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提问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5 05: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0篇

  《提问艺术》是一本由安德鲁.索贝尔(Andrew Sobel) / 杰罗德.帕纳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一):打动人心问题犹如射进黑暗之屋的光

  前段时间求职面试时,最后HR会问,“你有什么问题/疑问吗?”我通常摇摇头,或者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问完之后就后悔,简直就拉低了之前回答问题的档次,可以看到HR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疑问。我平时还算是擅长沟通的人,却卡在了提问上。

  所以题目很吸引我,副标题“为什么你该这样问”,为什么这样问而不是那样问呢?更是想让我在书中寻找答案

  幸运的是,我不仅在书中找到了如何应对求职面试的提问技巧,还在不同商业案例中慢慢找到了工作上与人打交道、和朋友亲人相处的一些思路,通过去关心别人的梦想、关心别人的生活、去聆听、甚至去直面自己权利欲望,去洞悉他人,找到人际关系突破点。

  打动人心的问题犹如射进黑暗之屋的光,我想《提问的艺术》带来了足够光明,可以引领大多数人走出黑暗。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二):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敢于提问的勇气思维习惯

  这本书是一本偏方法论的书,但对我个人而言,收获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启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并不是特别在乎书中每一章所教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该问什么问题,毕竟我们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情况总是有其特殊性,很难生搬硬套书中所介绍的方法。而且,说实话,当你回过头重新去看这本书中所教你的提问问题时,你会发现其实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特别深奥地方,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问题。而基本的问题有时候反倒就是最重要的问题。

  我更乐意把「提问」当做是沟通方式之一,因为这种方式互动性很好,可以让你摆脱自我中心的沟通窘境;另外,我把「提问」当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让沟通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进而帮助我们看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人们真实想法意图

  当然,我认为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本书并没有提及的,那就是要学会提问,首先你得有「提问的勇气」,从这种勇气最终发展出一种习惯性的提问型思维。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很多时候,心里总是憋着很多问题不敢问父母,不敢问老师,因为那样似乎会显得自己特别笨。生活中,也有很多问题不敢问出来,因为害怕会打扰到其他人,甚至会觉得向别人问问题本身是一件很不尊重行为,是应该被禁止的。于是,我们慢慢失去了提问的勇气,也没有机会掌握该有的提问技巧,更别谈是什么提问的艺术。

  而当我们发现提问对于我们如今的工作以及一辈子的人生如此重要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问的问题都如此生硬,如此浅薄。然而要改变这一切,如果从方法上来着手进行改变,其实效果未必是好的,因为问题不在于你没有掌握提问的技巧,而在于你没有这种提问的勇气和思维方式。

  所以这本书之于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问什么问题、怎么问问题,而是要想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会提问,以及在提问这条路上我们所遇到的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

  顺手贴上本书的内容整理,里面带有一些个人的总结,请谨慎参考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三):《提问的艺术》:有问题的人生才没问题

  很有名望的大师博尔赫斯一生读过无数的书,然而在谈到一生的收获时他却说,我能留给人们的,只有疑问。

  和寻找答案相比,寻找问题似乎更有趣。因为答案通向的是已知的结果,而提问指引你找到的,也许是未知宝藏

  《提问的艺术》是一本教你如何通过富有技巧性的提问来提高沟通效率提升自身影响力的书。作者安德鲁•索贝尔和杰罗德•帕纳斯大概都是很棒的人,他们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并且喜欢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拿出来和更多人分享

  所以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待许多通过实例讲述有关提问的道理和技巧。从快速获得生意、立即获得潜在客户的尊重与信任,到让会议不偏离主题,想让交谈对象感到备受关注、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直至获得更多人生启示……这些都需要借助“有力的提问”来实现

  “答得好不如问得好”,书中的引言如是说,其实也的确如此。在与人交际空间里,需要谋求的是一种互动和谐的关系,而非只需要解决问题——得到高分这样的“优等生逻辑”。事实上,提问这个动作所隐含的,是一种亲切,一份关怀。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睿智的提问者,是因为渴望表达自己,其实是与生俱来本能,而提问者刚好可以满足这个需要。

  “满足他人”是提问者对外界可以体现出的价值,而在自我提升方面,学着做一个“提问者”,同样至关重要

  学会追问自己是提升自我层次的重要途径,如苏格拉底所言,“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向别人提问达成外在的和睦,而向自己提问则是实现内在的和谐。也只有在你关照自己的内心时刻“自问”得失因果,你才可能让自己的人生臻于完善

  因而对于《提问的艺术》这本作品,所期盼实现的诉求其实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内与外的和谐中成全自己的价值。而这种成全需要对现有生活进行不断修补,修补的方式便是不断发问——发现、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你要热爱自己的生活,以亲切的方式对他人和自己提问,以亲切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

  有问题的人生,一定没问题!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四):这是一本励志

  在我只看了第二章后,我想在我问出你今天收获最大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我就得做好准备做一个树洞,听好多吐槽好多抱怨。如果是这样,那我宁愿当个话题终结者。除非我有本事引导一个爱抱怨的人走向热爱生活世界充满阳光。如果我有这本事,我还用看这本书吗。何弃疗? 全书看完后,我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励志书。作者所有交谈,接触的对象,全部都可以定义为成功人士,其中有安利创始人以及玫凯琳女士

  虽然我一直觉得安利和玫凯琳都有那么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不过得承认安利和玫凯琳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有一年去上海,遇见了一位女士,对我讲述她和玫凯琳的故事眼神中充满了对玫凯琳的感激和信任。

  这是题外话了,不过得承认这些外国人身上确实有这么一股劲和信念,也难怪人家能成功。

  难以避免的,这书介绍的情况与中国国情水土不服。而且书里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当然情商不会低,沟通交流技巧也都不会差。所以一点就通。

  至于通过读这本书,能学到其中几分,那就全凭个人本事了。反正情商高会沟通的人,读不读这本书也不影响;不会沟通的人就算读了这本书也还是不会沟通。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五):今天,你该如何提问?

  你有没有过和我一样烦恼

  在朋友聊天中,你想提问,却不知道该问什么,只能默默地听着,不甘心地当着人肉背景;在网络聊天时作为一个女孩,总是被问一些很无意义的问题,我固然理解,但也不免心烦;在初次与人约会时,想找话题又找不到,于是两个人想靠近也没机会了……

  直到有一次我发表日志,举种种失败的搭讪方式,好多哥们回复都是“躺枪……”。可是,我未见改变。那么,你想改吗?你是否强烈希望你的每一个提问,都能留给别人一个良好印象,都能让对方的关系更近一步,甚至能帮你找你的女友,乃至事业伙伴

  说话是一门艺术。同样,提问也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问题,甚至能让关系破裂的人重新走到一起。

  要说最实用的书,莫过于工具书。那么,这本书不仅仅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工具,更是一个让人读完,精神为之一振好书。正如劳埃德银行主席温·比肖夫爵士对此书的评价:‘安德鲁和杰罗德在《提问的艺术》一书中极其推崇提问对于纳言献策和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并通过大量实例不乏幽默地予以阐明,使得书中所有的内容都变得通俗易懂。’它还有很多让读者参考的开放性问题和让人做笔记的地方。

  我喜爱这本书的结构。我以为,作者对书的安排很是精心,先是分为商业篇、人际交往篇和人生篇,步步深入,并且将读者代入作者亲历的对话场景,讲明何时问?怎么问?问什么?灵活提问,并对此作出分析,最后写出自己的心得。读这本书,像是在上课,更像是和平认真讨论。它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深,它很简单,只要读者认真阅读,定有所获。

  一个好的提问,不应该是让人感到愚蠢的不经大脑就开口,应该是一个人思考后得出的智慧结晶。思维严谨,提问清晰目的明确,让回答的人也得到思考,并给予回答。提问,是主动思考,而回答,是被动思考。历史上有名的问题有很多,最著名如哈姆雷特之言:“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而这之后,苏格拉底、牛顿都因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一个好的提问,总是发人深省。如本书第31章,问题是:‘你想怎么样写自己的讣告?‘这让年轻人确定自己的目标,让更中年人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也让老年能回首自己的一生。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诗歌《为选择的路》中这样写到:

  一条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那么,我相信,学会提问,也将会是你选择的一条路。

  今天,你该如何提问呢?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六):想想自己的讣告怎么写?

  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苏格拉底。

  我曾经思索过一番有关提问与回答的不同。在我看来,回答是面向过去的,是被动的,是过去式;而提问则是面向未来的,是主动的,是现在式,它往往意味着对现状不满,意味着有新的发现。千百年来人们都对苹果落到地上习以为常,但牛顿却对此提出了疑问,也就在那一刹那间,一个崭新的世界已经展现在了他的面前。所以说,好的提问往往比答案更有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也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境界水准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问?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毋庸置疑,提问比回答更需要勇气,也更需要智慧和技巧。因为不熟谙技巧而随意发问,不但可能显露自身的愚蠢,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甚至很多时候会把情况弄得更加糟糕。因此上说问得对、问得准、问得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安德鲁·索贝尔和杰罗德·帕纳斯合著这本书的目的,正在于帮助我们学习提问的技巧,最大限度发挥提问的作用,以此来了解别人,发现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助力,为自己的人生添彩。

  他在这本书的写作中,借用了苏格拉底之问的方式,每每通过设计现实的情境,通过连续的提问、一再的追问来讲明提问的妙用。全书分为商业、人际交往和人生三篇,通过讲解各种情境下什么时候问、怎么问、问什么,介绍了在如何灵活运用精准的提问来直击事物本质,为沟通带来令人惊喜变化,从而推动事物向自己有利方向发展。而且作者在每一篇后面又针对不同的话题额外罗列了一些他们认为具有影响力的320个问题,以帮助我们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场合,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不可否认,他在书中介绍的技巧确实非常有用,能够有效提升工作和生活中的效率。但是,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商业篇中那些营销的技巧于我毫无意义;作为一名坚持本色做人的人,人际交往篇中的那些窍门在我这里也一无用处,让我感触最深、最有启迪的是第三部分——人生篇。在我阅读的同时,书中的问题就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36年的人生,一再反思自己,追问自己,我人生的方向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我这一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我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了吗?最终想成为什么、想得到什么、想成就什么?

  追问的结果是让我对以往的人生充满了懊悔——发现自己虚度了太多的光阴浪费了太多的生命,整日间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但同时也激发了我积极向上动力。的确,人生就是一场不停的追问,每一次追问都是一次生命的涉险,也是心底的呐喊。如果我们试着象书中所讲的那样,不停的追问如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该怎么度过?如果把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我又该怎么去做?或许,这时候就能够体味到我们的本心,发现人生的本质。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第31节的题目——给自己写个讣告,你才知道想过怎样的人生。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异常严肃的事情,我们不妨象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运用人类最高的智慧,对自己追问一句——我自己的讣告应该怎么写?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七):提出好的问题比一股脑解决问题更重要

  前言: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可惜豆瓣只有6.9分...看来也不能尽信豆瓣啊。读完之后发现,一个懂得提问的人,正是一个懂得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并获取信息的人。

  在商场上,提问和倾听是销售必须学习的艺术,因为客户从来不需要你指导他购买什么,除非你真的考虑他的立场,关心他的利益。

  在人际关系上,提问让人可以更多了解别人,看重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只谈自己,因为沟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在个人成长上,提问让人开始思考,且更真实地面对问题,面对自己。

  总之,提出有效的、关键的问题比一股劲地解决问题更重要。

  以下是读书笔记:

  红色桃心分割线

  商业篇:

  1.在PPT演示前,先问客户:“你们具体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你能先介绍一下自己吗?.”

  2.如果以下条件不存在,他们不会购买你的产品、服务:

  ⑴买家是否有问题要问或有提问的机会

  ⑵买家是否有问题要解决

  ⑶买家是否对目前的承诺明显不满

  ⑷买家信任你吗?(此时要问:“你正在寻找其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你的顾虑是什么?”)

  感悟:这里我很感谢一个同事在我刚入职的时候,教我出去洽谈时要少说多听客户的想法,但是有一次我还是失误了,那次和客户约的前一天晚上,我准备PPT到很晚,第二天,一见几个商户股东,没有先提问了解,就一个劲讲自己的PPT,讲完了,似乎没有人感兴趣,而是不断地抛出质疑的问题,我一口怼几张口,最后结果是非愉快地收场了。第二天有一个老板打电话来问,好像确实也没听明白,也就更加不可能看见平台的价值。

  不过这是一个很珍贵的教训!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成功的人只是比失败的人尝试过更多次数。

  3.在交谈前,先尽量了解客户。

  好的问题:“谈谈你对我们竞争对手的观点。”“你们公司未来的增长将来自哪里?”

  当客户提出批评时,问“你希望这个平台能为你带来什么”“你希望我应该多做些什么...”

  4.当有人说“我想要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去发现他们真正的需要。

  5.开会不拖延:开会前先明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今天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决策?”

  6.成为聆听者的3个原则:

  ⑴谦逊(坚信你一定能从遇见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东西)

  ⑵好奇

  ⑶无主观偏见带入。

  7.只有当买家的需求被清晰地识别,才有可能产生购买,并建立起值得信赖的关系。世上成功的销售会通过问具有思想深度和见识的问题创造这些条件,并建立情感联系。

  红色桃心分割线

  人际关系篇:

  好的问题列举:

  1.问“你是怎么想的?”,并真正地聆听。

  2.:“你还有什么想要完成的事情?”“下一步你是如何打算的?”

  3.“关于这件事,你能再多说一些吗”“你的意思是....”

  4.“能和我说说今天过得如何吗?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什么事让你愁眉苦脸”

  红色桃心分割线

  个人成长篇:

  1.德鲁克“五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五个问题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任何组织)

  ⑴“你的愿景是什么?”

  ⑵“什么是你愿意投入身心去打造的最重要的关系?” (商业上即问“你的客户是谁”)

  ⑶“什么能创造客户价值?”(在个人层面,即问“对于我的朋友、家庭什么是最重要的?”)

  ⑷“你期望的结果是什么?”

  ⑸“你的计划是什么?”

  2.好的问题列举:

  ⑴“怎样可以更好?”

  ⑵“什么给予了我人生中最大的满足?”

  ⑶了解自己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做现在做的事?”

  ⑷“我学到了什么?”

  ⑸当别人犯错时:问“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我希望自己如何被对待”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八):提出好的问题远比好的答案更有力量

  给自己写一份讣告,你会写什么?假如生命只剩下几年的时间,你会做什么?

提出好的问题远比好的答案更有力量。

  提问的终极指向是认清自己。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高级的艺术就是善于向自己和别人提问。

问什么?

  1 先学会用问句,要从问句开始,而不是用阐述或者命令。

  2 问一些每个人都会想到的、最基本的问题。

怎么问?

  1 封闭式提问,问题要具体,越具体越好,对方只能正面回答。适用于需要得到明确答案时提出。

  2 开放式提问,适合在需要深谈的人际沟通中提出。

  3 追问式提问,它会帮助你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抽丝剥茧是一种简化问题难度的方法。

提问的艺术,涉及三层境界

  1 好的提问利于建立强大的沟通关系。

  2 好的体温促使人以反思激励自己。

  3 提问的终极指向是认清自己。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九):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

  在朋友的推荐下,周末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不仅让我看到了大师们提问的智慧,也学会了在不同的场景下去提问。的确,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让我们往往更擅长于回答问题,怎么也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会儿。当别人问我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时,都经常会摇摇头。书中引言提到的“答得好不如问得好”,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提问往往能让人去思考,直击别人的内心,从而引起对方的共鸣,拉近彼此的距离。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到电话推销或在大街上被人拦着进行兜售,只见那些销售人员嘴不停地说个没完,而我们总是不耐烦地挂掉电话或逃之夭夭,至于他说了些什么,一个字都没听见,销售人员白白浪费了一大堆口水。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如何去与人拉近距离,其实往往只需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与顾客拉近距离,让销售峰回路转。我建议销售人员不妨多学学如何通过提问去拿到订单。书中还教会了我们许多人际交往中的提问智慧以及激励他人和自我的人生提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与高层精英们拉近距离的问题,在与那些高高在上的CEO或土豪们打交道时,普通人往往发憷,不知如何打开话题,书中一个“您能告诉我你当初是如何开始的?”、“您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了,那您还有什么没有实现的梦想和抱负吗?”的简单问题就能让这些高高在上的人为你敞开心扉。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多地明白了提问其实也很重要,也是一门亟待学习的艺术!因此,我决定除了将书中提供的327个问题参透之外,一定要不断收集和整理自己身边遇到的好问题,以备不时之需!

  《提问的艺术》读后感(十):一定要学会提问

  关于本书

  作者曾经走访过好几百位成功人士,其中包括彼得·德鲁克这样的管理学之父,采用了数十个真实的案例来阐述提问之道。在本书每一小节之后,都有“提问心得”,总结某类提问“什么时候问最合适”,以及指出“你还可以这样问”、“接下来这样问”。而在每一个大章节的结尾,作者还列出了提问笔记,罗列了在不同场景下应该提出的各类提问。

  成功和伟大的人物都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他并没有特殊的智商,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好奇心;德鲁克说自己不是咨询师,而是喜欢直接问客户刁钻问题的人——无数成功者的案例指出:好的问题远比问题的答案更有力量。

  提问的艺术,包括“问什么”的艺术,也包括“怎么问”的艺术。

  “问什么”包括两步:

  第一步,要从问句开始,而不是用阐述或者命令。

  问句可以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反思。如果只是阐述一个事实或现象,很难引起人们的思考。而如果只是发布命令,不但只会让人机械地接受,更可能引起被命令者的反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二步,问一些每个人都会想到的、最基本的问题。

  这是一个反常识的办法。因为人们通常觉得,提出一个不易解答的、大家都不会想到的问题,才是提问的至高境界。但人们经常忽视了对一些基本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比如大家都在谈创新,但如果你提出“你眼中的创新究竟是什么样”这样的问题,有助于人们走出概念化的表述或空泛议论,而代之以实际且具体化的思考。

  “怎么问”包括三种方式:

  第一种,封闭式提问。

  封闭型提问就是问得非常具体,对方只能正面回答,给出直接的答案。最典型的封闭型提问,是“是非题”,对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封闭型的提问在商业领域里最经常用到,尤其是在面对长时间的空泛讨论、没有实质结果时。“我们今天要做什么样的决定?是提高客户保有率?还是交叉销售更多的产品?”提问越具体,越容易从泛泛的讨论中跳出来。

  第二种,开放式提问。

  这种提问适合在需要深谈的人际沟通中提出。

  开放式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它需要更清楚的解读,会带来更丰富的互动,因而它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随便回答。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以为,和别人聊天时,说得越多,越不容易冷场,越显得尊重别人。但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更愿意表达,如果你一直在滔滔不绝的说话,别人插不上嘴,等于剥夺了别人表达的权利,对方就会觉得不舒服。因此你在和别人聊天时,学会倾听,就会使沟通容易得多。

  会聊天的人,一定是善于倾听的人。做到这一点就要靠开放性的提问。

  “你是如何开始的?”“你们是怎么相爱的?”“你是和谁学的弹琴?”“对你来说最高兴的一天是哪一天?”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打开话匣子,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

  第三种,追问式提问。

  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它确实需要倾听,但又不能只是倾听。有时候为了发现并且解决一些问题,就需要进行追问。它适合在复杂情况中寻找核心问题时提出,它会帮助你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在很多时候,抽丝剥茧都是一种简化问题难度的办法。

  提问的艺术,涉及三层境界:

  第一层,好的提问利于建立强大的沟通关系。

  如果不想让你和亲友之间的关系衰退,如果想维系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就不要忽视情感性的东西。而通过提问并聆听,能发现对方心灵深处的想法。

  第二层,好的提问促使人以反思激励自己。

  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通常不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但通过“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可以促使自己静思,并带来更有效的行动,成为心底最深刻的记忆。

  有些建立在经历基础上的反思,印记会更难以磨灭——你可以这样问自己:如果生命只剩下三年,你会做点什么以改变生活?

  这种反思,比面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更具有冲击力,它迫使你更有想法、更有计划性地去完成任务,把每一天都当作余生来度过。

  第三层,提问的终极指向是认清自我。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为什么要这样或者那样,取决于你对自己的拷问,以及你所给出的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