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之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时间之墟》读后感10篇

2018-07-29 05: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之墟》读后感10篇

  《时间之墟》是一本由宝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之墟》读后感(一):时间之墟之褐瞳

  原·味 褐瞳 (主唱:Connie Lai)

  作词:原·味 作曲:原·味

  你的瞳 是褐色的迷梦

  睫毛翅膀逆光扑动

  看不透 那黑白的漩涡

  愿沉醉在 这永恒虚空

  浅笑中 你婉转眉头

  像弯弯的月勾住星空

  泪光却 是落花的溪流

  杏花春雨 温山软水的愁

  眼珠诅咒 褪去的水晶

  藏着前世三生的疼痛

  谁的爱 穿越时空

  湿了你的眼 泛起烟雨朦胧

  很想凝视你 的褐瞳

  让我的心 迷失万古深邃

  却又不敢凝视 你的褐瞳

  怕爱卷起 的飓风海啸汹涌

  浅笑中 你婉转的眉头

  像弯弯的月勾住星空

  泪光却 是落花的溪流

  杏花春雨 温山软水的愁

  眼珠 是诅咒 褪去的水晶球

  藏着前世三生的疼痛

  谁的爱 穿越时空

  湿了你的眼 泛起烟雨般朦胧

  很想凝视你 的褐瞳

  让我的心 迷失在万古的深邃 中

  在你的瞳孔 看见 我的笑容

  蛮荒盘古 定下了 命运的捉弄

  很想凝视你 的褐瞳

  让我的心 迷失在万古的深邃 中

  却又不敢凝视 你的褐瞳

  怕爱卷起 的飓风 如海啸般汹涌

  怕爱卷起 的飓风

  如海啸般汹涌

  这部小说是在圣诞节开往回家的火车上看的,春运还没开始列车上也基本坐满。思绪沉浸在时间之墟,身体却置身于嘈杂人群。看着售卖的列车员,乱丢乱吐的乘客。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厌恶,反而觉得活生生可爱,但想到他们会不会关心我们会去向何方,又觉得他们是那么悲哀,或者说我们都是那么悲哀。

  那种感觉无法言喻,直到不知不觉列车到达许久没回的家乡

  下火车,上公交,换汽车,再换摩托车。。一路到家脑海都不断浮现那似乎刚刚才发生,却久远的情节。而背景乐,就是这首褐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脑海中这两个点会忽然重合。

  带着莫名恍惚苍凉感,在圣诞夜跟爸妈妹妹聚在了一起,然后是老爸60大寿,然后又赶回南下广州的火车。

  回到出租屋,再看它,却变得莫名久违。

  然后看着电脑桌面的万年历,发现2014只剩下最后几天了。

  我想我是知道为什么会知道这首褐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偏偏是这首褐瞳。这一段长长的时间之中,要是发现任何一件细微的改动,我想也不会是这首褐瞳。

  翻看时间4年,1460天,回看痕迹1716张照片,两次相见。。在这么长长的日子里,单个的时间看似毫无意义,可连在一起却组成了难以磨灭的岁月

  hi,时间,我想之所以还弄不明白也不了解,或许只是还需要时间。

  《时间之墟》读后感(二):被创造物对创造者的反噬

  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从各方的宣传语来说噱头略大,又是四娘旗下的写手,唔。

  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我个人得当代的中国社会是个比较难选取的故事发生地点,撇开各种奇葩的“特殊国情”,这个公认既不够开放又不够传统的社会能给读者提供新鲜感元素本来就很少(又开放又传统的社会反而是科幻故事最钟爱的舞台,如东京与《攻壳机动队》),其中角色的选取更为不易(不是跳梁小丑就是千人一面的芸芸大众,很少有让人感觉较为“脱俗”的角色——不是说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独特的辨识度)。果然在角色设定方面我的担心一一实现了:

  首先,男猪脚韩方是个商科的大学生,非常的平凡:没有任何怪咖的特质,没有特别知识或者技能,没有特别的身份性格又较为温和克己(不毒舌不腹黑不愤世嫉俗)。这感觉完全是网络YY小说的设定啊!换句话说这种角色一般是作者自恋的投影啊!各位大可把他和一下几个猪脚作对照:罗伯特·兰登(符号教授)、夏洛克·福尔摩斯(犯罪学、刑侦学、逻辑演绎小提琴、还有时注射吗啡)、瑞克·戴克(银翼杀手)、道格·奎德(被修改记忆的前联邦特工)。没有特别的技能和身份不是什么不可挽回的问题,那至少你要有一颗愤世嫉俗的心啊和一张冷嘲热讽的嘴啊,结果韩方连这点都不具备。

  其次,作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伪文青(糟糕,我把自己暴露了),我觉得比较奇怪的是,书中并没有出现几个文青/科幻迷喜闻乐见的角色:为什么学霸彭芸又是学经济学的?邹文信也是经济学的(还是伦敦政经的,妈蛋)?开大后期的陶莹,居然是教大学英语的?!艾薇这个名字是怎么回事?!结果她还是个高中生?!与之相对的,马宝瑞(总让我想到孔庆东)、纪冰(她总让我想到“金庸的表哥徐志摩”那一个梗,宝树你是多恨你那个学姐啊)倒是很有意思的设定。

  最后,几个主角较为平庸的社会角色和他们无意中表现出来的较有深度思想与知识形成对比违和感太过强烈具体请参照130-134页韩方与陶莹的对话,那是还是在虚空纪初期,陶莹无论讲话的语气还是内容都和我们印象中的“大学英语老师”完全不一样(反而更像个愤世嫉俗的文青有木有),但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笔墨交代她为何会读过《你往何处去》这样的书。

  尽管如此,宝树的世界观设定着实太过精彩了,这些本身略鸡肋的角色在这个动荡世界中闪现出了完全不同光彩。虽然个人更为偏爱电影化的冷峻而又细致描写(即尽量少用角色间的对话直接描写这个世界的现状[“这个世界在第xx天发生了xxx,当时我在xxx”],而是更有画面感以及细节的铺叙),但是因为紧凑节奏,所以即使出现了大量陈述性的语言,至少在故事的前半段,并没有影响它的精彩。然而,到故事的中部开始,尤其是爱德华兹与韩方交代这个世界的真相时,这种对于角色间对话的过度依赖使得故事的情节感急转直下,然后到后面星门打开的种种意识的描写干脆直接连角色对话的形式都略去了,作者直接以上帝视角描述其他书评所谓的“玄之又玄”的体验,情节的薄弱感直接下降到了谷底,而这段描写本身因为野心过大,不少评论已经指出有点收不住的感觉,也并没企及马塞尔·普鲁斯特那般的功力,读着非常吃力。读到最后一页,不免会有些惋惜,感觉最初阅读快感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流逝了。大家或许有这样的共识:当你正在创作文作品时候就仿佛在为它注入生命,它慢慢就会有自主的意识,然后就会跳脱你的操控,甚至把你反噬进去。最后你内牛满面地发现,成品和你最初的设想完全不同!我觉得这就是在这本小说身上发生的事情,估计这个结局,宝树开始也不是那么清楚的。

  细想下去,我作为读者的不满足感应该是来源于本书的一种“不匀称感”,可能来源于作者的一种较为随性天马行空创作状态

  首先,叙事的风格不太匀称(如果不奢求统一”的话)。其实本书并不乏电影化的叙事(美国总统在地下避难处,随后紧接着是爱德华兹在底特律的第一次露面,这两个桥段让人印象特别深刻),还有上文提及的角色对话概括型叙事、作者上帝视角陈述型叙事,但是这些片段很不规律的分布在小说的各处,相互夹杂,出现得非常随机,毫无征兆

  其次,视点人物以及地点的选取较为随意,主要都是韩方在北京的活动,但也有借罗菲、邢娜、陶莹、艾薇(为什么全是妹子……)、华盛顿的美国总统、底特律的阿倍寿行的视角对虚空纪的世界扫过惊鸿一瞥。可以理解为,作者希望通过这些人的视角丰富这个世界的描写,毕竟韩方在虚空纪的活动范围较为有限。但是这些视点人物基本上也就出现过一两次,然后就融入或者消失于韩方的视角中,似乎有些可惜了。

  最后,时间点的选取不太规则。开始的时间跨越以天计,后面以月、年、世纪、甚至上万年计。这并非不能理解,虚空纪这种设定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还是觉得作者处理得略为简单粗暴,总是在开头简单交代一下“今年是xx年,过去的那些年发生了xxx”,着实让人吐槽无力啊!

  嗯,还是要称赞一下本书的。这是鄙人在《三体》以后看过最过瘾的一本中国的科幻了(你真的有读过其他的国产科幻吗),而且宝树还很年轻。诚如一些豆瓣的朋友所言,讲故事的能力和科幻的好点子这两方面是天赋,宝树正好都具备,所以他无疑是很有希望的!希望以后能读到他更好的作品!

  最后的最后,是本人不负责任的吐槽:

  作者是个死宅无误,而且颇有恶趣味啊!“活捉林志玲”那段我一口水喷了出来!纪冰学姐到后期的表现,我感受到了作者深深恶意!四娘也是怒刷存在感啊,真不知道作者是高端黑!(看到四娘在封底的推荐语,总是能联想到北美影评人对《小时代》的评语:“尽管主角都是女性,但是却能在故事设定中感觉到一种男性的自恋情结”)马小军和他泰国女朋友那个梗也很有趣

  《时间之墟》读后感(三):其实真的不用把背景设定都解释透的。

  还是《古老地球之歌》里常见路子。宝树总爱把结局引向宇宙目的、意识合流、灵魂交融。本来就不是文字能力内的东西却总尝试去说,结果就变成了抽象含糊、虚无缥缈的东西,往宗教玄学靠拢。这部书的结局也是这样,作者心太大,网也撒得太大,收得太勉强。

  本书前面部分,时间跳转的环境下,设想人的心态会如何变化人类社会会如何前进这点原本是非常好的主题。不过写得仍感觉差强人意,匆匆带过之后还是直奔侦探和玄学的主题去了。

  窃以为如果小说主体更重于讲述人类群体走向,结尾在外星人观察实验上收住甚至不提缘由,整个作品的完整性都会好上不少。不过这大概就不是宝树想写给人看的东西了。

  《时间之墟》读后感(四):同人的帽子继续戴着吧

  这是一部宝树特色明显的作品。但什么是宝树的特色呢?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宝树的作品有两种:一种可以冒充大刘,一种常被认成马伯庸。如果这两种风格混杂起来应该就是宝树出品了。本书加深了我的呆板印象: 整体像大刘, 幻想宏大思辨深刻;细节似祥瑞,人物平面有急智,性格冷欠烂。当然还是有细微不同,大刘比宝树更文艺,而宝树在哲学上深度占优;而冷段子和人物的结合宝树还没有马伯庸用的纯熟。要说本书在风格方面有什么突破的话,那就是加入了韩松老师那种黑暗的特色。没错,我觉得他写书的时候温习了美女狩猎指南

  如果仅仅凭这两点还不能识别出宝树,还有一招——看节奏。宝树从来不肯见好就收,每每拖戏严重把握不住节奏的结果就是:高潮太多而没有高潮。没完没了的疑似结尾却不完结,就像续订了N季的美剧一样让人疲惫。我觉得问题在于宝树想的太多,太多精彩点子在脑子里翻腾,他写的又快,就全写出来了。。。这也导致了他文字上不够精美

  我觉得应该把本书腰斩后再好好打磨。或者干脆扩写到三倍,丰富事件的细节。而最重要的是宝树应该找到自己语言特色,而不是现在这种学谁像谁的状态。在那以前同人作家的帽子恐怕是摘不掉的。

  《时间之墟》读后感(五):还可以期待

  不错创意,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下来了。时间循环并不新鲜,但人类群体记忆延续的设定确实构造了一场独特的思想实验。微观动人大局乏力,确如作者所言,处处可见现实生活的痕迹,也因此未能跳出生活之局限。对一本科幻小说来说,这多少令人沮丧

  看得出作者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功底,但这些功底化用在小说中时仍显生硬,看似高瞻远瞩目光,最终还是落在不太起眼的山坡上。对一本力图描绘人类精神宏图的小说来说,替作者感到沮丧。

  后半部分随着时间跨度的拉大,越来越有三体的影子,却也正因这点相似,显出了作者功力上的差别。不过也没什么必要比较,这样的年纪,这样的作品,若宝树还能静心砥砺一番,没理由不对这个年轻人报以期待。

  最后的最后,虽然没那么强烈,但也觉得自己成了困兽,绝望乏力地看着这个世界。有一种想把作者拎出来,胖揍一顿的冲动

  暑期当作放松的阅读,没太精细,更谈不上研究,看完后只剩一群面目模糊面孔,但书中构画的梦中一幕——悬崖、海边、水中隐现的巨兽、星空,常常也是我心中浮现的画面。

  或许是来自共同的母星吧,哈哈哈

  《时间之墟》读后感(六):时间都去哪儿了

  最近有一首挺热门歌曲,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此要事先声明,虽然名称相同,但本文和该曲没有半毛钱关系笔者大脑皮层惯性思维中抽中此标题,其实是想借这个看上去很有些哲学的命题来给他家推荐一本书:《时间之墟》。

  《时间之墟》,作者宝树,最世文化出品。不错,就是那个拍了《小时代》、号称“中国出版畅销神话缔造者”的郭敬明掌控下的最世文化。自然,本书的封底上有郭总亲自撰写的大段诸如“气势磅礴”、“前所未有”、“百分之百的野心”等赞美之词,但是希望各位看官千万不要因此而错过这本书,就在这段赞誉的下方,还有来自另一个人的推荐语,这个人叫刘慈欣,他有个不含一点儿水分的称号——“中国科幻第一人”。

  但凡对国产科幻有所涉猎的读者都知道,大刘的《三体》具有多么深远的跨时代的意义。事实上宝树的《时间之墟》也可以理解为一部向《三体》致敬的作品。作者从假托某国内名校的大学校园说起,将世界禁锢在永无止境的二十个小时里。时间在此没有了意义,物质在此没有了意义,生命在此没有了意义,所有的一切在二十个小时后都会跳转回原点,陷入周而复始的循环,不会再有死亡,也不会有新生,创造的一切无法用物质的形态保存下来,唯有意识可以延续。

  于是问题出现了。人类社会构成的基础是什么?是意识还是物质?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当自然法则被打破,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当欲望脱离了秩序的束缚,理智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了死亡的限制,靠什么来维系自我?支持人类生存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是希望还是欲望?当生命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什么才是永恒?爱是什么?是晨昏昼夜相依相守的陪伴?还是惊鸿一眼求而不得的执念?

  而这些问题,都回归到一个命题:时间是什么?

  如同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原本打算写一个有关人类精神史的社会学故事,在写的过程中发现命题宏大而不可驾驭,于是走上了科幻的路子。是故本书前半部分更像是《三体》中地球被智子锁死之后的社会演变过程的展开,同样是给定不会有未来到来的假设,描述人类可能发生的行为。类似的设定在另一位科幻大牛韩松所写的《地铁》也曾用过。当然这种设定实际上和完全竞争理论一样,只能用于作deductive的朴素前提,因为它们都是不存在的。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慨《三体》的经典,大刘即便是在写人类社会学这样形而上的命题时,都能脚踏实地推演几乎所有的变量,宏大得仿佛一部即将到来的史诗。

  如果说《三体》是在现有科技基础上对未来进行预测的硬科幻,那么《时间之墟》就是对存在本质进行探讨的哲学层面的软科幻,用作基石的是作者强大的想象力。基于现有科学依据而做出的科学幻想,是会让人觉得恐惧的,因为一切有迹可循,它们都有可能发生。事实上真被科幻作家不幸言中的事件历史上不在少数。然而基于想象力的科幻,读起来就轻松多了。毕竟是站在唯心的起点,和文科生发帖骂室友一样,不存在被铊毒死的可能。

  总体而言,以科幻的角度来看,本书与《三体》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然而纵然是隔岸烟火,能做出令人欲罢不能的视觉效果,写出教人手不释卷的情节结构,还是相当不错的。

  末了小译书中所引用过的莎翁十四行诗,以飨诸君。

  onnet XV

  When I consider everything that grows

  Holds in perfection but a little moment,

  That this huge stage presenteth nought but shows

  Whereon the stars in secret influence comment;

  When I perceive that men as plants increase,

  Cheered and checked even by the self-same sky,

  Vaunt in their youthful sap, at height decrease,

  And wear their brave state out of memory;

  Then the conceit of this inconstant stay

  ets you most rich in youth before my sight,

  Where wasteful time debateth with Decay,

  To change your day of youth to sullied night;

  And all in war with Time for love of you,

  As he takes from you, I engraft you new.

  -by William Shakespeare

  刹那芳华弹指老

  舞歇楼空,唯余辰光曜

  叶落木生岁岁好

  谁记是年花破晓

  一朝朱颜抚镜笑

  无情风月,偏携霜鬓到

  纵使惊鸿转瞬消

  为卿愿战峥嵘道

  《时间之墟》读后感(七):无尽循环背后的残酷真相(内有剧透,慎入)

  看完这本书有几个月了,一直想写点东西,都没动手,还是我这人比较懒 吧。。。

  好了,废话说完,接下来进入正题,因为我这人看过东西记不住,如果细节上有出入还请包涵。

  完整的时间线

  1、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一瞬

  某个超级文明在宇宙暴涨之前在时空中布下了某种超级机器,用于未来的智慧生命进化到一定程度后触发

  2、2012年10月11日

  日内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试验,由于极高的能量触发了超级文明留下来的超级机器,超级机器的作用为扫描全体地球生命(包括细菌、病毒)的意识并进行保存,而且整个机器的运作过程对于地球人是完全不可见的,所以实际上对地球人没有任何影响

  3、万亿年之后

  具体时间书中没讲,反正只需要知道是一个难以想象长的时间之后,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分崩离析,连质子都开始衰变,整个宇宙进入了无尽的黑暗中。。。这时候超级机器又开始运作了(是否检测到宇宙进入某种状态自动开启书中似乎没讲),这次超级机器运作的方式是虚拟复现地球上的2012.10.11这一天,所有的意识又复活了,而且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地球上,奇特的是所有人(在虚拟世界中生活的人)到了第二天醒来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第一天的某个固定时间点。人们的记忆可以保留(个别人记忆不能保留),但是整个世界的物理状态会精确的恢复到一天前的状态。

  4、整个宇宙中有数不尽的星球和地球一样进入到了虚拟循环的状态。。。

  故事就是从虚拟世界的循环开始讲起,人类在无尽的循环中如何绝望、挣扎、奋斗。看这本书时就想起了三体,作者的文风和刘慈欣很相似,硬科幻的内容相对少一些。整个故事的设定很是奇特,有几个疑问和思考

  1、超级文明在大爆炸的一瞬间就创造了超级文明实在是难以理解,只能说设定如此吧;

  2、意识是否能保存并模拟,这是个根本问题,近期看了另一本书深受启发,如果意识可以模拟,那么我们很可能都是在虚拟世界模拟的意识;

  3、超级文明保存意识并模拟的用意何在?书中并未讲明,想到一种思路,就是作为种子意识,留待下一次宇宙大爆炸再使用。虽然书中并未提到还有下一次的大爆炸,但是有始有终才是常理,宇宙也一样。按照这个思路可以解释为:超级文明将所有进化到一定程度的文明意识保存下来,在宇宙将要死去的时候开启模拟,并通过极端的手段(无尽循环的一天)促进意识进化,最终所有意识融为一体(书中的觉醒的意识奔向超级文明的意识),留待下一次宇宙大爆炸作为种子散播,也可能是下一次宇宙大爆炸超级文明的意识?这样第一个问题也可以解释了:)有人肯定会问了意识都是虚拟的,怎么能够散播到物质世界呢?答案是既然意识都可以在物质世界模拟了为啥不能散播到物质世界了,就好像是某种信息的拷贝可以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一样。又有人问了宇宙都毁灭了还能有信息保存下来到新的宇宙吗,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只能假设有吧。

  最后做个总结,如果你能接受书中的设定,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值得一读。

  《时间之墟》读后感(八):新星崛起

  时间之墟

  -------------------剧透分割线---------------------

  虚空纪不是突然降临的某个持续的状态,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片段。

  人类会经历无数个虚空纪,也不知道本书中描写的过程到底是哪一个虚空纪发生的事情,虽然虚空纪一定会重复,可其中的细节会有所改变,但是结局都一样。超忆人所拥有的记忆,是对之前经历虚空纪的回忆片段,绝不是对未来的记忆,因为对于一个无限重复的虚空纪来说,是没有未来的,遑论未来记忆。虚空纪系统内每二十个小时跳转一次,这是小循环,而虚空纪本身也会从头开始跳转,至于其时间跨度,是从哪里开始,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终结日是虚空纪的第5467002317日,这就是大循环。

  爱德华兹和艾薇两人都是被赋予特殊能力的人,爱德华兹可以随时进入意识海,并融合他人意识,艾薇的意识本体被保存在深海古菌意识中,可以获得上一次轮回的片段记忆。这就是两个人的命运,在无数个轮回的虚空纪里相互对抗,最后都以爱德华兹的失败告终。

  将某个文明体系内所有人的意识融合,形成巨大的盖亚意识。这会到达什么境界?这是本书没有给出的答案,也是想象空间所在。

  待探讨的问题

  一、最初为人类设定这种演化进程的是谁?是何方文明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二、虚空纪轮回的设定,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达到意识的全宇宙统一,为何有这样的设计缺陷,艾薇的存在注定无法让人类达到意识统一。

  三、每一次的虚空纪轮回,都会造成相当部分的人丧失意识,那到了最后,是否人类全部陷入无意识状态,虚空纪还能得以存在吗?是否又会触动某个机制,印发下一个变数?

  本书的概念很不错,作为科幻小说,新颖的视角是成功的关键,把创新的想法构架出来,然后让细节丰满。从这点来说,小说有很不错的理论根基。值得赞赏。

  至于文笔嘛,就呵呵呵了。人物性格和形象都称不上生动,或许这正是宝树日后让人值得期待的另一个原因吧。

  在中国科幻,看到新生力量的加入,总是值得欣喜的,特别是这样一只潜力股,期待着宝树的成长。

  《时间之墟》读后感(九):勇气可嘉

  勇气可嘉

  文/夏桑

  小桑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就不太关注最世的书,虽然它确实陪伴了我整个青春岁月。但近年来,郭敬明签约了一大批国内的优秀幻想小说家,特别以科幻为最,又再度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陈楸帆的《荒潮》确实让我惊艳了一把。虽然不如《三体》给我的震撼和影响深远。但是也是不错之作。而宝树最近出版的《时间之墟》,再次引起了我的关注。

  其实,过去宝树写《三体X》的时候,我并不看好。由于珠玉在前,一个年轻作家确实没法跟大刘分庭抗礼。但是这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手了《时间之墟》,不得不说,确实物有所值。

  根据直观的阅读体验,这本三十余万字的小说,我读完只用了三个小时。虽然我们都有一种,‘好书就是要读得慢’的粗糙常识。但是从整部小说的设计而言,以及作家的叙事能力,都是值得称道的。当然,很多人会说,快餐小说也看得快。但是这部小说绝对不是快餐小说,他只是通过一个个地推理和解密,并且将哲学和科学融合在一起。阅读时颇有种参加智力竞赛的感觉。一个接着一个的套让我们钻,但是又一层又一层的突破,构成了愉快的阅读体验。

  但是,读得爽绝对不是我推荐此书的主要理由。值得细说的是超强的世界观设计,以及在世界观设计中展现出来的野心。

  此小说将全世界都设计在了无限循环的一天中,首先展现了人类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里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效果。然后是通过打破表象,产生一个宇宙的根基。然后融入佛家三千世界的理论,并且给了一个循环圆满的世界观出来。虽然跟黑暗森林一样,是一个自循环的假象理论,但是也够新颖。

  作为一名幻想作家,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制造一个世界吧。宝树绝对算是科幻写作中的新人,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新人就自我设限。反而通过构建世界的庞大设定,来展现自己对宇宙和社会的思考。

  虽然我能够感受得到,《时间之墟》里有一些硬伤和不够深刻。但是作为一名年轻的写作者,确实已经值得赞扬。

  我推荐这本小说的目的,就是佩服宝树的这份勇气。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更多的书评和游记,尽在《春游足迹图书馆》http://site.douban.com/214856/

  《时间之墟》读后感(十):渐入佳境 - 论宝树的野望

  这本书,虽然如作者自己所言,是源于在水木论坛的随笔之作。但是书中讨论的几个问题,全都是既宏大又深刻的哲学命题。宝树的野心,可见一斑。

  1. 人生是荒谬的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被惩罚的人。他受罚的方式是:必须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到达山顶后巨石又滚回山下,如此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加谬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人生的荒谬。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荒谬是作为起点而提出的,他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心灵进行探索。

  在《时间之墟》里,人类的生活也是每隔20小时重启,还有什么比虚纪元这个设定更能具象化加缪的理念呢?

  加缪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并且假设薛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幸福的本质在动机,不在荒诞,因为荒诞不能告诉我们何谓幸福及不幸。反抗才能体现尊严。薛西弗斯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

  《时间之墟》中,人类从虚纪元之初的思想混乱,继而放纵屈从于肉体的欲望,然后慢慢回复秩序,最后归于每个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求。这个结论也和加缪的思想不谋而合。

  2. 心灵和肉体,哪个才是更真实的存在?

  如果心灵和肉体都是真实的存在,两者如何交流?虚纪元中,肉体会重置,但是精神继续,这种肉体和精神的不同步,只有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就是肉体不存在。

  如果肉体不存在,心灵和心灵之间如何交流?历史上有两种解释,一,其实并不存在所谓“自我”,每个“自我”都是唯一的一个“大我”的投影,自然也就无需回答如何交流的问题;二,或者,存在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作为心灵之间沟通的媒介,一般我们称之为上帝。

  可惜的是,《时间之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够犀利,两种方案都写了点。第一种大我的解释,可以看做虚纪元里意识融合的进化;而远古文明创建意识海的设定,又有第二种解释里的上帝的影子。

  3.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

  《时间之墟》里提到打开了一个门,门后似乎就是所有宇宙里生命的目的,但是他们等级不够,没有能够进去(这个转折也未免太草率了);然后作为折中方案,又提了一个时间晶体的方案,这是意识融合后的“大我”为自己所提的生命目标,可惜的是,女主角不同意(那你倒是提个方案啊!You can you up!);最后,估计宝树自己实在也没找到什么好答案,就用“这个问题我也没想好所以才会产生矛盾才有剧情发展并且会一直发展下去嘛”这样的回答填坑了事。

  一本小说,涵盖了这么多终极问题,野心实在不小。每个问题的展开都可以单独成书,但是揉在一起,就未免顾此失彼。而且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第一个问题的展开最精彩,大概是水木科幻版群策群力讨论后的结果,逻辑严谨,细节上都有引人入胜之处。第二个问题回答就非常犹豫,似乎两种解决方案都想写一点,估计是自己也没理清思路。至于第三个问题,就基本上没提出什么新观点咯。

  而且作为一本讨论了这么多严肃话题的作品,宝树硬加的一些梗实在让人出戏。比如马亲王的客串(祥瑞御免),王祖康老师的电视广播,大刘风格的武斗描写和宇宙文明交流的展开。就像让葛优去演王子复仇记,笑场那是难免的。这大概是因为本书一开始只是文字游戏,没想到最后成功展开成书了吧。

  说到这,不仅要感谢小四把书名从《虚纪元》改成《时间之墟》,否则大家更要以为这又是一篇《三体》同人文了。如果有机会再版(这个我很坚信),衷心希望宝树能把前面重写浓缩一下。前半本的乱梗太多,让人出戏;后半本又展开太快,浮光掠影。

  最后祝宝树早日摆脱模仿的痕迹,找到自己的风格,相信不用太久就会领跑国内科幻届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