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去的胜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失去的胜利》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9 04:3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去的胜利》的读后感10篇

  《失去胜利》是一本由[德]冯·埃里希·曼施泰因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一):为何任正非和华为推荐高管看《失去的胜利》?

  本文原文及配图见作者微信公众号学习体验设计庞涛(xuexitiyan)

  2015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然而,7月20日,华为披露的未经审计的上半年财报显示营业额同比增长30%,30%?同期曾经作为华为铁杆学习对象的IBM,二季度营业额却下滑了12.4%,中国国内传统行业除了医药保健品外,可以说都是愁云密布,华为这一耀眼业绩不可谓不浓墨重彩

  同时,2015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各类揭秘和回顾二战的图书一时热销,其中有三本德军元帅回忆录,因为打上了华为和任正非推荐的烙印,显得十分另类特别

  1.德军三书是什么样的图书?

  其实就是德军被敌我公认的三大名将亲历和写就的关于德军二战全过程高层运筹和作战实施反思录。

  《闪击英雄》 德军“闪击战”之父,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著 目前缺货,只有淘宝上碰碰运气

  《隆美尔战时文件》 由于隆美尔1944年10月被怀疑卷入行刺希特勒事件赐死,该书为英国著名军事战略专家李德哈特代笔撰写,目前缺货,只有淘宝上碰运气

  《失去的胜利》德军东线集团军群指挥官曼施泰因元帅著,目前主流电商有货,我抢了一本。

  2.华为为什么要力推这样三本图书?

  这三本书是华为大学在面向中高层管理者高级管理研讨班”上推荐的,目前没有看到公开途径披露过华为的高层包括任正非为什么推荐这样三本军事史著作给高层看,但我们可以从任正非和华为的一贯行事风格以及内部发言中揣测一二。

  1.【任正非本人军队系统出身,军事管理思想一直指导华为管理】 39岁才从基建工程科技人员任上转战深圳创立华为,在任正非主导下,华为内部文化用语充满了军事概念,例如这两年听到特别多的“训战结合”“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呼唤炮火”

  2.【从战争中学竞争和管理之道符合华为狼性文化】 军事斗争是你死我活最高竞争表现形式狼群是除人类之外最懂得军事斗争的动物,任正非发表《华为的冬天》,他把狼性文化定义偏执危机感、拼命精神平等直言不讳、压强原则,从中可以看到对于军事斗争理念企业应用的推崇和强调

  3.【互联网时代VUCA概念本身就源于军事】 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商业社会格局越发呈现出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特征,这四个字母的简称即为“VUCA”。VUCA本身就是军事学里的术语。最近几年,经过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的诠释,VUCA现已得到广泛应用。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开始就具备这四大特点,所以从军事思想中去汲取在VUCA时代克敌制胜启示顺理成章

  除了以上我自己的浅略剖析外,以下是华为长期合作的管理顾问黄卫伟在“高级管理研讨班”上对三本书的推荐原文摘录,

  黄卫伟:任总对你们期望很高。能把事情细节做好,同时又有宏观思维,这两方面结合才有可能成为将军。(后面略去若干字)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哲学,我做高研班引导员时曾推荐看三本书。德国虽然在二战失败了,但有三位德军的著名将领/元帅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思考。第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对如何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日记》,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利德尔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其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3.对我们设计跨界学习项目有何启示?

  华为推荐其高管看二战军事史,那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也要赶紧批量采购过来在企业推读书会?如果这样来做标杆学习未免太肤浅了,这三本书确实是经典之作阅读和研讨得当确实会为企业产生效益,但我们更应该从中去体悟为什么华为推荐高管读这样看起来跟业务毫无关联的“闲书”?因为当局者迷、跨界者清。

  跨界在领导培训和创新、设计领域培训中至关重要,尤其对于行业领先或者成功创业型企业,因为对这些企业而言,自己就代表本行业的顶尖水平,用原有的视角看自己怎么看都看不出什么问题洞见来,另外,这个层次学员都有丰富知识经验储备,他们需要的是激荡和反思,新鲜资讯沿着新颖的视角呈现和展开,将极大地刺激和调动他们自己的加工和建构,从而形成新的观念和模式。

  要做到跨界,要能够从毫不相干事物当中去寻找和定位隐秘联系抽象到一定程度发现其实大道相通,譬如做学习项目的设计,有时你会发现因为谷哥、度娘冲击,而深感想要找到新鲜的观点素材简直让人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但往往换个视角,从相邻或跨界的视角切入,顿时豁然开朗

  一次, 一个朋友咨询我,一家民企董事长要求要给公司高管做一个制度建设方面的1天培训,可是制度就是这帮高管参与建立起来的,现在反过去要给制度创设人谈制度建设感到十分为难,问说这样的培训该如何设计,我想了想,说就企业制度建设谈制度建设这培训肯定作死,为什么不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美国制宪会议、东南亚拉美国家引入西方民主制度却并没有富强发达起来等视角选取素材,以引导式研讨的方式带领高管们自己换个视角回看自己亲手订造的企业制度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沉淀根本东西而保持外壳灵活多变呢,后来,我这个朋友把这个想法带回企业得到了老总支持,实施下来反响不错

  在这个案例中,本体是企业,对象是企业的制度,我只不过将其放大到国家的层面上,探讨国家的制度,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其实,还可以找同级本体做类比,例如研究领先企业诸如华为的制度,这时可以邀请华为的人来现身说法,也可以跨越时空去做对比,例如从国民党共产党的党纲和条例中去体悟两党战斗力组织力的差别,发散的关键在于提炼实质同类联想,收敛的关键则在于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从而裁剪最合适的视角和素材。这时,有人也许会出来挑战,企业制度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哪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怎可相提并论,这不是胡闹吗?一点不胡闹,我们现在谈的是中高管培训或者创新、设计培训,要的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别样感悟,对这些高手,还继续官样文章照本宣科,一点用没有,要相信有了合适的引导和设计,他们是能够跨越情境主动建构和整合的。当然,如果对基层员工,您还是省省吧,他们最需要的是技术和方法,不是开眼界。所以,跨界学习对企业而言,将会极大程度上丰富学习的素材和资源,而对学员则因新颖、有趣、交叉而更容易引发激荡和深层感悟,其中体验式学习设计至关重要

  同样的,谁说我们不能从泡妞和搭讪当中学习销售(见《魔鬼搭讪学》),从软件开发当中体悟课程设计与开发(见《SAM课程设计与开发》),从世界级乐园和游轮体验设计中体悟课程设计(这正是我做的事情),大名鼎鼎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几乎每期都在做跨界学习示范,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设计见能耐功夫在诗外”。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二):读完对曼帅好感度上升好多

  首先我没有读过其他二战将领的回忆录,所以无法横向对比。这本也是我读的第一本,要知道这本在二战回忆录里是大名鼎鼎,所以拿来做处女读。整篇7成在讲军事,而且比较注重战略阐述,意图阐述,细节面还有前线具体小事说的不多,有时候会插入一些士兵例子。曼帅,战略家嘛,主讲还是要抓大面。

  里面对德军整个高层的描述看的我如痴如醉,尤其是他与希特勒之间,之间的辩论,或者说斗争。期间对希特勒下了很多评语。这个看着很爽。

  比较书里觉得不对头的是,觉得曼帅有点意识形态,书中表现为对苏联深恶痛疾,有些篇幅都是在攻击苏联,一方面苏联确实名声比较臭,军队比较残暴,但德军,你是一个侵略者啊!不过也正常,首先他是一个西方人,其次战后他也是被关在西方。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三):企业管理应该借鉴部分军事思想

  在决定性地点上,兵力永远不可能过剩,甚至必要时要放弃次要方向,或者因削减次要方向上的兵力而冒一定的风险

  在面对一个不愿接受但又不可避免决定是,不要拖延;

  在有些时候,要敢于放弃一本到手的东西;

  高明斗士往往在进行致命攻击前先退让一步;

  善于倾听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总参谋长的咨询,并给予其充分信任

  坚强意志危急时刻毫不动摇神经,公认的敏锐洞察力

  依靠各级指挥的责任心、主动性和自主性,并尽量鼓励这种精神的

  发挥,高级指挥层的”指令“和中、下级指挥层的命令,原则上只应为其下级所属部队指派”任务“。至于如何执行这些任务,则是下级指挥官的事;

  上层指挥机构合理的组织体制

  机动、灵活的作战指挥

  给各级指挥以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使其主动性和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下级指挥如果常常被具体而详细的指令束缚在一个固有所谓框架内,会使其自主行动的下级指挥官放弃大胆利用出现有利姿态和灌浆时机前提全体军人从上到下都熟谙一定的战术原则),是不是承认下级的价值,是问题的关键;不向下级提出不负责任的”建议“,因为他会扼杀下级的主动性,成为其逃避责任的搪塞物;

  即使是被迫采取应急措施,亦不应该将自己的基本作战指导思想丢在一边---哪怕是暂时的;

  战争指导和作战指挥是一门艺术,基本要素则是对态势的明确判断和大胆的觉得;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四):二战德国第一名将当之无愧:没有他,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德国“二战”中有著名的三大将领,就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三大名将也应该算是“二战”中最主要的陆军名将。

  德国在“二战”中虽然不是正义的,但是打仗确实很厉害,我觉得在这三位名将当中,如果论统帅的才能,应该是曼施坦因排第一。

  古德里安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是对军事理论的贡献,他提出了闪电战,而且提出了一整套闪电战理论,包括如何利用坦克兵、装甲兵等,但在真正的战争实践当中,古德里安并没有独当一面,也没有打出很多漂亮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形势逆转以后,古德里安又失势了,不受宠,所以没有机会来表现他在逆境中间如何独当一面。还有隆美尔,通常大家都认为隆美尔并不是那种大帅才,而只是个将才,指挥一个师、一个军最好,但是作为独当一面的战略家还是差了一点儿。

  相比之下曼施坦因则比较全面,他既在战术上指挥过十分漂亮的硬仗巧仗,又在战略上制定过非常杰出的作战方案

  曼施坦因有点儿像苏军的朱可夫将军,就是哪儿的仗难打就上哪儿,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有以下两大战绩,都载入了“二战”的史册。一是在1940年的法兰西战役中,曼施坦因制订了一个大胆而又凶猛的计划。先佯攻比利时,把英法联军吸引过去,再让德军主力越过防守最薄弱的阿登山区,实施致命的中间突破。这一出人意料的凶猛打击,不仅一举突破了法军的防线,还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从而迫使英军不得不从敦刻尔克狼狈撤退,而法军则不得不举着白旗投降。如果说由曼施坦因制订的作战计划使号称世界第一陆战强国的法兰西迅速战败投降,赢得了“一战而定乾坤”的声誉,那么由曼施坦因指挥的1943年的哈尔科夫战役,则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

  哈尔科夫战役的重要性在哪儿呢?这在我们的历史课本当中也很少写。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除了罗斯托夫和高加索那边一小部分德军被隔开,整个南线已经没有什么德军了,几乎被全歼,几百公里的边防线洞开。当时苏军几乎可以直驱罗马尼亚,“二战”在那个时候就差不多能结束了。但就是曼施坦因率领了一支人数非常少的孤军,不但在苏联红军大部队向西的洪流中左冲右突,而且收复了哈尔科夫,歼灭了已经冲到哈尔科夫以西的苏军重兵集团,一下子把德军的防线稳定在了哈尔科夫。而且还形成了一个突出部,这个突出部进行了最后一次德军进攻战,叫作库尔斯克战役,这些都是因为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力挽狂澜,维持住了整个苏德战场的南线。

  如果没有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做出的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二战”提前两年就已经结束了。

  所以曼施坦因在顺境中、在逆境中,以及在进攻战中和防御战中都表现了高度的军事天才,应该算“二战”中德军的第一大名将。

  “二战”结束之后,在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时候,曼施坦因作为国防军将领也没有受到很严厉的处罚,因为“二战”中的暴行主要是纳粹、党卫军这些人干的,德国陆军将领只是在执行任务,在打仗。曼施坦因一直到1973年才去世。他曾经写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有。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五):心有不甘,因为胜利本不该如此失去

  曼施坦因是二战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无论是战略头脑,还是战术素养,都堪称顶级。其机动作战思想完全以我为主,即便是防守也是攻势防御,一直是德军胜利的法宝,只是到后期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已陷入全线被动,他也无力回天。曼帅对他的回忆录著名《失去的胜利》,可见其心有不甘,在其心中认为,如果不是希特勒的瞎指挥,东线至少可以争取一个平局。曼帅并非政治家, 也许不会质疑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但看得出至少他对希特勒的战争节奏把握是有意见的。战端既然一开启,势必就要遵循其必然的法则,因此,何时开战、何时终战是优秀的政治家应该慎思的。不由得想起《203高地》电影中有个片段:伊藤博文与其他人讲到,日本与俄国开战,本就不指望打赢这场战争,如果仗打到一定地步没有列强干涉的话,日本就是自取灭亡,因此,何时通过争取和平的方式来结束战争才是最可贵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