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聊的魅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10篇

2018-08-02 05:4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10篇

  《无聊魅力》是一本由(英)阿兰·德波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6.00,页数:1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一):自如的无聊生活

  “这些显示屏,不曾有美感上的考虑外壳整齐划一,屏上显示的文字板式呆滞乏味,却不能掩盖它们富有感情想象力吸引力。东京、阿姆斯特丹、伊斯坦布尔、新加坡、里约热内卢。”“这些显示屏上持续不断的召唤,有时还伴随有屏幕上光标不安分的闪烁,似乎在昭示,我们看起来根深蒂固的生活多么容易改变。”

  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内心烟花一样雀跃。阿兰•德波顿像那种宴会优雅机智绅士,他的文字风度翩翩,恣肆而又节制,像恭敬地弯腰亲吻淑女手背时却不经意眼角露出多情的万人迷。英语作家里,奥威尔是个愤青,话里含沙射影,句句带刺;海明威是个猛士,适合在风口浪尖大声呼喊;毛姆是个风趣老头,絮絮叨叨有一肚子稀奇古怪见闻,而阿兰•德波顿则是风流才子,自如地在舞会中说着一个成年人动物园的见闻、对漫画欣赏和对爱德华•霍珀的见解举手投足得体而见解独到。他作为畅销书作家,或许在思想深度上远不及英语文学前辈们,但他自有他畅销道理。他随意点染的文字背后,是一个轻快而自如的灵魂,是一种随意又认真生活态度

  这一本集子的译名很是讨巧,On Seeing and Noticing被译成“无聊的魅力”,出自其中一篇《无聊地方的魅力》。不仅妙趣横生,还恰如其分体现德波顿看生活的一贯特点:从无聊处见魅力,从不经意间看有趣。一次意料之外的参观动物园,一次坐火车遇见的毫无交集陌生女郎有什么意思呢?但在他的笔下,这些琐事摇曳生姿,有奇异的魅力。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二):作者真的很适合上微博絮叨

  如果文艺作品在A,生活在B,作者便是在A-B之间轻快漫步的人。

  1.“如果我们对现实视而不见,对工作期待无限提高,那么我们的痛苦将会远超这一切。;

  2.“当公共空间城市设施本身令人肃然起敬时候居民可能会减少对个人名利追求。仅仅做一名老百姓,就似乎让人感觉不虚此行。”

  3.“他人之书的悖论在于,他们能够告诉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远甚于我们对自己独自的理解。”

  4.“我们为了描述今天发生的一切,列下一个清单记录我们去过哪里,看过什么,但离开纸页的时候,心里明白有一些转瞬即逝事物我们没有呈现出来,而我们怀疑,或许正是这些事物才是解开今天真情况钥匙。”

  译者后记中把他比作Oprah。如果阿兰有微博,应该是个絮絮叨叨,灵感挺多,一天发20条博的博主特别受不爱深度阅读又爱显摆的小白领喜爱类似近几年的新世相君?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三):选集恰是入门的好物

  作者旧文的选集。对于上个月才听说这位英伦才子的西瓜君来说,把这种精选集作为入门读物合适不过了。

  自然,只读了这一本选集的西瓜君是没有什么资格做什么评论的。这里所写的仅仅是对于阿兰·德波顿的第一印象。不论在日后看来多么浅薄荒诞,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第一印象都只有那么一次,恰如其名。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认知会被岁月悄然地更新记忆也会被相应地扭曲。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小姑娘回忆亦然。回忆是一个人的历史,历史是一群人的回忆。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西瓜君以为,动笔要趁早。要赶在所月的能工巧匠开工之前,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我们那些稍纵即逝的第一印象。如果我们注定都要活在自己的记忆里,至少可以把那些未被浓妆艳抹的记忆留给未来的自己。

  阿兰·德波顿给西瓜君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无微不至细腻。似乎一幅画、一个眼神、一个风景都能在作者心中激起波澜,无甚声响,却绵绵不绝。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从书中读到的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所谓打动人心的文字和歌谣,不就是总能让我们在读到某一段独白、听到每一句唱词时可以轻声叹息:“噫,这不是我们的故事么?”作为中国读者的我们,或许没有谁在成年后独自逛过动物园,也没有几个亲自去过苏黎世,看过真正政治讽刺漫画恐怕的就更寥寥无几了。但至少,大多数活到了西瓜君年纪的人都有过爱慕或是被爱慕的经历。如果是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难在那篇《为爱撒谎》里找到自己,或是那个爱慕过我们的男孩子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四):叽歪第二弹

  这是我读的阿兰·德波顿的第二本书。

  第一本是《写给无神论者 : 宗教世俗生活的意义》。我觉得要想使这本书从书名上具有合法性,则至少应该改成《写给无神论者 : 基督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因为以我对佛教浅薄的认识,也应该知晓,它可并不想对世俗生活产生任何指导意义,佛教根本瞧不上世俗生活,更准确的说,是瞧不上一切,包括佛教本身。但它作为一剂老少咸宜滋阴补阳的鸡汤,则是名副其实、物超所值的。

  和很多其他刚拿到《无聊的魅力》一书的读者一样,我必须叽歪一句:“这尼玛出版社也太会坑钱了,三万字这么小的一册居然要卖26块钱!”但是,能在这么一个独坐在办公室陪伴我的只有天花板上嗖嗖嗖窜来窜去的老鼠的晚上,令我发笑几次,这钱花的值,更何况这书是我借的,我就更没有叽歪的理由了。

  最好笑的是阿兰和前女友丽莎的吵架节选。她:你不喜欢聪明女人,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他:我的确喜欢聪明的女人,但可惜的是,你却不是他们其中一员。

  阿兰描述苏黎世规整到“可以把午饭倒在人行道上去吃”,想象着一个人在马路上添饭,我真的是要笑抽了。同篇中福楼拜对无聊的抱怨让我想起了胡适留学时候日记里说的打麻将。我脑子里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福楼拜说“我好无聊,我好无聊,我好无聊。”胡适呢,就在说“我要打牌,我要打牌,我要打牌。”这种无聊的想象力也让我乐了很久。

  “最和善漫画家不会讽刺我们对身份关切,而是调侃,他们批评我们,但同时认为我们依然相当不错。”阿兰在《论漫画之精妙》中写到。我深有同感,举个例子。昨天是情人节朋友发来黑色励志语一句:“今天是情人节,如果你感到孤独,请你记住,在这一年中的其他时间里,也没有人爱你。”这话是毒蛇,但丝毫没有释放这个世界满满的恶意

  这些话和优秀的漫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漫画家卓越技巧,我们能够以开放心态、笑着承认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痛苦事实,而这些事实如果用普通的批评方式向我们提出,我们肯定怒火中天,深受伤害,从而拒绝承认。”

  多么有道理啊,想象一下如果情人节的晚上有人站在你面前指着挽着她的男人,朝你说:“这,你有么?”,你背后散发出的杀气得有多重。想到这里,我又无聊的笑了。

  《我的作品在中国》、《忧伤快乐》、《无聊地方的魅力》是我觉得挺好的三篇文章,至于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我也不知道,其实已经过去六个星期了吧,那就是有六个周末了,我窝在办公室里,一如我像一阵风一样穿行在街道里,其实那种提醒我孤独的感觉是一致的,但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或者熙熙攘攘的大马路这样更大的空间让我觉得孤独是合理的,是能够令人接受的,同样的时间如果在家里消耗,便会难熬很多,是很可笑吧,我想是的。

  真相的撕裂感其实是很爽的,但那种爽是不能通过我无聊的想象力事先获得的,诱惑不够只剩下需要勇气去揭开伤疤的惧怕,真的太可怕了。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五):无聊没有魅力

  无聊有什么魅力,发呆,惆怅莫名丢不开的思维陷阱,一个逼仄的空间你会感到无聊,一场无人诉说情绪你会更加的孤独,无聊没有魅力,魅力的是人细致的感觉,当一个感受可以安放,安放在回忆中,安放在远处的风景中,或者身边的一个细小物件中,在孤独的无聊中便有了精神的魅力,一个人的旅行,不可避免的常常无聊,但无聊放佛又像身心放空的度假,在海边的躺椅发呆,听着海声浪荡,呆久了听腻了,身体陷入了不运动后的麻木,于是无聊然后沿着一条不熟悉小道随便乱走,好像也发现不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夕阳可以西下,尤其配合着无垠的海平面,看多了也没有太多的思绪,旅行的无聊是可以光明正大的,一个没人认识的车厢,候机候车时候随意张望视角,没有太多现实中的曲意逢迎,无聊反而可以光明正大,慢慢的,便在无聊中挥霍着自己的感受,熟悉空间中的无聊让人不自然,而在另外一个空间的无聊却是随便呆着走着都感觉不错。

  无聊没有魅力,只是说适合什么样的人,需要在人声鼎沸,迎来送往中寻找存在感的,无聊是难熬的心灵折磨,跳上跳下,在有限的空间中伸展不开的烦躁

  孤独在无聊中感受, 孤独是艺术源泉。但生活是一堆友情,工作等等构成的,太推崇无聊反而显得牵强,无聊有无聊的魅力,喧闹有喧闹的有趣,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生活也是可以包容的嘛。

  喜欢的文句:

  1. 世上最浪漫的人无疑是那些无人与之浪漫的人。正是在我们身处孤独、没有工作或朋友来干扰内心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爱情精髓必要性。

  《无聊的魅力 (阿兰·德波顿文集)》(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您在位置 #532-534的标注 2016-03-13 15:19:39

  2. 一个人的怪异行为本质而言往往是简单的动物性目的——食品居住后代繁衍——的复杂化体现,如果能够发现这点,人们将再次获得一丝安慰

  《无聊的魅力 (阿兰·德波顿文集)》(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您在位置 #524-525的标注 2016-03-13 15:19:04

  3. 沉默严厉谴责。与一个缺乏吸引力的人在一起时保持沉默意味对方是无聊之人。而与一个充满魅力的人在一起时保持沉默,你肯定会认为自己才是那个无聊透顶的人。

  《无聊的魅力 (阿兰·德波顿文集)》(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您在位置 #297-298的标注 2016-03-13 03:27:32

  4. 在一个完全孤独的环境里感受自己的孤独,能够给自己带来慰藉。此种感觉,恰如一个人在心情不佳的时候阅读叔本华。

  《无聊的魅力 (阿兰·德波顿文集)》(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您在位置 #170-171的标注 2016-03-13 03:10:55

  5. 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在流动景观的刺激下,那些原来容易停顿的内心求索可以不断深进。

  《无聊的魅力 (阿兰·德波顿文集)》(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您在位置 #137-139的标注 2016-03-13 03:07:51

  6. 旅行似乎能够让我们沉浸在某种内省的情绪中,霍珀就是被这种情绪所吸引。他喜欢捕捉火车穿越风景地时半空的车厢里的气氛:只听见车轮节奏地敲打铁轨的声音,车厢里则一片沉寂,车外的声音和窗外的风景形成一种梦幻般的场景,身处其中,我们似乎摆脱了通常的自我,拥有了一些在安定环境下无法拥有的思想和记忆。

  《无聊的魅力 (阿兰·德波顿文集)》(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您在位置 #132-135的标注 2016-03-13 03:07:06

  7. 旅行似乎能够让我们沉浸在某种内省的情绪中,

  《无聊的魅力 (阿兰·德波顿文集)》(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您在位置 #132-133的标注 2016-03-13 03:06:28

  8. 记得有一个晚上,在伦敦和曼彻斯特之间高速公路旁的服务站里,我发现了霍珀场景。客观地说,这不是一幢漂亮建筑灯光明亮,毫无遮掩,让脸上的苍白斑点纤毫毕现。椅子凳子,涂着略显幼稚的明亮油漆,类似人们强颜欢笑表情加油站里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流露出好奇心,或者流露出同周围人搭讪的意思。我们的眼神空洞地越过彼此看向柜台,或看向黑黝黝的户外。此情此景,如同我们处于岩石群之中。我坐在一个角落里,吃着巧克力棒,不时啜吸着橙汁。我感觉很孤独,但是,就这一次而言,却是一种柔和的,甚至令人愉悦的孤独,因为,我的孤独面对的不是欢声笑语和呼朋引伴,如果是那样,我将因为我的情绪和环境的巨大对比而饱受折磨,而此时的孤独却置于这样一个环境:人人都互不相识,当前的建筑和灯光似乎确认,甚至粗暴地赞美了交流的困难和对爱的可望而不可即。

  《无聊的魅力 (阿兰·德波顿文集)》(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您在位置 #100-107的标注 2016-03-13 02:59:40

  9. 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无聊的魅力 (阿兰·德波顿文集)》(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您在位置 #36-37的标注 2016-03-13 02:52:03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六):阿兰的魅力

  一本小小的书,握在掌中,安稳的坐在沙发椅中,精致的书页在时光流转中不时翻动,再配上一杯红茶,借着窗户透过来的阳光,一个美好的下午,就这样在阿兰的文字中倾泻。

  无聊,是一种私密的状态。说它私密,并非稀少,而是个体性很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时不时的感受到了无聊,或者是寂静的夜里,或者是喧嚣的白天,或者是一大群人的狂欢中,又或者是无人陪伴的寂寥中,因为我们都可以有,却不能被他人当时排解那种情绪涌起时的心境,所以,是为私密。而这样一种状态却有着别样的风采,正如阿兰在文字中透露的,和一本书邂逅,他写出你心中的话,非他,你不能找寻到内心的适当表达。

  2014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无聊的魅力》,因为阿兰,于我极富魅力。书中,阿兰说,他曾爱上一位姑娘,虽然跟人解释时是百般才华万样风华,而内心深处,却是那突然间对绒绒上唇的心动。魅力因人而异,读他的第一本书,是《身份的焦虑》。我不得不感谢生命的赠予,在我最为迷茫的时刻送来了一支烛光。借着这个,我不是解脱了身份,而是重拾了哲学。原来,我是个上了贼船就一定要当海盗,杨帆远航的小人儿。心中怀揣着对广袤天地的豪迈,追逐一身风起的自在,随缘消逝。如此精心打造的率性也很是迷人。

  阿兰是个世间人,清清雅雅的文字,甘泉润心的思想,不去摇醒你的梦,不去拆穿你的甜美的谎言,但你心中的不安,在与他的文字相遇后,是自己跟自己的重逢。此后的你,不是拍案而起,只是轻轻巧巧的站立,无需费力挣扎,因为没有了反抗与对立,你只是坚定的坚定的安静下来,起身启航。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七):在庸常的生活中发现哲理和美感

  阿兰•德波顿出了新书,是一本随笔集——《无聊的魅力》。平心而论,该书并没有超过他的代表作《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幸福的建筑》的水准,但并不妨碍我们愉快地阅读,因为,德波顿渊博的学识、丰沛的才情依然挥洒在这本随笔集中,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处入手,化腐朽为神奇、道凡常之妙处的智慧与魅力。

  全书收录了《忧伤的快乐》、《机场散心》、《为爱撒谎》、《工作与幸福》、《成人参观动物园的启迪》、《无聊地方的魅力》等9篇随笔,涉及飞行、爱情、职业、写作、绘画等领域。他从美国著名画家爱德华•霍普那些以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图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揭示了绘画与当代人生活的关系:“当我们忧伤之时,或许恰好是那些忧伤的书籍最能赋予慰藉;当我们孑然一身、孤独无依时,我们悬挂在房间墙上的,应该是那些孤零零的服务站的图片。”因为霍普的绘画展示的多是一些转瞬即逝、背井离乡的场景,它们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引起共鸣,“我们在图片上所欣赏的,并非其表达的题材,而是其表现的格调,是通过颜色和形式所表达的情绪态度的记录”。从追求曾经的恋人克洛艾时那欲说还休、言不由衷的语言中,德波顿总结了“为爱撒谎”的两种模式:“我的谎言,尽管被逼无奈,但还是令我羞惭不已,让我认清两种谎言:为了逃避的谎言和为了获得爱情的谎言。”他讲到,热恋中的人们都会设计“爱情鱼钩”,但假如人们在爱的诱惑中上了钩,那也是巧合,而非计算,因为“爱情鱼钩具有一种极其独特的品性,难以用任何逻辑的因果原则进行界定”。而在阐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中,德波顿告诉我们,即使你拥有较高的拼写水平,要写出一部好的作品,也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组织语言的过程。写作并不等于记录,“呈现真实的生活,难于对感官体验的忠实记录。将看到的事物进行记录,并不足以成为艺术;只有经过筛检、选择和思考的过程,笔下的事物才有可能显得真实”。德波顿的这些论述,对于有志于写作的人们,无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代人整日疲于应付生计,都市的清晨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就是最好的写照。快节奏的工作、残酷的职场竞争压力,让人们疲惫不堪,心智因而变得迟鈍、麻木甚至冷漠,无心感受或者视而不见生活中的风景。德波顿则启发我们,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在庸常的生活中发现哲理和美感,从而温暖和点亮我们的心灵。乘坐飞机出差和旅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寻常之事,德波顿的慧眼却能穿透常态,敏锐地发现“飞机的起飞为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飞机展呈的力量能激励我们联想到人生中类似的、决定性的转机;它让我们想象自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德波顿还告诉我们,工作不仅是挣钱的手段,而且是实现自我的方式,这种观念使需要和幸福相一致。但“工作中的幸福感现在如此难以获得,是因为我们的期望远远超出了现实”。从参观动物园的所见所思中,德波顿又诙谐地议论,动物园一边使动物看起来像人,一边使人看起来像动物,所以让人内心不安;进而从人的动物本性的视角指出:“一个人的怪异行为从本质而言往往是简单的动物性目的——食品、居住和后代的繁衍——的复杂化体现,如果能够发现这点,人们将再次获得一丝安慰。”在对自己的故乡苏黎世美丽宁静、整洁有序却可能乏味无聊的解读中,德波顿结合荷兰画家德•胡赫的作品深入分析,揭示了平凡环境的价值在于控制人们虚妄的欲望,避免势利地试图脱离日常生活,从无所不在却被人忽略的世界角落找到快乐。这让我想起了今年5月在瑞士旅行时苏黎世留给我的美好印象,它看起来的确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喧嚣,一切都那样地井然有序,但它的魅力就在平常的细节之中,如老街商店上方悬挂的柔软的金手雕塑,一户户民居门前摆放的美丽的鲜花,苏黎世湖上矗立的计时器,无不散发出温馨动人的气息。

  英国著名评论家马修•阿诺德说过:“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一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德波顿的作品是否称得上伟大,尚难定论。但他的文字的确有抚慰和启发我们心灵的魔力。《无聊的魅力》中涉及的话题,其实在德波顿的许多代表作中有更广泛、深入的展开,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一本阅读德波顿许多代表作前的导读之作。德波顿所拥有的渊博的学识与思辨能力,又非常值得中国的作家学习。当下的中国尚未涌现德波顿那样的百科全书似的作家。将哲学通俗化、学问文学化、象大众化,引导读者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和美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这,大概是德波顿作品给予我们的最好启迪。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八):一窥阿兰德波顿的管径

  诧异地看见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出版信息的时候,新浪微博里某个豆友说,这本书数年前就在亚马逊上卖着,似乎销量不高不低的。秉着对阿兰·德波顿一贯能将哲学思想化入生活各方各面的好奇,这本书便成为我在上海空气质量堪忧的秋季里的一小片乐土。

  展开书,沿着“忧伤的快乐”的笔迹,走进多年前早已经熟悉的德波顿的随笔空间,依然是从艺术开始感受,依然是看向建筑,依然是投入情感;依然想散心就去机场;依然是走走停停的生活,依然是可溶于生活每一个角落的哲学思想,依然有冷不丁打趣的雅致幽默。一步步,一寸寸,德波顿一如既往地引领我们走进一个从无聊到有聊的时空:那是熟悉的轻轻巧巧的叙述,那是温文柔和的语言,那是能从各式各样的美之中得到的感受。慢慢地,心中就会浮漾起源于人类存储于艺术和人文之中的智慧和美丽,并享受于其中。此时此刻,忧伤的孤独一点点被遗忘,或无聊、或忧伤、或孤独、或无助带来的空洞,悄悄地被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哲学、建筑知识填补,变成了忘我的丰富。只要跟上德波顿的脚步,就能从一幅画,从一幢建筑,从一次旅行,从一段感情,从每一个生活的点滴里发现美好,开启理性的,发现自然,不经意的,就这么在德波顿引领下,我们逐渐将美好的人文享受一点点地铺满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饱满起来,丰美起来。当我们最后在“论漫画之精妙”里含笑掩上书的时候,无聊已经消失,忧伤早已经不存在,而人文的美丽常在,充满了魅力。这源于无聊的间歇空间,不正好是“偷来浮生半日闲”么?正好是最能与自己作伴的时空。

  作为读过阿兰·德波顿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已出版的十一本书的读者,我竟然渐渐发现,手里的这本《无聊的魅力》竟然那么像阿兰·德波顿前后一系列随笔集和小说的“写作计划”。这本书几乎是他这些书的写作内容提要。比如:“忧伤的快乐”融汇了《幸福的建筑》和《旅行的艺术》的主旨;“机场散心”这一篇活脱脱就是前不久才出版的《机场里的小旅行》的菁华;“为爱撒谎”则是《爱情笔记》与《亲吻与诉说》的浓缩;“工作与幸福”很明显是那本《工作颂歌》的前情;“成人参观动物园的启迪”更像是《身份的焦虑》的序幕;“单身男人的白日梦”是《爱上浪漫》的彩排;至于“无聊地方的魅力”则是阿兰最著名的随笔集《旅行的艺术》的标本;那篇“写作如何再现生活”无疑是他将普鲁斯特那本著名的《追忆逝水年华的》解构分析成《拥抱逝水年华》的楔子,等等,几乎每一篇短短的随笔都能让我这个老读者牵引出他已经出版的那些内容较此书中短文更丰富的书册,原来,本书几乎当作阿兰·德波顿目下所有书的一个粗线勾勒,一个线描轮廓,几乎可以以此书为基准一窥阿兰·德波顿的管径。

  得出这样的结论,忽然觉得可以将这一单本推荐给从未读过阿兰·德波顿的友人,他们可以从这一本书里感受阿兰·德波顿的才子魅力,感受到阿兰·德波顿行文范围,而不再“一个人在心情不佳的时候阅读叔本华”,他们能从类似“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这样的调侃和安慰中,发现那些触手可及的温馨,“它让我们想象自己终有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这些充满飘逸风趣的慰藉,不需要如我这样读完十一本书便能轻松感受,而倘若你与我一样是老读者,那么,这本书会再次带给我们熟悉的温文尔雅、保持传统英伦风的阿兰·德波顿式的幽默,谁说温文尔雅不是一种享受呢?就像译者写在“译后记”里的一句:“德波顿自由地穿行于文学、艺术、哲学、建筑、旅游、职业等领域,用独具一格的眼光审视司空见惯的事物,从中发掘出富含意义的细节,尽管题材和领域变化多端,但他写作主题始终一致,即人生的幸福。”

  2013年10月28日上海

  【原文地址】

  【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3926102829253/

  【天涯】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0117&PostID=53723794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九):很喜欢德波顿的书

  阿兰·德波顿1969年生于瑞士,12岁时全家人移居伦敦,18岁入剑桥大学,读的是政治思想史,后来又读了哲学的硕士。在那里他开始大量阅读,徜徉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之间,上下古今求索,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大学只不过提供他一个读书的氛围,而读书只是帮他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

  德波顿被评论界视作“英国文坛的奇葩”;读者称他“从不写乏味的句子”。在我看来,德波顿虽然博闻强识,知识横贯各种学科和艺术类型,但显然在他的文字里找不到“掉书袋”这种问题。从初习写作始,德波顿就喜欢写得尽可能简单朴素,他说,如果要想附庸风雅、假充聪明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你只需故作高深,让人弄不懂你就成。但他宁肯抵挡住这种诱惑,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写作。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德波顿的随笔会让人觉得平易好读的原因。德波顿对“随笔”这种写作形式情有独钟,但是显然随笔并不是那么好写的。我们之所以会被某些文字打动,是因为我们能从那些文字里发现自己内心的东西。作为一个写作者,怎么让自己的文字在别人的内心生长,倒是一个可以思索的问题。

  《无聊的魅力》读后感(十):只能看到脚或云彩的家庭录像

  这是一本小书。如果没有看过阿兰·德波顿其他的书,这本书反倒是最好的开始。因为它就像截取了最佳影像的图片集,将这位英伦才子对几个关键主题的精当见解一网打尽。

  爱情、旅行、焦虑、无聊、工作、幸福、身份、生活,这些在他笔下频繁出现的主题,也是现代人类最为关注的话题。而他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他能“看见”,也能“呈现”。

  看见,其实是一种很稀有的能力。

  在爱德华·霍珀的画作里,普通欣赏者看到的也许只是旅馆、酒吧、列车的单一场景,或是中人物的形单影只。而阿兰·德波顿看到的则是一种“柔和、令人愉悦的孤独”,是在这些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边缘空间,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某种孤独的诗歌。

  “在一个完全孤独的环境里感受自己的孤独,能够给自己带来慰藉”。

  同样,在荷兰画家德·胡赫的作品中,他也能看到常常为人忽略的日常之美:抛光门的反射光线、女性裙子的皱褶、母爱和整洁家庭……“我们总是忘记为小孩在面包上涂抹黄油、整理床铺这些行为本身蕴含着重要意义。德·胡赫的作品功德无量,让我们关注平凡环境的魅力和价值,控制虚妄的欲望,避免势利地试图脱离日常生活:晚餐、家务、与朋友共酌。”

  他热情褒扬画家从平凡中打捞美和伟大的意义,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与任何伟大的艺术家接触,都能产生一种效应,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开始关注这个世界上的某些事物,这些事物我们能够理解,而艺术家则体会深刻。”

  于是,因为他们的看见,我们也多了一双捕捉的眼睛。就在这样一个个与文字中蕴含的惊喜与美丽相遇的时刻,我们也邂逅了生活中蕴藏的秘密。

photo from Unsplash

  仅仅有看见还是不够,呈现的能力同样重要。

  就像张公子对于莫奈的描述那样:这双眼睛如此敏锐地占有了那个时代,所看到的一切:诺曼底的海,卡米耶,阿让特伊,塞纳河,吉维尼,伦敦,威尼斯,荷兰的赞丹镇,他的船,他的麦垛,鲁昂的教堂,花园,拱桥和睡莲,以及当时正飘拂在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阳光与风雪。他看到了,并用他的大笔点石成金,给这一切赋予了灵魂。于是在他死后,19世纪的阳光和灵魂,依然透过那双捕获一切、唤醒一切的眼睛,活在我们所见到的世上。

  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就是作家或画家的捕捉和呈现力。就像德波顿自己所说,将看到的事物进行记录,并不足以成为艺术:只有经过筛检、选择和思考的过程,笔下的事物才有可能显得真实。

  德波顿以自己小时候的一则日记为例,解释了什么是不好的再现:“昨天没有事情发生。今天天气很好。我们整天游泳。我们午饭吃了色拉。我们晚饭吃了鲑鱼。晚饭后我们看了电影,讲一个人在秘鲁发现了金子。”

  他说,作者虽然提供了一系列事实,诸如鲑鱼和天气报道,但真正的生活却似乎没有显现出来。就如同观看家庭录像,却只能看到脚或云彩,你会困惑不解,很想知道在人们的脸部正在发生什么。

  而精彩的呈现,就是对全视角和慢镜头的巧妙选择,看到人们眼中看不到的世界,表达出人们表达不出的情感。

  这也是文学和艺术的意义所在。我们在别人的书和作品里,恰恰能遇到相似、遇到自己,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所处的生活。

  如果没有阿兰·德波顿们的打捞与聚光,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接收和记忆,恐怕就会像只有脚和云彩的录像吧。那些真正关键的内容与意味,也会跟着时光一起静静流逝了。

微信公号:读舒笔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