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精选10篇

2021-02-24 22:44: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精选10篇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00,页数: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一):易中天中化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总序)

  刚开始看的时候,发现他说世界的未来划分为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我以为是宗教最终起作用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但是看下去才知道他的划分是以大陆农耕、游牧商贸、海洋工商,但是这种划分我觉得似乎不是现代和未来的格局,而应该是古代的传承。中华精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不是儒道释其中之一,那要如何概括呢。当然不是,儒道释与中华精神相比都太年轻了。

  这个还是比较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的,对于历史的理解也很好,不像古文的史书,如史记等,直译的看真的很难看,原版又过于艰涩,年代、人物太过庞杂,抓不住重点看过就像流水账。我想这个中化史是易中天研究历史后的解读,或许在有些人眼中还是不够的,但对于我来讲已经是很够很够了。

  另外,对于用色彩表示文明有点意思,就像乐嘉的色彩性格一样。宇宙的目的就是人,这点似乎不敢认同,如果将人作为一个大的概念,那或许是,毕竟宇宙中除了人之外,也许还是有外星高智慧生物,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罢了。

  好棒的概括: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开阔、宋的纤细、元的空灵、明的世俗、清的官腔。

  伊斯兰教很不凡,但是却不是新疆回民那般的野蛮,我想只是因为我们忍让了,我们不明白这个宗教的真正教义,所以被他们有机可乘,有利可图。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二):不通

  看了易中天的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只叹两个字:“不通”!

  这就是中国现在学者的普遍水平,根本不知中华文化的精要,说什么中国人无宗教无信仰,外国人不解也就罢了,中国人也这么说,而且是知识精英,这就太成问题,说明五四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国人的教育多么地成问题,现在复兴国学,如果不从根本观念上纠正错误,谈何继承,更无论什么弘扬了。比如文中说什么“或者既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如孔子的命。就连老子的道,周易的易也一样。”还说什么“禅宗名为佛教,实为哲学,禅宗是反信仰的”。现在太多的人包括许多学者把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自然理解为大自然或自然界,这是错误的,老子的自然是形而上,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大自然或自然界是形而下,(任何的规律和法则也是形而下),怎能混为一谈。禅宗首先是佛教,然后才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怎能说没有信仰?易中天只知禅宗是关于觉悟的,觉悟是关于自我的,而不知禅宗的“发现自我”到底指的是什么。文史哲不分家,不懂些哲学,史学也做不好,开口便错,因为史学特别是通史,绕不开对思想的评价,何况你易中天的中华史又以文明、价值为主线,奉劝这样的学者先好好补补中国哲学、宗教的课。但请注意,许多大师、课本的观点很成问题,他们并未理解中国哲学和宗教。稳妥的方法是从儒释道三家本身的教理教法中认真体认,可以先从佛教的基本原理入手,因为佛教号称宗教中的哲学,对于本体的思辨最多最详。高僧大德的注释可资参考。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三):读后感

  作者提出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相比于其他五大古代文明来说,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延续至今,其到达巅峰-由盛转衰-衰而不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很出乎意料:因为我们没有信仰,没有一个固定的信仰才有了其包容的能力,也就是说,其实信仰也就只是文明的形态而已。

  所以这书看起来是很有民族自豪感的,一段三千七百多年的文明史,长踞历史长河而孕育出无比璀璨的文化,可惜的是,总觉得没有那六百多年的西方现代文明来得更猛烈与诱人

  【作者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归纳总结】

  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开阔,全都变成了明日黄花。时代风气由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六朝的思想解放,自然也风光不再。明末清初后,鸦片战争前,中华再无思想家

  【文明的意志】

  文明有意志,就像宇宙有目的。宇宙的目的就是人,文明的意志,则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径

  【西方价值】

  人权和法制是观念,共和与宪政是制度,民主则既是观念也是制度,他们都不是价值,而是价值的体现;

  价值、观念、制度,是一种由里到外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关于有钱却无文明的说法】

  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

  【文明的组成】

  任何一种文明都由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科,是为“文明三要素”。三大文明的次第辉煌,不过是“文明结构”的层层展示和打开

  【中华文明特点】

  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祗,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由此体现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

  【宗教和信仰】

  宗教是以信仰为中心的一套价值系统、观念体系和行为准则。信仰则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四):摘要

  世界文明的主角-中华、穆斯林、西方

  六大古代文明-苏美尔和埃及(3500B.D.)、哈拉巴(印度河文明2500(B.D.)、克里特(B.D.)、夏(1700B.D.)、奥尔梅克文明(中美洲1800B.D.)

  古典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希腊罗马(B.C.)、阿拉伯俄罗斯日本(A.D.)

  现代文明——西方文明

  三代文明代表-中华文明(三千七百年 二里头遗址算起)、伊斯兰文明(一千四百年)、西方文明(六百六十年)

  人类文明,共同价值,不是普世,而是共识。

  伊斯兰靠信仰,西方靠自由和价值,中国靠生活方式

  一神教和有信仰的族群,往往更有“文化自觉性”和“文明使命感”多神和无神的族群往往难以继存,中国的信仰在于祖宗和历史。而信仰承载的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关键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五):三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文/戴文子

  最近在读什么书?

  《易中天中华史》。

  2012年2月8日,北京,一位在家里迎来自己65岁生日的学者,突然萌生出创作一部中华通史的想法。

  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与诉求,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把中华历史重新进行编纂梳理,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并最终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这三大问题。

  一言蔽之,就是三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这位学者,就是当年学术界与大众都争相热议的易中天;这部著作,就是目前仍在连载中的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

  在易中天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首先要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其次要有科学态度和价值体系。基于这种思路,易中天提出的第一个观点就已打破世俗窠臼:中华文明,只有三千七百年,并非上下五千年。

  易中天的解释是,上下五千年,是文化;三千七百年,是文明。文明的标志是国家,而国家的标志则是城市。从中国境内可考的最早古迹——二里头遗址算起,距离今天,正好约为三千七百年。

  我认为有理有据,可以自圆其说。

  易中天以其一贯新颖的观点与犀利的语言,再度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眼光。一时间自然人声鼎沸、褒贬不一。不过在我看来,在如今这个浮躁喧哗的年代,深度阅读都成奢侈,竟然还能有人静下心来专注修史,无论最终成败与否,这件举动本身,都足已称为伟大、令人动容。博名?十年前已经拥有,博利?一本书的版税尚不及一场商业演讲出场费,而且后者不过两小时,前者动辄数月。这笔账谁都会算。既不渴望掌声,也不想要钱财,那么坚持下去的原因,只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

  出于震慑与尊重,以及幼时便积赞下来的好感,我决定拜读这部《易中天中华史》(虽然我也认为这个名头有点太大)。如果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尚能拿出生命中的六年著书立说,那么我自然也能有时间把它们一一读完,毕竟看一本书可要比写一本书容易太多。

  而怎样阅读的态度很关键。

  众所周知,易中天并非史学出身(这也是其屡受攻讦的原因),所以也无需苛求看到很多史实的论述与考证。先生原本的目的,就是写一本通俗易读、观点基本正确、有个人见解的科普读物;坐在上班放学的地铁公交,倚在午间小憩的床边案头都可以随时拿起进行轻松阅读的读物。故而每一卷《中华史》的篇幅都会过长,十万字的容量,一个下午就能读完。若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作者的初衷就已达到。

  我认为,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存疑”和“启智”。在这一点上,易中天教授显然一直做地十分出色。阅读《易中天中华史》,不会望而生畏,却能发人深省。就放佛围坐在火炉旁,听一位饱读诗书的先生,用最浅显易懂的白话,把千百年来的故事娓娓道来。继而让我们知晓,自身的根本在哪里。

  截止目前,我已读完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与前两卷《祖先》、《国家》部分,每卷里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玩味与反复品读的词句。本文只谈阅读缘由与感受,另择时日再把先生的妙语巧思好生汇总整理。

  是为读书笔记。

  二零一六年八月三十日

  个人公众号:davenztalk (文子自道)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六):看得热血澎湃

  论证了3大文明体系在人类历史上的“次第辉煌”,中华文明从汉唐的灿烂到后面被伊斯兰精神取代,到最后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带来的共和宪政文明成为“最不坏”的制度并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于兴替之数,提出了“价值、观念、制度,是一种由里到外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的观点;

  明确了“独立、自由、平等”的共同价值,但反对普世价值,因为“然而再先进的文明,也不能有居高临下唯我正确的优越感,哪怕这优越感被看作或说成是使命感。也就是说,你有好东西,可以展示,不能炫耀;你有好办法,可以介绍,不能强加;你有好主意,可以建议,不能指挥。所有的决定都得别人自己来做。如此,才符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对!已所甚欲,也勿施于人。”。“所以,我不要‘使命’,我说‘位置’。我也不喜欢‘普世价值’,我说‘共同价值’。”。我们现在说的普世价值,其实是反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文化的侵略,其实,“华夏文明旭日东升时,对待周边民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就是这种态度。当时的说法叫‘化成天下’,翻译为现代汉语,岂不就是‘普世’?”

  同时,把华夏文明兼蓄并包的特质强调下,“中华像水。水,是开放的、兼容的、平和的,原本纯净而素朴。纯净,故天下皆能与之相各;素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提出中华文明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人类文明实现共同价值提供一个平台,起到过渡和跳板作用,“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附录里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观点,如“东方国家一般将剥夺自由视为对罪犯的惩罚,西方法学家则认为是对罪犯自由意志的尊重”;儒家思想也强调平等,只不过用对等的方式来表述,“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总之,是一本开拓视野的书,读罢让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再度升起,同时,对中华文明未来应该肩负的责任也生出了使命感,热血澎湃!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七):何为信仰

  当然,是现在的,舆论整个都改变很多。

  回到上面那个题目,信仰。信仰是文明的一种方式,而文明有很多种方式。这意思便是——不是没信仰就是没文明。中华的文明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下来,不以宗教不以信仰。

  "方式是涵盖了诸多方面的,比如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方式,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方式,君臣父子的社会组织方式,称兄道弟的身份认同方式,家国一体的政治管理方式。后面这一条也许至关重要。的确,如果说伊斯兰文明的关键是“政教合一”,那么,中华文明的要害就是“家国一体”。君臣如父子,四海皆兄弟,民族大家庭。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整个文明圈内的一切关系,包括人与人,也包括人与自然,都靠血缘和泛血缘来维系。"

  "显然,方式的背后是有精神的,精神的背后也一定有价值。事实上,任何一种文明,如果能够风雨沧桑而延绵不绝,骨子里就一定有核心价值。"

  人之所以要有宗教要有信仰,是因为人需要这样的一个安身立命的认同感,人需要一个价值观。那么这样的价值观就由信仰,宗教来实现。

  "可见信仰也只是手段和载体,核心价值才是关键。它是如此地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以至于必须借用上帝或安拉的名义,以神谕的方式说出来。 这就是信仰的秘密。"

  另外就是…作者这个…说理感觉乱乱的……呀…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八):全新视角的全新史书

  本书的标题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看清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从而理解文明的意志,明确中华的位置。

  中华文明的要害就是“家国一体”,整个文明圈内的一切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都靠血缘和泛血缘来维系。这就叫“以人为本”,但不是个体的、独立的人,而是群体的、血缘的人。中华文明的特点,就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祗,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由此体现出来的,则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这是中华文明的三大精神。

  所以在之后的书中,易中天都是以现代的眼光和全球的视角,来分析每段历史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文明的本质与特征,总结我们三千七百年以来的命运,也许能为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提供启迪。

  在“奠基者”一书中,作者说了,正统的史书,一般都是在描述“是什么”,而不愿意回答“为什么”。因为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的任务是尽可能地向世人还原历史的真相,没有证据表的话,不会乱说。以论带史更是史家大忌。先入为主、主观臆断、结论在前,在史学界都是违反职业道德的。

  而作者承认,作为一名非历史专业出身的人,他的这一系列,是在“思辨说史”,即按照真实逻辑来阐述真实的历史。显然这样写出的历史,并不一定严谨细致,然确实有趣独特,易入门又颇有启发,真正适合我这样不求甚解,但求娱乐的读者。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九):写在140729的书评

  我是多看阅读APP的忠实用户,从2013年起看了大量的电子书,多看的排版是最好的!强烈推荐。以下是我以前发表在多看的书评,现转载过来:

  易中天老师做客《百家讲坛》的时候我就很爱听他讲三国,味道很不一样的三国。在这本中华史总序里,那种麻辣甘爽的滋味又来了。读完之后能引发我的思考,让我不再对各种宗教迷惑甚至盲目崇拜。

  作为一个Linux用户,我也曾经“年少轻狂”,总爱把Linux介绍给周围的人,变成了一个布道者。甚至还真的给别人安装了双系统,最终她也没有用过几次。后来热情没有那么高了,渐渐冷静下来,才意识到,其实别人有他自己选择的权力,我可以推荐,但绝不能强求。读此文后更是感触颇深。Windows、Mac、Linux这三种主流平台都是为用户服务的,至于如何选择,权力完全在用户自己。使用某个平台并且热爱它,就好比有了自己的信仰,有信仰是好事,会有“境界”。但决不能变成像宗教狂热分子那样,把信仰强加给别人。就像易中天老师说的:“一种伟大文明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为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平等对话,搭建开放平台。”

  中华的文化很务实,用户的需求也是如此。只要能完成任务,各种平台都可以用,哪个方便用哪个。这不是偷懒,这是兼容并包。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十):只能说名不符实

  本来是冲着作者来的,但是读了之后很失望。

  我认为本书主要问题如下:

  1.作为一本历史类书籍,应该建立于大量史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再不济也得讲明观点的由来和依据。书中多的是仅仅抛出一个结论,没有推断的依据和历史学的严谨态度,根据描写作者大多用“这不是显然的么”态度掩盖,而正是这些结论才是作为研究历史的人之间争论点。

  2.本书大谈特谈“文化精神”,“爱”,把这些元素作为卖点,初读可能有“华丽,大气”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完全是言之无物。这是一本历史书啊孩子,不是那些心灵鸡汤;目的是增长视野提供新的想法,不是来学习大爱无边的。我认为书中这是敷衍的表现。

  3.本书通篇用词口语化,词藻浮于表面,一本历史书竟然用的最多的是排比句你能想象?!我看了书评,不知道夸这是“水平”,“大气”的人是怎么理解的,至少我看下来觉得很难受。这是在书中,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电视上!只能说对作者普遍的评价“文化超女”还真的是名副其实。

  总之,这本书适合中学生培养一下对历史学的兴趣爱好,顺便在作文里装一下B,显示自己是多么的高大上;要么作为广大群众厕所读物也是极好。想要在本书收获什么的,可能要失望了,本书所讲完全停留在“科普”层面,仅供娱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