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音》读后感10篇
《山音》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音》读后感(一):谈《山音》中的“不伦之恋”
朋友偶然向我提到这本书,并称之为一本描绘公公爱上儿媳的不伦故事。
书中的公公信吾,年过六十,逐渐感到自己的人生已在缓缓消逝。他常常遗忘很多事物,就连五天前请假回家的女佣也已忆不起她的形象。在一个朦胧的夏夜里,信吾听到了山音,从山涧深处低沉的回响“犹如魔鬼鸣山而过”,山音在信吾看来犹如死亡的脚步声不断地朝他靠近,除此之外,一系列死亡信号令他恐惧着、不寒而栗着,又无法与他人言说。
信吾同比他大一岁的保子育有两个孩子,皆婚姻不幸,儿子修一与妻子菊子婚后不到两年便有了新欢,女儿房子也回到了娘家最终与丈夫离婚,信吾认为父母一生的成败与子女婚姻的成败有着关联,所以在他看来自己便是极为失败的罢,无法扶起一个家族,无法使成员都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对这样的信吾来说,菊子,这位儿媳 “是这个沉闷家庭的一扇窗。亲生骨肉不仅不能使信吾如意,他们本身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如意地生活。这样,亲生子女的抑郁情绪更加压在信吾的心上。看到年轻的儿媳妇不免感到如释重负。”
信吾对儿媳菊子怀有情愫吗?有的,但这情愫并不是那样龌龊、不堪的畸恋,实则是他被菊子身上的纯净、青春的气息所吸引。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日本战败后,信吾的同学在战争期间命运多舛沦落这为数不少,友人曾对信吾说“那是你地位安稳,可以从万人的苦难和灾患的大海中哗哗地游过来。”如果说信吾和儿子修一是战争的幸存者,那么菊子更像是一个战争的幸免者,她单纯、美好,不管在精神、心理上都保留着孩童的纯真。信吾时常被这样的纯真打动,当房子的女儿用同样天真无邪的惊讶而闪烁的目光注视着美国军用飞机时,他为之触动;在三月的一天在横须贺电车上看见一个女孩在月台自来水管旁喝水,一拧开水龙头女孩子被吓了一跳笑了起来,信吾感到那幅笑脸可爱极了,他觉得春天仿佛到了。
曾经的他也是这样一个孩子似的人物“信吾记得,在酒宴上交杯的时候,有颗栗子掉落下来,栗子打在一块点景石上。可能是斜面角度的关系,栗子蹦的很远,落在溪流里。栗子击在点景石上蹦的很远,落在溪流里。栗子击在点景石上又飞开的景象,格外的美。信物差点‘ 啊’地一声喊出来”他曾经便是这样一个连一颗栗子掉落下来也会大惊小怪的人。
这些信吾所失去的而又在菊子身上所保留的,这纯洁和这向日葵般旺盛的生命力。信吾对菊子的渴慕不是自然的吗?这渴慕是单纯的渴慕,是他美好愿望的投射,是一个身处暗淡生活中的人对光源幻想式的自我疗伤与救赎。
但菊子是个完全的幸免者吗?修一对菊子的伤害不也正是战争对其间接的伤害吗?
信吾的好友池田曾说修一,他是个心灵上的伤兵。战争对人带来的隐形灾难在修一身上完全地体现出来,他对妻子不闻不问,他欺辱情人娟子,他甚至对自己的孩子都无动于衷,任由菊子打胎,情人绢子带着他的骨肉浪迹天涯,他说:“敌人的炮弹从我耳边呼啸而过,一次也没打中我。也许在南洋留下的私生子,同私生子相见却不识而别。比起从耳边擦过的炮弹来,这等事又算的了什么。它没有危及生命。再说,娟子未必就生女孩子,既然娟子说过那不是我的孩子,我只能想‘ 是吗’。仅此罢了”按信吾的话来说战争给修一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麻木不仁与萎靡不振,对信吾也何尝不是呢?人在经历强烈的情感波动后,他的触动点便不断的提高,但又有什么触动能够能超越生命的逝去呢?
修一对菊子的伤害也使得菊子渐渐地成熟,最终,没有人能把握住永恒的纯真。信吾的美好寄托也如同这山音,在人间呼啸而过。
带着种种问题读完,内心还是有着不少惆怅,这种惆怅带着点刺痛与无奈,但又觉得很美妙……
启初读着的时候,想着信吾是为怎样的一家之主,怎样的父亲,以及是个怎样的人… 想象着这应该是为很有趣的老者,当然信吾先生年轻时也应是位有趣的人吧——与子女的相处,想象下怎样的教养环境下,使得子女长大后自然能父母交谈生活琐事;即使修一出轨(这当然是他个人的私事),但我依然未感到修一对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产有一丝的不敬,反而恰恰相反,修一对父亲的感情应该是一种崇拜与敬意;从对保子姐姐爱意,引发一种"爱屋及乌"的感情,然后毅然和保子成婚,我不觉得这是种冲动的选择,反而这应是一种思前顾后的担当,相信这也是修一对父亲敬重的由来;再从后来,信吾苦恼与自责的心态,最后与娟子见面,带着愧疚,对这丝"愧疚"反复咀嚼,我觉得这应该是信吾对自己父亲身份的深深反思——如今这世上难有的"反思",确实,一味的放养子女,只要自己做好榜样就可以了吗,是不是漫长的成长时光遗漏了哪些呢?不容地让我也反思了不少………
后面读完,躺在床上,我又换成妻子保子的角度,儿子修一的角度,儿媳菊子的角度,以及英子等人的角度,发现先生笔下的世界异常精彩,这不正是现实的写照吗………为什么说精彩,我暂时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或许人的内心世界本就是多姿多彩的,看个自成长的领会吧
读之前,我不太相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这本书读起来很无聊啊",或许他们这个人就是无聊的,所以对于这些人的言辞,我只是觉得他们的言辞很有趣;当然对于这本书的持有褒奖之意的人,我同样保持怀疑,正是这份怀疑,带着它读完本书,现在,我认真对自己说,我很喜欢你带给我这种惆怅而又无奈的美妙,谢谢!
以上✌
垂老的气氛从头至尾笼罩着本篇。老朽的信吾能看到却无力再去接触那些富有生命的东西,被动,无奈,消极,他心中唯一的火种只是在年轻时种下的对保子姐姐的恋慕,这也无疑是他对菊子偏爱的缘由,而菊子看待他呢,可能正如篇尾信吾自己猜测的,菊子把握当做修一的替身了吧。
战后的日本,男人的组成大概就两类:从战场上侥幸活下来的和因年纪太大不能参战的,而女人的不幸就跟随着这两种男人而变化。篇中对修一的描写不多,更多事衬托出菊子和娟子的生活,惯常印象中日本女人的顺从忍耐,却也通过自己沉默的反抗表现出来。作为妻子的菊子堕胎和被抛弃的娟子坚持要生育,这不就是对修一,对这帮男人的抗争吗。
死气沉沉的时代气氛,只有等像国子,里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渐渐消退吧。
看今天的日本,那种对二战历史的逃避,难道正是为了让战后下一代日本人(如今掌握政界的日本官员大概都是在50年代到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尽快走出阴霾而选择的捷径吗?力图轻装上阵,可在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中,更是加剧了与周边勿忘国耻国家的冲突。
《山音》是川端康成后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创作于1949年到1954年之间。故事本身很简单:年老的尾形信吾面临着记忆力衰退、同龄人相继去世的麻烦,同时他的一双儿女分别闹了家庭矛盾,他的儿子有了外遇、女儿更是离了婚回到了娘家。就是这些琐事,让尾形信吾撕捋不开,同时也让这本小说撕捋不开,更是让读者很纠结。就像雨中昏黄的小灯,你说它有,它也没有什么,但就是会让你感觉压抑和暧昧。
就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什么情节的故事支撑起了译成中文后达到18万字的小说,从这一点来说川端康成也挺厉害。他能把一些诸如换衣服、买菜之类的琐事写出种种情绪,但你又看不见摸不着,就像秋后绵绵的细雨,每一丝落在你身上都不会让你冷,但这些雨丝到底还是会让你淋湿甚至感冒。除了琐事,书中直接表达情绪的地方也很多,但这些情绪也都是压抑的、暧昧的,没有一处是热烈的、张扬的,我想这可能就是川端康成想表达的东瀛美学特色吧。
然而,川端康成还是借鉴了西方的哲学思维,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在这本小说里描述了很多的梦境,而梦境所表达的恰恰是内心的压抑。尾形信吾的梦境大多和性有关,这一点无疑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学说。不过,信吾的那些梦从一开始就有很明显的指向性,或者不如说川端康成从一开始就暗示得很明显,谜底从一开始就已经揭开,而到了真正由作者借由信吾的“恍然大悟”来揭开谜底的时候,却显得有点突兀。
《山音》这个标题本身暗示了信吾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是象征着尾形全家的某些方面。猥亵的梦、不可思议的幻听、不断死去的知己好友、对保子姐姐若隐若现的憧憬、或者是与这种憧憬相通的私下压抑的对菊子性心理的留恋、这些都是信吾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因此,预告死亡的山鸣以及梦境中死去故人的出现推动故事发展的同时,亦构成信吾精神生活的主基调——孤独、悲哀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信吾视角中的菊子具有信吾渴望的女性的温柔、纯洁、善良,同时也背负了信吾的孤独、悲哀和无奈。因此,可以说支撑《山音》的两大要素就是死亡与梦境,信吾的梦境里又不断地出现死亡,因此可以说死亡又是和梦境相融合的。
与《睡美人》中人到老年的悲哀不同,虽然有对年轻女子的微妙情感,但《山音》中更多的是表达对于子孙后代的感情,“总算凑合,至少到目前还平安无事,只是不凑巧,女儿家和儿子家还安定不下来”,这一句,表达的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不是无奈,也不是漠不关心。信吾已经是能听到山音的年纪了,而家庭的联系也从从前的父子转变为夫妻。
对菊子的喜爱,是对保子的姐姐的喜爱的一种延续,可以说是将菊子当成了自己与保子的姐姐的女儿这样的一种喜爱的延续。信吾最初以为自己是偏袒儿子的,但在别人看来他更喜欢的是菊子,可能还是一种暧昧的喜欢。事实上,信吾与菊子之间只是父亲对女儿的喜爱以及幺子对父亲的依恋,是一种移情。
在读《山音》的时候,我时不时地会想起老舍先生的《离婚》。两者同样是写家庭琐事,同样没有什么情节(《离婚》是老舍先生小说作品当中情节最为平淡的一部),同样是以心理刻画为主,也同样不是两位作家最有名的代表作。但我显然更偏爱《离婚》,《离婚》至少说了什么,但《山音》却什么也没说。
说到老舍,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故事,据说本来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要颁发给老舍的,但就在投票结果已经揭晓即将公布的时候,诺奖委员会得知老舍已不在人世,于是就把当年的奖项顺延给了得票第二的川端康成。我说这个倒不是想证明川端康成不如老舍,从来都是“文无第一”,每个作家都是独特的,所以很难说谁比谁更强。我只是想说,老舍先生真的很可惜。因为他的早逝,世人很少有人知道有一本优秀的小说《离婚》。
话说回来,其实川端康成的一生面对过无数次的死亡。虽然襁褓中的他对父母的死亡并没有什么印象,饱受病痛折磨的祖父临终前的孤独和凄凉却给他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创伤。战败后,亡国之感越发让他陷入悲哀之中。战争结束前后,好友们一个个的离去更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信吾现实生活中众多大学同学的辞世以及梦中不断出现的故人的死亡,不正是真实地再现了战后川端康成的生活!
尤其是战争结束前后,朋友们接二连三的死亡留给他无尽的寂寞和哀伤,使他对自己残余的生命发出了“余生”的悲叹。面对了无数死亡的川端康成深切地感受到死亡带来的孤独和悲哀,他在知天命之年写的《山音》正是这样一部充溢着死亡面影的小说,而他“对于死亡逼近的预感,描绘得比死亡本身更让人恐怖”,宣泄了极度孤独、悲凉的心境。死亡和孤独是老年川端的心理写照,这种悲愫的情怀始终贯穿在他的后期小说之中。
《山音》读后感(五):山音,生活就是在和道德做斗争
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儿子有了情人,女儿家庭不幸与丈夫离了婚,自己对媳妇有着微妙的感觉,生活中的老友和同学一个个死去,越来越健忘的自己继续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道德的矛盾。读完山音,没有觉得信吾伟大,甚至没有感动过,却一直忘记不了这个叫信吾的老头,这就是文字的力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的文字会悄悄留在你脑海里,住在你心间。
文字的伟大不在文字本身是使用他的人,川端康成用最简单的笔法讲述了在普通不过又惹人思考的故事。也许年过花甲的老人都如信吾那样,记忆越来越不行,身体越来越不行,却依然认为自己还很有活力,其实在骨子里已经承认了这个事实,却又不甘心就此老去。一次次参加朋友的葬礼,曾经的同学和朋友一个个远去,自己时日恐怕已经不远,来自老人心中的恐惧恐怕是老年人都有的想法。
即便如此老人们依然要为儿子做应该做的事情,得知儿子有了情人后信吾便有了不好的兆头,或许面对的是离婚抑或其他难以应对的局面。助理英子告诉娟子是战争留下的寡妇,修一亦曾参加过战争,也许作者在给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眼光不要只触及到老人的世界,那些战争留下的孤儿寡母理应受到我们的关爱。这应该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枪声即使已经停止,战争却远远还没有结束。修一在战争中活了下来,娟子在战争中失去了爱人,也许两人结合是理所应当,然而有个不幸的前提是修一已经同菊子结了婚。
这样的伦理道德折磨的恐怕不止是修一,作为父亲的信吾喜欢的不是保子却和保子结了婚,只因为自己喜欢保子的姐姐,而姐姐已经远嫁他人。爱,有时候是没有结果的,所以只好找有点相同味道的代替。娟子的心态也大抵如此吧,中国的很多男人好像也是这样想的。对于家庭是没有国界的,山音与其说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倒不如说是多个家庭的事。儿子有了情人,信吾够受折磨,而女儿偏偏又已经离婚。
婚姻到底是什么?信吾大概也在想,自己娶了保子是因为爱她的姐姐,一辈子的命运便如此了下去。女儿的婚姻由家人做了主,终还是劳燕分飞各西东。左右婚姻的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娶的或嫁的都是想好的幸福,结合后才知道根本没那么简单。离婚后女儿的幸福终还是要落到父母头上,这本是一个轮回,也是宿命吧。
与儿媳妇菊子的关系是山音一条不明不暗的线,也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信吾内心是爱菊子的,这种爱高于父亲与儿媳之间,思想不纯洁而又不肮脏。菊子对信吾是单纯的依赖,对父亲般的依赖,或者本是这种依赖早就了如此的局面。老年人的内心是一个矛盾体,这里面有道德,有底线,也有邪恶,我们本就是如此矛盾的人,每个人都这样。
我们每个人多少有些与道德所不耻的想法,都在与道德做斗争,这就是生活,人在走,道德也在走。人不是纯粹的人,才是活生生的人。
故事没有结束,没有结束就是新生活的开始,多年后修一在电车上会不会遇到一个陌生女孩,那女孩恰好和他长得很像。
《山音》读后感(六):川端康成的写作方法
这种写作方法,当然不是指如《伊豆的舞女》(1927)和《雪国》(1937)等早期作品流露出的风格,而是在中后期,即从《千只鹤》(1951)和《山音》(1954)等作品开始的新风格。只要简单去阅读一下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就很容易看出川端在写作方法上发生的变化。如果说,早期的川端仍然是借助传统的叙述手法践行“新感觉”的观念,那么到了中后期,川端探索出了自己独有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发现无疑更加契合“新感觉”的观念要求。
本文将以《山音》这部长篇小说为例,来大略地解说一下川端康成这一写作方法的构成。
------
电车通过北镰仓的山谷,菊子惊奇地眺望着车窗外说:(叙述)
“梅花盛开了!”(对话)
车窗近外,植了很多梅树。(描写)信吾在北镰仓每天都能看见,也就熟视无睹了。(叙述)
“咱家的院子里不是也开花了吗?”信吾说。(对话)那里只种了两三株梅树。(描写)他想,也许菊子今年是第一次看到梅花。(心理)
如同难得收到来信一样,菊子也难得出一趟门。充其量步行道镰仓街区采购而已。(叙述)
菊子要打大学附属医院去探望朋友,信吾和她一起出来了。(叙述)
修一情妇的家就在大学前面,信吾有点放心不下。(心理)
一路上信吾真想问问菊子是不是怀孕了。(心理)
本来这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可信吾却没有把话说出来。(叙述)
信吾不再听到妻子保子谈及女人月经的事,已经好几年了吧。(心理)
-------
以上来自《山音》P127。在每一句后的小括号里我都将其归类了,可以看出共有四类:叙述、对话、描写、心理。这四种要素的相互组合,形成了川端康成的写法。当然,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着“新感觉”的要旨。比如说,这一小段的叙述发展过程就依循着信吾的意识转换过程:梅花在窗外与家里的对比-想到菊子难得出门-想到菊子此次出门目的-探望朋友-自己陪同(为什么?)-怕撞见儿子情妇-想到菊子怀孕没-想到妻子停经。这种明晰的意识活动与意识流有本质区别。意识流的写法中,前后相互依循,如同流水不可分离。而川端的写法则是借由片段组合完成,每一片段都定位于某种印象、感觉、想法等。
这种看起来蛮机械的手法,实则需要高度技巧来消解这种组合感,以取得自然的效果。川端的方法是:一方面是四种要素的多元交互:分段/不分段,重复/不重复……简单句的简单并置;另一方面,是在心理描写上采用探寻的口气来消解叙述者的强力,取得与读者对话的可能,比如所引这段使用的“也许”“有点”“真想”“了吧”这类模糊的用词,即是为了取得这一效果。
《山音》读后感(七):大师之成
我基本没怎么读过川端康成的作品,相比之下渡边淳一和村上春的作品读的多一些。所以,初读这本书我是抱着读一些故事的想法去看的,但是知道最后才发现,原来真的只是这些而已了。《山音》的故事基本上索然无味,很可能只看一遍的话,很多人半路就无法坚持了。我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突然觉得,川端康成的写作手法十分细腻,而且平实,这正是生活琐事该有的节奏。
全书到最后别说悬念,就连人生感悟一句也没给,很多东西需要读者自己感受,这样做可能会造成两极化的评论点。此时此刻我们知道川先生是大师,身后背着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如果去掉这些,只让你看这本书,你又会如何评价呢。
就算你不爱这个故事,你也不得不钦佩川端康成优美的笔法。他用平实到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日本战后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现状。同时也准确的描述了人到暮年之后的心理状态。他的笔调常常带着悲哀和深沉,这种叙事方式仿佛真的不太需要阐述什么人生哲理便能叙述的出人性和宿命。总之,再反复看过几遍之后,我觉得这是大师之成,凡人难及。
刚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第一感悟是死亡,是人性对生命长短和消逝时光的感悟。周遭的朋友接连去世,而主人公自己也不断的降低着生存能力,一步步的接近死亡和停止。这些线索都让整本书的气氛就像此时全国上空的雾霾一样。我们常说,如果有一天我身患重病如何如何,我宁愿马上去死。但如果真的发生了这些事情又会如何?任凭什么样的人生都有千万放不下的牵挂。特别是当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时候,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主人公的心里不说也该是充满哀怨,“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该是坐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儿子出现外遇,女儿离婚,全家笼罩在不正常的气氛之中,自己却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一家之主的时候了。可能有朋友会想,人到老年不就应该是充满乐趣无忧无虑么,我想不然,那些东西都出现在电视剧里,孝顺的儿女和儿孙满堂,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一些苦痛和无能为力。信吾对儿媳菊子还有一点说不出的感情,似乎超越了公公儿媳的感情,但是书里什么也没有,到底是什么样,你看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战后的日本民众,心中充满了郁结,就像当时的小三都心怀着战死他乡的丈夫整天满面愁容一样。日本人本来就是充满矫情的民族,但是看完这本书,你该对自己的生活想的更多,到底,生活是什么?
《山音》读后感(八):平淡却值得回味
一开始也只是看到这个家庭发生的事情,没有深入思考过,看到大家的讨论才有共鸣…经历过战争的修一对菊子的感情冷淡,对绢子的腹中子也毫无眷恋,“战争中甚至还有别的国家的混血”,战争对人的影响太深远,把人变得冷漠又自私…菊子知道了修一的婚外情,有感情洁癖的她怀孕以后主动去做了人工流产,软弱的她在流产之后回娘家,却下不了决心和修一离婚,对于房子失败的婚姻,菊子也突然幡然醒悟,从房子说要开个店,菊子提出去帮忙看出她从原来的“不自由”变得独立,自由,让修一改变了他原先对菊子的看法。绢子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对于信吾的造访,温柔的她坚决的拒绝了信吾让她和修一分手的要求,她宁愿自己的丈夫有很多情人也希望他能回来,羡慕菊子这样有个能回家的丈夫,也很渴望有孩子,以至于为了保住孩子强烈抵抗修一和信吾的意愿,说孩子不是修一的,就算和修一分手也要把孩子生下来。信吾“很爱做梦”,梦里变得年轻,以及平日生活中和友人的谈话中,看得出他很向往年轻,向往妻子保子英年早逝的姐姐。其中有一个在旅馆和艺妓殉情的友人,在“最快乐”的时候死去,很是让修一和他朋友们羡慕,他记忆力的衰退也让他更渴望年轻……是个平淡但是每个人都有鲜明特点的小说,按某评书人的话说,川端康成能把买菜做饭这样的小事都写出韵味,非常值得回味…
《山音》读后感(九):战后,那个无声中瓦解的社会
这本川端康成的《山音》原本并不在我的阅读计划之内。半个月前,和一位朋友换书读,用自己的《枯枝败叶》从有限选择里挑了这本小说。所以这本书刚开始的阅读进度是很缓慢的,我最近主要阅读是西方文学,它的翻译腔和日本作品不是同一种腔调,文化背景也有差异,所以需要更多时间转换思维。
不过适应川端康城的语言后,这本小说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我是头一遭阅读他的作品,之前了解的也偏少,只能根据观感谈谈自己的想法。川端康成的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笔法,他特别擅长赋予文字情绪,进而用这种情绪感染读者。
《山音》这部作品的叙事技巧,不算复杂,它不是一个用华丽技巧构建起来的故事。而是通过雕琢小细节,把小说写得很细腻,像是一件越看越耐看的艺术品。
小说的故事,围绕三条线索展开。第一条:讲述的是身体日渐衰微的老人信吾,对死亡的恐惧;第二条:是信吾退伍(二战)的儿子的婚外情;第三条,则是女儿房子的不幸婚姻。坦白讲,这三天线索,单独拿出任意一个,都可以写一部出色的小说。而川端康城则选择把它们交织在一起,从家庭和婚姻的角度,展现了日本战后社会的侧影。
我们中国人面对那段侵略史,难免会带有愤慨情绪。这是历史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我们理应铭记,永远缅怀。但在解读一本日本战后文学作品时,我觉得还是应该带入日本国民的视角来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一部文学作品,并给予客观评价。近些年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国民能放下偏见,做一个世界主义者。毕竟,文学、艺术,是全人类的财富。作为一个读书人,更要有包容态度。
川端康城的《山音》集中展现了战后日本人民,信仰的崩塌。大国霸权的美梦破灭了,战败的士兵带着应得的耻辱回归故土,美军占领国土撕毁了传统生活方式。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日本社会都等待着一次重建。回顾往日的历史,我们知道日本一度成功了,拥有过繁荣的70年代。而川端康城这部小说描绘的,正是那个残损日本社会的样貌,是那个“重建”开始前的日本。
信吾长子修一的出轨对象,是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寡妇。这一点,读起来颇有趣味。似乎在那个特殊年代,只有军人的遗孀,才能真正抚慰士兵的心灵。战争对人是有创伤的,天生喜欢杀人的怪胎毕竟少见,作战归来的士兵,大多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信吾的儿子修一,显然被这种问题折磨。
因为见识过生死的残酷,他对生活中的事物不再珍视,甚至开始无视传统道德。这样的心境,其实可以理解。我想也许只有在其他军人的遗孀那里,他才能获得真正的抚慰(反之亦然)。这便是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吧。
而信吾女儿房子的不幸婚姻,则是婚姻关系在动荡社会中瓦解的表现。她的丈夫最终和一个艺妓双双殉情。我们当然提倡人们忠实于婚姻,承担家庭的责任。但是在一个混乱的社会中,也许我们曾经珍视的东西,真的会变质,转变成另一种样貌。川端康城在这部小说中闭口不谈战争,文字却处处与战争有关。我们不能说作者“匠心独具”,只能说战争给日本打上的烙印实在太深,已经在当时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当然,作为侵略国,它也理应承担这些。
小说主角信吾对死亡的恐惧,反倒是故事比较独立的部分。因为死亡是人类本源性的问题。虽然谈这种问题开玩笑不合适,但我们每个人确实都有机会尝试一下。我想看着自己的面容一点点衰老,身边的旧友相继去世,周遭的社会又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肯定是会有恐惧的。人是社会性动物,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本来就在不断萎缩,而死亡无疑加速了这个过程。
读这本小说时,我以为小说会以信吾的突然离世,戛然而止。但没想到川端康成的想法比我更黑暗,他选择用一顿晚餐让这个充满问题的家庭,继续运转下去。真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生活。
《山音》读后感(十):文字下的暗涌
对比起慢慢悠悠辛辛苦苦读完的欧美文学,日本文学经常能在一两天内读完显得轻松太多。前者在文法上的巨大差异会在阅读时磨灭很大一部分的热情。
《山音》给人的感觉是表面平淡,起起伏伏都似微小的波澜,然而内里却隐匿着巨大的暗涌。信吾——文中的主角,六十余岁的老父亲,他的想法叙述比文中其它角色都丰富太多。对死亡的预感与恐惧,对步入老年的不服气,对年少轻狂(包括对保子姐姐与菊子的迷恋)的神往,对其它平凡家庭成员的无奈。全书充斥着一种想做而做不了的无力感——这让我经不住想起年近五旬的父母,显然他们的思想不会无奈到像信吾这般地步,但对比起三十余岁时的模样,他们总是难掩无限感伤。
菊子与信吾之间介乎于亲情与爱情之间的关系想是许多父女都能感同身受的。且不说普遍情况下女儿对父亲的感受,至少就我来说,能体味到父亲的爱是绝对区别于母亲的,会更加热烈一些,许多生活上的大小细节都能看出。甚至连妈妈有时也会调侃吃醋。当然菊子与信吾之间的惺惺相惜更甚。文末有关二者对“自由”的探讨和菊子落泪的反应,再加之每每菊子都要与信吾约定相见共同散步的情节,其纠葛可见一斑。
至于修一,他约摸是个经历过残酷战争而变得冷漠而轻浮的儿子,也不尊重女性,我并不喜欢但却觉得他是更像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冷漠的 人。
而保子和房子则像是普普通通度日的平凡人吧。她们没有太多乐趣,生活上泛不起涟漪,但信吾看起来却是不甘于平凡的。当然她们兴许有自己的野心,只可惜没能与信吾走上同路,抑或是她们还是甘于接受自己就是如此平凡的事实。
看完书心里一阵空,像是什么都没看一样,因为全篇若说是一部有故事的小说,更像是一家子普通人的生活写照;可文字下的暗涌又叫人心痒,书本明明写的很绵软,却透着一股苍劲的力量和道不明的宿命感,还有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死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