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开花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南开花事》读后感10篇

2022-05-16 12:42: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开花事》读后感10篇

  《南开花事》是一本由莫训强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开花事》读后感(一):《南开花事》的来历-写在后面

  (之一)

  ************************************************************************************

  那时候养花,但是其实认识的东西并不多。这个缺憾到现在也还没有弥补过来,并且一直让我惭愧不已:作为一个广西人,对广西的植物却知之甚少!所以最近几年开始狂补,没到寒暑假都在家乡那边跑,看花、看鸟、认知生境。

  在南开求学期间,我最早开始密集接触植物是因为我所在的协会要给校园的植物挂牌,而这个任务不幸落到了我的头上,没想到这个“不幸”后来成全了很多东西。我这人做事较真,接到任务后就开始学习关于校园植物的一切,后来事情也还完成得可以吧。

  这个阶段接触了我观鸟的导入人博物咖啡馆的老板@杨晔 和北京观鸟会的@李明 ,也认识了后来成为我硕博导师的李洪远教授。

  硕博期间,我开始对一个事情感兴趣,那就是都市里的野花,包括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很想追究一下它们在都市里的生存空间现状和未来的走向,这个兴趣最终让我把研究方向定在了植被恢复,尤其是都市环境下乡土物种的恢复,其实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把荒野引入都市。

  这个阶段,我在绿色营接触到台湾荒野协会的自然观察和自然记录的课程,对观察和记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除了学习、科研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观察和记录方面。由于还是学生,毕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所以我干脆就把观察和记录的地方放在了校园及周边。

  我还有一个恶习,就是喜欢写记录,见到的东西都喜欢记下来。这个恶习后来还会说到。

  上面这四个因素:A喜欢花、B都市野花和“荒野引入都市”的研究方向、C荒野协会灌输的自然观察和记录、D喜欢写记录的恶习,现在想起来中间似乎有很多巧合;但应该就是这些巧合凑在了一起,成为了《南开花事》的主要促因。

  (之二)

  *************************************************************************************

  那时候可用的图鉴少得可怜,汪劲武老师的《常见野花》和《常见树木》,王辰老师的《华北野花》是我的入门指导书。大规模的出图鉴类应该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另一个学习的途径就是网站。那个年代里,“山花论坛”里面真是高手云集,如普洱、雉隐天冬等,光是看他们的回帖评论就够过瘾的。我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看精华版,有美图和鉴定。然后就是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这是一个让我为之痴狂的网站,发现之初如获至宝。为之疯狂我干过一个什么事情呢?我按照分类树,从头到尾把图片都看了一遍。头一天看到哪里,做一个书签,第二天接着翻。现在想来那时候挺二的,但是没办法,那时候对于植物认知、尤其是种类鉴定就是那么痴迷。

  对于分类学尤其是物种鉴定,我的看法是,在现阶段,不知道叫什么是正常的,知道叫什么则是锦上添花;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总是拒绝去学习的借口。

  第三个学习方面,就是“行万里路”。研究生阶段时间稍微自由点了,只要有机会出门必定不会放过。这段时间有机会到了一些地方,并且很幸运都是保护区为主。在野外看植物,回到屋里就查。这段时间是进步最快的。

  (之三)

  **************************************************************************************

  那段时间里每天的行程就是:走路,记录,拍照,写记录。纸笔、望远镜、相机。从西区宿舍走到东区实验室,1.5km~2km,正常走20mins,春季要走34hs。经常的就是,早晨6点钟起来了就出门,快到中午才到实验室。看花开,看鸟来,记录,拍照。

  在这个阶段,我意识到应该把这些东西都记录下来。我平时喜欢把写的东西发在博客,但我的博客读者很少。有朋友建议我同步到人人网和我爱南开BBS,尤其在BBS上受到了欢迎,渐渐的有人开始追着读,更有人开始加入我的行程,于是线上活动变成了线下活动。

  那个阶段,我们经常在校园里组织赏花活动,后来发展成隔周周末的常规活动,叫做”南开花事“。这就是《南开花事》书名的由来,也是书的自序”走车(ju1)观花”内容的由来。

  巍 巍 南 开 , 青 葱 校 园 ; 草 木 繁 茂 , 花 香 鸟 语 ;

  四 相 参 合 , 季 节 替 更 ; 草 有 荣 枯 , 花 复 迭 替 ;

  物 候 变 幻 , 人 情 流 转 ; 人 随 事 迁 , 天 道 不 易 ;

  求 知 自 然 , 颐 养 天 性 ; 赏 花 观 月 , 文 人 道 理 ;

  春 看 桃 夭 , 夏 赏 荷 碧 ; 秋 观 红 叶 , 冬 有 雪 趣 ;

  逐 日 奔 月 , 累 沙 成 壶 ; 呼 唤 志 士 , 同 翻 日 历 ;

  隔 旬 相 约 , 共 踏 校 园 ; 记 录 花 历 , 制 定 花 期 ;

  笔 记 摄 影 , 畅 谈 花 事 ; 谈 笑 风 生 , 诗 词 歌赋 ;

  虽 曰 花 事 , 亦 非 花 事 ; 有 志 前 来 , 衔 草 为 志 。

  至于为啥叫”走车“,那是因为我老是整上午整上午的不见人影,怕导师不高兴了,所以有时候就骑着车来实验室,边骑车边看花看鸟,当然了,看到了好东西还是要停下来,但总归是快了不少。

  那个阶段是我最忙的时候,尤其是春季盛花期,每天要写好些。好几次手都写麻了,想放弃了,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

  再后来博客与微博链接起来了,人们也可以从微博上看到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朋友圈这种东西。到了2011年的夏季,我发现已经积累了一百多篇稿子,于是就收集了一下,集结成一个小集子,非常简单的word版本,也没有排版什么的。后来我一个学设计的朋友帮我拍了一下版,就成了初稿的样子。其实初稿里包括了很多现在成书里没有的东西,包括很多在”南开花事“里的事情。

  这期间开始给一些校友做校园物候观察的培训,并带着他们校园的物候观察。中间开始了几个定点观察,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物候。由于没法在群里播放动画,我把这几个稿子分享给大家。用相同的相机参数,在相同的地方从相同的角度拍摄相同的对象,但是时间不同。

  我记得那个时候还在豆瓣上有过同城活动,比如:

  等等。

  这就是《南开花事》的前世今生,权当一个交代罢。

  《南开花事》读后感(二):《南开花事》勘误-来自读者和著者

  《南开花事》面世以来,受到很多朋友的欢迎,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撰写和编辑等过程的疏忽,书中出现了一些错漏。对此我们甚为惶恐,也为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以下列出发现的错漏:

  1. 图例页 “雄花序” 应为 “雌花序” ;

  2. 112页右上角第一行 主楼“公会” 应为 主楼“工会” ;

  3. 122页右上角第一行 “13宿西侧” 应为 “13宿南侧/10宿西侧” ;

  4. 后记“图到用时方很少” 应为 “ 图到用时方恨少”。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包容。欢迎继续挑错并反馈~

  作者 2015.04.09 于南开

  《南开花事》读后感(三):《南开花事》编辑手记

  我一直愿意把《南开花事》当成第一个完整的工作成果。虽然之前参与了工作的书包括《怎样看到鹿》之类的几本,但是《南开花事》是第一本由我自主(当然少不了前辈同事的协助)完成了各种流程步骤的书。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并回顾一下这一年多来的故事。

  仔细说来,我并没有完成全部的流程——毕竟这本书的选题早在我入职之前就已经完成了。13年夏天,毕业来这边工作,还没有办好入职手续的时候,这部稿子从外编手里返回来了。我确实是自告奋勇地把这个稿子要了过来——当时连上实习我才干了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于编辑加工的工作远没有到上手的地步——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外编的编加,另一方面也是有私心的。虫哥是我的朋友。虽然认识时间不长,从我读研之后开始看鸟之后的一个夏天我们才首次见面,不过交情也不算浅了。按照某种流行的算法,我们俩的交情至少有一个红角鸮(东方角鸮)那么深厚,这是在燕园那次见面的成果。其实更进一步说,我的工作还是他居中介绍的,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这……就溢于言表了。

  交情暂且不表。这书到手的时候,还是不折不扣的“稿子”。一摞A4纸上画得满满都是红色,虽然一年半后的今天,我自己手头的稿子已经只用红色都不足以清晰地做出标示了,但在当时,还是给了我不小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明白如何把口头语改成书面语,但又不失去轻松的语气。原书还有大量的附录,但是考虑到成书的容量,咬牙删掉了。

  一本书从原稿到校对到付型,至少要出三四个纸样,所有的改动都在纸上完成。这堆故纸至少要留存三年,万一出了问题,扯皮的时候总要知道是谁犯了错。从故纸堆中翻出原稿,由于翻动次数太多,加上原本纸质就不怎么样,纸都已经软塌塌的了。

  在外编修改的基础上,我又把书稿过了一遍,另外对照植物志把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标明,返给虫哥查证。与此同时,请我们的美编卿松开始设计内文版式,为进一步的排版工作做好准备。

  排版是很复杂的。从八月底完成发稿到基本定下版式花了不到一个月,然而从确定版式到排好(一校样),就已经年底了。每一页的图大小、数量、主体都不尽相同,文字量也各有差异,为了协调图文比例,我也不知道卿松到底下了多少工夫。还好小虫提供了超量的图片,但在方便选用的同时也增加了挑选照片的工作量。当然,卿松同学是个单干户,手头接活儿又多,我又是头一次和他合作,不会催活,这几个月也有不少拖延的成分在里面。

  这之前还有一个故事,在决定采用我们惯常合作的美编卿松之前,我们的时任领导还考虑说小虫这边有没有朋友能完成排版——因为在之前这个稿子在网上流传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漂亮的版式,后来三方联系之后还是作罢,我也很庆幸这个决定。美编的工作不仅仅是把图片和文字摆在一起,前面的版式设计、后面包括所有文字修正的录入、目录及封面的设计,各种图片的调整,乃至印制,都要参与其中。这些步骤当时我都不尽了解,也幸亏没有节外生枝。

  总而言之,在新的一年,校样排好了。这本书终于从稿子转变成了书的样子。不过样子终归只是样子,或者对于一本书来说,只是做好了里子,还没有做好面子。面子就是封面。没有从排好版开始就盯住卿松做封面是我犯的第二个错误。

  一校样看起来很美。一方面,我把它返给小虫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交给校对去核红和第一二次校对。在进行了必要的文字修改并做了相应的图注之后,很快三校样出来了。这时候还没过年。三校样之后叫做付型样,过完年不知道怎么,就到了五月。也许是春光短暂吧。我当初真的满心以为,一月排好版的书在春天就能够出版。

  到了内文基本定下来,我们才着手进行封面的设计。最初的原则是,以花为主,辅以南开的元素。又不能因为南开二字失去大部分的潜在读者,又不能放弃这一个针对性很强的群体。尝试了许多种方向,但是始终不如人意。直到有一天,我想到用南开校园地图(这还是随着最初的照片虫哥发给我的)作为封面展示南开的元素——因为书中每种植物都提到了它们的发现地点,配上地图就可以直接去看了——加上卿松找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透明纸,完成了他最初想用开窗来表现透的想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现在的风格。原本想的是把花透出来,做到最后成了把南开透出来。这样也好,这毕竟是一本讲花的故事的书。

  封面花的选取也是颇费周章,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紫丁香和西府海棠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其实我还是喜欢海棠的,但是没有约更好的画师也是个遗憾。护封倒是很快就决定了,由小虫那里约来了一副手绘的南开地图。

  为了封面,又折腾了两三个月。图案定下来,勒口的文字定下来,又出现了问题。为了腾出一页空间放图例,把目录重新排过,压缩了地方出来。挪腾躲闪,也要把总页数控制在256页,要不超出个三页五页,印张超过整整8个,又要加价了。为了印张,还忍痛把物种和花期名录扔掉了,这里有5年的数据,其实挺有意思的,但是如果要上,就得砍掉物种了——或者定价飙升超过50块也未尝不可。不过定价50也是心理的一个坎,现在选择的定价,一个是在不赔本的前提下尽量压缩,还有就是但凡打到7折,就不到30块了,也是个心理因素。其实现在国内的书真不值几个钱的。

  还记的之前说的透明纸吧。这种纸我们馆从来没有用过,而且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纸厂没有货,各方协调终于同意让我们合作的纸厂去别的纸厂调一批纸,再发给印厂去。

  万事俱备,已经起了冬天的北风。把一串pdf文件发给工厂那边,还好现在可以直接电子文件印刷,不一定非要出胶片才可以,能缩短一点点时间。改掉最后几个错误,想想终于可以开机了,心里那叫一个激动。

  11月的一天,我和卿松坐上15号线远赴俸伯。地铁出站之后又做了一刻钟的小车到了印厂。一下午督着印厂调好颜色,看着他们印好了封面和护封以及内文的第一个印张。心里总算是松了口气。经过不算漫长的等待,我们拿到了第一批的样书。

  拖后腿的事情还没完,11月底来的样书,直到年底封库都没有把货发出来。原来是外封的纸比较薄,印厂折起来比较慢……直到昨天,也就是1月5号,终于才把书入库了。

  废话不说啦,我这里只是讲了做这本书的经历,并没有提及书的内容,这个还是留大家自己来探索。由于发行人员的工作效率限制,现在只有在本馆的天猫旗舰店才有发售,估计一周左右能上三大网店。想要找虫哥签名的都把书备好吧!春天又快要来了!

  《南开花事》读后感(四):花开花落有谁知《南开花事》

  花开花落有谁知《南开花事》

  喜欢大自然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能够分辨出身边的这些植物的名字。而当你开始了解植物,就发现,想要区别这些植物,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它们花开的时候。什么时候花开呢?那就是春天。

  看过很多很多关于植物的书,买过很多很多关于植物的图鉴,认过身边很多很多植物,有两年从春天开始就每天早上去河边跑步,一边跑步一边寻找花的影子,看看什么花开了。拍下来,上网查找,最后基本上都能够找到它们的名字。

  每年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留心过这些花呢?这些年,我最喜欢的一本植物图鉴叫做《华北野花》,不过介绍的种类太少了,而且都是野花,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往往是栽培植物,比如春天的迎春和连翘,还有我们小区里的桃花、杏花、苹果花、暴马丁香、各种荚蒾、东北珍珠梅……这些都不算野花,但是却是我们生活中最最常见的花。

  看到这本《南开花事》,我就买了下来,因为南开地处天津和辽宁纬度差不多,植物的种类很接近,花开的时间也就相差两三个星期,有了这本书,再看身边的植物就更方便了。

  书到以后才发现,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原来是一本很精致的小书,竟然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作者是南开大学的生物学博士,也是一个植物爱好者。在南开也有喜欢植物的小组,在南开的网站上也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作者利用整整一个春天,在每一种花开花的第一时间,对这种花进行介绍,有时候好几种花一起开放,我印象中最多的一天,作者写了六种花,作者的介绍不仅有深厚的植物学知识,还有很多和我们生活相关的内容,让我们觉得植物分类不仅仅是一门枯燥的学术问题,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点遗憾的是图片都是作者随手拍的,并不专业,而且书也不是铜版纸印刷,所以图片并不清晰,对于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来说,图片可相当重要,不过没办法,我知道现在出版一本书的艰难。

  说道花开,这春天马上就要到了,上周六着急的小草都在雪中伸出头来了。用不了多久小区里的迎春就要第一个开花了,小区的花园中整个春天都是一种花谢了,另一种花就开了,满园子的花香可以一直持续到夏天。可是也有的时候,遇到倒春寒,花还没开满,就被冻了回去,有一年的花就开得七零八落,心情都会受到影响。但愿今年的天气能够好一些,让我再和这一年没见的满园子的花儿们相遇,说声久违了,然后再一次翻开这本《南开花事》看看和天津的花期会相差几天,看看作者对这种花的介绍和解读,我想今年的春天,这些花会让对她们我更熟悉了。

  《南开花事》读后感(五):花季未了

  在南开园里待了七年,花开花落的七载年华是最美好的青春。

  读到高年级以后,我可以在同学朋友间卖弄卖弄辨识植物的皮毛,全得益于BBS flowers版,特别是小虫前辈和水叶姐的科普。什么时候哪里该开什么花,他们全都拎得门清。

  时间长了,我几乎也能记得常见植物在学校里的分布。比如七教和联大纪念碑旁的白蜡,化学院门前、二主楼后、新学活前的山桃,敬业广场的西府海棠,西区公寓栅栏的蔷薇,范孙楼前的单瓣黄刺玫,二主楼侧的紫丁香,新图后的黄栌,七教和工会旁的榆叶梅,敬业广场的点地梅……有太多太多好看的植物,一路走一路说,可以絮絮叨叨很久。

  09年5月,本科毕业前夕,参加了一次flowers版聚,小虫前辈和水叶姐带着我们绕了学校一圈,包括复康路的一段津河,教大家认各种植物。我记录这次版聚路线的小本子找不到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却还记得小虫前辈认真介绍茵陈蒿的样子,耐心地解释“茵陈”这两个字该怎么写。

  2011年,小虫前辈在flowers版面记录了一年的花开物候,可以说是很用心了。每天看到版面的报告,有时间就可以按图索骥去看望新开的花。

  2012年,硕士毕业,老爸来参加毕业典礼,接我回家。还在学校的同学把我们送到西门。阿姨哭得稀里哗啦,我是反射弧比较长,说到又不是以后见不着了,我还要回来的,哭啥哭。在后来的几年才体会到,即使交通发展了,还是相聚不容易,人生即别离。

  2015年,小虫前辈的书出版了,但我并没有急着买,因为想着总有再回学校的时候,应该在南开园的书店买一本《南开花事》更有纪念意义。再者,说不定还能买到作者签名本。

  2016年1月,我回到南开参加汉语国际教师证书面试。到天津的傍晚很冷,路上还有积雪,但就是迫不及待走回校园,一别四年,还是那么亲切,这种气味相投融入骨血。可是西门的悦读时光不见了,换成了重庆鸡公煲,在荒岛也没找到《南开花事》,有一根期待的弦绷断了。考完试的第二天,零下16度,约了宿舍的姐妹们见面,真爱!

  2017年夏天,还是从京东买了《南开花事》,已经是加印的版本。翻了一小部分,放下了。这一年的暑假我过得不太好,其实工作强度并不大,但我并没有回家,情绪很糟糕,有一段大概是有抑郁倾向的。后来也不知道是怎么开学就好了,我想,我还是要学着脸皮厚一点,但我所受到的教育不允许。上学时偷的懒,终究会变成工作后受的罪。

  2018年3月,参加郁钰的婚礼,见了小冉老师,见了大学密友,都很好。书也看完了,可惜学校里的植物还是冬天的状态,《南开花事》开篇的“[3月10日前]榆树开花”在2018年3月10日没注意看,反正其他显眼的花儿是一样没见着。不过能重返母校,心情还是愉悦的,也该好好想想读博的事了。晚上跟海云遛回学校,在纪念品商店,她指着一本书说,“好适合你!”《南开草木图集》,嗯,于是花事之后,这几天又有书可读了。

  写完就跑题了,不是书评。感谢小虫前辈的书又带着我回学校走一遭!春季的花事是这样了,还期待夏秋冬的故事。

  “花季未了人却散了风在飘,何时再重逢谁又知道。”

  ,一张09年版聚的糊图:

  2009年5月2日,NKBBS Flowers版聚

  《南开花事》读后感(六):小虫是个好人

  热爱大自然的都是好人,小虫理所当然,是好人中的好人。

  我曾经无数次的走在南开的校园,林荫小路,新开湖畔,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广阔的感觉。记忆犹新的是南开的圆楼(经济学院圆阶),我们在旁边的小广场素质拓展,与小伙伴们做游戏;马蹄湖,每当荷花盛开的季节,总会三五成群的来这里赏荷;还有一树园,一棵见证南开成长的悬铃木,枝繁叶茂,高大优美。

  小伙伴们喜欢称作者小虫,私底下也说他是“植物人”、“鸟人”。经历了一年多的细心细致观察和记录,终于“凑”出了《南开花事》的书稿,当然,是用心“凑”出来的。他用生动的语言、唯美的图片诠释了大自然的神秘和美艳,也告诉我们,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

  “不要只是闷头赶路,对周围的事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应该静下心来,让大自然迎你而来”,用眼睛去发现,用鼻子去嗅觉,用心灵去感悟,用文字去描绘,用图片去记录,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然笔记”。

  南开花事,不仅记录了校园里的花花草草,也有作者心灵里的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我想说“这是一本用心写出的好书”。

  当然,再重复一句:小虫是个好人!

  《南开花事》读后感(七):再写两句兼捉虫

  开头本来想引个典,奈何逼格太低想不起来典出何处,也查不到原文了。引文的大意就是一本书出版之后,它的生命就结束了,它的全部遗憾就定格了。望博雅通人指正。

  我想反过来用这个典,一个出版本的书籍出版了,那么它在读者心中又焕发了一次生命。《南开花事》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些虫哥和责编大师也都回忆了。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在一边儿干着急使不上劲儿,对它的期待只能是不断蓄积。因此拿到书后,完全是对待一个新生儿那样,盲目的看不到任何缺点了。(如果一定要说缺点,和原先流传的某版本比较似乎图片对植物特征的反映程度略差。)

  对于它的新生命,我有一些期许。这些期许可能完全超出了作者的初衷,甚至会冒犯作者的本意。不过我不在乎,一旦出版了那么评判的权利就交给了读者,对作品有什么期许也都是读者的天然权利了。

  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在校园构建博物学文化的媒介。也是通过虫哥我才意识到,其实南开拥有着深厚的民间博物学传统。通过进一步调研我发现这一传统面临着很严重的断层的风险。无法否认,虫哥本人在南开的民间博物学传播和研习方面,是一个卓有成就的践行者,也是一个积极推动者,甚至是一个有些符号化的领袖人物。14年夏天我和一些不同学科背景的南开同学讨论了南开究竟要不要博物学(文化)这个问题,经过一些辩论大家一致的认为它是十分重要的。但现实是如前所述,南开的民间博物学至少没有在良好的发展。我十分期待虫哥这一部作品(在正式出版后)能够广泛的在同学中间引起共鸣,继而唤醒他们的博物学意识,让博物学的思想理念重新在校园内萌芽。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物候监测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该部作品是源于南开2011年春季的物候记录,只是比一般的物候记录更加充实,融入了作者的博物学思考和自然体验。物候监测直至今日仍然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虽然高光谱等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在大尺度上采集分析某些物候数据,但是微观的、最贴近人类生活的的那些细微现象是非人力所难以达成的。我在2011年的时候谈论过群众性科学实践(不是民科!)对于基础科学数据的重要性,当时谈的是观鸟和记录固废,物候其实也可以作为典型的一种。不过更为重要的是,物候监测背后也不乏人文情怀,说起来太虚,但是读者应该能体会到。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沟通天津南开人情感的纽带。我反复引用龚克校长在2013届毕业典礼(我没去)上对南开校园的一句评论:“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也是我在毕业之际写作一篇《南开十植物》的初衷,因为很多情思牵扯草木,校园草木以一种动态又永恒的方式纪念南开的每一位过客。然而南开的草木是天津的水土所养育,南开花事是华北地区草木代谢的一个缩影,所以这本书对更多的人也具有启发性。

  我在很多场合都呼吁大家购买这本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跟责编张大师吹的一个牛。我告诉他第一个印次5000本根本不够塞牙缝的,很快就会卖光,肯定要重印。不过后来想想倒是挺没底儿的。不过无论如何我都会期待第二次印刷,所以才会在这下面列一个替虫哥捉虫的列表,不断更新,希望在下一个印次有所改进。

  1. 图例页 雄花序 应为 雌花序

  2. 112页右上角第一行 主楼公会 应为 主楼工会

  3. 122页右上角第一行 13宿西侧 应为 13宿南侧/10宿西侧

  4. 231页倒数第十行,卟啉质 不是较为通用的科学术语,应为 卟啉/卟啉类化合物

  存疑:

  1. 127页第二行 花葶 疑为 花莛

  2. 157页倒数第十行 洋槐的花本就算是花中的中品 一句表意含糊

  (不断更新)

  《南开花事》读后感(八):温情脉脉的世界

  书还没读完,已经忍不住要动手敲字了。事实上,这本书也不会读完。我想着是每年天气一回春,我就把书塞包里,一路寻寻觅觅去找花拜访去。

  很早就听朋友说小虫师兄的这本书要出,然后,我就等啊等。后来没消息,这事儿也就淡下去了。去年的时候,看到孟神的《南开十植物》,看得我两眼冒光,仿佛从此开了天眼,以往路旁那些冷冷清清的植物都开始婀娜多姿起来。后来,又是忍不住,把文章打印了出来,骑着车子满南开园跑,去找他文章里说到的树。我傻傻的站在树旁,想看出来点不一样,当然这努力是白费的,还是看不出来。只能透着文字,遥想。

  我不懂植物,可是喜欢,喜欢到什么地步呢?有一个冬天,我拍了很多树枝,单纯就是觉得线条美,一枝枝在空中蔓延开来,就是一幅幅画,这么比喻俗了,因为画不出来,画的就不是那种味道。长在树身上的,就是自然,舒展。还有个秋天,我开始仰拍秋天的南开,拍了好多的树叶,花花绿绿,好美。说到这里,突然觉得好惭愧,好像一盘大菜端我面前,我只能稀里糊涂的感慨一下,不知道内中的好究竟在哪里,如果把小虫和孟神拉来一定会讲的,嗯,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样。

  不过,我很少拍花,一则没好设备,一则总觉得花是个招摇的家伙,没品。路过,也只是微微瞅一下。

  现在好了,小虫师兄开始讲花了——《南开花事》。如果不看这书,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大老粗”,每天踏过的南开校园,居然是个大宝盆。事实上,我们任何的角落,都是大宝盆,只要不是给钢筋混凝土给塞严实了,植物就偷偷摸摸在其中拓展它们的世界。多数只是,有眼不识其宝贝。

  书里的花我大半不知道,有些还要借助于词典才能认全字,嗯,我承认我没文化,拿本《诗经》你来读读?说到《诗经》,我还真想把小虫这本书配上《南开诗经》的名字,估计谦虚的他会连连摆手拒绝。可是,你听听这些名字:夏至草、独行菜、早开堇菜、绦柳、白梨、盐芥、二月兰、地黄、木防已……行内人不要嘲笑我,我被这名字吸引了,这都是诗啊,甚至拿来狗尾草,泥土味儿都扑鼻,让人眼醉,鼻醉,心醉。

  书中提到马蔺开花。小虫说那首童谣是“马兰开花二十一……”,奇怪的是,我记得我们山西家乡的话里,就是读作“马lin开花二十一……”,难道是某种神奇的巧合,和植物的学名一样。我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虽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植物,脑海里已经被唤起小时候的记忆,忍不住要舞之蹈之了。

  还有我最爱的枣花和杏花。小时候,门口就是枣树和杏树。枣花是小小的,黄黄的,雨后,会洒一地,我就盼着它早点结果,一入秋,枣红到了半腰,就忍不住爬上树去摘了。我喜欢早晨露水刚刚打过的枣子,又脆又甜。乡下的杏树多,一开花,漫山遍野都是,气势惊人,好像一个杏花的狂欢节。我大姨家有一片杏林,有一年,我去帮忙摘杏,结果吃的太多,牙酸到失去了知觉,肚子也坏掉了,难受了很久。

  说来,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只能看看市场中那些蔫蔫的果实叹气。

  只要是乡下的孩子,和花就不会没关系。小虫书里的花事,大家慢慢看,说是南开的,其实,完全可以延伸到整个北方地区。我想说点我的“花事”,而且还是沉痛的经历。

  十来岁的时候,暑假没事,我就跟着大人入山去挖草药。老家那边多的是柴胡、黄芩和甘草之类的。那会柴胡值钱,我就挖这个,然后,把根折下来晒干卖钱。识别柴胡的依据就是找它的花,嫩黄色的,很小。到了季节,漫山遍野都是,不过要采好一些的,只能去较为偏远或者危险的地方,所以,经常会顶着小命去挖崖边上的柴胡。我们乡里好些人就因为这个出事。还好,我这命大,后来读书了,就很少再去做这种危险的事情了。

  还有一种花是我们乡下作为香料用的,我一直不知道学名是什么,老家话叫做“Cha Meng”,有知道的给我说一下。这种花特别香,那时我们做饭很少用葱花的,直接就用这种花。晒干了,放在瓶子里,需要用的时候,取一点,油一过,搁饭里,那个香呀。为了摘这个花,我受过一次严重的“伤害”。有回,跟着大人去沟里,经过一个小道,上面是伸出去的岩石,大人们都过去了,我跟在后面。突然就有好多土蜂飞出来蜇我,我当时手里还拿着一把那个花,连蹦带跳的拍打着,边哭边跑,过去之后,发现脑袋上被蜇了好几个包,手里的花可怜的只剩下杆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大人没事,我就被蜇。后来才明白,我那会是个小光头,而前面的大人都是长头发,加上,手里那把花估计也刺激到了这些土蜂,谁都没注意到岩石下面居然有个蜂窝。那一次伤养了好久才好,从此看到蜂就有阴影。

  还有好多好多的花,可惜我都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只能让它们在我的记忆里淡淡的留存着。也许将来看到某些书里的介绍,会惊喜的发现,这就是我见过的那种。

  读小虫的书,唤醒了我好多的记忆。虽然听书名,如此正经,事实上,小虫写的浪漫又多情,除了偶尔有几个认不得的花名会吓一下你之外,简直就是一本故事书,有些是他讲,有些会唤醒你自己去讲。

  我真是啰嗦,实在是忍不住,这些事儿,可以漫延下去,讲很久。还是等我将来懂得多一些植物知识了,也挖掘一下自己的记忆吧,这里要收收线了。我喜欢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慢慢的读这些文字,看这些图,你会觉得好像世界开始变得好温暖,好细腻,我们不应该走那么快,慢下来,路边的每一处角落都在紧张的开着party,你难道不好奇它们究竟在做什么?比起人类的自以为是,这些可爱的植物们显得简单又快乐。

  等待来年春暖,塞一本书在包里,去听听吧。嗯,不管怎么,我反正会去的。

  木南

  2015-01-14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