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捕捉儿童敏感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6 05:3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捕捉儿童敏感期经典读后感10篇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本由孙瑞雪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3-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一):保护好孩子敏感期,或许你能培养出一个天才

  1

  王安石曾写过一篇关于神童散文—《伤仲永》。

  讲述的是小神童仲永,小小年纪便能出口成章,吟诗作赋,于是家人日日带着出门表演,没几年,一个灵气十足的孩子竟变成了个木纳呆板少年

  我一直这样理解:仲永有天赋,但后天教育更具有重要性

  后来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再看伤仲永,却有了更深的感悟

  每个孩子幼时记忆力都是惊人的,仲永会背诗,其实很正常,现在一两岁的孩子,如果大人重复的教几遍诗歌,孩子也能很快背诵下来,与其说是天赋,更确切的其实是孩子某个阶段的敏感期,一旦破坏很难弥补。培养孩子最好的方式,应该是顺应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引导孩子自由开发自身潜能,当然,家长若能趁着敏感期介入一些好办法,发掘并培养孩子则更好。

  0-6岁是孩子通过各种敏感期与自我、与外界建立关系的最重要阶段,敏感期保护得好,孩子各方面能力也越强,这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很多父母都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就是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为什么圆饼碎了一角就大哭大闹?为什么不按他的时间方式开门他就奔溃大哭......

  大多父母会选择阻止孩子的这些“坏习惯”,但,你不会知道你的阻止给孩子带来多大伤害

  因为,这些看似“讨厌”的行为,其实就是敏感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方式。

  《捕捉儿童敏感期》解释敏感期是黄金贵重概念,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驱动,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特质,并不断重复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释放出内在的新的生命力,进入下一个敏感期。该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总结出:0-6岁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哪些敏感期?敏感期会有哪些表现?贸然阻止又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作者孙瑞雪,曾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众所周知的“爱和自由,规则平等”就是她提出的,除此之外,她也是“儿童敏感期理论”以及“完整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也是由她创立的。

  她提出的敏感期,被认为是中外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的揭示儿童成长规律的生命现象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到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拍摄了16集《敏感期》专题片。

  很多读者也表示,看完这本书,才理解每个孩子的“熊表现”,其实都是他成长进步的阶梯

  3

  敏感期会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表现不一,时间顺序也不一定,但总体还是相似的。

  0-2岁阶段,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敏感期,主要通过视觉、口、手等器官感受世界,比如说婴儿特别喜欢吃手,吃一切能拿到的东西,很多人觉得这是不讲卫生,这是大误解,孩子其实是用口来唤醒身体的其它部分,并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2-3岁阶段,则是孩子连接世界的敏感期。这时候的孩子慢慢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区分你我他,自我意识产生(爱说不不不),往往又结合“物权意识(这是我的我的我的)”、“完美执拗(饼被咬了一口坏了要扔到垃圾桶”、“秩序(一定要按我的时间方式来做事)”等敏感期,开始进入一言不合稍不顺意就大哭大闹的“可怕的两岁”阶段,这个阶段是父母最痛苦的阶段,但对孩子来说也是很辛苦学习的阶段,只有顺利通过这些敏感期,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务,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促进成人后,与社会以及规则的连接。

  3-6岁,孩子会逐渐形成一个真实的,区别与他人的内在模式和秩序,自我基本形成,在心理情感、思想上奠定了人格独立基础。这个阶段,“身份确认(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婚姻(我要和谁结婚)”、“审美(很在意自己服饰)”等敏感期也会接踵而至

  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发掘并培养孩子天赋的好阶段,部分孩子会出现“书写(持续不断的写)”、“绘画高度专注的画)”、“数学逻辑(对数字和概念关系产生兴趣)”等把“学”变成“快乐”的敏感期,比起父母强制性的培养兴趣爱好,捉住敏感期,保护好孩子对自己的发现和兴趣,效果事半功倍

  再补充下9-12岁阶段,这个时期也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最重要时期是0-3岁),此时孩子的道德感开始形成,也开始有了有意识的学习心智,所以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多给孩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12岁以后,自我形成,孩子就开始有了离开父母和家庭的内在动力

  4

  然而,孩子只有处于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才会出现敏感期。

  出生的头两年,孩子们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期间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它的敏感期就会顺延,比如说数学敏感期,国际幼儿一般会在三岁半以后出现,但我国孩子的数学敏感期普遍在四岁以后来临,可见,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因孩子而异,准确地说,因父母对孩子的方式而异。庆幸的是,一旦孩子获得爱和自由,很多恢复机制便自动开启,错过的敏感期一个个接着补上,但6岁过后,这种补偿成长的机遇就越来越小,12岁以后就完全没有机会弥补,在种种限制中,孩子的吸收性心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很多的“熊”表现其实是他了解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他也在拼命挣扎努力抗争着踉跄长大。如果父母能引导孩子每顺利渡过一个敏感期,孩子的身体与心智都能迈进一大步,从而成长为安全感十足、内心充沛的孩子;但敏感期要是被破坏,孩子成人后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例如,一岁多的孩子吃手(其实是口欲期),父母盲目阻止后,会导致敏感期顺延,这样的孩子在两岁多会出现咬人、咬东西等现象(其实这是孩子在弥补敏感期),若父母再次错过,在6岁后,敏感期就很难再来,口欲敏感期因为父母的无意打断,成人后很容易出现烟瘾等坏习惯,更可惜的是,会导致其他敏感期顺延,错过更多孩子的其他成长机会。

  孩子在6岁前完成系列敏感期是最理想的成长状态

  6

  通过《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大量实际案例,我总结父母该这样应对孩子敏感期,也就是孙瑞雪提出的“爱与自由”:

  首先,在确认这是敏感期而不是孩子无理取闹前提下,理解并尊重孩子。

  其次,帮助孩子并提前给孩子创造机会渡过敏感期。

  例如,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坐电梯总要他第一个进去,并由他来按按钮不满足就大哭大闹。结合孩子其他表现,如果确认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父母就一定不要责骂孩子自私,更不要打骂,我们首先表示理解,其次可以帮助孩子,先等在电梯口,先进入按钮处,帮其他人按按钮。当然,如果还是遇到阻力无法帮助孩子组建秩序,对于大哭大闹的孩子也要表示理解和尊重。

  总之,父母持续的给予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

  孩子最不值得爱的时候,其实是最需要爱的时候。人的成长只有一次,比起华衣美食玩具温柔坚定,理解与回应

  捕捉孩子敏感期,包容、引导、培养,让孩子吸纳足够安全感,找到他自己喜欢的兴趣,才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二):爱,自由,平等

  本书最核心内容就是提出了儿童敏感期的概念,利用敏感期这一概念可以很好的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解释,进而有利于成人对儿童行为的理解;一旦理解了儿童的行为,就可以对症下药,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父母如果处理孩子的敏感期: 要给孩子自由,父母能做的就是为孩子的发展创造环境。 成人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儿童的行为,而不能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想当然。 要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让她自己慢慢去发现和体会好的东西与不好的东西;如果想要孩子学会某些在成人看来合适事情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进行引导的方式。 父母培养孩子的基本原则: 爱和自由。孩子是一颗成长的小树,父母的责任正确关爱与引导,而不是错误制约。 2017.2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三):入门级育儿读物清晰读懂宝宝情绪背后的心理

  有句话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今天我们讲,同一个中国,同一个童年。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大多数都是大同小异的。被规矩束缚的自由天性、被教科书埋没的探索好奇心、被父母式权威震慑的率性真情…….你们一定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因为这就是,我们被忽略的童年。

  童年,从0-12岁里。我们因为幼小的身体、匮乏词汇,被父母不负责任的定义为“无知”。我们不仅没有腰,我们还没有情感,更别说获得尊重。中国式的父母是“家长”,不是朋友

  由己思彼,我们是不是可以更理解一些身边所谓“矫情”、所谓“作”?是不是可以为人父母,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

  今天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下称:《捕捉》)一书,我真诚推荐给每一个人。这本书基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可以算是读懂宝宝心理的入门级读物。

  根据《捕捉》一书的理论,一个人的性格、对世界的认知是在6岁前建立完成的。一旦家长没有帮助孩子顺利通过6岁前的种种敏感期,那么这些现象会在6-12岁之前有一个长期的反复。如果12岁前都没有能顺利渡过,那么这些“敏感”将成为孩子的性格,伴随其一生。

  书中对宝宝各个年龄段的敏感期表现都以真人案例的形式逐一呈现。每个故事简短生动。该不该给宝宝吃手?孩子为什么爱和朋友“不等价”交换玩具?他们真的相爱了吗?孩子最近是到了叛逆期了吗?在书中都一一可以得到解惑。

  而意外的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中也找到了许多我们成年人身上种种“毛病”的原因——强迫症、对秩序的高要求失恋时的沮丧、对完美的苛刻……其实都是幼年时那些敏感期没有顺利渡过留下的痕迹。那些被唾弃的“矫情”与“作”,恰是因为那些“宝宝”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而让你不解的“龟毛原则”,只是身边人还没渡过的“敏感期”罢了。

  所以现在我们身上那些长期困惑我们的情绪、心结,都不过是童年里没有被理解、被释放的感情曾经没被满足的,如今都加了倍的要补偿给自己。

  最后的话:

  孩子的成长,不是在父母认知的复刻中呈现的。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与家庭、与这个世界不断认知、 熟悉的过程,是孩子自发的探索。尊重他们的“敏感期”,读懂每一次他们细微诉求,帮助他们更好、更全面、更自由的认识这个世界。因为童年(敏感期)错过了,就真的补救不回来了!

  看更多书评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非看Book,和我一起讨论读书的审美法则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四):别再为孩子那些“烦人的”小举动头疼,那是他们在成长!

  这段时间家里的地板热闹了,总是散落着各种衣服啊,玩具啊,工具啊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女儿从收纳盒和抽屉里一件一件扔出来的。刚开始我还会跟在她屁股后面一件一件放回去,没几次就果断放弃了,干脆坐在旁边观看她的表演。

  我知道宝宝的这种行为应该是这个阶段很自然的举动,但还是有点好奇惊讶。最近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才知道原来女儿正处于空间的敏感期,需要通过扔东西来感受她和物品以及空间的关系。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作者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她在十几年前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她提出了“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并以这个理念为核心,出版了《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等一系列幼儿教育革命性著作,长期位居教育类书籍畅销榜。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通过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阐释了什么是敏感期,孩子在不同阶段都有哪些敏感期,以及面对孩子的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到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段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平面

  简单地说,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通过不断的自我体验充分学习某一事物,从而提高自己的心智水平。

儿童都有哪些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很多宝宝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喜欢把小手或者小脚丫塞进嘴里,“吧唧吧唧”地吮吸,再到大一些,开始拿身边的各种东西往嘴里塞,咬咬这个,啃啃那个,吃的津津有味。这段时间就是宝宝的口腔敏感期,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口欲期”。在这个阶段,宝宝通过咬各种东西来感知口的各种能力,用口认识世界,建立和这个世界的亲密关系。

  模仿的敏感期:经历过孩子一两岁时期的家长大多有体会,孩子在这个时期有段时间变成了“小鹦鹉”,“小影子”,身边人说啥他说啥,身边人做啥他做啥,这就是孩子的模仿敏感期到了。“模仿”是指孩子重复原型所显示的行为,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在这个时期,大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量避免孩子学到不好的言语和坏习惯。

  占有的敏感期:小朋友在某个阶段会变得特别“抠门”,什么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把自己的物品藏起来,这就是他的“占有敏感期”到了。“占有敏感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早期,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物的快乐,“占有敏感期”的到来,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婚姻敏感期:经常听到几岁的小朋友一本正经地说他爱上了谁谁谁,以后要和谁结婚,在一段时间跟某个异性小朋友特别亲密,还说以后要跟她结婚,如果对方和其他人走的近了,他还会吃醋,不要觉得好笑哦,这是他们的“婚姻敏感期”到了。“婚姻敏感期”旨在发现婚姻关系的本质和核心,理解婚姻的基础是彼此相爱,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对于孩子长大后处理感情问题很有帮助。

  除了以上这几种,《捕捉儿童敏感期》还介绍了概念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数十种儿童敏感期,并按照年龄进行编排,每个敏感期都用丰富、鲜活的案例做了解释。

如何面对孩子的敏感期?

  尽量满足孩子需求

  所谓“敏感期”,就是孩子需要不断地重复实践,去吸收某一事物的特质,所以,当孩子处于敏感期,作为家长, 要给与他们爱和自由的环境,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尽情地去实践、去感受,得到满足感,从而顺利度过敏感期。例如在口腔敏感期,父母要在安全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咬”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大的小的、软的硬的、 酸的甜的区别,以及嘴巴和舌头的功能。

  给予正确的引导

  有些敏感期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必要而正确的引导,比如模仿敏感期,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确保给孩子树立的是正面的文明的有趣的模仿对象,避免孩子学到不好的语言和行为。

  乱丢东西、爱咬人、不肯分享、爱哭闹等等这些常常令父母感到头疼的行为,在我们了解了“敏感期”之后,可以更理性的对待,孩子并不是无理取闹,不听话,而是在成长,这些正是他们成长的标志。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生活环境,让孩子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构建,自然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五):让孩子不愿意分享的不是自私而是....

  说起蒙台梭利,相信你肯定不陌生,凡是打出“使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私立幼儿园,学费都普遍较高,因为蒙台梭利就代表着科学、合理、优质的幼儿教育。然而如果再提一个问题:“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内容是什么?”估计很少有人能答的全面。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学术化的研究本身就不容易落地,更何况蒙台梭利是意大利人,又平添了一道隔阂。近年来,在教育界的宣传和私立幼儿园的追捧下,蒙台梭利渐渐家喻户晓,变成幼儿教育的典范。然而新的疑问随之而来:意大利的教育方法,适合中国儿童么?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捕捉儿童敏感期》就是一本给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科学参考书。书中将蒙台梭利、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理论与中国儿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地诠释了儿童敏感期的作用和意义。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作者孙瑞雪是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她依托蒙台梭利、卢梭、皮亚杰等教育及心理学界大咖的理论基础,创建了很多体系,提出了很多理论和学说,并且撰写了一系列的教育心理学类书籍。对于一个专攻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著书立说是最高的追求,然而她发现如果研究仅止于理论,与生活脱节,那么即使获得再多的赞誉,也只能被束之高阁。因此,孙瑞雪做出了不同的决定。

  1995年,我国刚刚开始由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转变,她就开办了“孙瑞雪教育机构”,为自己的理论学说创造了一个实践基地。不仅如此,她还通过日常教学、博客更文、央视栏目专访等形式,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广泛传播。她创作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等专著获奖无数,被新一代年轻父母奉为科学养育的教科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将0至6岁儿童按照年龄分成了6个阶段,对照每个阶段儿童敏感期的表现进行举例和分析。全书从什么是敏感期,为什么敏感期很重要以及怎么样帮助孩子渡过敏感期三个方面展开,最终的目的是让父母知道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1. 什么是敏感期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序言中就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至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这个定义很专业,还有点拗口,因为一个概念的定义,是用最精简的词语概括出其背后宏大的意义,所以孙瑞雪只能抽出“驱使”“特质”“过程”这三个精髓来表达。实际上你会发现,这不过就是我们平日里经常放在口边的话罢了。

  定义中所指“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就是指孩子的天性;“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就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不同事物产生的兴趣;“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就是指孩子的体验。所谓敏感期,就是0至6岁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并且专心致志地去实践、体验的过程。了解了这个以后,再对照自己的童年或者自己的孩子,你会发现,“敏感期”虽然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但是它无处不在,无人不经历,是一段我们都熟知的时期。

  2.为什么敏感期很重要

  孙瑞雪在书中有一句话非常警醒:“儿童通过几个月来发展完成的事情,可能成人10年或者一生都没有办法解决。”这句话中的“几个月”指的就是儿童敏感期。老话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说出来人人都信服,因为生活中有无数的例证可寻。将“三岁”和“七岁”作为人生重要的节点,正与孙瑞雪强调的0至6岁儿童敏感期两相呼应。

  为什么捕捉儿童敏感期很重要?简单的说,敏感期是孩子在建构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如果不能满足孩子在敏感期的需求,那么一些心理问题、意识偏差就会沉封在潜意识中,慢慢发酵,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你可以理解为“蝴蝶效应”,也就是孩子在敏感期的细小行为就如一只蝴蝶煽动了翅膀,在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推动下,将对他未来的道德意识、独立精神、三观养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引发人生的风暴。

  2. 怎样帮助孩子渡过敏感期

  孙瑞雪在儿童教育方面提出过很多理论和学说:敏感期理论、心智发展学说、感官教育学说等等,然而她所有的研究都是从一个点辐射出去,再覆盖到方方面面,这个中心点就是“爱与自由教育精神”。因此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孙瑞雪再次用“爱与自由”作为帮助儿童顺利渡过敏感期的最佳途径。

  爱,就是倾听与陪伴、理解与尊重。父母的倾听与陪伴给与孩子安全感和自信,而父母的理解与尊重,帮助孩子在接踵而至的敏感期中建构一个完整的自己,再以最完备的状态面向社会,自然而然的领悟社会系统的价值观。

  自由需要父母适时的退出,提供宽松的环境,帮助孩子集中精力对付敏感期的挑战。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顺利渡过敏感期的孩子,会表现出高度的专注力、蓬勃的热情和兴趣、更强大的认知能力、人格状态的和谐和顺从,每一点都会融入孩子的生命中,并最终内化为孩子品格的一部分。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将孩子在日常中出现的行为做了科学的归纳和解释,并且引入了“敏感期”这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告诉父母应对的方法。我想,凡是选择《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的读者,都抱着这样一个目的:想要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到哪一步,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在读完这本书后,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六):几个自家问题

  本书最大收获是:对一些儿童特殊行为进行了重温,并有所理解,在实际教育中能有更多的耐心。不解的是:对这些行为全部给予爱和自由的心态,就意味着以或平静、或包容的姿态全盘接受,但其部分结论仅为个案推断或对未来光明前景的主观臆测,并无大量翔实数据和有效样本佐证,让人难以信服是否科学?此外,通篇充斥对自办幼教机构的忘情溢美之词,书籍首页献给投资人,其隐隐透出的商业味道让人不禁对作者全身心投入爱和自由这一高尚主题生疑。

  以下内容为结合个人实例的读后思考:

  我们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4岁半的孩子每到兴致盎然,或睡前,就喜欢抠鼻子揪嘴巴,有时甚至都揪破了嘴唇,软硬兼施皆无效,屡教不改。孩子自己都说妈妈抠嘴我知道不对,但我控制不住。此种情况已持续约1年。

  担心原因:一是太不卫生,二是家里孩子爸爸到现在仍然有这个毛病,怕孩子也这样。

  按照本书所说:

  ●“口腔敏感期正常在半岁左右来临,部分孩子直到2岁还未度过。口腔敏感期度过时间的长短跟所提供的满足条件有关。口腔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学习。建议家长发现孩子进入此敏感期或尚未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时,一定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和享用食物的机会。”

  ●“根据我们的观察,儿童敏感期被延误后,有的敏感期因为孩子年龄已大而不再出现,但有的敏感期却总要出现,如口腔敏感期。”

  ●这种孩子爱吃梨、萝卜、硬饼干等硬东西。

  此外,经查阅其他资料,此种情况还可能与维生素缺乏或心理紧张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自家孩子的观察,她在看电视时有咬手指、啃脚、毛巾等下意识行为,判断口腔敏感期延后可能性较大,因为从小一直不让她把手放嘴里。

  解决方案:

  一、主要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口腔敏感期,加大有硬度食物的供应量,就是来点磨牙食品,她确实最爱吃苹果!

  二、考虑添加钙锌等元素。

  三、减轻孩子压力,培育宽松家庭环境。

  问题之二:抠鼻子

  文中并未详解,经查阅网络资料:

  一、加湿空气(正常湿度应该是50%-60%),具体可开窗或增加室外活动,活动每日至少1小时较为理想。

  二、关注情绪。可能是孩子情绪转移的一种方式,有时是为了分散注意力或情绪低落等,我家每天睡前这样因为我不说话,她可能觉得没趣就抠鼻子。对她的情绪多加关注,也会对消除她的行为有帮助。

  三、家长正确指引。适当讲道理(我觉得她自己都能给我讲了)。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完全让孩子纠正这种坏习惯,可教她不要在公共场合挖鼻孔,给张纸巾,经常洗手剪指甲,以减少疾病的产生。7

  上述两点小结,她有意思时抠嘴,没意思时挖鼻孔或抠嘴。我理解这是她心理上的一种稳定需求的表现,摸嘴似乎可以让她安静下来并满足她的口腹需求。要缓解这种情况,应更多的物理上提供磨牙,心理上予以关心理解舒缓。

  问题之三:笑着骂人。

  以下皆为摘录。两本书不约而同对孩子骂人的事情有所认同,但感觉《游戏力》一书的解决方法更有建设性:承认问题—并不动声色地以有趣的玩笑转移问题。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七):敏感期,破译儿童成长密码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带给父母的必定是欢喜。而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所带给孩子的都是无与伦比的快乐。第一次抬头、第一次把手完整的塞进嘴里、第一次走路,孩子会发现,原来,这就是我!我们会发现,原来,这就是生命!

  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原本天然萌无公害的孩子开始出现些不寻常的表现---把所有的物品都塞进嘴里,terrible two、上蹿下跳、我就不!臭妈妈!坏爸爸!一不留神,躲在狭小的空间里,一不留神,把家里的物品全部扔掉,一不留神,把碗里的豆子全洒落,看着豆子满地打滚,孩子笑得不可开支。

  偶尔,不知从哪个角落,拣起一颗珠子,视为珍宝;

  偶尔,模仿成人的言辞,惟妙惟肖;

  偶尔,霸道地指着家里所有物品,都是我的!

  偶尔,拿起妈妈的化妆品,浓妆艳抹,让人忍俊不禁;

  偶尔,大喊妈妈/爸爸是我一个人的!我要和妈妈/爸爸结婚!

  偶尔,痴迷画画,无休止的画画,尽管夜已深。

  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那么多不寻常的表现?

  其实,孩子0~6岁的成长过程中,敏感期一直贯穿其中。这些行为的密码,都藏在敏感期里。相信孙瑞雪老师的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能给您一个答复!

何谓敏感期?

  孙老师是这样说的:

  敏感期,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对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进行评析,总结归纳出0~6岁儿童的主要敏感期,帮助我们透过儿童敏感期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透过儿童的行为和表现来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作者孙瑞雪,曾与“超人”合影。这个“超人”并不是名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孩子---处于身份确认敏感期四岁多的孩子!这位孩子每天来园都会找个僻静的角落,“秘密变身”(悄悄换上“超人服”),随后在学校里像“超人”一样活动。孙老师观察了“超人”好几天才准备好上前接近。孙老师向“超人”表达了崇拜与兴奋,并询问是否有荣幸与“超人”合影?“超人”帮助孙老师实现了梦想。也正因为孙老师这份细腻的童真,才能清晰捕捉儿童敏感期并用爱与自由来呵护孩子的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分为三大部分,第1章分别讲述了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让我们对敏感期有一个纵向把握,整体了解何为敏感期。第2~7章按孩子的年龄编排,分别列举0~6岁及6岁以上每一年龄段的儿童敏感期,以及应对策略。第八章通过孙瑞雪老师与薛梅老师的对话,讲述传统园与蒙氏园的对比,反映出令人堪忧的儿童生活现状。

  下面,我将从敏感期的定义、如何判断敏感期、以及儿童敏感期的应对策略来为您解开《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秘密。

  一、敏感期的定义

孙老师是这样说的:敏感期,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也就是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内,无法自拔的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情,以此来发展自己的过程,而一旦这份发展被成人打破,孩子会表现得非常焦虑。

  例如,孙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书中提到一件趣事:一次,孙老师坐火车,途中偶遇带着3个月婴儿的宝妈,婴儿正高度专注地把手往嘴巴里放,努力尝试几次后终于成功,顺利地吮吸自己的手指,发出很大的声音,宝妈一边笑嗔宝贝不讲卫生,一边把孩子的手从他的嘴巴里取出来,孩子突然恼怒大哭,宝妈依然笑着问:宝贝怎么了?哪里不舒服么?孙老师遂对宝妈说:“那是因为你打扰到他工作了。”

  3个月大的婴儿,处于口腔敏感期,内在生命力驱使着他用口唤醒手的功能,所以孩子会高度专注地一次次把手伸进自己的嘴里,以此来唤醒手,尽管失败多次,但依然在重复尝试。但这份发展并没有被妈妈看到,而是被妈妈粗鲁地以不卫生为由剥夺了孩子唤醒手的权利,孩子最终恼羞成怒,奔溃大哭。

0~6岁儿童敏感期

  二、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处于敏感期中?

  (1)孩子不断重复的做某件事。

  (2)很容易学会这件事。

  (3)在做这件事时,充满了活力与热情。

  例如,三岁的小荔枝上幼儿园之前不曾碰过剪刀,因为外婆认为那是危险的物品。来园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第一次使用剪刀进行剪纸。

  刚开始,孩子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抓握剪刀柄,聚精会神地看着手中的卡纸,小心翼翼地挥舞着剪刀柄,但没剪成功。孩子哭着说:“我不会,我就是不会。”

  老师上前帮助荔枝,抓紧卡纸的两端,好让荔枝能用两个手的力量来掌控剪刀,荔枝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完成一个圆形的剪纸。

  品尝到成功喜悦的荔枝,自此以后,每天来园都会进行大量的剪纸工作,有意识地使用剪刀。

  一个月后,孩子已经能熟练使用剪刀,能沿复杂轮廓剪纸,而这份剪纸的热情来源于孩子的剪涂贴敏感期。谁曾想过,一个月前的荔枝,曾为自己无法正常使用剪刀而苦恼呢?

  三、敏感期的应对策略

  1. 提供一个爱和自由的心理环境

  提供一份爱和自由的心理环境,了解并捕捉孩子敏感期的发展,尊重孩子敏感期的发展,在规则范围内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例如: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迫切需要有序的环境来建构内在的安全感,这时候的孩子,最容易形成秩序,我们也应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外在环境。

  当内在秩序被打破时,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例如:孩子养成了一套程序---成人接孩子离园时,孩子会在回家的路上吃食物,某天家里人忘记带食物或来不及准备食物,带孩子离园时,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因离园路上没有吃食物这一程序被打破,而奔溃大哭,一定要家里人拿食物出来时,我们则应允许孩子发泄情绪,不对孩子的需求进行评判,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嗯,是的,此刻你的秩序被打乱了,你感觉很痛苦(为孩子的情绪命名)。”

  “你就是很想要离开幼儿园时能吃上食物(不对孩子的需求进行评判)。”

  “如果哭能让你感觉好的话,那就哭一会吧~(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妈妈抱抱你,在这陪着你,陪着你接纳这份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

  2. 提供物质环境

  为孩子提供敏感期所需的基本物质环境,例如:

  当孩子处于人际关系敏感期时,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为孩子准备食物或玩具等,并由孩子自由支配食物或玩具,允许孩子自由进行物物交换;

  当孩子处于绘画敏感期时,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绘画用品,允许孩子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作画,或带孩子观看画展,一起欣赏画册等;

  当孩子处于符号敏感期时,为孩子准备识字、拼读环境,给家里的物品贴字卡,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回应孩子的提问---这是什么字?与填鸭式教学比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想起第一次看孙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口气把整本书看完,敏感期的孩子,总让人忍俊不禁,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原来孩子的行为背后,隐藏着这么多敏感期密码。

  《捕捉儿童敏感期》像是一位家庭医生,当孩子遇到疑难杂症无法理解时,赶紧翻翻看到底孩子怎么了,孩子的行为基本上都能对号入座。《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也有大量案例来帮助了解孩子行为的奥秘,相信是每个父母必备的家庭育儿书。而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更是孙瑞雪老师出书的初衷。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自由中成长,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八):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我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顺应自然,应该是比较好的。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就是在儿童相应的发展阶段不要阻止其自由发展的趋势,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的度过,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不易。书里面有很多实例,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不同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很通俗易懂。下面我总结一下我自己理解和消化的的内容。

  作者按照年龄不同,来介绍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的敏感期的具体表现和处理方式,每个都有实例及分析。0-2岁半,这个阶段的敏感期没有特定的界限,需要每一位父母自己观察掌握,当父母发现宝宝处于该敏感期时,要正确的对待,克服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个阶段的敏感期有视觉、口、手、走、空间、细小事物、秩序、模仿、自我意识、审美等敏感期,女儿两岁半,我感觉比较明显的敏感期有口、手、走、空间、模仿、自我意识和审美这几个,其他的我并没有很明显的感受到,应该是自己太粗心没有及时发现吧。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视觉敏感期的那个例子,宝宝眼睛没有任何问题,但由于出生后没有用眼睛感受世界的光彩就被蒙住,然后就再也没有这个功能了,现在女儿还是分不清楚眼色,我就在想是不是我没有很好的让她度过这个敏感期,在她出生后没有积极正面的引导?

  2岁半-3岁,建立概念、自我意识、秩序这几个敏感期,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女儿建立审美敏感期的到来,今天下午出门还评价我的衣服难看,幸好没有坚持让我换掉,弄得我哭笑不得。

  3岁-4岁,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延续秩序、绘画和人际关系我又再次翻看了诅咒敏感期,就是宝宝变成一个有些粗鲁的孩子,说一些让小朋友和大人都不太舒服的话,或者有些不是很好的行动,怎么办呢?让他好好的度过呗。

  4岁-5岁,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婚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音乐、绘画、符号敏感期,敏感期并不是出现一次,而是不同阶段可能都会混杂,当发现孩子正处在某个敏感期,大人不要太干涉,让其顺利的度过,也不会等到年龄大了才表现,有点拨苗助长的感觉,更可惜的是每次表现出来都没父母环境压下去。

  5岁-6岁,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验、收集、延续交往的敏感期,在每个阶段,希望父母都能耐心的引导,因为看了书中很多的例子,发现顺着敏感期而为,养育孩子会很有趣,也会少些挫败感,并且能省力省心。因为书中的好些例子,我现在想来都很不可思议,这是小宝宝的行为吗?感觉更像有思想、独立的成人。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九):每个中国父母都应该看的一本育儿故事书!

  为什么说它是故事书?

  本书并不是孙瑞雪自己写的书,而是由孙瑞雪学校的老师及家长记录的关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敏感期案例,由孙瑞雪进行点评。说它是故事书,不是说它是虚构的,而是想说这一个个案例读起来就像故事一样,很吸引人,而且很容易理解。相比国外翻译过来的育儿书籍,本书非常的浅显易懂,父母们读起来会比较轻松。这也是我力荐的主要原因之一。

  ————————————————————————————

  本书为什么值得读?

  读这本书,书中的很多案例做父母的你都遇到过,可当时的你并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能理解孩子。看了书之后,你发现原来这是孩子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是我的孩子特别淘气或者故意这么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孩子的行为,放下了做父母无穷尽的焦虑,平常的心态在育儿中最重要。第一步,我们做到了接纳孩子。

  理解孩子的行为之后,从书中的案例中找到对待孩子行为的做法,这方面本书比较欠缺,我看了好几章都在问自己,那遇到这些敏感期到底该怎么处理呢?慢慢发现,对待敏感期,更多的是平常的心态和陪伴,理解孩子的行为,不干涉和打断孩子的敏感期,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敏感期是关键。第二步,释放孩子的敏感期。

  ————————————————————————————

  书中我不认同的地方

  孙瑞雪在点评中反复都说到敏感期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孩子的敏感期被压制了,在之后的成长中,他会想着努力找回来,如果童年时期敏感期没有释放,各种敏感期的问题会在成年后出现,这也是成年人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对于这个观点,我持保守态度,不认同也不否定,只是觉得成年的心理问题有些可能与敏感期有关,但不是全部。

  ————————————————————————————

  举一例看全书

  最后书中举的案例是关于学习的,主要说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学习的行为模式,最后道出孩子学习的本质。来看几段:

  “传统的教育通常认为学习就是学书本上的知识,形式上是这样,但只有词语和现实联系起来,才是本质上的学习。有一部分孩子“学得很好”,但细细考察会发现他们都是记忆力好的孩子。记忆当然重要,但学习的本质不是记忆。”

  “儿童不是承认。儿童对实物的基本感觉和表象正在建立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儿童说很多话,用话语教孩子,这是不对的,甚至是危险的。”

  “当你用实物、用现实、用生活教儿童时,儿童学会的不光是知识,他更掌握了学习对象的本质。儿童首先想掌握本质,本质一旦掌握到手,他就开始把本质运用到各个方面。但是,这种孩子在小学很少看到。这种孩子有一个优点,他掌握本质的过程一开始很慢,但是会越来越快,到成人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潜意识,对本质的理解力会像闪电一样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感想

  让孩子自主的接触、发现,并发自内心的对外在事物产生兴趣,逐步去了解、理解,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它想通,是学习的本质。这样内化的是一种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的知识。

  这何尝不是育儿的真正智慧所在呢?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一块土壤,用心灌溉,静待花开。但你不能去要求他什么时候开花,开的是什么花。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十):原来这些都是敏感期

  在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宝宝已经2岁4个月了,我想既然前面的敏感期我已经错过了,接下来的我一定把握好,要尽快掌握书中说的东西,仅仅看了目录,我就觉得这本书对我有用,一直到宝宝六岁的时候,我要做好记录

  第三章 2岁半-3岁 2016.6.27

  刚刚我读了这章,主要讲了三个敏感期:建立概念,自我意识产生,秩序。宝宝现在不到2岁五个月,我觉得只有两个我有点感觉。

  自我意识-----在以前,有小朋友来我家里玩,只要小朋友开口说出他想玩某个玩具,宝宝一定会答应。虽然宝宝答应了,但是我有感觉,宝宝版其实不想把玩具给小朋友,即使很不舍但是宝宝还是会答应。现在宝宝不会把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了,他总是对自己的东西很在意,别的小朋友连碰也不行,之前从不抢玩具的他也开始下手抢了。

  秩序-----这点最明显了。我们每次吃饭都是各有各的位置,极少会变动。最近奶奶在给宝宝喂饭时如果坐了我或他爸爸的位置,他都要跟奶奶说不让坐,因为那是爸爸或妈妈的位置

  第四章 3岁--4岁 2016.6.28

  这一章讲的敏感期比较多,以至于我记不太清楚。但是我记住了一个,色彩。因为两岁多的宝宝好像到了色彩的敏感期。每天只要看见黄色的东西都会告诉我黄,还有橙色他也比较敏感。接下来是红色,绿色和黑色。我家的紫色的蜡笔在外形看起来和黑色的不好区分,但是宝宝还是能记住,每次拿起都说不是黑。

  未完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