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方的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方的河》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方的河》读后感10篇

  《北方的河》是一本由张承志著作,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方的河》读后感(一):《北方的河》:不合时宜的热血青春

  文/盒饭君

  华文天下策划再版了张承志《北方的河》,首次读到如此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文字,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小说中的“他”何尝不是高中时代好友老杨的真实写照?他内向,他内心充满热情,他偏激,他自卑,但最后他以及我们更多人都不得不向生活妥协。然而妥协的部分,小说在研究生考试前戛然而止,我们不得而知。面对自信得几近自负的青年,我倒希望他感受失败,如此才能认清世界的浑噩。倘若他尚年轻,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前路漫漫倒也可以热血碰撞,碰破头后知晓地厚天高。

  以今日视角看,我觉得“她”最后和徐华北在一起是对的,就像最后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到一起,徐志摩和他都是绝对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徐志摩执着于那浪漫主义的情感,而他却深爱着这片厚土。“厚土情节”贯穿《北方的河》的始终,这是张承志那代作家集体的情怀吧,故事中他到30岁仍可以理想主义地对未来充满幻想,如今的社会却缺少了那种理想主义的激情,成功学的今天,三十而立要求的更多是经济上的独立,而非理想的达成。在这个言必称钱的时代,谈理想是多么可笑的事,但倘若人没有理想又是多么可悲的事。虽然他的理想,看来有些荒唐,在这个荒唐的当下,无疑也是对我们荒唐生活的点醒。你还有梦想么?梦想又是什么?

  《北方的河》中的厚土情结,远胜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程度,那是集体主义的胜利。红卫兵串联走遍大好河山的情节,书中有提到。颜林能够把所走过的地方,讲述得绘声绘色,甚至吸引年幼的他,把终身志向定在了地理学上。这是对那场运动的怀念,但他也深知彼时社会陷入的动荡,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遇到她时,十二岁的女孩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被红卫兵打死,他能做出的辩解是,至少我没有打死过人。如此的解释也显得悲哀而无奈。但到底那种强烈的厚土情节是怎样的强大,我们已经无法具体考究,能从潘鸣啸《失落的一代》等史学研究里看到“革命年代”幕后的动因,以及种种不忍的数据。这些数据,或许是理解那种盲目厚土情绪的重要旁证。但到底,我们是不能亲自感受,对大河的情绪何以胜过小情小爱,不足以成小家何以成就大家。

  对祖国的热爱占据了他的所有,以至于他的情感判断里,总让他对北方的河的爱进入偏执,不愿意花心的徐华北在写给海涛的诗歌里提到额尔齐斯河,他觉得唯有他能懂得那些大河,那些大河独属于他。厚土情节,还让他对大河的爱凌驾于对女孩她的爱,在他的自言自语里,总爱以“十二岁的小姑娘”那个沉落在过去的年纪来称呼眼前的姑娘,在大爱面前小爱也就像是在面对一个小姑娘。理想主义占据了他的全部,而他到底是缺乏爱人的能力。

  张承志倒是很成功地刻画了如此激进偏激的青年。有如此盲目的自信和豪情,我很乐意叫他少年,但他不是。也很成功地表达出那种理想的热情,但到底我是觉得张承志是在对他的描绘中,试图呈现那个革命热情的年代,那是知青们特有的热情,有些残忍的热情。事实上他并不是完美的青年,他写诗写得很烂,自诩对大河的独享也不得不面对身体的背叛,他甚至不善和人交流,除了大篇幅的自言自语以外,他面对海涛离开时,他甚至想过去打她(因为她为返城而背叛了拥抱厚土),在和A机构门卫大妈争执时,他选择激进地去拍门辱骂,以至于最后他更硬闯书记的办公室,无理地说出那些话。尽管我们能从那前言后语里理解这个青年的渴望与无理,但我们无疑也可以预见前路的坎坷会等着他。毕竟空有一腔热情,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必要充分条件。

  用今日视角来看《北方的河》里的时代,那个时代体制已开始打破官民关系,除非他硬闯敲传达室的门,大概一个月都难以达成目标。最后青年他闯进书记的办公室,不容分说地让书记帮他办理准考证。书记虽然心中不悦,倒也面对他“这是人民交给您的工作”“您可以再忙一点”“难道您不是共产党员吗”等要求和质问,获得了书记的应允。到底,那个时代的民众还可以以如此方式和官员对话。如今呢?

  小说中的理想主义和厚土情节,都成了作者个人经历无法撇开的时代烙印。甚至我们可以揣想,引言里怀疑后带着希望的主题,也和那个思想洪流的时代不无关系。能够在有限的自由中畅快表达,抑或者如北岛等追求自由而转战他乡,你不得不做出选择。有时候,文学不仅仅可以让我们看到某种情怀,更可以透过那些文字,看到一个时代的美好或悲怆。

  《北方的河》读后感(二):晚熟的男人

  《北方的河》读后感(三):《黑骏马》:生活就像沉重的叹息

  文/盒饭君

  爱情很美,哪怕结局伤感。但爱情之外生活之内,世事变迁而感情犹在,唯此只剩下阵阵叹息。这大概是张承志在小说前言中说的,“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倚托或框架”(言外之意正是那阵若有似无的叹息)。古歌《黑骏马》的结局就是白音宝力格宿命的轮回。爱情或许只是生活的外壳,但它却以最炽烈的形态呈现,让我们年少时曾经误以为它就是生活的全部,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会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扶桑》《飨宴篇》等文学、哲学书籍以及影视作品盯着那炽烈的情感。它既是生活丰满外形的侧写,又是不得不经历的心灵成长。

  人是感情的动物,都会给自己设定情绪命途,供自我凭吊或自我救赎。白音宝力格踏上寻找索米娅的路程,是一次自我赎罪的旅程。这种自以为的赎罪或者说情感的自我欺骗也往往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自欺欺人。张承志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满怀情感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绪独白,都犹如站在舞台剧上朗诵台词,如此之人骨子里自然是内敛之人,不能自我原谅无疑意味着在自我营造的罪孽中不断煎熬。他们需要一次泪水,来同过去告别。

  朋友曾告诉我,他少年时伤害过一个女孩。她是他的初恋,他是她的初恋,最后他们天各一方,至今不知她是否已经嫁为人妇。但他一直为曾经的伤害深深自责,留下几本日记本自我吊念。没了女孩的联系方式,他也不敢去找寻女孩的联系方式,因为他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自我赎罪的缺口,释放心中压抑的情绪。《黑骏马》中白音宝力格被往事激起情怀,终究要去完成罪孽的告解。

  白音宝力格被父亲送到老婆婆家寄养,与婆婆家女儿索米娅青梅竹马。少年的他们都不曾知晓如何表达自己喷薄欲出的情感,满腔热血遭遇了草原流氓的袭扰,女孩坏上杂种的孩子。而男孩选择以读书的方式追求自己的未来,也逃离了他不敢面对的那份情感污点。当他长大成人,那份不敢面对变作了不负责任,他的逃跑丢给女孩独自面对草原上人们的怀疑,甚至婆婆去世作为养子应该承担的送终义务也被丢下。但在他心中,那份美好的爱情,那份沉重的亲情,都保持着当初最美好的样子。那种对美好的怀念,自然是原罪的起始点。

  最好的赎罪方式就是面对被丢弃的过往。白音宝力格仍然是带着一种自私目的:他幻想着嫁为人妇的索米娅仍保持着当初的童真,他幻想着他们爱情停留在那个美好的日出时刻,他即便看到她过得并不算太好,而当初被强暴生下的女孩瘦弱不堪,他仍是觉得他们应该是过得好的吧,也就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得到了自我的原谅。白音宝力格是带着赎罪的心态前往,这也让他选择性的忽略了,善良的索米娅不得不放低身份才能换取女儿的教育,在艰苦的环境里工作,还要独自一个女人到远处去为学校搬运煤块这种男人活计……如此想来,着实也有些许无奈。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当众撕毁给人看。美好的感情当获得赞美时,女孩被强奸成了白音宝力格整个人情感的转折点,也成为后来寻求自我解脱的起始。他选择了在婆婆天葬的地方跪下,就好像能够弥补孝敬并获得老人的原谅,他选择了看看索米娅的生活,并带着圆谎的意味去假装是琪琪格——那个被强奸生下的女儿——的父亲,似乎如此就可以淡去索米娅所经历的苦难。

  多年之后,生活在彼此之间打上了距离和陌生感,那是生活的洗礼。白音宝力格带着满腔热情的赎罪之旅,发现索米娅并非他幻想的停留在少女时代的美好,而是多了几分生疏和客气,其实不是她变了,而是她能够更好的面对时间带来的结果。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他对她的情感,化作只要她过得还好,他就可以放心了,而她不得不隐忍地坚持着繁重的生活,去让丈夫不那么喜欢的琪琪格有更好的生活,她把对他的爱都放在心底,最后爆发出泪水,希望将来他的孩子能够送到她家寄养(就像他们少年时一样)。那是她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而他却深知,这次自我救赎之旅之后,或许他将永远不会再踏上到索米娅家的路程。自我的救赎让他重获前行的动力(他要的不是追忆过去的美好,更像是如何抛却过去美好的开始和不那么美好的结局的负担)。

  有趣的是,小说中白音宝力格在进城读书,然后获得畜牧厅研究员的工作,对个普通的男孩,热爱着草原厚土,爱看《如何经营畜牧业》书籍的他来说,是一次成功学意义上的蜕变。但他自言自语的思索中也作出如是感叹:“我曾经那样愤慨和暴躁地离她而去,因为我认为自己要循着一条纯洁的理想之路走向明天。像许多年前的朋友一样,我们总是在举手之间便轻易地割舍了历史,选择了新途。我们总是在现实的痛击下身心交瘁之际,才顾上抱恨前科。我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以后,才想起去珍惜往日曾挥霍和厌倦的一切,包括故乡、包括友谊、也包括自己的过去。……而你呢?白音宝力格,你得到了什么呢?是事业的建树,还是人生的真谛?在喧嚣的气浪中拥挤;刻板枯燥的公文;无休无止的会议;数不清的人与人的摩擦;一步步逼人就范的关系门路。或者,在伯勒根草原的语言无法翻译的沙龙里,看看真正文明的生活?观察那些痛恨特权的人也在心安理得地享受特权?听那些准备移居加拿大或美国的朋友大谈民族的振兴?”这段话与《黑骏马》的核心主题并无太大关系,但几十年前张承志的感叹,无比清晰地刻画了当下这个成功学时代的病态。我们不正过着这样追逐所谓事业成功的生存,而放弃了生活的本源。如果放慢脚步触摸生活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黑骏马》能够让人触动,也大概是因为我们记忆里都有那么一段满怀歉疚的过去,我们可以勇敢地说声对不起,看看他们还过得好吗,来让自我得到赎罪和继续前行的动力,但也许我们并没白音宝力格那么幸运,能够通往救赎的彼岸(还因为那前瞻性的点滴预言,切中我们狂躁而卑微的生活)。白音宝力格在前言中表达出对古歌《黑骏马》远非讲述爱情,大抵也是他所为的理解生活,便是获取了救赎与忘记的能力。记住过去,忘记过去,把过去化作前行的动力,大概就是普遍的生活真理吧。在个人的情感、生活史上如此,面对浩瀚漫长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叹息过后,还将上路。

  《北方的河》读后感(四):一个时代的美好和悲怆。

  作为一名文科生,张承志的小说读过不少的了,这一次有幸收到这本精装版的《北方的河》,自当非常高兴,书的排版和纸质都是相当不错的。《北方的河》和《黑骏马》可谓是张承志中篇小说中最出名的作品,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依然是那样地兴奋,和感到胸中热情洋溢啊。

  张承志的理想主义和厚土情结,一直是他创作的特色,他是富有激情的,同时他也是孤独的,仿佛就是那个抬头望着星空的主人公或者是望着大河东去的主人公,他们什么都没有说,却道尽了一个时代的美好和悲怆。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北方的河》读后感(五):青枝绿叶上沾挂的泪珠

  青枝绿叶上沾挂的泪珠

  ——读张承志《北方的河》有感(1141字)

  作者:苇眉儿

  梦想,是每个人心中不灭的火焰,让人热血沸腾,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追寻、追逐和追赶。向青春、真情、理想和信念,致以生命的礼赞!

  张承志,这位将随笔、游记和学术等统统装进散文的作家,用手中的一支笔,唱出一曲青年奋斗的《北方的河》,引吭高歌一首蒙古草原的爱情悲歌《黑骏马》。也许在作者的心中,写作和自由,是唯一可以相伴终老的形式。

  那个特定的年代,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有些沉重,有些压抑,甚至很多时候窒息到不能呼吸,一个人咬牙坚持,只因心中有星星点点、隐隐约约的亮光。青枝呀绿叶展开了,六月的日子到了。这是青海民歌《少年》里的几句,让听者心情轻松、舒畅。再不堪其扰的生活也有青青的草香香的花,作者青春的人生底片上,收录和印染了有关梦想和信念的色彩、心绪、气息、花儿和姑娘的影子。往事如烟,一切又仿佛触手可及。

  诸如爱情这类的字眼,被主人掩埋在心底,当梦还没有真正实现,爱情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和一种怎样的心痛呢?“你的疼痛的深切,我当然不能理解。是啊,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文中的她和他坐在莫斯科餐厅,两个人各自在心底默默祝福对方。很多时候,爱一个人,并不是非得占有她,而是拥有彼此相互之间所有的美好,这就足够了。

  当情感在胸膛游走,笔在纸上飞舞,经过升华的诗句变成一枝烈焰熊熊的火箭镞,猛烈地向冰河射去,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已揉进血液和骨髓,新的人生旅程已豁然开朗,太阳正冉冉升起。铸就的信念,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将其打垮和摧毁,唯有向前、向前。

  而《黑骏马》,则自始至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厚重的期冀,感怀的调子氤氲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走过了一口——叫做“哈莱”的井呵,那井台上没有——水桶和水槽。路过了两家——当做“艾勒”的帐篷:那人家里没有——我思念的妹妹。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他说,听说她运羊粪去了。朝一个牧牛的人询问消息,他说,听说她拾牛粪去了。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那熟识的绰约的身影哟,却不是她。

  不能与心爱的索米娅执子之手相亲相爱,套用一句话,那就是“我不能够——索米娅,你是多么美好啊”,一切,都是那么感伤和质朴,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流动着的那悲剧的苍凉,让现实,让生活,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凉和力量。

  那茫茫草原上,那青绿的草茎和嫩叶上,沾挂着“我”饱含丰富的、告别昔日的泪珠。把所有的过往倾洒于此,跟随作者,怀一颗丰富、湿润的心迎接圣洁的黎明吧!

  向着心中明亮的那方,奔跑!我只想问一声:思念中那条北方的河,那亲亲的黑骏马,别来无恙?

  《北方的河》读后感(六):阳刚之美

  《北方的河》是在80年代末,某个高中暑假一口气看完的。

  《北方的河》,张承志,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我,三十多岁的老男青年,不屈服于可笑的大学毕业分配,准备报考自己钟爱的、冷僻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她,黑黑的长发黑黑的眼睛,12岁就为被红卫兵打死的父亲擦拭身体,扛着重重的相机颠簸。他们在黄河畔相遇,又一起考察了湟水、永定河。回京后,我忙碌于复习、写论文、照顾母亲、承担家庭责任,不屈地为一张小小的准考证奔波;而她正经历着,因为人际关系作品不能出版的失意和无法言表的愤怒,被他的朋友的帮助与安慰...他们都在奋力地挣扎,坚强地和命运搏斗...而双方,美好而朦胧的关系终未捅破,我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连你在那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那张最终被发表的静物照,便是这一代人的生活:苍凉古老的黄土高原大背景下,一片翠绿的、生的欲望强烈得逼人的树林,再前面的主体,一个4000多年前的红色的原始彩陶,光洁流畅的线条、细腻结实的质地、粗放的黑彩勾画,可惜碎了,无论如何拼接,腹部残缺着黑洞洞的一块...

  小说有着浪漫的、理想主义的色彩,更多时候,写的是我的意识流,有些沉郁,但更有不屈、骄傲、宽阔...

  我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在湟水找到了血脉,那条北方的河—黑龙江,始终在魂牵梦萦中。在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下,我在串联年代毛头小伙时横渡过了黄河。现在,30多岁的我依然是那么不屈!我,再次走进黄河父亲的怀抱!那是一幅多么雄壮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着的宽阔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巨川奔去,奋力向前...

  北方的河,阳刚之美:不屈、坚强、担当、骄傲、理想主义、粗犷、宽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