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篇

2018-01-11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篇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本由孙瑞雪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一):孩子成长秘密

  我才6个多月的女儿,已经开始用哭闹来表达不满了。昨天晚上从她嘴里抢走吃化了的纸巾,大哭大闹。坐在餐椅上的乐趣是把玩具扔到地上,捡起来再扔下去,捡起来再扔下去,重复无数次。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宝宝的口腔敏感期和手部敏感期,那么我们往往会觉得宝宝没有小时候乖巧,越大越闹。但如果能了解这就像孩子会翻身,会坐,会爬一样自然,我们也就能更加顺利地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

  中国的家长向来最重视教育,花在孩子身上的金钱时间精力,从来不吝啬,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孩子敏感期,可能在教育上会事半功倍年轻一代家长,更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希望可以开发更多的潜能。这正是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大热原因所在。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而在千万家长心中,如果说崔玉涛是“幼儿护理百宝箱”,她就是“育儿百宝箱”。近几年,蒙氏教育大火,里面有一条就是要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早期教育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间,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什么是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肯尼亚环境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便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换句话说,孩子长大了,孩子慢慢从一个小动物变成一个有心智的人。

  看《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时候,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有的孩子对画画特别有天赋,有的对音乐特别有天赋,一个是他个人本身生来就有这方面的基因,另一个是在他们敏感期的时候,家长们能够良好的对待,或者释放天性让他们发展,或者不去压制他们。所以顺利度过敏感期后,对这些事物都充满了热情,也就顺利长成了一个“有天赋”的人。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用200多个儿童的例子来描述敏感期的存在特点,但是从我自己经历和身边的人看来,敏感期并不是每一个都那么明显,可能有的宝宝在这个敏感期上特别明显,但是在另外一个上却忽然就过去了。

  如何对待敏感期?

  孙瑞雪老师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则,允许孩子在每个敏感期做本来的自己,提倡爱与自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在动物界里,小动物们可以按照自然的规律按部就班的生长。而人也一样,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里,才能得到最好的成长。

  敏感期很短暂,在这特定的敏感期里,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技能兴趣。比如我女儿锲而不舍地尝试吃各种东西,通过口腔来感受这个世界,在我所能忍受的范围里,都会尽可能让她尝试。比如拖鞋和电线洗干净后让她啃啃,勺子用手控制在伸入口腔的安全范围里让她尝试。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天生调皮捣蛋不听话,受敏感期的控制就像我们受激素影响一样,对自己宽容同时,也对孩子宽容一些。《捕捉孩子敏感期》里的孩子们正是我们自己孩子的身影,在知道了孩子成长的秘密以后,尊重他们的天性,慢慢等待他们成长,最终那个小动物啊,会慢慢掌握所有的技能,走向独立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二):初识敏感期

  接触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没有听说过敏感期,更别谈关注和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了。读完本书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对各种养育和教育知识急缺的人。不过作为一名老师我还是很幸运的,幸运自己能够从身边的朋友身上汲取更多的能量,幸运自己在做妈妈道路上一直很努力的成长着,更幸运的是我能够在孩子7个月的时候收获这本书的真谛,让我能够在养育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坚定

  我也是从朋友那里看到她正在读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于是留意了一下,并且自己也用心的去图书馆借回来读了。读罢此书受益匪浅。隐约觉得孙瑞雪老师的教育原则和以前读过的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宗作校长的自由教学理念有些像,他们都是关注孩子的内在生命的觉醒,给予孩子自由和爱,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自由成长。他们都践行着自然而然的生命成长的规律。《敏感期》更多的是案例分析,给我们更多的是了解和参考,进而创造爱与自由的环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完成自我建构;《窗边》讲述的是以小豆豆为主的人物的蜕变过程,旨在传递爱与自由教学给孩子的影响。看后我也不禁感慨:小豆豆实在是太幸运了有一个那么理解她的妈妈,和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校园

  《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有很多具有独处和人文性的安排让人感动比如说幼儿园每周只安排一个新生插班,并且有一位老师专门负责这个孩子,她哭闹时可以带她到街上走走转转,而不是把孩子琐在校园,让孩子多学校恐惧,孙校长认为,要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像家一样温暖感觉才对。于是才放孩子往外走,有专人负责,走累了回来休息,这样以来孩子自然会有对学校的依恋,慢慢就会喜欢上学校。另外,学校定期上主题课,戏剧课,绘画,音乐,还有自主工作(自己选与自己年龄段相符合的教具操作,在操作中形成认知)。教室专门设立一个化妆间给处于审美敏感期的孩子用。孩子处在哪个敏感期就因材施教的给他们普及哪些方面的知识,不给孩子灌输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知识,因为学校认为抓住敏感期去培养孩子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些措施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原则:爱和自由,只有给孩子爱和自由,理解和尊重孩子,他们才会尽情的释放内在生命的潜力,顺利构建一个成长中的自我。

  看《窗边》在前,看《敏感期》在后,当时看完《窗边》真的怀疑小林宗作这样的学校真的存在嘛?未来我的孩子要是能遇到这样的校长就好了,并且我也试着规范自己的教育原则,使自己变成更好的老师,也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幸好遇见了《敏感期》这本书,一口气就读完了,意犹未尽,感慨良多。原来自己的学生以及身边的亲人的孩子都有类似书中的案例中的某些表现,大概当时我处理的方式方法还是很拙劣的,好歹没有什么过犹不及之处,不过看罢此书更知道了孩子是出于敏感期,我也能更多的给予他们宽容和理解了,如果当时我看过此书,我处理起来肯定会多一份慈爱和理解。索性生活就是这样,总会给你机会让你去弥补自己的过失。以前没有做好的,就会在以后给你机会去践行,我也得到了这个得天独厚待遇,上天给我送来了一个天使,让我荣幸升级做妈妈,在我的儿子还没有出现敏感期以前,我也全面的了解了敏感期的特点和应对策略,只希望未来的日子里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坦然地面对孩子的敏感期,创造爱和自由的环境,帮助孩子完成自我建构,自己则学着耐心的等待,静静守候一朵花开。

  最后附上一篇我最喜欢的文章和大家共勉: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张文亮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三):几个自家问题

  本书最大收获是:对一些儿童特殊行为进行了重温,并有所理解,在实际教育中能有更多的耐心。不解的是:对这些行为全部给予爱和自由的心态,就意味着以或平静、或包容的姿态全盘接受,但其部分结论仅为个案推断或对未来光明前景的主观臆测,并无大量翔实数据和有效样本佐证,让人难以信服是否科学?此外,通篇充斥对自办幼教机构的忘情溢美之词书籍首页献给投资人,其隐隐透出的商业味道让人不禁对作者身心投入爱和自由这一高尚主题生疑。

  以下内容为结合个人实例的读后思考

  我们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4岁半的孩子每到兴致盎然,或睡前,就喜欢抠鼻子嘴巴,有时甚至都揪破了嘴唇,软硬兼施皆无效,屡教不改。孩子自己都说妈妈抠嘴我知道不对,但我控制不住。此种情况已持续约1年。

  担心原因:一是太不卫生,二是家里孩子爸爸到现在仍然有这个毛病,怕孩子也这样。

  按照本书所说:

  ●“口腔敏感期正常在半岁左右来临,部分孩子直到2岁还未度过。口腔敏感期度过时间的长短跟所提供的满足条件有关。口腔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注意力固定食物上而无法学习。建议家长发现孩子进入此敏感期或尚未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时,一定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和享用食物的机会。”

  ●“根据我们的观察,儿童敏感期被延误后,有的敏感期因为孩子年龄已大而不再出现,但有的敏感期却总要出现,如口腔敏感期。”

  ●这种孩子爱吃梨、萝卜、硬饼干等硬东西。

  此外,经查阅其他资料,此种情况还可能与维生素缺乏或心理紧张因素有关。

  通过对自家孩子的观察,她在看电视时有咬手指、啃脚、毛巾等下意识行为,判断口腔敏感期延后可能性较大,因为从小一直不让她把手放嘴里。

  解决方案:

  一、主要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口腔敏感期,加大有硬度食物的供应量,就是来点磨牙食品,她确实最爱吃苹果

  二、考虑添加钙锌等元素。

  三、减轻孩子压力,培育宽松家庭环境。

  问题之二:抠鼻子

  文中并未详解,经查阅网络资料:

  一、加湿空气(正常湿度应该是50%-60%),具体可开窗或增加室外活动,活动每日至少1小时较为理想

  二、关注情绪。可能是孩子情绪转移的一种方式,有时是为了分散注意力或情绪低落等,我家每天睡前这样因为我不说话,她可能觉得没趣就抠鼻子。对她的情绪多加关注,也会对消除她的行为有帮助。

  三、家长正确指引。适当道理(我觉得她自己都能给我讲了)。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完全让孩子纠正这种坏习惯,可教她不要在公共场合挖鼻孔,给张纸巾,经常洗手剪指甲,以减少疾病的产生。7

  上述两点小结,她有意思时抠嘴,没意思时挖鼻孔或抠嘴。我理解这是她心理上的一种稳定需求的表现,摸嘴似乎可以让她安静下来并满足她的口腹需求。要缓解这种情况,应更多的物理上提供磨牙,心理上予以关心理解舒缓。

  问题之三:笑着骂人。

  以下皆为摘录。两本书不约而同对孩子骂人的事情有所认同,但感觉《游戏力》一书的解决方法更有建设性:承认问题—并不动声色地以有趣玩笑转移问题。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四):原来这些都是敏感期

  在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宝宝已经2岁4个月了,我想既然前面的敏感期我已经错过了,接下来的我一定把握好,要尽快掌握书中说的东西,仅仅看了目录,我就觉得这本书对我有用,一直到宝宝六岁的时候,我要做好记录

  第三章 2岁半-3岁 2016.6.27

  刚刚我读了这章,主要讲了三个敏感期:建立概念,自我意识产生,秩序。宝宝现在不到2岁五个月,我觉得只有两个我有点感觉。

  自我意识-----在以前,有小朋友来我家里玩,只要小朋友开口说出他想玩某个玩具,宝宝一定会答应。虽然宝宝答应了,但是我有感觉,宝宝版其实不想把玩具给小朋友,即使很不舍但是宝宝还是会答应。现在宝宝不会把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了,他总是对自己的东西很在意,别的小朋友连碰也不行,之前从不抢玩具的他也开始下手抢了。

  秩序-----这点最明显了。我们每次吃饭都是各有各的位置,极少会变动。最近奶奶在给宝宝喂饭时如果坐了我或他爸爸的位置,他都要跟奶奶说不让坐,因为那是爸爸或妈妈的位置

  第四章 3岁--4岁 2016.6.28

  这一章讲的敏感期比较多,以至于我记不太清楚。但是我记住了一个,色彩。因为两岁多的宝宝好像到了色彩的敏感期。每天只要看见黄色的东西都会告诉我黄,还有橙色他也比较敏感。接下来是红色,绿色和黑色。我家的紫色的蜡笔在外形看起来和黑色的不好区分,但是宝宝还是能记住,每次拿起都说不是黑。

  未完待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五):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我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顺应自然,应该是比较好的。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就是在儿童相应的发展阶段不要阻止其自由发展的趋势,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的度过,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不易。书里面有很多实例,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不同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很通俗易懂。下面我总结一下我自己理解和消化的的内容。

  作者按照年龄不同,来介绍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的敏感期的具体表现和处理方式,每个都有实例及分析。0-2岁半,这个阶段的敏感期没有特定的界限,需要每一位父母自己观察掌握,当父母发现宝宝处于该敏感期时,要正确的对待,克服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个阶段的敏感期有视觉、口、手、走、空间、细小事物、秩序、模仿、自我意识、审美等敏感期,女儿两岁半,我感觉比较明显的敏感期有口、手、走、空间、模仿、自我意识和审美这几个,其他的我并没有很明显的感受到,应该是自己太粗心没有及时发现吧。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视觉敏感期的那个例子,宝宝眼睛没有任何问题,但由于出生后没有用眼睛感受世界的光彩就被蒙住,然后就再也没有这个功能了,现在女儿还是分不清楚眼色,我就在想是不是我没有很好的让她度过这个敏感期,在她出生后没有积极正面的引导?

  2岁半-3岁,建立概念、自我意识、秩序这几个敏感期,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女儿建立审美敏感期的到来,今天下午出门还评价我的衣服难看,幸好没有坚持让我换掉,弄得我哭笑不得。

  3岁-4岁,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延续秩序、绘画和人际关系我又再次翻看了诅咒敏感期,就是宝宝变成一个有些粗鲁的孩子,说一些让小朋友和大人都不太舒服的话,或者有些不是很好的行动,怎么办呢?让他好好的度过呗。

  4岁-5岁,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婚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音乐、绘画、符号敏感期,敏感期并不是出现一次,而是不同阶段可能都会混杂,当发现孩子正处在某个敏感期,大人不要太干涉,让其顺利的度过,也不会等到年龄大了才表现,有点拨苗助长的感觉,更可惜的是每次表现出来都没父母环境压下去。

  5岁-6岁,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验、收集、延续交往的敏感期,在每个阶段,希望父母都能耐心的引导,因为看了书中很多的例子,发现顺着敏感期而为,养育孩子会很有趣,也会少些挫败感,并且能省力省心。因为书中的好些例子,我现在想来都很不可思议,这是小宝宝的行为吗?感觉更像有思想、独立的成人。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六):尊重孩子即尊重生命本身

  业胜国庆后发了条微博:

  【《捕捉儿童敏感期》 】2013/10/1-10/7连夜读完本书,太精彩了!作者@孙瑞雪教育机构 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难得的教育家。家有0-10岁儿童的朋友一定要看,帮助你育儿和育己;小孩超过10岁的朋友千万别看这本书,否则你会非常后悔难过、愧疚终生! http://www.weibo.com/1640029171/Adn11yr91?mod=weibotime

  见说得这么严重,我第一时间买到书,用了两天时间快速的通读了一遍,一边读一边倒吸凉气。

  ============================

  一、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是存在的、值得敬畏的

  如果孩子喜欢吮吸手指,你会否教他不要吮吸?如果他开始吮吸脚指,你会否很紧张,让他马上停下?其实对孩子来说,吮吸手指=吮吸脚指=认知自己=为认知世界打好基础,这就是儿童所特有的敏感期。

  孩子在0-6岁期间会有不同的敏感期,有的是普遍现象,如吮吸手指,有的是个别现象,如在某方面极其专注、痴迷。敏感期是生命系统的一种存在,是与生俱来的,是生命的精神胚胎。

  如果父母横加干涉,导致孩子敏感期的中断(对敏感期的介入也可能来自老师、幼儿园等外力),则可能有三种结果:

  1.导致某种不良后果。(一个极端的例子:刚出生的孩子的一只眼睛因炎症被蒙上,错过了眼睛的敏感期,导致失明)

  2.在10岁前的某个时期,在精神状态放松的情况下,重复该敏感期。

  3.未曾经历该敏感期,为成年后的生活埋下隐患。

  =============================

  二、规则

  1.儿童规则vs成人规则

  儿童规则:骂人的话和其它的话一样普通。

  成人规则:骂人的话是不可以说的。

  于是成人开始敏感,儿童发现成人的敏感并从中感受到力量,儿童更要说骂人的话。

  儿童规则:我要和另一个小朋友结婚。

  成人规则:小孩子懂什么?

  成人横加干涉,儿童的婚姻敏感期遭到压制,信念被强制植入,对成年后的婚姻观造成影响。

  2.生命规则vs社会规则

  生命规则:以生命的本能,感受、认知世界,形成自我。

  社会规则:以结果为导向、制度为路径、竞争为生态,优胜劣汰。

  具体到当下,就是提前学习,挤占孩子0-6岁的宝贵时间,牺牲孩子的敏感期。

  不尊重生命的规则,当下很痛苦,后果很严重。

  3.你的规则vs我的规则

  引用NLP的观点:

  没有两个相同的人。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同样适合于父母与孩子,尊重孩子,等于尊重生命本身。

  =============================

  三、灵活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敏感期?

  李中莹说,如果用两个字去形容NLP,那就是“灵活”。

  与此相通,孙瑞雪在书中的大量案例也同样是对“灵活”的诠释。

  对于儿童的敏感期,应以观察为主,引导为辅,特别的情况要因人而异、灵活处理,以效果为导向。

  阳春白雪的说法是:父母以爱给孩子最大的包容和自由。

  下里巴人的说法是:孩子想整啥整啥,大人别管。

  =============================

  值得庆幸的是,我家宝宝目前两岁,虽然很多遗憾已经无法挽回,但补救的空间还是很大滴,感谢业胜对本书的推荐!

  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

  当孩子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发展时,他全部的生命能量都释放出来,用来身心的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七):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我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顺应自然,应该是比较好的。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就是在儿童相应的发展阶段不要阻止其自由发展的趋势,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的度过,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不易。书里面有很多实例,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不同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很通俗易懂。下面我总结一下我自己理解和消化的的内容。

  作者按照年龄不同,来介绍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的敏感期的具体表现和处理方式,每个都有实例及分析。0-2岁半,这个阶段的敏感期没有特定的界限,需要每一位父母自己观察掌握,当父母发现宝宝处于该敏感期时,要正确的对待,克服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个阶段的敏感期有视觉、口、手、走、空间、细小事物、秩序、模仿、自我意识、审美等敏感期,女儿两岁半,我感觉比较明显的敏感期有口、手、走、空间、模仿、自我意识和审美这几个,其他的我并没有很明显的感受到,应该是自己太粗心没有及时发现吧。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视觉敏感期的那个例子,宝宝眼睛没有任何问题,但由于出生后没有用眼睛感受世界的光彩就被蒙住,然后就再也没有这个功能了,现在女儿还是分不清楚眼色,我就在想是不是我没有很好的让她度过这个敏感期,在她出生后没有积极正面的引导?

  2岁半-3岁,建立概念、自我意识、秩序这几个敏感期,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女儿建立审美敏感期的到来,今天下午出门还评价我的衣服难看,幸好没有坚持让我换掉,弄得我哭笑不得。

  3岁-4岁,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延续秩序、绘画和人际关系我又再次翻看了诅咒敏感期,就是宝宝变成一个有些粗鲁的孩子,说一些让小朋友和大人都不太舒服的话,或者有些不是很好的行动,怎么办呢?让他好好的度过呗。

  4岁-5岁,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婚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音乐、绘画、符号敏感期,敏感期并不是出现一次,而是不同阶段可能都会混杂,当发现孩子正处在某个敏感期,大人不要太干涉,让其顺利的度过,也不会等到年龄大了才表现,有点拨苗助长的感觉,更可惜的是每次表现出来都没父母环境压下去。

  5岁-6岁,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验、收集、延续交往的敏感期,在每个阶段,希望父母都能耐心的引导,因为看了书中很多的例子,发现顺着敏感期而为,养育孩子会很有趣,也会少些挫败感,并且能省力省心。因为书中的好些例子,我现在想来都很不可思议,这是小宝宝的行为吗?感觉更像有思想、独立的成人。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八):每个中国父母都应该看的一本育儿故事书!

  为什么说它是故事书?

  本书并不是孙瑞雪自己写的书,而是由孙瑞雪学校的老师及家长记录的关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敏感期案例,由孙瑞雪进行点评。说它是故事书,不是说它是虚构的,而是想说这一个个案例读起来就像故事一样,很吸引人,而且很容易理解。相比国外翻译过来的育儿书籍,本书非常的浅显易懂,父母们读起来会比较轻松。这也是我力荐的主要原因之一。

  ————————————————————————————

  本书为什么值得读?

  读这本书,书中的很多案例做父母的你都遇到过,可当时的你并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能理解孩子。看了书之后,你发现原来这是孩子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是我的孩子特别淘气或者故意这么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孩子的行为,放下了做父母无穷尽的焦虑,平常的心态在育儿中最重要。第一步,我们做到了接纳孩子。

  理解孩子的行为之后,从书中的案例中找到对待孩子行为的做法,这方面本书比较欠缺,我看了好几章都在问自己,那遇到这些敏感期到底该怎么处理呢?慢慢发现,对待敏感期,更多的是平常的心态和陪伴,理解孩子的行为,不干涉和打断孩子的敏感期,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敏感期是关键。第二步,释放孩子的敏感期。

  ————————————————————————————

  书中我不认同的地方

  孙瑞雪在点评中反复都说到敏感期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孩子的敏感期被压制了,在之后的成长中,他会想着努力找回来,如果童年时期敏感期没有释放,各种敏感期的问题会在成年后出现,这也是成年人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对于这个观点,我持保守态度,不认同也不否定,只是觉得成年的心理问题有些可能与敏感期有关,但不是全部。

  ————————————————————————————

  举一例看全书

  最后书中举的案例是关于学习的,主要说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学习的行为模式,最后道出孩子学习的本质。来看几段:

  “传统的教育通常认为学习就是学书本上的知识,形式上是这样,但只有词语和现实联系起来,才是本质上的学习。有一部分孩子“学得很好”,但细细考察会发现他们都是记忆力好的孩子。记忆当然重要,但学习的本质不是记忆。”

  “儿童不是承认。儿童对实物的基本感觉和表象正在建立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儿童说很多话,用话语教孩子,这是不对的,甚至是危险的。”

  “当你用实物、用现实、用生活教儿童时,儿童学会的不光是知识,他更掌握了学习对象的本质。儿童首先想掌握本质,本质一旦掌握到手,他就开始把本质运用到各个方面。但是,这种孩子在小学很少看到。这种孩子有一个优点,他掌握本质的过程一开始很慢,但是会越来越快,到成人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潜意识,对本质的理解力会像闪电一样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感想

  让孩子自主的接触、发现,并发自内心的对外在事物产生兴趣,逐步去了解、理解,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它想通,是学习的本质。这样内化的是一种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的知识。

  这何尝不是育儿的真正智慧所在呢?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一块土壤,用心灌溉,静待花开。但你不能去要求他什么时候开花,开的是什么花。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九):请给我多些关注

  在怀孕期间看的这本书。

  首先,这本书其实并没有让我感觉有“传说”中的那么震惊。但是,却让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

  发现这本书一切的起始都来自于“捕捉”。

  其实发现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来自妈妈的一直关注(其实小时候特别烦这个,因为无论啥事都瞒不过我娘,她总是很快就能知道)以及来自她那边的各种关切。

  到现在了发现,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劳心劳力的活。忽略或者只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关注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一直持续的长时间的花心思的去关注小朋友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他的心理变化,最后他做出的应对是否合适,这是因材施教的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开始。只有有了足够多的关注和对基本情况的了解,你才知道如何教育是最有效,最能让小朋友接受的方式。

  所以,算是提醒自己,育儿开始前,一定要多些关注多些了解。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十):入门级育儿读物,清晰读懂宝宝情绪背后的心理

  有句话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今天我们讲,同一个中国,同一个童年。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大多数都是大同小异的。被规矩束缚的自由天性、被教科书埋没的探索好奇心、被父母式权威震慑的率性真情…….你们一定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因为这就是,我们被忽略的童年。

  童年,从0-12岁里。我们因为幼小的身体、匮乏的词汇,被父母不负责任的定义为“无知”。我们不仅没有腰,我们还没有情感,更别说获得尊重。中国式的父母是“家长”,不是朋友。

  由己思彼,我们是不是可以更理解一些身边所谓“矫情”、所谓“作”?是不是可以为人父母,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

  今天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下称:《捕捉》)一书,我真诚地推荐给每一个人。这本书基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可以算是读懂宝宝心理的入门级读物。

  根据《捕捉》一书的理论,一个人的性格、对世界的认知是在6岁前建立完成的。一旦家长没有帮助孩子顺利通过6岁前的种种敏感期,那么这些现象会在6-12岁之前有一个长期的反复。如果12岁前都没有能顺利渡过,那么这些“敏感”将成为孩子的性格,伴随其一生。

  书中对宝宝各个年龄段的敏感期表现都以真人案例的形式逐一呈现。每个故事都简短、生动。该不该给宝宝吃手?孩子为什么爱和朋友“不等价”交换玩具?他们真的相爱了吗?孩子最近是到了叛逆期了吗?在书中都一一可以得到解惑。

  而意外的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中也找到了许多我们成年人身上种种“毛病”的原因——强迫症、对秩序的高要求、失恋时的沮丧、对完美的苛刻……其实都是幼年时那些敏感期没有顺利渡过留下的痕迹。那些被唾弃的“矫情”与“作”,恰是因为那些“宝宝”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而让你不解的“龟毛原则”,只是身边人还没渡过的“敏感期”罢了。

  所以现在我们身上那些长期困惑我们的情绪、心结,都不过是童年里没有被理解、被释放的感情。曾经没被满足的,如今都加了倍的要补偿给自己。

  最后的话:

  孩子的成长,不是在父母认知的复刻中呈现的。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与家庭、与这个世界不断认知、 熟悉的过程,是孩子自发的探索。尊重他们的“敏感期”,读懂每一次他们细微的诉求,帮助他们更好、更全面、更自由的认识这个世界。因为童年(敏感期)错过了,就真的补救不回来了!

  看更多书评,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非看Book,和我一起讨论读书的审美法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