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着 余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着 余华读后感10篇

2018-07-09 05: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着 余华读后感10篇

  《活着 余华》是一本由余华著作,香港博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页数:29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 余华》读后感(一):随笔——活着

  今天看了余华的《活着》,比想象中短很多,不到两个小时就读完了。也许我肤浅理解不了作者讲述的“活着”的意义。当亲人离世,物质不足精神空虚,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什么意义。前不久还跟人说过,如果以后我老了,子女亲人都不在了,我也不会活着了。因为即便那时候我有学琴筝琵琶自由,有读书练字的时间,也没人分享我的所谓成就了。再愉悦,也只不过是对着空无一人屋子喃喃自语而已。 小说里亲人一一离世,他们一同熬过了最苦难的很多人都没熬过去的时候,却在后来因为一些些匪夷所思原因离开主角。这种悲苦,在于突如其来,在于得而复失。 吸引我的倒不是这一家的兴衰死亡,而是由此反应社会缩影。最有趣的是队长炼钢时说的“你这锅钢能炼出三颗大炮,一颗打在蒋介石的头上,一颗打在蒋介石的办公桌,一颗打在蒋介石家的羊圈里。”作为那个年代的一本小说,还是值得一读。

  2017.11.11

  《活着 余华》读后感(二):读后感

  很气很气,心很痛很痛,这触目惊心描写孩子天真懂事大人自私罪恶形成巨大对比。看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与自责感,你走进了剧情,可是你无法改写剧本!就感觉亲眼目睹了一条鲜活生命随着血液慢慢流逝直到死去[泪]书还未读完,感受还未能完整……余华老师,您能说说为什么加入这一段的描写吗?

  《活着 余华》读后感(三):透过一本书,一个人,体悟一个时代

  刚高考结束的我,抱着一个想要增长自己知识广度心态,拿起了这本书

  刚打开书,我看到了一个老人放一头牛,却对牛喊出了那么多名字,不禁有一个疑惑,老人怎么会想出这么多的名字?

  随着情节发展,一开始福贵的风光时刻让我不禁感叹青楼的淫乱,赌场乌烟瘴气和福贵的不懂珍惜。当福贵因赌几乎输光了家产时,我感到一阵惋惜可能,赌博就是如此,以福贵的爹的一句话描述就是"从前,我们徐家么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鸡也没啦”富不过几代这样的结论的得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后辈富有家境习以为常,知道珍惜这样的词汇但从未认真体会过吧。

  后来随着故事的发展,福贵打架时被人发现当炮兵,无数个人受伤后不送去治疗,在冰天雪地里被扔到一个地方,叫苦的声音连成片,甚至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在一场大雪后的第二天,伤员竟然全部死亡,不忍卒读。

  最终解放军出现让福贵从战争解脱,回到家中,可悲哀的是,福贵的女儿变成了聋哑儿童,而福贵的儿子认识他,推着姐姐想要离开父亲视线突然想起回乡偶书的一句话“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之后,凭借着对初中历史记忆,我讲时代背景与后面的故事相结合大概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一位老爷爷房子风水先生看中而拆掉,抹着眼泪走开时的话语记忆犹新:“锅砸了,房子烧了,看来我也得死了"而在文革时期,队长被认为是走资派而被押到城里而鼻青脸肿的归来,旧县长“被打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像一块死肉”。这样的现象对于我来说真的难以想象。

  而后,出现的事情更让我大吃一惊,福贵的儿子给县长的妻子献血,而因为县长妻子的血型正好与福贵的儿子的血型配对,抽血的人居然将他的儿子的血抽光而导致他的儿子死亡,这种行为让我难以置信,也不禁为一个很纯真灵魂而叹息。

  福贵的女儿产子死亡,福贵的女儿的丈夫工作中出事,福贵的孙子豆子撑死,接连的噩耗传来并没有使福贵对生活彻底绝望举目无亲困苦不堪的生活也没有讲福贵置于死地,他和一头牛相依为命,一直到老

  最终故事收尾,原来老人福贵放牛时喊的名字正是他那几个最重要但已经逝去的亲人。最后一幕,老人唱着歌,歌声在夜晚中飘扬,少年和尚,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是啊,一个人的经历痛苦最终变成岁月沉淀物溶于时间的长河中,人是为了活着本身存在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正如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做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淡然,洒脱,应在岁月的洗涤中越发闪耀吧

  感谢《活着》这本书和作者,也感谢推荐给我这本书的朋友,00年出生的我,对以往的历史有了更直观体验,也对社会有了不一样认知

  《活着 余华》读后感(四):活着本身

  悲剧就是把美好东西撕碎给你看,余华真真切切的诠释了这一句话,悲剧是令人痛苦的,这部史诗般的巨作,跨越了几个世纪,也横跨了一个人的一生,在这个跨越中悲痛从未消散,但是活着的希望也从未被任何一个痛苦的降临而消声匿迹。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没有精力思考下一秒主人公会有什么的变化,因为无数次的变故我们不敢去揣测命运还会对他做出什么样的裁判,只是默默的希冀他可以不再有这么多的苦难。但是文中的主人公好像并没有这样的顾虑,他只是坚强的活着,在未知生活中挣扎地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关乎其他,就是为了自己这条生命活着,这也是余华笔下主人公最吸引人的意义,只为了生命所赋予的本身。

  《活着 余华》读后感(五):活着

  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从书的开头到结尾,见证了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看着他从意气风发少爷变成孤苦的老人。福贵是悲惨的,他亲手埋下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还有一头牛相互陪伴着,等着自己死去的那一天,我认为,全文只有到最后才体现了活着这个主题,晚年的福贵依然很怀念自己去世的亲人,但他选择平静着活下去,只是不再惧怕死亡。全书最让我感到气愤伤心的就是有庆死的那一段,那些医生真的是王八蛋,把人抽血抽死了,竟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真是胡闹,人命是可以这样开玩笑的吗?又很心疼,心疼他的单纯,他那时肯定不知道,抽血过量也是会死人的。最让我敬佩地就是家珍,家珍是个好女人,她爱她丈夫,女儿,儿子,一辈子都在想办法为这个付出,即使生病了,只要能为家里做些什么,心里也踏实,她这辈子,也是活的很辛苦,就像福贵经常说的,家珍从来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他们经历了国家形势不断变化的年代,打战,土地改革文化革命,不管是福贵一家,还是其他人,都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他们的一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活法都不相同,每个人的生命长短也不相同。

  《活着 余华》读后感(六):《活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活着,短短两个字,不禁引人深思,这背后的故事。正因为每个人活着的方式不同境遇不同,才成就了一段段不同的故事。一个人活着,是一段故事;一群人活着,则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余华笔下的这个故事,让我了解老一辈一代人的活法。享受生活,诗和远方,这些现代年轻人追寻的,对那时的他们而言,甚至连词汇都是陌生的。而人名公社、工分等等词汇我也是从这本书第一次得知。从前总是厌烦爷爷他们的唠叨,说我们这辈人怎么怎么幸福,要是放在从前……

  现在总算是明白,如今的衣食无忧,对他们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说说书里的故事吧。

  主人公福贵,从仗着祖业不可一世纨绔子弟,沦落至为三餐温饱而奔波的普通农民。而后又看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所有亲人一一离他而去。他送走了所有最重要之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伴终老。

  故事的结尾,对于福贵,我的情绪复杂的。但是看到他能够如此洒脱的和一个素不相识年轻诉说他这一生,也为他感到安心。一路的酸甜苦辣是值得的,这使他不再似年少纸醉金迷,而是堂堂正正的活着。赌场失意使他重新认识到亲情可贵,开始善待父母妻儿,开始亲手养家糊口,开始学习承担一家之主的职责

  故事读完后感想太多太多,实在不知该如何落笔。即使是合上书本的几天过后,现在光是回想故事情节,心情也是激动异常

  谢谢余华,让我认识了那一个时代!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也足够精彩

  《活着 余华》读后感(七):生命的意义

  有一天一个朋友问我:你说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为了什么啊。

  他想了很久跟我说:我觉得活着的意义就是每天让自己开心

  我总觉得他的想法太自私了。突然想起这本书——余华的《活着》,富贵在炮火战乱情况下还是想好好的活下来,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他牵挂的人在等着他,在妻子得软骨病的时候,他也是劝妻子要顽强的活下去,因为她活下来,才能让牵挂她的人和她牵挂的人多了一份安心和希冀。

  有人说富贵的人生好悲惨,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悲剧,我觉得这只是生命的洗礼,最后富贵可以像留声机一般的回忆曾经的自己和生活,像参透了这世道,看破了那些儿女情长恩恩怨怨,最后完成了生命的仪式。没有牵挂,没有留念,安排好自己的后事,最后似行尸走肉般等待着自己的归期。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又是这样的活着的呢。

  《活着 余华》读后感(八):活着需要勇气

  福贵生活的时代,或许有很多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感同身受的,但是透过《活着》,看着福贵一次次的给自已至亲的人安葬,隔着书本都能体会到他的绝望,无奈凄凉

  生活一次次的给他希望,却总是在希望后让他一次次的绝望。战争中死里逃生,枪毙地主时也逃过一劫,女儿凤霞也遇到如意郎君并生下一个儿子,好似上天待福贵不薄,但是,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让你得到后再失去它。儿子有庆为献血救校长终因失血过多而亡,妻子家珍受不了打击相继逝世,凤霞生下儿子后也因失血过多而亡,女婿二喜也在一次工作中意外丧生,外孙苦根因食豆子过多而撑死,故事的最后徐家只留下福贵一人,孤单的活着。

  《活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福贵在生活的磨难面前,没有屈服,没有放弃生的勇气,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坦然面对。我想,这正是我们每个人所要学的,生活再难,我们也要勇敢的活着。

  《活着 余华》读后感(九):活着

  刚刚读完的余华的《活着》,满目的山川田野一隅处,福贵牵着牛,悠悠地走着。两手背后,背微陀着,头仰着,走走停停,牛也跟着,走走停停… 这悠然和适从,不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也是其所渴望。 书中颜如玉,唯是家珍、凤霞。且不论封建礼教那一套,单只说爱情亲情融一道,足以让人潸然泪下,也可巧,福贵二喜算是没有负了她们。中国传统女性勤劳朴实相夫教子、不离不弃,如是也;我想起我的奶奶肃然起敬而又十分想念… 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物质的暴涨是否成正比?吃颗糖、喝口粥都能幸福很久的年代,怕是找不回来了。国人都说乡愁,乡愁何处,何处有乡愁?怕是连前一个字都摸不着头脑,愁何以解?又想起“文化在台”的担忧,怕是武统之后,华人离世,魂不知归何处。

  《活着 余华》读后感(十):活着,该是一种执拗

  一直被推荐,反倒减缓了看这本书的兴趣。到今天,终于一口气读完,我也愿意向别人说一句,值得一读。 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反享受过程的毒鸡汤,读过之后才觉得厚重有力。不是那种热血力量,是一种韧劲,更顽强,更绵绵不绝。福贵用一辈子送走了身边一个又一个至亲的人,命运像是故意的,专挑你的支撑点,每一次都是直戳心窝的疼,致命的痛。这样真正的“造化弄人”,他从没埋怨过一句,从没想过放弃始终劳苦在田里,为温饱挣扎,为亲人烦忧。对他来说,活法,不是怎么活的方法,是怎么活下去的方法。不管什么样的苦,受着,挺着,只要还有命。只要还有命。 生命是最可贵的。福贵这一家人,他们从不说也许也不想生命的意义,可他们最懂生命的意义。所以凤霞不怨父母,所以庆生聪慧懂事,所以家珍在春生半夜来的时候,放下了对她来说最沉重的丧子之痛,她告诉他要活着。他们懂得感恩温柔而坚强,宽容慷慨。 历史和时代太沉重,恨太单薄。但全书我最恨的落到个人身上是那个抽血的医生,庆生说头晕的时候他草率的回答激怒了我,一方面是因为庆生太年轻,太可爱,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医生因为不尊重生命显得异常卑劣。那是一条命啊,这条命是家人的命根,也会长大成材,会有无限可能,可甚至还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就荒唐地结束了。 福贵是从过去向现实走来,一段历史缩影在他孤独佝偻的背上。“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贵说完了他的故事,和老牛相伴远去,为了活着提着的这一口气,终于可以化作一声叹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