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维魔方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思维魔方的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5: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维魔方的读后感10篇

  《思维魔方》是一本由陈波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魔方》读后感(一):【书评俱乐部体验思维极限乐趣

  “如果说佛祖是万能的,他能否搬起一块他搬不起来的石头?”

  这是港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张卫健饰)的一句台词,非常精彩的一个诡辩,也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悖论

  说到悖论,简单讲就是矛盾故事专业解释是“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悖论是逻辑学中最有趣的分支,也是众多哲学家逻辑学家孜孜不倦进行探索领域,而我则把它看做一种让人会越来越着迷的思维游戏

  在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陈波先生的新作《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之前,我就很喜欢悖论,也会试着自己进行破解。面对这类挑战逻辑思考书籍,从书中学习,看着文章思考,实在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这本书中有许多我看过的悖论,让我重温思考那些经典悖论时得到快感以及无可比拟的思维的乐趣。

  阅读时,我发现作者真不简单,他善于使用各种不同比喻轻松带领读者一步一步破解悖论,就连曾经令我大感挫折问题,他也可以神奇地将其拆解,化成浅而易懂的比喻,然后一一破解,而且几乎完全需要任何高深知识也能明白他的比方

  我时常感叹惊讶:作者的功力到底何其深厚,能够把理论理解透彻运用自如,并以最最简单的方式来让人明白它。这本书不但让我接触到了世界上的经典悖论,透过作者的比喻,还让我得到了思维上的意外收获

  最后,我真心推荐任何追求思维乐趣的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里面的诸多逻辑知识都是用最简单明了的比喻让人明白,几乎不需要任何科学常识,你就可已发现悖论的有趣之处。这是一本让即使不喜欢理科的人也可以轻轻松松看懂它,有趣却令人获益良多的好书——你会徜徉于智慧迷宫,体验思维的极限乐趣。

  《思维魔方》读后感(二):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陈波教授早年写的《逻辑学是什么》通俗易懂,是我案头必备参考书籍,前后读过多次,算是入门书里面颇具特色的一本。最近陈波教授又完成了一本专门讲解悖论的普及读物《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而这个问题恰好也是我最近一段时期一直在考虑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悖论是从真的前提经过正确有效的推理,得出了自相矛盾结论。例如在最早的“说谎者悖论”中,有一个来自古希腊克里特岛的人说:“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那么他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如果他说的是真话,因为他也是克里特岛人,也说谎话,所以就推出他说的是假话;如果他说的是假话,那么有的克里特岛人就不说谎,而他可能就是那些不说谎的人中的一员,所以又推出他可能说的是真话。

  由此可以看出,悖论不是谬误,因为谬误是在推理或论证的过程中犯了逻辑错误;悖论也不是诡辩,因为诡辩有意识地违反了逻辑规则。悖论是理智探讨结果意味着我们的思维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研究悖论可以促进数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发展。例如为了解类似“说谎者悖论”,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在集合论中提出了“类型论”,认为一个集合的整体不能作为该集合的一部分,否则就会造成自我指涉,从而导致悖论。

  还有一类悖论看似“诡辩”,与我们的常识经验相左,但仔细分析后却发现里面蕴藏着深刻思想,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为了论证他的老师巴门尼德所说的“运动的不可能性”等论题而构造的四个悖论。在这四个悖论中,最有名的当属“阿基里斯追龟”。希腊神话中的长跑冠军阿基里斯要想追上乌龟,必须先达到乌龟起跑的地方,而这时乌龟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等他再跑到乌龟所在的地方时,乌龟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如此反复,他永远追不上乌龟。现实中的阿基里斯当然可以一步跨出超过乌龟,但在理论上,芝诺构造的这个悖论却触及到数学上的极限问题。

  陈波教授在《思维魔方》采取了跟着“智慧”走而不是跟着“名词”和“概念”走的策略,采用悖论的宽泛定义,将广义上的悖论分为十二组,分门别类加以介绍讨论,由此使得本书成为目前谈论悖论的最全面和最系统的著作。

  对于这些讨论,我最感兴趣的是悖论产生的一般性的根源是什么?我们能否找到一种一劳永逸摆脱所有悖论的方法?按照陈波教授的专业意见,由于实际情况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只能分门别类提出尝试性的解决方案,不能一般性地弄清楚悖论产生的根源。

  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跳出逻辑学的范畴,从思维走向存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他的第二十期研讨班《论阴性》(On Feminine Sexuality)中也提到了“阿基里斯追龟”。拉康认为,这个悖论的关键是阿基里斯要么跑得太快,轻易超过乌龟,要么跑得太慢,永远赶不上乌龟,但是却无法与乌龟并驾齐驱。法语中的“乌龟”是阴性名词,所以拉康把“阿基里斯追龟”比作男女性关系上的表现,由此否认了“天人合一”中的那个“太一”(the One)的存在。

  我们都做过一种追逐对象的梦。在梦中,我们跑得比对象快,也越来越接近所追逐的对象,但却永远无法追上对象。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认为,这一悖论展示的就是人与欲望对象的关系:欲望的对象总是可望不可即的,一旦我们接近欲望的对象,它总是离我们而去,从而形成新的欲望。所以,芝诺悖论的拓扑学,实际上就是欲望对象的悖论式的拓扑学。

  芝诺的老师巴门尼德曾说,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因为人和欲望之间的不可及关系是我们存在的真实境遇,所以我们的思维中也总是有无法跨越的裂隙,我想这或许就是悖论产生的一般性的根源。

  《思维魔方》读后感(三):脑细胞正在大面积阵亡

  对于<思维魔方>这本书,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进行评述:

  一, 该书的结构非常严谨绝对对得起思维两字.该书的结构单纯可以概括为总分,不论是整本书抑或是某一章节,都是遵循这一简单的结构来完成的,通俗易懂,思维非常清晰容易理解,这点非常赞.本书从悖论的基础知识开始介绍,然后也由易入难介绍各种类型的悖论,如果能够耐下性子从头开始慢慢仔细的看,这本书绝对能够让人理解悖论的整个发展历程和理论架构

  二, 关于悖论本身,实在太TM死脑细胞了,我记得我在应评这本书的时候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任何事情都会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这是NLP技术中的理念,而事实上,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确实非常努力的去找寻这些悖论的出路在哪里,而有些问题确实让我找到了第三条解,这些问题的出路都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对于问题的界定,往往在中间环节偷换了概念,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进行了范围的框定,比方说"我现在说的这句话是错的",如果这句话是错的,那么这话就是对的,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句话又是错的,而事实上,这句话根本不能用对错来衡量,对错是需要内容,这句话根本就没有衡量的标准,何来对错之分?但是更多的问题是我即使想破脑袋仍然没有找到出路,比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这句话本身不就成了绝对真理,那么这句话只能是错的,但是我们找不出绝对真理来证明

  综合上述两点来看,如果是想了解悖论,了解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悖论,也能够忍受这种悖论哲学的折磨,这本书是值得推荐的好书。这本书没有诙谐语言写作技巧,我觉得如果在写到苏格拉底这些悖论时,能随便扯几个笑话,那么这本书的可读性会更高,但是作者本身应该是一个极其严谨的学者风貌感觉就像是古时候穿着长衫的教书先生,一丝不苟,但是句句在理,干货满满,所以,要读此书,必然先要剔除身上的燥气,需要静心才能有所收获,当然该书也不适合枕边读物,看一会估计就头疼了。

  很惭愧的说,这本书我没看完,即使给了我一个月的时间也还是没能看完,从一开始的一字一句,到后来的通读,到后来大致了解不求甚解,实在是太过明显转变,如果一如既往认真的读,估计今年就不指望了。关于道德的悖论在哈佛正义课程中也被提及,中间涉及到的因素太多,而有些问题已经超然了逻辑了范畴,更多的已经是哲学的高度,对于具体的事情,我还是信奉必然存在三种以上的出路,但是对于哲学命题,这是论述题,哪有有条不紊解答过程。

  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那么这本书能够让你看清一些疑问,也会加深一些疑问,但无疑,它在促进你不断地思考,即使脑细胞阵亡了一大片,仅此一条,此书便是值得的。

  《思维魔方》读后感(四):品悖论之趣味

  陈波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其的主要著作有《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逻辑哲学导论》《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哲学》《逻辑学十五讲》等等。先后获金岳霖学术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优秀教材奖等学术奖励。这次陈波为我们带来的是《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听悖论》。

  本书共分十四章,分别为: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悖论、第二章 扰人的二难困境、第三章 有关上帝的悖论、第四章 模糊性:连锁悖论、第五章 芝诺悖论和超级任务、第六章 数学中的无穷和关于无穷的数学、第七章 语形悖论、第八章 语义悖论、第九章 休谟问题和归纳悖论、第十章 概率统计悖论、第十一章 认知悖论、第十二章 决策合理行动的悖论、第十三章 一些道德悖论、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中的怪论与悖论

  点晴之笔--插图。书中有四十多幅荷兰著名视觉悖论画家埃舍尔的作品为插画,这些画或许第一眼看上去,感不可思议,可恰恰是这些让人不可思议的插画,加上作者独到精妙的解读,使人再去看的时候,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些插画也更好的为枯燥的理论有了一个更为形象的阐述。

  作者在每一类悖论的讲解中,先从历史原型,各种变体,逻辑学家的解决方案,最后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悖论与日常生活中关联,并举出实例。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悖论这个词可能是很陌生的,悖论是英语词paradox的中译,指的是与公认的信念相左的“道理”,或是让人陷入两难、无所适从的命题。或许这样说很多人也难以去理解。但是悖论并非只存在于枯燥的逻辑理论当中,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就能遇到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已。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掉几根头发算秃头”,“说谎者之说”等等。就如同作者所言,悖论是有趣的,也是恼人的,它的难与美都是它独有的魔力与特色。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很长时间,我选择目录里,挑出喜欢的几章,单独来阅读,哪里知道小小的书里,有大大的世界。从后面读起来,通过实例,有趣的题型,反而调动起我阅读的积极性,加快了理解,提高了阅读速度。这时我再从头来看,反而有些明白,有些看似枯燥的东西实质并非如此。有一些事情,用我们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结论却是让人感到惊异无比。这种悖论,让我们去认真思考,带动我们的求知欲,让我们以全新的创造性观念去看待这些悖论。在快节奏时代,我们需要静下来,细读,慢品,才能体会到悖论带来的乐趣。

  《思维魔方》读后感(五):邂逅思维的拐角

  “如果从看起来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看起来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这样两个命题的等价式,则称导出了悖论。”

  悖论指的是与公认的信念相左的“道理”,或是让人陷入两难、无所适从的命题,是理智探讨的结果,不是谬误,也不是诡辩和我们生活经验所理解的不同,悖论并不全是错误的,存在即合理。有些悖论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如一个思维魔方,使人没有什么头绪,却又玩得欲罢不能。我们就如同邂逅在思维的拐角,去成全自己更深的思考。悖论的研究可以促进数学、哲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而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未尝不能增添生活的乐趣啊。

  在 本书的十四章中,章节形形色色的悖论、有关上帝的悖论写了许多例子,让我们了解悖论的丰富与多彩。而之后的章节更是分门别类:芝诺悖论、无穷数学、语形悖论、语义悖论、认知悖论······在这些系统的介绍与叙述中,我们得以在一个多维度时空来思考一个个遥远又不关于自身的难题

  作者陈波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也出版过不少的学术著作。这本《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相比于学术研究,显然更希望做一个科普,深入浅出地初探悖论,进而对更深层次的思维世界有良好的认知。

  哲学与数学的理论世界与世俗烟火距离多远呢?很远,几乎没有搭界的地方,又何尝不近呢,一个关乎终极问题的思索就可能让思考产生的生物电流窜全身,点燃智慧的火花。在重复的日常中,融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思考,对人类自我认识的思考,或许对自己也是不错的生命体验吧。

  博弈论一章中纳什均衡的相关部分让我想到了电影《美丽心灵》——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 纳什的人物传记片。纳什在研究生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他诺奖得主的事迹或是一个刚出精神病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去面对一个比精神病院更加疯狂的的宏观世界。或许对于纳什学术研究领域,我们的兴趣并不大,在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电影的悲欢喜乐,可对于纳什其人,未尝不是更近一步的了解、理解其美丽心灵。

  那些在世俗眼光看来并未对世界做多大贡献的哲学家、数学家,在我们因为思维艰涩而知难而退的领域中,鲜为人知却真真切切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思维魔方》读后感(六):识悖论,玩转思维空间魔方

  识悖论,玩转思维空间魔方

  往常读的多是文学类的书,启用到的是诸如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发散思维之类。一直以为如果再结合锻练逻辑思维,那么大脑会更发达吧!一直以为读逻辑分析类的书较吃力,但看到这本陈波博士的新书采用通俗流畅的语言以及好玩的游戏来进行悖论学的大众科普,就勾起了我想拜读的兴致。

  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悖论问题的著作,作者陈波教授将从古至今五花八门的悖论分成十二类,详细介绍每一类悖论的历史原型、各种变体、逻辑学家的解决方案、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等。作为国内著名的逻辑学家,陈波教授大匠运斤、游刃有余,又能深入浅出、别开生面。悖论是有趣的,也是恼人的,它的难与美都是它永不褪色的魔力。书很厚,讲解细致,我把它当做枕边书,时不时地细细看一看,读了很久。虽然还是没有完全深刻地认识悖论,但徜徉于智慧的迷宫,观奇峰竞出,赏空间变幻,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了!

  现如今,科学理论不断地在更新和发展,人类理智对外部世界认知的日渐深化,以及人类理智对自身认知能力的自我认知也在深化……“悖论”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维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里面有有难以计数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悖论”是多么地像“魔方”啊:一个小小的魔方,置于你的手中把玩,它对你来说意味着:困难,诱惑,挑战,神奇,舞台,空间,思考,尝试,失败,成功,沮丧,喜悦,几乎是“一切的一切”!这就是书名——《思维魔方》的由来。

  不可否认,刚开始看这本书的确不如读文学书一般流畅,但在我不停刷新脑细胞一边读一边思考的同时,我慢慢读出了个中滋味。

  例如,作者举了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言辞:“他曾表示:‘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这就是我比其他人更有智慧的地方’。”如果把苏格拉底上面的话视为自相矛盾,甚至视为一个悖论,是对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述的误读。泰勒(C.C.W.Taylor)指出:虽然苏格拉底经常说他不知道怎么回答辩论所涉及的问题,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他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他有几次强调过,他有一定的知识,这在《申辩篇》里最为明显。在这篇对话中他有两次声明,他知道放弃自己的神圣的使命是错误和可耻的行为。他所要否认的是他拥有智慧,继而否认他在教导民众。显然他明白,教育就是授人以智慧和学识。考虑到他在《申辩篇》里的宣称,只有神才拥有真正的智慧,人的智慧与这种智慧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苏格拉底所注重的是道德知识,他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德性即知识”。但是,他不承认在道德问题上有任何专家,至少不承认人类在此问题上有任何权威。因此,没有人(包括他自己在内)有权声称拥有道德真理,做这种声称的人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有意骗人。

  悖论虽然看似荒谬,违反常理,但却似乎论证缜密、无从反驳。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对悖论进行了奇妙而艰苦的探索,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痛,并且不断推进了人类智慧的进展,引发哲学和数学的革命。于我而言,读此书是在进行脑力激荡,若不细细咀嚼,便无法体验用悖论之理探索魔方的乐趣。

  感谢陈波老师厚积薄发,为广大读者奉献出如此、精美、权威的好书。我还将继续多读,更深刻地了解悖论之魔力。

  《思维魔方》读后感(七):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对于一个文科生而言,这么多专业的数学名词、数学公式放在一起消化实在不容易。所以,如果让我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本书,只怕我会掉进无穷无尽的数学陷阱中去。

  用悖论的方式思考问题,觉得脑洞开了好多。但也会觉得,悖论的人生太累了。凡事都想的简单一点,不好么?正是因为有了悖论,世界才复杂起来的吧。因为有了悖论,所以凡事都要多想一步,所以凡事都不能绝对相信,所以一切的事情都有了合理怀疑的必要。如此的生活,不知多了多少负担。

  可,一切的乐趣,也都源自悖论的存在吧。我以为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所以才有了彼此的猜疑。循环往复,探寻着那点藏在心底却彼此共知的秘密。

  既如此,哪里还有什么是非对错之分。不论真理还是谬误,只要我找到理论之称,你总归没办法说我是错的。符合逻辑啊。对的逻辑也好,错的逻辑也罢,总归有着严丝合缝的推理过程。

  后会无期里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无非就是这样。想来是不甘心的。可,脑子里的事情,科学家、医学家都没能弄明白呢,我等凡人又有什么办法。

  《思维魔方》读后感(八):一个普通文科生与悖论之间的距离,可以不远 ——《思维魔方》书评

  作为一个普通文科生,加上高考数学成绩考得一般的孩子,首先我在拿到这本书之后经历很大的心理斗争,我对“ABC”“xyz”“→ ←{T集合,S集合}”和“∑”等,由字母、数字和符号的组合实在是带着个人强烈的偏见,促使我打开这本书去探讨悖论这么一个从古至今让哲学家和数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东西的动力,几乎为零。

  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一点,即:为什么一个文科生就不该去读一下理科的读物呢,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感性世界多一点理性认知呢。从世界的“道”和“术”之间,理性客观的分析思考,涨涨知识,何乐不为。So,我开始了本书的阅读,也非常乐意在读完之后为这本书打5星。

  平心而论,我读懂的部分不是特别多,特别是某些推论的过程实在是让我望而却步,但是我从中得到的思维趣味倒是真的不少,跟普通历史类、小说类的阅读感受完全不同。当然,首先我读完序言就看到了让我郁闷不已的“逻辑预备知识”,我只能说,我的智商不够用。好吧,坚持,再坚持一下。

  文中的例子都是非常鲜明的。每一个公式其实都可以幻化为世界中的例子,作者也努力做到这一点以飨读者。这点也让我这个文科生可以跳过某些过程推导而直接用实例来明白作者所阐述的意思。必须点赞。但是,很多问题作者还留了一些给读者思考。篇尾竟然没有相关的“答案提示”,这真是,我只能再次说,我的智商不够用。(可以看出文科生爱对习题后的答案的不好思维,我的学习的陋习,暴露无遗。)

  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十二章博弈论相关的部分,比如著名的囚徒困境,其实跟伦理道德、法律约束相关,“两难”的争辩非常好玩。纳什均衡,这个词我也明白一些了。书中这个例子,p236页上的【热恋中的情侣的周末选择】,

  男生女生 看足球 看歌剧

  看足球 3,2 1, 1

  看歌剧 -1,-1 2,3

  我从个人角度也有了新的解读。原来,根据纳什均衡,最好的选择其实是甘心乐意地迁就一方,陪伴对方,而绝不是自私地坚持。哈哈。

  生活中,实在存在很多的矛盾,比如我看到的这条微博(链接:http://weibo.com/1764222885/BgoXllFCa ),题目是:【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1个西瓜,4个猕猴桃一共花了20元,请问:小明的妈妈今年多大岁数?】作为文科生的本能,我一定会果断举手说:哈哈,老师,题目明显出错了,题目和问题之间明明没关系呀。或者说:什么情况,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吗?但是,其中一个答案是这样写的:

  【20元钱可以买到这些水果,估计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90年底啊的时候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很严厉。可以推出小明是独生子。猕猴桃虽然营养丰富,但是不太适合4岁以下的小孩子食用。妈妈买了4个猕猴桃5个苹果中只有一个是为小明准备的,其他的应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各1个,西瓜一家分食。小明能够一次性吃完一个苹果,预计在3-4岁。从中国当时的婚姻政策看,女性结婚年龄在20周岁。那妈妈现在的年龄估计在44岁左右。】答案无论对错,总是让我这个文科生震惊不已,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理科思维。

  站在初步的文科生的角度,即常识地判断可能性,然后直接得出一个普罗大众也认可的结论,如:题目出错了。往往没有进一步去思考其他可能性。但是,理科生的话,“一根筋”地稍作坚持,用有限的条件及生活知识,从问题出发结合题目条件,得出结论,这的确也是一种很好的思考。

  此外,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每章节前的埃舍尔的作品为插图,精心挑选配合每一章节的主题,又能合情合理,启迪思考,实在是相当精彩和不可思议的。我在想,当时创作这些作品的埃舍尔,内心到底多么神奇思维多么诡异,因为把对等的思考、无穷的对接、倒影的应用、无限的循环等如此巧妙地融入画里,展现出相悖的主题,实在是不容易。跳脱了2个层面,第一是现实的画境,以及画境中的画境。作为一个普通的文科生,埃舍尔这个名字,不得不深深地扎根在了我的心里。

  当然,最后我也必须向所有的思考者们致敬,跟作者一样,我相信,正是因为你们的不懈思考,推动了历史。而且其中很多贡献卓著的大家们,生平时犯着常人不解的“病”,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非议和孤独,牺牲了很多世俗生活的快乐,才换得了瑰丽炫彩的思维花火。

  我们后来人,是有幸地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前行,真的是乘其荫萌。

  这本书切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神奇的“魔方”,向大家展示属于悖论的各种色彩斑斓的可能。哪怕是一名文科生,也一定能读出属于你的思维启动。

  人生其实可以不设限。

  以上。

  《思维魔方》读后感(九):如何快速系统地了解悖论

  古有“白马非马”论,外有“说谎者悖论”,这些论断或谜题纠结拗口,实属烧脑良方。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悖论。“悖论”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但真要说它是什么意思,恐怕没有人能一下子给出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来。要想系统全面地了解悖论问题,入个门装个逼,本书绝对是首选。作者陈波是著名的逻辑学家,北大教授,他把这些看似荒谬、违反常理的悖论解释得简单易懂、别开生面。

  悖论是什么?不是谬误,也不是诡辩。作者介绍了古往今来关于悖论的各种看法,从“悖论是什么、悖论不是什么”两个方面阐述,得出的定义是“如果从看起来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看起来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这样两个命题的等价式,则称导出了悖论。”(这里选取了书中比较松散的说法)

  作者将各种悖论分成了12个类型,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悖论,分别介绍其历史原型、各种变体、解决方案等。悖论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宗教信仰、数学、社会学,还是哲学中都存在着经典悖论,而自由意志、因果命定、理性决策、集体审议等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中存在的悖论,使得这些话题更加耐人寻味。

  举个有趣的例子,连锁悖论中的“谷堆”悖论:一粒谷子不是谷堆,两粒谷子不是谷堆……所以一百粒谷子不是谷堆,不论多少谷子都不存在谷堆。这就是“从明显真实的前提出发,通过微小而难以察觉的改变,或通过直观上有效的小的推理步骤,得出明显为假的结论,或真实性高度可疑的结论。”产生这样的悖论的原因是,“谷堆”是个边界不精确的词语,具有模糊性。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数学等精确科学以外,具有模糊性的物质大量存在,二值原则要谨慎使用。此外,微小差别不断积累,可造成巨大的差别。

  其他还有对无穷的研究(不能用常识的眼光看待无穷问题),对归纳问题的观点(归纳在逻辑上是灾难,在自然科学上却是真理),用哥德尔语句解决认知悖论,“缸中之脑论证”影响产生了《黑客帝国》,用博弈论解释囚徒困境,以及本人看不懂的芝诺悖论等等。这些悖论有的能解决或规避,有的不能,但他们都带来了思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思考,对人类自我认识的思考,这是悖论存在的最大意义。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电车难题的变体:有1个小孩在一条废弃的铁轨上玩耍,有5个小孩在旁边一条正常使用的铁轨上玩耍,此时火车在正常使用的铁轨上开来,除了变道到废弃的铁轨,没有其他办法拯救小孩。你会为了救5个小孩而选择变道冲向在废弃铁轨上玩耍的1个小孩吗?即使那个小孩才是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捉虫:

  1.目录,第十四章 后面的页数 391 应为 291

  2.预备知识,“逻辑逻辑符号说明”应为“逻辑符号说明”

  3.P188,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一条可靠的情报也认料想……” “认” 应为 “以”

  《思维魔方》读后感(十):读后感,

  罗素说“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教科书上的布鲁诺却为了捍卫自己认定的真理而死。

  看了罗素的简介,他执着地追求爱,先后爱过至少7位女性,结过4次婚。

  我想他一定是富有激情的人,真正的热爱。

  罗素先生所处的年代,中国还未改革开放,人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社会的物质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关于帕斯卡赌,信上帝有好处,不信上帝有坏处,那为什么不信呢?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样看似正确但却经不起推敲的谬误。

  印象中第一次接触谬误是初中时的数学老师为了让我们好好读书,提出几个公式。猪等于吃喝拉撒,学生等于吃喝拉撒加学习,所以学习如果不学习,那么学生等于猪。

  关于忒休斯之船的例子,其实和“我”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我这种人,这样问题的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当增长增长见识吧,体验一下思维的乐趣。

  另外书中的三门问题以及白帽问题,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智商不够用。目前我对于智商的理解是脑子运转速度,例如我思考问题时脑子就是浑沌的状态,不够理智不够冷静吧。但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有它的道理所在,我花更多时间过难题过一遍,还是能够理解的。

  英国电视剧《黑镜》,电车问题,意外考试悖论,这些都很有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