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大爆炸到大终结》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大爆炸到大终结》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4: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大爆炸到大终结》经典读后感10篇

  《从大爆炸到大终结》是一本由[英]本·吉利兰(Ben Gilliland)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简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从大爆炸到大终结》读后感(一):谁把牛顿苹果车翻了个底朝天

  暑假来了,每年这个时候书店里都会有一阵科普阅读潮,全国各大书城里倚着书架看书的人多了起来,其中就有一部分读者在捧读科普书籍,科普图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有助于培养科学兴趣成人小孩也因此都更加重视了起来。

  今天喵喵要科普的是一个让很多科学家都未曾想明白力量,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这种力量的影响,却让科学家牛顿都陷入了迷茫,这种力量就是引力,你真的知道引力是什么吗?

  曾经的200 多年期间,伊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享有绝对权威。按照牛顿的理论,引力在瞬间起作用设想地球突然间变得更重了,那么太阳系里的其他每个天体都会在同一瞬间感受到这一变化

  但是,1906 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指出没有事物传播得比光速更快。牛顿关于引力传递的瞬时性违背了狭义相对论中普适的速度极限

  然后在1916 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把牛顿的苹果车翻了个底朝天。在牛顿看来,空间只是物理定律扮演角色舞台,但是爱因斯坦展示了空间和时间都是舞台上的演员质量造成空间弯曲而空间引发质量运动

  在牛顿看来,引力作用只能被有质量物体感知,但是爱因斯坦证明引力甚至能作用于像光子这种无质量物质。在牛顿的引力世界里,光对引力作用无动于衷,但是光线会在大质量天体的引力拉动下“弯曲”。 爱因斯坦提出引力并不是有质量物体感受到的固有的力,实际上只是有质量物体作用于宇宙组织的一种“副产品”。

  每一个有质量物体都会使它所处的宇宙组织即时空变形:物体的质量越大,这种变形越厉害。这种效应常常可用一只保龄球和一张橡皮床单比喻,保龄球放在床单上会压出一个凹陷。

  任何质量较小的物体(譬如一颗弹子)会滚落到凹陷里去。这就是“引力势阱”对小质量物体(譬如你和我)的作用,于是我们就感受到引力。

  一个物体受多大的引力作用取决于它的质量和它的运动速度。对于光子来说,以光速传播,当然时空的变形再大也只能让它稍微偏折一点点。

  但是对于质量大得多(运行也慢得多)的地球来说,变形大得足以阻止行星摆脱“凹陷”,地球被禁锢在一个椭圆形轨道上运行,它还是想沿直线运行的,但被太阳的引力拴住了。

  如果太阳突然消失,“凹陷”也将匿迹,几分钟之后(取决于太阳消失的“信息”以光速传播何时到达),地球将沿直线飞驰而去。 引力的强度服从平方反比律,因为这是物体周围时空曲率的性质。你离物体的引力中心越近,你掉落下去的引力势阱就越深,那么你感受的引力就越大(当然物体质量越大,时空变形越大,引力势阱越深,引力也就越大)。

  宇宙中引力最强大的天体是黑洞,构筑的引力势阱深不可测,即使光线也没有足够劲头摆脱它的羁伴(但是我们还无法试图构建一个黑洞)。 如果这样说你还不是很明白,那么就看下面的图吧。 首先建立自己的时空想法: ·橡皮床单代表时空 ·保龄球代表大质量天体(如恒星) ·弹子代表较小质量物体 1 暂时把你想象中的保龄球搁置一边,把一个想象中的弹子顺着床单滚动起来。这颗弹子将沿着一条笔直的直线前行。 2 现在捡起这个保龄球把它放上床单。这个球将使床单变形,形成一个凹陷。现在当你让弹子继续在床单上滚动时,它试图还沿着直线前进,但是当它遇到这个凹陷时,将环绕保龄球转动,好像被保龄球拖过去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弹子代表一个光子,由于它不具有任何质量并以光速运行,事实上可能掉落进凹穴里去。但是,由于光子在其中传播的空间已经变形,它的路径稍微偏转了。 3 如果你增加弹子的质量并使它慢一些,这样它代表一颗行星,它将进一步掉进引力势阱。如果弹子有足够的动量,它将沿着这个凹陷的边缘转动,也就是环绕保龄球恒星公转。如果它的动量太大,它将摆脱势阱,向空间逃逸。如果它没有足够的动量,它将迳直掉落进势阱,撞向恒星。 4 现在我们去按压这个保龄球,使它陷得更深,以模拟质量更大得多的天体。这时引力势阱深得很了,即使光子也没有足够的动量能逃脱。万事万物都会掉进去,正像一个黑洞。这就是引力。一切具有质量的物体都能使时空扭曲(甚至你和我),一切运动中的事物都会遭受引力的影响,即使光线。保龄球并不直接吸引弹子(牛顿设想能吸引),而是改变弹子在其中运行的空间的形态。 以橡皮床单的类比描述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有用方式,但是这局限于二维。实际上时空是四维结构上下、左右、前后,当然还有时间)。以一个在各方向都受扭曲的三维立体去描述它更加确切。 现在你明白了引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吗?困扰人们很久的引力谜题就这样被爱因斯坦解开了,你是不是也惊呆了呢?想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让我们这个暑假一起阅读起来吧。

  本文来自科普图书《从大爆炸到大终结》,英文原书获读者高度评价,这里推荐好奇的你们。该书作者是本·吉利兰 (Ben Gilliland),他是一位获奖不少的科学作家和插画家。他于2005年开始为英国《地铁报》的通俗宇宙科学专栏写稿,为大众讲解科学知识,并因此赫赫有名。2013年他获得了Arthur Clarke爵士太空成就奖。 图文巧妙结合,通俗地解开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从大爆炸到大终结》读后感(二):这本书被埋没了

  这本书直译过来应该是 宇宙的构建 或者 宇宙的形成,现在这个书名有点埋没了书的内容,读者看到书名后不晓得这本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然而,这本书其实相当的高质,谈宇宙的形成这样一个大事件,简约而不简单,用图精辟,很多都是恰到好处

  没法把这本书推荐给对宇宙天文毫无兴趣的人,这本书离他们生活太远,这不是他们关心话题

  当然,这本书最适合推荐给想了解宇宙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而不知从何下手的读者,相比于博客文字或者微信文章,这本书会更丰富系统,书的这种媒介阅读体验也还是最好的。

  如果你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又想多了解一下这个还算惊讶的话题,这本书就再合适不过了,初入门或者想知道更多一点的宇宙知识,可以用这本书打底,浅显好读,逻辑清晰,不拖沓啰嗦,这就是我看了这本书后给的几字评价吧。

  《从大爆炸到大终结》读后感(三):仰望天空,朝光年外看去

  远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先习惯用占卜的形式测命,一个王朝、一个人命运,某种程度上来说皆掌握在这些掌管祭祀人手里。这是人们对于天象与命途的初探索。随着越来越深入研究,人们对自然现象规律掌握得越来越多,在古代中国,这些观测技术也多用于服务农业

  在漫长的时间里,人类对于地球以外的地方都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探索欲,但因为科技限制,只能用肉眼观测。我们看到的天空里,到底有些什么?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从未放弃过对遥远外太空的探究。总的来说,中国经历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三个阶段外国经历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三个阶段。

  及至今天,关于浩瀚的宇宙,人们虽然依然知之甚少,但如今现有的成就足以让我们初步了解宇宙的构建是怎么回事。在本·吉利兰 (Ben Gilliland)的宇宙科普性作品《从大爆炸到大终结》中,他系统而又通俗地讲解了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宇宙的诞生之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即“大爆炸”)却被今人研究得透彻

  宇宙的发源是什么,这些物质通过怎样的形式一步步演生出了各不相同星球,这些星球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景观,之后又是如何构成一个个与我们所知的太阳系并列的其他星系,在星球之间,星系之际,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达到一个看似“静止”的状态?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且产生拥有能够研究这一切的人类?

  这本书会告诉你,大爆炸之前什么也没有,不如一句“上帝创世一来”来得更简洁。在混沌之初是一批物质粒子的形成,构成了我们的宇宙。宇宙从来不是静止的,永恒也是不存在的。如果说地球是最为瞩目的招牌菜,太阳系一定是一位高超的大厨,以太阳为热源,其他行星作为辅料,周边其他物质作为调料,如此便推出了地球这道色香味俱全的大菜。

  那么作为遥远星球上的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发现巨大奥秘呢,除了天文学家们的不断努力,还有数学这门艺术的加持,他们通过推理、数学、观测等等手段实现了各自的学说。而对于今人来说,先辈们早已提供了现成的观测工具——望远镜,能够帮助我们看到银河系以外,对于我们观测宇宙提供了绝对的方便

  仰望天空,朝光年外看去,知道未知才能知道不足,前进才有动力意义,这也是人们不断探索宇宙的原因

  《从大爆炸到大终结》读后感(四):“宇宙诞生图鉴”——《从大爆炸到大终结》

  霍金在谈到宇宙起源时,给过一个简洁明了回答:“在大爆炸之前,宇宙中什么也没有。”

  那么你知道怎样才能构建一个浩瀚的宇宙吗?

  这本书给你答案

  中文版“宇宙诞生图鉴”《大爆炸到大终结》正式向中国读者见面了。

  荣获Arthur Clarke爵士太空成就奖的科普专栏作家本·吉利兰以权威、有趣、酷炫的方式带你了解宇宙的诞生。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有关宇宙的纯文字书籍,也不同于那些包含很多太空图片的书籍,那些书读完仍让人一知半解

  而这本书之所以能显露出来,在于作者真的走心了,

  他将每一个关键知识点都配了彩色概念图,一一分解,形象而又实用,读来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图文并茂精彩讲解宇宙如何从大爆炸开始,又将如何终结探索宇宙诞生奇迹, 从此开始

  《从大爆炸到大终结》读后感(五):这几张不起眼的图,居然是揭露宇宙奥秘的利器

  在大爆炸与大终结的概念诞生后,时间和空间便有了生灭始终。——渭水徐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宇宙奥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几乎无从得知。在亿万年之后,地球上的生命渐渐发展壮大,这才有了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诞生。

  而在人类的物理学出现之后,我们终于有了对宇宙初窥门径的地方。通过物理学,人们可以初步地了解宇宙的本质,为了规范这些事物,他们还确定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神有九十亿个名字,但这些名字,都不是神真正的名字。

  虽然物理学只能代表人类对宇宙的主观理解,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人类,才能理解一部分物理学的概念。而多数人在面对物理学的时候,都会被这门困难无比的学科难倒,从而被拒之门外

  对于科普读物的读者来说,物理学的公式和文字很容易让读者抓狂。凭借精美封面,一本物理科普书或许能吸引来几个读者。但如果翻开三页,就看到一大串的公式,他们多半会被吓跑。

  这不是读者的责任。只有有趣、有料的科普读物,才能吸引读者,进而培养出泛基础学科的爱好者。那么,什么样的科普读物,才算是有趣有料的读物呢?

  其实,这本《从大爆炸到大终结》,便恰好使用许多有趣的彩图,来将那些困难的物理知识纷纷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早期的人类,只能仰望星空,用一双肉眼来捕捉太空中的光芒。后来,人们发明简易的望远镜,并不断精进制造工艺。随着人类的望远镜越来越高级,他们的目光也越来越远,从而也渐渐看到了宇宙中更远的星球。

  但我们看到的星球,真的是那颗星球应有的样子么?

  假如一颗星球距离我们有4光年,如果光线从那边传递到我们这边,大约需要4年的时间。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之后,4年前的图景终于被我们的眼睛正式接收。但如今,那颗星球的表面状态,却未必和4年前一模一样

  当然,看图片更加直观。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如果星球的距离与我们不同,那么我们看到的“过去”,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放眼宇宙,可以看到宇宙中的万点星光,那其实都是星球的“历史”,而不是星球的“本身”。

  我们的宇宙是否在不断运动?它是在不断膨胀,还是在不断坍缩?

  根据物理学家哈勃的探索成果,当星球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它的光谱就会渐渐变红;如果距离越来越近,它的光谱就是越来越蓝。

  根据现实中的观测,星球的光谱都是在红移,这说明,这个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而这种空间的拓展,则与时间的流逝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可在科幻小说《坍缩》中,人类发现,宇宙中许多星球的光谱发生了蓝移。宇宙在坍缩,时间在倒流,这个宇宙正在逐步向大爆炸的时代倒退。这种恐怖的情况,和我们现实中的情况恰恰相反。

  刚才说了好几大段,其实只要看了下面的图片,基本就是秒懂了。

  宏观物理学在发展,微观物理学也在不断进步。就算不熟悉物理学的人,他们也多半听说过“测不准定理”。但是,许多人说不清楚这条定理到底讲的是什么。

  当然,“测不准定理”并不代表着我们的实验室老师吃了回扣,所以买了不好用的设备。实际上,原子外层的电子是以“电子云”状态存在的。它会在“电子云”的位置随机出现,因此很难测准。

  当然,有了插图,这个概念就更好理解了。

  人间无不散的宴席,世间没有长生不老的人。而我们身在的太阳系,它也迟早会走向灭亡。在那时,停留在这个星系的人类都将随之毁灭。

  太阳在毁灭的时候,即将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然后将附近的星球吞噬。在这个阶段,地球早已经被毁灭掉了。然后,太阳会渐渐坍缩,从而成为一颗黑矮星。

  当然,图片会告诉我们一切。

  如果我们想要介绍晦涩的物理学原理,那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与其花费那么多的力气来讲,不如换成生动的图片。

  哪怕基础不足的人,都能轻易看懂这些直观的说明,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能对这些知识形成初步的了解。因此,这本有趣有料的书,无疑是打开物理学奥秘的最佳入门读物了。

  (完)

  微信搜索“吃书达礼”,回复数字“0”,可获得全部知识变现资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