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敏感的读后感10篇
《天生敏感》是一本由伊莱恩· 阿伦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生敏感》读后感(一):程响新歌《天生敏感》及MTV全网首发人气暴涨
近日,程响新歌《天生敏感》以及MTV在各大音乐试听站全网发行,人气一路飙升,倍受歌迷追捧,迅速跻身百度、虾米、酷狗、酷我、QQ音乐等各大音乐榜单前列,仅百度音乐一家试听量已超过百万,成为一首蹿红速度最快的好歌曲。据数据统计此曲在发行数日内,各大音乐网站总试听量便突破了千万,试听量遥遥直上,并得到了圈中诸多好友的力挺和歌迷的疯转。
《天生敏感》是继程响新专辑《魔镜》首打歌曲《妹妹不做仙女》之后的的第二波主打歌曲,由著名音乐制作人姚磊(中国好声音御用制作人)、杨晓和著名词曲音乐人林华勇等倾力打造,特邀资深音乐人姜玉阳进行监制和指导,由北京金翼龙唱片公司重磅出品发行。歌曲在风格上颠覆以往的淡淡忧伤小情歌的风格。在演绎伤感的同时把rock范儿挥洒淋漓。歌曲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前一分钟还让你沉浸在回忆的平静当中,然而一分零一秒以后瞬时让你热血沸腾。好歌曲百听不厌,好音乐铸就经典!
在我的童年时代,我还不能知晓性格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小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是很正常而且合理的事情,大人们灌输给我的观念就是懂事的小孩见人要学会打招呼,和邻居们要经常往来互通有无,能被大人喜爱的孩子一般都是伶牙俐齿性格开朗,这让我这个表现地很安静羞怯不善言辞的小孩感觉手足无措。我以为像我这样是不对的,也努力地去融入大家,但往往收效甚微。
小时候有一个很温柔又八面玲珑的叫J的阿姨,跟谁都聊的来,谁家的事情她都很热心。我这么一个跟周围人显得格格不入的安静的小孩,尤其得到她的关注。还有一个邻居家的阿姨,小时候她家是卖猪肉的,她的嗓门很大,脾气也有点冲。说实话我害怕见到她,见到她一般都绕道走。事实上碰到任何一个邻居我都宁愿绕一条街再回家,也不愿跟他们正面交锋。
这位凶凶的阿姨和锦爱阿姨是好朋友,有一次这凶阿姨跟J阿姨说我见人都不懂得打招呼。随后J阿姨就找我聊天,让我应该像别的小孩一样,见到长辈要热情地打招呼。当时年纪小只知道应该是自己做错了。下次再次见到凶凶的阿姨时,我终于主动跟她打招呼。事情看起来十分顺利,但其实并不容易,可能对于旁人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在我看来,自从知道那位凶凶的阿姨并不喜欢我,也不喜欢我做的事情,就算我后来学会跟她打招呼了,也总是会觉得别扭,几乎每次都是落荒而逃。
难以跟人自如地寒暄,这种情况直到我成年后也没有改变。很高兴我长大后读了点书接触到更多的人,才慢慢接受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也很高兴在大城市工作后,住宅附近熟悉的人不多,而且大家住楼上楼下的,往往碰不上面。不像老家里住的是平房,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毕业后我第一份工作的直属上司也是很凶的人,很爱朝下属发火,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因她是前辈,又的确很有业务能力,我也是一个害怕冲突的人,所以也只能忍耐。而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处理业务,为了业务成绩需要不断与人接触,与其他开朗的熟手同事相比,显得我很笨拙也不主动。真不敢相信这份工作我能坚持做了一年。在这一年里,高负荷的工作(单休,工作日也常加班),违背我天性的业务工作,需要跟很凶的上司相处也让我不堪其扰。
辞职后我坚定了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决心。但事实上我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可想而知没有目的性的面试,注定遭到多方碰壁。靠着存款撑了几个月,期间还接受了家里人的援助。其实用家里人的钱让我觉得很难受,好像我真的混的很不好,家里唯一一个读了大学的孩子,竟连维持生活也做不到。
年后终于找到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的工作,当时感觉踏实下来,总算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文字工作。无奈的是,互联网公司也经常加班,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常常分不开。超负荷工作给我带来的影响很大,我的慢性鼻炎经常反复发作,有次还因为加班到凌晨导致精神不济而把手机弄丢了。你也许会觉得我对加班这件事反应太过度了,在一线城市这并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是的,艰难的日子里我都是这么安慰自己的。我提醒自己,只是偶尔加班而已,我室友那才叫工作狂呢,每天都是10点11点才到家,周末也是单双休制,见过她喊累,但她却坚持这种状态做了4年!比起她来,我遇到的简直是小菜一碟。但我慢慢了解到,我们两个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我们不同的性格也造就了这一切。室友她很开朗是个话痨,讲话速度很快,生活里她能同时做两件事情,比如一边洗澡一边看视频,一边看书一边处理工作。对她这惊人的多任务操作能力我只能感叹望尘莫及,因为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多任务操作会让我分神,没准会搞得乱七八糟,没有一件事能做好。
室友从毕业开始就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且一直保持高强度快节奏,我很欣赏她的拼劲,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确不易。只能说她的节奏是我永远都学不来的。可能避免长时间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才是我应该要做的事情。以我现在的能力,再加上我还适应不了高强度加班,可想而知,生活常常捉襟见肘,一点点风吹草动我就会为钱发愁。(比如房租物价上涨,辞职了但没有过多存款过度;更要命的是我还喜欢旅行)。所以,我必须有所行动,接下来是做一份可以有充分个人时间的工作(工资不高),业余时间发展副业。唯有增加收入,才有出路。
关于敏感者的社交
我想可能我的朋友们很高兴身边有我这么一个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可以满足她们的表达欲。而我也很高兴有这些擅长与人打交道的朋友(通常也长得好看),引领我走向社交。
小时候跟街坊邻里的小孩一起玩,大家往往会拉帮结派,但我只是想要有人一起玩而已,对站队这种事情总是迷迷糊糊,有时候难免会被孤立。小时候总觉得自己的性格是不讨喜的,甚至是有缺陷的。
长大后,读了大学。每次节假日放假回家,我都更愿意呆在家里陪伴家人。而我从小到大的邻居好友却总想拉我出门去参加一些“聚会”。我知道,这位朋友中学后没有选择继续念大学,而是直接出来工作了,现在正是需要物色结婚对象的关键时刻。所以这些“聚会”里面总有那么一两个是她的仰慕者。迫于交情我偶尔会去那么一两次,然而每次感觉都很无聊,大家圈子不一样,话题都聊不到一块。根本原因也有可能是我一点都不喜欢参与聚会。
为此我与这位好友产生了分歧,有一次我明明已经答应陪她出门,但临出门前时又反悔了,表示更想待在家里。她很生气,觉得我“让人扫兴”。当时觉得这事确实是我做的不对,不管怎么样临时变卦的行为很让人讨厌。为此十分自责,现在看来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够成熟。如果当时我能充分地接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喜欢独处,好安静的性子,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跟好友表明态度,也许大家就能互相理解了。如若不能(我想外向者在某种程度上很难与内向者感同身受),那也随她去吧,我总得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感受,总不能为了避免当那个“让人扫兴”的角色而强迫自己。当我感觉心情外向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参与社交,反之还是不要勉强的为好。
她比同龄人思想更成熟,性格开朗喜好结交朋友。让我羡慕的是,她有着非常坚定的信念:要靠自己努力赚钱达到经济独立,并继续出国接受教育。我们大学时候曾经一起去实习,毕业后也有一两年的时间住在一起。这期间潜移默化地受到她不少影响。
她兴趣广泛,所以生活常识特别丰富,我想跟她相比我简直就是个生活白痴。对生活常识上心以后,我渐渐发现,对身边的花虫鸟鱼产生探究的兴趣,让我变得更容易快乐。
她热爱运动,每天工作后总要到健身房打打拳练练舞蹈什么的。渐渐地我也开始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需要,会想要疏解压力,增强体质好让我的慢性鼻炎滚得远远的。现在我每天不是室外跑步就是做室内瑜伽。
我想S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敏感的。并不是常人所想的外向者就一定神经大条,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她总能敏锐地感觉到我情绪的变化。每当这种时候,我们总会敞开了聊。在对待职业和社交上面,她总能给我提出一些恰如其分的建议。当她谈论她自己的经历时,多数时候我就扮演沉默的倾听者。
最近与她见面时,她总是念叨着:我觉得像你这样个性的人,也许可以考虑开一个公众号,做自媒体….
也许正是得到她无形中的鼓励,我才开始动笔的。
《天生敏感》读后感(三):适应人群症,更自如的生活
不知为何《天生敏感》在豆瓣的长评和短评这么少且几乎无感受。在我看来这是在敏感人群研究极少的情况下,尽量进行足够的科学研究,能将这类人群的具体特点、优点、劣势,如何能够适应社会,并在此特点上寻找完整的自我,清楚的叙述,带有一定的思考,从心理学角度对于人类发展的展望,很不错的一本书,对于敏感人群是十分必要去进行阅读的。
下图是本书的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