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们的她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他们的她们》读后感10篇

2018-08-08 04:0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他们的她们》读后感10篇

  《他们的她们》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他们的她们》读后感(一):涨工资新书,适合涨知识

  地铁上看到蜗牛读书上新了,翻看40分钟感慨:果然是最会八卦和掉书袋的张公子文学艺术史的边角料被他信手拈来,读完后像是打通了零碎知识,豁然开朗,仔细一品:可不就是这个理儿嘛!

  以前读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盖茨比》时,知道它最初题目有“长岛的特里马桥”“金帽盖茨比”“高跳爱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张公子说,文中小细节已经暗示了啦,“then wear the gold hat,if that will move her;if you can bounce high,bounce for her too",而最后盖茨比的名字是泽尔达一锤定音的!

  哈哈,就是这么爱八卦!

  《他们的她们》读后感(二):考据的随笔科学绯闻  文/寂绪

  作者:寂绪(职业历史教师

  一个从业二十年的老教师曾这样对我说:你再工作个一两年,就永远无法再教其他学科了。这个在行业里,被称为思维惯性。看《他们的她们》时我不难察觉,可怖的思维惯性,简直无药可救。然而此书令我喜便喜在,抛却那些趣闻轶事,拿专业角度去看它,非但言之有物,且有血有肉,甚至随便截取几段,都可以改作一道高中历史主观题或是作为课堂PPT材料大学时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优秀文学家未必做得一个历史学家,但一个优秀的史学家要做一个文学家则简单得多。作者张佳玮的史学素养似乎是在阅历之中浑然天成的,所以在文学上发挥起来得心应手,令人击节。

  学历史的人重时空,而若是架构起时空,《他们的她们》的章节串联在一起几乎可以当作一篇西方文艺简史。从古希腊文明黑暗的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冒险大航海到工业文明深化催生现代主义

  希腊临海,多山脉平原农业不能赖以为生,人们多从事海外贸易商人逐利,在希腊,没有类似重农的中国这种“安土重迁”的思想,且商业公平讨价还价之中的希腊重话语权。于是,便如《他们的她们》中所言,希腊人喜欢户外活动广场论坛,爱巡游。而希腊气候温暖重视人的民族精神使得他们并未将神过度神圣化,相反的,在神的身上注入了诸多人性,于是出现了《他们的她们》中那许许多多“不穿衣裳的维纳斯”,这在神灵庄严化不可亵渎的东方,是很难想象的。作者就是这样用洋洋洒洒闲谈式的话语,渗透了历史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地理影响政治经历,希腊是人文主义起源

  漫长的中世纪,西方的文化宗教密切相关,《他们的她们》中亦有着墨,言宗教画呆滞,已然呆滞,自然没有太多谈论的必要。漫长的中世纪后人们抨击宗教神学,很大程度上率先攻击的,便是刻板表现形式,充满人性的神话形象重出江湖画家开始追求形似和逼真。既然追求逼真,闭门造车总是不好的,所以需要模特。《他们的她们》的《模特与画家》一篇以及那形形色色的画家们与情妇们的潋滟故事,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也是很难发生的。很庆幸,作者没有绕过这些去,更难得的是也没有刻意科普,故事便生动深邃起来。

  至十七、十八世纪,人文主义发展启蒙运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于是有了作者笔下传奇刽子手桑松和在时代的恐慌之下嫁给银行家的“自拍魔女雷卡米尔”。大革命动荡中,人们追求英雄主义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理性,新古典主义美术兴起。理论上,新古典主义美术注重画面的严正和谐――理性得很。如作者描述,重构图,重线条。而随之而来的拿破仑统治战事频仍却令艺术家们对理性王国大失所望理想破灭,文人及艺术家们开始热衷于想象来逃避憧憬浪漫主义应运而生。相对于理性,他们更倾向人类本能情感,《为你而写的幻想曲》中柏辽兹与斯密森那样瑰丽、狂热的故事,简直不要更浪漫主义。

  而那个时代不只法国,主要的西方国家大多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他们的她们》中提及甚多的印象画派应运而生,如作者所言,印象画派的画家注重描绘光与色,《雷诺阿最快乐时光》一节关于《煎饼磨坊的舞会》的描述――色彩混合光线斑驳、形象隐没于阳光空气之中,那正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光学的进步让青年画家们醉心于捕捉光和色之下万物的瞬间印象,印象画派由此著称。

  而提及光,影响的自然不只是美术流派这样简单。光不只引发色彩变化,还有,色情行业的发展。开篇《19世纪的巴黎,吞噬美貌的黑暗》,作者在其中引用波德莱尔的诗句――“路灯亮了,妓女们的脸被点燃了”,带着些迷蒙,带着些颓丧的美感。伴随电灯光芒而来的,是女子人生昏暗。大机器生产的时代,太多女人手工业中被“开除”,农业社会的长期社会分工之下,她们所能赖以为生的除了劳力,便只有美貌。而电气时代的她们则得以走上街头,将这少有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在光与影之下,巴黎便成为了作者笔下那座“全世界最没禁忌城市”,这誉满世界的浪漫之都,诸如艳遇这类词汇自然更为其增添一抹香艳色彩,又怎么能避开那些街头灯下的妓女们不谈呢?而女子的出卖,时人命中的辽阔迷茫岁月沉积,便是后世卷中的浪漫妩媚。巴黎的浪漫香艳,本是时代剧变中的疯狂落寞潦倒绚烂

  那么那时的女子便只能如此吗?自然也不是。如之前所言,那时正处于剧变的时代。那时的女子地位仍旧很低,直至一百多年前化妆仍被视为是只有那些路灯下的妓女才会做的事。而各国革命时无一例外皆高举平等大旗,女权运动也随之而起。书中那雄心万丈的彻底的女人苏姗娜·瓦拉东,正可视作二十世纪女权运动的某种先声。

  历史的车轮向前,工业的快节奏之下,经济危机世界大战旋踵而至,人们迷茫、无措,诸如悲观失望情绪被诉诸艺术,菲茨杰拉德执着错失的幻想便是一种迷失的自我追寻。在美术上,作者有这样的描述:忽略细节、不讲光影,没有惯性、没有套路。理论上,那便是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抽象、夸张、晦涩,它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几乎是以令人不适方式传递情感,却又偏偏感人。便如作者在《托凯的蓝色眼影》中关于那低垂的蓝色眼影的理解――那是母亲孩子低垂的目光,“对抗纳粹暴力与死亡的阴影”。我们可以想见画家在惶惶不可终日战争年代依偎在母亲怀中清澈眼眸,以及他穷其一生,一幅又一幅地描绘着笔下,蓝色眼影的女子――简直要立时落泪。

  文学与艺术一向应运而生,必然之下的偶然令其美丽,偶然之下的必然,则令其恢宏,苍凉。幸然,《他们的她们》,美丽与苍凉并在。

  《他们的她们》读后感(三):封面是抄袭的……

  图书封面抄袭柏林设计师2013年为《1984》做的设计……Behance网站上有刊登。对比原作,抄袭得实在不怎样。记得前段时间林清玄的书也是爆出一个抄袭案,难道现在国内做图书设计,不抄袭就做不出来了?还是希望国内做图书出版的机构审慎点好,做图书设计的也走点心吧。PS:Be也算大的设计网站了,这么肆无忌惮使用,不怕被瞬间看到?

  原书封面地址

  《他们的她们》读后感(四):缪斯故事的别致评说

  这样的艺术随笔,我是喜欢的。鲜活有趣,横生惬意。打开书,就像跟随作者逛了一遍午后慵懒时光下的别致画廊,那些画在柔和灯光静谧,却斑斓生动——每一幅画似乎隐藏着一个卷轴的故事,徐徐展开,灵动上演。

  艺术类的随笔我读的不多,因为总感觉很多对艺术的解读常常专业又深邃,很容易对艺术一知半解的我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以至于我面对每个字都认识文字却只能保持仰望的姿态,一脸呆滞。

  这本书让我有点惊讶,带着一点儿小欢喜。因为有趣,也有相应的深度,却不勉强高雅。它只是恰到好处地用一个别致的视角,带着点儿不让人讨厌的得意洋洋来评说或者复述那些艺术灵魂碰撞火花

  对于一个大众性的读者来说,已经足够得让人惊艳了。

  《他们的她们》读后感(五):了解艺术史最好的普及读物

  好久没有像现在这样非写点什么东西了,像我这样不怎么写东西的人对文字的操控能力显然不如张公子来得娴熟。张公子能一手写体育,一手写随笔,一手写小说,一手又出入艺术,看他写文章,似乎只为一个好玩,没有什么负担,对文字的驾轻就熟同样也成就了他的事业

  张公子一向博学多才,而这本《他们的她们》对于一个算不上聪明,又懒,又没有什么艺术基础的人来说,可以在翻看的瞬间为你带来崭新世界的神奇魔法。在这本书中他写伟大人物的轶事片段(他与他、他与她之间的故事);写19世纪纸醉金迷的巴黎社会;写史上最传奇的刽子手;写爱欲的情境与投射;写那让人又爱又恨的美貌——在赤裸裸的欲望面前,美貌有时会成为一种诅咒遭遇贪婪与掠夺。

  我之所以为这本书认真打call,不仅仅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或瞠目结舌,或乐不可支感受体验,更在于它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

  王小波说:“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我们除了活在当下的世界,还要活在一个别的世界里面,这或许也是作者的用意吧,在我们日常驻居的世界里,生活往往是机械苍白的,俗尘往事即是过眼云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戏读伟人的世界,在书中无限放大我们的好奇心好奇心又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在书中说到,在情欲的世界里,有过去是很重要的。贾宝玉的第一次,是梦中的秦可卿和现实中的袭人。博尔赫斯的第一次……是被父亲送去一个欧洲妓院,“见识一下何谓女人”。电影《盲井》中王宝强饰演的懵懂农村少年元凤鸣,同是在妓院中见识了所谓的女人。

  在两性的社会中,男女是最根本的起源,在情感的世界里,凡男称女为“妹”的,这小调多半很清纯聊聊感情,约个会,亲个嘴儿就是极限。如果男称女为“姐”,情况微妙了许多,很可能就要谈到青纱帐、炕头灯、小肚兜一类招牌符号,终于一发不可收拾。《白鹿原》里,黑娃叫田小娥姐姐,因为他身为男人的大多数意识,都是通过这个姐姐觉醒的。

  在“史上最传奇的刽子手”这一篇中,“你晚上能睡得着吗?”拿破仑如此问夏尔·亨利·桑松。

  夏尔·亨利·桑松是史上有名的刽子手,他砍下的人头数以千计。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本身成了一个传奇,一个工具。所有人都畏惧他,背地里诅咒他。而他,如此回答拿破仑:“如果皇帝国王独裁者们晚上都能睡踏实,一个刽子手,又怎么会睡不着呢?”

  夏尔·亨利·桑松只是一个刽子手,这是他的职业,单从这个角度讲,他确实很称职敬业,但即便上升到个人品质上,夏尔·亨利·桑松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能在临终之际他确保了自己的职业后继有人。1795年他五十六岁那年,儿子亨利继承了他;他又给儿子当了一年多助理,确认儿子可以尽职尽责杀人不眨眼之后,才正式退休 ............

  这本书中有太多的文字值得分享,有太多的故事让人唏嘘感慨,有太美的画面令人垂涎欲滴

  细细想来这其实算是一本趣书,且多是伟人、名人趣事。世上的有趣事太多,能编写成书,融汇古今中西确是十分难得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