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随遇而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随遇而安》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随遇而安》的读后感10篇

  《随遇而安》是一本由孟非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遇而安》读后感(一):孟爷爷,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

  先说很直观的一个印象:我觉得新版《随遇而安》的封面比旧版好看。旧版封面照摆拍痕迹重,新版看起来更有意思,也更有视觉冲击力,鲜艳的桃粉色一下子让人想到了《非诚勿扰》。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孟非曾经表达一个关于“成功”的观点,大意是成功与否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是一定要住多大的房子开什么牌子的车才叫做成功吗?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生活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这段话我印象很深,而节目中孟非总是有很多能打动我的精彩观点,让人很难不“爱上”孟非。伴随着节目红遍大江南北,孟爷爷也成了普遍价值观上的成功人士,以及我这个很少看电视的女屌丝心目中的男神。所以,就让我学着节目里的花一样的姑娘们一样,也因为喜欢孟非老师,而管他叫“孟爷爷”吧。

  看孟爷爷的主持,我总是在想:他怎么那么会说话啊?!看一期两期节目,一个主持人吸引你的是他的语言和临场反应,看多了节目,你开始欣赏这个人。语言毕竟是思想的反映和表达(不过我记得也有装逼的法国名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垃圾”),就琢磨这个人是怎样的生活,有怎样的历练,怎样地形成他的观点和处世态度,孟爷爷怎样之所以为孟爷爷,继而我怎样才能像他一样。

  我好像就是对他各种认同的脑残粉儿,并且想成为像他那样表达的人。

  孟爷爷在为自传《随遇而安》写的自序中写到:“生活中的我竟然如此乏味——既没有高尚的情操,也没有高雅的情趣,更没有高深的思想。”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说,孟爷爷,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

  孟爷爷很谦虚地说,他的成长和他的同龄人都差不多。但是有两点还是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想再这里说一说。

  第一点,当孟爷爷还是孟非,开始只是在电视台擦桌子搬凳子的打杂,为什么能很快成为摄像以及别人愿意合作的摄像?之前风闻过电视台的临时工很多,有编制很难,他是怎样转正的?可能有人会说他父母在电视台有关系,但我还是注意到,几个很看起来简单的品质:勤快和肯学,使他成为别人愿意合作以及给予机会的人;对工作的激情使他出色,得到领导和同事的欣赏。我觉得,这几点,是很多年轻人在初入职场中需要注意和学习的。

  第二点,我对去新疆拍摄的那一章非常喜欢。孟爷爷对新疆经历的描写很动人,阅读的时候不由地非常投入地跟随他的文字,读完后我由一个之前对新疆并不感冒的人变得内心非常向往新疆。有机会很想去新疆看看,只是不知道现在的新疆是否还是以前的新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天下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说“以其无以易之”。在我曲解的看来,水遵循自然:生活给予我的,我珍惜而努力,求之不得的,我便如水一样绕过去,然后可以继续向前。我想这和孟爷爷的的“随遇而安”是差不多的道理。

  《随遇而安》读后感(二):不惑人生,不问成就的成就

  孟非的《随遇而安》也是如此。

  孟非说,“这是一本很寡淡的书。”通篇读下来,确有此印象,但文字的寡淡并不能掩盖其蕴含其中的人生波折和那些生命起落事件的真正意义。孟非的四十年经历,尤其是其职业生涯,其实还算是精彩的。尤其以普通读者眼光看,他比一般人的经历更有意思。《随遇而安》是按照作者的成长阶段和成长地域划分章节,现在看来,能像孟非的人生这么泾渭分明,也算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例了吧。

  孟非用半本书回忆了自己的学生生涯,高中时的严重偏科现象使他高考失败。偏科,这在现在其实也具有很大普遍性的。但是,能偏到像孟非这种极致程度的真是甚少。语文几乎能考满分,物理化学数学等理科,加在一起统共才一百多分。本来指望高二分到文科班的孟非却因为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讨厌而被生硬地划归到理科,以至于高考名落孙山。这是影响孟非后来人生路程的最为显见的分水岭事件。之后,孟非去了印刷厂当工人。父母都在广播电视系统工作,孟非却没有沾到一点光。他曾经怨恨父亲,若干年后,父亲表达了对他的愧疚。“即便是父母也没有义务帮你,一切只能靠自己。”孟非在书中这样对读者慨叹。

  印刷厂干了一年多后辞职,孟非才在母亲的劝说下进了电视台当临时工。一干就是十年。孟非出名后,现任的印刷厂厂长还在职工大会上说:你们好好干,行行出人才,孟非就是我们厂出去的。当然,那位厂长也许只是出于一种具有喜剧效果的名人效应表达。而在我看来,一年的印刷厂工作对于孟非来说,应该只是一种体验和磨练吧,那段工作经历对于他个人成长和成才并无太大助推力。倒是年轻气盛的孟非不服管束一气之下辞职去做了电视台的临时工,并逐渐熟悉业务、精进本领,才有了之后的著名主持人孟非。所以,一个年轻人即便他有着随遇而安的性格,但在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上能迅速抓住机会、掌握技能、施展本领,也是人生必须的过程。我这么评价,并不是在宣扬社会的等级制和阶层化,而是表达出事实的效果。而在书里,孟非讲到,一年的印刷厂工作就和童年的重庆生活一样,使得在他的身上具有了更好的阶层融合的特性。重庆的童年,知识分子和劳动工人同住一个报社大院,阶层融合十分明显。而在南京,知识分子和劳动者的生活已经完全隔开。从这个角度看,只有经历深入劳动一线的孟非,才能更好地在后来做电视、做主持,才能更好地表达和关注社会民生。也许,所有人生经历在成就一个人方面各自都有着各自的不同作用。

  关于《非诚勿扰》这个栏目,读者定以为这一档被全国观众热烈追捧的节目应该让孟非有很多话说,可翻到这一章才发现,对于《非诚》,孟非竟然没写一个字,却是让两个同样是行业翘楚的人物用专业旁观者的眼光进行了评论,叫人不免觉出失落,孟非的自传书,居然看不到他说非诚。也许正像作者所说的,自己不能夸自己,又或者是他在节目中魅力四射无人挡,常常语出精彩,实在不需要再多说。虽然《南京零距离》使孟非真正成为了电视人才,但《非诚》却让他名扬天下。《非诚》成就了他,成就了江苏卫视的这个传奇栏目,使其成为了整个电视时代的一个经典的具有符号意义的存在。并由此衍生出一种关于《非诚》的文化讨论和文化现象,这是《非诚》的价值,也是孟非的成就。

  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新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提到的导演张彤对自己的影响。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尤其是成年之后,深受别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必要经历长期的交往或者体验式的经历,张彤对新疆的痴迷和热爱,孟非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引为同路中人,便是如此。当然,作者提到的新疆之美,喀纳斯湖、塔克拉玛干沙漠之行及新疆的民俗民风等等,这些奇特而带有探险性质的经历也是本书的看点之一。

  最后一章是国外见闻感受,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以色列的基布兹。那种“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共产主义性质,在以色列竟然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四。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这种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的确让人惊奇。另外,因为小小的交通意外,孟非让我们见证了德国人的认真、严谨和刻板,也因出访雅典奥运会,我们认识了希腊人的悠闲自得和精神自信。

  书到这里就结束了,有序言,没有结语。

  作为自传体的书籍,其实我一直觉得,所有作者写出来交给读者检阅的文字,都必然是在内心经过一番考量和校正的,那些从心底拿出来的东西必然能够给他人带来正面积极作用,用句说滥了的词语,必须是“正能量”。所以,任何人,我们如果指望通过一本自传就能认识和了解他的人生,基本是不大可能的。

  菠萝于2月16日出评

  《随遇而安》读后感(三):经历是最好的成长

  再读孟非的《随遇而安》,对其中以前看不下去的“难忘新疆”章节多了一份喜欢和由衷的欣赏,这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也让我感叹孟爷爷的叙事文笔真的很锐利,阅读时画面感很强。

  在品读时仿佛自己也置身在了广阔蓝天,茫茫白云的新疆草原之上,骑着骏马跨越潺潺小溪,合着飞鹰一起翱翔;傍晚,加入新疆牧民的篝火盛宴,吃着手抓肉,看着豪放淳朴的牧民们大碗喝酒洒脱欢跳,自己的嘴角会情不自禁的上扬,和大家一起欢唱。

  56个民族永远一家亲。

  全书由孟爷爷的人生经历片段组成,从回忆童年想念家乡开篇到高中毕业后遇到人生第一个转折点--进入南京市电视厅下属的电视节目报社的印刷厂工作,再到后来进入台里打杂,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和扎实的文学功力、过人的文笔逐步升迁竟破天荒独挑大梁主持《南京零距离》,创造了当时的收视神话。而这些其实都为后来孟非主持《非诚勿扰》而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偶然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必然的付出。

  书中还穿插着孟爷爷采访希腊奥运会、德国世界杯和纷繁复杂的以色列,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所有的经历在时光中积淀,在岁月中发酵,让孟非成长成熟到现在这个令人喜欢让人敬佩的模样。经历是最好的成长。

  《随遇而安》读后感(四):因为艰难,而更有力量!

  在看本书之前,虽然也经常看《非诚勿扰》,虽然也经常被逗笑,但是对孟爷爷和这档节目是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的。

  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的看法。一款相亲节目和貌似娱乐的外表蒙蔽了我或者很多人的眼睛,让我们没有看到孟非真正的价值所在。直到有一次,也是一件节目中的小事,但经过孟非的点评之后,我突然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会去故作惊人之语,但评语中正平和,却又恰到好处。那一刻我才发现孟非是如何低调的隐藏着自己,却又能恰到好处的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关注点,也发表着自己对于事情的看法与态度,在我看来维护这种平衡而让观众毫无察觉,只是欣赏节目且很赏心悦目,这是金庸小说中高手才有的招式:无招胜有招。我想积累到这种能力,不仅需要有这样敏锐而机敏的天赋,也需要勤奋与坚持,以及对于这份事业真正的热爱。而看完这本书则更让我了解了孟非的生活经历与事业的成功。

  在我看来孟非的成功绝非偶然,事实上他的人生算得上小小的坎坷,这些坎坷也会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外婆家,之后遭遇了父母的婚变,学校的磨折,进入工厂的苦累,进入电视台的起航,新疆拍片的艰险,每一步看来都令我非常感慨,传记的一个功用就是让我们看到成功人士浓缩的人生轨迹与经历。在我看来孟非是真正的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人,当他在工厂上班每个晚上睡两个小时的时候,当他手指夹在印刷的机器当中的时候,当大夫没有打麻药就夹掉他的手指甲的时候,当他在新疆拍片经历生死的时候,都让人捏把冷汗之余,感受到生活真正的残酷与苦难,但是这一切,孟非并没有抱怨,都勇敢的承担着,并且还能用略带轻松幽默的口吻讲述出来,事实上,我读过本书的一大感受就是,孟非对于很多话题的回避,他并没有写出自己所有的困苦,而只是一笔带过。这不禁让我想起周国平所说过的: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或许就是因为他虽然经历过那么多的苦难,最后却能变得如此平和与坦然。

  有位哲人说过:“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我想孟非想在书中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态度,就如他的书名《随遇而安》一样,他并没有赶过命运前头,也没有被命运拖着走,他跟随着命运的每个脚步,然后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赢得了人生的成功与辉煌,也知晓了生活的真义。

  《随遇而安》读后感(五):随遇而安

  之前在便利店有看过这本书的不同版本,印象深刻的是孟非的光头和他平淡无奇的叙述。正如他在自序里面第一句所写的:“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看的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很幸运,我就是这样一个无聊的喜欢看一些平淡无奇的传记书籍。人都说《尤利西斯》是最无聊、无情节的的世界名著;用孟非的这本《随遇而安》做对比便会发现《随遇而安》明显精彩很多、幽默很多。在《随遇而安》里,那种平淡无奇的让人发笑的情节,挺多的;有时候这种情节需要你看过之后思考几天才会笑出声来。

  查看之前的记录,原来我在2012年2月26号看过这本书。算起来真是有书缘,今天是2014年2月26。

  之前看的电子版的《随遇而安》故事情节的印象聊胜于无,现在还印象深刻的是孟非主持的那个《非诚勿扰》及整个宿舍周六晚上啤酒、香烟加闲聊的安逸。那个时候,满大街都在播放艾薇儿的Girlfriend,貌似不谈恋爱都对比起那个时节和那种节奏。当初看孟非的自传的一个目的是想弄清楚:究竟孟非这个主持人有多少值得看的内容。当时读完后,发现如他所说,平淡无奇。今时今日重新回头来看,貌似有张知识不少,也不会再那么单纯的去理解那个时候风生水起的《非诚勿扰》和孟非了。

  人都说,坐上了金銮殿后,很难再做回那个常玩泥巴的小村夫。是啊,谁能有这么宽广的胸怀,在淡薄和名利之间选择明志呢?从孟非的整本自传中还是能发现一些朴实和真诚品质。现在最缺的,不就是那种纯洁的、单纯的朴实和真诚么?在这本书里面有两个电视从业同行对孟非的评价,标题写的是【他们说《非诚勿扰》】,看得人非常真切、激动。对一个人的评价,最难得是来自同行业的。“文人相轻”的习性在每个行业都存在,但能从专业上对一个人做客观评价的,也只能是同行了。书中的评价都非常专业,有一些词汇我还自己百度了下。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孟非,在体制内不应该这么大红大紫的,但显然同行业还有个毕姥爷也红的发紫,这一点来看,读书的作用没有从小听说的那么大。

  这本书让人想起了章太炎的得意门生黄侃的一句话:“30岁前不发文,50岁前不著书”。孟非在40岁写的书,或许在学术专著面前价值全无,但对于一个想了解孟非、想了解《非诚勿扰》、想了解一个有些励志、有些借鉴的故事来说,我强烈推荐。黄侃的老师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老先生层说”大国手门下,只能出二国手;二国手门下,却能出大国手。因大国手的门生,往往恪遵师意,不敢独立思考,故不能大成,如顾炎武门下,高者不过潘耒之辈;而二国手的门生,在老师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往往能青出于蓝。如江永的门下,就有戴震这样的高足。”,纵观整本《随遇而安》,你便会发现一种超越,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激动!这种超越,铺垫到整本平淡无奇的四十个章节里,彰显真性情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非的经历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励志的论点有两个:一是他勤奋好学,读过不少书(古今中外,是个人物都多少读了些书,这是重点和是“英雄所见略同”);二是他不服输(古今中外,不服输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留下名号)。如果非要给这本书一个评价,我觉得是:朴实、平淡中透露的智慧,冷静、真诚中显示着胸怀。

  《随遇而安》读后感(六):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破茧成蝶,总会经历一番痛苦,化蝶之前,又不知曾遇过多少是非。孟非,虽经历过种种是非,但是随遇而安的性格,让他终究破茧成蝶。

  每一个成功的人,其成功都离不开天分+努力+运气,而青少年时期的孟非,似乎只有天分,但努力和运气比较欠缺。所谓的天分,也只限于文科方面,于是,在既不努力又没运气天分也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情况下,他自然在高考这个要求全面优秀的考验前败下阵来。但就像所有的励志故事一样,想要一个人成功,就必须让他经受足够的挫折,于是,在人生这个励志故事中,主角孟非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其某段时期的经历可以用他的祖先孟子的话来概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于是,孟非在印刷厂里开始了劳其筋骨的印刷工生涯。不读《随遇而安》之前,我们应该无法想象,当下这个如日中天红得发紫的著名主持人,居然曾经干过那么底层、那么草根、那么重体力的活儿,我们更无法想象,当时他有一个在电视台当中层领导的父亲。无论怎么看,理论上孟非都不是个穷二代,但是,事实上,他当时并没有沾上他父母的光。

  劳其筋骨的生涯因一次工伤以及工伤之后的不公待遇而结束了。孟非因为失业而无所事事,其父亲终于把他安排到电视台当个打杂的临时工,于是,他苦其心志的生涯开始了。

  不得不承认,聪明的人,有灵性的人,只要到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只要肯努力,早晚有一天会成功的。电视台对于孟非来说就是个合适的环境,而且他不缺天分,也在经历了劳其筋骨的成长之后变得真正知道努力了。于是他从打杂做起,继而成为摄像,成为名记,成为撰稿,成为编导,成为制片人,以及最终让他功成名就的——主持人!先是《南京零距离》成为全国瞩目的新闻调查类节目,孟非的主持才华被释放出来,再后来,《非诚勿扰》让孟非天赋的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非诚勿扰》可以看做一个每期即兴的群口相声,孟非是这个群口相声的核心,他既要让这个群口相声幽默有趣,又得让它有灵魂有思想有观点,后者是这个节目最为难得的。它不仅展示的是当下男女的婚恋观,更通过婚恋展示了更多元的价值观。孟非的优秀之处就在于,他总是能精准而犀利地掌控好节目的节奏,既可以保证所有参与的嘉宾能够尽量展示好自己,又能恰到好处地做出点评和建议,使得电视之前的观众不仅仅在看一个八卦节目、娱乐节目,而是切实能引发思考的节目——这应该得益于他曾经做过《南京零距离》这个新闻调查节目的经验。

  孟非的天性和灵性在这个节目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于是节目和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收获。所谓“天道酬勤”便是如此。孟非在之后的努力中,证实了这个颠簸不破的真理。当然,真理之外,也需要一些天分和一些运气。天分、努力和运气都有了之后,破茧成蝶就是顺其自然顺理成章之事了。

  孟非的化蝶之路其实还有很多坎坷,例如在做摄影时的一次艰险惊魂的新疆之旅。在《难忘新疆》一章中,他不仅必须是一个“酒精考验”的勇士,更得是一个舍生忘死的猛士。在新疆老乡的热情之下,他们每个人都必须没完没了地喝酒,在帕米尔、公主堡、塔克拉玛,他们数次在九死一生的绝境中胆战魂惊。这次艰苦与危险并存的新疆之旅,对于孟非心性上的磨砺可谓极为重要,也许之后他能战胜很多困难一路奔向成功,与这次心性和身体的磨炼之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励志人物的典型代表,成功之后的孟非依然喜欢出去走走,喜欢读书读报,以“万里路”和“万卷书”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他去过希腊、德国、以色列,在不同的国家中,体会不同体质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得到不同于国内的更为新鲜特别的感受。在不断的努力行走和阅读中,我们相信,孟非的破茧成蝶只是开始,他必然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随遇而安》读后感(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谈起孟非其人,就不得不说《非诚勿扰》这档子综艺节目。

  当《非诚勿扰》栏目开播并在收视率上一路攻城拔寨高奏凯歌,周围人见面就谈论这个女嘉宾如何那个男嘉宾怎样,好似不看《非诚勿扰》就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时候,我才开始关注这个节目,继而知道孟非其人。

  坦白而言,我是喜欢这个节目的。喜欢它曾经的烟火气,喜欢它碰撞中的激情,喜欢它的假中见真,喜欢它直面生活真相的勇气和能力。尽管这真相总是有刺痛人心的寒冷,偶尔也含有足以融化众生的柔情。日渐了解这个栏目之后,才恍然这不是一档小情小调的节目,而是一出直指人心,直指当下世道状态的大戏。而主持人孟非的迷人魅力也逐渐深入我心。很多时候我发现台上越热烈,孟非越冷静,他总是话少,看不出什么表情,有时候甚至能给你一种有点儿旁观的感觉。那是一种淡淡的疏离感,一种处于世俗而远离尘嚣的疏离。当然了大多时候他的个人气场非常的强大,依然不多言,但是出言便是直中要害,他有一种不动声色的主观性,并靠着他很好的把握住了现场各方微妙的平衡。

  电视节目上认识的孟非是个光头主持人,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妙语连珠,时而隔岸观火,时而热烈激情。在我心里他算是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之后,也曾在各种报纸杂志上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的文章,大多都是谈论他励志的人生篇章,除此之外,于他并无过多的认识。

  直到翻完《随遇而安》,我才敢说我知道一点关于这个孟非。他在书中用一种很朴实无华的语言交代了自己并不怎么精彩的人生经历。我之所以说并不怎么精彩,是因为比起那些报纸杂志以及百度百科上对孟非的介绍与渲染而言,书中的孟非所经历的确实算不上精彩,用他自己在前言中的话来说便是“百度百科上关于我的介绍,事实部分还算属实,但描述性的部分太多了,而且充满了作者自己合理的想象,加上知音体的文字风格,流传甚广,这让我一直感到相当的难堪。”从这段话中,我推论出了两个结论,其一是孟非的那些事实确实是他人生中真实经历过的,不是杜撰的;其二是孟非是个诚实的人,他不虚伪和做作,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

  书中读到的孟非,远没有之前文章中那个“孟非”感人肺腑,他成名前的生活远没有描述中的那么艰辛和痛苦,他的成功也绝非“超越自我”、“发奋图强”的结果。从书中不难看出,孟非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十五年来,除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的经验积累和不断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外,孟非一直都是那个孟非,本质上说就是他从来不曾改变过自己,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随遇而安。而做为保持本色的孟非便是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都是个讨厌虚伪和做作的人,讨厌“端着架子,故弄玄虚”的人,“没有感觉的话不要说;不能让自己感动的话不说,我要写这个东西,至少要说服自己。就是起码真实。”的人。

  孟非生于重庆, 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那是一段完全生活在母系氏族里的生活。父母长期两地分居,母亲在重庆,父亲在西安,爷爷奶奶居住在南京。孟非的孩提时代比一般的人要复杂一些,三地常相往来。少年时代他在南京度过,灰色开始笼罩他的全部生活。小资本家阶层的爷爷奶奶在时代的改革与洪流中没落,孟非在并不优越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学习成绩严重偏科,父母关系不融洽,对他而言,那是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高中时候,父母终于还是离异,多年来的冷战及家庭矛盾给孟非带来了痛苦和阴影,孟非自己认为好在他的性格并没有什么障碍,人格也似乎挺健全。严重偏科没有考上大学,在印刷厂工作出工伤,在电视台当了多年的临时工,从摄像、记者、编导、制作人、主持人一路走到今天。

  四十年人生坎坷,风雨历程,孟非迷茫过,无奈过,挣扎过,奋斗过,失望过,好在不管他的生活经历什么,他都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的面对每一次的改变。孟非坦言,他有一个重要的人生原则:“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期许,哪怕是你的父母,凡事靠自己。”

  世事无常,凡事随遇而安,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华严经》上言:“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孟非的成功绝非偶然,抛开那些媒体的渲染与宣传,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一个真实的孟非,或者你也将从书中找到一种淡然的简单的生活方式。

  《随遇而安》读后感(八):孟非何以会成为孟非

  最开始知道孟非,还是08年那会儿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新闻学概论》的课上,有一次,老师给我们放《南京零距离》的视频,一群不谙世事的毛孩子哪里见过主持人在电视中慷慨激昂地肆意骂政府骂执政人员,颇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势,一个个震惊地都瞪圆了眼珠了,纷纷迅速拜倒在了孟非的西装裤下。

  那时候《南京零距离》正火,作为一档民生新闻的直播节目,它几乎成为了一个现象,引得无数电视台同行去学习取经,也自然成为全国各大新闻学院上课时候的范本。我清楚地记得,老师指着视频里那个戴着眼镜顶着精光闪烁的大光头的主持人言之凿凿地说:“这个孟非,一定会红遍全国。”

  没想到两年后,真的是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有个光头主持人,叫做孟非,只不过怕是老师没想到,孟非的火,是因为一档相亲节目。——同《南京零距离》一样,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再一次成为了一个现象。前者收视率的飚红只是在江苏地区,而后者,连连打破收视率纪录,让无数电视人叹为观止,振臂狂呼。

  孟非的红火,与江苏电视台的胆大敢用人有很大关系,在书中孟非自己也说,《南京零距离》开播的时候选定他为主持人的时候,业内都说:“景志刚疯了!”

  是的,疯了,在中国电视圈里,将民生新闻用直播的形式展现已经足够疯狂,更何况还选择了一个不是播音主持专业也不是新闻专业出身,还是个光头的孟非做主持人!中国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一定要形象端正严肃正统的,一个光头?这不是开玩笑吗?可以说孟非出现在新闻栏目主持台上,在电视圈内引起的震动,是不亚于前些日子《新闻联播》突然在结尾处卖萌的。

  关于江苏台与孟非,老师跟我们分享过一个江湖传闻:孟非有次在节目中痛斥南京市某领导的某种行径,惹得该领导不满,打电话向江苏台反应情况,于是江苏台只好给孟非放了几天假暂避风头,孟非到处游玩了一番回来之后继续主持节目,该领导打开电视一看,怎么孟非又来了?再次向江苏台反应,江苏台只好回答:那个,不好意思,领导,咱电视台是省台,不归市里管的。——传闻真假难辨,但至少说明了一点,江苏台对主持人的信任与支持,是孟非在节目中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向各种机关、团体、政治人物质问发难的坚强后盾。

  而后来的《非诚勿扰》,这档相亲节目中各种男女嘉宾形形色色的语言和价值观的碰撞,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和争论不已,一时间鲜花与砖头齐飞,也再次证明了这个文化大台的气度和包容。

  看《南京零距离》的时候,被孟非的犀利和独到的观点和敢于直言的风格所折服,看《非诚勿扰》的时候,又再次被孟非机智灵活、对现场气氛准确的把握甚至整体节目氛围走向的调动的高深能力所惊叹。有人说,是《非诚勿扰》成就了孟非,正是因为这档节目,他成了全国知名的主持人,迈入了“中国最红的主持人”行列。可是,又何尝不是孟非成就了《非诚勿扰》?相亲的节目那么多,除了这档节目的定位精准模式新颖节奏感强,孟非的强大气场和睿智机敏也是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网友直言:看《非诚勿扰》就是为了看孟非的,若换了一个主持人,《非诚勿扰》是否仍然是《非诚勿扰》,那还真是不好说。

  我一直很喜欢孟非,因为作为一个主持人,他的专业能力和语言风格都独树一帜且态度鲜明。然而,直到细细地读完手中的这本《随遇而安》,我才真正懂得了,孟非之所以会成为孟非,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出于幸运,而完全是一件顺其自然又理所当然的事。

  孟非出生于重庆,外婆在报社上班,爸爸妈妈一直在电视台上班,这样的环境,或许让孟非对于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喜爱。他聪明,过目不忘,缺乏判断力而记忆力一流。严重偏科,语文成绩优异,理科却是一团糟,偏偏又因为某位老师的刁难未能念文科,由此高考落榜。——后来孟非说,他最感谢的,是这位老师,若不是他,自己也许会考上大学,他的人生就不可能是今天这个样子,而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岔路口就决定了一生。”

  孟非的时评,往往心怀悲悯,他对社会底层人民有种近乎执着地偏爱,在《孟非读报》中,他不止一次谈到房价、农民工、社会留守儿童等各种社会问题。很多媒体人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对这些人缺乏了解,所以当他们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往往带着种自以为是的清高和隔阂。而孟非,却总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真实地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他面对社会不公时候的愤怒和惋惜,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时评《孟非读报》再次成了节目的收视率最高点。

  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孟非的深入是出于了解,而非想当然。高考落榜后的他,跟着朋友闯过深圳,做过各种体力活,回到南京之后,招考进了报社印刷厂,又做了一年多的印刷工。每天同其他工人们挤在一起,睡臭烘烘的行军床,值夜班,浑身黑漆漆脏乎乎,打饭洗澡的时候都被人嫌弃。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工伤,又受到了领导的不公正待遇,孟非也许会一辈子在印刷厂,会实现他成为一个组长或者车间主任的美好愿望,远大理想。

  离开印刷厂之后的孟非,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电视台,成为了一名临时工。记得当年,初次听到孟非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大多露出了不屑的表情,意思是:孟非能够进电视台,还不是因为他爸妈都是台里的领导,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爸妈也是台领导,那么我也可能……

  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父母的职位和关系固然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较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靠自己。孟非之所以会成为孟非,不是因为他有台领导的父母,而是因为,他是孟非。

  刚进去的时候是打杂,后来,便开始跟着老摄像学拍片子,开始学剪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孟非就完全掌握了摄像、剪辑、写稿、配音的整个流程,达到了可以独立做片子的水准。听起来似乎不足轻重,可是,在抱怨别人的机遇比你好关系比你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也有一样的机遇,你能保证你也能做到这些吗?你想过他在掌握这些技能的背后下了多少工夫流过多少汗水吗?

  二十三岁的孟非,接拍了一部对他而言意义深重的纪录片《西域风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能拍片子又肯吃苦又自由的人。在书的后半部分,孟非详细叙述了拍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所吃的苦头。惊险的山路,每次都喝到直接晕倒的酒,比泸定桥还惊险万分的过河,几乎垂直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山峰……一个不慎,就是性命攸关。他一步步朝着电视新闻的路途前进着,因为这次任务完成出色,所以才会有下一个纪录片继续找他拍,所以才会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开始担任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的记者,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生涯。

  我想,孟非的性格里,是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果敢和无畏的,他不偏激不执迷不惘然不轻易妥协,而是顺应本心,尽力去完成需要他做的他想做的每一件事。

  他并不是励志故事中的主角,他的人生,也不是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去攻克,他只是始终遵循着内心的召唤在不住前行着。所以,不论是印刷工,电视台打杂,还是后来的编辑、记者、摄像、配音、制片,一直到主持人,他都能够胜任,并且将工作完成得很出色。

  正是因为孟非从不让人失望,所以,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信任,才会一直不断地颠覆自己——没有做过主持人?没有关系,其他的事你都没做过,不也都做得很好嘛!所以,就试着做做主持人好了!

  非专业的孟非能够在中国这么多的主持人中脱颖而出,被人记住,被人喜欢,被人赞扬并且钦佩不已,本就不是一件偶然概率的事,而是因为,孟非,他值得。

  拿《非诚勿扰》来说,因为他经历丰富同社会底层乃至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交流,才更能理解出场嘉宾的言行和观念,说出的话才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因为他几乎干完了整个电视台所有的活计,才更加了解一档电视节目想要做得吸引人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节奏,设置什么样的高潮和爆点,他比一般的主持人更了解电视更明白受众;多年的电视新闻经验,让他比其他主持人更擅长提问和总结,更容易把握节目现场的平衡。

  而其他的,我相信,这是出于孟非的天赋使然了,他从不高高在上,永远态度谦和,这种天然使人交心的能力让在场的嘉宾和电视内外的观众都愿意亲近他,他的幽默和睿智更是使他成为网友热捧的对象,人们纷纷截取“孟非语录”在网络上大为传播,极平常的一句话在孟非口中说来,也别有真味,这不得不叫人羡慕不已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张红军说到孟非的语言特色时点出,“他的文章不仅言语犀利,泼辣老到,还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然而,孟非的旁征博引却没有让人产生‘掉书袋’的感觉,相反,他的表达既通俗又精准——精准见功底,通俗是追求。”同样的感触,孟非总是能够以最精确、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语中的。这并非仅仅是由于知识渊博,有些人的语言天赋就是不得不让人羡慕。

  最后说一下,《非诚勿扰》中的孟非无疑让人喜欢和敬佩,但是,我更加期待,孟非能够重新回归新闻,用他独特的犀利和直指人心,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动和震撼。因为我总以为,孟非可以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签,他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

  《随遇而安》读后感(九):此心安处是吾乡

  “是”与“非”,亘古以来便分据这世界,犹如阴与阳、昼与夜,属于一方的在这里,剩下的世界交付对方,壁垒森严。而阅读孟非的《随遇而安》,我不觉莞尔,因为分明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是”的世界。“是”为会意字,从日、从正,古意指夏至时分太阳走到基准点上,从而引申出善、正确、法则等含义,释放着堂堂正正的能量感。这本书展示的世界,是水。

  是水清澈。最感惊讶的阅读体验莫过于,哇!孟非把自己四十年人生经历就这么一清二白、轻轻松松抖出来了,没什么遮掩,没什么波澜壮阔,似乎也少了几分曲折。走过的路、接触的人、感怀的事、了悟的理,喜怒哀乐,清晰地在读者指尖流淌,细微若沙石也可触。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孟非经历过的“角色”,足够编排出许多精彩剧本,印刷工、电视台打杂、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老老实实写来,用笔深而拙,却把满满阳光镌刻进岁月里。

  是水潜流。我们读过一些传记,被精彩的故事打动,被传主不懈的奋斗所折服,但是在《随遇而安》中,似乎难以发现一个包含诸如坚毅、果敢、决断等优秀品质的拼图。读者不禁纳罕,若说这是一部成长之书,在平淡的叙述中,何以寻觅孟非的成长足迹?是的,书中没有腾挪于世间的跌宕起伏去成就一个孟非,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段一段的关系,触摸到的,是情感的温度与韵律。从浸着乡愁回忆外婆、小资本家爷爷,到中学时对抗的老师、喜欢的女生,到打工时年轻气盛与人冲撞,到事业上路时感念知遇之恩,一直到做节目、异域行的时候,挂怀的人、好奇着的人、疑惑着的人……我们体会着孟非对这世界的接纳,体会着他敞开心扉,哪一个人、哪一句话,改变了他的生活——粉碎了一个梦想的萌芽或者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他写活了他人,正写活了自己。我以为,孟非在书中展示的成长,正寓于一段段关系,一段段冲突与交流之中,独特而迷人,如众水潜行,汇成大江流。

  是水欢快。一个人的幽默来自哪里?一个人的顺心从容来自哪里?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从疼痛里抬起头,展颜明媚的一笑,让人释怀?读孟非的书,我就是生发这样的疑问,盼聪明的作答。而每每读到——能把痛苦回忆讲述得生动有趣的文字,仿佛蚌包裹着泥沙,逐渐晶莹光耀,从来叫人难忘。

  《随遇而安》读后感(十):认识另一个孟非

  或许你是看过《非诚勿扰》这档相亲节目才知道孟非这个主持人的,或许现在你仍不知孟非这个主持人。但是没关系,这一切都不影响你看孟非《随遇而安》这本书。

  说实话,在看这本书前我对孟非的认知仅局限于,他是一档相亲节目很火的一个光头主持人。之所以看这本书的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是好奇为什么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他一个光头主持人会如此之火,第二就是亚马逊kindle版《随遇而安》只要一元,这两点促成了我阅读这本书。但看完这本书后,不得不说你会轻而易举的明白为什么孟非会如此火的原因。

  全书一共分为十部分,孟非以时间为轴回忆了他的经历的故事,童年的重庆,成长的南京,印刷厂的岁月,如何在电视台打杂然后到熟练使用摄影器材,如何从剪辑到写稿主持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以及后来经历的不同的采访的事。全书孟非没有洒热血也没有灌鸡汤,他就这样在命运的安排下随遇而安,但他一直都在命运安排的每一步下稳扎稳打。你知道,命运不会亏待每一个有准备的人,所以孟非等到了机会,一个属于他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台里有的老摄像因为台里有别的节目走不开,另外的大部分因为觉得这个纪录片时间太长又要在新疆拍摄嫌弃太辛苦不愿意去,所以最后只有孟非能挑这个大梁,于是孟非就得到了这个机会去了新疆拍摄《西域风情》这个纪录片,然后后来因为身在台里的体育部,所以理所当然的参与了《奔向亚特兰大》这部纪录片,正是因为这个纪录片,孟非的能力才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才有了后来的一步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走到了今天,才能站在《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舞台上与你我见面。一切看起来就想水到渠成,但是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书中孟非没有刻意的去渲染或者放大他过去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但是这绝不能说孟非没有经历过艰辛,你要知道真正优秀的人永远,永远也不会向命运低下头颅,每一个卓越的人的成功的光鲜故事背后,需要你我每一个人自己去细细咀嚼体会其中的咸咸的是汗水还是泪水。

  一个曾今也对将来迷茫,不知道明天会发什么孟非,一个真实得如同你我的孟非,褪去光鲜的舞台形象后和你我讲诉他的成长经历,我正静下心在慢慢体会,愿你也能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相信我,你不会后悔你所花的时间。

  读完这本书,你会认识另一个孟非。一个真实得如同你我的孟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