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0:13: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但凡对清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慈禧入宫伊始只不过是大清朝第八位皇帝咸丰帝的兰贵人,遂凭借其美貌、聪慧、能书善画和不凡的心机,也不过几年光景,就已深得咸丰帝宠幸,地位连连晋升,及至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之后,更是母凭子贵,“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然而,随着咸丰帝对懿贵妃的宠爱日甚,他开始发现她对权利渴望的欲望热烈。因此,咸丰帝开始警惕起懿贵妃来,他是不能允许女人参摄朝政的,一想到曾经是唐高宗皇后的武则天“牝鸡司晨”,代李唐为武周的历史教训,他就提醒自己警惕此女。就是这时开始,咸丰帝对懿贵妃的宠爱渐减。假如咸丰帝不是英年早逝,又假如懿贵妃的儿子不是唯一的皇子,历史照这样发展下去,懿贵妃到最后会不会成为一代慈禧太后,三度垂帘听政,成为清朝末年实际执掌人长达47年之久呢?如果有假如,我想是不会的,咸丰帝在生之年已经开始警惕这个女人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历史在风云际会之间,懿贵妃注定是要登上大清朝这个大舞台的,在这个内忧外患,风烛残年的帝国大厦里穷奢极欲几近半世纪,加快了大清帝国覆灭的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本书作者王开玺老先生作为历史学教授和学者,对历史可谓耳熟能详,因之行文讲述理据确信,用心书写,更充分考虑到本书作为一本普及性历史书籍而面对的普通读者,给生僻字加注音,重要人物加注说明等,足见老先生对读者的一颗关怀体贴之心。这是我读过的历史通俗读物当中所没有过的。

  慈禧在大清国风雨飘摇,内外交困之际三度垂帘听政,只顾攫权享乐,极尽奢华,这无疑更加快了大清朝覆忘的步伐,而由此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格局。

  V4

  欣雨Q

  钻石会员

  收起

  2014-05-20 00:50:45

  V3

  fantf

  收起

  2014-05-06 09:37:00

  V2

  猩红国王

  收起

  钻石会员

  收起

  2014-06-10 17:13:00

  V4

  崔朔玮

  钻石会员

  收起

  2014-06-02 10:11:09

  V3

  菊花茶27

  钻石会员

  收起

  2014-06-08 21:15:29

  V1

  无昵称用户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7-27 11:54:11

  V3

  jjmin

  钻石会员

  非常不错的书,物流很快。

  2014-10-27 16:04:25

  V2

  zshr2

  钻石会员

  收起

  2014-06-30 10:31:15

  V3

  若砚尘

  钻石会员

  展开

  2014-05-08 13:38:14

  V4

  czh19

  钻石会员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4-28 10:18:49

  V1

  无昵称用户

  不错啊,研究很兴奋。

  2014-10-07 09:40:25

  V2

  无昵称用户

  钻石会员

  这个商品还可以

  2014-07-10 22:02:53

  V2

  养正斋主人

  钻石会员

  这个商品还可以

  2014-11-05 11:24:05

  就慈禧太后本身而言,她具备了成为独裁者的内在素质。她不但天生丽质、美艳绝伦,而且粗通文墨、明晓事理,还机敏善变、敢做敢为,颇得咸丰皇帝的信任与倚重,经常代笔批阅奏章。更为重要的是,她对权力有着极为强烈,甚至病态的渴求,这种欲望刺激着她时时伺机揽权干政,遇到合适的机会,必然掀起滔天巨浪。而当咸丰皇帝死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制约她伸向最高权力的贪婪之手了。

  就当时政治局势而言,她抢得了成为独裁者的不世机遇。首先当然是咸丰皇帝尚在青年即在热河亡故,同治年幼嗣位,咸丰皇帝后事安排中的漏洞为她入掌最高权力提供了可能。其二,咸丰皇帝死在了临时权力中心热河行宫,而八位顾命大臣又分居热河、北京两处,在权力中枢向北京转移过程中造成了辅政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间隙,为其发动政变提供了机会。其三,她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不但母以子贵,而且掌握了象征权力的“同道堂”印章,代表皇权的正统,使她在与肃顺等顾命八大王的较量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所以能够通过政变一举将其政治势力铲除,为其掌权扫清了道路。

  就当时社会关系而言,她获得了成为独裁者的独特人脉。咸丰皇帝虽然对心狠手辣的她有所防范,但仍然想要利用她。想象一下,如果真的要防止她攫取最高权力,何不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或者效仿唐太宗令武则天削发为尼?从他赐给小皇帝“同道堂”印的那一刻起,慈禧太后的掌权已不可避免。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钮祜禄氏,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她为人忠厚,贤淑安分,没有权力欲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主见,容易为慈禧所煸惑、利用,为其独掌大权提供了支持。再一个重要人物是奕訢,即咸丰皇帝的六弟,他不但外有外国势力的支持,而且周边还聚集了一股政治势力。慈禧选择了他为其同盟者,再加之肃顺的麻痹和无知,胜保、僧格林沁等统军将领的支持,胜利的天平已见分晓。

  伴随着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与同治皇帝返京的车驾,她一步步登上了清王朝权力的巅峰……

  因为是通俗的大众读物,所以,为了做到通俗化、大众化,作者努力使书的叙述方式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多年来“言必有据,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与撰写史学论著的基本要求,又使得作者把真实性和科学性作为本书的一个基本要求。

  因为为尊重讳的原因,很多事情不会载于史料,但为了叙事的需要,每每取之于野史传说。此种情况,作者必定予以说明。有时,为了从纷纭的众说甚至完全相左的几种材料中爬剔梳理出可能的真相,作者往往把它们罗列出来,逐一分析,尽可能给读者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源于作者毕生治史所养成的良好史学素养。作为一名严肃的历史学家,穷毕生研究之力,写此普及性通俗的大众读物,可以说是厚积薄发,驾轻就熟,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因此,虽然本书定位是通俗化、大众化的,但决没有为了迎合部分人猎奇心理的庸俗化、媚众化。这一点,由作者使用野史传说材料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就可见一斑。

  当然,对于书中大量的史料内容,也没用像学术著作中的文内注或页下注,而这样做,是与本书普及性历史读物的叙事方式与文字风格相应的。

  尤为难得的是,作为历史读物,难免出现生僻字,而作者将生僻字做了随文注音。这符合普及性历史读物的定位,是以读者为本的体现。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作者能细心到如此程度,是跟他教书育人的教授身份分不开的。实属不易,非常难得。

  所以说,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用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活泼清新的语言文字,以负责任的态度,通俗地为我们讲历史故事、普及历史知识的一个读本。

  目前“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传达了很多错误的历史知识。我想,本书对这种现状是一种很好的廓清。

  王开玺先生,善莫大焉!

  文字指瑕:

  1.《再版总序》第001页,第二段“但前不久仍未就这一新清史是依据此前的二十四史之例,不加添文中注释,还是仿照现今史学著作的惯例,加添文中注释,达成共识”中,“前不久仍未”作为修饰语应调至“达成共识”前。即,“但就这一新清史是依据此前的二十四史之例,不加添文中注释,还是仿照现今史学著作的惯例,加添文中注释,前不久仍未达成共识”;

  2.第015页,末段首行“正是由于道光帝十分,甚至可以说是万分地喜爱皇六子奕”中,“,”换成“、”似更好;

  3.第016页,第二段首行“据徐珂记载,道光帝本来是加了千分的小心,万分的谨慎的”中,第二个“,”换成“、”似更好;

  4.第026页,第二段倒数第二行中的“鐍”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其左边金字部为“钅”,本书正文第003页倒数第五行该字即使用此简体;

  5.第032页,第四段第二行“奕生母在生前侍奉皇考道光帝”中,“生前侍奉”应移至“皇考道光帝”后,因为此时奕生母尚在,去世的是道光帝。即,当为“奕生母在皇考道光帝生前侍奉”;

  6.第208页,倒数第四行“赏戴三跟花翎”的“跟”,当为“眼”之误;

  7.第224页,倒数第三段末脱一“。”;

  8.第246页,倒数第二段首行“慈禧太后隆恩殿前丹陛上巨大石雕及汉白玉栏板、望柱上”,宜改为“慈禧太后隆恩殿前丹陛上的巨大石雕、汉白玉栏板及望柱上”;

  9.第249页,第三段第二行“一位已故的先生称此书为……”中,“先生”后应加“生前”,即,“一位已故的先生生前称此书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