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年好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百年好合》读后感10篇

2018-07-21 05: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年好合》读后感10篇

  《百年好合》是一本由蒋晓云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好合》读后感(一):<font size='7'>ffff</font>

  f★ 蒋晓云被夏志清喻为“又一张爱玲”,连续三次获得联合文学奖

  ★ 王安忆作序,倾力推荐

  ★ 我们终于等到曾源流于同一片黄土地,因改朝换代而离家离乡离国的人,之后的故事

  ★ 张爱玲写的是二三十年代都市女人,王安忆写的是一九四九年后留在上海的女人,而蒋晓云写的则是流亡在外的这群女人的故事。

  《百年好合》中包含了十二个独立的故事,但是这些主人公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母女亲友,或一面之缘。这些人中有上层官太,也有下层舞女,有私奔台湾的清真面馆老板娘,有远嫁美国独自创业的上海滩舞女,也有享尽繁华军官小姐。她们被卷入了历史洪流中,经历了最为动荡时代命运的捉弄,乱世飘零的她们,一人有一个传奇

  《百年好合》读后感(二):百年不合

  第二个张爱玲有点谬赞了吧…作为脑残张粉,只想说,从语言题材结构,跟张爱玲差距还是不小的。

  可能是这几年连续剧经常放,所以也不觉得这民国素人志特别在了哪,一样的官太太,商太太,多年爱情不敌小三,阴差阳错凑合了一辈子。

  总之斗小三还是作二奶,各种身份各种结局书里都有,看官尽情找一个你想做的身份,再提前看一眼你的结局。

  唯一特别的可能是年代,社会环境原因造成一别几十年,归来已是白发苍苍,再见昔日恋人,是抛妻弃子也要追寻爱情,还是留一份遗憾好入土为安?

  但还是有几个故事挺戳心窝的。

  比如活活把老公作死,竟然崛起自立的舜美;

  爱了一辈子,心碎了大半辈子的安心,最后有句话挺戳:“余生她会继续信守毕生唯一爱的承诺,却不会再为背叛而心碎流泪了”;

  贞燕的故事也还可以,一朝失贞,再无缘相见,却就这样爱上了,一直到老。“白天的人生真是无聊漫长,什么时候才天黑呢?她在等待那个时光停止流动,只有她幸福独白美梦来临。”

  《百年好合》读后感(三):看灯者,看灯灯外

  不知是不是作者喜欢自己想象成一个了不得人物,既有上帝视角,又有长远预见,或者,蒋晓云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已经太老了,老到看透了人间诸事,“不过一句‘为了活着’”。

  这本书好看,但不能一口气看完,会腻住,毕竟味道和力道都差不多:甜的度数一样,酸的位置一样,狠的劲头一样,痛的程度一样,人要活着,也要端着,故事讲着,尾巴留着——

  这牵扯了三大姓氏,二十五六个人长短不一十二个故事,放下书来,记得稍显不同的竟只有《北方有佳人》。

  不知是否因为这故事写得最长,说得最详,起承转合恰到好处,有悬念,又不说透。

  较之白先勇也写过的尹雪艳,《北方有佳人》的主角商淑英似乎什么好处也没得着,想要的都在别人手里,费尽心思也没守住大班所说的要求,幸好女儿记得牢,做得好,那是后话,不过蒋晓云笔下的商淑英正因为此,才比其他或痴或嗔,或冷或艳的女人看着立体:她有自己的盘算,有自己的想法,有进退皆无奈的窘困,也有不信出逃的精明

  最好看的,是出逃之后回神的恍惚。那只是几句话,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像梦,又像鬼影,回味无穷有意思

  其他的,若说情节,看了前面便可想到后面,不重艺术性的千万别看,但重艺术性的,必有自家想法,又会对她表现出的想法多些疑问

  怎么讲?这老太太揣着一颗文艺的心,脑子却精明得像铁打的算盘,二者融合得不像张爱玲那样细腻自然,大家风范出不来,小门小户又不肯低下头去详谈,怕失了身份,更无张那苍凉的收笔,通篇读下来,只觉得苦。

  谁愿分裂?都不得已辛苦,心苦。

  好在我是每隔几天,闲来拿起读上一篇,读完之后觉得世间小品,苦尽回甘。

  《百年好合》读后感(四):那些用回忆支撑起的岁月

  从大学开始,我一直很关注女性写作,关注女性作家作品,以及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百年好合》正对我的口味,是我阅读蒋晓云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

  十二篇短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出生于民国的女人。说普通也普通,她们不过是顺着家族和时代变迁动荡不安的那代人的缩影。说平凡却也不平凡,女人独有的韧性让她们都活过了古稀之年,在漫长的人生里经历了我们无法体会悲喜

  “最多数女子感情经历却是匮乏以致贫瘠的,体面地将自己嫁出去,几乎是古今内外的普适价值。”历史没有留给女性太多自由空间恋爱婚娶便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即使到了民国,社会渐渐步入开放和自由,传统带给女性的枷锁还是深重而逃脱不掉的,无论这枷锁来自于社会、家族,还是自己。尽管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在海外漂泊多年,根还是深深潜入民国的土壤,早年民国的生活经历带给她们的,是百转千回却又回到原地的人生走向,和这辈子都磨灭不掉的记忆

  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女子一辈子的人生故事,她们大都出生名门,在如花似玉年纪加入豪门,再不济,也通过奋斗在家族或社会中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无论人生有怎样不同的悲喜,最后留给她们在子孙围绕的寿酒宴席上不断涌入脑海的,只剩下回忆。纵使当初的生活再不堪回首,如今也都过去,也总有些许美好留存下来。即便如今的生活再怎样平淡味同嚼蜡,或者那颗还在跳动的心早已死去,生活还是要继续。或许这些回忆足够支撑起她们活过余下的岁月了吧。又或许,她们正是倚靠着这些回忆,才拥有了如今的岁月。

  蒋晓云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作者,这部作品留给我的印象,与其说是民国素人传奇的人生故事,不如说是小说精巧的结构。王安忆的序写得好,开篇短短几个字便概括出了这部小说集的精髓:“分开来各自成立,集起来又相互关联”。这不免让我想起《史记》中所常见的“互文见义”手法,却又不全然相似。主角人物在本篇小说中的形象极为突出,而散见于其他篇目时只作为背景交代,十二篇小说勾连起来,方能见其家族的始末和源流,但独立出来的各个人物也是有声有色。然而她们终被同一个强大的命运所笼罩,那就是“离乱”。在离乱的人生中,她们兜兜转转,最终仿佛又回到了一切开始的地方,心里却早已明白,很多事情再也回不去了。

  最后我想说,这并不是一部让人读来心情愉悦的小说集,虽不似张爱玲的残酷苍凉,却也没有多少温情可以慰藉人心。读罢之后,我怅然若失了许久,为小说中的民国素人,仿佛也为同为女性的自己。我不十分清楚自己怅然的是什么,也许是命运吧,那个总让人捉摸不透的命运。

  《百年好合》读后感(五):在自个儿的小世界里,都用力地活着,受着疼爱,遇着风雨,尽着责任,在先天美貌聪颖家世后天见识勤力野心之间走着自己的路

  一直喜欢看那些从民国发端的故事,乱世风云变幻,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儿女情长都更极致些,也戏剧许多,而且,还带着点悲剧美感

  以前看过些借由民国风云男女往事演绎的文章,那是那些男女的真实故事,加上现代人理解和解读,有些动容,却未必是真,字里行间读出来的,是作者的心意心结。这一篇民国素人志则是依托着那个真实存在的时代背景,虚拟人物成文,那些男男女女,也许是有着原型,也许没有,反而是纯粹地映着那个时代、影着作者的心意来衍展。

  这么多个故事,藤藤蔓蔓,一个故事里的背景,在另一故事里就成了主角,一个故事里的女神,到了另一故事里就成了零落怨妇。在自个儿的小世界里,都用力地活着,受着疼爱,遇着风雨,尽着责任,在先天的美貌聪颖家世和后天的见识勤力野心之间走着自己的路。

  喜欢书里的故事,也喜欢作者自己的生活轨迹。当年爱读爱写的文艺女青年,做了几十年程序员,得了尘世美满,一回头再写起来还能是那么的好。自己就是自己的传奇。

  《百年好合》读后感(六):岁月变迁中的男男女女

  之前没听说过作者蒋晓云,不过恍惚记得有几个作家推荐过这本《百年好合》。买回来时也没有抱太多期待,随手翻开看看,没曾想读完一个故事接着另一个故事,根本不想停下来。不论故事本身还是故事的写法已是我这几年看到的上乘之作,被誉为又一个张爱玲的出现,的确不负这名号

  这本书的写法有些类似于门罗的一本短篇小说集的写法,门罗那本书里的四个故事的主人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四个故事完全可以独立成章。当时就好喜欢门罗的这种写法,只是太短了。而《百年好合》里的十二个故事之间的人物关系都是错综复杂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纠葛的,每一个故事不长不啰嗦,却用她细腻的笔触写下了最为精炼的述说。每一个故事里的人生,投射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深深的烙印

  之前看过被推崇的《繁花》,个人并不喜欢。故事很长,叙述太过白开水。不似《百年好合》里的每个故事用字精炼,不动声色之间的描述,其实会被时不时的一句话中心窝。一个好的作者就是这样,她的细节刻画独到,但又不过分主观色彩浓厚细微曲折之间,写尽人间冷暖。这也是为何世人喜爱张爱玲的原因之所在

  书中《北国有佳人》这篇是作者的浓墨重彩之处,用笔情深。上海滩一位舞女淑英的一生,在沪台美三地的辗转离奇经历让人唏嘘。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底层的舞女淑英靠一人养活一家,与富二代黄智成的纠缠有了孩子后,却遭遇战争,母女活了下来,富二代也回到上海,可是却没有迎来圆满结局,黄家家族对她的拒绝,终致二人在时局变动下分开。淑英带着女儿跟着曾经追求者逃到台湾,过了几年平静不问出处日子,又不得不一个人挑起抚养女儿的重担,嫁给了美国的一个厨子后,干了许多年餐馆后,她终于自己在美国开起了属于自己的餐馆,到了晚年,虽然历经世事沧桑,可淑英依然美丽动人。其实有种人就是这样,日子再难,摸爬滚打不仅没有打倒,反倒造就锤炼了了坚韧的人生。没有被逼到绝境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会有多大。

  《珍珠衫》这篇让人感动,爱芬便是淑英的女儿,她后半生的故事。在参加完生父黄智成的葬礼后,爱芬座上了丈夫同事朔平的车,她在车里的纵情一哭酿成了她后半生的一段缘分。朔平第一次目睹旁人在自己面前流露感情,虽然那感情与自己毫无关系,可是他还是被这个女人的真实打动了。五年后,五年未见的两人又因为爱芬为自己丈夫求情获得朔平赐予工作重又在台湾相见。在台湾共事的这十年,二人并未逾越半步,可是日复一日,感情终于开始酝酿发酵。直至爱芬的丈夫为了内地的初恋在六十五岁时向爱芬提出离婚。爱芬不知所措,面对陪伴了半生的丈夫在快要走到终点前竟然提前撤票,她一人无依无靠,再次在朔平前面流泪。让人唏嘘的是故事中的两个男人在面对自己的感情时的担当和勇敢,大伟为了一个已经老去的初恋在老年竟然能决定离婚去追求一把爱情,而他面对朔平提出的离婚补偿的两百万竟然拒绝并附以条件一定要朔平娶爱芬。让我实在颇为感动。很难想象中国人在六十五岁的高龄会追求自己的感情,会勇敢放手,会由衷地给予曾经的伴侣祝福。如果我能参加爱芬和朔平的婚礼,我一定会被这四个老人感动落泪。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篇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段感情从盛开到最后惨败的轨迹。安心与银俊本是外人看来对郞财女貌的最好诠释,男的会赚钱,女的貌美贵妇一枚,可是只有他们知道这华美外壳背后的感情是如何破败的。谈了十年恋爱的他们,由于男女双方的家世不匹配女方父母一直不松开,经过情长跑的他们本应比任何人都更懂珍惜。终于嫁给了自己选中的银俊的安心,步入婚姻后,面对多出来的银俊的私生子,面对银俊日益增多的应酬和数不清的绯闻对象,面对两人之间越来越大的空隙空白,终于尝到了华丽外套背后的苦涩。可是银俊始终认为他最爱的就是安心,哪怕他在外无数对象,哪怕他长期不着家,他固执地认为只要大老婆是安心,安心就是自己最爱的。这也是封建残余思想的作祟。故事的结尾,银俊突发血管破裂,安心不肯签字插管放弃急救。情浓时的男女,永远 不会料到漫长的婚姻会如何磨损这份感情,终至二人生厌。

  《落花时节》这篇讲的是两个初恋不能继续下去的男女人生的三次重逢的故事。第一次是二人分手前,两人缠绵一夜,却终于悬崖

  勒马;第二次是女的结婚前,二人在国外相见,现实让男的最后无法继续;第三次是两人老年的相逢,恍若回到少年时,可是还是无法拾起旧情。也许人生就是如此,没能在对的时间做对事情,那么此后一生也无法弥补这永远的缺憾

  《百年好合》读后感(七):百年易得,好合何在?

  一本《百年好合》读完,怅怅然。 这是一段民国素人的风情史,也是一股时代浪潮下的几点波涛,同时,也是两代人命运走势下的一面难得的照见人性心路的铜镜。 这是14个女人的十二个故事,时间跨越近百年,故事地点自由切换于台湾,香港,美国和上海。所谓素人,就是指局外人,他们可以是商人,是贫民,是舞女,却独独不是任何一个政治势力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故事开始于1949前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浪潮中颠簸前行。但是,幸运的是,由于作者蒋晓云对他们的慈悲,使读者可以真切的走进他们,看到他们都在努力按照自己的人生地图和实际情况,做出一个个出乎意料而又理所应当的决定。于是,开始漂泊,于是,寻求好合。 十二个故事看似分立,实则相通。他们大多根植于黄家,金家,陆家。这三个家庭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皆是商户且或沾一些洋气或沾一些官气,家底相对殷实,有趣的是他们的选择也颇有些相似,在居所上选择离开大陆,在婚姻上选择联姻,比如金家大姐嫁给陆家少爷,陆家长女嫁给黄家长子一样,这一类女人有一个共同的命运就是为家族而活,并由此而衍生出那训练了一生的淡漠神情,这貌似是贵妇所必备,却很难探究,究竟是淡漠的神情该是贵妇,还是贵妇也只能是淡漠的。我想,一定意义上,生活的森严与大部分的无趣塑造了这一副看似深不可测的神情,乃至最后都开始看不透自己的真心,自己的需求。就像黄陆贞霓在看心理医生的路上重新获得可谈心的发小并积极治疗的时候,被他人误解,于是,贞霓的第一反映就是用她那训练了一生的淡漠控制了局面,却也将治疗的效果一瞬间击溃,是的,他又坐回了那个冷漠的在夜晚一个人舔舐伤口的孤独的女人。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心疼的同时我也知道,那是必然,太久的生活痕迹是无法抹掉的,在不停歇的模仿与练习中,人已经不在是那个十八岁问候朋友会吞吞吐吐的少女了,岁月不仅改变了每个人的面貌,更可怕的,是它在无形之中改变的,我们的精神。 与这一部分人相对应的,是古丽,国清以及他们的子女们,他们代表的是贫民,他们或因为生活或因为爱情而出走,大部分辗转于台湾,凭借自己手艺养活自己,日子过得清贫而有力。然而,他们的悲哀也恰恰于此,眼界的欠缺和学识的不足,使他们在后代的教育上存在先天不足,古丽那贪图享受且不思进取的女儿曼丽就是一个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可怜的牺牲品。 游离余这连个阶层之外的,是娱乐界的女人们,他们寄生于上层人,但是并不完全听之任之,他们的颠簸大多来自于她们只是附属于某些人的,但是,巨变的社会浪潮给了她们可以改变的机会,她们会试图独立,试图为子女留有选择的余地。这些女人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她们隐藏自己秘密的游刃,她们是知冷知热的温柔乡,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独特的慑人之处,但是,却又是刻骨寂寞的。她们渴望爱,也不乏烈性,但是,她们很少爱。她们的恩主对她们的喜欢更接近于一种对心爱物件的喜欢,所以,她们从来没有真正的温暖,始终伴有曼延的淡淡忧伤。 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单单是一本讲述女人的书,那便错了。它也讲爱情与婚姻,讲男人的性情与选择,讲命运颠沛下人性的闪光与狭隘,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爱情小说所执着的爱恨纠葛,而是一个大背景下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百态,这才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方。唯有丰富的角度才可以使读者有自由思考与感受的空间,这才是文学的真正魅力,既给你显而易见的美,又不乏隐秘深邃的美。

  《百年好合》读后感(八):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自古至今,女子嫁做人妻,相夫教子,就是她毕生的事业。不论是盲婚哑嫁,还是自由恋爱,最终都是堕入柴米油盐、生儿育女的结局。有人嫁入豪门,衣食不愁,挥金如土;有人嫁入寒门,衣食无继,终年奔波劳碌;绝大部分的人嫁入寻常人家,过平淡的日子,操持家务,维系生活。且不论说嫁给什么阶级的人是最幸福的,但凡走进婚姻生活的女性,犹如困兽,说多了都是泪啊。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社会不安。不少人携带家眷,避走台湾,其中不乏官家之后,也有贫苦人家。他们抵达宝岛之后,安家落户,各自展开新生活,有富裕人家的女儿出国,远嫁到大西洋彼岸的华裔家庭;有的人家的女儿在当时承认的一夫多妻社会里委身作妾,或成为被包养的情人;有人家的女儿未婚先孕或是在得不到承认的婚姻里生下无人问津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却在冥冥中互相交织,所有这些女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交联。十二个民国素人的故事,就在这本书中一一展开,一一相连,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女性的爱情、婚姻故事。不要觉得她们的故事有点远,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的渴求和期望,却不曾更改。

  只需稍微回忆一下,当我们踏入婚姻生活之前,对于它,全然只有美好的想象和甜蜜的期待。在婚姻里,女性和男性最大的不同,女性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是是直线上升,而男性确是直线下滑。女性在婚后就几乎舍弃自我而成全家庭,这当中的改变是巨大的,付出多了就要求回报。相反,男性在刚踏进婚姻这个门槛时,对女人的所有幻想和渴望在这一刻已经得到满足,他向世界宣布了他对这个女人的拥有权,就像打游戏过关,这关他过了,转向下一个关卡了。婚姻后的生活,对他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最多就是受到一些来自妻子的牵制,因此他的付出不多所求的回报也不多,但是牵制自由的问题让他的反抗越来越大。

  作者蒋晓云在《序》里表示,小说里头的角色都是有原型的,故事具有真实性。因此我在读的过程中也特别留意,但只找到了曾是亚洲第一富婆的“小甜甜”龚如心,成为遗孀后的她对风水之术入迷,挥霍大量金钱,最终还被传与她的风水师堕入爱河,后半生的名声毁于一旦。之所以特别提到了龚如心,是因为书中贵妇们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占据四分之三。本书副标题是“民国素人志”,我真觉得不妥。素人,度娘是这么说的:“素人即平民、平常人、朴素的人,无修饰、没有被文化、教化、度化的人,没有加入任何社会团体、组织、派别的独立人,指不加修饰的很自然很清新的女孩子等多个意义。” 但明明文中多数都是有官家背景,有大家业背景,有教养有文化背景的女子。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小说里头贵妇们的生存状态绝佳是不可否定,但婚姻生活却一致地不如意。有钱老公可是不好服侍,即便你是他的糟糠之妻,即便是你曾是他的今生挚爱,一切一切在进入婚姻这个坟墓之后,都变得毫无意义,他愿意让你一黄脸婆坐着第一夫人这把交椅就算仁至义尽了。自然,这是书中传达的观点,我个人觉得如果是一般人这么说,就是酸!羡慕嫉妒恨!毫无说服力,既然婚姻都不会如意,干嘛不嫁个有钱人不是,关键是自己要有这个本事能吸引富家子弟哈。

  但最最最重点的是,女人虽总不免会在爱情、婚姻这两个大池子遇溺,但不管是什么情况,最终唯有自救一条路。为什么呢?首先,婚姻生活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自由恋爱和相亲都一样,需要互相作出让步。为了维持一段关系(且当是婚姻试用期),就需要有人作出比较大的让步,一般来说这个角色是女人承担的。其次,婚姻中两个人是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成长改变的,这一步就很难两人同时进行同个方向改变了,这个时候又需要有人作出让步,这个必须是那个先成熟的人,这个就不一定是女人但大部分还是女人。最后,如果等待对方改变是遥遥无期,那除非娘家有人,或者私房钱够多,不然一般女人还是不会选择离婚。都熬成婆了,还折腾啥呢?所以不想离开,势必要求自己接受所有一切糟糕。

  在读这本书时,总会想起身边遇到过的某些女性,也会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女人对爱情和婚姻的执着和忠贞,是与生俱来,也是大自然规律,用以绵延后代。读书过程,还碰到了马文姚事件,更是唏嘘不已。就用伊琍体来结束这篇文吧:“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

  《百年好合》读后感(九):爱上了就是爱上了,我能怎么办?

  先给大家讲两个民国时期的爱情故事。

  民国局势很乱,也自由。大概是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也没心力去说三道四、评价别人的生活。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有。之前写过一篇陆小曼的生平(不是说郎情妾意,就一定能白头到老),这次写的是两个普通人的故事。

  1:跟别人的小老婆私奔

  民国时候的小老婆和现在定义不同,那时候有钱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包养舞女司空见惯、光明正大。看上一个舞女,就金屋藏娇。堂堂一个大老板,身边没几个美女佳人陪着出入商务场合,家里人都觉得你寒碜掉价。

  有这么个漂亮姑娘,家境不好,之前是做舞女出身的,后来被个大老板看上了,等于是名花有主,就不出来混了,退出风月场。

  大老板财大气粗,家室很多,年纪也大了,五六十岁,几乎不来光顾姑娘,只是名义上的恩客、主人,偶尔买点礼物,让姑娘陪个应酬,吃个饭,跳个舞。漂亮嘛,带出去有面子。实际上的肌肤之亲完全没有。

  大老板不来找她的时候,她又不好再去风月场,就跟姐妹朋友出去玩。

  有一回,姑娘认识了个帅气小伙子。年轻人血气方刚,一来二去,就勾搭上了,爱得死去活来,非君不可。

  有人私下告诉小伙子:那姑娘是某某人的小老婆呢!你也要?

  小伙子说:爱上了就是爱上了,我能怎么办?

  向姑娘求婚。姑娘很窘迫,想答应,又怕惹恼大老板。两难之间,最终还是答应了小伙子的求婚。但一直没敢告诉大老板。

  大老板从别处听说这件事,毕竟是大老板,不是小老板,宅心仁厚,而非尖酸刻薄,非常大方地给了姑娘一笔很丰厚的嫁妆,像嫁女儿一样把姑娘嫁了出去,皆大欢喜。

  2:五十多岁的初恋

  又是个大老板的故事。

  大老板和他几个下属都是美籍华侨,关系很好。有个下属比较任性,工作上总是出岔子,但他老婆是个贤内助,很懂人情关系,经常找大老板给自己先生说好话,找工作上的机会。

  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有了暧昧。五六十岁人的暧昧和年轻人的暧昧不同,年轻人血气方刚,很直接地爱啊、要在一起啊,老了,更细腻,更贴心,更实在。(可见《陆犯焉识》里陆焉识对婉瑜的怀念和《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老夫妻相互给对方灌肠)下属老婆时不时就去拜访大老板,给他做做家务,收拾屋子之类。

  但从来没人说闲话。因为年纪都大了,五六十岁,怎么可能呢?人品也都是很正派的。再说大老板早年丧偶,单身汉一个,没人照顾,日子过得不容易;都是同胞,相互照顾,也是应该。

  反而有其他同事以此为榜样,羡慕说:要是自家老婆也肯这么付出,三不五时去给老板煲个汤、送点水果什么的,跟老板搞好关系,自己前途肯定没的说!

  可对于两个当事人来说,情况完全不同。

  大老板单身多年,忍不住喜欢这个对他好的女人。下属老婆之前的婚姻完全是父母安排,夫妻感情虽好,但只是相近如宾,不是相爱。跟大老板相处久了,大老板又是个能交心的人,忍不住滋生了情意。

  虽然五六十岁了,严格说起来,两老这回能算初恋。没有眼泪、猜疑、误会、小心眼、冷战、思念到心痛,哪怕小孩都生了两三个,也不能算谈过恋爱。

  后来下属主动和老婆离婚了,因为下属也偶遇了当年的初恋,时隔三五十年,依然心动不已,急切渴盼。双方离婚、再婚,参加彼此的婚礼,衷心祝福。也算是圆满大结局的一出喜剧。

  3:蒋晓云《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

  这两个故事都是这本书里的,被我做了些改动。杨小米给我推荐的书,确实不错,写民国时期的一些故事。短篇小说集,但每篇之间的人物都有联系,这篇的配角就是另一篇的主角,整本书没有一个精准而固定的主角、主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一句顶一万句》也是这样),但时代背景都是民国,写的都是家长里短的爱恨情仇,有人说很是知音体。我选了两个爱情喜剧,当然也有几出悲剧,每个人的故事各不相同,形形色色,人生百态。整体文笔不错,推荐一读。

  这两个爱情故事都有点反常:小老婆、小三、婚外恋。但这并非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是:追求真爱。

  舞女姑娘被包养,并非真爱,也许是生活所迫,别无选择;小青年爱她,不在乎外人怎么说,她有选择了,选择爱情。

  五六十岁的老夫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没的选。相敬如宾许多年,丈夫和当年的初恋重逢、妻子和别人相恋,心平气和地选择离婚、再婚,彼此祝福。

  爱上了就是爱上了,能怎么办?

  放弃真爱?那是年轻人才会任性去做的事。仗着年轻,以为真爱随处可见,没了这个还有下一个。给自己的软弱找些光面堂皇的理由。年纪大了,经历多了,知道遇上真爱不容易,一生可能就这么一次。时日无多,过一天就少一天,好好珍惜都来不及,哪还敢去奢望未来。别的都不重要了,有对方在,就行。

  4:爱不爱,很重要

  民国那个年代,老一辈的人还是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新派的年轻人(尤其是上过学堂的年轻男子)已经开始追求自由恋爱,所以那时很多悲剧模式是:父母给找了乡下老婆,逼着结婚,男方不同意,离家出走,自己在外恋爱结婚,家中所谓的妻子一辈子守活寡,替丈夫侍奉公婆。(参见《白鹿原》里鹿兆鹏的妻子)

  这种模式在现在有了变相的表现:到了年纪被逼婚,跟条件不错、但没有相爱感觉的人结婚。

  美好的婚姻固然幸福,但不要把婚姻当成一个问题,年龄到了,刻不容缓,就一定要去解决。

  婚姻应当是遇见了心爱的人,情投意合,顺其自然走到一起。

  你现在急冲冲地解决了,找个条件不错的凑合结婚了,以为万事大吉,就此过上安稳平淡的日子,别无它想。殊不知,将来还要面临一堆其他问题。

  爱不爱,很重要,一辈子只是相敬如宾,很难做到。相敬如宾还算好了,因为无爱的婚姻,将就凑合,却最终搞出婚外情、小三、出轨、私生子、离婚、打官司、分割财产的悲剧故事太多了。

  《民国素人志》里还有一篇,夫妻多年不和,财大气粗的丈夫一直在外有别的女人、私生子,妻子大闹几次无果,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丈夫当银行,每月拿养老保险,沉迷于美容院。终于有一天,丈夫中风进了急诊室,妻子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丈夫病亡,妻子在葬礼上禁止任何神情哀戚的陌生女子带着小孩参加,一人独揽丈夫所有遗产。

  我不愿评价谁对谁错,我只希望你不要陷入这种无爱的婚姻。

  5: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不必着急

  昨天发文章很晚,因为下午约了卢璐、杨小米、林夏萨摩聊天。久未见面,聊到很晚。卢璐和她老公结婚十年了(中国女人和法国男人和两个混血女儿),生了两个中法混血女儿,杨小米和她老公刚领证一个月,林夏萨摩和我都是单身。除了谈写作、谈公众号运营,我们也谈别的,比如婚姻、情感。

  我们都觉得:性、婚姻、组建家庭,都是情投意合、顺其自然的事。实在不必刻意。

  实在单身寂寞,多跟朋友出来玩,多认识些人,说不定就遇上有好感的人了。不必因为年纪到了就诚惶诚恐,觉得一辈子无望,要孤独终老,然后随便将就。

  宁缺毋滥。晚一点就晚一点。

  杨小米和卢璐结婚都很晚,卢璐生小孩的年纪更晚。具体数字我就不说了。女生的年纪,我知道就好,不便告诉你们。

  反正,不必着急。人家生了两三个孩子,都有孙子外孙了,五六十岁才初恋,才真正拥有幸福;你急什么呢。

  -END-

  公众号原文:丈夫中风进了急诊室,妻子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

  公众号:徐沪生(ID:xuhusheng1990)。微博:@我叫徐沪生。新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当当京东淘宝均有售,搜索书名可购买。

  《百年好合》读后感(十):百年好合即是“圆”

  时间久了,很多事情会淡忘,读书的即时感悟也会失去,不要悲伤,不要遗憾,往往因为这样,能够留存在脑中的反而是最深刻的。蒋晓云的《百年好合》就是属于这样一本书,无论阅读的时间过去了多久,书中所有故事的人物以及内容依旧会历历在目。

  《百年好合》中包含了十二个独立的故事,但是这些主人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女,亲友,或一面之缘。这些人中有上层官太,也有下层舞女,有私奔台湾的清真面馆老板娘,有远嫁美国独自创业的上海滩舞女,也有享尽繁华的军官小姐。她们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代,命运的捉弄,乱世飘零的她们,一人有一个传奇。

  也许是为了推介蒋晓云,总是被拿来与张爱玲作比较。我并不喜欢他们将蒋晓云与张爱玲比较,蒋晓云也不喜欢。她是唯一的,张爱玲也是唯一的。在我的心目中,张爱玲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愚昧形成尴尬的嘲弄,对虚伪拆穿时滑稽的描绘,她笔下的苍凉基调,没有任何人能够媲美。

  她们之间的共同点,就像王安忆说的那样:她们故事的女性在某个阶段是交汇的,张爱玲的轧断了,蒋晓云却追得长了点,拖得久一点,好比张爱玲人物的前生今世。张爱玲对她的人物是冷眼的,说完她该说的就停止了,也不管他们的处境;而蒋晓云却更宠爱她的人物,想尽办法为她们画一个圆,要一个结局,无论过程是好的还是坏的。

  蒋晓云十二个短篇里写了十四个女性,每篇分开可以独立成篇,连起来又是一个连环套。每个人物都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前一篇隐忍沉默的配角在下一篇就成了主角,演绎着她们内心的澎湃波澜。每一个女性,都在争取着属于她们的幸福,过着她们自己的生活。

  恕我孤陋,在蒋晓云之前,我竟从未发现任何一个作家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人物。且不说文字写得多美,故事写得多好,这样的写作方式确实是新颖的,也能让人耳目一新,我想这也算是她的成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