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疯狂的独角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疯狂的独角兽》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5 04:0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疯狂的独角兽》的读后感10篇

  《疯狂的独角兽》是一本由丹·莱昂斯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324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7-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的独角兽》读后感(一):创业传销人工智能混乱的读后感

  我希望未来越来越好,但是我希望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过得越来越好。 这个主语,真得比这个宣言本身更重要

  一个忿忿不平白人中年大叔年轻人的创业公司中受到办公室政治的挤压。这是这本书绝大部分内容

  说真的,我并不会相信这位大叔在之前的工作中没有遇到过办公室政治;或者说在创业公司文化兴起之前公司对职员有多大的感情。一切的问题,在于年轻的创业公司文化太浮华,用一大堆糖果词语将一直在恶化的企业雇员关系包装蜜糖,让许多年轻人连组成工会自己权利奋斗斗志都丧失殆尽。于是,这些公司说的每一个自相矛盾的词语,都因不堪忍受根本成立语句束缚,奋力地向久经沙场的“舆论爷爷展示泡沫中邪教中毒般的疯狂。

  而这本书值得四星的原因,恰恰在那百分之十与办公室政治无关的内容。不得不说,作为资深记者,当作者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开始审慎的解析创业泡沫行程后果时,一切都变得吸引人了起来。以下是那迷人之处的十分之一。

1. 你期待的IPO,究竟有什么好期待的?

“不是,投资人保护的很好。”。。。帕特继续解释道:员工工资部分是用股票期权来抵。齐全的行权价是根据股票授予之日的公司估值来计算的。如果你晚些时候加入公司,那么行权价可能就很高。如果公司上市的时候估值贬低——如果公司遭受所谓的崩盘——那么你的期权可能就会变成水下期权。。。2015年12月《彭博商业周刊》将会发表文章讨论这个现象文章标题名为《巨大IPO下,许多员工仅收获微博回报》。——Page 152、153

  昨天和我的两个朋友吃着饭,我们总是聊一聊就聊到创业。是的,无论你在哪个行业,什么样的企业,最终的目标都是要出来创业。我们还一同羡慕了那些进入了虽然现在并未赚钱,但是马上就要上市,然后就能拿到期权的大学同学

  嗯,我是唯一一个在说到“现在并未赚钱”时停顿了一下的人吗?或许是的,因为大家好像都对有着美好未来,但是现在正在亏钱这件事情感到没什么大不了。“反正是那些傻*投资人为自己现在的疯狂买单,我有什么好害怕的。”你也是这么想的吗?真的,我曾经以为那些疯狂下注的投资人最终会在一切崩盘时受到最大的冲击,而普通人,还是领着工资过日子,能有什么差别呢。

  然后,这本书告诉我不是这样。掌握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本的投资人,可以操纵使用这个世界最有智慧的人为其设下安全网,即使整个世界都在赔钱,他们的风险,早就被一份份晦涩文件规避了。

帕特表示这种事情肯定发生在许多独角兽公司身上。每当一个晚来的投资人在一个更疯狂的估值下横插一脚做了投资,崩盘更有可能发生。“员工玩完的可能性非常大。”帕特这样说道。。。“这些CEO不会内疚吗?”我问道。“他们得去上班,然后会两眼看到他们的员工,不是吗?他们怎么能做得出来?”——Page 153

  我没有摘录作者经验丰富的朋友的回答,但我相信你知道答案,知道这些硅谷的大佬在面对他们对员工的质问时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或者他们根本不屑于去聆听这些质问,也不会费心给出任何表情。

  这一段话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作者要花半本书来抱怨创业公司里传销般的入职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为了让你的员工在不为自己的福利(和稳定未来)计较同时奉献自己的血泪,你确实需要让他们不能回头,无法思考,陷入一个金光闪闪的未来无法自拔。真的,饼画的越大越好,诺许的越多越好,给他们一些麻药吧,这样现实有多刺骨他们都感受不到了。

2.或许连麻药都不需要了

  更有可能的是,或许我们连麻药都不需要了。

  谷歌的AutoML已经可以比其创造者更快更好地编写机器学习代码了,需要真人驻守的银行支行越来越少,大公客服声音也在一天一天变得更像机器人

  每一次人工智能取得突破的同时,研究人员都要出来试图抚平大众恐慌。“你们别害怕,我们的科技还没有那么先进(他们还没和你一样聪明呢,虽然他们已经可以取代你的工作了);科技只会给你们带来便利,你未来什么都不用做,机器什么都能帮你做 (嗯,那不还是在说,绝大多数劳动力都变得不再重要的意思吗?)”

  我知道“科技总是要进步,你无法阻止。”我也知道在理想世界里,科技会为我们带来一系列的便利。

  可是那是“理想世界”,一个人拥有差不多的资本,社会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巨大,人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他们的教育都足以教会他们应付最新技术的世界。

  可是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响亮耳光。不,这些正在努力发展技术不愿停下来反思一下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一定致力于让AI或是区块链或是其他什么来改善这个世界。他们想要的不过是在一切成为定局之前积累足够的资本,然后,将烂摊子一丢,等着。等着那个AI可以让有资本的人生活得越来越好的世界,然后利用他们已经有的资本去过更加舒适的生活,不需要和低于他们阶层的下等人碰面的生活(一切用AI就好了)。所以,如Warren Belasco在《Meals to Come》里面揭示的那样,科技带来的美好未来,或许是一个每个阶层可以封闭地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完全不需要和其他阶层的人接触的“干净”的未来。赢者为王,而困兽,或许连斗一斗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想我的声音在许多科技发展坚强拥趸那里一定非常刺耳

  我也无意大声呼号,让这世界停止发展科技。反而,我所在领域有很多问题是只有通过科技才能解决的。

  可是当科技和这复杂世界纠缠不清,尤其是裹挟科技的创业公司有许多都如这本书里的Hubspot里那样败絮其中,各怀鬼胎,人们是否该意识到,有些问题无法只用科技解决,无法用数字表现,无法你说听不就,就真得变不见。

  我希望未来越来越好,但是我希望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过得越来越好。

  这个主语,真得比这个宣言本身更重要。

  《疯狂的独角兽》读后感(二):疯狂仍不停歇,疯狂仍在继续

  珍贵的行业手册,目前的低关注只能说又是一块被忽略的宝玉。创业or被创业,都值得一读。

  下面是一些摘记和想法

  树形结构邮件

  “我们的邮件不是纠缠,或者追着别人死缠烂打,而是我们在”培养客户。“线索培养”在在线市场营销世界里可是重头戏。”

  “其中一项是在邮件里用误导性的主题,像是‘转发:你的假期计划’来愚弄别人点开消息,他们称之为‘拉高你的阅读率’。 “在每个浏览你网站访问者的电脑里植入追踪信息,并能一直追踪到他们访问的每一个网页。甚至在有人第二次到访你的网站的時候发出警报,可以立即打电话给他:‘你好,我注意到你又来我们的网站了。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2018.7.此公司自上市至今涨幅4倍多。感叹书中写到12年这批人就预见了未来的泡沫肆虐,难道市场真的可以被操纵。

  《疯狂的独角兽》读后感(三):中年文科小编怒怼科技创业公司的启示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新闻周刊》的科技编辑中年男人,被辞退后误入充满年轻人的初创公司,用自己「愤世嫉俗」的视角记录周边发生的荒诞见闻。似乎从一开始,作者跟这里格格不入,两年后「毕业」,离开了公司。

  我最早了解到Hubspot,是在我转行从事营销工作对第一年,在谷歌上搜索了大量关于营销对知识,对集客营销(Inbound Marketing)这以概念深以为是,因为我讨厌强行的推销,也不希望自己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的客户。

  在Hubspot找到了不少这方面资料,而且有免费的电子书下载。因此,我对它对印象比较好对,尤其它们在后续给我推荐了相关对内容。

集客营销,一种主动营销策略,透过各种不同的数字管道,做到分众且精准的网络营销。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作者对初创公司Hubspot里发生的事情,充满困惑嘲讽,以自己对标准衡量着周遭。

  这样的视角,使作者成为职场典型的loser,作者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了两年,最终拿着公司的期权离开,没能发挥自己编辑的专长,因为内容营销的内容必须获得转化率,而不是凭自己爱好;自己提议办一个杂志定位高端的内容,增加采访话题等等,最终没得到实施

  在批判供职公司性别年龄歧视情绪文字里,树立了「斗士」的形象,并出版了这本书。

  不知道本书销量如何,应该不会太好。因为书里充满了婆婆妈妈的抱怨和喋喋不休的吐槽,而没有建设性观点,整个看来像一个文科小编的呐喊。

  我们来一起看看经历了哪些事情,你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呢?

  1. 入职没有任何人欢迎他的到来,甚至前台都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一个人。办完入职手续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告诉他工作的职责是什么。

  2. 入职培训像邪教组织的「洗脑」一样,信誓旦旦,信口雌黄,所有的言语充满鸡血的味道。工作用也充满各种滑稽鼓舞打气,大量使用!!!!

  3. 在公司最初招聘人中就有市场营销总监销售总监,组建电话销售业务部,由一支底薪电话销售员军队组成。锁定的客户群体是不精通科技产品中小企业主。

  4. 按照组织好的邮件树结构,给未经许可邮箱大量发送邮件,每个月就达10亿封。还美其名曰“线索培养”。

  5. 使用大量的术语和行话,比如TOFU(Top of Funnel),DRI(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等等。

  6. 即便屁大点小事也要在日程里面添加,比如每天中午约同事吃个饭。

  7. 公司为了把人力成本降到最低,使用了VORP(Value over Replacement Player)算法对比你和找到另一个替代员工的代价

  8. Salesforce收购其对手ExactTarget后,Hubspot推出了免费的CRM系统

  9. 要求公司员工点赞、转发公司CEO发布在Linkedin上的文章,甚至给准备好了转发评论文本

  10. 刻意追求《向前一步》所鼓励的克服恐惧,举办各种无厘头活动,来证明自己战胜了恐惧。

  ……

  在所有批判中最为显著莫过于职业安全感」,因为Hubspot经常因为业绩不达标或者其他莫名理由,干掉一些员工。

在同一年,Hubspot募集了新一轮资金,然后用这笔钱吞并了一家拥有不错工程师的公司。新队伍赶走了老码农,并着手从头改写代码。

  让作者最为不爽的,是Hubspot阻碍这本书出版,企图获取书稿。

启示

  在一定程度上,我怀疑作者的经济学知识是体育老师教的,比如对亚马逊公司长期不盈利的论断,可见一斑

  作者在书中提及的大部分事情都没有抓到核心,我们可以用道德约束自己,却不能用来要求他人。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其底线法律法规,该诉诸法律的便诉诸法律。

  最后,中年人,保持学习和成长吧,心态开放些。

  《疯狂的独角兽》读后感(四):反画饼指南或上班无用论

  如果早十年或者早五年拿到这本书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把书摔在画大饼的老板脸上,让他亲手把他的虚伪一口口吞下去。

  身在北京时,常有一种融入时代的错觉,你穿过雾霾,来到地铁站,钻入灰头土脸的上班人群之中,隔壁的小哥张口就是A轮融资、B轮融资,周末下午,你来到一间咖啡馆,只想静静坐着,而隔壁正在热火朝天讨论着创业,一个年轻小男孩说,你知道吗,95后都年入百万了。

  你坐不住了,你觉得自己的老脸无处可搁,你必须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一切,不然时代将无情把你甩在身后,那个被裁的华为员工似乎就是你的未来写照,书中的主角便是如此,怀揣着改变自我的决心,以及对未来的不安,来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创业公司。

  你以为生活就要拉开新的序章了吗?错,这只是一个大型谎言和新陷阱开端,时代让人无所适从,怎么做都是错。

  一、 不是被年轻人干掉就是被人工智能干

  很难说choose A还是choose B的问题,大部分行业都是吃青春饭,这不是行业的错,年轻人要价低、听话、能把活干完,老板当然会不停启用新鲜血液,至于那些复杂精细但不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未来当然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问题是:如果你老了,如果你技术不过硬,如果你身体不好,你应该去哪里?

  这就是现代人焦虑实质,因为再也没有过去那种一劳永逸的生活模式了,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而我们远远被抛在后头,除了哀叹一声生不逢时,也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年轻人的洗脑药则是创业公司的营销话术——他们告诉你,你会成功,你会赚大钱,你会成为明星。

  很多年前,我在广告公司上班,这类公司和书中那个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处,并没有实质内容,一直在卖情怀,卖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但还给人一种我们很有价值的感觉,听起来像不像很多自媒体红人正在做的事情?他们用了一个新的名词包装这个商业逻辑——用户为王。这样的公司本质上并不专注于产品,只用不停套钱利滚利,他们可以随便做点什么,产品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没有实质产品,不用特别努力,只用动手写几篇文章就能获利,这当然是大部分年轻人向往的工作模式,但的确是一颗时代毒瘤,为什么社会越来越浮躁,大抵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浮在表面比深入水下要获利多,那为什么还要身负陷阱,努力做实事呢?

  二、 创业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鼓励人创业,实质上就是鼓励人自己消化自己。小公司机动性强,有其优势,但小公司大部分也没什么节操,喜欢任意鱼肉员工,而大部分创业公司就是镶了金边的狗屎,进去就说什么时候给你股权,你的title也高,出席各种场合,看起来光鲜无比,实际上,公司说倒就倒。

  很多东西早已从内部开始腐败,但从外头看却还惹人艳羡,实际上硅谷的独角兽也就是国内的新兴互联网企业,你随便推开一家公司的门,到处都是996和狼性文化,仿佛不经历一轮夸张洗脑,不能成为一个合格员工。

  加入创业公司有可能是一场必输的赌博,运气不好,公司快速垮掉,你的心血白费,运气好,公司发展不错,但也可能迎来巨大的内斗和利益斗争。

  三、 有别的退路吗?

  尽管作者指出了独角兽的虚伪本质,但谁又能逃开这股浪潮呢?从新兴创业公司离职,或许还有吹一吹的资本,若从一个腐朽传统企业离职,或许再找工作都是难事,这意味着,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其实只有一条路选。

  现代年轻人面对的基本矛盾是到底要不要拿命换钱,拿命换的钱到底能干什么?书里是美国社会,有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在国内,稍不留神,会分分钟会滑落贫穷底层。

  未来必然是娱乐至死、消费至上,越来越虚无,越来越混乱,而在这条路上,要做个时刻清醒的人并不容易。

  在这个鼓吹创业、鼓吹互联网的浮夸环境里,有一本唱反调的书并不容易,即使来自大洋彼岸,也足够往我们头上浇一大桶冰水。

  《疯狂的独角兽》读后感(五):4星|《疯狂的独角兽》:离职员工披露上市公司负面资料,以为是小说,搜索后发现是真事。

  读后非常震撼。一开始以为是小说,越看越像真事,还说是作者写的好,写得像真事。看完后查了一下,就是美国上市公司Hubspot的真事。

  作者52岁的时候以商业媒体记者的身份加入HubSpot,两年后2014年年底HubSpot上市,之后作者很快退出。本书是作者在此期间感受到的公司各种奇葩事情。

  作者在HubSpot算中层,因此书中披露事情主要是中层的混乱与奇葩。

  作为资深商业记者,作者对HubSpot及其所在的大环境的商业经营的分析,水平一般。

  作者对HubSpot的质疑有以下几点:

  1:商业模式上完全不考虑如何盈利,仅仅考虑如何实现销售额增长,如何让投资人套现,如何让创始人获利;

  2:销售部压榨年轻人,榨干之后换人;

  3:种族与年龄歧视;

  4:使用垃圾邮件,雇佣电话销售人员骚扰潜在客户;

  作为一本小说来看的话情节很一般,冲突太少。作为非虚构的资料来看则非常震撼,这么写实的负面的资料居然能出版。书后提到作者离职后HubSpot跟作者有过一些激进的较量。

  译者比较有心,翻译了书中提到的所有的电影和电影中的人物,还把所有书中涉及到的电影整理出了一个清单。

  两个翻译上的小错误

  1:错把ebay翻译成了“易趣”。易趣被ebay收购了。书中提到的显然是收购易趣的那个美国的ebay。

  2:CAC一般翻译为“客户获取成本”“用户获取成本”“获客成本”,书中翻译为“客户购置成本”,略显怪异。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销售部“搅动”并消耗着这些年轻雇员。先吸纳他们,再耗尽他们,最后扔掉他们,另寻新人——这就是他们的模式。P57

  2:"转转女"解释道不能仅仅因为哈里根和德哈迈实是创始人,且他们准许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就会真的实施。她告诉我,哈里根可能一走出房间就马上忘记了这件事,而且他再也不会去想这件事。没人把哈里根在自己没参加过的会上所说的话当回事。至于德哈迈实,他几乎不在公司出现。P112

  3: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科技公司会做一些电话销售,原因很简单:便宜。P118

  4:在Hubspot, VORP代表着公司付你的薪水和公司另寻他人代替你的工作所花费的最低费用之间的差值。这是套恶毒算法仅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人力成本压到最低。P122

  5:根据泡沫经济的奇怪准则,公司上市前并不需要盈利,但他们得显示出收入增长。每个月,每个季度,Hubspot的销售额必须一直增长。一家创业公司停止增长就如同一条鲨鱼停止游泳一样就等着死在水里吧。P123

  6:这个指数叫做客户购置成本(Customer Acquistion Cost),也就是CSC,而这个指数在HubSpot越来越高。P124

  7:对于我来说,Hubspot并不是家软件公司,而更像是一家金融机构,是一架操纵金钱转手的马车。哈里根和沙阿组建了一股靠炒作挣钱的廉价劳动力。Hubspot并不会盈利,但这不要紧。哈里根和沙阿所需要做的就是让销售额持续增长,继续用“悦客”、“瓦解”和“转型”之类的话语编造美好的童话,尽量让业务维持到投资者能从中兑现。136

  8:一次又一次,我目睹了聪颖睿智、富有经验又学识渊博的女性在30多岁的时候(在Hubspot,他们是老人)被Hubspot开除,几乎没有、甚至完全没有提前通知。P144

  9:在第一次网络泡沫中,硅谷创造了这种新型的公司:公司可以亏损多年,实际上有可能永远不会盈利,但仍能让它的创始人和投资者变得无比富有。P147

  10:哈里根发自内心地相信创建一家科技公司的最佳办法就是雇用上百名毫无经验的年轻人,给他们提供许多的免费啤酒和派对来让他们放松。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有可能是对的。但是这么当众讲出来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P178

  11:我大吃一惊,“托洛茨基”承认了他一直在试图把我赶走。他竟然还解释了为什么他会这么做。他说是因为我在8月份的时候跟他在脸书上解除了好友关系。他知道这听上去很蠢,但是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P254

  12:特雷普说IPO的成功。就像一部团伙犯罪电影。你知道他们会把此地抢掠一空,但你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你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成功逃脱。P26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