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来信读后感10篇
《山里来信》是一本由舒行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里来信》读后感(一):《山里来信》后记
“田地里什么都有,茄子,黄瓜,西红柿,南瓜,西瓜……只要我的身体告诉我想要吃,我都吃。也许吃清淡的食物,是能长寿的因素。而我活了这么大年纪,是因为我从来都没有钱,贫穷成了我的好运。”这是电影《阿弥陀堂讯息》中梅奶奶写的《山里的来信》专栏。《阿弥陀堂讯息》是关于自然与人生、生命和死亡的电影。来自阿弥陀堂的讯息即是《山里的来信》,专栏在梅奶奶所属村子的村报上刊登,九十多岁的梅奶奶住在村郊山上的阿弥陀堂中。日本的阿弥陀堂大概是很多村子都会有的,是当地人作丧礼用的场所(这一点电影中也有表现),也可供流浪者落脚,水上勉在小说《盲歌女阿凛》里说,阿弥陀堂是当地人对周游卖艺人和乞讨者的一种温情。他写:“我们村里搞盂兰盆节活动,有小孩子和大人在八月十四日夜,在堂前庭院轮流唱,‘阿弥陀堂前面,有东西发亮,盲女艺人眼睛亮。’”电影中的阿弥陀堂里也有盂兰盆节活动,和水上勉写的情景很像,不过唱歌者是梅奶奶和那些逝者。梅奶奶此人是可以不问来历的,她总是充满元气,平静地口述着山中岁时转变,她的那些“山里的来信”,将人带入一种清淡的情绪中去。于是我就产生回山里住,写一个《山里来信》系列文章的想法,如果出书的话,就以《山里来信》命名。这是三年前就想好的事。
从二零一四年春天开始,我每年春天都会回老家楠溪江下游山中小住,短则一周,长则近两月,而在这期间所写的有关山居的文字,最早的是二零一四年的《山中日记》(没有收入书里),其后是二零一五年的《早春四日》,二零一六年的《山里来信》系列,二零一七的《山上的春天》,这些文章里,会有一些重复写过的事物,然而每年春天,我们看到的风物都像是新的,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心情,人的状态、精神、审美等等总是在变化的,所以观察到的事物也会变。年岁渐长,近年身边常有亲戚患重病,有时候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啊今年还活着,还能看到这朵百合花,真是太好了。”自然类的文字写多了,对什么花花草草似乎都抱有一种感情,抒发态度,就难免有以上这样流于抒情的感叹。
二零一八年春天在山里住了一个多月,回来又写一些抒情文字:“我所喜欢的山间的生活,有一部分,就是像这样,不经意地吃到喜欢的野菜,或在年节和亲戚,乡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岁时古老的风俗活动,比如过年的龙船、迎佛,清明的上坟,端午的包粽子等等,这些都叫人喜欢,山里人的生活也因为有了这些的活动而更加蓬勃充实,这不会教人无处着落。不像我在城市生活的时候,如果没有触及自然或书本,艺术等等,时间消磨在家务中的时候,常常会有无处着落之感。可以说,山里也到处有令人慰藉的事物。”
“在山里住,时常觉得自己还有过贫穷生活的能力,旧屋简陋,衣着随意,提水洗菜,烧火做饭,都能应付自如,这种做饭烧火时偶尔还会划破手的生活,对于我来说也不比北京的生活差多少。我一直没有特别庞大的欲望(比如希望有满柜子昂贵的衣服鞋子化妆品,没有这些想法),但我喜欢小小的欲望,买喜欢而不贵的衣服、鞋子、书等等,小小的欲望很容易满足的。觉得还是需要保持一种清贫的心态。我有时候蹲在水边洗衣服,常常想,如果一个陌生的过路人这时看到我,肯定会认为我是生活在当地的农妇。在山里待得久了,似乎渐渐有了一种反城市的心理,尤其是对北京这样的城市。在北京时,我曾想:在城市的牢笼生活久了,常会有‘命不久矣。’之感,心里向往山间的生活。”
有时自己回头看这些文字,自己也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觉得格局小而抒情,因为现代生活里,凡是冷静的理性的,都为人推崇,凡是抒情的,就容易让人觉得矫情。我以前有段时日就自认是冷淡理性的人,而正是花草和在自然里的生活,似乎让人重回到一种天真之中。
《山里来信》也不全是写山居的生活,有更早前的在楠溪江走走看看时写下的游记,二零一四年夏天写了《寂静啊,龙湾潭》、《岩头》《木芙蓉与芙蓉村》等篇。楠溪江很多地方都是很美的,石桅岩的深谷碧水、石门台的溪涧瀑布、屿北村的古屋石墙、茗岙的高山稻田、永嘉书院的山洞隧道和山涧等等,都是很值得看的。连续好几个炎夏,我不知疲倦地走在楠溪江山水中,心中却还是遗憾脚步不能踏遍楠溪江山里的每一寸土地。走得越多,便越会发觉自己对这片乡土的热情,并觉得家乡风土会是一个人的根本。
书中第二部分大多是写在北京的植物生活。最早的一篇是二零一一年的,可以说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七年。但书目的排序,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的,而是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来排序,比如,二零一七年的春天的文章会放在前面,而二零一四年夏天、二零一一秋天的文章就会出现在后面,这样安排季节感就会很顺,但出现的问题是,比如二零一七年我写外婆去世,后面在二零一四年又出现外婆健在的文字,读来也许会感觉有点乱,所以在此作一下说明。 最后,感谢沈书枝和编辑千阳君的辛苦付出。
2018年6月
《山里来信》读后感(二):解夏之书
豆瓣网诸多藏龙卧虎的“世外高人”中,风景摄影我最喜欢饭叔和空错,人物摄影首推暖暖的七七,而自然散文写得最得我心的,一个是沈书枝,一个是舒行。这两位都是心思细腻且有趣味的女性,都用笔名,都来自南方乡下、客居北京,所以字里行间中总免不了南人北迁后浓浓淡淡的乡愁。此外还有点相似,就是她们都具备相当的博物学功底,好像自带电子词典功能,识花辨草,安度岁月,写鸟鸣的词句都不带重样的。
要知道,对于自幼爱读外国小说的我来说,最为咂舌的就是他们文字中那些花花草草鸟鸟兽兽居然都有名字——学名,毫不含糊!如果我来写,八成就“小花”、“小草”一笔带过了。
所以,对于上述两位,在记录日月风物时仍能 “犹怜草木青”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
舒行是极为细致的人。细致到什么程度?她调侃自己为电影截图狂魔,看电影时不截图,细品台词、辨识花草,好像电影都不值得看似的。
文章也是如此。
昨天收到网上订购的舒行新书《山里来信》。书不是标准的大小,略方,腰封是水彩画的林中房舍,让我这个痛恨腰封的人也一时舍不得扯下。
翻开书正看到本书策划人就是沈书枝,不觉一乐。
这么一个北京乌云密布的中午,窗外蝉声尖利,我翻开书,一页页、一篇篇读下去。正好读到书中引用松尾芭蕉的一句:“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会心一笑。
有句话说一个人的品性上可以看得出ta行过得路、读过的书,舒行这里,还表现她居住过地方,“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地方,在我,就是这些山、村子、高处的草地,是一切童年时踏过的地方。”
舒行的家乡是温州永嘉的一个小村木桥。然而,如她所写,名为木桥,实则不见桥。我想像中的图景是,青山环绕,溪涧纵横,茶园遍布。这样山林水秀,交通不便的地方,正好安静乡居。所以,她回家一住就是几年,就算是定居北京,也时不时溜回去,过一下虽然并非田园世外,但简朴健康的生活。在她笔下,家乡小村尤其是一块“有温度”的土地。在这里,她寻访古道、被阿婆赠予瓯柑,在清晨早晚鸟儿交接班的宁静中(被称为“蓝色时光”)中遥望山岚。
“在这里,‘过日子’的感觉会特别强烈,时间都消磨在开放、宽敞而丰富的空间,每一分钟看似‘无用’,然而只有这样过,时间对自己才是‘有用’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日子,有时候会傻气地觉得,为人在世,没有白来一遭。”
这是怎样的童年和故乡啊,不像从小生活在西安城里的我,可搜罗到的鲜活回忆,不是翻进宾馆前的喷泉,就是跳到在工地的水泥池子,怎么也镀不上金色茸茸的边儿来。
她细心观察身边草木,引用洪尚秀的话:“我喜欢观察花朵还有树木,我能观察它们很长时间,在某一瞬间会觉得很安心,甚至能相信生活可以是无所畏惧的,当以后记起这种感觉时,可以给生活带来勇气。”
喜欢她将山间徒步称作“山行”,把北京夏季傍晚降下的急雨称作“暮雨”。
舒行的书,其实最适合在雨后的自然中闲适小坐,就着虫吟、土香细细品读。实则却得对着电脑看。一方面方便随时敲下书中佳句,更重要的是方便查询花草风物。比如温州地区特有的木质水器鹤兜,网上查了才知道是什么。写南方的景致物候,我到底不熟;但欣慰的看到写北京的草木之名,我大体上都认识了,所谓“功不唐捐”吧。
读书人写文免不了“吊书袋子”,舒行也是如此。有些引用恰如其分,并让读者心有戚戚。比如一次在山涧旁,想起张爱玲曾有“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写山雨时引用田山头火的俳句:“山在观山色,雨来听雨声”,说不出的妙趣。但有些引用,也不是不好,只是突然跳出,行文节奏又与前后文明显有别,细想下又觉得并未道破什么万物秘密,倒觉得不如作者本人字句恬淡可爱了。
“看到他人在日常生活里所体现的高贵感,便觉自己需要回到秩序中去,静静生活。”合上书,也顺手查了飞永嘉地区的机票,不由不向往春夏多雨季节的山抹微云,向往楠溪江的清江碧水。
《山里来信》读后感(三):读《山里来信》想念起的一些
(很碎,不登大雅之堂,慎入。) 我有那么一些时刻,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自己的心情,不喜不悲,不哭不笑。沉默,然后转入一种极度的平静与波澜不惊。
不记得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关注的舒行老师,至今才一年多。去年在豆瓣上,看到她列了一篇春天的电影清单,我把它们抄在笔记本上,一部一部地看——我从未这样去看电影,所以很感谢她分享了这么一个不一样的春天世界。 后来就是她发的雁荡山的照片,那时我正好在上古琴课,十分喜欢《山居吟》的曲子,我一听它,脑子里就闪现出她拍的照片里,一条瀑布从山上流下来,冲刷着苍古的石壁,树木掩映,很远又很近。像胡金铨《山中传奇》的场景。我想象着,有女鬼(仙)立在那水上,当你察觉到旷古的空气有些不对劲,循直觉去发见的时候,她立刻就消失了,像是在捉弄误闯清净之地的凡人。
舒行 楠溪江龙湾潭胡金铨《山中传奇》我从未去过雁荡山,却在去年的整个四月乃至后来,都做着一个关于瀑布,关于湿润的水汽,关于女仙的梦。不能不说出这份感激。 还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话,也是在她春天发的广播里:大自然的美在瞬间治愈所有的痛苦。这句话让人感到平静。可是,后来,现在,我都已经忘了,忘了有时候也要去跟窗外的自然风物打打招呼。 才刚一年,却有这么多可怀念的,是不是太奇怪? 是的。真的很奇怪。才刚一年,我就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我又离家出走了好远好远。好难过呀。 本应该说说这本书的,却扯了这么多有的没的。我真矫情。
《山里来信》读后感(四):山水与日常同在
出趟远门,回家收到舒行新书《山里来信》,这一刻,等了好久。记得在她的博客里,有一次她写带孩子回浙南山里她长大的地方,孩子(彼时一岁多)在树下玩,她静坐一旁,那一刻仿佛等了好多年。就这么轻轻一笔,温柔又无意识地克制,撅住了我的心:是啊,带爱的人回到自己童年的村庄,我何尝不是这种感觉呢,那一刻遥想多年以后带孩子回到自己长大的河边,细数一草一木,那一刻,确实等了很多年,而我也已实现那一刻的宁静与平和。长久不表达,我完全失去了表达的热情与技巧,但是舒行却可以月过无痕,她的文字像清泉,涓涓流出,泉眼是她对生活的热爱。
有很长一段时间,毛燥的我总要去她的博客“燕居集”寻求庇护,虽然她说都是些流水账,可就是这些流水账让我的心平静下来。她写日常,写一口气买数件毛衣,好几年都不用买了(我看得心里也觉得踏实),写生病,去医院折腾好晚回到家,水仙盛开花香盈室,得安慰,这何尝不是我的生活呢,但是她写得真好啊,她对文学是有敬意的,严肃的,有时候她也反省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太过严肃了,而现实里的她热情主动(以至于有时她会揶揄自己“要高冷一些”),始终保有少女的天真与新奇(比如她说看剧呢就总想买衣服,哈哈谁不是呢),而且,她很会穿搭(会穿搭的女孩子都不简单呀),与其说是时尚嗅觉,不如说是审美历练。她是一个非常生动真实的人,大概基于此,她的文字才那么富于感染力吧。她认真生活,对日常生活的那份挚热,很是感染我。
书里的植物,于我是相亲相爱,不管是浙南植物(与我家乡赣南植物基本一致)还是北京植物,我都是非常熟悉热爱的。关于植物文,时下写植物的人倒是不少,多半是对植物一知半解又爱强行附会、抒情呻吟,我简直读不下去,所以宁愿选择干净清爽的科普文。但是舒行的植物记我又爱看,常看常新,为什么呢?因为写得美、克制、有情义,只有真爱才能写出来。这里忍不住想起心岱,心岱写植物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纯然记录,是“因风飞过蔷薇”的静观,就足够打动人心。
书里的文字部分,让我油然生起敬意,在这样的年代,谈文学有点不合时宜,每天迫于KPI的压力,谈数据,做报告,不是Root cause就是Dive deep,要么就是highlight,lowlight,callout……有时候对比她的认真生活,觉得羞愧呢,辜负了时光。今年春天一晃而过,感叹自己忙于工作碌碌无为,没有饱满浓烈的生活,连花儿都没好好欣赏就春归去,很是沮丧。我也很清楚,她的生活不仅仅是田园诗,写书这四年孩子还小,带孩子的辛苦,日常的琐碎,并非那一句流行的“把日子过成了诗”,而更接近“粗糙生活中隐隐的甜”。多年前她就写过,忍受得了地头劳作的艰辛,却受不了火柴盒子里的朝九晚五。所以一到山里,她高兴得心都要飞起来了。
书里提到的电影,我几乎都看过,她是重度影迷,跟着她看了不少好电影。她喜欢日影里的家居、厨房,她自己的家就布置得很有生活情味,经常买花,孩子在花下写作业,她自己则在插着白芍的房间里,倍觉时间珍贵,惜之不及,唯有更认真生活。从她那读到“买花钱就是活命钱”,于是我心安理得订花了,一周一束。《海街日记》影评《梅树的意味》,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基于自身共鸣写成的。令我感动的是,真的有人如此热爱电影。每个人阅片数量、观影体验不一,喜好审美也各异,但是每当我看到指点江山的影评就很不舒服。电影不就是造梦的吗?对电影多一点宽容、敬意、柔情不好吗?
14年见面,聊起家乡,她整个人都活泼起来,说起童年植物,少不了火炭母啦。野荞麦叶摊鸡蛋最好吃啦,素面也很好,末了热情塞我一份带回家,虽然有点咸,我素不爱面食,但还是高高兴兴收下,因这一幕使我想起天文写她妈妈刘慕沙女士,因爱茶花,便理所当然觉得所有人都喜欢,于是兴头头剪下花让客人带回家。麦饼也是从舒行那知道的,于是我去南城,看到温州麦饼的摊子,也要买来尝一尝。
那次见面,趁孩子午睡的空隙,舒行带我下楼散步,去邻居花园看花,菊芋开得热情,我们被一个凶巴巴的老太太轰走,走过热闹小街,有两排高大杨树,她说远远望去像山。这几年她频频返乡,真实地行走、拍摄,一切言之有物。看书和以前零散看文还是很不一样,书的内容连贯丰富了许多。
我算是看着《山里来信》面世的,从约稿到上架,足足等了四年,舒行是我见过的最认真的写作者,这里不是要秀苦肉计,只想说即便如此,这一切都盖不过她的才华。这么多年过去了,撇开有真实接触的朋友身份,作为一个老读者,我打心里喜欢她的文章。关于故乡、童年、植物、电影、日常,能打动我的,也一定会打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