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10篇

2018-08-04 04: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10篇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是一本由[美] 谢利·卡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一):《死亡哲学》读书笔记

  正确理解死亡死生命终结。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会有生命。在哲学里死最神秘话题

  人由肉体灵魂组成。『物质』和『非物质』。

  二元论

  二元论:人类有灵魂和肉体。灵魂死有位置的。如果肉体与灵魂同时存在。如果我的肉体与灵魂有着一种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死亡就是这种联系的终结。

  一元论

  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基本,且唯一基本存在的东西,就是肉体。人类只有肉体。人只不过是一个物质实体。人这个物质肉体可以做很多其他物质实体不能做的很多事。又称为物理主义

  (1)灵魂存在吗(2)它能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吗(3)肉体死亡后能存在多久

  柏拉图裴拉篇

  物理主义:心灵表示各种精神能力方式。肉体具有xxx的能力。离开了肉体心灵没有意义,心灵不是大脑。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赐予我们思考与能力。心灵伴随着身体。死亡是一系列功能的消亡,肉体不能工作

  心灵是什么?物理主义:心灵是肉体的一种表达能力。二元论,心灵就是灵魂。

  我们如何证明那些无法靠五官感知事物的存在呢?通常证明:存在某些我们看不见的事物可以解释一些我们一直认同存在的事物。被称为最佳解释推理。

  假设有灵魂,有一个特性F能够用二元论来解释而一元论不能完全解释那么就会有灵魂存在那么一个说法

  人格同一性。贯穿时间的同一性。人格同一性在二元论形而上学观点上认为人不同的时间有同样的灵魂。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二):有趣的灵魂VS好看皮囊看看哲学家怎么说

  关于外表与内在的话题,最近很流行一句话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后来被段子手们改编成了“有趣的灵魂无人问津,好看的皮囊2000一晚”。可以看得出,我们社会总体舆论倾向是很狂热地认同内在的价值的。

  其实,无论是好看的皮囊抑或是有趣的灵魂,用经济学术语来说,都属于社会的稀缺资源。只是相对于有趣的灵魂,好看的皮囊有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标准,但要界定有趣的灵魂,就要困难得多。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有趣的灵魂也有一个简单明了的将大多数人都拒之门外的标准,那么有趣也会成为一种不受待见的特质的。这种类似于仇富的情绪,大家都知而不宣。

  所以醒醒吧,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既不好看又不有趣。

  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要告诉你你又丑又无聊洗洗睡吧早点起来搬砖别想那么多,而是哲学的第一个终极问题

  “我是谁?”

  01 哲学家的死亡公开课

  其实关于灵魂和皮囊这个话题,哲学家们很早以前就有过很多有意思的争辩。决定我是谁的,是我的深邃的灵魂,还是我如花的美貌地球上有70亿人,是什么决定了你是你,我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呢?

  这次要说的这本书是谢利·卡根的《死亡》,它改编自卡根的同名公开课。卡根是耶鲁大学的哲学教授,1982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在耶鲁任教之前,曾在匹兹堡大学和伊利诺大学担任教职。在公开课的视频中,卡根穿着格子衬衣牛仔裤与帆布鞋,一脸大胡子,盘腿坐到讲台侃侃而谈,这点小小的反叛使他的形象变得格外符合人们对一位名校哲学教授的想象——知识渊博,稍微有点玩世不恭,像是老顽童周伯通式的人物

  我们抽取了书中的一个副主题来讲:我,到底是什么?

  02 肉体论与人格论

  我们现在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了我是什么。一种是肉体论,肉体论认为你就是你的肉体,你和其他人不一样地方就是肉体的不一样。一种是人格论,人格论将你的记忆情感理想,知识、、思想意识等统称为你的人格。你就是你的人格,是人格把你和其他人分开。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有这样的问题:对于肉体论而言,如果我变胖了,长高了,整容整成网红脸了,那么我还是我吗?从小到大,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都不知道更新了多少次,25岁的我和5岁的我明显不是由同一堆原子构成的,那么我还是我吗?

  而对人格论而言,如果我的目标不再是北大而是北大青鸟了,如果我移情别恋抛弃了小红去喜欢村里的小花了,如果我从一个只会刷抖音和内涵段子的小镇青年变成了天天认知升级知识付费终生学习挂在嘴边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罗辑思维粉丝了,那么我还是我吗?

  其实不管是肉体论还是人格论,都是允许有所变化的。无论你是女大十八变从罗玉凤长成了范冰冰的样子,还是从天真无邪的小可爱慢慢变成一言不合就飙车的老司机,即使有些变化在时刻发生着,可是你还是你。

  好了,现在为了证明肉体论和人格了到底哪一个更合理,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

  假设有一天,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把你和小明都抓走了。它用先进科技将你的意识、知识、回忆等等和小明互换,简单来说,就是你和小明互换身体了。然后这个外星人很变态突然想要折磨你们中的一个,于是它笑淫淫地问:我要将你们之中的一个捆绑起来滴蜡鞭打,你希望这个人是你意识所在的小明的躯体,还是小明意识所在的你的躯体?

  在这个测试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折磨自己的身体。因为虽然折磨的是自己的身体,但受苦的是倒霉的小明,自己并不会感觉到痛苦

  根据这个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人格论正确的结论了吗?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身体本身,而是我们的人格意识吗?先不着急,我们再做另一个测试:

  这次,这个外星人捉走你和小明之后,并没有把你们的身体对换。它跟你说,我准备把你们俩都弄疯,让小明以为他是你,而你以为自己是小明。你来选选,我到底鞭打哪个比较好玩呢?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了折磨小明,大家觉得,自己被弄疯已经够可怜的了,还要被鞭打滴蜡,这可不行,还是让小明继续倒霉一次吧,说不定小明是个受虐狂,会很享受呢。

  这次的测试结果是,人们觉得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意识而是身体了,只要身体不受折磨就行,与第一个实验的结果恰恰相反。

  现在我们回到我们的问题:肉体论和人格论,到底哪个更合理?可惜的是,这本书也没能给出答案。卡根表示,这是个哲学上一直都存在争议的问题,我们还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决定了我是谁的,到底是有趣的灵魂,还是好看的皮囊。而所谓的“自我”,也很有可能本来就是一个虚幻概念

  03 意识上传者与永生

  最后,我们来分享物理学家万维钢在他最近的专栏文章《意识上传者最后的问题》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我们来假设,在50年后,人类完美突破了一项叫“意识上传”的技术。所谓的“意识上传”,就是当一个人的躯体老了之后,我们将他的意识、思想、记忆等等上传到一个仿生机器人中,让这个机器人带着你的“灵魂”,继续活下去。有一家公司专门提供上传意识的商业服务。那个时候的你大概七八十岁,是个亿万富翁,完全有能力购买这项服务。

  三年前,你的妻子就把意识上传到一个仿生机器人的身体中了。这个新身体是根据她年轻时候的形象打造的,整个上传非常完美,你现在等于是跟年轻时的妻子生活在一起。一开始你对这个技术比较怀疑,所以你迟迟没有上传。

  但是三年下来,你觉得这个年轻版的妻子没什么问题。她记得你们二人所有共同的记忆,你们相处得还是那么默契,她等于是无缝地重新嵌入了自己的生活。当然区别也是有的,那就是现在妻子的精力比以前好多了,重新开始喜欢年轻人的东西,每天都充满活力。你们一起出门,别人都以为她是你女儿

  与此同时,妻子对你老迈的身体越来越不满,她强烈要求你赶紧上传意识。她甚至已经定制了一个年轻版的你的身体。结果80岁生日这天,你决定也上传意识。

  接受意识扫描的时候,你躺在手术台上,被全身麻醉。你感到有点不安,但你知道一觉醒来之后你就会重返年轻。你看着医生们忙着准备仪器,心中充满期待。在昏迷之前,你好像听见一个医生的电话响了。

  再次醒来的时候,你迷迷糊糊,听到有个好像特别遥远声音说道:“你醒了!欢迎回来!意识上传非常成功,恭喜您开始新的人生!”

  哈!成功了!你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抬起手来,想欣赏一下自己的新身体。

  一开始你的手好像有点不听使唤,你觉得这很正常,毕竟新的身体需要适应。你终于把手抬起来了……可是你看到的却是一只老人的手—— 那是你自己的手。

  不对啊!我怎么还在这个身体里?不是说意识上传成功了吗?

  就在这时,你听见一阵脚步声向你走来。一个年轻的声音—— 那好像是年轻时的你的声音 —— 说,“让我看一眼我的老身体!哈哈,还从来没用第三人称视角看过!”

  你刚要喊出来,就听见一个声音说道,“那边怎么回事?小王你赶紧处理一下!……啊您先等一下再看啊,我们的工作人员要把尸体稍微处理一下。”

  你看到小王医生手忙脚乱地向你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注射针头。小王医生,好像就是你昏迷之前出去接电话的医生。

  你突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了。

  你妻子上传意识的时候,医院告诉你们,一旦意识被上传到新的身体上,原来的身体就没有用了。你们还特意给那个身体买了个墓,“下葬”的时候你还有点伤感—— 尽管你妻子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你妻子把你这个老身体的墓也安排好了。

  你突然想到,既然是扫描复制,就好像把计算机信息上传到另一台计算机上一样—— 那原来的计算机上应该还保留了这份信息啊!这不等于两个你了吗?难道说他们每上传一份意识,就要主动杀死原来的身体吗?

  意识上传是成功了,但是小王医生因为接电话,忘了在扫描信息之后把你杀死!所以现在有两个你。

  你的妻子其实已经死了。三年来跟你生活在一起的,其实是她的一个复制品。如果你也死了,那就是两个*机器人*继承了你们的财富,他们会替你们享受生活和你们子孙爱戴。在外人看来,这和你们两个换了新身体没有任何可观测的区别……

  小王已经给你注射完毕。在完全失去意识之前,你想到了最后一个问题:

  拥有我的全部意识,难道就是我吗?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三):哲学是一种特殊形式文学语言

  《死亡哲学》里 卡根教授探讨关于灵魂的话题 ——“死后有没有生命” 他举出类比 探讨“生命终止之后有没有生命” 就好比问“吃光了盘子里的食物后盘子里还有没有食物” “电影结束之后电影会怎样”等等 对此类问题的答案 他一言统之——“一旦你明白你问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就包含在其中了” 我与其结论相同 就是承认作为“非物质”灵魂的存在 但认为 肉体作为灵魂的依托 承载 以及作为灵魂的具象形式 伴随肉体死亡 灵魂自然死亡因此一切问题都是否定答案——不 没有 无可能 “死后不可能有生命” 或者先不谈结论 而单纯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解读 也部分赞同他说 问“死后有没有生命”就等同于问“生命终止之后有没有生命”一样 对此我的类比是 路的尽头有没有路 但对于“电影结束之后电影会怎样”这种类比 还是与生命的类比有所不同 与其说“梦醒来后 梦会怎样”不如说“我醒来后 梦会怎样”——这是我童年时代个人时常忧虑的一个问题 后来我用不睡从根本上扼杀梦的问题——不如说“梦醒来后 我会怎样” 关于知道生命是有尽头的 这是不是件可以接受的“坏事” 对于伍迪艾伦这不可接受 但古先知好比苏格拉底 都是英勇赴死的 对我来讲 知道一切有尽头都是件好事 不然意味着要无休止无结果无耻进行下去 没有终结意味着没有答案 或许死亡就像写过《你别无选择》的刘索拉老师所说 死后人人都上天堂 因为人间就是地狱 世界是哲学的 美学的 神学的 文学的 也即是诡辩的 虚无的 蒙昧违实的 失败者的 哲学无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语言

  昌秋言

  3.29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四):读后总结

  本书提出并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灵魂存在吗/死后会发生什么?什么是死亡?死亡的坏处是什么?永生是好的吗?为什么要活着?人可能会理性地自杀吗?

  针对第一个问题,灵魂是否存在,作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二元论和物理主义哪个是正确的。作者先试图用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来试图论证灵魂的存在,但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接着他又使用了笛卡尔的理论来解释如果人们可以logically想象肉身和灵魂是分离的,那么这就说明了二元论的正确,然而晨星和昏星的存在又似乎驳斥了这一理论。

  然后,作者又反驳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灵魂不朽的理论,即心灵才能理会理念本身,肉体则只能体验相对的物理对象,只有努力把肉体与心灵分离,才能在死后进入永恒之殿,而正因为理念是不朽的,心灵也必然是不朽的、非物质的。但作者的反驳是,因为灵魂可以由肉身探测到,所以它并非完全无形,即并非不朽。

  因此,作者认为,死亡即是最后的结局。

  作者认为,人拥有的并非不被杀死的权利,而是不被depersonalized的权利。只要还有能力进行人格活动,那这个人就依然活着。

  针对为什么要活着的疑问,作者反驳了享乐主义,并提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体验内在美好,也需体验外在美好。并对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温和派进行了介绍,另外又简单介绍了中立容器理论、有价容器理论(分为保守价值和理想价值——区别在于生命本身是好的有价还是好的无价。)

  下一个问题是,死亡的坏处是什么?作者认为,死亡并不是坏事,因为对于生者来说,它还未发生;而对于死者来说,在其中也一切都不存在。

  那么,永生会不会是一件好事?作者认为不是。因为所有生活最终都会变得糟糕乏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死亡绝非一无是处。正如卡夫卡曾说的:“The meaning of life is that it ends."人们所希望的永生其实是“活到我满意为止”。而对死亡的恐惧,从本质上来说,也只是对“提前离场”的恐惧,因为死亡本身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在考虑人生价值和为什么要活着的时候,重要的不仅仅是人生中幸福的总量,还有人生曾到达过的峰值和顶点,即生命质量应得到额外的权重。

  自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理性的,从宗教(既然死去应是上帝的旨意,那为何我们还要去救濒死的他人?)或是感恩——不论对象是谁——(如果生命已经太过痛苦,逼迫活下去不过是恶霸做法)的理论上来反对自杀都讲不通。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五):当谈论死亡时我们该说些什么—读谢利·卡跟《死亡哲学》有感

  一口气熬夜读完谢利·卡跟的《死亡哲学》。这本书是卡跟在耶鲁等有关高校开设的课程所写的讲义编著得来,书中对哲学史上的很多终极难题直接选择跳过或者言简意赅地整理总结出几种类型,仅选择了灵魂是否存在、死亡的好处与坏处等两三个核心问题,做出了全面细致的表述。书中引述了大量哲学家的观念,而卡跟本人不仅是客观描述了哲学史上对死亡形成的观念,还用枚举、假设、推理等简单的逻辑方式向尽全力向人们推演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内容细致具体,不放过逻辑上存在的各种死角,并且对于暂不确定的事物反复推理演绎,这也是全书很厚重的原因。这个过程非常繁杂,但卡跟非常善用讲故事和举身边熟悉的例子帮助人们剖析根深蒂固的观念,包括以往伟大哲学家的观点,最终才表明自己对这件事物的态度看法。这基本实现了卡跟本人作为老师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初衷,而不是灌输式,填鸭式地直接将结论抛向人们。作为哲学家,我觉得这是比较难以做到的一点,证明卡跟是接地气的、朴素的和谦虚的一位思考者,在与普通大众分享思考所得的过程中,也引导大家对头脑中已经固化的观念进行重新思考,以更加接近真理。不得不说卡跟是用心良苦,毕竟将主观晦涩的哲学话题向公众讲解,已经是很考验讲解人的耐心与智慧的了。

  这是我开始读这本书之前的疑惑:人们对死亡一直抱有恐惧与疑惑,死亡后人的精神意志会像在睡眠一样中消失么?活着与死去存在哪几种层次上的区别,植物人生理上是活的,可是精神世界已经死去了。如何从人文角度评判看待死亡?作者对死亡有什么高见?那么,卡跟在这本书中到底告诉或者纠正了我们哪些观念?

  一、死亡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

  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如笛卡尔都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肉体死亡后灵魂会继续存在。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似乎是为了更好地解释人的主观意识这个目前仍被视为谜一样的存在的东西。但是就像14世纪的人无法用生物学的观念去理解周边的动植物,现在我们虽然无法用真正的理性科学去理解自身存在意识的内涵。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的确有限,仍有大量的规律等待人们去探索和掌握。就像在量子力学中,决定论已经被证实是不靠谱的不真实的,大多数甚至是概率性的无规律的,难以用逻辑和决定性去控制。暂时人们只能用概率去描述好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却难以找到合适的规律去解释。但如果为了依赖于空创出一个幻想中的灵魂,只是为了让一些事物看起来变得合理,这不是很显得人类幼稚可笑么?哪里还有逻辑和理性可言?

  我们仔细想想直接单纯从客观地角度推断,死亡肯定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任何目前的认知能力都无法理解与探索后来发生了什么,或者说之后什么也不会发生。在新的革命性的认知体系升级之前,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相信死亡会带走死者的一切,而生者对死亡者死亡这一现象引发出的悲痛、不舍等情绪和想要利用死亡的不可知性引导在世的人们思想和行为,或许可以解释很多灵魂论、复活论以及天堂地狱论等常见的理论。

  人们想要描述和感知死亡是不可能的,最多是快要死的时候且身体的感知能力仍然存在的条件下能够感受到死亡的临近。但是一旦死亡发生,也就意味着你是感觉不到的,已经提前失去了感知的能力。就像已经闭了眼睛的人们怎么可能再描述出此时及以后看到了什么,他的眼睛已经闭上了。

  二、死亡是一种客观存在,似乎也是最好的结果

  人们恐惧死亡,因为不知其何时会到来,不过难道我们希望在知道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的大概认知之后,还要知道自己死亡的详细时间表么?那掐着手指无时无刻不计算着死亡到来,肯定会扰乱人们正常的行为生活。所以死亡时间的不可知性并不那么糟,它为人们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

  对于死亡人们还恐惧破坏自然死亡的意外以及人为因素,这会让死亡提前到来。对此我们似乎只能小心翼翼地活着,尽最大努力规避破坏自然死亡的各类因素。可有认为活着获得的快乐远远没有痛苦多的悲观主义者,他们觉得即使是突然来临的死亡也不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这里的逻辑悖论是,如果逼近的死亡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对于死后的无知无觉也谈不上痛苦可言;如果还有一个渐入死亡的过程,等到那个时候再恐惧才是合情合理的。人们最担心的是由生向死的过程非常痛苦,即所谓的生不如死,这又与死亡本身关系不大,毕竟人生中痛苦的事情也是非常多,被病痛折磨但不至死的感受也同样痛苦难忍。如果实在忍受不住,安乐死这样的存在也可以帮助人们解除痛苦。

  对于自然死亡,我们担忧的是它会带走我们心爱的东西,即使死后我们已经没有这个概念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关注远远甚过于对过去,而死亡是每个人的未来。如果我们从生命的诞生之前开始看整个生命,男女之间性交理论上能够创造生命与最终产下的婴儿相比数字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说死亡是一件坏事,那么对于那些尚未形成婴儿的数以亿计的精子卵子又怎么看待呢?它们有生的可能性,虽然最终都没有实现。对于已经活完一生的人不是应该感到庆幸和感恩么?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应该忽略遭受的苦难,就像人生的土壤一样不可或缺,是避免不了的。死亡带来的痛苦就是濒临死亡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将要失去美好的事物而表示不甘心与伤心,但实际上这与活着的时候失去心爱之物而伤心没有本质区别,后者已经被我们习以为常地看待了。至于说什么死了就没有希望继续追求美好了,这也只是失去了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当一切真的发生了,也就是真的失去的时候,也就是死亡已经到来的时候,此时谈论的这一切已经不存在任何意义。

  死亡的坏处在于剥夺了我们本值得一活的一段生命。那么永生是值得期待的么?与死亡相对的是永生,可是这个宇宙中连太阳都是有寿命的,这个永生怎么可能会实现,如果实现了那也一定是一件让目前认知力有限的人们感到可怕的一件事情。就目前的感知而言,我们也可以判断永生也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因为当所有的欲望都满足的时候,人们会觉得时间过得没有意义,会厌倦和绝望。因此,人们至多可以嫌弃自己活着的时间不够长,活到两百岁就好了的幻想,就如同100万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及现在一半时,幻想生命能够延续一倍一样。按照这个逻辑,只要不奢求永生,那死亡的长度将会一直永无休止地延长下去。可对于人性的欲望而言,除了永生能够战胜无休无止的生物欲望之外,没有其他答案。所以满足欲望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作为一个人,发挥人的主观意志才是最可贵的,追求真理和道德这样伟大的事物才能逃脱本性欲望的黑洞。而奢求延长生命的想法在此种伟大意义上不值得一提。

  那么如果死亡不复存在,那么对于想要终结自己生命的人岂不是会受到永远的折磨?对于自杀,我们目前的理性判断是这个问题涉及到对未来的预判,也就是未来获得的痛苦与快乐相比,到底值不值得一活?那么谁来问这样的问题,谁来回答这样的问题,谁来实施最终的决定,这全部都是非常主观的事情,没有定论。

  三、向死而生,与其跪舔死亡,不如善待人生

  人们对于迟早要到来的死亡的本能是想办法规避,对于战无不胜的人类,我们想即使肉身已经不再工作,但是仍能够把意志人格通过师生、儿女让后人继承下去,以实现在某种意义上的仍然存存活。那么这是可以实现的妄想么?换另一种情况,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植物人虽然生理上是活着的,但是没有个人的主观意志,那么这样的人是活着还是死着的?对于其本人而言,排除医学进步治愈水平提高能够康复的可能性外,已经死亡了。只是对于其意识清醒的人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愿意幻想着有一天奇迹会发生,患者的意识会恢复。我们知道人格是被允许渐进式地发生变化的,但是不能够跳跃式地变化,否则将不连续,意味着发生质变,意味着不再是同一个人格。所以即使植物人醒了,但是他恢复不了过去的记忆,在另一种环境中培养出了与之前毫不相关的人格,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之前的人已经死了,这是另外一个人。所以重要的不仅仅是存活下来,而是带着同一个人格存活下来。从中可以看出人格至少是和肉体一样重要的。在很多危急时刻,人们不得不选择变通以寻求肉体的存活,甚至部分地消灭肉体中除了储存意志的大脑之外的不重要的部分,为的是能够保存下最重要的人格的版块。但是当肉体全部死亡,确保意志人格重新恢复的大脑已经永远停止工作的时候,意志人格不可能被单独取出通过发生渐进式地变化而延续。鉴于每个人意志人格的完整性和不可脱离肉身的特质,人格意志也将随着肉身的消灭而消失。

  羡慕苏格拉底流传千古的人不用羡慕嫉妒,真正流传的不会被时间打败随着肉体消失的是纯粹的理念,就像数字就像完美的圆,他依附于人们的信任。只要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人,即使发生核爆炸也无法摧毁这个碰巧被称作苏格拉底的理念。但是这个理念中只是存有苏格拉底影子的人格,并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与苏格拉底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恰好给现实存在的意志起了一个名字,仅仅是一个虚无的名字罢了。尽管后人无限怀念与祭奠,对于死亡后的苏格拉底毫无意义。人们想要人格的传承以对抗死亡的意向还可以从生殖遗传中窥见一斑。父母在对于生育自己的儿女的培养中,也会倾向于引导灌输自己的人格,不单单是将其健康地养大成人,更希望能够让孩子继承至少是部分继承上一辈的人格,以对抗人格最终会随着肉体的消失而不复存在。可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再怎么继承模仿,总归与紧紧依附于苏格拉底活着的肉体正常存在的人格不一样。所以可以说死亡总归是最终的结局,既是肉体上的,也是人格精神上的终结。

  当我们知道死亡的难以避免后,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跟所爱的人在一起,做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投入所有的精力与时间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或者一个充满了雄伟目标和不确定的人生相比满足自己最底层的欲望而言是更有价值。

  总的来说,讨论一件与自己息息相关但是毫无还手之力的事情,就像是教你如何对待周边无尽的空气一样,对待死亡这一客观存在,不要心存幻想,而要向死而生。不过这种奇妙的感觉也只有哲学才能带来。哲学想要找出人们认知的这个世界的终极规律,但是仍然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体系上的,像是想要拉着自己的鞋带往前面走一样。读一读哲学能够让人变得深刻,虽然不一定能够收获什么真理,至少能够丢掉些什么杂念。除此之外还有是深入心灵的会心一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