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探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探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3 04:5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探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探明》是一本由陈时龙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明》读后感(一):十个人的明朝

  这本书精选明朝有影响力的十个人物,这十个人物是朱元璋、朱棣、胡濙、汪直、唐寅、王阳明、严嵩、张居正、袁崇焕、钱谦益。这十个人物有着八种身份,也就是帝王、尚书、太监、画家、哲学家、首辅、名将和文人。本书以小见大,从这八类有代表性的人物生平和思想入手,从侧面反映了整个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 它不同于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和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而是采用了十个明朝接触的人物,通过叙事的方法,将明朝的历史串联起来,之所以打四星的原因,就是因为本书带有作者的个人想法不够客观,尤其是在朱元璋的那一章说朱元璋迫害、屠杀功臣,竟然把野史中描述的,徐达因为吃了朱元璋所赐的鹅肉,背后病症复发而死,就这么跟你说吧,徐达那时候在北京,朱元璋在南京,你说为了杀他,不至于让胡惟庸从南京一直送只烧鹅送到北京吧!,你直接让他手下,给他赐杯毒酒都比送只烧鹅强啊!

  在文章中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王阳明,张居正,钱谦益三人,因为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描述的不够准确,甚至说作者没有真正的了解王阳明,而作者描写的王阳明十分的深刻。

  张居正作为明朝后期的首屈一指的大臣——内阁首辅,死后竟然被万历抄家,甚至张居正的儿子自缢身亡,或是流放,连张居正提拔过的人也被革职或降级,这不免是有些令人心寒,毕竟张居正做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是中后期的明朝得到了一些喘气的机会,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我就十分好奇,万历三大征,为什么有那些粮草足够支撑?就明朝后期的国库空虚,就其原因就是张居正在位的十年补充了大明的国库。

  “头皮痒,水太凉,铁骨铮铮”——钱谦益,作为东林党的领袖,东林党号称爱国之士,钱谦益竟然像清朝投降,乾隆皇帝特意将他打入贰臣传,钱谦益口中的奸臣——马世英,在南明被清军攻破后自缢身亡,口口声声说爱国的钱谦益,却因水太凉而投降,有些讽刺。

  令我没想到的竟然没有于谦,毕竟于谦为大明续命了200年,如果让我写明朝最重要的十个人,我会选择朱元璋、朱棣、于谦、汪直、王阳明、朱佑樘、严嵩、张居正、魏忠贤、袁崇焕。

  《探明》读后感(二):探明,我们到底从中看出了什么

  严嵩,明朝有名的首辅,很多人说他是奸臣。其实严嵩在当官之前有十余年的时间在苦读,不为外物所惑,他一心研究学问,苦读诗书,后金榜题名。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想,当初那个一心做学问的严嵩到底去哪里了,当初既然能苦读十年,为何最后行事如此霸道? 人或许只有在最初的时候,那颗初心还在,心思单纯,一旦进入了欲望的大网,就再难逃脱。 高官厚禄,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地位的高低,是生活的幸福,还是欲望的载体,拚弃欲望到底有多难,难到要用自己的生命,别人的生命来做赌注。 权利从来不是一个人真正所拥有的东西,它是外物,来自于当权者,帝王的宠幸,不过是过眼云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只管做自己就好,不被欲望迷惑,不被外物所诱惑,不为权利所蛊惑,该来的会来,该失去的终究会失去,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做自己好。 严嵩他曾经在做自己的时候,他苦读诗书,一心报国为民。他做了官的时候,他开始为了自己,不断的发挥他攀附权贵的能力。 自古爱拍马屁的人都是被当权者喜爱,然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的形式之风,让这个踏实的人变得没有了自己。 写青词成了他讨好皇帝的武器,他无往而不利。然而,青词写的再好又如何,终究是得到了帝王的猜忌。自古伴君如伴虎,当初那个小心翼翼,谨慎处事的严嵩终究是为自己的逢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如果他活着,他是后悔的吧!当初那个帮他的夏言,他没有感恩,反而以德报怨的多次杀他,最后他却因为自己的孩子去下跪求夏言。 人生就是那么讽刺,自以为培养心腹,到头来每个人都被心腹所杀,夏言如是,严嵩如是,徐阶如是,高拱如是,张居正亦如是,只是唯一不同的是张居正被皇帝泄愤所杀。 人如果都如胡濙般活着,或者才是最好的,然而生命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对于真正想做事的人来说,哪怕死,都要证明他们曾经辉煌过,这样的活法,现代人很难苟同,但不得不说,即便名声不好,他们依然活到了现在,供后人所思考,历史存在的意义大概就是如此。

  《探明》读后感(三):大明江山,风雨飘摇

  明代(1368-1644)历史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述,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通识普及,或者《万历十五年》的深入分析,一点点揭开表现以外的变化,历史本是政治游戏,是皇权更替,是朝臣起伏,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他所在年代的潮流,十个人物十种视角,看到更深的大明王朝。

  1,朱元璋

  从僧钵到皇权,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布衣皇帝,造就了这段历史的开头,废除相权权利集中,改革经济重视武备,他用自己的勤劳勉政将国家这辆大车推向快车道,但就其本身,不是天运,不是制度,实则是人知,太祖逝去,留给后代皇帝的就是无尽的挑战和风险。

  2,朱棣

  靖康之役的反叛者,一生宏图大业可能都在弥补最初反叛的道德压力,通过反叛夺权,也会预防所有潜在反叛者,手足和大臣的大清洗,用控制舆论和著书立典弘扬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无论对错,其治下留下得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北京故宫等遗迹,会被后世铭记。

  3,胡瀠

  历经数朝几十年伴君如伴虎得政治生涯却能全身而退,平衡一切,前后朝更替,手足夺权,君臣关系,用政治智慧和先见之明维持着这个动荡帝国的前进。

  4,汪直

  政治规则以外的权利和机构,明代特务机关也是中国历史上有特色的一部分,但无论西厂如何权倾朝野,终究也需要在皇权的总得政治规则之下,特务的唯一价值就是帮助皇帝按照皇帝得意愿让国家更稳定,除此之外,所有的举动都是背叛,必不得善终。

  5,唐寅

  文人的人生路数,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

  6,王阳明

  7,严嵩

  青词宰相,所有文人治士开始逢迎和谄媚,政治规则就会发生变化。党同伐异,贪污腐败,清算的游戏规则一旦制定,就是对整个国家用人制度和权利更替的巨大破坏,非为贤用人,而皆攻击或自保,这样的朝局能走多远

  8,张居正

  明代中后期唯一有所作为的首辅,十年权利顶峰,用个人努力,拯救帝国命运,所有权利利用和勾结,都只是为了改变国家,但个人怎么能逃脱时代的走向。

  9,袁崇焕

  当帝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英雄可以力挽狂澜取得短暂甚至是凭借运气的胜利,整个统治集团无视现实却都期待下一场大捷,征战沙场的勇士很难斗得过党争下的政治家,辽东必失手,金军必入关。

  10,钱谦益

  党争断送了帝国,也断送了政治家的仕途,一旦开始了政治这场游戏,就再难享受诗酒风流,在大兵压境下,面对不断折辱大臣的帝王,在殉国和归顺之间做出抉择,选择不会太艰难。

  《探明》读后感(四):跳出历史看人物

  

读完《探明:他们的明朝》真如同读完一部人物生动的小说。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书中的人物,十个人物不但选得好,而且写得好。十个人物分开,各有其特点,合起来又形成了对明朝的整体印象,颇有点《马桥词典》等小说的感觉。但这只是一本历史书呀。

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的真实生动,又因为是历史,竟没有一点虚构描写。或许真是应了那句“历史比小说好看”吧。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被烙印了“明朝”的特征,他们相关的明朝史实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各自成为构成明朝的某一元素。朱元璋笼罩整个明朝的家天下的控制欲,朱棣在掌控欲外注入了对规则的破坏欲望,胡濙如山如磐石象征明朝的稳定性,汪直则是明朝的双刃剑,唐寅是只能出现在明中晚期的非典型文人,王阳明则是明朝的精神品格,严嵩趋附,张居正担当,袁崇焕忠勇,钱谦益逃避,他们是千千万万明人中的那一个,他们也可以化身到千千万万的明人中,他们成就明朝,明朝成全他们。

  陈老师写每个人物都履历分明而不止于履历,天下大事悉加诸其身。这种写法写政治人物自是毫无难处,但陈老师写非政治人物也能如此。比如唐寅,一生未仕,晚年更是以卖画为生。写他文化这一方面固然是占大头,陈老师却借着唐寅的科考,写了当年的科场案,讲了明朝的官场斗争,再勾连了整个明朝的科举,而且还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到了宁王做乱之事和心学流行的社会背景:文化、政治、制度、军事、思想、经济都包含在内,前后呼应。读来就像与唐寅共同生活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明代中期,他的无奈与解脱,他的为与不为,我们都能深深理解。这是我最喜欢的几篇之一,其他几篇是朱元璋、朱棣和钱谦益,这些篇都颇能深入人物内心,但又毫无臆测之感。而唐寅和朱棣两篇则更是用二人自己的文字极少,于客观中突出了人的主观,让人深深信服作者的观点。

  书中还有一些揭秘式的探索,探索的不是历史之谜却更见历史发展之面貌。比如写胡濙寻访张三丰,却不重在写其是否访到,讲的确是测探民意;写揭秘唐伯虎点秋香,却带出了明代市井生活和心学传布情况。而在描写中,胡濙的智慧、唐伯虎的认真风流也同样深入人心。

  除了构成本书框架的10位主要人物,与主要人物联系的各色人物也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写袁崇焕和钱谦益时都讲到的崇祯帝,一个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他的亡国原因通过和袁、钱二人发生联系而交代得清楚明白:求治太甚一致苛责,最终文武离心。他的结局似乎在他成功诛杀魏忠贤时就已注定,令人唏嘘不已。

  这是一群时势所造就的明人,也是一群造就明朝的明人。他们时那么活生生的活在明史中。

  《探明》读后感(五):读史的角度

  “居庙堂之高,则可以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可以忧其君。”这是文人眼中可为国家行之事。在朝则有为官之道,要斟酌皇权至高者与真理到底选择哪个,还是去寻找二者兼得的中和方法。不可为官,也要拥有文士的仁爱与怜悯,于山野陋室或是繁华楼宇间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想,与百姓影响交互自己的观点。 在古代,绕不开的两种关系有君臣,官民。国家的大政是由上至下实行的,由此,最关键的人物一目了然,即为皇帝。俗话说得好;打狗还要看主人。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奴才。话说的浅俗而义深,在此中能引申到太多事情上了。《探明他们的明朝》用十个不同阶级的人物展现了整个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方面的发展。文章的起始,身为史学专家的作者陈时龙先生正以明朝缔造者朱元璋开张。 从一介平民到登顶皇权,权力极致集中于自己,他怎么敢再次放权予他人,那些曾经跟在身后拼杀开拓的兄弟当然只能也必须被消灭。胜利的果实他不容许任何人再次夺走,所有都只是一人之功。最后,他果真按照个人意志建造了一人之家,毫不吝啬地分封各种土地财富给家里人。不过权会一直牢牢把控在他手上,并按他的设想那样也保有在他子子孙孙手中吗? 平民的视角与权贵不同,他们亲历受压榨的每个环节,官官相护,贪腐苛税,求助无门。同样地,平民起家的朱元璋与天生手指不沾阳春水继承皇位的皇帝,也会在思考方式与利益出发点会有所出入。他恨当官的,在他眼中,那都是些榨取老百姓钱的黑心人,没什么好心软的,必须好好收拾,把他们收拾的服帖了,百姓才能有好日子过。在他的带头作用下,官开始不再舒服,掉脑袋、罢官是太平常的事了。 在明朝第一代皇帝的管教下,官员悄悄咪咪地工作,异常勤恳。 后面,朱棣就推翻了皇爷爷正常传位的皇号,以藩王身份夺取皇位。他的根基本非根红苗正的正规渠道继承,怎么可能泰然处之。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也只能活在两种阴影下:其一,我是合法的;其二,我做的足够优秀。在日剧《绝叫》中,女主铃木阳子的生活一直笼罩在优秀弟弟的阴影中,弟弟车祸致亡,整个家也随之破裂。之后的人生中,阳子苟延残喘地活着。她想向母亲证明,自己没那么差。生活不止扇她一个耳光,而是将她打倒直至没有求生欲望。于是,就用极端的犯罪获取身为人的尊严与金钱。 朱棣为找先帝朱允炆费尽心机,他为抹去历史中的污点,无数次篡改历史,应该也很累吧。梦醒时分,一身冷汗,可能还有身后龙椅随时会被人搬走的不安吧!在此之间,他也没有放弃本心,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度,万国朝圣,一家独大,以礼仪服天下。 首辅张居正的一心谋国,不求某身,八字践行到底,也果真下场凄惨。国连着家,他一人倒则整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全变天了,无法为继,唯有遗憾。 历史有真有假,当然无论如何都有其合理性,我愿意读这样的故事

  《探明》读后感(六):探明那些明朝的故事

  常言:“以史为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但你有没有想过流传下来的历史究竟是不是真相。明朝的兴起与衰落是一人之责还是群众之过?如果历史中的胜败双方交换了位置,曾经发生的事情会不会也变得不一样? 明朝是一个充满谜题的朝代,也是被文学爱好者偏爱的朝代。明朝曾经是个疯狂混乱,明朝人一度恐惧入朝为官。明朝也曾辉煌至极,郑和几下西洋,耀我国威,八方来贺。 《探明:他们的明朝》是由复旦大学历史博士陈时龙所撰写的历史书籍。不同于教课书式历史书的枯燥无趣,《探明》选取了10个明朝代表人物,通过不同身份还原一个真实的大明王朝,全书叙述严谨,大量引用原文,更加真实可信。 十个人物看似不多,但却涵盖很多领域,上至帝王皇子,下至名将文臣,在历史潮流中不同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立场,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历史。《探明》走进那些历史人物的内心,分析他们的行事风格,以及在时代面前的无奈。

  《探明》在每一个人物的开篇都设计了一份人物的简历,就仿佛读者是面试官,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这个人的生平。在陈述历史的过程中,作者做到了公正客观,不夹带历史对人物的偏见,也算是还原了一种真实。 哲学里最常出的一道考题就是历史观,历史究竟是英雄造句的还是群众造就的。各人有个人的观点,但从《探明》来看,虽然书中只是介绍了标志性的人物,却依旧不认为个人的力量能够决定历史的方向,毕竟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 即便是开国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收回相权却不得不自己亲力亲为,可他看到的也不是全部,他也不能以一己之力左右整个朝代。就连他最看重的家和思想都没能如他所愿,最后他的子孙还是走到了手足相残的局面。 朱棣虽然造反得到皇位,可总担心自己后世名声,日日忧心也不见得多么的自在。明朝的臣子无一人能够逍遥自在,就算风光一时,转瞬间就有可能命丧黄泉,但是明朝就在那里,它依旧灿烂辉煌过。 历史是今天的昨天,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我们每一个小人物的存在与选择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念头就会改变历史。所以,认真过好每一天,这个时代也许会因为你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探明》读后感(七):个体命运谱就历史群像

  有关明代的历史,之前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与重述,从《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先生从权斗和经济角度的专业分析,《明朝那些事儿》掀起大众热潮的浅显复述,到马伯庸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细致入微的个案推演。对明史感兴趣的读者也有了从专业到通俗、从宏观到个案的各种解读方式,通过遍览这些文本,能够体察到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以及如同生命体一般呼吸波动的时代脉搏。

  而陈时龙博士所著《探明:他们的时代》则提供了理解明代的另一个切入点,在面对这段绵延数百年的历史,作者没有采用总揽全局的宏观叙事,而是从时代回归个人,从十位不同地位身份历史人物的命运波折中,以点带面地带出整个明朝的运转逻辑,以及不同年代皇权运作的机制和特点。

  因为要做到以点带面,人物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在筛选时充分考虑其身份、地位、个性、年代,同时还要顾及个体命运和人生故事的典型性。这其中既有王朝缔造者朱元璋,又有明朝特务机构的代表人物汪直;有试图以个人情怀力挽颓势的首辅张居正,也有“我笑他人看不开”的文化名人唐伯虎;有突破禁锢开创心学的王阳明,经历朝代更迭,身负颇多非议的文官钱谦益,也有侥幸取胜,最终却自我膨胀导致毁灭的武将袁崇焕。这些人物就像是历史长河中散落的星辰,他们的个人命运在星空中划出明暗长短不一的轨迹,如果将这些点和轨迹连起来,便组合成为大明王朝的历史群像画卷。

  区别于前作的专业论述或浅近通俗,《探明》一书的叙述笔法选择了折中的路线,其中大量古文引述证明了作者的细致求证,但引用相对克制,更多是用平实的方式推进人物命运的转折和起伏。无论是朱元璋的底层逆袭,清晰的军事战略到初取天下的励精图治;汪直逐渐接近皇权成为心腹,无限权力导致的个人膨胀,最终被权力中心抛弃的悲惨命运;王阳明熟读经典后的困惑与迷思,最终在入世的“知行合一”中架构完成了自己的心法理论系统。十位人物以独特生动的经历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性格特征,流畅的叙述令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尽管相距数百年,读者仍能从纸页文字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与运转逻辑。

  当然,阅读历史更大的乐趣,是能从古人已成定论的人生中,思考和触及到世界和生命的某些本质,从故事凝练至哲学的高度。对此层面,该书作者同样采取了客观中立的态度,在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命运故事后,他并不主动做出太多的个人结论,而是把更多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对汪直和他创立的西厂,尽管早已有了史家公认的定论,但陈时龙仍然谨慎地挑选了历史评价,对于袁崇焕、钱谦益这样有争议的角色,他更是将正反面的史料进行客观陈述,是非留给读者定夺。这是一种谨慎而中立的治学态度,也是在提供线索,供读者获得更多补充史实,建立个人思考的广阔空间。

  毕竟,不管每段历史研究得再透彻再完备,文字不能代替丰沛生活和生动灵魂,在时光角落中仍然有大量无法被察觉和感知的细节,它需要每个读者的想象和思辨。更为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对明代群像的远望与审视,能够收获反观自身生活的有趣素材,如此方能感知人情冷暖,在人生路上行走得更为从容淡定。

  《探明》读后感(八):以通俗语言来讲述明朝的历史变迁

  文/郑云鹏

  《探明:他们的明朝》一书是著名明史学者陈时龙最新力作。这本书精选明朝有影响力的十个人物,这十个人物是朱元璋、朱棣、胡濙、汪直、唐寅、王阳明、严嵩、张居正、袁崇焕、钱谦益。这十个人物有着八种身份,也就是帝王、尚书、太监、画家、哲学家、首辅、名将和文人。本书以小见大,从这八类有代表性的人物生平和思想入手,从侧面反映了整个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

  作者首先从朱元璋的身世入手,讲述了他如何在群雄并立的局面下获得了成功。建立了明朝之后,朱元璋为了维护家天下的统治,又通过诛杀功臣和封建诸子以及重典治吏来巩固皇权。这些措施有利有弊,从某种程度上为明朝长久统治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又为王朝新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朱棣在作者笔下是为了摆脱篡夺阴影做出了巨大事功的皇帝。修《永乐大典》以及四处征伐、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些无疑都是对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模仿。通过吸收建文帝失败的教训,朱棣又通过变相削藩和设立内阁代行相权和重用宦官等方式来加强统治。在永乐一朝,通过朱棣的个人影响,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最为进取的阶段。

  胡濙一章是通过对六朝老臣的描述,来从他的一生仕途入手,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风云变换。而胡濙也是通过自己的圆滑性格,适应了政治巨变,最终避免了于谦、王振等重臣的悲剧命运,有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

  汪直一章通过对成化帝朱见深执政性格入手,说明其对太监汪直的信任是出于政治的补充,西厂的设立也由此激起了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虽然有皇帝的支持,最终也败下阵来,成为了失败者。

  唐寅的一生是充满了波折的一生,科场舞弊事件的最大打击伴随了他的一生。当然,也是因为有此挫折,才使得唐寅能成为一个大有成就的画家。唐寅的遭遇也折射了当时明朝新思想潮流下士人们的反抗与心声。

  王阳明的事功和学术是明中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探明》一书于此章用力颇深,深入分析了王阳明心学的来源和巨大影响,以及对后世学术和政治的作用。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明中叶士人们对于社会批判和追求自我的折射,这种心学思想是时代的进步。

  严嵩本来是一个读书人,经过官场的历练,却成为了一个老于世故的官僚。他获得了嘉靖皇帝的赏识而得以掌管大权,他的性格恰恰迎合了嘉靖皇帝的强势,因此成为了一个“权相”。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严嵩最终的悲剧性命运又是被注定了的。作为皇权的牺牲品,严嵩被摆上了权力的祭坛,成为了嘉靖政治的遮羞布和替罪羊。

  张居正和袁崇焕,一相一将,在明中后期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悲剧也是皇权政治下的必然走向,这是明朝衰落的表现,也是一个王朝行将就木的反映。

  钱谦益在面临国破家亡时的选择成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们的道德困境。党争和国难使得他的命运更加跌宕起伏,最终成为了新朝口诛笔伐之贰臣。这是钱谦益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陈时龙先生的《探明》一书深入浅出,以通俗语言讲述明朝大历史的变迁,可谓通俗历史的佳作,也在通俗中有学术价值的体现,值得广大读者们来认真拜读!

  《探明》读后感(九):明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明朝

  中国历代王朝中,虽然比起汉、唐、清三代来说,明朝能够给人留下的印象不算那么深刻,但“当惊世界殊”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以及“当时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以及更早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还有围绕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几位的你争我斗,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一些人和事……可以说,明朝这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这个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依然占有自己应当有的那一个位置。

  但,明朝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明朝呢?

  是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风云动荡中,那个名叫朱重八的和尚从乞丐到皇帝的非凡经历所展示的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最初模样的那个明朝吗?原藏于清宫南薰殿的朱元璋画像中,朱元璋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龙袍,姿貌雄伟。俨然一代帝王该有的一切。

  或者,是那个高举着“奉天靖难”大旗、夺了侄子皇位的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吗?很难想象,假如燕王朱棣没有起兵,而建文帝削藩行动顺利推进的话,明朝又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轨迹?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正如玄武门之变促成了一代帝王唐太宗和盛唐一样,很显然,在后世人的认识中,朱棣当皇帝一定要远远胜过了建文帝——但假如……,真的就是这样的吗?!

  或者,是影片中最容易涉及的那两个特务部门——东厂和西厂。说是“厂”,可不是今天认知中的那些工厂,而是能够让当时的明朝官民闻之色变的可怕地方。那么,影视剧中的一切,和历史上的一切,它们之间的距离又会有多远呢?

  或者,是那些桀骜不驯的文人大臣吗?比如,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比如,并称“江南四大才子”的唐寅、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比如,以“知行合一”和“心学”著称于后世,而在当时也足够扬名立万的王守仁吗?比如,推行“一条鞭法”、毁誉参半的首辅张居正?又或者,是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抗倭名将,以及在随后的抗击后金中似乎同样毁誉参半的袁崇焕吗?比如,那些在明末动荡时月中做不成遗民、却成了“贰臣”的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

  很显然,作为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明朝的“印象”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单任三方两语,很难说得清楚,明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明朝,它身上的标签一定很多。《明史》中的明朝,不过只是所谓“正史”中的那个模样罢了。

  所以,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时龙,选择了与明朝历史密切相关的十位人物,朱元璋、朱棣、胡濙、汪直、唐寅、王阳明、严嵩、张居正、袁崇焕、钱谦益,他们中有帝王、尚书、太监、画家、哲学家、首辅、名将以及文人,或者不能完全代表明朝,却依然足以显示有明一代的基本模样和基本品格!

  那个已然远去几百年的王朝背影渐渐归于模糊,却分明还有一丝丝清晰……

  《探明》读后感(十):客观地展现出正反两面人物

  题目虽为《探明:他们的明朝》,实际上这本书写的是人物,选取了十位在明朝有影响力的人物:朱元璋、朱棣、胡濙、汪直、唐寅、王阳明、严嵩、张居正、袁崇焕、钱谦益,逐一解析了他们发展经历。

  这十位杰出的人物或是帝王、尚书、太监、画家、哲学家、首辅、或是文豪、名将,都和政治离不开关系,他们的命运与政治紧紧相连。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他从一个要饭的都能发展为皇帝,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朱元璋在攻打张士诚时,先翦其枝翼,再围困苏州,断去张士诚军队的回援力量,苏州城破,张士诚被俘,他临死前不肯仰视朱元璋,说:“天日照尔不照我”。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天照顾朱元璋,不照顾他。他到死的时候,也看不起朱元璋是自己有能力,而是朱元璋得到了老天的庇护,才破了苏州 城。

  其实朱元璋雄才大略,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和高明的作战技巧,朱元璋很难坐到皇帝位,朱元璋能够成功,和能够帮助他的人离不开,比如刘基、还有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名将蓝玉、石达开、常遇春等,没有这些人的帮助,他再有才干,很难走到这一步。

  然而,他和所有的皇帝一样,一旦坐上这张至高权利的龙椅上,就会变得冷血,他忘记了当初那些一起和他打天下的良将名臣,把这些功臣利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一个个不是发配远方,就是杀掉。

  在那个时代,他刚做上皇帝不稳,为了统治政权,造就了一场场冤案,牵连着甚广,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最高权力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鲜血铺成。

  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能够走上皇帝路的都一样,有正面也有反面。

  再说说那唐寅,原本生在一个酒肆家庭,但他的父亲比较有远见,在过去,开酒肆就相当于经商的,那个时期的人们对商人是很看不起的,虽然挣了些钱,那些钱都被看做投机倒把,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还不如种田的,唐寅的父亲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这样,就给他请了老师教他画画。

  唐寅,出生在寅年,取名唐伯虎,后来受到文徵明的点拨,拜了当地最有名的老师作画,那时候就小有名气,弘历六年的时候,他的父母先后过世,那时候他妻子怀了孕,也在这年之内死去,他一夜间白了头,第二年将小妹嫁人,但小妹也因病逝世,可以说他只剩下一个孤家寡人,我觉得没有谁的命运比他更可悲。

  别人都说他的名字不好,犯冲,把家里人都克死了,他不服,不服天,给自己克了一个章子就是唐伯虎,这有他执拗的一面。

  在弘历十一年,唐伯虎参加应天府乡试,成为一个头发斑白的科举第一人,即为解元。

  弘历十二年,他赴京参加会试,他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一切以为都会转变,结果被卷入一场科举舞弊案,实际上是政治斗争,他很无辜,但没办法,这就是政治,他入狱后又被放了出来,从此以卖画为生,到死的时候,清贫如洗,还是好友帮助下葬,可谓可怜一生。

  但他死后,他的画却价值连城,这真是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极具戏剧性。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其实子虚乌有,只是他象征了个性的解放,也说明大明朝的转型。

  能反映儒学思想代表的人物是王阳明,每次提到唐伯虎,总会提到王阳明,他们两个有共同之处。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王阳明和唐伯虎的个性都比较张扬,王阳明的学说重视人内在的心,故又被称为“心学”,被哲学家称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高峰”。

  王阳明的出身很好,自小就很聪慧,和乐,一心想要做天下第一等事,我们觉得读书应科举才是天下第一等事,他却说是做圣贤才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大胆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他悟出“知行合一”与“心即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王阳明的政治地位也是受排挤的,都察院给他的学术定了一个“邪说”,其实也是一种政治打压。

  还有袁崇焕、张居正等人,他们无疑也都是受朝廷的不信任和打压,所以这十个人是明朝精髓代表人物,读懂了就是一部大明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