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艺术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31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艺术故事》是一本由[英]E.H.贡布里希著作,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0元,页数:6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一):当我们在看展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我一直觉得,不管是审美还是别的任何事物,我们应当有一个相似成功标准: “敏感”。 事物的美应当是在它第一次被人所感知到的那一刻开始才能称之为存在。有太多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傲慢无知,因为我们的不懂欣赏而被忽视。按照这个逻辑,对于愚钝的我们来说,这个瑰丽的人类文明宝库,在我们了解艺术史,开始对艺术的细节变得敏感之前;它都是不存在的。 通俗的说,现在我的心情,就是发现大陆心情。就和我高中那会开始在老爸影响下了解了一众植物名称一样,我开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原来我所熟视无睹的、熟悉而又陌生道路绿植,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我似乎踏进了全新的世界。从此往后,阅读/尝试新事物带给我的个人认知革新像是F5,在每次遇到好书之后不断被按下。种种瞬间觉得自己像是捡到宝贝小孩,停留在生活的种种美丽之前好奇不已,甚至洋洋得意他人的不屑一顾和熟视无睹。 很久以前就想好了当我要写读后感的时候的标题叫什么;“当我们在看展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虽然是为了套用卡佛的“谈论爱情时在谈论什么”的句式装逼,但好像就是我想要说的。有多少人,至少我之前是,单纯的觉得,“想要提高艺术品味?多看点展呗~”。就像是一个人,不了解俄罗斯卫国战争时代背景就想对《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鸿篇巨制而有深入触动体会一样。或说就像看了许多所谓的名著,却看完就忘;看一些当代的杂文/思想集却能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对于作品所著时的社会环境、它的历史价值认识;就算站在真迹的面前,或许也只能说一声也就这样吧。 总之我记得,从那以后,我就再不强求自己为了装逼而读书和不刻意追求名著,循序渐进的只读看得懂的好书。事实证明,好像还不错,至少不会觉得看书索然无味了。Anyway,只是想说这是我看史书目的。也就是贡布里希自己说的:”提高我们分辨细微差异感受力。“ 最近特别迷恋一个“讲究”的生活状态简单的,让每分每秒变得可以被感知,或是用心经营生活的细节。讲到感知力我觉得在每个领域优秀的人,都应当是那个领域的细节控,商人能感受别人看不出来的商机;科比说他可以感受到篮筐2公分的高低艺术家可以感受到生活中不被发现的美(再说下去好像要变成鸡汤文了,打住打住)。因此呢,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好像被我发现了生活美学乐趣,比如我要是在意一件白t的厚度、罗纹、袖口、下摆、版型和材质......而不是一般的牌子价钱之类的,我就可以收获到更多小细节质感提升带来的愉悦。虽然很悲惨的是,要是有商店卖的白t能注意上述说的一切要素并力求完美,应该也不会一件卖100块吧?好吧,品质生活不是光有钱就能买得到的,但是没有钱应当是肯定买不到的... 日本深厚的“职人”文化一直非常吸引我..."精工、手造、匠人..."被生活杂志或是淘宝文案反复提及,广大中国民众对于日本产品/洋货疯狂追逐;应当是这个尴尬转型时代的阵痛吧。等钱没这么好赚了、市场派走不通的时候中国企业应该会拾起艺术家般的百般挑剔来面对他们的产品吧。恩,期待国货回潮。 好像扯远了,总之,感想就是:stay hungry,愿你我拥有有趣灵魂,做一个人生体验家。 对于知识的热爱,就是对于生活的热爱。 最后附上一段,书的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的片段;因为说出了心声,所以原封不动附上。 据我看,在艺术家日常为之发愁事情当中,那些观念远远不像圈外人猜想的这么举足轻重。艺术家设计画面、画速写或者考虑他的画是否已经完工时,困扰他的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他也许要说他发愁的是画得“合适”(right)与否。于是,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他用“合适”这个谦抑的小字眼寓意何在,才能开始理解艺术家的实际追求。 我认为,我们只有借助于自己的体验,才能理解这一点。 当然我们完全不是艺术家,可能从来也没有尝试画一幅画,也许连这种想法也没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跟艺术家生涯中存在的那些问题毫无相似之处。事实上,即使我使用方式极为简陋,也很想证明难得有什么人会跟这类问题毫不沾边。在搭配一束花时,要搀杂、调换颜色,这里添一些,那里去一点儿,凡是做过这种事的人,都会有一种斟酌形状和颜色的奇妙感受,但又无法准确地讲述自己在追求什么样的和谐。我们只是觉得这里加上一点红色就能使花束焕然改观,或者觉得那片蓝色本身还不错,可是跟其他颜色不“协调”,而偶然来上一簇绿叶,似乎它又显得“合适”起来。“不要再动它了”,我们喊道,“现在十全十美了。” 我承认,并不是人人都这么仔细地摆弄花束,但是几乎人人都有力求“合适”的事情。那种事情也许仅仅是要给某一件衣服配上一条合适的带子;或者不过是为某种搭配是否合适而费心,譬如考虑盘子里的布丁和奶油比例调配得是否合适,然而,无论它们多么微不足道,我们都会觉得增一分或者减一分就要破坏平衡,其中只有一种关系才是理所当然的。 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我们会说他琐碎不堪,因为我们可能觉得那些事情不值得这么操心。 但是,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因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永远极端地“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要极端地挑剔。他有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质地的差异。而且,他的工作比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事情要远为复杂。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两三种颜色、外形味道。他的画布上大概有几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一块绿色可能突然显得黄了一些,因为它离一块强烈的蓝色太近——他可能觉得一切都被破坏了,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刺耳音符。他必须从头再来。他可能为此苦恼不堪,也可能苦思冥想彻夜不眠,或者整天伫立在画前,想办法在这里那里添上一笔颜色而后又把它抹去,尽管你我也许未曾察觉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异。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二):西方艺术发展

  一、笔记总结

  1 本书打算奉献给陌生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向初学者展示状况,帮助初学者充实学力。

  ——摘自初版前言

  本书主要内容为艺术的发展史,从古代美洲的洞窟画一直写到20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简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历史,是一部艺术的编年史;

  本书于1950年初版于伦敦;

  本书对于厘清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清晰直观的认识。同时作者本人的对艺术的评述,对于初学艺术史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怎样去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

  2 随感:

  296 笺注:陈丹青的《局部》非常推崇梵高的一幅画作沙滩上的男孩》,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他说,曾经有人说过,画挂在墙上就死了;后来弗洛伊德说:画作的完成与否取决于画家本人。而达芬奇很早就在文艺复兴时期说过:对于作品何时才算完工,需要作出决定的只能是他自己。达芬奇有很多未竟的作品。而梵高在初习画时期就有很多未画完的作品。这幅画也颇有古人意境意思到了就好了。似乎从文艺复兴以后,未完成的作品也是好的。

  这本书曾经在kindle上读过,但是里面的画作均为黑白色,所以对于艺术作品的感触不深。这次阅读的是才购入的精装版新版,插图均嵌入文字中,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欣赏画作,阅读比较方便直观,能够更好的感受作者的艺术评论了。这一次重温本书是因为在看过陈丹青的《局部》之后,对于艺术历史的发展再一次充满兴趣,所以重新阅读。本书严格意义上应该是一部西方艺术的发展史,主要旨在讲述西方艺术,以及不同时期艺术的发展历程。这里的“艺术”是指艺术家,包括绘画建筑雕刻方面的艺术作品。从中大致了解了西方艺术的演变,作者本人的艺术史观,以及不同时期不同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透过作者的对比评论,能够发现这些作品之间的传承或者是突破。“画其所见”,艺术最开始的目标,从最开始的古代的原始画法,到文艺复兴的短缩法,透视法,再到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人们对于艺术一直在寻找艺术的本源:和谐,自然真实

  二、关键问题:

  1 本书版本。本书自1950年出版问世以来,已经过了十六次的再版修订。国外出版物,尤其是学术著作,著作者非常喜欢修订他的著作,不断吸纳和整理完善自己不断变化观点和理解,力求使读者常看常新。与其完成很多书,不如针对某一领域著作完善的更好,这是他们的一种做法。本书第十六版也是作者生前修订的最后一版,加入了20世纪的艺术发展历史,与前述的时期连贯起来。

  三、本书特点

  1 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

  四、关键词

  西方艺术,艺术史,艺术理论

  乙未年十一月书于存远斋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三):艺术与历史

  这本书很早之前就买了,但由于过于厚重就一直没有时间去读,这次放寒假之前还在想要不要拿回家读,因为怕时间不够读完,又不愿意再拿回来。不过,对这本书的阅读速度还是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本以为对于这种关于艺术的著作会很难啃,但事实上这本书的风格真的就像其名字一样,读起来像故事一样流畅有趣,并没有什么晦涩深奥专业术语,完全是顺着历史的轨迹去回顾艺术的发展。

  在本书的开头部分,作者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所传递理念是不同的,因此,不能说某一时期要比另一时期的作品更先进,即艺术风格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在原始社会,艺术的出现往往带有对神明崇拜的思想,是作为一种图腾的替代物而出现的。在古埃及,人们认为把人画在墙壁上可以使人得以继续存在,因此,那时的绘画的特点就是要表现出人的特点,用面部的侧面像表示人的五官构成,用躯干的正面像表示人有双臂,而下肢则一前一后的表示双腿的位置,这样的人物显然与人所见的不同。这种绘画方法对古希腊的绘画艺术影响也十分深远,但相比之下古希腊人更关注正常的人的视图,这在古希腊的雕刻中可以很清晰的观察到。由于古希腊人将神视为与人一样的模样,因此他们对神的雕像都是将人的身体进行美化而制成的,人体肌肉身材的比例都非常的完美,这个时候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当时工匠技术有多么精湛

  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遗产,不过罗马时期的建筑则更有特点,从罗马的角斗场可以看到三层不同的希腊建筑的柱式。罗马人对拱顶的使用对后世的建筑风格影响极大。在罗马帝国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基督教正统地位的确立,这一事件对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巴西利卡式的教堂将罗马建筑的拱顶和凯旋门式的大门结合起来形成罗马时期的教堂的建筑风格,同时,为了装饰教堂内部,绘画和雕刻也得以发展。然而,这一时期艺术的发展完全是为了基督教宣扬教义而服务,即用艺术作品讲述圣经的故事,因此,当我们观看这一时期的绘画或雕刻作品时,会发现其题材大多相同,且其构图和风格的缺乏新鲜感,因为教会不允许庄严的圣经受到扭曲地表现。东西教会分裂以后,受蛮族入侵的影响,艺术的风格也在相互融合,建筑的风格开始向哥特式的建筑转变,用尖顶代替圆顶,并用飞拱支撑尖顶的重量,墙壁上也装饰有大量的玻璃窗

  中世纪的艺术都在讲述圣经的故事,因此题材和风格都大体相同。但一些画家的关注点开始有转变,他们致力于将作品所表现的场景尽可能真是的表现,而这就要求对人有更深入的观察,这时就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习时期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复习古罗马时期的传统,因此他们又开始对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雕塑进行了重新的学习,这一过程领导者们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本书中作者用很多的篇幅介绍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发展。其主要是分两个区域介绍:意大利的创新和北方地区的艺术。在意大利,对于人体结构的解剖观察使得艺术家们能以各种造型绘制出精确的人体造型,而透视法的发明更是为画面的构图提供了数学上的依据,这两者的结合,使意大利地区的艺术家人才辈出,绘画因此成为有依据可学的一种技术。而在北方,自杨·凡·艾克以后,对细节的不断刻画使得绘画成为模仿现实的镜子。意大利在艺术上的新发现传入北方各地,与其绘画风格相互融合,产生了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

  宗教改革之后,君主权利越来越大,艺术作品的题材也越来越丰富,不只是宗教题材,人物画像、静物、神话故事都被应用在各种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也不断创新试图突破传统。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就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所遵循的传统建筑风格的突破,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往往用双排柱、波纹装饰、雕像战利品等元素装饰,与传统的罗马式建筑或哥特式建筑相比有很明显的叛逆感。在绘画方面,文艺复习时期所确立的科学的绘画技巧已经成为画家们必须学习的技能,然而,有些人并不完全相信这些信条,马内等人在色彩方面有不同的看法,即我们在看事物时,事物各部分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只是一片混合的颜色,而不是传统绘画中的那些细节的实际颜色。基于这种观点,这些画家用一些色块来组合成脑海中所见到的场景,他们被称为印象派,并逐渐得到了认可。跟随印象派的思想,塞尚将印象派的画表现的更有层次感,以获得新的画面秩序。梵高则大胆的运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高更则回归到更原始的状态,去描绘原始世界的景象。顺着这几条线索,艺术的发展进入了现代。现代艺术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质的尝试,突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表达方式,去表现人的梦境、意识等更抽象的世界,往往是将常识打破或用简单的图形和颜色来构成作品,对其作品的解读亦有很多个方面。

  上面就是根据本书大致总结的一些知识和看法,想到哪写到哪,逻辑并不连贯且遗漏的地方很多,本书非常精彩,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并非我这点文字就能概括的,作为一本艺术史书籍,本书并没有讲解如何去解读和分析一部艺术作品,但在艺术的发展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理念,而在同一时期又有着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这些理念及其发展的过程有详细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一部作品。作者说这本书是写给十五六岁的少年的入门书籍,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教育缺少对艺术的鉴赏的知识,而以这本书作为对西方艺术史和艺术的入门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四):买了最新版很开心

  前段时间想看看关于艺术方面的书,因为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希望能找一本图文并茂,描述通俗易懂但又不是很低幼的书,这本艺术的故事很对我的胃口。

  在买书之前我看了前几年大家对这本书的评论,包括桃子依旧与大家互动的一些回复,看得出大家对这本书的感情......

  我还去了书店看了下前几年的版本,那个圣经版携带很方便但主要是字太小,不适合我。08年那个版本其实也不错了,一度想买,但发现今年已经有了新版,哑粉纸的,看之前大家关于对书的用纸的讨论和遗憾我感觉我是幸运的,所以果断的在网上买了这个版本,里面的插图印刷更精美,贵点儿也值了,很喜欢,买回来打开先闻了一下,喜欢这个味道......

  刚开始看,对内容先不做过多评价,但有一点,我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需要自己提醒自己先停一停消化消化......这可能就是好书的魅力吧。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五):评价节选

  我们这一代的每位艺术史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我15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千百万人一样,仿佛获得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借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探赜索隐,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尼尔•麦克雷戈,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馆长,1995年

  在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巅峰之作。我无法表达自己对它的赞美之情。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卡特•布朗,美国美术协会主席,1995年

  《艺术的故事》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艺术史,当时我还是一个19岁的学生。这是一个启示,让我无法废卷放手。它开启了某些人类思想的最伟大的成就之门。笔墨中充满了爱与学识,清彻而富有洞见,它是艺术欣赏的经典基石。

  ——布里奇特•赖利,著名的欧普艺术家

  我对恩斯特•贡布里希充满了感激。15岁在校时我读到《艺术的故事》,又好奇又激情涌动。它将人类经验中艺术中心论的感觉植入我心中。他把广阔的知识和个人洞察力相结合,激励我去观看我所能见到的所有绘画与雕塑。最近我重读此书,给我的感觉仍如以往一样强烈。

  ——安东尼•葛姆雷,雕塑家,特纳艺术大奖获得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