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秀拉》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秀拉》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3 05: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秀拉》读后感精选10篇

  《秀拉》是一本由[美] 托妮·莫里森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秀拉》读后感(一):有关背叛,但最终还是爱战胜了背叛

  聚焦黑人问题女性问题、友谊爱情问题,以及最本质的爱的问题。

  秀拉说过一段话,那是她说的最后一段话:

  “他们会爱我的。在所有的老太婆都和十几岁的男孩睡过之后,在所有的年轻女孩都和她们醉醺醺的叔叔睡过之后,在所有的黑种男人睡过所有的白种女人之后,在所有的白种女人吻过所有的黑种男人之后,在看守强奸了所有的犯人之后,在所有的妓女都睡了她们的老鸨之后,在所有的同性恋都睡了他们自己母亲之后,在所有的狗干过所有的猫、仓库屋顶上的每一个风向标都飞下来压到猪身上之后,那时就会有一点剩余的爱给我。而且我知道那会是什么滋味。”

  莫里森的作品有一股特别坚实力量。她着墨不多,可是力透纸背阅读过程甚至都能体会到后脊发凉、或浑身热血之感。她没有刻意调动情绪,也从不刻意渲染什么,可是在字里行间,在书中人的言语动态中,都能感受巨大震撼力。

  作者在写下这些故事时,心中到底隐藏着多大的情绪,凝固着多少力量。仿佛怀着无数的爱恨,那种情绪呼之欲出波澜不惊文字中,让人想要狂呼呐喊。

  ……

  那这本书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呢?

  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性格迥然不同,然而无比默契三观契合。她们好到单单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甚至不说话不出声,都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都能为对方去隐瞒秘密

  秀拉热烈,像红玫瑰。奈尔温和,像白玫瑰。秀拉的童年按理说很快乐,可在经历了一些小事后,她开始怀疑——不知这世上真正的爱是什么?

  她明白舅舅的死是外祖母亲手所为,也亲耳听到母亲对邻居说并不爱她,还亲眼看到母亲浑身着火时,外祖母为了灭火不惜从楼上扑下来……

  这一切被她亲身经历,也被她冷漠处之。

  从此她只信任自己,或许还有奈尔。

  可是,失手把一个小孩丢进河里以致失去性命后,秀拉开始怀疑自己——连自己都无法保护自己,那自己还有什么可信任的呢?

  于是她离经叛道,被邻里唾骂,被男人留恋,被女人羞辱。她离开乡镇又回来,看似在报复这一切,谁都不信,谁都不爱。

  她想要尝试完所有被人痛恨的行为,通过这个检验到底有没有真爱。她去打破束缚,打破世俗,就是想看看世俗底下,到底什么是真的。

  奈尔则完全不同

  若说秀拉的长辈都是出格之人(外祖母在男人的体系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尊严,母亲温柔妩媚却不断寻找欢愉),那么奈尔的家庭则是严谨刻板传统安静的。

  她的母亲软弱冷酷,唾弃所有出卖肉体的人,最大的目标就是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克制自己欲望温顺守礼的好妻子

  她也做到了。奈尔婚姻幸福,和镇上大多数女人一样,婚后相夫教子,自和秀拉分别,她眼中除了丈夫孩子柴米油盐再无其他。也无年少时眼中的天真烂漫无所畏惧

  直到秀拉重返乡镇,把这一切打破。

  秀拉不仅睡镇上其他女人的男人,还睡了奈尔的男人。至此,她似乎是一个不可原谅婊子小三、背叛者。

  奈尔遗传了母亲的软弱,她不去闹也不去追,任凭丈夫离去,任凭秀拉继续生活在眼下。年幼时最好的闺蜜,最忠诚朋友,把她伤害体无完肤

  秀拉死去后,奈尔突然醒悟,也彻底原谅:原来她今生最爱的,不是丈夫不是孩子,而是秀拉。

  秀拉临死前说的那段话又回响在耳边:……当这一切发生后,当这个世界伦理不再存在阶级不在存在、歧视不再存在后,他们会有一点剩余的爱给我。

  ——而这个爱,必定是超越所有条条框框真实的爱。

  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甚至这个年代这个环境,这种爱都不一定会存在。而奈尔幡然醒悟,她对秀拉,就是这样一种爱。

  超越了性别,超越了金钱,超越了世俗,也超越了背叛。

  这是一个讲述背叛(文中所有变故几乎都和背叛有关),最终爱又战胜背叛的故事。

  ————————

  打个广告

  欢迎关注公众号【一盏渔火】^ω^

  《秀拉》读后感(二):If I Were a Man

  看贫苦地区作家的作品,总会惊异于他们所描述神秘主义氛围,比如拉美作家、中东作家、中国农村作家以及黑人作家,比如加西亚 马尔克斯,比如卡勒德 胡塞尼,比如莫言,比如托尼 莫里森。

  托尼 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我看黑人作品很少,但是对于她的这本《秀拉》却有一种深刻熟悉感,这种熟悉感是残酷环境下的相似人物带来的,整本书中笼罩的灰暗、怪异、残酷、乖戾的气氛都与狂沙蔽日的阿富汗、萧杀粗粝高粱地、喧闹空虚集市表演一样,充满了性格扭曲的人物、夸张诡谲事件以及突如其来危机与死亡。

  这是托尼 莫里森的第二本书,笔触并不成熟,(我想或许因为她得了诺贝尔奖所以没人敢这么说,但是我能感觉到在她天马行空想象力之外对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无力感,好多的描写她只有靠堆砌不恰当比喻来掩盖惊慌——这惊慌就是她靠近不了她的人物,虽然竭力但是却难以抵达她笔下的人物内心。)当然如果你看汉语翻译本的话我这个版本的翻译也不好,基本是直译,但这不妨碍这本书给人响鼓重锤般猛击的力量,因为它的描写十分骇人,甚至我一度不知道怎么理解她的人物及其行为。

  误杀 自焚及杀子

  《秀拉》这本书中充满了各种死亡,在全书一开始黑人士兵夏德拉克便目睹了自己队友的死亡,他被流弹打掉了半边脑袋,可是身体还顺着惯性往前奔跑,脑浆沿边下淌,这场景给夏德拉克造成的震撼如此巨大,导致他精神几乎失常。就在这样的死亡恐惧中,夏德拉克创立了“国立自杀日”,一个人如果持续思考死亡的景象的确会精神崩溃,但如果把思考整合,付诸行动,在一年里专门拿出一天来直面死亡,这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于是,在新年第三天,夏德拉克拿起牛铃,喊着口号,挨家挨户去敲门,告诉大家这一天他们可以自杀或者杀掉想杀的人,“底部”社区里的居民认为他疯了。

  但是在“底部”,并非在自杀日这一天,死亡却时常上演。

  秀拉在玩闹中不小心甩开了手,小男孩小鸡”便跌到湖里被溺死;夏娃往床上放了一把火,烧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李子;汉娜在某个干热的夏日午后莫名其妙点火自焚,把自己漂亮身材容貌烧的惊悚可怖。老头坐在门口吃东西,看到秀拉走过来,喉咙被噎住,死了;在秀拉生病死后那一年的“国立自杀日”,夏德拉克终于有了一大批追随者,他们在游行通过隧道时候,顶部塌方,许多人被砸死或淹死了。

  若是心理不够强大,或是太过敏感,《秀拉》这本书的确会给人带来许多的困扰,因为爱,所以烧死儿子;因为无所依傍,所以烧死自己;因为平日里在凌厉的环境下顾不得思考,所以一旦思考,便会痛苦,死是一种人生选择

  道德枷锁包裹住的微小

  自我秀拉做过许多出格的事,和各种男人(包括最好朋友的丈夫)上床然后再把他们抛弃、把辛劳一生以断腿的代价打下家业健康祖母送进养老院等死,但是她做这些事情本质不过是为了自我的放逐与试探,她想了解自己,她尝试让自己体会悲伤忧郁难过,她在努力寻找“我”,因为她一直都不存在。

  13岁,她听到了自己母亲在背后亲口说不喜欢她,她在这个世界感受到了孤绝;13岁,她误杀了小男孩“小鸡”,她对自己产生不信任。她看到女人每天在家务和孩子中把自己消耗殆尽,她看到男人即使没有工作也可以享有尊严和玩弄女人,于是她想了解“人”这种东西,她想了解自己,她的途径就是做男人做的事。

  在歌曲《If I were a Man》里这样唱到,“If I were a man,I could do anything,anything that I desire.I'd be the man in mankind,and universal he,every door that once was shut would open for me.”这绝对一厢情愿,其实男人身上的枷锁并不比女人少多少,他们一样没有自我。若要彼此寻找,首先达成谅解

  秀拉同样也不知道,在一个道德枷锁深重地方,在一个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她的行为招致的不仅有流言非议,还有恶意的揣测与联想,她的行为导致了女人们更加全意履行她们的责任,更加精心照顾孩子,更加细心体贴被抛弃的丈夫,她的行为导致了最深刻理解她的朋友的离去,也导致了她永远漂泊。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中的轻也是不可承受的,对于生命的漠视,对于生命的遗忘,对于世界的逃避,对于自我的探求,都是在“轻”的推动或者反作用力下,茫茫追寻又入无物之阵。

  好的作家就是在努力用魔幻现实砸向你,告诉你要思考生命,但是反过来又会嘲讽你,告诉你“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就在这样的痛苦中,作家们咂摸着千般滋味又把它抛向读者,而你,又是否能够承受得住,这样轻飘飘重量

  《秀拉》读后感(三):“无耻”是什么?

  完结。这些故事说了什么?关于种族、爱情、背叛、女性都太宏大话题了,只能在片段里寻求一些解答。 秀拉听见了母亲说喜欢不上她,看到祖母和母亲对男人来者不拒,知道祖母亲手烧死吸毒的儿子,秀拉幸灾乐祸的眼看着母亲汉娜大火烧身,她失手把小男孩甩到河里淹死了然后沉默到底,她背叛闺蜜和她丈夫上床,然后把所能吸引到的男人睡一觉抛弃,把祖母强制送进养老院…… “我是说可能你并不是好的。我才是。” 她已经成为大家眼里的“恶魔”,然而面对闺蜜最终责问时,她说出这样的话,这是全文里她唯一一次情绪表达。后来她死在母亲的屋子里,没有人想去收拾,人们为了不影响接近上帝而潦草参加了葬礼。秀拉死后,“他们重新标榜起自己的优越感”,对手消失了,失去对反面教材有的没的指责后,母亲继续痛打孩子、妻子再也不用小心呵护男人的虚荣旧账一起算、赡养老人又成了累赘的事情,连妓女都处在下流尴尬里…她们不明白“无耻”是怎样的。 正是这同样的恶意踏遍了整个“底部”,让他们将每个姿态都视为一种冒犯,将每个歪斜的微笑都视为一种威胁

  《秀拉》读后感(四):从爱的眼中看到背叛藏着的爱

  “这需要时间,但他们会爱我的。在所有的老太婆和十几岁的男孩睡过之后,在所有的年轻女孩都和他们醉醺醺的叔叔睡过之后,在所有的黑种男人睡过所有的白种女人之后,在所有的白种女人睡过所有的黑种男人之后,在看守强奸了所有的犯人之后,在所有的妓女都睡过她们的老鸨之后,在所有的同性恋都睡了他们自己的母亲之后,在所有的狗干过所有的猫、仓库屋顶上的每一个风向标都飞下来压到猪身上之后,那时就会有一点剩余的爱给我。而且我知道那会是什么滋味。”

  这段话来自于托妮·莫里森的《秀拉》,也是这段话让我在还没有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付出一片期待

  托妮·莫里森的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作品是今年来才在中国大陆红起来,渐为人所知。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底部”的山上秀拉祖孙三代的故事,小说篇幅很短,但内容却似史诗一般隽永

  我将小说以秀拉长大前和长大后分为两部分,小说前半部分被死亡充斥,而后半部分,则展示了一次刻骨铭心的背叛。

  小说前半部分写了伊娃(秀拉的奶奶)在她的儿子李子熟睡时在他身上倒上汽油烧死了他,秀拉亲眼目睹了汉娜(秀拉的妈妈)被烧死,而无动于衷,(伊娃认为秀拉那样袖手旁观不是因为她被吓呆了,而是因为秀拉深感有趣。对于这一点我深以为然。)秀拉和好朋友奈尔无意间将一个叫小鸡的小孩扔到河里,致使他身亡。前半部分有这三个死亡构成,表现了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背叛”,女儿对母亲的“背叛”,以及一般玩伴路人)之间的“背叛”。

  后半部分则写了奈尔结了婚,而秀拉身为奈尔的好朋友却与奈尔的丈夫偷情,破坏了奈尔家庭;同时将伊娃送进养老院,她为了寻找爱周旋在“底部”的男人之间,最后因为还是没有得到爱而生病,而死亡。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里最大的冲突就是背叛。而小说中叙写的四段死亡,每一段都代表着一次巨大的毁灭心痛,每一段都会带来无边的恐惧与绝望。小说极写这些痛苦,但又为何会用开头那一段话,借秀拉的口来强调爱的滋味。

  小说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消解,来展现这些情爱背后的真相,从而达到一个绝望、无爱的现状呈现,可是却又坚信“这需要时间,但他们会爱我的”的爱的存在。在记录了跨越伦理、等级、种族、年龄的爱欲后说会有一点爱遗下,当所有的禁忌一起被打破,当一切世俗的爱都被破坏被背叛,所留下的却是爱。这本就是本书中最大的悖论。但托妮·莫里森就是这样呈现,而故事也是这样展开的。

  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母杀子、子以母死为乐、最好的朋友夺走了自己的丈夫。面对亲情的磨灭,爱情的消散,友情的迷失。当作者把这一系列我们坚信海枯石烂也不会变的情感剖开,残忍地摆在眼前,不由得生出一种恐惧,压抑。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虽然只是薄薄一本,却停了数次。在极短的时间里接受了太多痛苦的死亡和背叛,再怎么说也有些残酷。直至合上书,当奈尔参加了秀拉的葬礼,在街上痛苦时,强调“我们是在一起的女孩。”面对抢了自己丈夫,毁了自己家庭的好朋友,奈尔的悲伤消解了爱情但是友情留下了,但当时秀拉已死,这种遗留的友情又被消解。再继续回溯伊娃虽然放火烧死了自己儿子,但看到自己的女儿被烧的时候竟是不顾危险从楼上直接跳下,欲图用自己的身体压灭汉娜身上的火焰,一边消解亲情,一边却又维护亲情,虽然这种维护在写到秀拉袖手旁观时又再度被消解。而爱情不过是建立在肉欲与责任上的心理负担。

  当所有的情爱都被消解了之后,再看到秀拉坚定不已的对爱的渴求。就文本来说就是“爱是天空,背叛是闪电。”在爱与背叛的冲突中,爱惨败。这种捉摸不透的情感在可以深切感受到的肉欲和物质压迫下,留下一个血淋淋的扭曲人性——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人性里最深处的本质存在。

  在小说中本来就止步与这种扭曲和绝望就可以了,但是作者却偏偏提供了另一个答案——在面对所有爱的消亡与背叛,作者说最后剩下的是爱,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秀拉)才会得到爱。

  所有的老太婆和十几岁的男孩睡过之后,所有的年轻女孩都和他们醉醺醺的叔叔睡过之后,所有的黑种男人睡过所有的白种女人之后,所有的白种女人睡过所有的黑种男人之后,看守强奸了所有的犯人之后,所有的妓女都睡过她们的老鸨之后,所有的同性恋都睡了他们自己的母亲之后,所有的狗干过所有的猫、仓库屋顶上的每一个风向标都飞下来压到猪身上之后。这是一种怎样的混乱与禁忌,老太婆与十几岁的男孩、年轻女孩与她们的叔叔、白人与黑人、看守与犯人、妓女和老鸨、同性恋与母亲、猫和狗、风向标和猪。在这样一次混乱的交媾中当年龄、道德、民族、法律、操守、种族都不是问题,所有的一切都陷入一次绝对疯狂的爱欲中来,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剩下呢——爱,是的,只有爱可以跨越这一切,让所有的不可能变成可能,那样的混乱中唯有爱凌驾与万物之上,给万物爱,让世间所有都有机会享有爱。

  而秀拉口中所说的那种“那时就会有一点剩余的爱给我。而且我知道那会是什么滋味。”的爱的滋味我想也就明白了,那种滋味或许就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解释酒神状态时用的比喻:一个人把贝多芬的 《欢乐颂》化作一幅画,并且让想象力继续凝想数百万人颤栗着倒在灰尘里的情形。此时奴隶也是自由人,此刻,贫困、专断或“无耻的时尚”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的僵硬敌对的藩篱土崩瓦解。此时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同邻人团结、和解、融洽甚至融为一体。

  我认为托妮·莫里森在这里不仅仅是将爱撕开给人看,在透露出背叛的毁灭性之后却展示了一种同于酒神精神的迷狂和博爱的终极追求。这也是《秀拉》最深层次的爱的本质。

  《秀拉》读后感(五):大盗秀拉

  我知道自己写得挺蠢的,但是还是写出来了。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作者是为黑人女性,所以显然她的作品总离不开黑人,女性,黑人女性,这样的话题。这是我读的这位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原因有两个,第一,这本书比较薄,但事实上内容一点也不单薄,第二,封面实在太漂亮了,而且书的内容确实也对得起这个封面。 它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几位主角待在一个或者是缓慢变化的或者是有众多新鲜事物产生的一个固定的村镇逐渐长大逐渐衰老略带感伤和无聊的故事。这个小说一点也不无聊,它非常精彩,非常鲜活,非常迷人。 开头的一两章可能有些让人费解,甚至你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你一度怀疑这或许是小镇故事那种类型的,故事背景是在同一个地方,然而各家有各家的故事。这样想也可以。它确实有点像,比如说《呼兰河传》这样的设置。而且你也可以确实单独拿出来其中的任何一个章节,把它当做是一个独立的短篇小说来读。也很好。 小说的结构更像是小说自己所描述的那个老房子一样。每个房间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正如每个看上去是单独的故事之间有着你所想不到的联系。比如说小鸡的意外事件,比如说秀拉母亲的意外事件,比如说两个姑娘在大街上被一位小伙子随口搭讪,比如说秀拉割手指,比如说秀拉之死,比如说所有人对秀拉胎记的描述都是不同的。没错,这些紧要的事件有它自身最重要的那个意义,但这些事情会被别人看到,会因此产生不一样的理解,由此又会引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事情变得复杂了。 ——引用如下:

  秀拉·匹斯家有许多屋子,都是在过去五年中按照主人的明确要求不断增建的:今天加一条楼梯(有三条楼梯通向二层),明天盖一个房间,东开一座门,西修一条廊。结果有的房间开了三扇门,有的房间又只有朝着门廊的一扇,与房子的其他地方无门相通,而有的房间要想进去只得穿过别人的卧室。

  —— 就如同上面所引用的书中的段落。这就是这个小说的结构。有些房间是边缘的,有些房间是中心的,有些房间是被遗忘的,有些房间是不得不遭受入侵的。作为这其中的房客,你并非是真的想去探听那么多东西,但事情就是这样安排的。 这个小说的主人公,如果只有一个的话,那必然是秀拉,如果还要再找出一个,就是秀拉的童年好友,如果还要找出第三个,那就是秀拉的外祖母。 对这样一部帅气的小说,去讨论道德感的问题是很败坏胃口的。正如秀拉死了之后人们的样子。庄子说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反过来说,用来形容秀拉是很好的。大盗不死,圣人不止。秀拉就是这样的一个大盗。秀拉是个标新立异的人,而且她是理智的。人们无法以对待夏德拉克的那种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她。秀拉是理智的,所以秀拉是有威胁的。但秀拉又是从不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的人。她离开这里在外面待了十年,最终发现世界是没有区别的。 她看惯了看透了黑人女性那一副等死的模样,那一副生命被逐渐消耗的模样。所有的黑人女性都是那样。黑人男性呢?在秀拉十年后回来第一次看到好友的丈夫时那一串辛辣的评价,恐怕实在说得太中肯了。秀拉和她朋友的渐行渐远,不是秀拉有什么改变,而且她的朋友变了,她的朋友离开了她,走向了众多的其他的黑人女性的那种生活。 秀拉以为她们两个仍然像当年那样,以为即使是和好友的丈夫发生了什么也是不碍事的。她和她离得更近,她和她不曾分离。这个书中提到的三个互相之间毫无辨识度的杜威,说不定也是在再一次地去呈现这样的状态。结尾的地方,头脑不清醒的外祖母说起当年两个女孩一同做的那件坏事,那个态度,其实从来不曾把她们两个看成是两个人。她们是同伙,是共享秘密的同伙。 秀拉和她的外祖母,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秀拉的时代已经好了许多,秀拉可以去设想许多事情,可以去探索许多事情。可是对于外祖母来说,外祖母是会在最炎热的夏天里想到几十年前的一个寒冷的冬季的夜晚,想到自己的儿子命悬一线的那个时刻。外祖母的内心永远有那个冰冷的地方。也正是这样,她的女儿跟她去谈论爱和关怀,看上去是要求极其过分的。爱和关怀是漂亮话是无聊的东西。 所以这样的外祖母自然是不会去喜欢秀拉的。外祖母只有一只脚,可是这仅剩的一只脚上穿着漂亮的整洁的鞋子。甚至她衣服上的褶皱,都是被她牢牢控制的。但秀拉身上总是有不确定的力量。或许她眼角的胎记就是这样的象征,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它,但它呈现给每一个人的形象是不同的。秀拉和外祖母是互相窥视秘密的人,可是她们之间是敌人。 我前面说过,大盗不死,圣人不止。秀拉无疑就是那个大盗。因为她的存在,所有人的阴暗面都被遮盖起来都被压抑起来了。人们为了与之划清界限,开始扮演起他们的圣人角色。当母亲的收起自己的坏脾气,不再大骂孩子,因为这是秀拉这样的恶人才会去做的,秀拉把一个孩子推倒在地,害得孩子骨折了。当妻子的对丈夫更加关心和疼爱,因为秀拉是个婊子,秀拉觊觎着所有人的丈夫,而且这个女人还太薄情,从来不留恋任何一个人。这只会让她们的丈夫更加伤心。 可是秀拉的死证明了这一切的美好不过是假象。秀拉死了,所有的糟糕的东西都浮现了出来。人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人们束手无策。 直到最后,那位离开秀拉走向其他黑人女性的生活的童年玩伴才意识到,其实秀拉是那个从来不曾被接受的人。她死了。但是送葬的人群之中,除了她之外,没有一个黑人。 人总是这样不宽容的。对于非同类的人,人总是敌意的。但是对于叛徒,恐怕态度就更不好了。叛徒永远得不到原谅。可是秀拉从不需要原谅。可是秀拉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个朋友了。事情总是迟了一步。

  《秀拉》读后感(六):开天裂土的力量

  《秀拉》是那种一生不会遇到超过10本的书,是那种足以裂土的书,是托妮莫里森最薄的书,但是是她最重的书。

  故事很简单:秀拉和奈尔是早年的是手帕交,早早就有朝天下叛逆的迹象。多年以后,秀拉回到家乡,几下子就成了千夫所指,唯有奈尔依旧给她一份温柔和一份爱。但是当秀拉将奈尔的丈夫也勾引之后,奈尔还能温柔以待么?当秀拉最终又将奈尔的丈夫抛弃之后,奈尔还能心静如水么?

  没有答案。

  但我知道,我心里不恨秀拉,我从来不把她当成恶人。

  在莫里森的笔下,善恶、道德与伦理、法制与规矩、罪孽与惩罚都变的很轻很轻,那种像来自原始荒原的本真、天性的东西,才是天和地。 只有读到这一层,你才会为秀拉的悲惨终局哀哀哭泣。

  秀拉不属于这个人世,就像《秀拉》不属于这个凡俗的书界一样。 2014,我将《秀拉》评为唯一。

  《秀拉》读后感(七):黑色中的彩色

  故事像是在水里浸着,慢慢酸楚涨起。

  作者是偏爱秀拉的。她眼皮中央的胎记仿佛带枝玫瑰。她的眼睛”闪着金光、到最后一如雨水般宁静而清澈“。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让朋友母亲”冷硬的蔑视如奶油般融化“。她的耀眼,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和曲折经历。

  在这个黑人生活圈里,男人女人都接受着自己卑微的命运——结婚,可以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男人终于有了一个想法,一个胜利的体现。而黑人女人们,更是非常的和善、隐忍、务实、忠贞,丈夫离开了,孩子就是一切。秀拉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异类啊!无所顾忌,热烈,挑战和改变,和居住区里各种各样的男人做爱而拒绝他们第二次的请求,只为寻求不幸和体会痛苦的能力。不结婚安定,成为众矢之的。

  当时一切谩骂唾弃中,秀拉最惨痛的,莫过于朋友奈尔的厌弃了吧。她们是从小一起的女孩们,奈尔是她还回到这里的精神支柱。但秀拉不知道她所犯下的罪,她坚信最后他们会爱她。

  一个孤独的殉道者。

  她死了,男人女人都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去在意这个。

  这是一个”底部“的黑人故事。一代代沉沉的苦难让生死渺小,而秀拉让我们看到一抹彩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