看法有本质上的改变或帮助。

  二是精彩的观点辨析。如前所述,在重写的权威陈述性事实事件后,就需要对多方观点进行解析和辩论思考。这是引导阅读者走向对事件关注之内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让时事评论走向观点辩论。一切真理的主要来源是辩论,有了辩论就会有更多的证据和思路,也就有了更多理性的讨论和思考,而思考会产生解决方案和选择思路。于是,每一个精彩的时评成了大众学习理智、学会思考的基础材料,读起来带劲,论起来有理有据,这样的辨析才会产生更多有益的价值。

  三是对基本事件的个人观点和建言。很多爱抱怨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总是抱怨地铁价格涨价,但降价的时候他们也是死宅一个;抱怨并不能产生理想的结果,所以时评文章中有个人的观点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实践表现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言,这些建言可能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但如前所述,引起讨论产生思考是对建言的最好铺垫。

  这本《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完完全全改变我对微博上各种言论的看法,那些充满怒气来回抱怨的人的微博缺少诉求和理性,更重要的是每天吵吵闹闹并不能也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博眼球最后成了博人气的手段,问题反而成了铺垫更多问题的温床,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关于抱怨和诉求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在书中他总结他从微软普通员工一步步走向经理的点滴,很重要的是把抱怨变成方案并主动实践自己的方案。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一步走向“抱怨-方案-实践-修改方案-实践-产生成果”的良性循环,把抱怨管理好是一个非常高深的管理活动和心里活动,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会,但可以学习。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中我看到了抱怨的良性循环的可能,也就有了对抱怨的多一层理解了。

  对《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这本时评集子最好的解释和祈求就是这一段话——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者,其余的大多没有太多区别。世界上本来没有坏人,每个坏人都是折翅的天使。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写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祚永运隆之日,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中。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逸出者,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既然发泄,那邪气亦必赋之于人。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