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历范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历范儿》读后感10篇

2018-07-20 05: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历范儿》读后感10篇

  《万历范儿》是一本由段战江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万历范儿》读后感(一):万历那些事儿

  有一次看记者采访李亚鹏,问他为什么要办书院艺术小镇。40岁的李亚鹏说:以前他特别爱喝可乐。可是中年后他开始喜欢上了喝茶,因为有些东西骨子里的。

  我想他指的“骨子里的”应该就是一代一代传承、耳濡目染文化吧。

  我从小就不爱看任何与历史有关的东西,一是觉得枯燥无聊,二是觉得历史中的人物都很可笑。我甚至还有一些可笑陈旧错误观点:比如长城的建造是劳民伤财的无用功,明朝是一个失败朝代等等。

  不知道是多久之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什么、这个民族曾经经历过什么真是知之甚少。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古今皆通用。我们的社会如今发生的事情,其实在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好比《万历范儿》这本书中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这面历史的哈哈镜反照过来时,我们猝然发现,那个时代制度设计也好,社会问题也好,文化使命也好罢,人生困惑也罢,与现在的某些方面竟是何其相似!”

  这本书选取了“明粉”们最热衷的朝代万历年间。虽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珠玉在前,但是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纪传体”格式刻画皇帝朱翊钧、李太后、利玛窦等16个人物。其中还包括了最早的驴友徐霞客和江湖郎中李时珍。但是,对于这些几百年前的人,我们只能从史书上知道他曾经做过什么,却不曾知晓他在想什么。不过,这也给历史爱好者留下了巨大空间去从各个角度揣摩解读。为什么徐霞客要去远游?利玛窦的眼中,中国是什么样的?在本书的每一篇传记中,作者都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去分析每个人的心理,将发生在每一个人物一生故事娓娓道来

  一切脱离了时代背景设定评论都是耍流氓。在讲述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作者都插空详细介绍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习俗。而围绕着每个人物的故事,都配以大量相关的图片资料。比如在朱翊钧的“宅男皇帝的非主流生活”这篇中,讲述皇帝上朝,百官衣着流行“混搭风”,便配了2幅《徐显卿宦迹图》,可以看到壮观的上朝仪式,以及百官们穿的花花绿绿。讲皇帝出巡十三陵,配有一幅珍贵的《出警入跸图》,这幅画卷真迹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大部分人都无法看到。《李彩凤 太后的家道和佛缘》中,李太后为父亲建造了“李园”,使之醉心园林,不干涉政治。而这座李园,其实就是今日清华大学的清华园。苏州的“留园“,则是太仆寺上卿徐泰时辞官返乡所建,下次再去留园,想起徐泰时,可能会别有一种感慨吧!

  《万历范儿》不是一本沉闷的书。相反,它的笔法活泼有趣态度真诚严谨。但是,读完它,却让人心沉重,不由得掩卷深思。

  《万历范儿》读后感(二):让历史人物自己说历史

  什么?让历史人物自己说历史?对!你没有看错,《万历范儿》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的角度新颖,带着读者穿越到明朝万历年间,让当时的万历皇帝、太后、朝臣、文人墨客、小老百姓讲述当时的政治、社会风潮、市井生活和文化氛围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首先联想到的是《万历十五年》,那是大师针对这一年中的细小关键性的事件关注,而《万历范儿》是对整个万历年间方方面面的介绍。

  读书的时候总觉得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毫无生趣,连带着有趣的历史本身我也不怎么关注了。但是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每天一有空就看,所以厚厚的几本很快就看完了,因为书幽默风趣自然吸引读者。《万历范儿》就是这样一本以现代人视角诙谐幽默的语言将那段历史一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书。

  万历皇帝是个爱打扮、注重形象的人,根据当时的风气,他的衣着佩饰必定在全国成为民众们争相模仿典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形成了当时社会的风尚。皇帝有范儿,天天要面对他的朝臣怎能邋里邋遢?自然要大踏步跟上。而这些个事儿都是从万历皇帝的“口中”讲述出来,各位看官是不是有些受宠若惊呢?

  作者写作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当事人说事儿,生动形象,可读性强。听着万历皇帝将当时的朝中事件娓娓道来,还原历史,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他的任性无奈、受挫、委屈。万历皇帝估计是明朝最复杂、最神秘、最矛盾的皇帝了,人们对他的兴趣一直不减,说他无为而治也好,说他糊涂混蛋也罢,可偏偏他执政的年代,文化名人辈出,文学作品成绩突出,为后人留下许多精神食量。皇帝也是人,不能硬生生的给他安插个时时刻高大全的形象,偶尔他也得脱下这套沉重的戏服,喘口气,展现柔情脆弱甚至是无能为力平常人性情。作者一定是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体会到了,所以才会以如此人性方式,让历史人物们“畅所欲言”。

  历史好似半遮面的迷,我们后人永远只能拼凑当时的碎片,而不可能分毫不差地还原现场。总会有那么一些细节是我们不得而知的,但是这并不可怕,也不遗憾,因为正是这些遗落的细节,给了我们见仁见智前提和空间,也给了后人品读历史的乐趣意义

  《万历范儿》就是作者带着思考领悟,用他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礼物,让我们随着他一起,开始这段奇特的穿越之旅吧。

  《万历范儿》读后感(三):一个王朝的嘻哈史

  在网络写手当年明月写完《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丛书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关于明朝的故事已经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随之而来的“明朝热”现象引发了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新一轮的热议和思考。明朝在历史的舞台上不能算是一个十足的大咖,但绝对有被浓墨重彩资本,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明朝太过于戏剧化,有太多流落于民间的野史,有太多石破天惊皇家秘史,惹得人们纷纷患了考据癖似的前赴后继。这本《万历范儿》恰巧生逢其时,在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以图文并茂形式把明朝万历年间的浮世绘、人物志徐徐展开。明朝再一次回归,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

  皇室的兴衰与皇帝执政策略与性情不无关系,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一个柔弱的白胖文艺男,有着南唐后主李煜的才花,有着八旗子弟对玩的执着和对生活的散淡,并自作主张摒弃了太祖皇帝朱元璋所崇尚的“广纳谏言”的好习惯匪夷所思地将严肃的朝政改头换面成了一场又一场的“脱口秀”,文武大臣们从最初的不适发展成最后的肆无忌惮放纵与恣意充斥在皇室中,万历帝渐渐丧失威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了与治理朝政相悖的财和色中。作者并没有把明朝万历皇帝不理朝政的昏庸,与日后明朝的风雨飘摇直接联系起来声讨,反而把万历皇帝的贪财与纵欲当作一种冥冥之中的无奈之举来怜悯,使万历皇帝在明朝皇室中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

  科举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最好机会,在严苛繁复的科举制度里,每个读书人都如走钢丝胆战心惊小心翼翼,生怕一个闪失断送了锦绣前程。与金榜题名形成鲜明对比名落孙山,使失意者的黯然得到最大限度的解读,范进中举似的悲剧又为那些终生在科举道路上不得志的雅士们坚定了“附庸风雅”的决心。写《牡丹亭》的汤显祖,常年周游列国的徐霞客,背着竹筐采药的民间郎中李时珍有没有这样的境遇,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却在他们身上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科举,我一样活得潇洒

  万历年间,文人的名气稍显逊色,能够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寥寥无几,没有属于自己朝代的文体,没有让人听着血脉喷张的大事记,只有些唧唧歪歪的昆曲聊以慰籍。想必万历皇帝在闲情逸致大发的时候也哼唱两句吧。在万历皇帝略显乏味的宅男生活里,文艺并没有得到更大的释放和发展,因而民间的文化流派得到了最大限制,只有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汤显祖、徐霞客、李时珍给撑撑场子,假装体面体面。

  当洋人利玛窦自费掏腰包不远万里从意大利来到明朝万历年间南京城时,被眼前商贾云集、人声鼎沸震撼,无数宏伟漂亮宫殿寺庙、楼塔、石桥在利玛窦的眼中成为最美的风景作为一个传教士和学者,他眼睛记录了万历年间的民间风貌,用笔写下了大量关于万历年间的所见所闻,为历史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万历范儿》读起来不枯燥,因为这是一本互动式的历史书籍,在“我带领你”、“跟着我走”的穿越式文字叙述中带给读者视觉上的新鲜刺激,让人不知不觉且意犹未尽了解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掌故。你会因此爱上历史,会因此重新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行回顾,会串成串,一脉相承下来。

  读史明智。《万历范儿》其实就是在嘻哈的节奏里为明朝万历正名,还原一个你所不知道的“万历范儿”。

  《万历范儿》读后感(四):触摸万历

  说书之前,先闲聊点相关的话。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俺尊崇科学,认为科学有助于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因此,一直渴望产生一批靠谱的科普作家,并坚信这个目标的达成比神舟系列上太空、嫦娥玉兔上月球意义更为重大

  同理,我因为比较喜欢历史,认为其具有滋润心灵、巩固国民认同的重大作用,因此,一直也很渴望能有一批靠谱的普及历史的作家,并坚信这比发现秦始皇陵、三星遗址影响还要深远

  近现代开始至今的很多历史研究,成果固然卓著,然而在很多外行人来看,毕竟还是觉得和实际生活有不小距离。以至于很多人谈起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中国历史的时候,脑海中首先蹦出来的是两个形象:一是博物馆颜色灰暗、泛着铜绿或幽光的文物,二是皱着眉头、厚镜片、驼脊背,同样神色灰暗、眼光泛绿或头泛幽光的历史学家

  外行人渴望了解自己的过去,学者们肩负传承文化历史的重任,也渴望别人认同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艰深晦涩学术成果面目可憎,成果卓著的学术名家高高在上,都让人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双方隔阂越来越深,学者们关起门来,将历史研究变成了自娱自乐的“私学问”,普罗大众久盼内容活泼的普及读物不可得,开始变得自暴自弃——或大骂研究者们空耗经费,研究些无用事物,或干脆彻底低俗化,靠百家讲坛的于丹、易中天们提供些汉堡包之类的垃圾快餐充饥,不顾其吃得太久损害身心

  历史普及作家们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了!

  这两年拜当年明月、袁腾飞等人所赐,既有趣又准确的历史普及读物开始多起来,但因为讲述者的视角和篇幅所限,对历史细节的揭示还相当少。我这里所说的细节,并不是指某个历史名人什么时候生了个儿子,叫什么名字之类的事儿,而更接近于文化史、建筑史、器物史、服饰史、娱乐史、吃饭史、睡觉史等等。通俗点讲,就是当时的人怎么做生意、怎么娶媳妇,住的房子怎么建出来,每天晚上睡觉前有什么娱乐,吃完饭后怎么刷牙齿,便便后用什么擦屁股……这些细节才是活生生的历史,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从哪里来,过去如何生活,以后可能要到哪里去,而这——正是历史研究的最终意义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万历范儿》这本书真的是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对咱们老百姓触摸几百年前真实的万历,功莫大焉!

  作者选择了一个有趣、异彩纷呈的时代,又用代入感很好的语言把自己认识到的、体会到的万历世界介绍给读者,拉近了当代与古代的距离,让大家如置身万历年间,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官员、一个外国旅游者、一个专业人士、一个普通百姓,感同身受地体会风土人情、社会万象,进行了一次穿越之旅,更真切的理解了那时候人的精神风貌、快乐忧伤惬意焦虑……

  段战江先生的文字流畅,行文层次分明描述有血有肉,视点包罗万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史实准确,能确认的就说,不能确认的不胡说,并不因为故意逗趣而违背常识——这一点的不足恰是当前多数戏说类的所谓历史普及读物的“原罪”所在。

  尽管本书的不足也有一些(比如每章开头的刻意招徕顾客稍嫌无聊,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对内容的表现颇有局限、值得商榷),但是瑕不掩瑜,总体来说,是本值得一读好书。再加上书的装帧不错,加入了不少精美实物图片,读起来轻松,摸起来爽手,读了当然不后悔

  :日本研究江户文化的大才杉浦日向子写的《一日江户人》是俺看过的介绍历史文化的最妙的书。看完了作者的书,我有些想问:段战江先生,你有没有兴趣写本《一日万历人》呢?

  《万历范儿》读后感(五):我不喜欢万历但很喜欢《万历范儿》这本书

  李连利

  漂亮的《万历范儿》终于来到了手中,我对它很喜欢,尚未出版前,便因为他的插图和版式的好,而纠缠着本书的编辑汤梅送我一本。以前看书不喜欢插图,总觉得因为它挤占了文字的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从插图、从当时的画像、从奏折书信的翻拍照中,其实能读到许多文字没有写到的地方,从中更可以看到古人的真实面貌与风情。

  因为各自读书的不同、经历的不同,对于图片、奏章的解读往往会各成体系。思想转变了,我便改变了对书好与坏的评价标准,以前唯有文字及其背后的知识含量才是标准;而今,文字之外的插图的选取、图片展现的内涵等,也成了标准。

  因为,作者对插图图片的精心挑选和设计,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以及这些图片背后丰富的知识内涵。尽管,我对万历这个人并不喜欢。

  万历皇帝不上朝的时间,经常被人拿出来或鞭尸或赞叹。有部非常火的明史书的作者曾经赞叹过万历的政治智慧:那么长时间不上朝,却能将国家特别是经济治理得那么好,城市化发展那么强劲,实在是不简单。

  然而,我却大大地反对。皇帝不上朝,仅凭特务系统侦知天下众生百态,实在是太危险了。而他所带来的所谓的繁荣,其实就是虚假的繁荣。在《万历范儿》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升斗小民的种种生活的真实面貌。作者的文风有趣、行文如流水,更增加了趣味性。实属难得一见。

  然而,这一切如果对照一下西方的进步,在深入去考察一下民风的话,我们却发现真实万历朝并非那么美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万历范儿》这本书应该代表的是精英阶层的“范儿”,这些精英包括将相王侯、知识精英。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代表了明朝的阳光一族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状态。当然,这些也是时人愿意看到的。如果真的写一部大众的“范儿”,那么,任谁恐怕也写不出欢乐来。而且,受惯了苦日子的我们肯定真的不愿意去读。

  正如,人们会空想出唐解元挥笔千金,出口万两的精神图腾,而不愿理睬真实的唐伯虎在大部分生活状态下,其实都是蹲在街上,叫卖着“快来买我的画呀,我好几天没吃饭了!”

  不过,我有一个梦想,希望经过394年(万历1620年病逝)的风雨冲刷,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能够像《万历范儿》中的市井生活那般美好。到时候,我们去昌平的时候,看着空空如也的地宫,会发出一声“切,俺们现在的生活比你过得还好!”

  《万历范儿》读后感(六):另类历史——在真实和想象间游走

  在我原有的印象里,历史像戴着面纱的大家闺秀一直是端庄严肃,带着神秘的,来不得半点玩笑,否则便是亵渎。这便是正规历史给人的印象吧。 可慢慢的,随着《易中天品三国》、《明朝那些事》的红火,历史走出了只有学者研究的象牙塔,变成了一种可以消费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自从,历史也便从大家闺秀变成了邻家女孩,一举一动巧笑倩兮都亲切动人起来。这种历史从个人或者草根的角度出发,用自由活泼的形式来阐述自己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观点。这种平易近人的解读方法,不论是内容、形式还是语言都让历史和文化知识更容易普及和传播。这也算一种另类的历史吧。

  其实,历史也和文学一样,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同的一段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很正常。就看你怎么表述了,只要你能说明白,让大家了解那段历史,找到自己的共鸣,明白你想要的表达的意思,我觉得这就算成功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这本《万历范儿》是成功的。相比别的历史书,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内容全面,注重细节。

  这本书在内容上选取了皇家恩怨、宦海沉浮、文人风骨、市井生活、科技魅影、军事风云六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万历年间朝廷、民间的历史面貌,涉及文物、文献、考古、收藏等各个层面,不同爱好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侧重点。

  同时,在大历史的背景下,作者注意选取小的细节来凸现历史的真实。比如总所周知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们都知道是一部了不起的医书,却不知道这本书的出版过程还这样曲折;我们都知道徐霞客走了很多地方,写下了《徐霞客游记》,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他母亲鼓励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徐文长很聪明,却绝少有人知道他晚年到底有多凄凉!这些细节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立体的感知。

  形式新颖,视角独特。

  作者没有普遍的先知先觉的写法去写万历如何如何,而是采用时下最流行的穿越方式,直接带读者回到万历年间,身临其境去感受当时当下的环境。不论是前序还是后记,还是万历朝名人穿越采访录都体现了作者在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不得不说,这种形式的运用,让读者对历史有了很大的亲近感。读着书,就像去旅游,移步换景,心随身动,不亦快哉!

  更绝的的是,作者不仅穿越了,而且附身了。全书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来写,皇帝、太后、文人、洋人、科学家、军事家,统统演一遍,真真是过瘾极了。我数了一下,一共15个主人公,每个主人公的出场方式都不太一样,各有各的特点。其中,介绍徐渭和徐光启这两个人时,还有一个不存在的“你”出场,造成历史人物和穿越者聊天的假象,读来更是亲切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第一人称的写法让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更显得真实可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当时是信了。

  以今释古,活泼有趣。

  写史是为了喻今,是为了让今人更清楚地认识历史,明白现今。作者也在书中借历史表达了自己的对历史对当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看法被作者用一种以古释今的方式揉进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如,在写到李贽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受追捧的书是因为他深谙畅销书之道:选题标准,一不搞特殊,二不论名分;写作技巧娴熟,一骂,二夸;懂得图书后期营销操作阶段的九字方针,说大话,玩悲情,懂炒作。真是道出了当代出版业的真谛。历史档案中的之乎者也你可能不明白,但这些通俗易懂的事,你还不明白吗?

  事就是这么个事,作者不但让你明白,还让你在明白之余感觉轻松愉快。这就得益于语言的活泼有趣,不端架子,不板脸子,用生活中活泼泼的语言给你描述出来。比如皇帝的銮驾用“公务车”说出来,比如徐泰时的情趣体现在他不和别人“撞衫”,再比如徐霞客其实是一个“官N代”,这些很萌,很潮的字眼扑啦啦地映入你的眼帘,即使是上高中的青少年读起来也不会觉得艰涩难懂。这和第一人称的写法水乳交融,营造出一个非常生动的历史氛围。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常常会感叹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纵横捭阖的开阔性,以及对历史的非凡演绎。但这并不是说作者天马行空,信口开河。你其实依然可以在书中看出作者背后用功的痕迹。有史料记载的就写清楚,并加引号表示引用,不知道的就用人物的语言写出来,比如徐泰时想要送园子给恩师申行时,对于为什么要送,作者写道“而老夫为何要送他园林宅地,老夫老了,真是记不起来了”。而历史中那些衣料、书籍等不仅有图片也还有详细的说明,一点马虎也没有。

  而作者就这样自由地游走在历史的真实和自己的想象间,带给我们一个打破沉闷活灵活现的历史。你很难说这种历史和原有印象中的历史孰优孰劣。

  存在即是合理。

  《万历范儿》读后感(七):我想轻松却轻松不起来

  从什么时候开始,消费历史已经成了文化的一种潮流。约莫是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历史这个话题在出版传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我这么说并非是要将此书与《明朝那些事》进行比较——虽说二者题材都与明朝历史有关,但体裁不同。《万历范儿》是一本轻松的历史人物志。

  与其说《万历范儿》是本“穿越体”的历史书,更准确地说这是一本“自述体”的历史书。本书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切入讲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风土人情、潮人潮事。以明朝万历年间名人潮人为主体,所“拜访”的人物涉及到国家生活的主要方面,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囊括了官场文场武场。虽然书中不曾提到张居正、王阳明等人,但我们也不能说《万历范儿》的人物是不成功的。所谓“贵精不贵多”,从万历皇帝、王锡爵、徐显卿到李贽、徐霞客、利玛窦等人,他们每个人在其所在的领域内,要么十分有特色,要么十分有成就。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万历这个年代显得十分多姿。可以看出,作者在进行讲述时力求根据每个人的人物性格来进行遣词造句。除了在叙述过程中使用第一人称,作者在语气上也在尽量靠拢人物特点。这种做法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好像真的是历史中的人物与穿越回明朝万历年间的我们进行谈话一样的感觉。模仿历史人物的语气别出心裁,也很难做到——毕竟时间久远,对过去的了解十分有限。平心而论,除了军事那章让我觉得自述地不是特别精彩、第一人称完全可以替换为第三人称外,其他章节还是让我觉得作者的确有用心揣摩人物特色、给我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谈话”氛围,尤其是开篇的万历、李贽、徐渭等人的部分让我觉得很精彩。

  总体来说,《万历范儿》这本书采用了历史人物自述的形式,以期通过此种方式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现场感、挖掘历史的细节来丰满历史、用轻松地语调来让读者在轻松中有所收获。在讲述过程中采用了轻松的语气,但内容与对待历史的态度都是较为端正严谨的。这是一本言语有趣、态度正经的历史书。

  《万历范儿》是一本轻松有趣的书,可我的书评却没办法轻松起来。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重新回顾历史,不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或多或少都是要映射到显示中来的。尽管作者在后记中说到他并非刻意或仅仅是为了借古讽今,但不得不说在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在借古讽今。可以说书中所涉及到的每个方面,作者都有提到与现今的对比。从房价到古玩造假,从考公务员到官瘾,从科技发明到现代人对旅游的态度等等数不胜数。必须要承认,借古讽今虽非刻意,但却存在。我们阅读历史,就是为了更加明晰如今社会的发展道路。不能仅仅为了消费历史而消费历史,也没必要仅仅为了还原历史细节而还原历史细节,更无须仅仅为了轻松而轻松。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此乃拙见,卿以为何如?

  《万历范儿》读后感(八):这个历史挺靠谱

  说起这个书名,让我想起来了曾经红极一时的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它一度成为通俗历史读物的领军人物,自那以后就产生了《宋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之类的,本书没有选择跟随潮流,而是直接点名写的就是万历神宗朱翊钧时期的事,至于“范”可以理解为帝王的一种风度,一种行事风格,“儿”自然是京腔中常出现的,同时也是普通话中比较难的儿话音。

  本以为应该也是那种通俗的历史读物,序言一开始就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正史中厚重平稳的语调,也没有通俗读物的四平八稳,娓娓道来,而采用的是一种诙谐逗趣的写作手法,感觉十分的新奇,突破了传统史学读物的写作手法,令人产生阅读的好奇心。作者的思想十分新潮,从古到今,无论是衣着华丽的锦衣卫还是现在潮流的Lady Gaga抑或是迈克尔杰克逊都是信手拈来,足见作者注意时下流行元素,语言组织的新奇有趣。

  《明十六帝》对明神宗朱翊钧的描述就是一个前期深受张居正和冯保双重影响下的仁德之少年君主,后期是酒色财气、懈怠朝政的慵懒之君,对他的印象也始终停留在前期的青少年时期。以前记得看过一本《明朝的三角政局》,皇帝、太监、大臣,三者之间的角逐,无一例外的都是彼此较量的过程,虽然没有多少的可借鉴性,但是却选择独特的写作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初读本书,只觉得似乎少了一些正史中应有的讲解,更多的是作者自身穿越所得到的感悟,想来比较真实,这点也是非常具有突破的。现在的通俗读物至少还没有多少人敢于这样假设的,至少在读者看来历史也是可以玩转的,不再拘泥于既定的规律罢了。

  万历皇帝的“范儿”,不能不提到帝师张居正和“大伴”冯保,还有他严厉的李母后(也就是俗称的李寡妇),她虽然没有多少学识教养,也只是普通的宫女出生,但是因为这个儿子,让她子以母贵,得以登上太后的宝座。朱翊钧天资聪颖,张居正对待小皇帝可是相当的严厉,而小皇帝最怕的也是张居正,这种惧怕估计也只有在张居正死后才归于结束。

  万历皇帝却是个新潮的皇帝,他的声色犬马纵然是一大败笔,但前期的他依然是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天子。对着这个曾经满口仁义道德的张居正,一直教育自己节俭,可是抄家他家时,张府竟然有白银二十万两。吃的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轿子,宅院布局十分讲究,足见张居正的“范儿”是超过皇帝,无论是出于僭越还是出于嫉妒,皇帝都必须除掉他。

  万历“范儿”还表现在长期懈怠朝政,但他却管事,与其说他是昏庸的皇帝,不如说他是善于驾驭权力的皇帝,如果一个不管事、不能驾驭群臣的皇帝,他如何能够统治将尽半个世纪呢,这是比较现实的说法。他最为得意的三大征,是他军事才能的体现。同时他也是个有远见的皇帝,不然在日本侵略朝鲜时,他就说:日本的野心绝不止是朝鲜,而是有更大的野心。就这点而言他是“天子守国门”的代表,而并非是昏君。本书也指出明朝也是一个总结的朝代,文人们总结着前人的智慧,把它进行整理和再加工,为这个时代所服务。很多的志士致力于揆文奋武,如戚继光,李成梁,俞大猷等等他们都是一个国家的栋梁,天子的守卫者,也是一个爱国人的情怀。

  万历的手段还是很老道,虽然将张居正抄家之后,并没有废除他的政策,而是继续实施这项政策,足见他是有“范”的。虽然不待见你这个人,但是政策却是好的,一如既往的实行吧。万历一朝的人才也并不逊于其他的朝代,自隋朝开科取士,科举进入仕途已经成为读书人的向往,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一级一级的考试,这样才能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这就是所谓的鲤鱼跃龙门。这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典范,但又区别于世宗时期的钦点的进士,那时期的重臣大都必须迎合皇帝,擅长写青词,这的嘉靖皇帝的“范儿”。万历朝连排挤对手也是别具一格,张居正和冯保联合排挤高拱的事件,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他们巧妙的换成“十岁孩童,如何治天下”,只因为这一句话就改变了高拱的命运,想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非虚言。

  本书也无一例外的列举了本朝的精英代表,他们恰似站在时代的前沿,皇帝的得失与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所谓为人臣子者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万历朝也有它的独特的风气,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出现,各种新潮的思想也浮出水面。如明代的李贽,是新潮思想的呐喊者,他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找真理;徐霞客,一个时代的奔走者,纠缠在理想与现实中,但他们都是思想的先驱。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冲突,就如同戏剧的冲突一般,如果没有冲突的戏剧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戏剧,那也是只能是一瞬罢了。

  民俗风气等在万历一朝也是别有洞天的,徽商发展最昌盛的时期就是明朝,这与万历朝的政策也不无关系。总所周知,中国的税制改革很多,有成效的改革也很多,万历的朝的“一条鞭法”将实物税,人头税,徭役全部合并,这样减少了地方上的克扣税款的行为,同时也增加了中央的财政。对于普通的商人来说也是减少了各种名目的征收,恰恰是有利于徽商发展的。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一批传教士来东方传教,传播了先进的西方思想,对民众思想的开放是有好处的。在这之前明朝的海禁政策虽然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并没有阻拦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城池、街市、风俗、习惯等也都有着明显的变化。

  万事都有盛极而衰的时刻,朝代也不例外,朝代的更替往往伴随着军事的斗争。谁能够在战争中拔得头筹,谁就是霸主!那些个封疆大吏有着策马扬鞭的经历,从发家到功成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正如清朝的和珅一般,史学上称之为“九大”,可见他的权利之大,但他也避免不了走向衰落,他们阻挡不了时代的前进,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本书从尊重历史出发,史书最忌胡说、乱说,写历史读物都有一种特殊的规则,那就是从事实出发,不虚构历史,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的不说,踏实才能靠谱。

  同时选取比较容易唤起共鸣的话题,从一般市民的角度去剖析万历一朝的风气,人物,市井民俗等,采用了时空交换的手法,让人可以近距离的触摸到历史,不再只是生硬的历史叙述。同时本文没有艰深难懂的语言,比较适合大众的阅读,加上精选的图片,直观的反映万历真是有“范”,更加具有说服力,历史不仅仅只是重复,还需要新意,值得广大历史爱好者一阅。

  (ps:作者还可以深挖一下万历后期的同性恋情)

  《万历范儿》读后感(九):万历万象,摇曳多姿

  就在我翻看这本《万历范儿》的当下,一场名为【万历万象——明代书画大展】正在上海敬华艺术空间举行,这次展出的作品近三百件,分为十一个区,宗室大臣,书画大家,武将的墨迹,词人的逸草,甚至还有李时珍的一幅字,落款为“万历壬辰七月望日濒湖山人书”,笔底字字透着隶意,古雅之极。这万历的壬辰年,正是李家如松、如柏、如梅三兄弟率领辽东铁骑等四万精锐奔赴朝鲜的一年,而在遥远的江南,父亲的藏书让不到六岁的徐弘祖第一次见识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想要用几个词、几句话来概括万历朝漫长的48年,并不太容易,更巧妙也更便捷的办法,也许就是像段兄一样,抽取典型的历史人物,选择特定的时间点来进行穿越之旅,虽然无法还原历史完整的面容,一窥流光碎影倒也摇曳多姿,颇多趣味。

  全书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让我不禁想起CAPCOM家的游戏《逆转裁判》,里面有个情节就是死去的人在灵媒身上附体,借灵媒之口在法庭上之上自说自话的为自己辩白。在本书中,皇帝、太后、文人、洋人、科学家、军事家,也以类似的方式一一述说起自己的往事来,还有几个场景,造出了历史人物和穿越者聊天的假象,读起来真是亲切有趣。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让历史人物鲜活的将心里话交给读者,更显得真实可信,而其中的各种称谓、桥段、历史典故,想必段兄也是做了不少功课。不仅如此,将古代的言行冠以现代的解读,更是新潮时尚,好玩极了,比如“背包客”“官N代”“撞衫”“宅男”“虎妈”等等,一下子揭掉了古文字与现代之间的那层时代隔膜,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感到晦涩和生疏。

  也正因为如此,看似是历史故事的讲述,实则借古喻今。太阳底下无新事,现代社会的那些个戏码,古人那里早就演完了,很多内容不过是服装更新、音乐更靓、节奏更绚、卡司更大牌而已,骨子里却像是复读机一样在重播往事罢了。读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们可以看热闹、看笑话,也可以看悲欢离合、看世态炎凉。历史的厚重不该影响时代前行的速度,但是只有体味过这种厚重,才能看得更高、望得更远、行的更稳健、活的更精彩。换做你是古人,你未必做的更好,但是知道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总归会有一些些益处在的。

  下面也来说说我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明代的典籍,特别是万历朝的笔记、野史、别集,我读的大概还不算少,如果是我来写这样一本书,我会在人物的独白之外加入更多的场景和事件描述,以境写心向来是古文的特长,周作人推崇备至的晚明小品文特别是尺牍中有大量素材,寥寥几字,便可幻化出无穷的景致来,也许要比让古人自顾自的一直说话更耐人寻味。不知段兄意下如何呢。

  同样是采访状态下的独白稿,我们可以品味一下畅销君东野圭吾《恶意》倒数第二章的内容,阅读这一章不算太长的篇幅,时不时可以体会到那种触手可及的情境感、参与感,就与读者的互动性这一点来说,《恶意》显然要更胜一筹,可以典范视之。

  这里再吐糟一下书中图片,总体而言,图片和照片的选择、布置还算是恰到好处,但是质量就良莠不齐了,大部分可谓是赏心悦目,但是少数清晰度过低的图片就有点惨不忍睹,让书的逼格降了不知有多少个档次。另外图片中有些对画作的年代、收藏地点说的很完备,而有些则说的很模糊,建议还是按照一个标准来描述,做到图与文相得益彰的好。

  最后感谢出版社赠书,感谢鼹鼠的土豆提供平台,更要感谢段兄对历史如此精彩的解读,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明代史一坑,深不见底,我也将翻腾其中,且行且啸歌。

  《万历范儿》读后感(十):生猛历史加点料,读来才能不枯燥

  以前读24史时,总觉得有些史官笔法实在是太陈涩,读来颇有种公事公办麻木不仁的感觉。司马迁的《史记》算是较好的,其他的大多都像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个规范格式一条条码起来拼凑出的史书,读起来枯燥无趣。

  然而,也不尽然如此,自从《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后,如何为广大百姓与历史盲写点儿有趣的历史开始成为历史研究者们的钻研方向,于是许多既有趣又可令人了解历史的书纷纷出现在大家面前,《万历范儿》就是其中一本。

  这本书不从历史大事写起,专攻野史与人物的家长里短,采用让人物亲自讲述自己性格与生活习性的方式,力求使你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获得一个全面完整的人物形象。阅读时感觉历史人物仿佛就在身边,毫无距离感与违和感。于是你会看到那位脾气好文艺范儿的皇帝为自己身体上的隐疾日夜烦恼,讲究吃喝排场及亲民,最终却被史官误会地写下一笔好色的评价。也能看到当时的王公大臣言辞恳切直言不讳,却与皇帝的隔阂越来越深。作者将各类正史野史融会结合得十分巧妙,不但可以仅用短短数千字便道清缘由,更使得历史在人物的讲述中变得鲜活生动,令人阅读时生出喜怒哀乐,仿佛那些事儿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不得不唏嘘感慨。

  昔日北方有虎狼,南方有蛮越,西方有羌苗,经过千年的征服史,逐渐融为一体,成就了繁华昌盛文化多元的明朝。其中万历年间是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却也是由繁盛走向衰亡的转折点。重文轻武积贫积弱的习性未有改观,严守旧制不思进取的现象比比皆是,四处搜刮中饱私囊的硕鼠肥壮如牛,然而帝王家依旧载歌载舞穷奢极欲,甚至纵容太监与官员利用各种手段敛财,以便自己及时行乐。

  感谢作者将如此多后人褒贬不一的历史及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很高兴作者在写作此书时,既准备了丰富的史料,更拥有极的佳文笔,令人阅读时酣畅淋漓。幽默感,戏剧感,代入感,种种能通过文字驾驭的强大力量交杂在一起,帮助读者贴近历史人物的内心,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形。

  书中许多精美插图也增进了阅读的乐趣。万历年间的潮流究竟啥样?一看图片便知,服饰、仪仗队、排场、人物打扮,无不透露着当年的繁华与鼎盛。

  尽管书里的皇帝道尽委屈,我依旧坚持认为,无论这样的帝王再怎么好脾气,也不如一位治世贤明的暴君吧。

  有太多人在那个朝代醉生梦死,鲜有人看清了自己与国家真正的处境。所以万历范儿,不过是繁华的空壳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