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开膛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开膛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0 05: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开膛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开膛史》是一本由苏上豪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开膛史》读后感(一):也许医学院应当开设一门《医学史》课程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应该是在豆瓣,书名很吸引眼球,原以为又是一本有关开膛手杰克的书,看了简介居然是外科方面历史进程,加上《心外传奇作者作序推荐这些标语,有种质量保证感觉,就赶紧买回来看。

  不料刚看到李清晨的序,就不禁捏把汗,文章先是对这部作品正常的小小地介绍了一番,并且给予了一些肯定,但是随即话锋一转,马上指出作者不够客观评论人物随己喜好:"对有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未免过于偏颇" "这未免大大低估" "有点儿太刻薄了吧" "对XX的点评我也难以认可",如此直白的在开篇表达与作者不同观点,想到原作者和编辑看到这里时的抚额状。。。真是有些尴尬呢。。。

  不过当看到《华佗之外的中医外科》这一篇时,仿佛知道了点什么。。。大概因为我是毕生中医黑,,而你却一直在说什么"中医外科"吧。。。

  一个多小时读毕,对于重度精神不集中拖延患者的我来说,能好好读完一本书实属难得,当年读《心外传奇》,由于有些部分太过专业,居然有点文献即视感,中途昏睡过多次,最后还好在不断的捡起放下中读完了,而这部随笔小集子,若隐若现时间线,将外科医学史上的珍珠们串起,再好好给你戴上,末了轻声问你一句:"觉得如何?"

  扯远了。。。关于医学史,想起最近在看的一部电影神医》,讲述的是11世纪时欧洲大陆的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那时候Surgeon(外科医)还是Barber(理发师)兼职的,疗效基本看天。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们在客观历史条件限制下,无异于在黑夜里摸索中前行,而外科也正是这样缓慢成长起来的,这之后,麻醉、消毒、显微这些技术的发展,才让现代外科的时代真正开启。

  作为名医学生,若素来没有悬壶济世之愿,要如何苦苦在书海中前行?看了这些医生们写的科普性质史书突发奇想,若医学院校能开设一门选修课程,专门讲述医学的发展,由各专业的老师们授课,神经外科老师将从新石器时代的颅骨上的钻洞手术讲到现代怎样在导航下准确切脑部深处的肿瘤心胸外科老师则告诉花痴《医龙》的小MM们,剧里神化的巴提斯塔手术其实已经惨遭淘汰的"沉痛"事实。。。或许这些历史,能成为普通医学生们渡海之舟,即使在迷茫自己方向时,这舟也能指引着你继续前行。

  书中所述前人为外科事业做出的贡献与探索,读来总能让凡人如我心中感到一丝振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展望外科的未来。正如1948年Penfield在美国神经外科年会上的发言:现代青年外科医生已学会如何娴熟应用手术刀,能如囊中取物地切除病变而不使病人致残或致死。他们可能以不公平地、轻蔑地态度去看待前人地工作。须知外科技精良固然重要,但它仅是手段。切记应戒骄戒躁,自我满足是不成熟表现。只有长年累月地不断创新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开膛史》读后感(二):舍得与公共

  书名非常博人眼球,所以尽管这是一本挺好的科普读物,但却受到书名的影响,使人由非常高的期望中难免出现失望。作者几乎没有使用什么高深难解的术语,几乎都是很平实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古代和现代生活中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外科医学的浅浅脉络,也对这门科学有了深深敬畏。虽然有一些幸运,但艰难显然更多一些。大约是看的时间比较长了,前面的印象都不太深刻了,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其中的两篇。一篇是“舍与得”,书中说到在一次大爆炸的抢救中,一位女婴伤势太重,医生决定不予急救而受到各种恶毒诅咒辱骂。作为普通的人,我们的思维情绪往往会被“同情”所左右,尤其是在中国这种整天高喊法治,而法却实在太艰难的国度中,我们看事情往往是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我们经常被这种本能所左右。所以向坚持的人致敬!另一篇是“论医保”,大约是开始没能理解那个笑话,所以印象特别深。作者提到台湾的医保不但费率低,而且很便利。这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这个制度却逐渐陷入泥沼利用医保的声音做法远远多于珍惜医保,最终导致医保内的科别医护人员紧缺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人对于“公共”的东西是非常难以产生珍惜的感情的,一旦归为私有,那么拼了命也要保护的,但是公用的?浪费了也不会有人来追究,还有别人也在浪费等等思想占了主要地位。所以政府在推行公共服务同时,如果不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杜绝浪费,那么这迟早有一天会成为全人类悲哀。因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我们不还,那就会让我们的子孙去还。

  《开膛史》读后感(三):八卦外科史

  曾在百道网看到过这本书的介绍,印象中还进入了一个榜单。后来掌阅的“今日免费”正好推了这本书。于是下载下来让机器给朗读完了。

  从书名和封面看,觉得很有意思,能吸引人拿起来看一看的。从这一点说,这本书的书名起得很成功,封面设计也比较有特色,跟书名相得益彰

  看了前面几页,才大概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可以这样概括一下:这是一本“八卦”外科史的普及通俗读物,或者说记述外科历史上各种比较有趣的事的一本书。

  了解内容回头再看书名和封面,有些过于惊悚了。封面的心脏倒是与作者心外科医生的身份匹配

  内容方面,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外科这门对多数人比较遥远陌生的“学科”在历史上所发生趣事,也让我们了解从医生的角度如何看待与之相关的事情。我想作为医生的人尤其是外科医生读这本书更有感觉。想推荐给一个当产科大夫同学,最后也不了了之

  一本还可以的休闲小书,用来打发时间或增长见闻都还不错

  《开膛史》读后感(四):不一样的开膛史

  开膛史——苏上豪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会让人惊心动魄的以为其内容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各类开膛破肚相关的历史(先入为主的会有一股恶心的感觉)。读完全书,清新后的思考,才是那一剂良药,让你不会呕吐和不适。看着各类和外科有关的历史和传记,被作者的钻研精神所深深的打动。一般而言,动脑和动手协助是分工的(也就是说,思考的人不干活,干活的人不思考),但《开膛史》作者却似乎是例外的——既是外科手术医生,又是《开膛史》研究方面的能手,还对现实与表达有更多自我的思考…,这些特点让我倍感佩服。

  一般的阅读者很少喜欢看医科类的书,究其原因一是太过专业普通人阅读起来有难度,二是阅读体验上大受挫折。所有的专业类书籍基本上都存在着这两个问题,但如何对这一困境破局解题则需要作者有莫大的智慧。在这方面集大成者——当年明月可谓首屈一指,其《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就则是重新演绎历史的表达。回过头读这本《开膛史》,我觉得苏上豪和当年明月在方法策略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少在解题思路和方向上有趋同的地方

  这本书非常棒!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医学常识的人来说,入门和深入理解一些医学常识、专业词汇和发展历史都是有非常大帮助的。

  首先,书中没有太多生僻的医学词汇,即使个别词汇对非医学类人见到很少,但在作者的补充说明里就可以窥斑见豹,找到熟知的答案

  其次,书中有大量生动、有趣的医学典故。如洗手对外科医学的发展历史等就非常科学和专业的解释了当下广告中常出现的一句话:“洗手是饭前饭后的重要步骤”。读完这一篇小文,或许你对洗手这一普通的行为修养会有更多的医学认识了。

  再次,作者的写作态度非常认真。序言里,作者说到这本书的成书原因,他并不是专业的作者,也不是出过大量书籍的作者。就这么一个人,在你通读完《开膛史》这本书后,你也能看到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处理的认真态度。作者其认真的态度所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所引用的典故均注明出处、每一个人名都附带了英文原版。心里很佩服,因为考研的时候看到很多专业书中翻译非常一般,而且不注明外文作者英文名及其著作。如杰克和吉克的英文名都是jack,但是刘教授的翻译是杰克,而张教授的翻译是吉克。翻译本是“信达雅”的天地,奈何教授们因其权威错误而成为学生必须接受的现实!?。

  二、专业的考证精神。胡适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读完《开膛史》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对每一个医学词汇、典故都做了相当多的考证和研究。一些未有定论的典故,作者也是大胆做了假设和预判,并通过详实的论点论据来说明假设存在的可能性。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一点,一个医学词汇和典故本身是可以写一部词典的,但如何生动有趣的通过一篇散文去表达则需要精湛的技术功底和高深的写作能力

  当然,读《开膛史》收获的不仅仅是医学上的一些常识内容,还有的是通过阅读《开膛史》这本书后看到了作者的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的真实诚恳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案例,他写的书非常好,他的为人处事就更让人津津乐道了。通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医学知识,现如今在大城市里外科手术已经非常科学了;读一本这样的书,对我们以后在这方面的认识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开膛史,不是简单的医学单科历史;读懂它,就读懂了自己的健康法则。作者的方法和态度,我们可以学习和钻研;掌握好方法,把握好心态,一切不就是自热而然的事吗?

  《开膛史》读后感(五):并非你想的那个开膛史

  【写完评论才来看豆友们的评论,原来大家一致都以为是讲开膛手杰克的故事,哈哈。】

  同事许太婆第一次提到《开膛史》的时候,我以为是讲与开膛手杰克有关的犯罪历史,结果拿到手却发现是一本外科医生讲医疗史,非常失望,但因为是主动要求借来读的,不读就还回去的话,牙尖嘴利的许太婆肯定会不依不饶无奈之下只好放在抽屉里,心想着什么时候随便翻一翻就还回去。

  一天下班前在办公室委实无聊,就随手拿出来,看到作者苏医生的自序,嗯,觉得还不错。他就像我印象中台湾人应有的样子字里行间透出温润谦和诚实的态度,不像现在有些作家自序,要么自恋、睥睨一切,或者过度谦虚得失心太重,要么浮夸,时时故作惊人语,努力证明自己是当今时代的弄潮儿,有个性,反而落入媚俗的窠臼。正是因为有了这篇自序,我也稍微有了点兴趣去读第一个故事,这篇讲的是外科医生的“祖师爷”,原来竟是中世纪的理发师。这完全在我的知识范围之外,加上苏医生简洁风趣文风,顿觉新奇无比,决心一定要把下面的故事读完。

  我为人懒惰,平时喜好电影、美剧之类的娱乐,只求刺激,不做深想,读书的兴趣也非常狭窄,把它带回家的时候,恰逢周末两天参加培训,课排得紧凑,但我还是在两天的空余时间里,把它认真的看了一遍。

  这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苏医生用单篇小故事方式结构整本书,每个故事都很短,涉及的范围却很广:各种手术的缘起,疾病来历和命名,医疗器具发明,医疗史上各种性格的医生以及它们对医学进步的追求药物的发明与改进,医学观念的革新与守旧,乃至医患关系,医疗广告,对台湾医保制度的反思,都有涉及。如果单看上列陈述,非医学背景,或对医学不感兴趣的人肯定会大呼无聊,并退避三尺。但苏医生却用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手法,用故事将医学上种种面目乏味的专业术语、专业缘起和发展讲得妙趣横生,真实历史和鲜有人知的野史穿插叙述,医学外各种领域的知识,比如绘画文学机械工程流行的电影电视剧,等等,都拿来引用,历史故事和作者本人的经验也相互渗透,小处着墨,格局又很大。

  比如,中世纪的很多外科手术是理发师完成的,因为当时正统的医生觉得手上沾血有失尊严;达芬奇出于个人兴趣以及艺术精进目的而偷偷解剖尸体,留下的一千多张人体器官图谱反而成为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参考资料;石器时代的人已经能够用石制器具凿开人的头盖骨施行开颅手术;中医外科在历史上其实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由于外科医生不如内科医生满腹经纶才学,因此在务虚和尊崇儒学的古代中国,渐渐没落;由于忽略“洗手”这件小事,在消毒观念未启蒙年代,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死亡;在目前流行的整形手术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鼻子整形手术,当时对于通奸的刑罚是割去鼻子;解剖史上,有人为了买卖尸体获利,而去搞谋杀;移植心脏手术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上,已有想象性的描述,比如《列子•汤问》中的“扁鹊换心”和《聊斋志异》中的“陆判换心”;梅毒这种让人颜面扫地的疾病,在15、16世纪被称为“法国疾病”、“那不勒斯病”、“意大利病”等冠着国家名号的病,是因为当时敌对国互相揶揄……

  当然,本书最让人感动的是医学史上的那些医生,他们不断追求医学进步,有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抗当时主流愚昧的观念,有的为了做成某项手术不顾性命拿自己的人体当试验品,有的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而细心研究,做出很多发明。这些医生有的功成名就,名垂后世,有的被迫辞职,被人遗忘,也有投机分子,为后人不耻,在苏医生有趣的叙述中,他们并不是神圣神秘的刻板模样,而是有追求、有情怀、讲道义,同时也是有瑕疵、很固执、会犯错的普通人。

  医学的诞生源于人类的生老病死这一无法摆脱的命运,病人的种种痛苦和求生欲望刺激着它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充满着残酷甚至血腥,人类的脆弱可见一斑。因此医学这个讲求客观和科学的领域,也往往伴随着哲学的沉思和文学的情怀。苏医生充满人性关怀的叙述,也让本书读起来荡气回肠,不输小说。

  因为是出于猎奇心理借来这本书,所以读的过程中,对《开膛史》这个书名有点疑惑,开始当它是标题党,只为博人眼球,但这是一本心脏外科医生写的外科史,“开膛”一词恰好符合他的专业特征,读完觉得非常适合。

  当然本书并不是严谨的医学专著,风格也带着台式清新鸡汤文的影子,但对于外行人来说,却能引起对医学这个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行业的浓厚兴趣,比如我自己。平时,我对跟医疗有关的东西完全没有兴趣,生活中都不太主动关注,更不要说读相关书籍,但这本书中种种拗口的病名、药物名、器械名、医疗组织名称,我却看得津津有味,以后再也不会讨厌药品包装上的说明书了。

  《开膛史》读后感(六):不止是“开膛”的“外科史”

  瞄了一眼书评,果然,大部分人看到这个书名,第一时间就联想到的是“开膛手杰克”……

  而“开膛”一词,几乎已成为凶杀、血案的代名词

  由这个角度而言,这个惊悚系的书名起得并不算好

  更何况,书中涉及的外科手术也并不限于“开膛”而已

  甚至,书中的内容也并非限于外科手术(如“众生”中的许多章内容)

  就内容而言,适合与《心外传奇》一起阅读

  同样的故事,《心外传奇》里会讲得更细致及系统

  毕竟《开膛史》里的文章相对都些较短的(专栏篇幅?),且独立成章

  特色是书中配了很多插图(不少插图就占了一页)

  “外科手术”史之外,个人感兴趣的包括:

  “高医生的椅子”一章提到了一些关于数据,摘录如下: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从19801990昕间,有26名医生、18名护士、27名药师、17名护理人员和其他18名医疗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医院被杀害;另外一份由国际医疗照顾安全协会发布的资料也指出,在美国和加拿大221加拿大家医院的统计,1995年这些医院共发生了42件谋杀、1463件暴力攻击、67件性侵、165件抢劫,另外还有47件持械抢劫,而其中在急诊室也有8例。

  ……

  如果你认为我引用的数据比较老旧而不具参考价值,那你就错了,201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有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有人持枪入侵,千万一个死亡和一位医生受重伤;而在这件事发生前不久,针对急诊室的护理人员的访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护理人员在急诊室曾受过暴力威胁,而其中有15%曾经受伤。

  ——原来,近年来国内不时发生的“医院暴力”事件,在欧美等国也同样会时不时上演……所以,就别再扯什么“制度”问题了……

  而“论医保”一章,对国内医保制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以台湾岛这样一省之地,多年丰裕的财政支撑下,却出现“这样低廉又方便的制度却逐渐陷入泥沼,屡屡濒临破产的边缘”(作者语)

  在国内这么大的范围且各地政府贫富差颇大的背景下

  如何让医保制度能够良性发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本章中所提及的“瑙鲁故事”,发人深省……

  《开膛史》读后感(七):脑洞开的有点大

  给了这个“还行”的评价,与我最初的预期严重不符。本来以为会是一部“血肉横行,琳琅满目”的作品,实际的情况是,文章仅仅是科普文章的水平。这倒不是作者之过,在于我当初被“开膛”这样刺激肾上腺素的书名吸引了。自此,我给书也分了一类:标题党。

  当然,像我一样喜欢血花四溅的人肯定在少数,每次开膛的过程中也总有一种站在悬崖上撒尿的豪迈感,让我想起了一位小说家对此情此景的评价---“感觉像是操了整个春天。”

  你也许已经猜到了,我就是一位专注开膛的心外科大夫。只不过,比起作者苏上豪医生来说,我仅仅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愣头青。

  现在想想,书名肯定是书商为了夺人眼球想出来的,通篇真正关于开膛的内容少之又少,普遍的是大外科林林总总的类似花絮似的趣味知识。只不过鉴于作者是心血管外科医师,所以似乎心血管外科周边的知识多了那么一丢丢。

  说是”趣味“知识吧,其实并无多大趣味,或许对于外行来说,的确有挤破脑袋想看热闹的趣味,但是对于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人来说,这部书的确显得有点寡淡。

  推荐这本书,且为书作序的李清晨的《心外传奇》我也看了。两位前辈在繁重的业务工作之余,还能写出这么些高质量的文章,我着实佩服,尤其是李清晨老师,相较苏上豪的科普读物性质,李清晨的书则更加专业化一点,所以受众肯定更小一点。

  看到豆瓣评分7.7分,属于中上档的水平,不禁思索为什么这样小众的读物评分倒不低,后来再想想冯唐之流,公牛挤牛奶般也能写出点文字,甚至小有名气。再想想明星政要写文字,瞬间释然,高僧讲半偈佛语不足为奇,乞丐也能谈经论道,那可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虽然我们不是乞丐,但也的确背负着”被乞丐“的注视吧。

  《开膛史》读后感(八):借刀医人 逆境下的思量

  初看《开膛史》这本书,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以为这是一本史学书籍,当然你也可以指责这本书有“标题党”之嫌,但你静下心来认真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一名台湾内科医生的随笔集也可以写得如此精彩。苏上豪能把一本关于医疗的书籍,讲得娓娓动听,确实需要一番功底。

  换个思维,如果把这本书叫作《内科医生随笔集》,就很难吸引别人眼球,但用《开膛史》作书名,绝对是重口味。这本书定义为大众通俗读物,没有用复杂的医学知识和内科理论来束缚我们的阅读,因为那样会非常枯燥乏味,因为缺少那方面的知识,就很难一气呵成读下去。

  作者的构思很巧妙,他灵活地在书中运用医学典故,将这本和外科有关的医学书更具可读性,而且这本书也隐含着医患关系的层面,当然这本书的主体还是围绕外科医生。外科医生并不像内科医生那样受人尊崇,更像是医疗工作者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走上这条道路,跟内科医生相比,他们更像是最低阶层的医疗工作者。不过,外科医生低位的提升,就源自自身手艺了,正是他们勇于解剖动物、勇于探索真相,外科医学才得到快速发展。

  其实,这部分也是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逆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但如果你能心态平和的乐观去面对,去积极的思考,天堑变通途完全有可能。《开膛史》实则提醒人们,要勇于解剖自己,锋利的手术刀只需要切除毒瘤,就可以让一个人恢复健康。当然,这本书并不是枯燥的用理论去吸引你,而是用深厚的历史积淀给读者讲故事,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背后,你会发现《开膛史》带给我们的深远影响。

  借刀医人,是这本书的主旨。在困境逆境下的思量,是这本书散发出的正能量,读懂这本书,勇于剖析自己,其实就读懂了自身的健康法则。

  文/阿晨

  《开膛史》读后感(九):开膛史

  求 医问药是自古以来人人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我们仍然对医疗中的一些流程抱有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外科医生的工作。

  《开膛史》读后感(十):揭开外科医学的神秘面纱

  这本书的标题和封面令我想起开膛手杰克这位曾令英国上下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人物。其实在看这本书以前,外科医生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并没有比杰克好多少,虽然医生穿白大褂,有严谨的职业道德,可剖开人身体这种事,怎么想象都会令我感觉不太舒服。

  相信有大多数读者会与我一样,对于外科有一定的排斥感,有些人或许会将这份排斥感演变为对医生的隔膜,或者是变相的屈服与崇拜,这些心态或许是来源于外科医生的神秘感。外科与内科不同,大多数治疗需要麻醉,且伴随着疼痛的记忆。因此,当我们与外科打交道时,有很大几率是处在意志模糊不清身体任人摆布的状态,或者是意志清晰眼睁睁看到自己的身体任人处置却无能为力的状态。血与肉在面前翻滚,且伴随着疼痛的记忆总是不太好受的。

  作者苏上豪就是一位外科医生,却更像是一位熟知病人心理,专为人咨询的心理医生,他用各种典故讲述了外科医学的发展历程,更用风趣幽默的笔调和偶然遇到的一些小故事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医学的世界里。出乎我意料的是,我一口气看完了数个有关外科的小故事,对外科医学了解程度的加深不但没有加重我对外科的反感,反而使我越来越感受到外科医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外科这门学科不像内科那样有深远的传承和一开始就崇高的地位,更像是穷人为了能够糊口或改善生活,才不得不偶尔承接为人刮个疥疮之类的小活计。因为起初所需的技术虽然挺简单,大多数理发师都能掌握,但实行者不得不承担风险,万一病人术后感染,没准自己还得赔上性命。

  早期的法律与人民舆论都用户患者,所以外科医生这一行,没有多少人肯深入研究下去,能糊口且不出错,挣个大钱就差不多了,谁想一辈子干这种倒霉蛋的工作啊。

  倒是后来内科不少医生对人体器官感兴趣,没事剖几具动物尸体和死尸研究,才逐渐提升了外科的地位。而外科的发展也是从地位提升开始的。内科医生和本就操作部分小手术的特殊裁缝开始针对如何帮助患者解除某方面的痛苦之类的问题进行研究,到后期,当药物学、生物学、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进入外科医生平日研究的涉足范围时,才促使外科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

  许多误打误撞却最终成为广大患者福音的疗法与药剂就是在外科与其他多门学科互相促进下完成的,不粘锅的材料被制成了人工血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做成了伟哥。这些例子如果没有外科医生的参与,如果没有外科严谨的对于人体器官的分析与深入研究,光靠内科或其他学科绝对办不到。

  许多听上去很可怕的手术经书内的小故事和比喻一解释,便变得轻松多了。像静脉曲张,微创手术等平常容易与我们或我们周边人打交道的名词,在作者笔下就像1+1=2一样明晰。原来微创这类并不可怕,人体的器官也并不复杂,有些病症看似大面积影响到了身体,实际上只要切除犯病的一小部分,就可以恢复了。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为外科医学中蕴含的知识所折服,器官的取舍,操作的流程,甚至使用的工具,每一件背后都有漫长的故事与深厚的历史积淀,一些看似普通的操作与药物,背后可能牵连着无数先行者的生命。

  强烈建议外行或内行们阅读这本书。外行读此书,能更了解外科医学,并能克服讳疾忌医的毛病。内行阅读这本书,一定会对同行前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知识与经验更加尊崇,用更好的态度与更完备的知识体系去应对工作中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