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七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七年》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9 04: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七年》的读后感10篇

  《七年》是一本由(瑞士)彼得·施塔姆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0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七年》读后感(一):"光与阴影,使事物成形"

  小说的题词:"光与阴影,使事物成形"-勒 柯布西耶

  看完小说第一感觉是没感觉,想了好久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看到了书封面上对作者彼得 斯塔姆的简介:北欧极简主义大师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简洁冷峻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作者好像也没有偏好谁,也没有批判谁,就是冷冷不动声色描述出来男主人公和他妻子索妮娅以及和波兰情人伊沃娜之间发生事情

  柯布西耶是个建筑师,小说主人公也是。但你也说不上索妮娅和伊沃娜哪个是光,哪个是阴影。表面上看,妻子索妮娅当然是光,来自德国市民阶级(Buegertum),算精英阶层,也算照亮普通小市民的男主。伊沃娜是抬不上台面的波兰难民,是社会保障都照不到的那一撮阴影。但只有在伊沃娜那里,男主心里才是得到满足的,有时在想是不是因为她实在低微,男主在那里才能无所顾忌释放出真正的自己然后成为一段关系中的alpha。(这样想男主真渣但作者厉害就在于他不批判不引导只是用刀子一样割开各种关系人物的表面给读者)(不过再仔细想想男主只是行为上的alpha伊沃娜可是信念坚定到让男主逃避...扯远了总之我觉得男主只是爱自己爱能掌控别人的那种感觉)

  他们三个人的关系有点像里面提到的旧约全书里的雅克和拉结(还有利亚)的故事,算是影射吧。故事大概就是雅克喜欢拉结,为了娶她服侍了她爸七年,但她爸说不行,拉结是小女儿,我们这要先稼大女儿利亚(囧....这白服侍七年)。你先娶她然后再服侍我七年就可以娶拉结了.....(这也太坑了!!!)利亚比较丑,所以雅克当然更爱拉结,结果神(就是耶和华)一看利亚失宠,就让她可以怀孕,拉结当然没有生育能力...(所以这故事是想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么...) 总之从古至今男女之间就是那么纠结,爱情是否会被外力影响永远话题,作者也只是把故事披个外衣放到现代语境罢了。里面提到这个是说伊沃娜跟男主失联了7年就像雅克等拉结等了7年(就在打这些字的时候意识到里面的性别对换了,旧约里是男等女,小说里是女等男,所以我是不认同男主最爱是伊沃娜这个结论的,他就是个只爱自己的渣男啊!!!我到底是多不认同男主....)

  话说小说设的背景是柏林墙坍塌了东欧剧变前后,里面似乎也没强调什么特别大事(或者我印象不大了)但这种背景好像给男主这种迷茫确定一个合理理由,但换个背景这故事也能成立还是说历史潮流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都会多多少少留下一些烙印

  最后说本来也没想写那么多的....看来用语言组织一下也比单独的读完书在那里困惑无比好(即使就是个随笔) 而且都读完快一个月了今天突然觉得要整理一下杂乱思绪......虽然是个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但这本书我应该是不会推荐的,即使作者是瑞士当代文学著名作家获过无数好评,就算推荐我也不期待对方会喜欢,因为这就不是个靠情节取胜的小说完完全全是靠语言靠翻译功力了。

  《七年》读后感(二):七年

  清冷,干冽,疏离,词语雪花晶体,语句间的连缀则是金属几何体面面交界处锐利的分界线。 直接引语不用引号,读得略辛苦。但朦胧中摸索的效果可能恰符合作者的本意,所有对话,其实都是加了标识符的独白而已。 故事就这么多。跨阶级审美,新世纪单向度的人,累积与解构,重塑与回归。看彼得施塔姆怎么讲好它,简洁克制的叙述,一些话讲得真诚。阅读中可以随时合上书本,好似一个秋暮里出门忘记羊毛围巾的人,忽然远眺至天际线处群鸟自林中飞起,瞬间心甘情愿的停驻与失神。 有时笨拙慵懒的,无规划归宿的一团灰,带着母性特有的盲目包容,盛放得下所有流离失所时代敏感灵魂。 你的爱情和婚姻也会是这样完美吗。

  《七年》读后感(三):个人评分:78。最初的裂痕还是源于不忠

  书评: 以前几乎没有读过这种婚姻题材的书,这本书偶尔邂逅的,便顺手在图书馆借来看了。挺薄的一本书,但里面的内容还是很殷实的。有男主的寂寞、伊沃娜的顺从、索妮娅的忍让、安特耶的客观等等,虽然没有描写太多的内心,但让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揣测。

  对于这本书的男主角,我的感想是:最初的裂痕还是源于不忠。

  对于读者的警戒是:如果你不想毁了你的婚姻,那就别因为一时冲动跨出那一步。

  本书结构: 以插叙的方式,男主角的视角勾画整个故事

  这本书讲了什么: 美丽的索妮娅 十岁的索菲。

  大学期间享受伊沃娜的肉体,又喜欢着索妮娅。

  安特耶鄙视作者讲述的大学期间的行为。

  毕业后,在安特耶家中与索妮娅确定关系,安特耶对作者有一些负面的情绪

  简单讲述了双方对待索菲的态度以及主人公对婚礼想法

  索妮娅不在身边就去找伊沃娜寻求快感。去索妮娅家中,不太习惯父亲。留了个悬念,有点像求婚。

  索妮娅还是知道,并且介意主人公和伊沃娜的事

  结婚七年,双方都有外遇。索菲是伊沃娜的孩子,主人公以收养地方式夺走了索菲。伊沃娜太没主见了吧。

  安特耶直言不讳地质疑主人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抚养索菲并不顺利,多方面都有一些压力

  公司经营不善,破产负债。酗酒。当索妮娅回来后情况有所好转。果然酒就是用来浇愁的。。。

  索妮娅表示不幸福离开了主人公。

  读这本书的动机: 这类婚姻题材的书看的不多,翻翻看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看看作者如何诠释

  作者: (瑞士)彼得·施塔姆

  书中的感兴趣点: 婚姻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3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如果你不想毁了你的婚姻,那就别因为一时冲动跨出那一步。

  评分: 78

  相关书籍

  《七年》读后感(四):流淌的字符仿佛喃喃低语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二十年跨度夫妻、朋间、情人、亲人之间情感变迁纠葛,非常棒的文字翻译,没有任何外国作品带来的含混晦涩,如音符般流淌在心田

  慕尼黑,七十年代奥运会后留下的运动员村;八十年代东欧剧变,波兰人大量流离在德国境内,生活在生活底层东西统一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危机中苦苦挣扎的小企业......

  色彩斑斓的历史情境中,年轻建筑设计师追求幸福家庭创业机会,爱情的种子萌发在青春校园俊男靓女外人羡慕嫉妒光鲜外表之下,男主人公因普通的家庭出生,追求中产阶级生活的过程让他身心俱疲,适时出现的波兰难民身份书店职员,没有名利的追求,有的只是最普通的情爱缠绵中他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中飘荡沉浮,周围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变迁,唯有情爱始终在那昏黄的灯光下一闪一灭。

  实在无法用道德标准精准衡量,七年,来自圣经中对情感世界的计时单位,也暗合了我们常说的七年之痒,社会环境的变迁,要么是生活在上流社会,他们的圈子一如既往,裹胁着巨大财富地位让他们高高在上一往无前;要么是社会底层的普罗大众,生活总是艰难度日;而对于游离其间的所谓市民阶层、中产阶级,他们抗争奋斗,忍受着社会的磨砺......

  《七年》读后感(五):七年之后又七年

  不得不说,这本篇幅不长的小说是我近来读过的最为动人的作品,在冷静粗粝的文字和波澜不惊的讲述中蕴含着对现代婚姻生活本质的透视。

  红白玫瑰之间的摇摆,七年之痒前后的动荡,看似老套的情节和情景设计在作者的两条叙事线索中穿插着,最终却达到了不落俗套的效果。

  掩卷的那刻,我忽然有了十七年前阅读《挪威的森林》时的怅然。然而尽管是有些类似的怅然,前者多少有些未尝爱情前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的怅然,绝对是见证了爱情的破灭与重生经历过七年之痒的坎坷不平之后的心有戚戚。

  如果说生活无非是一个个七日之间的轮回,那对于一同走过七年的我们而言,婚姻其实也是一起走过一个又一个七年。

  《七年》读后感(六):伊沃娜的生活--贫穷紧张窘迫--但比我更幸福

  《七年》笔触冷静克制,心理刻画生动立体。流畅准确的行文风格引人入胜。对于两个女子纠缠复杂感情条分缕析,如入其境。虽然没有米兰昆德拉深邃哲学思辨,在精致、细腻、温情方面却也不落下风。也许爱情和生活的确两难全,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先去寻找生活的安稳妥帖,然而又对爱情念念不忘出身底层的作者希望过上富裕中产阶级的优渥生活,有美丽智慧的妻子,临湖而建的富人区的房子,然而这样的生活虽然舒适,却是冷冰冰的,没有温情和爱情。他潜意识渴望孩提时代那种自由安全的感觉,和那种人们爱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成功的感觉。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只需要做自己,而不是努力去变成更好的人。但这样的环境,自然又是“贫穷、紧张且窘迫”的。所以作者才会在两者之间挣扎那么多年,压抑了自己的潜意识,就像“昏睡了很多年”。不过作者对伊沃娜毋庸置疑的爱,无形间已经表明了选择倾向。最后索妮娅的离开终于让他清醒,因为不能再隐匿于混沌之下盲目度日了,他终于要面对自己的真心,无处可逃,也不想再逃。这样的事实让他感到“异常害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