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人类》读后感10篇
《超越人类》是一本由[美] 伊芙·赫洛尔德著作,猫头鹰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越人类》读后感(一):超越人类,人类超越
当人类与科技合二为一,当生命侧与科技侧结合,我们得到的会比想到的更多,人类的存在已有数百万年,对于自身的研究从未停止,对于科技的研究数百年来也在飞速的发展,当古老的生命和新生的科技结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无数的疾病问题,我们已经成功的用科技干预了部分疾病,同时人类也在用科技干预寿命的路上一路前行。科技的力量让我们解决了无数的折磨人类的病症,也让部分残疾人成为在某种意义上健全的人,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减少了他们的痛苦。会不会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随时更换自身衰老的器官,或者机械与肉体相结合,以达到延寿的目的。科技是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发展的,现在已经实现的技术,放到以前,就是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以天方夜谭般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我们的未来。 人类最害怕的是死亡,死亡并不是人类唯一的归宿,从古时的炼丹到现在的基因科技,人类在追求长寿的路上永不停歇,当我们没有疾病,没有死亡时,社会又会怎样呢?没有疾病可以提升我们生活的幸福感,没有死亡呢?未来已来,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生命侧,科技侧,或者其他的某侧,就会让我们突然实现不死。后果只会是,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某些动物的群体,当数量超过一定程度,会成群结队的自杀,当人类的人口到达一定的程度,而我们又无法走出地球时,我们该如何?我们千辛万苦的追求长寿甚至不死,当我们真正的实现了不死,难道像《百年法》里所描述的那样,强制结束个体的生命吗?所以我们在发展长寿技术的同时,也要走出地球,走向太空。 再加上机器人方面的快速发展,并且工业机器人的大批量应用,会让人类解放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实现我们更大的价值。希望未来是人类超越的时代,而不是超越人类的时代,人类经过那么艰辛的演化,超越了多少其他物种,才成为地球上的主宰,不能让时代的发展,把我们淘汰。如果人类是上帝创造,那么我们人类正在走向成为上帝的路上,技术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多的做了上帝该做的事情。
《超越人类》读后感(二):超越无限
虽然科技已经如此发达,好像没有什么是人们所做不到的,但是日常的生活中有绝大多数是我们所没有接触到的。这本《超越人类》可以说是对于未来的展望,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推测出未来生活相关的趋势。人类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延长了,现代化的医疗除了癌症以外基本无所不治,现在做不到不代表未来做不到,照着这种方向去推测的话,没准人类会把记忆注入到机器当中去得到永生,这也是说不定的。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翻看了这本书,可以说作者对于前沿科技的研究还是十分深入的。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时刻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想要与之抽离,只能去原始丛林了吧。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数学仿佛是一门神圣的学科,常人是无法触及的,其实不是的,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小习惯都与数学的计算方式有关。人之所以会进步,就是因为人的求知欲,我们每天都在提出无数个问题,但是真正自己去付诸行动解决问题的人却少之又少。还有就是在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预想怎么去抵制,永生必然是违反了大自然的法则,通过科技到底能不能做得到,我认为这完全是个未知,它的愿景也在很遥远的未来。
这种设想本身就是疯狂的,永生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好事,不过能够减少病痛这是合理的。世间万物遵循着轮回的规律,当一样东西得以永存,就会有一样无法出声,如果人不会死,那就只能放弃生育,否则世界将会人满为患。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疗法,这些是还未彻底完善,所以没有公开的技术。这也说明了有一定的风险,可是这也让我震惊,原来有很多科技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已经无法用快来形容。
现在单纯的人们都认为活的时间长就意味着活得久,其实那些英年早逝的人们他们才得到了永生,正因为知道自己的生命有限,才有了一种紧迫感,从而去做出一番成绩,这些影响了世人的成就变成记忆一直保存下去,这才是明智人的永生。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猜测,未来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更应该谨慎,如果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很可能带来无比巨大的灾难性毁灭。大自然是用来尊敬的,还是不要喧宾夺主的好。
《超越人类》读后感(三):“明日何其多”真的好吗?
试想如果我真的可以存活到很久之后,但是取而代之的是身体的很多器官都是机械制造的,体内都植入了很多的纳米探测器,并且用基因技术改变了很多不良的基因,我想知道那个时候我还是“我”吗?还是那个“我”是可以随意被制造出来的?
我们总是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了无限的可能性去努力、物品博,生命有限、时间不等人,人们才会珍惜时间,拼搏努力,希望在有限的生命力绽放光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如果生命的长度变得没有限制,那么,人们是否还会不停的努力追求,我想到那时一切事情可能都变得不着急,因为我们有无限的时间可以用来浪费,可以真的做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超越人类》 最初接触这本书是看了豆瓣上的简介,感觉简介内容和之前看过的一本叫做《百年法》的书很像,因为觉得《百年法》很好看,所以很当然的认为作为和它差不多内容的《超越人类》应该也会好看,很自然的就会想把这本书也看了。
可是,看了没几页就发现这并不是像《百年法》一样的小说类书籍,尽管他的开头讲述了一个关于基因等其他一些进步医学所带来的未来人类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的存在我想仅仅是为了引出下文,也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对一些科技、医学和基因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及所带来的改变。作为引出下文的故事,读起来兴趣缺缺,不是很有让读者读下去的欲望,平常的像是一篇普通的记叙文,让人不是很有读下去的欲望。可是,还是不想就这么放弃不看,依然打算继续往下读。
讲完故事本书也进入了正题,这时候感觉到貌似这本书是一本科普类的书啊!之前也看过一些类似的书,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有一种抵触心里。因为我本身对于长生不老或者是机器智能这样的事情是持保留意见的的。我觉得这样的社会发展总是利弊各半,要慎之又慎的。
除去内容,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作者对于他所描写的科技,医学,和基因技术等的进步是持肯定的态度的,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随着计算机、微电子和纳米技术的突飞猛进, 细胞、基因疗法和机器人技术的相互关联,医疗技术将如何延长我们的生命,显著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对此我感到惶恐而不是兴奋。
《超越人类》读后感(四):无年龄的社会
很长时间对“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是从字面上理解,直至看了这本《超越人类》,才发现我们的脑洞可以无限地大。 感谢造世主给我们设计了如此精妙的人体系统,会呼吸,会心跳,会行走、会饮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会思考,由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缘故,我们对于人类自身是非常自信的,以至在我们很早普及科学教育时,认为人类是唯一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但后来的实践残忍地打破了我们的自以为是,像猩猩就是一个同样可以以工具作为其生产的动物,此外像狗的嗅觉、骆驼的耐寒耐饥能力以及举出更多的例子,证明人类并不是万物之灵,如果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只会自我感觉良好,不久就会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超越人类》讲求的是如何返老为童、长生不老的事情,但是这类事情有个共同点,就是我们更多地停留在想象层面的,而不是实战层面的,我们如果不再恐惧于疾病与死亡,那么地球上是不是有一天就会人满为患呢? 对死亡与疾病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毕竟只是思想的发达、肉体的软弱,但是如果我们以思想去武装肉体,那么肉体的我们不但可以上九天揽月,可以下五洋捉鱼,无所不能的我们在没有外界的压力之后,会不会滋生内部人与人的斗争,我想这种内斗的动力甚嚣尘上,也是难以避免的,时间证明了这一点,历史也无法改造这一点,你懂的越多,发现的不是自己的胆子越小,脑容量越小,而是报复心理,要用自己的小胆子、小脑子去夺取更大更好的资源。 无年龄的社会真的像书中所说的那么好吗?首先没有秩序感,你会觉得在效率的掩护下先来后到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公平呢,公平不能成为你所丢弃的,你丢弃的公平只会在不久就将你从人类的清单中划去,其次没有年龄,我们就永远处于盛年期,在自然不可畏的影响下,我们更倾向于造人,制造越来越多的人,靠着数量取胜,只是让基因无谓地牺牲与再造。 机器人的时代,现在已经有了苗头,这种苗头就是让你真的觉得机器人无所不能,可以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推陈出新中,让人只知道享受而不懂创造,但是真正的精神世界是不可以逻辑化的,我们需要的语言会不会在这场“超越人类”的潮流中消失呢?作者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只是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我们相信当这种思考成为新的共识时,我们还仍然要坚持为人的本质,这种本质才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好于科技革命带来的负作用。
《超越人类》读后感(五):超越人类究竟超越了什么
曾经读过山田宗树的《百年法》,让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同时也出现些许问题;也看过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人类超越了计算机时代;亦读过那本《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的探讨日趋激烈。
去年9月19日,由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社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2017中关村前沿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式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出任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委员,并为本次启动大会做了精彩演讲。李开复博士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是一套被训练出来的体系。人工智能超越人类需要海量数据、准确标注、单一领域,庞大计算量这四个必要条件。无疑的是人工智能的确越来越强大,但由于现在的人工智能还不是一个平台,所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幻片中所出现的场景目前还不会发生。
本书的作者所介绍的“超人类技术”,让我不禁感叹,科学和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让人类的寿命延长至数百年,甚至摆脱疾病和死亡的困扰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中国的神话小说里,天上的神仙才能长生不老,所以妖怪们都绞尽脑汁要捕捉唐僧。可如今,借助科技,或许每个普通人都能实现长生的梦想。然而,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生物伦理学这个前所未有的研究已经应运而生。新技术的利用究竟会给人类才来怎么的影响乃至后果无人得知。如今甚至未来,科技进步的速度似乎都超过了道德、法律的调控对其控制的速度,这个事实令科学家、哲学家以及法律和医学人士压力倍增。而很多生物伦理学家们则认为,这每一项先进的技术,至少都有潜能,可威胁我们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其中包括人类尊严、自由、平等、个性、民主、隐私和自主等。我们有权拥抱、拒绝或限制我们肉体和大脑产生的深刻变化,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这种权利,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果人工智能或者新技术的发展,导致少数人先拥有了自我增强的能力,那么人类数千年来为民主而奋斗所得来的平等,会不会随之消失呢?在此种层面上看,技术的进步是否又导致了社会文明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