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凿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凿空读后感10篇

2018-07-25 05: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凿空读后感10篇

  《凿空》是一本由刘亮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80元,页数:4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凿空》读后感(一):被凿空的土地

  第一次知道《凿空》这本书,是在李娟的书里,她的文字曾经反复的提到刘亮程,提到《凿空》。在李娟的书中,我想象着新疆就像《凿空》中的阿不旦,一点点的沉到黑暗中去,似乎毫无知觉,只等某天的轰隆一响。阅读这本书是个漫长过程,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主义色彩,有时候脑海中就会出现族人张望才像个野兽一般的身影,他在地底下小心翼翼的用土库曼敲着每一寸土地,就像一只饥饿动物一样贪婪着吸吮着土地的芬芳,慢慢的,他忘记初衷,忘记了为什么要凿空,忘记了还有日光生活。刘亮程并没有直接的去分析这个远方来的汉族人,而我却想到了农耕民族心理,或许,在异乡泥土庇护下,这个人,在远方找到了某种安全感,于是,他竟然想把妻子拉进洞里——他要她在洞里要一个孩子。在逃离家乡旅途中,他并不知道自己丢失了什么,在泥土和黑暗中,他找寻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家园。如果说张望才的凿空后来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话,那么玉素甫的凿空就是有意识的了。

  玉素甫是最早一批见识世界的阿不旦人,在第一次卖掉自己在地下挖出来的铜钱被骗——也不算被骗,只不过是别人倒手卖了个高出几倍的价钱,而在倒手的人又卖出了一个更高的价钱之后,他开始打上了这块土地的主意。玉素甫是勤勤恳恳阿不旦人的代表,比起那些勤勤恳恳却越来越穷的新疆人,他算是个脑筋活跃的,于是,他成为了第一个骑摩托车的第一个开拖拉机的,也是第一个打这个地下主意的本乡人。他的挖掘更有目的性也更有效率,不但自己挖还雇人挖,雇人还小心翼翼的守护着地下的秘密

  但是最终,凿空的主角却并不是他们。整个村庄在“大工程”中倾覆了,地底下的石油在汩汩的流走,阿不旦人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感觉村庄渐渐的沉下去了,某种荒诞却又莫可名状的感觉充斥了这个村庄。

  工业文明进程往往势不可挡,而在工业文明推进的同时,也是人性贪欲露出獠牙的同时,凿空的阿不旦留给未来的是一个丢失的城市,就像没有记忆的土库曼。但是在刘亮程的小说中,我们能更加理解这片离我们遥远又时时令人感到恐惧的土地。工业文明蚕食这片土地,却并没有分一些文明进程的思想和一些经济利益给那些手拿土库曼的人,就像村人所言,那工程富了城里的领导,甚至服务了远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上海人,但是手拿土库曼的新疆人,不过是想找个活干,不但没有钱赚,甚至土库曼都长了锈。即便是淳朴如斯的新疆老农,也是有不平衡的。于是,他们更加想要向这片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要”了。工业在“要”,人也在“要”。阿不旦终于发出悲伤的呜咽——它被凿空了。

  凿空的阿不旦没有为未来留下什么,却也没有留下从前的记忆。这样的伤痕,却不是几代人能够抚平的。刘亮程用一个汉族人的眼睛悲悯的俯视这片他爱的土地,他是真心爱这片土地。他熟悉每一声驴叫每一缕炊烟,他让我们更理解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些比他的文字的贡献更大,他让我们这些从来没有到过新疆的人,用宽容和理解来热忱解读那片陌生的土地。

  《凿空》读后感(二):地下理想

  大家都愿意盲从,好像世界上最安全的事就是让自己消失在“多数”之中。

  ——李娟《冬牧场

  翻开这本书,无法辨认却透着熟悉的气味在纸面上氤氲开来,似乎是乡村泥土的气息。如果说《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人扛着铁锨进城的故事,那《凿空》是一大群人骑着驴车扛着坎土曼进不了城的故事。

  在新疆一个原始的地方阿不旦村,阿不旦村人和动物们,和谐有爱的生活在一起。那个村庄,是一个乌托邦,好似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那个村庄又是一个反乌托邦,实际上一切又是无意义,你会发现那些人的逻辑完全错误的。

  当“西气东输工程”被村民们默认为挖石油管沟的“坎土曼工程”,整个村庄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大多数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洞壳中解放出来,希望扛着坎土曼进入一个更大的洞。无所知所以无所惧的阿不旦村人,并不是制度的第二个受害者了,他们对世界的联系存在看不见的盲点与挖不到的死角。之前县上推荐致富种植果树苗,棉花经济作物,并未问过他们同不同意。真正富起来的少数人并不是阿不旦村人,最后他们还是弹回原形,如旧只要种够吃的粮食

  每个人都以如此窘迫姿态,忙着生。阿不旦村人心底里想过县城人的日子,但不能背弃原有的村庄生活,这就是阿不旦村的悲伤而严肃现实。他们不是生活在慢慢被毁坏的村庄,而是生活在一直错乱的世界。只有坎土曼的阿不旦村人有一种不可避免悲剧性。

  不争,也有属于他们的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地洞,逃避的时候就躲进去,有的人躲的时间长,有的人躲的时间短。有的人似乎一直没有出来。张旺才和玉素一直都在挖洞。同样,那个地洞也是他们的欲望之洞,更是他们的寂寞之洞。汉人张旺才,在村外的河岸挖地洞,包工头玉素甫在院子挖地洞,他们都花了二十余年。只有挖洞,才有归属感。因为拥有东西已经那么少,却并不怎么期待拥抱世界的未来,反而更害怕失去卑微渺小的存在。在地洞里,是他们一生经历的最美妙事情,这种感觉太强烈了,就像是胡大的气息,一瞬间充斥了整个空间,那是上天赐予的光明意义。行走在黑暗的人,黑暗也是一种光明。

  卡夫卡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符其实的,比如现在,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去,人们却在谈论故乡。”少年张旺才,有过大冲水的流离,心底深处有种想回陆地归属感。玉素甫在不能建楼的时候,就已经埋在地下了,现在只是一个躯壳。挖洞的两个人,都在寻找与土地的联系。一个是想回到村里,一个是想挖到麻扎。他们在地洞里,才似乎清楚什么是活着。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坎土曼和驴都是文献历史见证。王加在阿不旦村发现坎土曼文化,铁匠在打造坎土曼,也在记录阿不旦村人的生活。但是铁匠师傅哈迪的身上,打了十三代的铁,下一代儿子哈逊只会电焊切割。坎土曼,也许会消失。《世界毛驴生活状况调查》的裴教授在阿不旦村发现驴文化,但是冰冷的机械体制,在迅速坏人社会。驴,也许会消失。艺术也是一种悲剧性的东西。

  地洞的部分寓意,是对乡村与城市的一种映射,也投射一些过于顽固观念。《凿空》在无声的世界成为聋人张金听见的一个有声音的故事。生命原是要不断地挖掘。所有的声音都是汇聚于那个地洞里,那是大地上留下的缺口。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永恒空虚,你会听见回声,那是大地回到了最初的往事

  《凿空》读后感(三):生活在别处

  看了一个人的村庄之后,继续看了刘先生书,很是感动

  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涨金的父亲喜欢挖洞,一直到文末才知道,是因为心里的寂寞。可能这就时安土重迁的诠释吧,在全是少数民族村落作为唯一的一户汉人家庭,背井离乡,流落到南疆的这个村子,隐忍,肯干,老实,不爱说话,有自己的想法。人的一生好像很长呐,无聊的时候,会觉得生命望不到尽头的长,那么多时间无处消磨,有的时候又会觉得很短呐,短到一生走过又好像一事无成。成不成的定义是什么呢,每个在书中死去的人物都会在临去前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艾生就是这样,出生,父亲在十三岁就去世,一下子失去保护伞,跟着大众讨口饭吃,什么活都干,之后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小孩子,最后去因为挖洞莫名的丧命,到死也不知道这一生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村长亚生念书到初中高中之后,一心想要念大学,父亲觉得学费是那样的一笔天文数字,自己从来向别人借二三十块钱都战战兢兢,生怕换不上,上万的天文数字,去念书,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啊。尽管亚生保证以后可以自己还钱,父亲还是觉得天方夜谭,最后不得不妥协,成为村里的一员,没有去往外面更大的世界。

  国家的西气东输工程,上面传达的效益不可估量,而对于当地人来说,切切实实的利益确实微乎其微,可以忽略,社会的浩浩荡荡发展,文明不断的进步,而对于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来说,难道不像是一群别遗忘的人吗。

  人与驴与各种家畜和睦相处,倘若外界的各种文明之物没有渗透进来,这个村庄也许可以像桃花源一样自得其乐安居乐业清贫有清贫的快乐。现实却是,外物的渗透,是精神上对人们的扰动,物质上去没有发展,于是就有了矛盾,和不协调。看到了别处的繁华,看到了眼前的萧条,让人看了,从心底感到苍白的无力感。有些东西正在丧失,明明是那样的弥足珍贵i,却抓不住,留不下。不知道是人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亦或是,好事呢。

  作为一个本来就不那么喜欢吃肉的人,看了这本书之后,更是不忍心吃动物了。鲜活的驴,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正如刘先生说的那样,人睡一觉之后并没有什么变化, 驴却是思考了一夜的,所以,也许他们的思想之深邃凡人是无法理解的。看到在艾疆家的驴被枪击时,心中问了无数遍为什么,为什么,驴做错了什么事情,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它。需要时出力时毫无怨言的出力,不让出声时嘴上就被套上笼子,最后却死于非命,心中很是气愤

  《凿空》读后感(四):我们到底凿空了什么

  读完《凿空》有一段时间了。不久前看了一篇首页日记,里面有个读书笔记方法是在知网搜索相关文献,阅读整理来作为看书的后续行为并扩大知识面。个人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就有了下面,80%来自文献总结,仅用于个人思维拓展。

  1. 张旺才一家与阿不旦村之间明显不和关系

  a) 在写到张旺才与阿不旦村民之间的隔膜时,刘亮程曾经一再强调他们之间语言的无法沟通。这样的一种发现与描写背后所潜藏着的睿智,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洪堡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须的‘呼吸’。是它的灵魂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只有在其语言中才完整地铸刻下来。洪堡在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作为人表达手段语法意义上的语言,他从根本上把语言看作是精神的创造活动,或者说,是‘精神的不由自主的流射’。因此他强调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关于语言有趣说法

  2. 东突这一社会现象的艺术审视与表现

  3. 艾疆这一人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贫穷体现政策的不正常变换给南疆地区普通众生活的损害。这是人造的灾难,凭空地降临到了无辜的普通民众头上。(政府制定政策要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

  4. 南疆现代化,坎土曼与石油管道是一个载体

  村民们早早的就打好坎土曼,等着到时候大显身手,大捞一笔,但是等着等着,坎土曼没用上,工程却完工了,村民们一丁点好处也没得到,虽说是开发,但该穷的还是一样穷。那么现代化工程到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什么?如果一定要说,那只能是宝贵资源被无情剥夺。

  5. 刘亮程笔下的动植物都很有灵性,他总是以纯然的乡村事物表达对世界的感受,读他的文字,就如清水洗尘。如以下几句:

  a) 像一场风那么远

  ) 驴闲得很,传闲话,隔着村子传,驴能隔着村子聊天,狗能相聚几里地说话,黎明前的鸡叫能传到天边,把远远近近的村庄连成一片

  c) 人的名字是一块铁,别人叫一次,就会擦亮一次。一个人的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就会落上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锹厚。

  d) 夜夜刮风,风把狗叫声引向北边的戈壁沙漠。雪把牛哞声单独裹起来,一片片撒向东边的田野。雨落在大张的驴嘴里,夜晚的驴叫是下向天空的一场雨,那闪烁的星星被驴叫声滋润

  6. 凿空不仅仅是村庄被凿空,更是历史人生空洞虚无化问题

  最后我们到底凿空了什么?

  洞要往通往哪里去呢?

  《凿空》读后感(五):无声 ——嘶吼在耳边 《凿空》在心里

  无声

  ——嘶吼在耳边 《凿空》在心里

  当你步入一个城市,感受最深刻的,也许不是满目繁华的街道高楼耸立入云间——那样的狂热耀眼是属于燃烧着的自我的,偌大的城市是一个巨大的蚁穴,人们穿梭着搬运知识财富青春,仿佛看似是有目的队伍,却最终不过是行经在耗竭路上的一只小小的工蚁而已;而你闭上眼睛,听见的是生活——市井叫卖与讨价还价、附耳低声的八卦密语、轻松而愉悦的提醒路人的喇叭甚至是每天早上规律的倒垃圾的滴滴的声音,他们是慢节奏的,或许有些无趣,却真实而温热着。那外表热烈的躯壳是行将被毁灭的某种物质载体,而穿透过灵魂的声音却时刻叮咛在我们的往昔与今朝,仿佛是在嘲笑我们的肤浅与麻木。

  而那呼啸着嘶吼过我们耳旁的来自历史和远方的风啊,却渐渐的没有了声音。在乡村,那曾经如此敏感、如此鲜活的世界,已经不经意间改变了这许多,当你回首的时候,似乎只余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在乡村的历史里,也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阿不旦村的声音还残留在尚未被带走的温暖里。它有驴车吱吱呀呀来去的自由与快乐,坎土曼破入土壤的有力与直爽,铁匠铺敲打铁锤的叮咚与大巧似拙……人们生活在这里,却又不甘心在这黄沙行将漫过的城市上游走,它无法承载那样多的欲望,就他们渐进演变了的内心,一步步变化着,当回首的时候,再也不复原来的模样。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选择了挖掘地洞,这地洞是阿不旦的习惯,也是阿不旦唯一的希望,他们在地底下挖掘一座城市,是一座承载了他们梦想的城市——这个城市是祖灵们留下的金银,他们可以将它们变卖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个城市是影子们曾经为之流血的信仰,他们的生活中不断消亡的影响能够在这里被唤回;这个城市是他们各自的秘密,人们秘而不宣,似乎是在守护自己最后的一点点希望……而有一天,地洞变成了灾祸,他们的梦也破碎了,正如这边远的村落里,曾经的安宁被打破。

  石油管道带走了地下的黑色黄金,却没有给坎土曼们带来工作;摩托侵占着驴车的生存空间,而万驴齐鸣的哀嚎却没能改变屠宰的命运;当人们挖掘地洞发现了一座城,却成为了他们的梦靥;而地洞下的另一座城市,也没有加速它的变革:一点一滴的,他们被遗忘,冷落,渐渐失声。

  与其说是失声,不如说外界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也就不愿意再用力去呼号了。

  这是坎土曼和阿不旦村的失落,却也是千千万万有个性有幸福试图保有自我而生存的村落的失落。他们的无声,悲鸣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而建筑在外表上的属于一座城一个村的形象的改变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人们更应该闭上眼睛去找找他们声音里面的情绪。而地下的空洞就如同人们声音中的空缺,让我们心中有一种隐隐的难过。

  “他们回来时村庄不见了,世代生活的地方变成一个无敌大坑,他们围着坑边喊,喊声掉下去,他们哭,哭声掉下去,月亮和太阳掉下去……直到他们把所有坑填平,所有洞堵住,用一代一代人的命。”

  “到那个时候,站在他们身边的还是不是毛驴子?抗在他们肩头的还是不是坎土曼?”

  到那个时候,他们还是他们自己么?

  又或者,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他们呢?

  因为你听,从来就没有那样的声音来过。

  y 林怿

  2013-11-10 22:52:21

  写于御庭园

  《凿空》读后感(六):即将失去的美丽《凿空》

  即将失去的美丽《凿空》

  新疆出作家,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是刘亮程和李娟,那是好几年前,读到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那是好久好久没有读过的味道。读了以后,你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小说、所有的散文都是文学,不是所有可以出书的都可以成为作家。尤其是在一个谁都可以出书的年代,当你读了真正的文学,才知道那真的需要天才。

  刘亮程的作品不多,后来出版的几本书都写得没有那么精彩了,不过刘亮程的《凿空》再一次震撼了我,比上一次更强烈。很少有小说能够让我读两次,《凿空》就是这样的小说。

  这是刘亮程唯一的长篇小说,老实说刘亮程并不擅长写长篇,他的文章散文化严重,缺少情节,但是虽然没有完整的情节,仅仅靠那种散文化的描写就可以抓住你的心灵。《凿空》其实可以当作一部散文集,里面的情节完全可以忽略。阿不旦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种神奇是刘亮程发现的,并写出来的,在他没写之前,好像所有村庄所有农民的理想和未来都是放弃种地,离开土地才有希望。可是刘亮程发现了原来土地,原来村庄,原来农民,原来坎土曼(农具)和驴子都是有生命的,都那么神奇。阿不旦有驴师傅,就是最擅长养驴并最懂得驴的人,还有狗师傅,有羊师傅,有鸡师傅,还有拖拉机师傅,坎土曼师傅,在那里很多东西都是有思维的,有生命的。那是一个和我们的文明不同的生活方式,日升日落,他们在辛勤的生活。

  生命真的只有一个方向吗?生活真的只有一个目标吗?难道拿着坎土曼,骑着驴的阿不旦人就一定要被历史所淘汰吗?是不是只有失去了,我们才会想起新疆本土文化的美丽?前几天在图书城看到一首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生死以外,都是闲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够理解某些人去做和我们不一样的闲事呢?

  可是李娟的书中描写了新疆哈萨克人的生活,我们也觉得充满了魅力,可是哈萨克们却仍然向往那种定居的生活,他们反问汉人,难道我们哈萨克吃的苦还不够多吗?是啊,我们只看到了这种文化美丽的一面,可是我们问一问自己,你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你能接受没有网络,没有电脑的日子吗?如果你接受不了,那么为什么要让阿不旦的农民保留这种文化,作为盆景,让我们来欣赏呢?这样做公平吗?

  无论阿不旦的未来是什么样的,那都是阿不旦人自己的选择,不过刘亮程的《凿空》却为我们留下了阿不旦的文明,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本来有很多很多条路,我们只是走了其中的一条,是否正确,也许还很难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凿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