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店病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书店病人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5: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店病人读后感10篇

  《书店病人》是一本由朱晓剑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书店病人》读后感(一):别吵吵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朱晓剑说,开书店者,对书的热爱,无疑都是一种病。所谓书店病人,他们对书的情怀甚为独特,有时想想,好像只有书才能带给生活精神愉悦超越了一般的欲望。在我看来,开书店的人具备了张岱所说的“癖”和“疵”,恋书成癖,怀抱热忱,而这些就成了朱晓剑所说的“病”。

  这些病与最近一些年很多人都在修炼的断舍离似乎背道而驰。但是我一直觉得人有些些小毛病的人很好玩,比如大圆圆的娃娃癖,看到娃娃眼睛真的会冒出光来,又比如燕燕的强迫症发病暴走的状态总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可能是我对任何东西都没有执念,所以从来也不知道一头扎进某种东西不能自拔是一种什么感受,所以非常好奇别人各种癖各种疵发病的状态,而书店似乎成了这些人的集结地,这本书写的就是这样一些人。

  《书店病人》不同于之前跟书店相关的作品,不再是致用类,也不是操盘手册,没有方法论指导,没有数据分析,只是在讲故事,一个一个人与书店,人与人的故事。有时候我在想,喜欢逛书店的人其实也是一种癖某种病,喜欢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不去图书馆?我去书店的时候,总会张望那个卖书的人,心里想这个人是开书店的嘛,还是卖书的呢?然后仔仔细细端详,看他身上是否有光圈笼罩,因为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嘛。遗憾的是,我并没能看出任何端倪存在脑子读书人印象,不管是才子还是佳人,都应该是弱不禁风的。后来才发现是《聊斋》中毒太深,古时需要女鬼狐狸精搭救的文弱书生,在现在不仅肥硕而且油光满面,比如高晓松和罗胖以及樊登,可以区分大概就是,这些人能够安静下来。不管开书店的病人还是逛书店的病人,跟其他人的不同在于,能够迅速喧嚣中静下来,进入书中的世界,甚至物我两忘。

  古时候读书求功名。所以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万钟粟。功成名就之时,豪宅别墅,如玉佳人,饕餮之宴就都有了,而今那些逛书店开书店的人求什么?不过是喧嚣人世间一隅清静罢了。

  《书店病人》读后感(二):书店病人

  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是去年冬天在北京逛三联书店,看到有一本名叫《书店病人》的书,讲的是开主题书店和爱书人的故事,内容没有细看,只是从那时起,我才意识到原来痴迷书店也成了一种病,尤其是在现世躁动,物欲横流,几乎放不下一张安稳书桌的当下,还能静下来看看书,特别是还单纯迷恋纸质书的少数人,都是孤独的异类,也就是所谓的“病人”,正是书店这个“医院”,扮演着“精神收容所”的角色,把这些“病人”聚到了一起。

  我从不避讳说自己是“书店病人”,并且还会引以为豪,除开我自己就是写作者这一点外,看书已经成为多年积攒下来的习惯,并在其中体味到了无穷的乐趣,如果纸质书有一天真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就我个人而言,那将不可想象,不要跟我扯什么时代进步之必然环保节约,这些都与我无关,全国人民都少用几双一次性筷子,达官显贵们少搞几次海天盛筵,汽车和大工厂都少排放点污染,才是正事

  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从小学到现在,我一直有晚上睡觉前看书的习惯,虽然现在由于网络的出现,刷微博、看新闻之类的事情也占据了不少睡前时间,但看书这件事,却从来不敢荒废,没事就会翻上几页,像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海子的抒情诗选集,都是我床头必备书,诸如此类历史人物传记诗歌是非常适合夜读的,能让你心境安宁头脑开阔,做好梦。

  外出旅行时,我的背包里也会装一两本书,这时候则一般是小说,因为一本小说的深度长度,正好可以和旅途漫长与孤独成为正比比方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就一直带着,尽管始终没有读完,但这不重要,在火车卧铺上看,在旅馆台灯下看,自有一番意境在。

  接着说回书店,对我这种四处流亡的人,每到一座城市,准会去看看那里比较特色的书店,规模比较大的,像北京的三联书店、王府井书店、单向街书店都是不错选择,当然仅供北漂的文青们参考,还有很多小的胡同书店、咖啡馆书店、音乐书吧之类的玩意,就不一一列举,自己去找。

  记得很小的时候,那会儿我还没去过比我们县城更大的城市,主要活动范围是在我们镇上周边地带,每回去镇上集市,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书店逛逛,看到喜欢的书就要我爸买,我爸不买我就闹,那是家很小的私人书店,能看的书很少,像《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之类的书,都算是我童年时代的文学启蒙

  至于现在,我去书店的目的,不再只是单纯地买书了,更多的是去感受那种氛围,当你在一排排书架面前流连,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那种舒适宁静感觉没有身临其境自是无以言说的。而且书店也是美女时常出没的地方之一,纵然像高档会所、私人宴会阳光沙滩这些地方美女更多,但是我仍旧固执地以为“看书时”的姑娘,没有过多花枝招展的外在装扮,一个简单的刘海、一条朴素裙子和一双平底鞋,神情干净而专注的翻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内心纯粹美好样子,才是最好看的。

  众所周知,如今实体书店的生存处境越来越艰难了,就连我这样的爱书人士,现在也很少在实体书店买书,普通的读者就更是不敢想象了,每回想补充新鲜的精神食粮,大部分都会选择去网上商城买,毕竟在同一本书面前,价格便宜是我这个穷人最先考虑的事情,或者下载一本电子书更简便快捷,还不占地方。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比方说有些比较认真独立书店,他们那里会有你在别的书店找不到书,有一次我在“单向街”就发现了一本我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的茨维塔耶娃的诗集,当时二话没说,也不管多少钱就给它买下来了。由此我想到,一家书店,特别是还不被待见的文艺书店,要想生存下去,最主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受众群,树立自己的品牌与特色,不要怕没市场,既然你打算干这项事业,就要意识到真正的好书虽然服务于大多数人,但永远只给少数人看——就像真理

  记得有一位也是搞写作朋友曾对我说,“书”会永远存在下去,无论它以何种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因为人心灵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枯竭与荒芜。但是另一位做出版的朋友却预言,不出十年,纸质书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书店的数量也会不断减少,而到时他也将转行干别的,尽管这只是其在酒后兴之所致吹出的牛逼,难免有些夸大其词,但纸质书和书店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困境,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每当看到有某地新华书店倒闭的消息作为一个自诩为”书店病人”的人,多少还是有些伤感。然而我毕竟只是一个单纯搞文艺的人,说到实体书店的生存问题,我还操不了那份心,还是让正在开书店和准备开书店的人,以及市场和有关部门研究吧,相信最后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我只要在有生之年,还能手捧一本书在窗前月下,听蝉声四起,感四季轮回爱恨分离,足矣。

  最后,为了凑字数,我还是不自量力地对于书店的未来做一个简单的预测:在未来,“书店”很可能会朝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成为少数人的特殊场所,那些古老的和有历史传统的书店会被保留下来,比方说像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莎士比亚”,这种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毕加索之类人物常去的书店,以及葡萄牙、西班牙那些个南欧年代久远的书店,等等。当然,我希望中国的一些书店也能被保留下来,北京的“单向街”就很有这方面潜力,在那里你能看到像《今天》这样属于朦胧诗时代残响的杂志,看到北京最文艺的一批人一边喝着咖啡、吃披萨午餐,一边聊着关于海明威和王小波的种种。

  ——周朝,2014.11.1,夜

  《书店病人》读后感(三):《书店病人》序(朱晓剑)

  这一两年,书店的话题讨论也热了起来,对书店的看法也在不断有所改进。这当然是最近几年书店业的不景气、文化发展相对落伍的映照。这几年,每个城市的经济建筑都在突飞猛进,但就文化、阅读而言,却落伍了许多。而不同城市的文化地标也在走向不归路:2010 年1 月,全国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书局停业;2011 年6 月,拥有16 年历史的民营学术书店风入松书店停业;2011 年9 月,广州仅余的两家三联书店宣布关门;2011 年10 月,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也关张歇业。在国外,2011 年2月,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公司博德斯(Borders)申请破产保护;2011 年,美国第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继续缩减实体店数量,大约关闭了8 到12 家分店。截至2011 年11 月,英国的独立书店正以每周至少一家的速度消失……

  有人说,书店,开的不是店,是一种情结。但对书店的不同意见,也时常让书店业者找不到方向,或者是随着市场而动。在这本书里,我想阐述的一个观点是,开书店者,对书的热爱,无疑都是一种病,他们正是书店病人,延续着文化的传承,社会血脉,虽然书店也是营利事业,不可否认的其价值取向还在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营养

  有段时间,我跟几家书店走得很近,了解书店的经营状况。有段时间,我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一家网店,刚好,好友潘小娴所在报纸改版,我就应允写一个“书店风云”的专栏。那时候,深圳尚书吧扫红姐姐的“尚书吧故事”在一家报纸连载,格外吸引人,我是业余爱好者,写着书店的事,也只是觉得好玩。后来,几位开书店的朋友看了,觉得还有些“实用价值”,我知道,今天的书店不比往昔,得有更多的经营秘籍,才能把书店做得更好。而这些长长短短的故事,就是书的第一部分。

  所谓书店病人,他们对书的情怀甚为独特,有时想想,可能也真只有“病态”才能形容,好像是只有书才能带给生活、精神的愉悦,超越了一般的欲望,在我跟不同的书店人聊天时,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世事如何,书店还要继续开下去”。这样的一种态度,盈利不盈利都不是主要的因素,我想,做其他商业的话,有这样的一份坚持,不说能做成多大,至少会是稍具规模的企业吧,至少不会像开书店这样寒酸。在辑二里,展望书店的过去和未来,只因为“许一个未来”,也就注定了跟书的不解之缘

  那么,谈论书店,不能不谈论书店风景,它们的存在,正是书店的精神向度。但限于好书店太多,自己接触的又太少,一些知名和经营有特色的书店并没有进入这个名单,或许有些遗憾,但我也知道,书店风景的多样性,正是书店美好的未来所在,这里记录的书店,都是我曾经踏访、驻足的书店,希望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至于看到了什么,由于眼拙,也可能不是很到位,但就对书店的观察来看,这也是了解书店的一种方式。

  书店在未来将会怎样,是不是会逐一消亡?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意见当然是,不是那么回事。书店不管世事如何沧桑,都会有未来,只是美好与不那么美好的差异吧。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我像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那样对未来的趋势有所判断,而是基于读书人这个群体会继续存在的缘故

  这样说,可能很多书店从业者并不是很认同。单就华文书店而言,时常谈论最多的是诚品书店,大陆书店虽然在田原的《书店之美》和薛原、西海固的《独立书店,你好!》中有所呈现,但这也不是书店的全部,甚至于我们对书店的了解只是表面的状况,至于其运营物流等问题都缺少关注。这本书只是我对书店关注的一个角度,虽然不说有多优秀,至少是我对书店的一点意见。

  那么,在书店主人看来,又将怎样?虽然在书中没有做相应的描述,但也多多少少将关注的目光聚集。简单来说,书店即丈量书与笔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一种距离的远近在某种程度决定了书店的生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书店的价值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但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书店给人们影响在于给他(她)们提供了不同的营养。

  我曾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时间为一家书店做传记,记录它的生生死死,波澜起伏,它的命运其实是折射了社会环境状况的转变。但许多书店,转瞬即逝背影让人叹息,又或者许多书店,可能存在许多年,但并没有像诚品书店那样。比如席殊书屋的盛况,现在想来,依然觉得是前尘旧梦。书店,在现实中生存,总需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也可能只是书店的一面,在更多的时候,书店和其主人创造的许多传奇,在不同的读书人间、城市间流传,由于网络的优势,也逐渐为各地的爱书人所知,但仅仅这样,对一家书店来说,依然是不够的。

  那么,热爱生活,不妨从一家书店开始。

  2012 年11 月16 日

  《书店病人》读后感(四):你有病,书知否?

  大概说起有病,我想很多人都会点头称是,不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病的时代,单看窗外灰蒙蒙的雾霾天也算是真正的有病吧。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想说这天气的病,也暂时不想说这大多数人的病,只是想说一说在这个世间现在还存在着的那么一个少数族群的病——爱书人的“书店病”。不过,我的只言片语恐怕是很难将其说得清楚的,但有一本书——《书店病人》却是将其娓娓道来的详尽,至于这“书店病”究竟是一种什么病,那还得请您移步书中去瞧个究竟了。

  《书店病人》是青年作家朱晓剑的一本关于书店、书店人和书店控的随笔集,书中辑录了书店故事、书店情怀和书店风景三部分内容,由此生发出关于书店的一系列思考和探询。说起这本书,我便不由想到了另外一些关于书店的书,除了大名鼎鼎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还有钟芳玲的“书店三部曲”(《书店风景》 《书店传奇》 《书天堂》),更有这两年引领国内书店话题的薛原、西海固的《独立书店,你好!》(已出版到第三季),这本书不得不说是真切的受到了这些关于书店的书的影响,但是它和它们却又是有所不同的,至于说这不同之处究竟如何且请慢慢往下看吧!

  这本书准确的说应该是书店之书,它的侧重点在作者个体自身对书店的一系列感受——无论是想开书店的书店理想,还是爱上书店的书店情结,或者不同城市的书店风景,它们都无疑是身边最真实的书店生活,即使你并不是真正的爱书人或者书店理想者,但你一样会在其中发现很多与书店有关的而让你喜欢的故事。对于开书店,当是很多人心之向往的理想,但对于书店经营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桩生意,即使它所贩卖的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书,故而其中的书店经营之道便也就五花八门了——不管是“无招胜有招”还是“签名本”,或者说“诗传单”“代言人”,以及“小物件”“读书会”,如此这般穷尽之能事终究也不过是为了书店的生存罢了。在这些不断翻新的创意中,你可能会从中发现和感知书店经营的悲喜苦乐,也许它真不是一项赚钱事业,但它绝对是一项理想事业。

  穿梭来往于书店之间,久而久之你会注意到书店的一切表情,无论驻足书店的爱书人还是陈列在书架上的书,然后你总会感觉到一丝温暖或者欣喜,因为有人来“书店寻找爱情”了,谁说这又不是比“三重奏传奇”更美好的事呢。在书店里浸淫,久了便会发现不管是开书店还是逛书店,这其中并没有任何标准化的章法和路径可寻,或许是因为“那一簇灯光”便坚持“开一家好书店”,但是“‘孤独’的书店”却“开店不指南”,所以只好找点“爱上书店的理由”“开家主题书店”,至于“你的书架诉说着什么”或许都在“跟着钟芳玲逛书店”的“生死书丛”里了吧。

  对于这本为书店作注立传的书,书店风景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重点之一,我也毫不讳言自己更偏爱这些风景,或许是因为我曾经如此说过——“书店,存在便是风景,书店风景在眼里,书店格调在心里。至于书店的格调,不管是小资还是平民,有用心做书店的人和真正的好书便不失为一种令人喜欢的格调”。其实,书店风景又何其只是这一风一景呢,但看那老物件故事里的“关中大书房”、拉萨蓝天白云下的“天堂书店”、彩云之南的守望者“麦田书店”,然后你便知其中之美好而唯恐错过了。

  如今,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爱书店犹如有病一样艰难,也如书店如履薄冰的生存现状一样无可奈何却也正常不过,但书店不管是作为城市风景还是人文地标都是一种时间的沉淀,而我们却无法用爱书店的情愫去掌控书店的存在与否,也许它的在与不在本身也是一种经历的厚重,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尽量把遗憾留给过去,留住书店的每一分美好,而这绝不是书店的挽歌”,而此时我忽然全部理解了“书店症候群”的病,可能“你有病,书知否”却是恰如其分的吧,不知你以为如何呢?

  2013.11.3于成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书店病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