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肃清之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肃清之门的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5: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肃清之门的读后感10篇

  《肃清之门》是一本由[日] 黑武洋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2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肃清之门》读后感(一):谁之罪 ——黑武洋《肃清之门》读后

  一部悬疑惊悚的日本小说,说起来有些商业化,但是仔细考察则会发现故事并非仅止于此,而是另有所图。任何小说家都能够讲故事,但是故事背后是否仍有故事,才是考验写作功底重要要素。黑武洋的《肃清之门》就是这样一部故事中套着故事,故事背后还有故事的小说。这部小说从一开始,就洋溢着批判气味,“圣诞节没有信仰,充其量是一个商业的节日”。作者就像所有的公共知识分子一样,将社会批判与剧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整个故事情节仅仅二十四个小时,从毕业前一天女教师近藤亚矢子绑架整个三年级D班开始,到杀死情人儿子,然后又报复了杀害自己女儿的飞车党徒,最后自杀不过二十四个小时。将小说限定在二十四个小时之内,情节就是杀人,整个故事就是杀人与自杀,如果简单这么看小说可以说是非常的枯燥乏味。但是,看完整部小说之后,人们并不觉得小说进就是一个B级片,充满了血腥与杀戮的原因,恐怕就要在黑武洋将社会批判与小说相结合上寻找了。

  亚矢子任职的私立中学,虽然曾经也有过教育理想,但是为了赚钱所以不断降低教学质量,最后沦为暴力中学,而她所教授的三年级D班更是结合了各种奇葩学生。亚矢子在执行死刑过程中,讲述了二十多名学生的犯罪史,有的学生通过下迷药迷奸女学生,也有通过贩毒毒害小学生更有甚者将硬物至于铁道之上,造成了铁道脱轨害死四十多人。我们始终想象不到,一间小小的学校之中会充满如此多的罪恶。不过,我们反过来想,如果不是小说,现实真会有这么多的巧合?可以说,这二十多名学生不过是黑武洋控诉社会的道具,没有这些学生的犯罪史,他又如何能够填充这二十四个小时的故事呢?

  小说的另一个道具人物就是亚矢子了,一个中年丧女的女教师,在日本女性地位低下背景中,亚矢子则一反常态身手敏捷训练有素,操控着各式各样的杀人工具,冷血地执行着死神赋予的使命。小说赋予这样一位女主人公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学校长的乖乖女,按部就班上完大学,进入教育行业。但是,因为一次失败婚恋,情人是有妇之夫,亚矢子因为抵挡不住情人的诱惑与之同居,后被抛弃的故事。虽然,情人抛弃了亚矢子,但是她还是为他生下了女儿亚希,母女两人相依为命。不过,作为精神寄托的亚希,在圣诞节之夜被飞车党残忍杀害,真正凶手逍遥法外,使得饱受情感刺激的亚矢子终于走上了肃清之路。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教父》中,棺材老板的女儿在与议员公子交往中,不幸遭到暴力侵犯,但是法律却无法为信仰自由民主的意大利遗民讨回公道。因此,他就找到了教父唐考利昂替他向社会报复。当然,教父很艺术地帮棺材铺老板出了气,棺材铺老板也帮考利昂大儿子尸体整容。比较两个故事,我只是想说当社会秩序失灵的时候,人们为了讨回公道就会选择暴力手段,无论是借助于别人之手,还是自己亲自动手,其目的都是要矫正社会的不公

  最后,有一点剧透,就是关于小说最后的逆转,为何一名出身名门的女教师,为何会有如此手段来与这些无恶不作的学生周旋,又能将警察家长玩弄于鼓掌之间?这些学生中有三名并非是亚矢子杀害的,而是由扮成电视台摄影的警察杀害的——他的女儿也是死于这群无恶不作的中学生手中,因此他训练亚矢子作为杀人工具,帮助她查找学生的罪行,替她设计防范警察的陷阱,最后帮助亚矢子完成报复飞车党的计谋。这一切都是这位警察的手笔,或者说亚矢子不过是帮助警察肃清社会渣滓的工具。说到这里,我们不禁为这名警察感到一阵阵的悲哀,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得警察也无法伸张正义,反而成为了罪恶的保护伞。他只能借助亚矢子这位丧女之痛的女教师完成对于社会罪恶的洗涤与肃清。

  我们曾经提到,黑武洋这部小说中充满了社会批判的味道,故事的最后三年级D班的幸存者全班同学所犯下的罪刑通过互联网公之于众。这使得整部小说,就显现出并非是刑事犯罪,而是借着小说来控诉社会犯罪的目的。我们不妨坐下来反思,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为何罪恶会一再容忍,最后铸造了这样一起血腥的惨案。为何警察会无力阻止罪恶的发生,竟然要策划一起惊人的屠杀来完成社会正义的回归?我想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恐惧政治权力的恶过程中,不断要求政府和社会放弃维护社会的责任义务,为社会中的罪恶不断辩护,从而造成了秩序最终的瓦解。人们不能忍受政府的恶,就必须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恶行,当整个社会彻底瓦解的时候,就只能借用策划暴力的手段来矫正社会的恶行。

  小说中的屠杀落下帷幕,但是留下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每一位读者,究竟是要忍受政治权力的恶,还是要忍受社会之恶,这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肃清之门》读后感(二):一场形式大过意义的肃清

  可能因为黑武洋是漫画作家缘故,《肃清之门》的画面感是非常强的。黑武洋对场面巨细靡遗的操控不仅体现在他细化的每一个暴力情节上,更在于他控制场面的能力。几个警方和犯罪者之间的对决视角的切换做的非常精准,如果改编成电影,应该会有事半功倍效果

  其实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于《告白》的作品,但事实上,《肃清之门》的血腥味更加浓郁也更接近于《大逃杀》。生命在《肃清之门》中比鸿毛还要轻,无论是那些无知的学生,还是手握绝对权力的老师,生命都好像是他们最不看中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却被拿来当做是谈判筹码实在有些令人玩味。看着有犯罪前科的同学一个个丧命,就阅读感受来说非常的爽,也正应了因果报应的说词。但较《告白》还是差一点,因为戾气太重,让人汗毛一凛,却没有开出处方,只能顺着这个社会的黑暗一条道黑下去。

  如果文学只能如实的反应现实的残酷,那么我们追求精神世界还不如拿着大刀去搏杀实际。我觉得《肃清之门》与《告白》的相差之处,差大概就差在了这视角的深度上。《告白》的视角是多元的,为每个人都提供一个说话的管道才能引发读者的同理心,去思考事件背后的价值。而《肃清之门》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片段,比如质问新闻工作者或者是质问父母亲部分,但整体感觉还是太薄弱了一些,佐藤老师忙着惩奸除恶,作为被审判者的中学生也邪恶的太戏剧化,他们因为罪恶草草上场,也因为罪恶草草的结束生命畅快有余却深度不足

  黑武洋可能极力想把《肃清之门》做成一个对社会问题的整体控诉。但实际上他所能表现的却十分有限。不过如同我们不能对《人皮客栈期待思想深度,《肃清之门》在肃清上大做文章读者也不能期许更多。在面对邪恶的时候人的本能就是释放自己的邪恶以求自保,以暴制暴成为了一个必然,死亡也就成为最好的归宿。这个班级病在腠理,必须用生命冲刷的方式洗涤,但一个社会的复杂黑暗何止10个班级的交集,要怎样以单一个体去表现人心的黑暗,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才是黑武洋在未来的作品中应当着重思考的。

  《肃清之门》读后感(三):肃清之门因谁而开

  最近这十几年来,中学校园暴力及问题学生的泛滥,逐渐成为让教育者头疼的问题,以此为主题的影视及文学作品也开始流行起来,很难说是哪一方推动了哪一方。如果说《GTO麻辣教师》等影视作品至少将问题学生视为可教育、可改造对象,并且提供了喜剧式的解决办法,那么《肃清之门》则以其阴暗基调和令人不寒而栗的笔法,刻画了一个冷酷无情、近乎绝望情景

  由于同样以在校学生作为小说主体,并具有相似的“密闭空间+集体处决”架空设置,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把本书北野武主导的《大逃杀》电影联系起来。但是《肃》一书在精心构造架空情景的同时,也花费很多笔墨描写了各种可以立刻接上地气细节,如亚矢子的坎坷经历、被绑架学生的心理活动、警方的围攻行动官僚机构的内部协调、学生家长与子女关系等等,其现实感和冷酷感要显得更浓重。如此详细面面俱到的描写,其实也暗示着,作者黑武洋的野心并不止于探讨青少年教育和犯罪惩治问题。

  必须承认,《肃》里三年D班学生的劣迹,要比普通意义上的问题学生严重得多;逃学、欺凌同学、偷盗、赌博甚至加入黑社会等都已微不足道,飞车、殴打特定人群、勒索金钱、贩卖毒品、抢劫、奸污女性也是家常便饭,二十几个人里面绝大部分都干过出人命案子,最离谱的是还有人因好玩而数次在铁轨上放石头,最终导致火车出轨造成惨重伤亡。对于这种有意无意作奸犯科已成习惯、且完全考虑后果少年期望他们通过改造和悔悟而改过自身,似乎已经全无可能。黑武洋也借亚矢子之口,指责社会对这种人总以他们还年轻借口“采取保护主义态度”,而她的目的正在于透过最残酷的刑罚,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因而负起责任来。表面上这是一种很诱人逻辑,用流行日剧《半泽直树》的话来说,就是“以牙还牙,加倍奉还”。

  但这种逻辑真的行得通吗?仅仅因为一群无恶不作的学生,就会造成这样惨痛的流血事件吗?事实上,黑武洋巨细无遗地描写的各种细节,都清楚地指向日本社会某一方面的问题。由受害者摇身一变成为加害者的亚矢子,出身于家风严格的教育世家,但父亲却因所在学校的学生作恶而备受舆论指责,最终上吊自杀;她被有妇之夫勾引,产下亚希,又被情人抛弃,并受对方家人指责;她目睹男同事奸污女学生,女学生在威迫利诱下只能忍气吞声。可以说,她对社会、对人性的绝望,早就被个人经历和社会灌注养成,并非仅仅是由于坏学生而起。而她在绑架案中的每一步行动,都逼迫日本社会充分运转起来,进而展现了自己的许多阴暗面:她故意让家长知道被处决的学生名单,许多家长在听说子女已经丧生之后,竟然好像解脱麻烦般松一口气,并拒绝为其他生还者凑赎金,其嘴脸赤裸人情冷漠,让人怀疑他们到底有没有尽过真正意义上的父母责任,有没有真正教育过子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作恶多端的学生其实也是教育和关爱缺失受害者。她时而对目的遮遮掩掩,时而毫无保留地暴露信息,时而要求警方在短时间满足经过层层体制审批的条件,时而充分利用媒体捕风捉影本事,彻底地揭露了警方内部指挥体系混乱、官僚机构效率低下、媒体为制造轰动效应不惜一切、各种专家学者信口开河的嘴脸。更讽刺的是,绑架案发生后,一片慌乱的学生家长中,说话最有权威、最能保持冷静和压服警方的,居然是一对黑社会头目夫妇,可见半公开化的黑社会组织在日本的影响力之强。唯一体现了日本体长处的事件,也就是警方在攻坚前协调几家电视台的直升机精确到分钟的时刻录制画面再反复播放,瞒过以电视直播监视警方行动的亚矢子。能达成如此精细计划、执行得天衣无缝的日本人与日本社会,却同时充斥着各种令人难以忍受的问题,一再容忍教育系统的堕落,放任乃至主动至制造青少年暴力和犯罪,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肃》的结局悲剧性的:受害人对加害人“以牙还牙”残酷报复,在毁灭对方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首先来源于悲剧性的人性——每个人都是加害人,但也可以是受害人,而这两面的转换原来只需要一瞬间。这一矛盾的人性,又在氛围压抑、缺少人心关怀功利泛滥、冷淡道德教育、强调某些群体的自由权利时又要求另一些群体更多顺从的社会下被发酵、放大,最终彻底爆发。而黑武洋点出的这些问题,恐怕也不止存在于日本一国,否则校园暴力可能不会如此突然地在传统上强调纪律、服从与专注学业的东亚各国教育系统中泛滥起来。联想到国内最近频频出现的青少年强奸案、杀人案、欺凌视频等等事件,似乎舆论总会把矛头指向学校管教不力、家长缺乏道德,网络上一片“以牙还牙”“教训”之声,正与《肃》中描述的事件惊人地相似,却很少有对于问题根源深切反思。这并不是说要因为个人背景和社会因素而去“同情”作恶的学生,而是要求我们去面对黑武洋通过《肃清之门》提出的一个沉重问题:当一个社会结构文化系统性地制造着加害者—受害者两面一体的人物,并逐步堵死他们改良与纠正的途径,以至于他们最终走到了人性恶的极端,则到底何谓正义、何谓责任,又有谁人可以声称自己维护正义、尽了责任?

  亚矢子亲手打开了肃清之门,清除了二十几个“死有余辜”的中学生和一个人面兽心的老师;但触发她打开肃清之门的,恐怕不只是一群“恶人”那么简单。

  《肃清之门》读后感(四):明明是B级片就别往剧情片上凑了

  近藤被渣男抛弃默默生下孩子,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与渣男的儿子重逢的狗血故事如果不是亚希转瞬即死,还真的是棒子剧的节奏。

  又被书封的宣传语给骗了...在本作里不要妄图找到类似《大逃杀》里极端环境下的众生相与对体制的反思,也不要妄图找到类似《告白》里对少年犯罪的探讨与绵密的思绪,本作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女教师近藤之女被飙车族冲撞致死,近藤对恰恰好集齐了满满一班穷凶极恶之徒的学生们大开杀戒借以报杀女之仇。如此而已。除了被封底引用的一段话以外几乎看不到什么关于未成年犯罪的思考,各种杀杀杀很容易令人觉得无非是用以暴制暴的畅快淋漓吸引眼球,稍微涉及一点少年法也只是拔高立意而已——虽然也许不是这样。

  就个人来说,这个故事很难令人产生认同感,虽然拿别的作品来说事儿没什么意义可还是要参见基本算是同一题材的《告白》和《彷徨之刃》,这两个故事里复仇的目标仅仅针对凶手,而凶手,则都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犯下恶行更没有丝毫悔意的泯灭人性之徒,所以森口绞尽脑汁大仇终得报后异样的畅快与若有所失&长峰对凶徒执着的恨与倒在终点线的戛然而止才会那么容易的令读者的价值观发生偏移。而本作三年D班那群据说应该是十恶不赦的学生却只是用姓名和列了序号的恶行堆砌起的符号,形象模糊单薄的可怜,反复渲染的三个首脑学生(区区一个二十余人的班级居然有两个暴走族头目和一个黑道大佬的女儿真是太了不起了)如何之聪敏机智如何之镇定自若如何之超出寻常——诸如“大部分同学都…只有进太郎、龙彦与直子(能写出这三位的名字也是又翻了下书之故,本作对生徒诸君的描写还不至于读者对他们的名字记忆深刻)三个人…”这种该说成浅显还是该说成幼稚的对比法真的连初中生作文选里都不太看得到了——害的人期待值一路飙升,结果也不过是扑街的水准...何况还有一些人所犯之过只是顺手牵羊敲诈扰民,虽然可恶可憎,却罪不至死,更有一些人甚至只是援交或者不伦之类道德方面的问题,几乎算不上是犯罪,当然如果代入度高一点也不是不能想见受害者欲杀之而后快的心情,只是这样的人物塑造实在很难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反过来看,所谓幕后智囊团利用别人丧女之痛公然杀戮再冠以正义&唤醒世界之美名也可怖可惧到了极点。嘛,老老实实布点悬疑洒点血浆随便看看打发时间也就得了,何必扯什么少年法故作高深呢,明明行文技巧都还有待提升的说...

  《肃清之门》读后感(五):无法肃清

  生命,是否真的平等?

  如果平等,那么我们就没有权利去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当三年D班的学生们间接或直接地伤害或终结了别人的生命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可现在的法律根本无法给予他们真正的制裁,甚至,根本没有人发现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又有谁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丧命。

  这时候,他们的老师亚矢子站了出来。她不但揭发了学生们的恶劣行径,还给予他们应有的制裁。

  但是亚矢子又有什么权利去做这样的事情呢?

  如果生命是平等的,那么又是谁赋予亚矢子权利去终结那些学生的生命呢,就算有的父母因为子女的死去而舒了一口气,还有一个不知道是为了孙女还是孙子而低声啜泣的老奶奶。那么她呢?她有什么罪?而亚矢子又有什么权利让她流下悲痛的泪水呢?老奶奶会不会为此丧失了生活的信心,选择结束自己的性命呢?

  那么亚矢子至今的正义行径是否就此沾上了无辜者的鲜血。

  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另一个人就可以对他进行处决。那还讲什么生命平等呢?

  可是,如果没有亚矢子这样的人站出来,法律真的能制裁那些肆意剥夺他人性命的恶徒吗?

  我呢?

  面对书中发生的一切,我能做些什么?

  相信法律会给我一个公正的说法?相信那些恶徒总有一天会幡然醒悟?还是像亚矢子一样选择以暴制暴?

  我不知道。

  《肃清之门》读后感(六):杀戮哀歌

  奈须蘑菇将“杀”这一行为分为两类:被杀者若是作为高度物化而无人性的存在,为杀戮;被杀者若是作为人而存在,则为杀人。对于行为的施行者来说,杀戮可以不计其数,杀人则只能有一次。本书的行为的施行者所实践的,显然是后者。

  “全员皆杀”的题材在日本文学与影视界并不鲜见,《大逃杀》、《寒蝉鸣泣之时》、《恶之教典》、《ANOTHER》等均为绝对一流的作品。与前述的几部作品不同的是,《肃清之门》中被杀者“全员恶人”,这一批未成年人并非因无知而犯罪,而是对于罪孽的定义完全无知。道德问题尽管被一再提及,但作者却显然无意用画面感极强的文字来演绎一场德育剧,无辜者必须死,无知者必须死,行刑者必须死,死亡是叙事的发端、步进、高潮,也是其唯一的结局。虽然在亚矢子看来,唯有毫不留情的屠戮,唯有极端暴烈的行为,唯有以闪电劈开朽木,方能惊醒昏昏然的众生,但作者对暴力行为的几近逼真的“实录”,实在不过是一种简单自然的行为与现象之呈现罢了。道德观念,或者更确切的说道德标尺存在于读者心中,如何理解,如何判定并非作者所能左右,亦非作者希图左右。

  书名直译是:

  于是乎肃清之门

  本应不可或缺的动词在书名中却不见其踪,打开肃清之门?还是打开过,旋即关上肃清之门?一个暧昧的标题,一个留待读者自行决定的选择。

  《肃清之门》读后感(七):如何对付熊孩子

  前一阵子,豆瓣里出了个热闹非凡的帖子,讲的是一个熊孩子在走亲访友的时候,如何糟蹋珍贵手办和天价耳机,并且连同熊孩子一家都食古不化,毫无礼教,觉得不就是个破玩具何必大惊小怪的故事。善良的故事主人公声泪俱下,吐露出面对熊孩子一无所措的无奈和子不教父之过的愤怒。

  这篇帖子之前,我还看过另一个真假尚未能考的故事,讲的是楼主如何被熊孩子戏弄,父母如何护短,最后气血攻心不得已还手的心路历程,小纠纷一路飙升到舞枪弄棒的准武侠境界,结尾时楼主发出“以后见到还要揍”的感概。

  好事的媒体纷纷捡起话题,在口舌中推波助澜,引得大批网友纷纷吐槽自己曾经、现在遇见过的熊孩子,一时间好不热闹……直到晴天一个霹雳,李家大少闯出祸端,市井舆论这才调转枪头,盯上了这堪称史上最牛逼的熊孩子。

  别看《肃清之门》厚厚一本,其实里面的故事相当简单。说白了就是一个女教师以极恶之手法对付满满一班的熊孩子。出版社为了卖钱,腰封上抗出两面旗帜作为本书的参照,一个是《大逃杀》,一个是《告白》,仔细看完本书方觉被深深误导。《大逃杀》这类将群体至于极端封闭环境下的人性试验,和《肃清之门》中探讨的问题根本南辕北辙。如果真要类比,个人认为《肃清之门》更像是《告白》和《恶之教典(莲实的教室)》的杂交体。

  以漫画师身份出道的黑武洋,笔锋凌厉,每一行紧凑的文字都透着十足的画面感。孑然一人的中年女教师,在丧女之后大彻大悟,看透平生。经过周密筹划于毕业前一天在所执教班级实施绑架。然而黑武洋没有像凑佳苗那样磨磨唧唧,以半唬人的节奏和软折磨的方式去惩戒学生,开篇就是鲜血,每页都有死人,就仿佛《恶之教典》的莲实走进了《告白》里的教室。

  贵志佑介笔下的莲实,以无因的恶行屠戮之行,以极恶的罪行奉献反向的美。而黑武洋必须给亚矢子一个理由—— 那就是教育熊孩子。只不过结局就和《肃清之门》书名一样,这场“教育”不是丢粉笔头、不是摸摸楼主的脑袋更不是回家写检讨,几乎所有人都在刹那间以割喉、爆头等血腥的方式被终结。

  这类顶着反思探索“少年法”大帽子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都通过以暴制暴的痛快手段试图吸引读者的眼球。很不幸,还多半都成功了。作者在折射现实的同时,尽管夸大了社会矛盾,但其文字中或多或少透露出的忧思,也正是法制、道德和人性相互博弈制肘的必然产物。

  在感性纠缠下诞生的人类,绝不可能在理性的文本中受到绝对约束,现在不行,以后也不行。至于作者究竟有没有呐喊出“救救孩子”的意愿,我看不太出。的确,在《肃清之门》中交付赎金的段落中,黑武洋借亚矢子之口批判过麻木不仁的父母,但同情之味也夹杂其中。《稻草之盾》结尾时清丸国秀满面真诚,对法官忏悔“早知道一定要死,干脆多杀几个”,究竟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黑武洋在书中没能力解释,也不想解释。

  抛开这些貌似高端的人性、法律、道德闲扯,《肃清之门》绝对是一本快节奏的惊悚小说,让人不知不觉跟着作者的节奏眨眼间全片落幕,特别是本书最后接连的逆转伏笔,让人意外之余,更埋下等候续篇的念想。

  在这个“生的计划、死的随机”的年代,合上书,真想要好好朝南跪拜,唱一声诺——

  除了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外,还要感谢在我还是个熊孩子的年代,恩师的手下留情。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几千年前孔子当老师那会儿就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个小人莫非指的就是熊孩子?

  历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有名有姓只有七十,其他的难道都被……

  《肃清之门》读后感(八):《肃清之门》——把想象力写下来,是一件好事

  搬家之后,我一直坐公交车上下班。那个时候,那趟公交车上基本坐的都是富士康的员工。和富士康的员工一起挤公交车,好消息是不用担心要不要给老人小孩让座的问题,因为基本都是年轻人;坏消息是,很多时候,你抢座都抢不过富士康的员工。

  坦率说,我对富士康员工的印象不算好。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会在公交车上吃早餐,同是IT民工,说起来我自己也没什么资格去嘲笑富士康,只是单纯觉得不太爽。加上之前或多或少又听说过关于富士康的一些不好的传闻,所以难免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坏印象。直到有次坐公交车上班,途中有个富士康员工上车了没有零钱,然后向周围的人问能不能给他换一张十块的,结果另外有个富士康的员工就直接爽快地用自己的公交卡帮他刷了——至少这件事可以说明,他们还是很热心助人的。

  很多人,很多事情也许没你想得那么坏。真正很多很坏的事情,都发生在书和电影里面,也许那才是表达无边无际想象力的最佳场所。一旦把这些坏念头付诸实际,带来的不是奇迹,就是巨大的灾难。《肃清之门》可以看成YY小说,凑满一个班的坏人,一个一个杀掉,让警方被自己玩弄于鼓掌之中。看着恶贯满盈的人一个个死去,我必须承认自己获得了释放的快感。这本小说的叙述上非常有电影感,如果拍成电影的话,一定是类似于好莱坞谍战片那样精彩刺激的大片,而不是《告白》那种镜头切换,夹杂旁白和慢镜头的片子。

  和《肃清之门》一样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小说,还有《彷徨之刃》、《天使之刃》、《告白》等作品。若要做一个横向比较,那近藤亚矢子无疑是胆子最大,心最黑的一个人。《天使之刃》其实算很温情的小说,《彷徨之刃》中的长峰还要面临良心的考验,《告白》也不过只是在精神上摧毁青少年犯人,《肃清之门》则是直接屠班,大规模杀伤的行为在固然能让读者获得超然的快感,但也让故事本身变得不真实起来。阅读《肃清之门》这样的作品,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的作品极限在哪里,也可以了解到如果在惩罚犯罪青少年这个点上达到极限,那么其他方面会出现怎样的畸变。

  就个人阅读推理小说的口味来说,我不太习惯看某种类型的开山之作,反而喜欢看经典之作和极限之作。《肃清之门》可以列入极限之作的名单,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犯罪最严重的后果,同时,这本书里复仇的方式,大概也快接近我想象力的极限了吧。

  《肃清之门》读后感(九):老实人才能明白的痛快

  1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六十多岁的父亲躺在床上一声不吭。

  满头白发的母亲告诉我,是小区门口警卫室里穿警服的人把父亲骂了,因为父亲推的自行车刮到了警卫室的门。

  “门坏了吗?”我说,“坏了我们可以赔。如果人气出病来,我不管他穿的什么衣服,我也会让他赔。”

  父亲急得从床上猛得翻身坐起来,“咱们家都是老实人,惹不起那些人!”

  我总是听到很多人在吃亏之后说,我们都是老实人。

  我也听过很多人和我说,中国古话说,吃苦是福。

  我是个蠢到不行的人。

  我不懂,为什么老实人就要被欺负。

  为什么吃亏是福?

  2

  中国有一种小说的体例,叫做武侠小说。无论金庸还是古龙,武侠小说的兴盛,是在港台地区。香港还将之发展为武侠电影。

  读高中的时候,从心底里感觉,当一个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大侠,才是人生最快乐最担当的事情。

  工作后,觉得武侠世界是一个逃避的现实。

  我们在现实世界被欺负,我们嘴上说当老实人,内心只好去武侠世界里当大英雄。

  滚!

  我不想当大英雄,但我也不想我的父母被欺负,不想自己被欺负,不想自己的孩子被欺负。

  3

  《肃清之门》讲述了一个老师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天,为自己的女儿报仇,杀死了班级里的全部学生。

  这也许是日本式的现代武侠小说。

  但是读起来真是痛快。

  在这样的世界里,那些欺负别人、伤害别人、杀死别人的人,也最终被惩罚、被杀死。

  当你被欺负的时候,你的内心不曾向往过这样一个世界吗?

  4

  如果一定要上纲上线地来谈谈《肃清之门》,我们可以说这本书的画面感很强,因为作者是漫画家出身;我们也可以说这本书反应了当代日本的教育问题。

  但当我看到新闻里常常出现的,在学校里的各种恶行时,无辜的学生被欺负的时候,我内心是很害怕也很庆幸的。

  我知道,在如今这样的世界里,我如果还在读书,大概会被人欺负到无路可走吧!

  你呢?

  5

  如果你道德水准很高,喜欢批评人,建议不要读这本书。因为你会目瞪口呆,会不知道发什么了什么。

  合上《肃清之门》,对自己说,“这只是一本小说。”

  那么为什么我们读得这么激动?

  是的,因为情节的紧凑。

  还是因为其他?

  --------------------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

  ook-life

  《肃清之门》读后感(十):社会的痈疽 悲哀的肃清

  看到豆瓣新书速递中《肃清之门》时,正值网传某地一幼女将一小婴儿推下楼的新闻。当时对书封背面简介的一段话有些认同,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增加,而且所犯下的行为恶性程度令人发指,绝非是未成年人仅仅因为玩闹性质而犯下的过失行为,主观恶性甚至超过了有些成人犯罪。加害人因为年龄限制能受到刑法庇护,社会舆论也会因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其给予各种宽容,不公布行为人的姓名资料,甚至特定条件下,为了未成年人今后的成长,抹去前科记录。所有的苦果只能由被害人承担。那么加害人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深切认知,能受到感化,端正自我,杜绝再犯可能性呢。我认为这是社会、立法者、学校、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书的开场是一段让人扼腕的故事。女孩拎着蛋糕走在回家的路上,憧憬着与母亲共同度过圣诞节,却被突然出现的飞车族撞倒。。。

  小说切换画面,将场景放到学校。毕业的前夕,平时被学生、其他教员无视的近藤亚矢子老师,将全班29个学生劫持为人质,罗列出班上每个学生的犯罪行径,执行“紧急处置”。这些学生有飞车族、有援交诈骗者、贩毒、黑道背景等等,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血债。

  不得不说肃清的过程看得很过瘾,行文如港剧警匪片一般,中年女教师有着不同于她外表的矫健身手,干净利落地执行着“肃清”行动。

  随着6名学生的尸体被扔出窗外,震惊了教师外的其他师生,警察到来也未能阻止事件继续升级。

  亚矢子似乎做好精心的万全准备,楼道处的安装探头,便携的监视屏幕,刀具、马卡洛夫枪,花坛底下埋放的地雷、电视台的航拍等等。开始还推测近藤亚矢子有如此利落的身手,调查出学生的资料,能得到这些装备并且能熟练使用枪支和刀具,是不是在成为老师之前,从事过类似于特警之类的工作,结果只是被训练了一个月的成果。虽然怀疑情节的可信度,权当是她为女报仇所付诸的决心吧。

  随着警方的调查,近藤亚矢子的人生诡计浮出水面,年轻时无意介入了他人的婚姻,不受父母祝福的爱情,与男友同居后又被始乱终弃,只能独自抚养女儿。父亲因为教育问题被社会舆论逼迫上吊自尽,母亲也相继而亡,相依为命的女儿被飞车族撞死。绝望使其抛下面具,解放自我,实施了这次的行动。

  如同夜神月的存在一样,对不可能接受刑罚的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采取了惩治。后半段的发展环环相扣,情节紧凑,终于说明了亚矢子真正的目的。提出赎金要求,用家长凑来的赎金来通缉悬赏害死女儿的三名飞车族。而筹措不到赎金的家属,可以用自己当人质来换回孩子的安全,但却没有家长如此做。又暴露了部分家长的心态,明知道平时自己的孩子作恶,却对其放任。

  在仅剩下班中三个核心人物和另一名学生之时,故事有了出人意料的逆转。留到最后一个被肃清的学生,更是爆出了更大的秘密,让人唏嘘不已,最后的结果也让人深感悲哀。

  除了学生,其中一名被杀的老师曾对利用教员职权猥亵强暴女学生,害得女生亮度怀孕。不禁想起近来很多曝出校园女学生、幼儿园女童被猥亵的事件,教育安全、师德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小说最后通过唯一幸存的学生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内幕,但似乎留有后续的意味,期待后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