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居》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心居》影评100字

2022-03-19 08:20: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居》影评100字

  《心居》是一部由滕华涛执导,张颂文 / 海清 / 童瑶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居》影评(一):赶在电视剧播出前看完了小说

  小说很适合拍成电视剧,而且几个主演选得很好,很贴近小说了,看小说的同时就感觉像在看电视剧了。

  但感觉电视剧应该会把小说最后戛然而止的结局补充完整吧?小说就这么结束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第二本的意思…看最后一章以为会把人物的结局交代一下,至少每个人都提到一下吧,但最后实在是太匆忙,节奏都乱了,希望电视剧可以弥补一下。

  《心居》影评(二):如果我是剧里的海清,不离婚还留着干啥

  虽然我也知道,每个人经历不同,情况不同,立场不同,但是,作为已婚已育的我,真的,我实在气不过,如果我是剧里海清这个角色,真的必须离婚,不离婚还留着过年吗难道?伺候老的伺候小的,老公窝囊,大姑子强势,自己洗碗,全家排除她开小会,最后还要背地里说她坏话,看不起她!麻烦照顾父母只有儿子儿媳妇的责任,女儿就没有义务吗?

  就想问问,结婚是为啥,难道是为了给人当免费保姆吗?就算保姆,这么多年比保姆尽心尽力多了吧,工资也早够了吧!还外带着给生娃养娃教育娃,我天,都不敢想!

  如果是这样的婚姻,那咱就是说,一个人不好吗,自己挣钱自己花,想打扮打扮,想逛街逛街,不爽吗?

  当然,大姑子没有义务给弟弟和弟妹买房,那老公呢,出钱时有姐姐撑着,出力时有老婆扛着,钱挣不来,家务孩子也不管,住的话住亲爹家里,上班的话有姐姐给找,真不知道要这么个老公干啥!

  《心居》影评(三):精明却不失温热的沪上烟火

  标题借用了原著作者书的介绍,之所以借用,是因为在看剧的时候有体会到。

  开篇大城市人流涌动,形形色色的人行色匆匆,无数在城市打拼的人脚上像安装了风火轮一样不能驻足下来看一看周围的风景,而这就是这个魔都城市的状态,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压力都让人有种忙于奔波的感受。再加上冯晓琴和顾清俞双线生活状态的并行镜头,一个是早起买菜,在菜市用上海话和菜贩子讲价,回家要照顾一家老小生活,叫起床、安排早饭,送儿子上学,安排老公办事的家庭主妇,一个是精致生活、自律、优雅、享受生活和工作的精英人士。镜头将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涵盖其中,充分展现城市中每个人的生活常态,配合上海话糯糯的语气让这幅真实忙碌的生活多了一丝生活的熨帖,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也是沪上生活本真的样子。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提到魔都都认为是一座精明的城市,不管是人的感觉还是城市的气质。在剧中的人物塑造上也能看到这一点,冯晓琴为了买房子会想方设法的去借钱,为了能让阿姐借钱给自己,她逼迫嘴笨的老公背“借钱稿”,刻意的为阿姐准备生日礼物,还会在礼物上缝上驴牌的假标,虽然愚蠢但也是为了迎合与讨好,甚至会在知道阿姐拒绝自己的原因是阿姐自己也要买房后,说“不是置换怎么能买房啊?不好违反政策的啊?”这样阴阳怪气的话,来达到自己借钱成功的目的,实现自己有一方自由天地的小愿望。而顾清俞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对这个外地弟媳有着戒备之心,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受伤害,明明借钱对于她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不愿意看见弟弟被弟媳利用,而非弟弟的真实诉求所以不愿帮助;怕冯晓琴在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不会再管父亲和奶奶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各有立场的两个人,台面上保持着一贯的和谐,在借钱的事情上多次拉扯,兜兜转转无法达成一致。在一来一回间展现着各自的野心与精明。

  而剧情的真实与巧妙之处在于它刻画人精明的同时没有丢掉藏在城市和家庭中的那一抹温热。这对姑嫂虽然精明,但这份精明无伤大雅,没有给家庭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换言之,她们保持着各自的立场,用不同的方式爱着这个家。剧情中加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情趣,比如:顾父一边和女儿嘴硬,一边偷偷的准备生日蛋糕;顾磊虽然不求上进,安于生活但他会照顾妻子,用小的浪漫安抚着妻子的小情绪;冯晓琴虽然在买房的事情上咄咄逼人,甚至还把顾磊赶去沙发,但也会在深夜时分看着老公的睡颜,温柔的说上一句“生日快乐”;顾清俞虽然不借钱,但愿意帮忙解决小老虎的上学问题,正是这些温热的部分让“家”的呈现更加完整,爱与恨交织,纠葛不断,但从来不缺锁住人心的温热,这也是这部剧我最喜欢的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说这剧是“精明却不失温热的沪上烟火”。

  最后想说生活虽然百般波折,千般冷漠,但永远不要忘记那份动人的温热。

  《心居》影评(四):冯晓琴——追求归属感的写照

  冯晓琴,作为一个只身一人嫁到上海的外地媳妇,她所努力的争取到一切不过都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个城市立足,在她身上我是看到了很多异乡打工人追求归属感的真实写照。 人们口中经常会把冯晓琴这样在他乡工作生活的人叫“外乡人”,经济发展的落差让更多人来到大城市寻求机会,我和冯晓琴一样,恰巧是其中之一。我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打工人会说自己不干了回老家了,或者是换个城市重新开始,说实话我也曾经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回到家里安逸的生活,每当身边有小伙伴选择回家的时候,这种念想都会格外的强烈。想想能照顾在父母身边,能过平稳、不忙碌的日子也挺好的,在小城市虽然挣的少,但足够安逸、潇洒的活着,也不用像在大城市这样,拼死拼活的干,可最终打败这个念想的还是自己的野心和奋斗这么多年的不甘心。 说实话刚开始看见冯晓琴这个角色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市侩、虚荣,甚至对丈夫步步相逼,只是为了追逐“房子”的物质欲望,但同为在大城市漂泊的人,有着和冯晓琴相似的经历和一样想法的我深深知道,想要一套自己的房子是每个大城市漂泊人的夙愿,在面临一次次搬家和高额房租时,说到底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方式也只是想追求一份归属感而已。 说说我的自身经历吧,我跟冯晓琴一样,是个外地媳妇,22岁大学毕业就来到现在的城市打拼,认识了我老公,然后我就结婚、生子,一边兼顾家庭一边工作,现在我也已经三十多了,孩子也上小学了。婚前我也攒了一定的积蓄,娘家这边跟婆家这边一块出资付清了房子的首付,现在也在还贷当中。我其实很佩服剧中的冯晓琴,她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我要在上海立足,我要在上海买房,我想要一份归属感所以就算是在家做家庭主妇,每天的日常就是“买汰烧”她也愿意。对比下来,我刚来这个城市的时候是很迷茫的,因为我也不知道我能在这里撑多久,这里对于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远离家人还会带着不安,一直到我工作稳定,我才可以说是有了人生目标,然后遇到我现在的老公,然后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接下来就是说说中年人离不开的事情——房子问题。我前面也说了,目前是处于跟老公共同还房贷的一个状态,延伸出来就是有了房子就真的会有冯晓琴想要的归属感嘛?我的回答是:会,因为再怎么说都是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有房贷压力也不小,但是我知道这个房子是属于我的,再也不用因为房租涨价、房东要求过高,而过上“颠沛”的生活。虽然现在的生活有些辛苦,但是身边有老公和孩子的陪伴,我就觉得格外的安心和值得。当我看到冯晓琴面对家里所有人的不理解会情绪爆发的时候,我真的真的很有共鸣,因为同样是作为外乡人、同样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心里的那份对孩子的关心,和漂泊在外的那种不安和恐惧,都是曾经我的担忧与害怕,相对她而言我已经幸运很多了,后来看到她公公同意借钱,然后她也终于签了合同付了定金,我能明白她难以抑制的开心,那是心中安定,找到归属感的样子,特别为她高兴。 这部剧就真的很真实,冯晓琴她只是所有在异乡打拼的人们想要个归属感的缩影,或许很多人都会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而去拼命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但是打败内心当中的恐惧感和无归属感才是我们真正要从冯晓琴身上学到的东西。 最后也祝愿每一个在异乡的打工人可以找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归宿!

  《心居》影评(五):用“心”怀念曾经蜗居的那些年

  人生在沪,横竖离不开一个“居”字。

  婚丧娶嫁,柴米油盐,都是围绕着“居”。居好了,一顺百顺,居不易,诸事不宜。

  冯晓琴说住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听着有点扎心,但在北上混久了,就会觉得话糙理不糙。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蜗居和心居,离开了居,只剩下了蜗和心,连起来就是窝心。

  十三年,曾经还有点青涩有点作的郭海萍,变成了略有点小沧桑的冯晓琴。

  十三年,妹妹从郭海藻变成了冯茜茜。

  十三年,内环边上的房子翻了七八九十倍,外环边上的翻了5-6倍也是有的。

  倘若在这十三年里要是错过了每一次购房上岸的机会,估计投江的心都有了。这种事,想都不敢想。

  看蜗居时候家里老人们边看边说,至于嘛,房价总会降的,别急别急,再等等再等等。眼瞅着岁月皱纹让郭海萍变成了冯晓琴,请问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十三年可以等呢。

  老歌里唱的是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现在身边看到的都是旧人们早买房或暗自庆幸或洋洋得意,而起早贪黑的新人们则依然望房兴叹。

  买还是不买,蜗着还是豁出去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心居最终还是考虑了众多非京沪观众的接受度,把冯晓琴心心念念的学区房设定在“200多万”,单价才4~5万。如今,别说内环,中环边上敢加上学区二字,就算20年房龄的老破小,也早已经不是这个价位了。内环里随随便便十几万二十万一平的房子,可以打破无数外地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年轻人对上海的美好憧憬。

  看了三集,对于冯晓琴因买房受挫而在丈夫大姑子公公姑妈伯母面前噼里啪啦一通“标准海清式”的爆发而忍不住叫好,一方面海清的演技没得说,另一方面也有点情绪带入了。冯晓琴想为自己也为儿子长远计买个房子怎么就不对了呢!

  连带着对顾清俞都有些反感,你自己忙赚钱亲爹亲奶奶扔一边不管不顾,弟媳妇操持全家你不愿意借钱给她也就罢了,还撺掇着老头也不出钱。回过头来还跟闺蜜那质疑冯晓琴当年嫁入顾家动机不纯。

  废话,就你弟弟那德行,要不是看你家有房有户口,谁脑壳坏掉了嫁到你们家。

  说白了还是那句老话,穷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则是大大方方小气。

  动辄七八位数收入的顾清俞,可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的提防着穷家小户出身的冯晓琴,原因无他,就是看不起而已。然后还把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来俯视冯晓琴的动机。

  大姑子和弟媳妇,就像婆媳之间一样,有的是话题。海清和童瑶,拿捏的都挺好。加上人生落魄的冯绍峰,还有从相逢时节里无缝切换过来的严晓频,后续的看点值得期待。

  没看过原著,但深夜里依然默默的希望冯晓琴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心居,可别再蜗了。

  《心居》影评(六):海清新剧番位惹争议,实力派演员也来这一套?并不是童瑶小家子气

  由爱奇艺、腾讯影业等出品,根据滕肖澜同名小说改编,滕肖澜作为编剧,滕华涛执导的电视剧《心居》已经正式在上海开机。开机了几天之后,才官宣了主演阵容。

  官方在微博上公布主演的时候,分别@了:海清、童瑶、张颂文。后面特意备注了括号,写着“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这就是告诉大家,演员们排名的这个番位,仅仅是按照拼音字母,并不是海清作为一番的潜在信息。

  而通过对比下项目书和招商信息,本来明明白白是作为一番的海清,不知为何却在官宣阵容时,依照了以按照姓氏拼音字母排序这样的方式公布。特意的番位排序备注让大家觉得很倒胃口,童瑶打着的都是实力派演员的旗号,怎么还闹出了这样争抢番位的小家子气事情。

  论实力和国民度,国民度最明显地体现在于,我们说起海清,随口就能说来她的几部代表作:《小欢喜》、《小别离》、《蜗居》、《心术》、《媳妇的美好时代》、《双面胶》和《王贵与安娜》,还有一部破了30亿的电影《红海行动》的女主角。上面这些作品豆瓣评分全部破8,正是实力的证明。

  这一回和海清争番位的童瑶,目前为止就是爆了一部《三十而已》的二番和大江大河第一部的四番女配。两部剧能让她的名气蹿升至此,也是大大吃了这两个角色的人设红利,比起海清这十几年在娱乐圈的摸爬滚打,经验累积,她这点成绩完全不够看。

  自己是个几斤几两,当然自己最清楚。那么童谣为什么还要争这个番位呢?

  一、角色多变

  童瑶重新回归娱乐圈以来,先是在《如懿传》中扮演了一个对标华妃的高贵妃,仰仗着父亲的功劳,在后宫里面横行霸道,穿着靓丽色彩的服装,一脸骄纵蛮横,实则有没有心机,还挺讨得观众的喜欢;

  随后,就是在《大江大河》里面饰演了观众朋友们心里的白月光宋运萍,雷东宝在剧里哭得有多惨,观众在外面哭得就有多惨;

  让童谣从八五后的年龄段里面杀过所有小花,一跃成为第一青衣,拿下了不少奖项的《三十而已》,她在剧中饰演的顾佳一角,人设更是叫绝。从事业到家庭,把生活的每一寸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处事能力也强于很多女性,绝对是新一代独立女性的标杆。

  上述这几个角色,不管是从时代背景,还是人物性格,均有很大的跨越,而童瑶都完成得非常不错。相对于海清,一直被套着一个“媳妇”的枷锁,童瑶比之她,确实在戏路上面比较多变。

  二、角色戏份比重平均

  有看过原著小说的网友们表示,该小说讲述的是围绕在一对姑嫂之间的故事。海清和童瑶两个人分别饰演的角色,其实在小说当中完全互相伴随着彼此的成长,没有绝对的女一号,两个人的对手戏基本上是平分的。

  一个是嫁给了丈夫之后,意外成为寡妇,一步步成长独自撑起这个家;一个是任性姑娘,从闪婚到闪离,颠覆了对于生活和家庭的认知。

  两个人物分别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观,又不断地在人生成长路中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能给读者完全展示了两种不一样的视角,体现了不一样的人生。

  所以电视剧里,这两个角色的塑造,也互相并不是冲撞的,而是互补的状态。

  三、时下娱乐圈风气

  番位之争,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严峻了。就连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在曝光明星海报的时候,方格式的构图避开番位之争,免得引起争议。

  一部作品里面,因为番位的高低,往往对应着演员的影响力和他的商业价值。后来无数的出品方为了避开粉丝的争执,各出奇招,都想破了脑袋,比如按照年龄方法公布主演阵容、按照名字首要大写顺序字母公布主演阵容、还有按照出场顺序公布演员阵容。别的创新没有,脑袋全用在这方面了。

  既然如此,整个娱乐圈下大环境都是这样,别人能争,童瑶为什么不能争?

  尽管说,这部剧的番位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但是这样之前只是局限于流量明星的行为,已经演变到了实力派演员身上,还是让不少网友觉得吃了一口苍蝇,追剧的快乐都被干扰了。文/月上弧

  《心居》影评(七):从《相逢时节》到《心居》,浙江卫视重释「家」的价值

  「家」对中国人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传统价值谱系里,它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的核心价值;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大时代里,它是构建美好生活的核心课题;而对于影视剧来说,它是中国影视内容的核心母题。

  也因此,「家」成为了浙江卫视现实主义剧集版图构建中,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刚刚完美收官的剧集《相逢时节》,开播以来凭借角色的突围、强共鸣的剧情、温暖治愈的气质收获了不俗的社会反响。剧集围绕两个家庭两代人的爱恨纠葛,对现代人的生活与成长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描摹。更从小的家庭视角出发,探及原生家庭、中年困顿等时代的焦点话题,徐徐展现了一幅巨大的时代变迁宏图。

  据广电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相逢时节》在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排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其回看用户规模与每集平均忠实度成绩也同样可圈可点。与此同时,也令观众对其接棒之作《心居》的播出产生了更多期待。

  而相比于从外部冲突展开剧情的《相逢时节》,《心居》则从更加细腻的内心层面出发,对「家」的价值进行探索和重释。

  直击时代痛点——买房成了多数人的奔头

  故事开头,同一屋檐下,两个身份背景和人生信条截然不同的女人,都想要在上海再买一套房子,由此让平淡的生活起了波澜。

  故事以「买房」为线索,来窥探当代人的一种普遍观念——「买房」成了多数人的生活奔头。

  因此,在这里,「家」的第一层含义是「房子」。

  海清饰演的小媳妇冯晓琴坚定认为「房子是一个人的脸面」,而且也是她辛苦生活的唯一奔头。为了学区房,她宁愿让老实本分的丈夫低头求人。

  由童瑶饰演的大姑子顾清俞,在事业更上一层楼后,首先想到的也是赶紧购买第二套房。

  「房子问题」揭开了一种深植于当代人内心的普遍观念——买房就是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核心指标。仿佛只有把幸福装进房子这个容器里,人们才有资格去品味它。

  而沿着「房子问题」的脉络出发,当人们逐渐感受到沉甸甸的「家」的分量时,才发现「房子」只是一个看似巨大实则轻微的外壳。

  针砭社会问题——人们总想抓住一个「铁饭碗」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心居》并没有仅仅停留于老生常谈的现状描绘。而是以「家」为题,以「房子」为引,掘出了「家」的第二层含义——对「他者」的寄托。

  镜头下,每个看似坚不可摧的角色,实则都在试图抓住一个自认为永远不会倒下的「铁饭碗」,而这个「铁饭碗」就是他们内心自建的、对于「他者」的一种完美寄托。

  男性角色的「铁饭碗」是钱和房。

  这源于这些男性自身价值感的空虚。他们无法在漂浮的生活里抓住更多存在的意义,也不自信自身实力能单独支起更多的魅力。因此,他们粗放地把物质实力看成了给自身定价的标尺——张颂文饰演的展翔坐拥雄厚的家产,所以自信地守着顾清俞这个「白月光」,认为她总归会嫁给他;姚一奇饰演的顾磊对自身物质价值不够自信,所以只能夹在老婆和姐姐之间,老实妥协。

  无独有偶,女性角色的「铁饭碗」则是男人和孩子。

  这源于她们对于自身价值的怀疑。小媳妇冯晓琴把全部希望放在了丈夫和儿子身上,逼着丈夫购买力不能及的学区房,并希望以房作为孩子成龙成凤的敲门砖。女强人顾清俞一再拒绝身边人展翔的追求,把对家的渴望寄托在一种「白衬衫式的爱情」上,看起来既苦情又拧巴。

  可以说,她们两个人都在内心深处构建了一个关于「他者」的虚梦——一个用「他者」来承载物质需要与渴求,一个用「他者」来寄托爱情的乌托邦式想象。

  而在剧集的后续发展中,当人物之间的种种矛盾不断被激化,当看似坚固完美的「铁饭碗」被现实碾碎时,人们才会在生活的跌跌撞撞中主动奔赴一场自我觉醒。

  重释「家」的价值——只有安「心」,才能安「居」

  如今故事的开头,作者已经从一个小小的「买房冲突」,勾勒出了主要人物外在的盲目以及内心的忐忑。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绷紧了自己的脆弱,但时间却不断把人物内心的气球推往现实的尖端。

  这种巨大的张力感,令我们不禁对后续的发展期待不已。

  与此同时,也对「心居」二字产生了更多思考。

  如果说,外在的房子以及对于他者的寄托,都是这部剧集对于现实主义的一般发掘。那么,从「心居」这个题目出发,我们似乎可以窥得作者对于「家」的第三层洞悉——「家」是安放「心灵」的容器。

  在这个大时代里行色匆匆、各有所思的小人物们,应当怎样安放他们的「心」呢?

  从目前的剧情推动来看,1号对它产生了两重想象——

  一是家庭「心」的安放,即家庭成员的构建与共同成长。

  故事开头,构建了一群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头扎进生活执念的男女。而在故事后续的发展中,通过人与人的碰撞、人在事件中的成长,家庭成员之间心与心的相触与相融将是一个极大的看点。

  二是自我「心」的安放,即自我价值的构建与觉醒。

  从「房子」出发,作者抛出了「当代人的自我价值缺失」这一话题。而在后续的故事发展中,最大的亮点则是人们如何构筑一个属于「心」的居所。

  这些年,优质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断爆出,以「家」为题,对原生家庭、中年危机、女性焦虑等话题的探讨早已不计其数。

  而纵观《心居》,它摒弃了那些看似可爆的话题。而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试图扭转关于房子及其社会意义的刻板印象,并且重释家的价值——只有放下浮于物质的、寄于他者的「家」,只有先把心安放好,才能达成真正的安居。

  这种做法,既大胆,又精彩。

  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剧的导演是曾经操刀了《双面胶》、《王贵与安娜》等家庭与情感力作的滕华涛。而这部剧的编剧与原著作者则是被誉为「上海最好女小说家」的滕肖澜。

  这种强强联手的再度突围,也使这部作品的后续发展变得更加令人期待。

  与此同时,《心居》这部潜力之作的诞生,也为浙江卫视现实主义版图再了添一片精彩的拼图。

  从刚刚落幕的《相逢时节》到今晚接档的《心居》,浙江卫视一直从「美好战略」出发,始终坚持内容的高品质和正能量,不博眼球、不争流量、淡泊利益、钻于创作,把向上、向善、向美好的价值取向放在首位。并且一以贯之地致力于聚焦年轻人视角、发掘传统文化,书写民族自信,创造自己的潮流。

  它用一次又一次精彩的作品力证着——真正对「美好」的追寻,不是对幸福生活的浅层讴歌,亦不是对社会热点的单一呈现。而是透过现实的表象,深入剖析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情感真相,进而不断给出新的注解和解决方案。

  1号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现实主义题材内容的不断增多,我们也在不断思考:究竟什么是现实主义?什么是好的现实主义作品?

  「直击时代痛点,针砭社会问题」,这是多数情况下给出的答案。

  然而,这些「单向的给出」其实只是一个初步的抛砖引玉。

  更好的作品不仅要通过高品质内容的有力输出,来发人省醒;更要通过正能量观念的铿锵传达,来构建美好生活。

  而在浙江卫视「美好时代剧献」里,我们总能一次次看到更多可能和更多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心居》影评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