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说了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说了算?》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1 04: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说了算?》的读后感10篇

  《谁说了算?》是一本由[美]迈克尔·S.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谁说了算?》读后感(一):到底有没有“天命”这回事儿

  大学时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一个人最后走上的道路究竟是一件件人生事件经历叠加推动的结果,还是早已“命中注定”的。

  我不太敢相信“命中注定”,因为这样的说法太过迷信和唯心,没办法解释。然而,古往今来数不胜数鲜活例子又让我除了“命中注定”找不到更好的定义

  如撒切尔夫人,在牛津大学时主修的是化学专业毕业后,撒切尔夫人在化学公司做过研究员,也在塑料制造公司工作过。但她却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考取律师资格,一步步走上政坛。

  又如鲁迅,在矿物学堂学开矿,在仙台医学院学医,最后却走上了校书撰文的文学人道路。

  再如胡因梦,自21岁主演《云深不知处》起,开启了长达15年的演艺生涯,却在33岁时告别演艺圈开始译书、写书、走上了探索传播身心灵”的道路。

  在撒切尔夫人、鲁迅和胡因梦的身上,似乎存在着一种“天命”(Calling),不管他们起点如何,最终都会走上“天命所归”的那条路。

  那么,在我们普通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天命”(Calling),不管我们如何开始,过程如何,最终我们都会走上早已属于自己的道路。

  大学时认识一位师兄,学的是物理,却热衷于商业活动,毕业后几经周折还是自己创起了业。工作后又认识一位师兄,学的是法律,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正当名校背景、高等学历领导青睐加持在身,仕途蒸蒸日上时候,却辞职当了律师。身边还有一位师姐国企十年工龄,职位不低待遇不差,却迷上了烘焙。奖金全拿来买高级工具,假期全用来各地拜师学艺。最后,辞了铁饭碗开起了烘培工作室

  诸如种种,让我对“天命”(Calling)感到既迷惑不解敬畏好奇

  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Calling),为什么我们不能一早知晓,直接奔而赴之,省却人生中各种迷茫和纠结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加扎尼加的这本书——《谁说了算--自由意志心理学解读》,第一次从严谨科学角度给了我启发。虽然对文科生来说这本书读起来真心轻松,但是仍然不影响它带给我电光火石般的灵感

  书中有一段关于免疫学的论述是这样的:

  免疫学界普遍认为抗体形成等于是抗原扮演指导作用学习过程。而瑞士著名免疫学家尼尔斯.杰尼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不是抗原生长成专门设计好的抗体,而是身体出生之时就具备各种不同类型的抗体。抗原不过是这些先天抗体识别选择分子。没有指令,只有选择。

  杰尼把他的观点延伸到了大脑在内的其他系统,他继而提出另一个惊人见解:学习可能是一种对先天能力的排序过程,这些能力我们本来就具备,只是在特定时刻应对特别挑战而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换句话说,这些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神经网络,专门用于进行特定类型的学习。如果先天不具备某种能力,就无从选择,故此也就不存在。

  书中举了蛇和花的例子。人很容易学会害怕蛇,但很难学会害怕花。我们有内置的模板,一旦发现种类型的运动(如草丛里有东西爬行)时就会引出恐惧反应,而对花却没有这种天生的反应。

  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大脑的整体方案是遗传的,学习只是在先天能力中做出选择。但局部层面上的具体连接是活性依赖的,外界刺激主动刺激都会促成树突棘的形成。

  作者的说法太艰深,我自个儿下里巴人翻译一下大意就是:

  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小明的爹妈给了小明一套先天能力的基因整体方案,这方案里打牌斗殴泡妞的先天能力是比较强的,稍加练习就可以赶超韦小宝的。但是呢,小明的老妈听说了格拉德威尔怪蜀黍的一万小时定律,所以呢就胡萝卜加棒槌地让小明学钢琴。小明练习了5千小时,成效还是不错的,也能比比赛拿拿奖啥的。但是呢,小明的基因还是忘不了打牌斗殴和泡妞,于是顶着“钢琴小王子”的光荣头衔,泡起妞来更是如鱼得水哩。

  至此,这困扰我近十年的“鸡生蛋蛋生鸡”问题总算有了解释:

  你我自带一套先天能力图谱,当遇见与我们先天能力契合的事物时,我们会很容易产生兴趣然后念念不忘。但是,有绘画的先天能力并不能让我们一出生就是梵高,只是让我们更容易成为梵高而已。

  我们也并不能像拿着说明一样直截了当地知道我们的先天能力,只有不断尝试、练习和总结才能不断擦拭清楚自己的能力图谱。

  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套天赋秉异;坏消息是,即便有天赋始终还是需要练习的。

  《谁说了算?》读后感(二):关于老鼠概率匹配问题

  我想不通,这个有什么好解释的,一定是最大化啊。莫非我的智商没有过4岁。 不过我也能懂,我感觉那些买彩票的就跟人类一样(这句话好奇怪),我被一位小弟弟蒙过,他有一套计算彩票的方法,我仔细研究了一遍,发现他是个傻逼,他还是学数学的。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讨论是否有自由意志的书。这个让我很震惊,因为我以为西方人都很崇拜自由意志。结论虽然模凌两可,其实也就是没有啦。

  所以人就会变得很可怜,搞了半天你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你的命运,岂不是很悲惨。但是这里就提到了著名的“三体”概念,就是说一旦一件事情有三个以上的因素,随机性就非常大,你既不能准确的得到初始状态为此也不能推导出准确的结果。 所以大概我们中学的物理往往把因素限制在2个,而控制一个变量看结果,看来一旦变量增加到3,就是不可计算和预测的了。这个理论使得整个世界因果都非常的虚无,在一个层次上容易简便的因果,可能在另外一个层次就不是因果了。所有的因果都是来自于懒惰,来自于人们解释的天性。所以说,到底命运是否是被决定的,总的来说大数据上是被决定的,但是个体上会有特殊情况,取决于意外的条件,以及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

  关于左脑解释的天性,也让我非常吃惊。作者明确的说明,所有的解释都可以不用听,因为行为先于意识,所有的解释都是意识的解释事情发生原因,解释受潜意识文化家庭背景,知识体系以及情绪的影响,所以解释是不可能准确的。而行为是具有决定性的。是根植在骨子里的。可能是人类道德的集成,基因的潜在影响和周围人潜移默化。在复述过程中,我发现意识和行为真的不知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行为之前还是有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过程。达到最后结果的一个涌现。总之作者告诉你一个行为的产生,是有一个系统的原因。个人大概没有办法为这个行为负责,犯罪行为是生物社会共谋的结果。

  《谁说了算?》读后感(三):想到啥写啥,等于没写啥。

  我们有着在大量遗传控制下生来就高度复杂的大脑,又靠着基因外因素(导致有机体的基因展现出不同行为的非遗传因素)和活性依赖学习把大脑进一步改良。这是一个结构化的、非随机的、十分复杂的、带自动处理的大脑,具备一套附加了限制的技能集合,还有着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通用能力。

  大脑去中心化:连接密度低,逼得大脑进行专业分工,创建局部回路,实现自动化——多模块处理。

  我们“完整统一”的强烈感觉来自名为“解释器”的专门系统。它对我们的感觉,记忆行动及其之间关系构建解释,这就带来了一种个人叙事,把我们意识体验到的不同方面整合成有机的整体:从混乱诞生秩序

  所有这些模块都是进化路上选择出来的精神系统,拥有它们的个体(我们的祖先)所做的选择,事关人类的生存和繁殖。

  突现是指微观层面上远离均衡状态(故此随机事件得到放大)的复杂系统通过自我组织(创新、自我生成寻求适应的行为)带着从前并不存在的新特性进入新结构,在宏观层面上构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层次。

  突现根据强度又分为

  弱突现:新特性是元素层面互动的结果,突现特性可还原到各个组成部分,即你可以找出从一个层面进入下一个层面的步骤(属决定论)。

  强突现:新特性是不可化约的,它不是部分之和,由于随机事件的放大,规律不能靠潜在的基本理论预测,也不能借助另一个组织层面上的规律来加以理解

  作者在最后认为:我们是意识(源自大脑)与大脑互动时的抽象产物。然而科学的宏观决定论却仿佛使我们存在的这一抽象层面变成了各种宇宙确定力量载体,人不再是天命之物,而是载天之器。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无视这一想法,而是去由感受来体验快乐幸福

  人生的所有经历,包括个人和社会的经历,都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突现机制。这些经历是经验,是调控思想强大力量。它们不光限制了我们的大脑,也揭示出,是大脑和思想的双层互动创造了我们的意识现实和人生当下这一刻。

  按我的理解来看,大脑并没有一个完全的指令中心,它并不是XX事请求批示,XX事需要如何做,而是更类似于分布式的协议,大家分工合作,当然是为了同一个重要目的(生存和繁殖),但并不需要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为此负责,换言之,也就是否决了灵魂心灵等的存在。

  换个角度来看,也就理解了尼采所谓的“上帝已死”,因为不存在一个至上来决定一切,也就是打破了宿命论和决定论,再没有天堂地狱的分隔。假如存在天堂和地狱以及上帝,那么他们即是无上荣耀的存在,也就是命门的所在。重要的不是民主,而是维持民主社会运转所必须遵守的规则

  《谁说了算?》读后感(四):关于认知神经

  这本书好像没有看到书评,我就写一个吧。看了好久,有些忘记了,想哪写哪!

  从那个著名的脑裂试验说起,如果看过《影响心理学的40项研究》应该对这个试验有印象。通过将人的左右脑连接的骈体割裂开,观察人的行为特点,进而区分大脑个个区域的主要功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大脑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对左右不明感,所以整本书都看完我可能也说不清哪个大脑管什么?只是简单的记得一半是有着下意识本能反应,另一半是理性分析。彼此之间可以独立运转,也可以通过身体里的其他神经进行交流,只不过慢一点。

  这个看的是最有意思的。开始吧我以为是那种专业性强的书那,看的有点打怵,但看进去之后发现真的很好,现在看来这该是全书精彩的了。

  中间讲了一段物理,莫名其妙

  然后通过神经认知的特点延伸到了,进化、社会心理学还有法律。

  有个法律的例子很像洞穴奇案。

  关于婴儿,说14个月大的婴儿喜欢帮着别人然后求表扬。二胖就是,喜欢把眼镜手机啥的递给我,当然很多时候是把我的眼镜从脸上摘下来在递给我。

  推荐一下吧

  《谁说了算?》读后感(五):我只想生活的更好

  1大脑内置着成千上万的预设偏好,无需后天经验(如对风吹草动恐惧的无意识反应)。学习只是在先天能力中做选择。大脑观:整体遗传,局部层面连接活性依赖,外部经验。

  2左右半脑分工。大脑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官,在有意识知觉水平面下,是极为繁忙的无意识大脑(许多局部意识系统)在辛苦工作。——为何我们会感觉如此统一?

  3内置系统自动运作——在我们意识到之前。 右脑直观追求结果最大化;左脑解释器,逻辑与秩序。解释器解释质量与接收信息质量相当,依赖于此刻的感官线索。 意识并非是单一、整体化的过程,不同模块批次争夺注意力,意识则在匆忙间组装起来。意识流自然地从这一刻涌向下一刻,并有着独立统一而连贯叙述。心理统一来源于解释器的专门系统,事后合理化,从混沌中诞生秩序。

  4意志不自由——承担责任? 还原论决定论受到了突现论的挑战。大脑是物理实体;物理世界不是确定的,复杂系统的非线性数学使人无法对未来做出精确预测。意识思想是种突现特征,(薛定谔的猫,微观的不确定到宏观的不确定),研究神经元无法找到合理解释层面,因为大脑存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从神经元到想法行为要经过多层突现。意识以及有意识的行为是多重精神状态与复杂的环境合力互动的特定结果。行为由源自内外部互补元素构成。 责任源自社会交流的一种生活维度,不可预测的新事物出现建立新规则。需要考虑社会背景和社会对个人行为的约束

  5自然选择受到习得行为的影响。能更好的响应社会的实践与规则的个体会成功。 道德刹车

  6之前看的《犯罪心理》(长洱),作者在最后提到了此书,说实话长洱写那个部分比此书还要有意思一些。 故事中反社会犯罪分子利用TERN异构体感染正常人群,使他们神经错乱失去人性危害社会,再通过现实社会的人性选择试图证明他们的诛心之论——犯罪行为受基因控制,犯罪分子无需为此承担责任;所谓的社会契约道德秩序是自然的无序随机选择,盲目的仲裁者,道德本身可能是错的! 犯罪分子力求在创造一个平衡状态,所谓钢丝上的平衡游戏,这个平衡状态类似于本书中突现出现前的那个状态,犯罪分子想做的就是重造一个突现的可能,从而把人类社会引向与现有道德价值体系完全相反的状态。然而,这种情况并不会出现,因为我们存在一种道德刹车的机制,这种内置系统我们生来具备。

  最后:

  大脑并不是人,我们是意识(源自大脑)与大脑互动时的抽象产物,大脑与这种产物的双层互动又创造出了意识现实和人生当下这一刻。为了急于证明我们的本质,我们发明了灵魂、心灵、思想、意志等词语来命名这种产物,由此还相伴产生价值观、目标、感受等。这些东西并不确切存在于我们身体的什么模块里,但恰恰是我,是你,是他。

  作者到最后并没有明确说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看到这么多实验数据,很难说真的存在自由意志。可如此想下去,我们似乎是一群没有意志的僵尸,这会令我们会轻易的陷入存在主义的深渊。 我们因为经历爱情而有的患得患失,因竞争而意气风发与垂头丧气,我们赌赢了笑,失去了哭,我们最珍贵的感情,一切不过是化学物质的传递与作用,人类的感情是不是不再圣神?除了情绪,人的智力也是由基因决定,失败究竟由什么承担,天赋异禀者难道躺在金字塔上就能坐享其成,普通人要九九八十一难关关难过?平庸不作为是合理的吗?

  这世界毫无公平可言,任何奋斗努力在命运的摆弄下都显得杯水车薪,我们需要认清这个残酷事实。然而我们依旧想做的更好,变得更好,一代代的不断强大,这些“更好”的追求往往会因为生活苦难而被磨平棱角,但永远不会消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只有忍受苦难,还为了看看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家庭无法决定一个人,大脑无法决定一个人,基因无法决定一个人,我们都可以追求美好的灵魂。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想着怎样过好生活,而非琢磨生活,科学夺不走价值与美德。

  《谁说了算?》读后感(六):提线木偶寻自由

  西闪/文

  尽管在现实面前我们不时就范,但依然相信,总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做主,总有一些时候能够按自己的心意行事。这样的信念,让我们感到安心。从最朴素的意义上讲,这就叫“自由意志”(free will)。然而当哲学家追问,那么我们究竟是不是真正在自由的行动呢?朴素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在哲学领域,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持续了两千年。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休谟、洛克、莱布尼茨、康德、伯林,这些哲学大牛都探讨过这一问题。在这方面深有研究的哲学家诺齐克(Robert Nozick)表示,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还得承认,“自由意志是最令人头痛、最难以把握的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么难解,特别是神经科学家们。他们秉持一个共同的观点:“我即我脑”,并一致认为,要想找到自由意志,就得先找到可能产生自由意志的大脑结构。没有结构,何来功能呢?

  过去三十年,认知神经科学借重心理学、神经医学、神经胚胎学、神经解剖学、大脑成像技术等学科的力量,将我们对大脑的认识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站在这个知识高地上,神经科学家高调宣称:自由意志根本是幻觉!

  对于自由意志论者而言,这当然是一个不能接受的结论。对于普通人来讲,它也着实令我们尴尬。难道我们都是提线木偶吗?没有自由意志,两个人的相爱还叫做心甘情愿?没有自由意志,岂不是说杀人放火都是身不由己?

  面对这些困惑,迈克尔•加扎尼加 (Michael Gazzaniga)说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身为“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被《纽约时报》誉为脑科学研究领域的霍金。2009年他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吉福德讲座上做了一个为期两周的系列讲演,中心议题就是自由意志的有无。该演讲现结集成书,题为《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

  表面上看,跟其他神经科学家没什么不同,加扎尼加的结论同样是: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他说我们的大脑里没有一个缩微版的自己,像电影《黑衣人》里的迷你外星人那样,躲在脑壳里操控一切。相反,人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并行分布式系统,就像互联网那样,没有一个统一指挥的最高长官。多数情形下,人脑的运行是纯粹自动化的,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更不需要自由意志这个观念。例如心脏的跳动、肺部的呼吸、体温的调节等等。但是,大脑中还有不少系统却是半自动化的,它们要不断地收集并响应外界的信息,以便自己随时调整运行状态。这些系统相互竞争,一起争夺“注意”这一系统的关注。只有获得关注的赢家才可能从支撑意识体验的神经系统里浮现出来。

  为什么我们没有察觉到,相互竞争的系统在大脑里吵成一片?这是因为支撑意识体验的神经系统里有一类专门的“解释器”。它像足球场外的解说员,针对感觉、记忆、行为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负责向个人提供一种统一而完整的故事。就像“意识流”这个词描述的那样,解释机制让我们每个人的意识顺滑流畅,有如绵绵流水一般。

  既然是解释机制,也就是说它只承担事后合理化的功能,神经科学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运用电位测定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测试大脑的活动,结果发现,大脑总是先行动,之后才把该行为“通知”给意识系统的解释机制。有时候,大脑对一个行为倾向的结果进行了长达10分钟的编码,然后才把它交给产生意识的神经系统。

  于是不少神经科学家指出,我们其实是将解释器对行为的事后合理化误会为自由意志了。事实是,行为根本不需要自由意志来做动力。好比你拿起水杯300毫秒之后,解释器才告诉你:“我要来一杯冰水,而不是热茶。”这可能是一种心理上必要的幻觉,但绝对不是行为的内在动力。

  真是这么简单吗?不。在这一点上,加扎尼加没有他的后辈同行们那样激进。他认为,宣称大脑中没有自由意志,实际上犯了一个还原论的错误。对因果关系的过度迷信,使得这些人没有认识到,大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场所”,然而意识作为一种突现的特性或现象,不能简单地看成大脑的分泌物。实情是,意识以及有意识的行为是多重精神状态与复杂的环境合力互动的特定结果。只有在各方角力分出胜负后,解释器才宣布,我们自由地做出了选择。

  在书的后半部分,加扎尼加没有清晰地说明,他论述的重点其实已经从自由意志这一观念转向了实质上的自由。实际上,他强调的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个体与群体进行互动的机制。它没有特定的结构,而是大脑的很多神经回路必须遵守的方法。它是一种协议,一种算法,一种规则,一种运作方式,没有藏在大脑的某个神秘的角落。这一番解读已经与伯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有着很相似的特征。因为最终他们都力图证明,自由一直是人类的本质,以及可追求的价值。我们既不是决定论的,也不是自由意志的提线木偶。

  《谁说了算?》读后感(七):作者观点总结

  1、大脑功能是区域化的,但是并不代表意识是某一个特定区域产生的。

  2、大脑的塑造过程中,进化造成的区域功能和后天学习得来的功能同样重要。可以说人脑由遗传特性和社会环境共同塑造的(默默点头)。

  3、在左脑(也就是控制有半侧躯干活动的脑)中存在一个被作者定义为解释器( Left brain interpreter)的功能区域。在维基百科中的解释如下:

  Left brain interpreter is the term coined by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Michael S. Gazzaniga and Joseph E. LeDoux.In neuropsychology the left brain interpreter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xplanations by the left brain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by reconciling new information with what was known before.The left brain interpreter attempts to rationalize, reason and generalize new information it receives in order to relate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核心功能就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解释(或者理解)新习得的知识。这个过程还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主要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

  解释器的发现过程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经系统学发现。主要的实验对象,还是裂脑患者(毕竟是Sperry的学生)。首先给一个裂脑者右侧脑(对应左脑视区)看图像,左脑可以进行识别和描述。但是对左侧脑进行相同的实验,患者表示不能看见。

  这个其实应该说明右侧脑有理解功能而左侧脑没有吧?

  神奇的是,如果叫左侧脑看见物体的患者指出和图像相关的物体时,却是成功的。这个事儿其实大概是想说,左脑的解释区虽然没有直接进入意识层面,但是其实对人类理解这个世界还是有着很吓人的作用的。解释器的作用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类似,不易被察觉,但是确实潜移默化。

  4、在解释了解释器这个存在之后,作者对人脑意识(或者应该叫显意识?)进行了物质基础层面的假想(只是假想)。并从两个角度去大概说了一下:量子力学 + 复杂系统。这两个东西其实都是对传统宿命论提出的挑战。最后作者表示更倾向于将意识的实体表述成电脑硬件之上的软件。

  但是我其实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未来的确定性大概是存在的,但是人类在认知上并不可能罢了。恩,这个不多说了。反正也算是一种不可认知论吧。

  5、书中还有一部分就是神经科学的发展在道德上带来的问题,书中想表达的意识就是人到底应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作者表示的还是应该的。但是我觉得法律问题不应该从哲学层次思考。决定论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还是非常主流的思想,如果按照书中引述的案件判词中那样,不能惩罚没有意识的石头,那么也不应该惩罚本质上没有意识的人吧?

  《谁说了算?》读后感(八):跑火车下的大脑,“我”还是个什么东西

  有几个奇怪的问题,也许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哪怕我现在正要问出这样的问题,我依然觉得自己有毛病。“我是自己的主人吗?” “我的念想是我的念想吗” “我能决定自己的想法吗?” 这不是废话嘛!我不知道别人想什么,我还不知道自己想什么?我不能决定别人想什么,我还不能决定自己想什么?一派胡言!然而,我们大脑的构造以及其运转方式,所谓独立自主意识的“我”,还真不是个东西。

  不知各位是否熟悉这样的场景。某周末,我正在看一本相对晦涩的书(就是这本书),这时候老婆要帮忙处理的点小事,家里的狗崽子突然疯了似得叫个不停(或孩子疯了似得哭个不停),我极不情愿放下手上的事情,处理老婆的事,“她在旁边逼叨逼叨”(“我”觉得),我炸了,”怎么这么麻烦,你能不能耐心点!” 这个时候狗还在叫(孩子还在哭),我歇斯底里咆哮,拾起拖鞋就飞了过去,“吵毛吵!” 对了,中午我还给了外卖一颗星的差评,以前我从没有这样做过。

  我们一起看看,我内心小人的对话。“这么难吃,必须给差评!这样其他人就不会上当了!” “你怎么这么烦,这么简单的事自己搞定啊!” “这群狗疯了吧,叫的我好烦!”

  我为什么会烦躁?这不很明显嘛,我被打扰了! 不,我是说烦躁的情绪从何而来? 是“我”决定的吗? 还是“我”的大脑决定的 ?显然是大脑决定的,而这个大脑是“我”的大脑。那大脑会不会由于某种原因,某种激素抑制了快乐的情绪,导致不耐烦和易怒(血清素分泌不足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多巴胺分泌不足导致情绪失常,而血清素的分泌又和睡眠直接相关)。

  我们都知道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每个部分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才有了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和逻辑,右脑主要负责形象和空间,左右脑共同思考,但在决策输出上,右脑几乎就成了聪明的哑巴。如果不是左右脑之间有沟通的桥梁,右脑就彻底抓了瞎。并且我们的大脑随时处于“战斗—逃跑”的状态——这是我们的老祖先在远古时代进化出来生存机制,在险象环生的野外,三思后行的人早就成为盘中餐腹中鬼。现在活着的你我他,都携带快速反应的基因,这种反应快到大脑来不及参与决策。比如深夜,一个人走在路边,草丛里突然有窸窸窣窣的响声,响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越来越近 ,突然 ! “卧槽,吓死宝宝了!” “你妹,一只老鼠吓了我一跳 !” 心跳加快,汗毛竖起,看到老鼠,并同时跳起来,所有的原因是,有一只老鼠突然出现,这逻辑不是很奇怪么?在看到老鼠之前,我们的身体已经优先做出了反应。 而我们的大脑给出了一个看似更合理的解释,解释是左脑最擅长并乐此不疲的技能,左脑无法忍受逻辑和因果之外的关系,如果实在没有,那就找一个,抓到什么就是什么,总之必须事出有因。

  之前看过加扎尼加的另外一本书《人类的荣耀》,从进化心理学和脑神经学来剖析人成为万物之灵的原因,加上这本《谁说了算》,左右脑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人所谓的意识和行动,其实与计算机的算法无异,人与动物的差别也无外乎算法的差异。“我”的意识是大脑的算法和程序决定的,那“我”还对行为负责任么?不是我决定的呀,是大脑程序自动决定的呀?那人还有主观能动性么?这就有点哲学的意思了,作为科学家的加扎尼加并没有将这个哲学问题阐述透彻,提出了“决定论”和“二元论” 供读者自己判断,同时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是通过与外界的环境的交互形成的,单独的个体人不存在道德和责任的观念,个体的大脑在群体交互中,渐渐演化并融入群体。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对与己无关的他人或动物产生怜悯之心?为什么会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书中给出的解释也非常耐人寻味。

  “我”如果只是算法,我该如何认识“我”的意识和决定呢? 我又该如何处理“我”和他人的关系呢? 批判且辩证看待自己和他人是相对合适的方法和态度。比如此刻我的情绪,我的行为,我的选择也许并不是大脑的决定,而是大脑的应激反应,那是否要再推敲推敲,是否还有第三选择?再比如,我们“看到的”因果关系,也许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那我们为什么要苛责或要求他人呢?

  人一辈子都在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获得自我认知和群体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是侥幸更新操作系统褪了毛的猴子,我们以为自己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只是不知道大脑偷偷切换成Auto 模式。

  《谁说了算?》读后感(九):A good beginning with a bad ending.

  Doubtless the author is one of the greatest brain science specialists in this world, and he had already made many excell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ubject. So the book is definitely not that type-sold in a booth lays in the train station or the airport, compiles lots of nonsense passages and you can go through it in an hour-but contains many serious discussions about the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benefits from the accessible writing style, even it talking about rigorous science, you can still following the author very well. The author is good at illustrating science experiments and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But when we back to the title after the reading, I've to say, the author chose a bad topic at the end.

  The title "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 tells us two main topics of the book should be "Free Will " and "Brain Science", but at the end of the book, the author leads us to discuss the human society and moral philosophy. I don't mean these topics are unimportant or irrelevant with brain science, but want to say that the author wastes last two chapters on these topics while leaves the main question of the book-who's in charge-not be solved completely. Let's focus on the core chapters of the book, ch3 and ch4, since the first two chapters mainly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science theories.

  In ch3,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explain machine"(中译本为“解释器”,不知原文为何) in order to explain why we always feel we can control ourselves while people's behavior are actually all induced by the subconsciousness which already planted in our right hemisphere before we born. For example, we can avoid the snake when feel the wind in the grass, this ability inherit from our ancestor, it’s the result of the nature selection. And in ch4, the author quotes another conception called "emergency"(中译本为“突现”) to prove that our "will" is just an emergency of neuro cell of the brain. Since neuro cell is physical entity follows physics rules, so does our “will”, though we have to apply different rules to the “will”. And there're also some evidences told that human behavior is always faster than the consciousness or the will, so we can't say we have "free will".

  Can we take this deduction process as a truth? I don’t think so. In my opinion, we do have free will sometimes. Especially when we need to make an important decision or we’ll take some meaningful actions. I don't think we always rely on our right hemisphere, we use left hemisphere as well-we search information as much as we can, we ask for others' suggestions and then combines with the past experience, no matter where these experience comes from. So we can't say our behaviors are all come from the right hemisphere, there are some advanced behaviors need the "explain machine" or the left hemisphere to participate in. Just as the "emergency" theory told us-we can't apply the rule of basic human behaviors, such as breath or heart beat, to the advanced behaviors, such as making important decision.

  《谁说了算?》读后感(十):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

  最后并没有让人期待的结论,不过自由意志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争议多多。书中提及的比较有趣的一点是,人类很多时候行动在意识之前,我们的下意识就已经让我们做出了很多举动应对刺激,意识参与进来的时候,行为已经发生,更多是我们的意识在合理化先前的举动,寻求因果关系,编出自圆其说故事,因为我们大脑倾向于寻找发生的事务之间的结构和关联。我们的意志自由或许根本就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我们总是寻找得到自圆其说的因果解释,但是我们的给出的因果解释也能够干涉将来遇到同样局面时候的下意识反应,从而补完了整个反馈环,造成我们能够决策自己举动的假象,我们的决策实际上在你开始思考它之前已经做好了,但是是由之前的你做的。这个之前的你和此刻的你是一个混沌系统t1时刻和t2时刻,他们一脉相承,但是其复杂性让你无法预测。自我意识是另一个问题,他是我们大脑在评价自身的时候形成的模型,某种意义上,任何一个存在“自指”的结构或许都可以说是具有自我意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