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8 04: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精选10篇

  《金陵十三钗》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015-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一):商女不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不知倪妮红了多久之后我才看了电影,忘了是在何时掠过一眼那名女子冒死回去捡琴弦时说出了活该二字,问了室友她为什么一定要回去捡,她不回去不就不会死还害死了另外一个人。室友答,你看了才知道原因,太惨了太可恶了。

  直到正正经经看完才明白那种心情;也明白就算豆蔻不回去捡也会死,以那种刺伤民族心灵的死法;明白看起来戏剧性设置的非捡不可是一种卑微却又坚定的爱。恨,真恨。

  书与电影都是最为喜欢十三个女人扮成女学生走出地窖,走出“自我”,扮成梦,以高傲姿态走向恐惧的尽头。

  书里交代了十三钗的结局,1945年的赵玉墨已失去1937年的优雅选择遗忘自己重新开始,不再是赵玉墨但脸上的痕迹却是历史的斑斑血迹,我也想不通她是痛苦的还是释怀的。

  该怎么荡气回肠该怎么神化,对于历史来说对于灵魂来说,都是远远不足够。那段侵略伤害有多深我们如今就该有多刻骨铭心。这是事实绝不失实。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二):原来是避难的

  「只能活成别人」 红菱懒懒散散地站出来,一面说:“你们以为你们比赵玉墨还金贵啊?比臭泥塘还贱的命,自己还当宝贝!”她走到赵玉墨身边,一手勾住玉墨的腰,对玉墨说,“我巴结你吧?我跟你走。” 再铁石心肠的人读到这里也会心如刀割吧 。 谁不把自己当宝贝呢 在风尘中受了那么多委屈的她们又要去受更大的委屈——屈辱了 。 而悲壮的是,这次是为了他人,是为了悲惨的民族。是赴一场明知有去无回并且生不如死的战争主动地。 十三钗中除了活下来的赵玉墨和最早离开的豆蔻 最生动的应该就是红菱了 她与乔治的“交易” 乔治死后的悲泣 第一时间对玉墨的“立挺” 以及留在世界最后一句话: “放心吧神甫,除了扮我们自己不像,我们扮谁都像!” 从此,去受世间最后的苦。 可至死她们都还是别人。 「战争中无爱情」 豆蔻给小兵弹琵琶时的那段对话 如果读出声 一定会是“声泪俱下

  “好听。”王浦生说。

  “真好听?”

  “嗯。”

  “我以后天天给你弹。”

  “谢谢你......”

  豆蔻说:“不要谢我,娶我吧!”

  这回没人拿她当傻大姐笑。

  不管是真心对这个世界厌弃还是通过表现得不在乎去与她们无能无力的世界做抗争,她们嘴上何曾饶过别人 。但这次 没人笑豆蔻 是因为爱情吗? 她们没有享受过或者没有勇气去面对的爱情

  豆蔻说出来了 。谁也顾不上羡慕或佩服,她们心里都是疼。

  疼自己,疼王浦生,疼豆蔻。

  因为王浦生快不行了。

  可豆蔻走在了王浦生前面。豆蔻惨死的时候手里还握着几根弦。她在花楼里没有好好练琵琶来博得更高的级别,却为了得到它而离世。

  琵琶当然不是悲剧之源,甚至只能勉强算一个导火索,没有它,她一样会死。于是比起来“小姑娘到死手上还紧紧抓着几根琴弦”这一令人心碎的情节,她摔琵琶的场景就更鲜活、令人垂泪。

  “我跟你回家作田”

  “我家没田”

  “你家有什么呀?”

  “……我家什么也没有。”

  “……那我就天天给你弹琵琶。我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

  “我没妈。”

  .......

  豆蔻哭了一会,拿起琵琶一摔:“都是它不好!把人都听哭了!就这一根弦,比弹棉花难听!”

  这没有人性的侵略注定王浦生听不了豆蔻的《春江花月夜》 就像一直甘心“赖活”,死心踏地、安分守己的乔治也无法如愿活下去。

  好在,玉墨替豆蔻完成心愿。乔治的“赖活”还有红菱理解

  毕竟这亡了的土地上,还有未亡的人性与视死如归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三):商女亦知亡国恨——《金陵十三钗》

  1.

  “我们活着,反正就是给人祸害,也祸害别人。”

  这句话出自赵玉墨。她,是一个美丽的娼妓。

  2.

  南京沦陷,官兵弃城而逃,剩下的人,一律被奸杀,少有幸存者。唯独威尔逊女子学校的那13名女学生,她们的命,是13个娼妓的命换来的。

  以赵玉墨为首的这13个娼妓,做了日本人的慰安妇,被日本人肆意凌辱,到日本投降的那一天,也仅有赵玉墨一人活了下来。

  3.

  我读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心情沉重的。1937年12月的南京,四处飘荡着死亡的气息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

  “万炮齐喑其实也像万炮齐鸣一样恐怖

  这静静得不妙,是一座城池放弃挣扎,渐渐屈就的静。”

  这静,是恐怖的。美国的威尔逊教堂,成了临时的避难所。英格曼神甫谨小慎微地在战争中为教堂中的人们寻求生的机会

  然而,作为中立国,美国的威尔逊教堂也渐渐失去了它的平静。不只是缺少食物,更重要的是墙外日本人的残酷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日本人丝毫不顾及国际公约,在南京大地上,公然残忍地杀害中国平民

  血染大地,原来,人头落地,胸膛血液喷涌也有着它独特声响

  日本人嗜血而麻木,他们变态思维方式折磨成百上千万的中国人。甚至是年过七旬的老妇人,也遭到了日本人的蹂躏,因为那统统都被称为花姑娘

  4.

  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日本人发现了躲避在威尔逊教堂中的年轻女学生们。他们灵敏嗅觉告诉了他们:这里有真正年轻的肉体

  同样躲藏在威尔逊教堂中的赵玉墨等13名妓女,她们最初是放荡的。然而,在死亡和屈辱逼近的时候,她们却又比谁都勇敢

  正是她们,顶替了那13个年轻幼小的女学生,拯救了她们的生命

  5.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是以“我”的姨妈孟书娟的视角来写的。13岁的孟书娟在那一年,明白了男女之事,也因为那场战争的影响,而一生未婚。

  以孟书娟为首的那些女学生,她们最初是抵触那些娼妓的。除了赵玉墨,其他人的勾引都是极为露骨的。同样躲藏在威尔逊教堂里的男人们,禁不住娼妓的诱惑,而私下里与之进行着肉体的交易。

  那件事情,似乎因着战争的缘由而变得无足轻重的。然而,发自你情我愿的,和被人凌辱的,终究是不一样的。日本人的变态行为,终于激发了娼妓的正义感。也正因为她们的正义行为,换来了孟书娟她们的幸存。

  6.

  现在想来,娼妓本没有什么错。如果说一定有错,那也是日本人的错。

  赵玉墨们也可以自重,她们只是常常被逼得不自重罢了。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年轻的豆蔻和王浦生也许会真正的相知相守。如果没有这场战争,赵玉墨和戴少校也可能生发出真挚的爱情。

  但一切都来不及了。因为这些人后来都死了。死得不瞑目。

  我想,战争应该要被铭记的。我们唯有记住那耻辱才能更勇敢。而这些战争中的人,也应该被人记下。

  正如严歌苓所说: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四):每个人到最后,都是信命的

  看完结局,心里很是复杂,觉得愤慨悲痛、恨、悯。

  看的过程中本来对好几段情节都挺有感触的,可是一口气看完结局后心中的情绪实在是太激烈了,以至于之前大多感想都被冲淡了。

  还记得比较清楚的是豆蔻死了那段。严歌芩对豆蔻和王浦生的相处稍有描写笔墨不多,但却挺传情的。但对豆蔻的死亡,他却没什么描写。没有直接描写,大家就听见她让日本人糟蹋并杀害了的消息,甚至连她的尸体都没有见到。如此轻描淡写的,这个十五岁的花季少女没了。大概这便是战争的可怕人的生命在战争面前是那样轻弱,风一吹就能给吹没了。王浦生明白豆蔻死了的时候,心里不知是什么感觉呢?他答应过豆蔻要娶她回家,豆蔻答应他要弹《春江花月夜》给他听。他们都食言了。豆蔻好一点,玉墨替豆蔻圆了心愿,用那她鲜血浸染过的琴弦给王浦生弹了一曲。倘若命运肯给予豆蔻多一点好运,也许她能躲过那群日本兵的。但在战争中,特别在那段日子里的南京里,活着太艰难了。我想豆蔻遇见王浦生已经用尽了所有的运气了吧,已经没有多余的福份去活着了。谁说婊子无情呢?豆蔻这一份情,这一份纯粹炽烈的情,难道不比我们大多数人的要来的真诚

  看完结尾才发现,原来电影的剧情是改动过的,改得不那么残忍、赤裸。“为了保护一些生命,就必须牺牲另一些。牺牲那些相比下贱的,那些不够纯、次一等的生命。”这是神父穷极一生传教而从上帝那学来的道理。“通过牺牲,你们将成为最圣洁的女人。”这话或许没错,但由神父说出口,那也是荒唐的劝辞啊!荒唐到他自己都说不出口。倘若神父开口,我敢保证妓女们不会去顶包学生们,至少不会是所有。因为她们从来都没有被上帝眷顾过。所谓圣洁,对她们来说重要吗?但可惜的,赵玉墨先开了口。这话在玉墨嘴里出来,不是审判了,是认命。他们都不接受别人的审判,但她们认命,每一个都认命。

  我又在猜想,赵玉墨或许并不是那般善良到会主动提议牺牲的人。我希望她不是。她很聪明,不是吗?一直以来命运的不公她早已了解透彻,大概她心里清楚,这种情况下,她们的牺牲已是定局。与其让神父抛出那可笑说辞,不如自己早些开口,起码那荒唐的说辞听起来更像安慰

  有的人穷,有的人富,有的人贱,有的人贵。我们总是伸张平等,但命运似乎从来都不认账。有的人就是能够把日子过得顺顺利利的,而有的人却生来就要承受不同于人的不幸差别始终有着,但本质上就像红菱说过的那句“不都是人吗?谁又比谁好到哪去呢?”有时候被命运戏耍的人反而看得透彻。

  最后,愿战乱不再有。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五):战火下的“秦淮河女人”

  我是先看的电影再看的小说,通过前后对比发现,电影《金陵十三钗》更多的是美化了人物,放大了英雄主义,而小说更接近于真实。在战火纷飞,一片废墟的南京城,挣扎着弱小,卑微求生的中国百姓,没有谁能一个手榴弹炸飞一个鬼子军队,没有谁能在生死存亡之时做到坦然自若,它更多的是真实,是细微。 小说主要讲述了在1937年的南京城,在威尔逊大教堂里十三个妓女为了保护十三个女学生,代替她们去奔赴了日本人“盛宴”的故事。篇末速度进展得很快,并没有着重描写赵玉墨一行人决定时的艰难,也没有描写当时她们如何离去的场景,可能是因为小说的视觉是以女学生书娟的侄女回忆的原因,篇幅更多的是描写这群女学生是如何与娼妓们在这个即将弹尽粮绝的教堂里生存的日常情景。 作为低一等的生命,这群“秦淮河女人”最开始是不受英格曼神父、法比副神父以及女学生们的欢迎的:她们不顾阻拦强行闯入这里,当着神父的面用斗篷遮羞如厕,瓜分着女学生们的食物,在藏书室里烘烤内衣取暖,与躲进这里的军人相互调情享乐,为了三个芋头愿意将身体献给厨子……最为令人发指的,是她们丝毫没有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仍如没事发生一样蜗居在地下室嬉笑怒骂寻欢作乐,一出口总是会涉及男女羞以见人的隐晦。 就是这样的女人,直至日军强行闯入教堂想要带走女学生之前,我一直是不喜欢她们的,但是当平日总是彼此针锋相对的女学生有难时,她们却愿意主动献出自己的身体,代替女学生去奔赴一场有去无回的宴会,那么在此时,谁又能说她们是一群不知亡国恨的秦淮河女人呢?谁又能说自己是道德圣人资格指责这群女人理应如此呢? 小说里对于这些女人的描写是欲扬先抑的。如同赵玉墨所说:“就凭人家赏你个老鼠洞待着。就凭人家要忍受我们这样的人,就凭我们不识相、不知趣、给脸不要脸。就凭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不白打,糟蹋了白糟蹋。”她们就是这样卑微的、可鄙的生命,连英格曼神父这样理应视众生平等的人,都会在被迫交出女学生时第一个想牺牲掉这些女人,因为她们不够纯,是次一等的生命,不值得受到他英格曼的保护,不值得受到他的教堂和他的上帝的保护。但是她们最后的行为,她们的精神,比那些高尚的人不知要好到哪里去,谁说婊子无情?在国家存亡之际,在生死抉择之时,没有地位高低,没有生命的贵贱,有的只是逃避与面对,有的只是战斗和退缩这些精神的所在。 小说的结尾对于这群女人的下落是有所交代的:“赵玉墨是十三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也是她证实了那次日本中高层军官如何分享了她和另外十二个“女学生”。其中有两个企图牛排反抗(从威尔逊教堂餐厅里带走的牛排刀),但反抗未遂,当场被杀害。其余十一个女人在日本军官享用够了后,又被发放到刚刚建立的慰安所,两三年内,相继死去,有的是试图逃亡时被击毙的,有的是染病而死,个别的自杀了。赵玉墨的幸存大概应该归于她出众相貌格调,享受她的都是中下层军官,因此对她的把守渐渐放松,使她终于逃跑成功。大概她是在做了四年慰安妇之后逃出来的,至于她为什么要整容,就不知道了。”死了的悄无声息地死了,活着的改头换面活着,如果没有战乱,她们可能也是这样的下场,但是不同的是,她们这种付出使得她们永远活着别人的记忆里,熠熠光辉,不失为另一种重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